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01

2017.10《TaipeiWalker》No.246,水瓶子城市漫步12:新富町文化市場,新舊交替的傳統市場



康定路走入位於三水街的新富市場,門面是紅色鐵皮瓦,要說是日式大門入口又不太像,進入後上面掛著『親子市場』的布條,想起了兒時媽媽牽著我的手,進入擁擠的市場,還可以聽到雞的叫聲,血水在地上流動,魚、豬、雞的腥味在四處瀰漫的氣味,無論是當場去鱗片、處理掉內臟,或者要進入絞肉機等等,這是全都是童年的記憶,市場販賣的是新鮮的食物與多樣的味道。

目前的傳統市場,衛生環境已經比以前好很多,而且現代小家庭也吃不了那麼多的食物,店家販賣的食品也已初步加工過,甚至是料理好的食物,走晃這條市場,可以看到正在壓水餃皮、包水餃的店家,這樣的景象,跟小時候看到正在放血殺雞拔雞毛,其實一樣都是強調食物的新鮮度。

長型的市場,走到中央有一個最近修復好的古蹟市場,新富町文化市場,由空中鳥瞰這棟建築
呈現馬蹄形圓弧的造型,挑高的屋頂,中央有天井、長型窗戶採光很好,有許多通風口,中央還有排水溝,符合了市場衛生環境的規範。

1930年代,當時的台北州政府基於衛生考量,對市場的建築做了更多嚴格的規範,這時期所建的市場:太平町、幸町(幸安市場)、入船町(直興市場),如今都已經改建或拆除,只剩下1935年興建的新富町市場還存在。

市場成立之初,攤商與客人台灣人與日本人皆有,台灣人習慣早上去市場,日本婦人則是傍晚採買,這樣多元的市場,想必在飲食文化產生更多的交流。

但後來戰爭爆發,民生物資改採配給制度,市場營運停頓。後來國民政府來台大量軍民移入,周邊攤商林立,後來甚至就地合法,我們甚至習慣了露天街道的臨時攤商市集,除了百貨公司超級市場之外,傳統市場一直是髒亂破敗的印象。

修復好的新富町文化市場重新開幕,讓人一解過去市場潮濕、陰暗、人潮、魚肉腥味、叫賣聲此起彼落的傳統印象。目前市場內利用可回復的建材,作為展覽、講座、教室、咖啡館,這樣的古蹟活化,試圖與周邊的市場對話,利用展覽說故事。原來,我們甚麼都沒有失去,市場中最重要的建築保留下來了,攤商產品供應鏈體系,與客人之間的維繫,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

來逛一下新富町文化市場,除了展覽之外,在咖啡座會遇到在外面買完菜的老客人進來晃晃看展覽,或許都有點年紀的母女坐下來八卦街坊鄰居,或者文青打開筆電若有所思的工作著,穿著內衣夾腳拖的歐吉桑,或是打扮時尚的日韓觀光客,神奇的在同一個時間、空間相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