2016/11/01

2016.11 《Taipei Walker》No.235,水瓶子城市漫步02:瑠公圳在哪裡?



青田七六文化長/水瓶子

一座有歷史的城市,經常會有一條河川穿越城市中,舒緩市民工作壓力,與公園連結的綠廊,適當調節城市的溫度,功能非常多樣。我們習慣旅行到巴黎,出了教堂、博物館、商店,可以在塞納河畔散步,或者搭船遊河,兩岸景致盡收眼底,深深的感受到這就是文化。

台灣大學內部位於農場旁的生態池,是瑠公圳復原計畫的第一期工程,觀察1939年的瑠公水利組合地圖,有今日的醉月湖,紅色的路線是灌溉用水,藍色的路線是河川排水。日本時代的都市計畫規劃了堀川(日語:ほりかわ)這條人工運河,整理了水路,戰後稱為特一號排水溝,或稱為新生大排。

在台大校門口不遠處的新生南路旁有一個石碑,上面述說瑠公圳的歷史脈絡,其實台北原有三大水圳:霧裡薛圳、大坪林圳、瑠公圳,日本時代水權被政府收回,官方整治了這些水圳道,統稱為瑠公圳。戰後,只要看到水路,無論是不是排水溝,通稱為瑠公圳。汽車栽到大排水溝、小朋友戲水淹死、棄屍命案、違章建築、惡臭,種種不好的事全部怪罪到瑠公圳頭上,台北人逐漸失去了城市中有一條河川的機會,自私的只為了多爭取一些公共的空間。

郭錫瑠1736年從彰化北上台北,居住在興雅莊,當年台北西半部已有霧裡薛圳,於是他在東半部利用陂塘灌溉農田,興建水圳道連通各個陂塘,並連結四獸山山上流下來的水,因水流不穩定,打算到新店溪上游開發,但與原住民衝突不斷,好不容易接通了新店溪的水圳道在一次颱風過後被毀,郭錫瑠抑鬱成疾病逝。這一段開發的故事,若拍成電影,不只是台灣漢人農墾歷史,甚至與原住民生活也息息相關。


兒時,住在四四南村旁,暑假的午後雷陣雨後,小朋友就拿著旁邊蓋大樓工地的木板,把木板當成船在水圳道玩水,這樣的童年已經不在了,隨之而來的水泥叢林建設,讓台北盆地的夏天變成不透氣的大烤箱,在世界各大城市執行綠化已經都有成果了,台北已經慢了很多步,我們還只是在討論是否能打開新生南路的一部分而已,先打開一條水圳道,慢慢整治山邊、巷弄間的水圳道。未來的台北,不但與世界各大城市一樣有大河川,也能與京都、鎌倉一般,有親山親水的步道,才是真正的綠化生態城市。

以下是刪除的段落
*************************************
台北盆地從一萬八千年前是座鹹水湖,後來海水退去,變成森林沼澤地,原住民在山邊農耕、捕魚為生,到了後來漢人來台北開墾水田,原住民採樟腦、木材與漢人交易換米,滄海桑田轉變為高樓林立,這座年輕的城市,無論大自然、人文都有豐富的歷史痕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