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日式建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日式建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01/17

【雲林】故事館,唐老師用故事延續古蹟生命

在青田七六開幕前,雲林故事館的唐麗芳老師來台北開會時就會順道來青田七六走走,外表看起來就如鄰家親切的太太,但她一手把雲林故事館從頹廢中整修好,到美國念書擁有教育學位,唐老師身體力行,回鄉要以「故事」延續與聯繫更多人。

雲林故事館
網址:http://www.ylstoryhouse.org.tw
地址:雲林縣虎尾鎮林森路一段528號
電話:05-6311436
E-mail:home@ylstoryhouse.org.tw



因為有機會去拜訪雲林西螺、南投竹山,我就跟帶路的陳慧如老師說無論如何一定要去雲林故事館朝聖,只有短短地三十分鐘,雖然沒有見到唐老師,但是就感受到唐老師的熱情,完全在雲林故事館呈現出來。聽著導覽志工廖敏馨的導覽,用說書人的心情告訴我們以前小朋友沒有電視、電玩、電腦網路的時代,放學到市集聽說書人講故事,用糖果當成門票,說書人用手繪故事看板,放在木製盒子內,像極了一卡皮箱,說書人的生財工具,打開後就是像是一個小的電影舞台。

雲林故事館原是日治時代台南州虎尾郡郡守的官邸。戰後是地方法院院長宿舍。2001年7月與郡役所、合同廳舍登錄為歷史建築。1901年建的虎尾糖廠年產量曾居台灣糖廠之冠,1920年虎尾郡設立,1923年,郡役所與郡守官邸興建。旁邊又有一棟五層樓高的塔樓,叫合同廰舍,長相酷似軍艦造型,在台南市也有類似的建築型態,可見日本當時是多麼崇尚歐式建築與海洋帝國的遠景。這幾棟緊鄰的建築,可以說著當年的故事。



故事館內有很多創意,我在小小的空間內足夠駐足良久,不只是這棟建築的歷史,人在此地創造的故事,是美好與動人的回憶,那是用錢買不到的經驗。

2011/10/17

【台北】日式老屋之路2@台北散步導覽

或許你對木造的房子情有獨鍾,但是在1980年代的台北,一棟棟日式房舍殘破的外表,頹廢荒草叢生的庭院,在人口急速成長下被忽視唾棄,水泥公寓大廈一棟棟拔地而起,到了今天我們才發現台北盆地沒有冷氣是多麼難以度日,那些白天蟬叫晚上蛙鳴的日子已經逝去,一腳踩在水圳泥巴土地的時光永遠消失,伴隨我們的是冬冷夏熱的水泥叢林。



若時光在反推到1930年代,日本統治台灣已經35年,台北城牆已經打開,最熱鬧的台北三市街區:艋舺、大稻埕、城中已經不敷居住所需,三市街區往東盡是一棟棟排列整齊,座南朝北的日式房舍,居住著在總督府上班的高官,或者在帝國大學研究、任教的教授。

當年日本人想都沒想到太平洋戰爭後會離開台灣,所以把最好的資源投注在這個剛開發的城市,或許我們今天還看得到大正年間(1912年起)日本在台北的巨大歐式建築的創作,但是進入昭和年代(1926年起)眾多的日式房舍往往被我們忽略掉,那才是一種對日常生活起居的態度,若說大正文化是代表帝國日本的烏托邦時代,那昭和剛開始的那個年代,是享受豐碩甜美果實的年代。

1929-1933年,美國發生了經濟大蕭條,台灣的茶葉出口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可是相對地在房舍建築上,在台北並沒有停止建設,一棟棟豪華的日式房舍依序蓋好,在台北的日本人享受著比東京、京都還要廣闊的庭院,房舍的內部設計規畫也擁有極大的自主權,這一棟棟的文化資產,在我們的都市計畫中一再的被忽略,頹廢、傾倒,然後拆除蓋出醜陋的大廈。

今天就讓我們探訪一下留存下來的日式老屋,想像一下回到1970年代,台灣還在戒嚴時期的政治情勢,這些老屋內發生了甚麼樣的故事。也想像一下1930年代,蓋這些房舍的人,過著怎樣的生活模式。

走過紫藤廬,會感受到一份很濃的茶味,院內的水池悠遊著無慮的魚,庭院的紫藤樹從1921年開始守著這一棟老屋,雖然在老屋偶有修建,但紫藤蔓入屋內,從廁所馬桶鑽出的故事一直讓人津津樂道。我們從紫藤廬出發,在巷弄中追尋一種已經消失看不見的過往精神,就好像樹根在地底摸黑探索,或許經過頹廢的老房子會讓你駐足良久,也或許你感應不到這段歷史,但在樹高蔭天的樹蔭下,你享受著漫步的清涼,還有午後的時光。如今樹葉依然在春天新生,在秋天片片落下,前人求學求知、研究討論的精神已經逝去,只能在書中緬懷。

續接→【台北】日式老屋之路@台北散步導覽
http://trip.writers.idv.tw/2011/06/blog-post_30.html

2011/07/01

【台北】日式老屋之路@台北散步導覽

在台師大附近,有眾多日本時代遺留下來的教職員宿舍,有很多已經改建大樓,但也有為數不少的老房子傾倒頹廢,也有老教授居住在此,也有一些指定為古蹟再利用的例子。



1. 紫藤廬:新生南路三段16巷1號,茶空間與30周年紀錄片:一間茶館的故事
http://trip.writers.idv.tw/2011/04/blog-post_3334.html

2. 殷海光故居:溫州街18巷16弄1-1號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12/blog-post_27.html

3. 找到咖啡館 Café trouvé:泰順街16巷4號,是老房子再利用的一個空間

4. 青田七六:青田街7巷6號,馬廷英教授故居,市定古蹟再利用。
http://www.geo76.tw

5. 蠹行古書店:青田街2巷25號,雖然不在老房子內,可是裡面的書是很適合擺在老房子內的,這裡還有殷海光的字。

6. 昭和町文物市集:永康街60號,還有龍安市場內也有一些店

7. 大隱酒食:永康街42-5號,雖然外面是鐵皮屋,可是裡面可是很有老房子的感覺。

8. 總督府山林課宿舍群:金山南路二段203巷兩側之日式宿舍,可以見到日式宿舍非常樸實的一面。油杉協會有些計畫在這些老房子內,希望未來會有好成績出來。
http://www.fha.org.tw/

9. 台電勵進餐廳:和平東路一段55巷5號,或許是酸菜白肉火鍋太好吃了,一直沒有拍這個餐廳的外貌。

本來一直想要規劃自由主義之路的,可是實在也只有兩個點,紫藤廬與殷海光故居,甚至還想到王雲五,但是王雲五曾經在中國大陸推行貨幣改革,發行金圓券,結果引發金融混亂,不知道可否成為『自由主義』的反面教材?

所以,只好改變方向,把日本時代老房子做一些實體的串連,許許多多公部門所遺留下來的長官宿舍,希望都能不要拆除掉保存下來,這樣我們的文化資產就會變多。

2011/05/08

【台南】八田與一的遺愛

八田與一(1886年2月21日-1942年5月8日),日本石川縣人,1918年,設計台灣嘉南大圳,建造烏山頭水庫。1910年日本東京帝大畢業,一直到56歲過世,大部分時間都在台灣任職定居,全台都有他設計的水利工程。我問導覽老師,為何八田先生做到那麼高的職位,還都是用『技師』來稱,他說日本人對於專業敬稱,地位比管理職的『長』地位要高得多。



剛好前些日子,讀了司馬遼太郎的《台灣紀行》,其中有一章節描述八田與一的故事,在國民黨執政時代烏山頭水庫的倉庫藏有八田與一的銅像,一直到1981年才重見天日,之後幾年,由於李登輝總統與日本關係較好,對當時日本時代的研究很多,2007年,陳水扁總統頒贈對八田與一的褒揚令,表彰他對台灣農業的貢獻,2008年,馬英九總統也多次來烏山頭水庫,並花了一億二千多萬元修建八田與一的宿舍,八田與一過世69年的今天,八田與一紀念園區正式開放。

馬英九總統發言提到了兩次中華民國與日本不應有仇恨,我想馬總統是想藉由這個紀念園區,修補中日關係。

1942年八田與一被派往菲律賓工作,乘坐大洋丸郵船,被美軍潛艇擊沉,結束56年的人生。八田與一的妻子,在日本戰敗後1945年回到烏山頭水庫,不願意回日本,留下遺書後,在9月1日颱風天的清晨跳入水庫放水口,結束45歲的人生,八田夫婦育有八名子女,全在台灣出生,戰後全部到日本生活。


整修好的八田與一的宿舍,庭院放著鯉魚旗飄揚,看這洋和合一的日式建築,洋式的房間有挑高,為八田先生書房,據導覽人員說因為八田先生經常要跟外國人開會,到家裡還要脫鞋盤腿而坐比較不方便,所以有了這樣的設計。



市川、田中宅



赤堀宅



阿部宅(希望能邀請到我的偶像阿部寬大叔來一下)


我沒有去看烏山頭水庫的珊瑚潭,從 google 的衛星圖往下看,果然就像珊瑚一般,八田技師利用十年的時間(1920-1930)把烏山頭水庫完成,並完成了總共 16000公里的嘉南大圳的水圳道,他還規畫了曾文水庫,並且打通烏山嶺引曾文溪的水來官田溪的烏山頭,整個工法是以黏土、砂、礫石等石頭混合而成。



我在這些重建的日式宿舍懷想,是怎樣的時代與怎樣的人,讓這個來自日本加賀平原的人可以投入大量的心血把嘉南平原變成穀倉,堅持專業的理想,成就當時亞洲最大的水庫、水圳計畫。

台灣顯影的舊影片,陳凱劭覺得影片內的人長的跟八田先生神似
http://www.youtube.com/watch?v=-pYOOh-T838

PS. 八田與一紀念園區啟用典禮的活動,由百昇傳播公司承辦,此文為水瓶子參訪心得。

2011/03/24

【台北】齊東街日式宿舍,獅子博物館

齊東街在日本時代又稱為幸町,是日本官員居住的地方,1920-1940年間所建,幾年前去那附近散步,不少日式建築荒廢,目前還有不少歷史建築荒廢在那,這兩棟市定古蹟目前已經重建完成,進入庭院後看到柿子樹,代表著『釋平安』。目前河東堂獅子博物館展出眾多有關獅子與中國的古文物。

之前寫的【台北】齊東街日式建築散步
http://trip.writers.idv.tw/2009/01/blog-post_03.html


中國沒有產獅子,可是卻能把獅子的圖騰應用的那麼淋漓盡致,從廟宇門口的石獅子,避風的風獅爺,山牆上避邪用的劍獅,廟會的舞龍舞獅,到日常生活用品,無不發現到處都有獅子,從石頭、銅、陶瓷、玉等,乃至於金、銀所做的獅子首飾,在這裡都可以看到。

這些都是河東堂獅子博物館老闆的收藏,在宜蘭的博物館除了河東堂展出的獅子外,還有一個在收藏文物之餘所收集的文物,稱為小故宮。如今這些到台北齊東街的『老』房子內都可以看到。

河東堂獅子博物館
http://leoclub.com.tw/

或許是我在那邊看獅子看的太入迷,竟然沒有拍到石獅子,或許等下次有機會再多多研究獅子文化。不過,到齊東街日式宿舍的庭院,坐在庭院中看著高聳的臘光樹,黑瓦木屋與銅管,光在這裡乘涼,就很愜意了。

2012年已改由中華古琴學會─臺北琴道舘經營

2010/05/30

【神戶】阿貝之有馬溫泉@炭酸煎餅本家

我很喜歡木頭的日式建築,尤其是一整條街道都是,走進這樣彎彎曲曲的街道,就好像走進了時光隧道,回到了古代。

From 日本

日式建築在台灣上應該很多,很少有整條街,或是整個聚落保存下來的。現存的老街,多是清末的洋樓,重修之後,賣著全台都一樣來自中國製作的紀念品。我想我們之所以去日本的京都、神戶、大阪、高山等地,就是因為日本各地的街道都有不同的特色,所賣的土產也都不同。經常會在九份的階梯中遇到來觀光的日本人,或是平溪線的火車站遇到日本的背包客,他們追尋的是不是就是懷舊的氣氛?


檢視較大的地圖
居然在 Google 地圖的 Street View 找到明信片上的實景

我原以為這張明信片上的街道太小,Google 的車子應該進不去,沒想到一搜尋就找到,而且還跟明信片上一模一樣,因為攝影機比較高,角度有些不同。

阿貝說:有馬溫泉有兩種,一種是像金瓜石黃金瀑布那樣含有鐵質的金湯,另一種則是炭酸溫泉,稱為銀湯,土產則是用炭酸泉做成像法蘭酥的薄餅,我在明信片中的這間試吃了很多片。(石田 步 有馬溫泉 湯本坂)

From 日本
攝影/阿貝

2010/05/28

【台北】我看《家住青田街》,老房子承載了多少的鄉愁

今晚去倉庫看林木材主辦的新生一號出口紀錄片影展與導演座談《家住青田街》,一個小時的紀錄片,一個小時的討論,我想參與的人面對自己的身世,應該都久久不能自己,有趣的是大家所提的事情似乎還停留在自己的論點。


影片出處:《家住青田街》-2010台灣地方志影展優選作品預告(長片組)

一座城市要有怎麼樣動人的故事,才值得人們前去探索?
一棟建築要目擊多少歷史,才能成就它的不朽?
一群人的生命要有怎樣的傳奇,才能顯出它的雋詠?

原先對住處週遭陌然的導演,在溜狗時卻意外發現了一棟美麗的日式建築。她感到好奇,開始學習以攝影機紀錄下這一切,一段穿越時空,跨越國籍的特殊情誼於是悄然上演著。一座城市要有怎樣動人的故事,才值得人們前去探索?一棟建築要目擊多少歷史,才能成就它的不朽?一群人的生命要有怎樣的傳奇,才能顯出它的雋詠?

「想以紀錄片的形式,捕捉生活場域裡的故事,因為越是在不確定的年代裡,歷史文化上的飽滿度,就越會有穿透人心的力量。對童年及土地的眷戀,不會有人種的差別,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曖曖含光的在心底深處閃爍。希望觀影者對城市發展型式能有自己的答案,也期待拋磚引玉,激發更多人投入社區歷史文化的發掘。邀請您來青田街,一起行走在歷史的銜接點上!」─游雲霞(本片導演)

上面是這部紀錄片的說明,在看片的過程中,我當然不斷地想起那年921,在南投的老家傾倒的紅磚古厝,雖然我從小就在台北長大,整座城市就拆了又蓋,因為不斷的移居,都忘了自己是哪裡人!在日本時代住在台灣的那些日本人,對於他們來說,台灣就是他們的故鄉,而我的故鄉在哪裡?【台北】一座失憶的城市

看完紀錄片後,本片導演游老師講著當年老兵光榮回鄉的故事,現場還有不少人有感而發的講著他們家的故事,有外籍新娘的問題,還有國家認同的問題,我想只要了解歷史,這種論述就沒完沒了,最後,還有一個中國學生感動的哭著他想家的鄉愁。一部描述日本人對青田街老房子與當年住在一起的情懷,居然讓日本、台灣、中國、東南亞各地區的人想到小時候美好的回憶。

這部片能夠引發這樣的迴響,的確讓我意外,我以為下星期即將放映的《綠的海平面》會跟貼近這個問題。不過,這總是好的開始吧!至少我們能開始面對歷史。

這個讓人感動的力量是甚麼?所有的主因都來自青田街的這些老房子,我希望這些老房子都能永遠的留下來,但在台灣可能是天方夜譚,我們能做甚麼?游老師他說剪接了這部紀錄片,改變了她長久不變的生活,也改變了片中幫助她的日本老先生的生活。對我來說,若不斷地紀錄台灣存在的『日式建築』能夠改變我的生活,這也就足夠了。

2010/05/09

【新竹】老同學呆黑蘑的明信片,日式老房子內灣派出所

我答應要寄張明信片給老同學,卻沒想到是我先收到,要寄給她的中東明信片照片,還躺在我的電腦裡面還沒有印出來。

From 台灣‧新竹
這張手繪是鐵道旁小山丘的內灣派出所

我很喜歡看呆黑蘑出野外的筆記本,標示清楚而且重點一目了然,大學時代她就參與了學校的一些編輯印刷的工作,畢業後在出版社編輯一些地球科學的書,當年我也很喜歡編編寫寫,很羨慕她可以在出版社工作。

老同學的部落格:呆黑蘑
兩張老照片:內灣派出所的身世之謎



最近看老同學迷上了拼布,明信片上也有一些手工的混搭,很高興看她的部落格很豐富的過著充實的生活,也希望找一天去看看明信片中的日式老房子。

2009/06/14

【台北】員工澡堂@台北機廠

本來一夥人要去中和的華隆紡織廠拍照,被門口停車場的大嬸說是私人土地不能進去,不要為難她。於是,我們轉往松山菸廠附近,遠雄要在這裡蓋巨蛋,圍牆加高了,在外面一窺究盡的可能也很低了。


2009.6.13

當我們在台北機廠附近拍照的時候,看到不少人拿著高檔單眼數位相機,背著大小鏡頭在拍照。台北是個沒有記憶的城市,很多地方因為建設的需要?都要拆光光了,這些人頂著大太陽記錄這一切的過往,真是佩服。

在台鐵的台北機廠外拍了許多照片,看到了公務機構經常恐嚇大家若潛入要移送法辦的告示牌,一旁廢棄的日式建築與一些塗鴉,有些似乎還有人居住,但是有些就成為堆垃圾的地方臭的可以,藤蔓雜草叢生,許多地方成為野狗的天堂。有廢墟,表示就有繁華的過往,而這些鐵軌,還有用鐵軌做成的月台遮陽棚,擴音器材,都是那麼令人回想過去的時光,過了幾年在台北,就再也看不到露出地面的鐵軌了。

拍完了這些地方,我們意外地發現今天台北機廠居然有開放參觀,於是就進去跟著亂拍,參觀人數眾多,我想應該多是鐵道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幾個小朋友都是講日語,想必父母是日本人吧!在裡面可以看到漆著漂亮的老火車頭,還有幾種很古的車廂,不過也都是漆的超美的色彩,不過吸引我的並不是這些火車,而是台北機廠的建築,場內有鐵軌,記得小時候到國父紀念館、四四兵工廠(目前信義計畫區)、甚至到了吳興街口,也都有鐵軌,這些鐵軌與軍方的重機設備的運送,一定都有連結吧?

最後,員工澡堂是日本人為了讓維修火車弄得髒兮兮的員工清洗的浴室,設計非常的環保,是利用工廠內的鍋爐所排放的熱蒸氣,以鐵管導入大浴池內讓員工泡澡,跟北投的澡堂一樣有圓拱狀的建築元素,泡澡三溫暖真的是日本人的文化之一。

維基百科:台北機廠
洪致文:用文化創意保存台北機廠

2009/01/03

【台北】齊東街日式建築散步

這幾年來,不斷地在台北的老街散步,走在這些被鐵皮圍牆包起來的傾倒建築,雜草叢生,多少成為清潔的死角,或者貓狗的玩樂天堂。


2008.12 齊東街某處

走在這條街上,很難想像是在忠孝東路旁邊,寧靜的午後時光就好像凍結了一般,過了下午四點,街坊鄰居老奶奶出來串門子聊天,菲傭推出長坐輪椅的老爺爺透透氣,許多人騎著腳踏車路過,騎著三輪車到處資源回收的老人到處巡邏,看著警察例行公事的經過巷尾,日式古蹟的保全人員坐在守衛亭內無聊的盯著監視器,而我這個不素之客拿著相機到處亂拍,對準許多慵懶地老肥貓。

齊東街舊稱『三板橋街』,是台北古城中通往南港、基隆的要道,清康熙年間就是通往基隆的古道,也稱為米道,因此可知存在的時間已經有260年以上了,雖然年代久遠,遺留下來的建築以日式建築居多,已經有幾戶指定為市定古蹟,但至今仍荒廢在此。

在網路上搜尋『齊東街』會有好多故事跑出來,但那都是2005年的紀錄,不知道最近有沒有什麼進展呢?




到處可以看到文化局與市長馬英九(不是換郝市長了嗎?)張貼的公告,要大家愛護古蹟,經過了那麼多年,似乎是要等著倒塌吧?附近的李國鼎故居(小圖左一)際遇就不太相同,已經整修了一陣子。

2009/01/02

【花蓮】鳳林的菸樓歲月

菸樓聚集的地方多是客家莊,可能是種菸製菸都需要團隊合作,也正是客家人的特性吧!


2008.1.2 鳳林的大榮村有不少大阪式的荒廢菸樓

從去年底(2008.12.31)出來玩耍跨年至今,從宜蘭礁溪溫泉泡到花蓮的安通溫泉,經過的每個景點,都走過了不少次,唯一是鳳林的菸樓沒有踏過,從台九線看到菸樓文化聚落的牌子,我就趕緊繞了進來。

看到整個村子只有幾個老人與小孩,路上也沒有車子,我拿著相機到處亂拍,一道道光線灑下在花東縱谷,陪伴著菸樓走過一個世紀。菸業的確已經沒落了,這些破舊的菸樓在此告訴了甚麼歲月的痕跡?



這些菸樓現在可以用來做甚麼呢?民宿、餐廳、咖啡館?還是只能荒廢或拆除?

水瓶子→【高雄】美濃客家文物館
Eurka→【鳳林】百年菸樓˙風華再現

2008/12/06

【花蓮】美崙溪旁的將軍府

去花蓮難得在美崙溪畔散步,真得難得有這樣的機會不在自己熟悉的地方慢慢逛。一些釣魚的人,看著溪邊休憩的風情,溪邊的日式建築,更增添了這裡簡單典雅的氣氛。



將軍府在美崙溪的溪畔公園旁,清代就有軍隊駐守,整個日式建築區在1936年建造,是檜木建築,將軍府是日本軍方指揮官的住所,與松園的歷史一樣重要。據說設計的建築師在日本受到排擠,所以跟傳統日式聚落有所不同,不過我是看不太出來有何不同!

整個聚落只有將軍府指定為古蹟,有用鐵皮屋頂遮起來保護,可能是因為沒有經費整修,所以一般是鎖起來,只有里長在的時候會開門給大家參觀。也聽說這附近的居民努力,也辦了不少的社區活動,讓這個地方有了保存的生機,看到一棟日式建築內有很多人在聽老師講課,一個小朋友悠閒的望著假日人來人往的參觀人群。

有些日式建築內還有人住,有赤青的大哥抽著菸跟坐在機車上的鄰居聊天,屋簷下還晾著胸罩,凌亂的木頭雜物堆在不起眼的房間內,有些房子的確已成為廢墟,大部分沒有人居住,鐵皮屋頂配上傳統黑瓦,木造圍牆,下層紅磚擡高的地基,還有保暖防潮的設計,無法想像當年風光,在我心中留下一絲絲懷舊氣息。

2008/11/15

【花蓮】糖廠與周邊老街漫行

上個月參加木馬的花蓮旅行團,洄瀾日式遺蹟之旅,在糖廠住宿的那個晚上,怎樣都不會遺忘。


糖廠內有不少日式建築,經常借給電視台拍片,目前三立拍攝紅葉少棒的故事(比賽開始)

花蓮糖廠位於花蓮光復鄉,在日本時代1913年建廠,當年的地名『馬太鞍』是阿美族的『樹豆』,因為以前這裡河川沖積到處長滿樹豆。日本人建廠為『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花蓮港製糖所大和工場』,後來國民政府來台改『大和』為『台安』後來又改為『光復』。二次大戰末期糖廠的設備被美軍轟炸嚴重受損,決定把壽豐的糖廠跟大和糖廠的設備合併,在這裡生產。

我跟木馬利用晚上的一個空檔時間,借了腳踏車從糖廠騎到光復車站,經過一些日本時代所建的洋樓立面,在泛黃的路燈下,看起來格外的動人。夜晚的老街道人並不多,但看路上的招牌,白天應該很熱鬧才是,我好奇的想著是不是有一半的店面是不會開的,根本沒有人居住呢?

隔天上午,當我們走在這個街道,據個人觀察結果,果然年輕人都到大城市去居住工作,只留下老年人在此地與觀光客互動,或許只有這樣,一些較老的建築才保存的下來,是某種幸運還是悲哀呢?

相關網址:
台糖花蓮糖廠
【台中】月眉觀光糖廠
【花蓮】歸來碎碎唸,愛上木馬式的旅行人生學
部落格:三立比賽開始拍攝記錄

2008/10/05

【台北】本願寺台灣別院@萬華406號廣場

走在西門町附近的中華路上,可以看到有一處公園,公園內還保有一些本願寺的遺跡,留下來的日式建築還混合歷年來修補的痕跡,可以看出這座寺廟外歷經了怎樣的年代!


1925年,本願寺旁的輪番所

這個輪番所在1924年被燒毀,次年又重新建,這個鄰近西門外的這塊土地從日本時代一開端 1899年起就成為淨土真宗規劃興建傳道的地方,後來慢慢把鐘樓、會堂、寺廟主體等蓋起來,一直到 1933 年才完成,當然這三十幾年的歷史很難查的明白。


1933 年完工的仿唐式建築

整個台北城在二次戰中嚴重的轟炸,日本戰敗後,這裡改為理教總公所,看上面這張老照片,可以知道整個寺廟周邊都成了大雜院,1975年一場大火把寺廟燒毀。後來中華商場拆掉,鐵路地下化,火車在附近的喧鬧也走入了歷史。

歷史的遺跡已經不在,只留下一片遺蹟讓人回憶,告示牌也模糊不清無法細讀,上面寫的萬華406號廣場、台北別院,沒有用任何艋舺或日本時代舊名,是誰在敘述誰的歷史?對於這片土地的歷史,我們要努力的還要更多!

2008/10/01

【新竹】內灣老街

上星期跟攝影班的同學一起去新竹玩耍,去了薰衣草森林公園、內灣老街、火車站,坐了一段冷氣很強的火車,還去了草葉集書店吃飯。


2008.9.21 內灣老街的內灣戲院前遊客如織

內灣老街當地居民以客家族群為主,是最近幾年開發的,景點有內灣車站、內灣戲院、內灣吊橋等。內灣支線是1947年為了發展竹東的地方工業,運輸水泥、玻璃、木材、茶葉、尖石山區的礦產等所興建的,後來配合煤礦的開發,再延長成為目前的內灣線,可以想見當年因為商業貿易的人潮,近幾年道路的發達,以及礦產的萎縮,人潮已不見。後來,在觀光熱潮下重新規劃,人潮重新回到老街,但很多店只有假日才開,我去的那時人真是爆多的可怕,完全沒有懷舊感。

老街上房屋多以紅磚柱作成地基,然後用木材作屋身,是很傳統的日式建築,經過長時間的混搭,可以想見這條街是什麼樣的建築都有吧!內灣老街我去了兩次,但是每次的印象都不是很好,只想找個不是假日的時間去細細地品味那段過往雲煙。

希望秋末遠方山上的楓紅,配上吊橋下的溪水流過,加上日式建築,應該會有不同景況吧?

[外拍活動] 2008/9/21 內灣+ 薰衣草森林

2008/05/18

【菁桐】太子賓館(這是舊名,正名為臺陽礦業公司平溪招待所)

講到太子賓館大家可能都聯想到金瓜石的太子賓館,實際上這兩處賓館,日本天皇都沒有來住過。


2008.5.17 從高處看,太子賓館位置隱密,頗有武俠小說高人居住地的感覺

【金瓜石】太子賓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1/blog-post_11.html

太子賓館原名石底俱樂部,是台陽礦業株式會社於1939年(昭和14年)興建。佔地600多坪,形式為日本皇室行館的格局。所用建材是阿里山檜木,木材以卡榫方式建造,不用釘子。1986年台陽公司在菁桐採礦結束,此地轉賣給佛教淨土宗王華飛先生,2004年,公告為縣定古蹟。

參觀太子賓館,內部的字畫與擺設,大多是佛教相關,雖然建築保存了日式和風風格,但是在裡面走來走去感受不太到這樣的風格,由於庭院沒有開放,所以看不到整體的風格,到處走來走去,我不時的從門窗探出去觀望,希望能夠感受一下日式的庭園造景設計。


入門口的鳥瞰圖字畫

我去的那天天氣很好,但是進入太子賓館仍有些潮濕,這樣的氣候保存木頭建的建築不容易,周邊的日式建築改成咖啡館簡餐店,也有經營民宿,由於台灣的交通實在太方便了,希望這類的民宿可以經營的很順利。

地址:台北縣平溪鄉菁桐村菁桐村167號
網站:http://jintongpalace.myweb.hinet.net

2008/04/30

【花蓮】松園

這次是阿貝去花蓮玩,周休二日在松樹下坐一個下午眺望太平洋,應該很休閒。


2008.4 阿貝

在周日收到阿貝的電話問我公司住址,沒兩天就收到,裡面還蓋了不少紀念章。

據說松園是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人敢死隊居住的宿舍,風景蠻優美的,可以看到太平洋,院子裡又有幾顆很大的松樹......


我還沒有去過,希望有機會多去看看花蓮的日式建築遺跡。

相關網址:
係金ㄟ:洄瀾日式遺跡之旅
http://red-pony.blogspot.com/2008/02/blog-post_19.html
貝式奢華
http://innocencechen.blogspot.com/

2008/02/26

【台北】梁實秋的麵包樹@雅舍前

相信大家小時候都讀過梁實秋的散文,印象最深的就是他散文中描述的那棵麵包樹,如今依然存在。


2008.1.2 麵包樹

在台師大附近有不少日式建築,幾乎都已經荒廢,因為沒有人住,木造的建築很容易引發蟲害,沒有人整理的庭院也很容易有老鼠、貓、狗聚集的場所,這類日式建築的存廢往往是附近居民的痛。


2008.1.2 梁實秋故居

梁實秋,1903-1987年,曾經參與五四運動,1927與徐志摩等人創辦新月書店,1949年來台定居,擔任過師大文學院院長,作品有《雅舍小品》、《秋室雜文》、《談徐志摩》、《實秋雜文》、《實秋文存》等,評論類型的有《文藝批評論》、《偏見集》、《英國文學史》等,曾獨力翻譯《莎士比亞全集》。

曾在舊書店看到有他翻譯的文集一整套,我本想抽一兩本買來紀念,但老闆說只能整套買,於是那家舊書店我就經常光顧,每次去只是確定那套書還在,隨手翻翻其中一本的內容。

雅舍前的麵包樹,在梁實秋的散文中一再的提及,除此之外,庭院旁的幾棵樹因為環境的關係目前已經不復存在,文學的記憶與價值我們無法評量,你我的兒時回憶有幾樣是依然存在的?

2008/02/08

【花蓮】摩里沙卡(林田山林場)

這幾天陰雨綿綿,到了花蓮去逛逛,沒想到天氣一樣,到了林田山走走,跟金瓜石一樣是個霧濛濛的氣候。


2008.2.7

林田山原名摩里沙卡,是台灣遺留下來日治時期最完整的伐木基地,台灣在日本殖民時代開發了很多產業,九份金瓜石的金礦、平溪的煤礦、花蓮豐田的石棉、林田山的林場等等,每一個生產區都自成為一個小鎮,小火車運送物品,電影院與康樂中心的規畫,日式宿舍與官方的建築,林田山的保留算是相當完整,這裡最重要生產的是檜木。

林田山林區在1972年發生過大火,燒了一個多月。荒廢的社區於1996年開始重建,中山堂是仿原日式建築樣式,目前裡面有些展覽,提供演講或放影片用途,需要脫鞋進入的展示館展示當年的生活情況。2001年上方的康樂新村祝融,30多幢檜木房舍燒毀,整個日治時期留下來的老房子付之一炬,走到康樂新村舊址時,只有空蕩焦黑的地基。

由於下著雨,鮮少有遊客走到這邊,看到一家人在日式房舍門口過年團圓,小朋友坐在台階上玩掌上型電玩,父母在屋外烤玉米要賣給遊客,就好像看宮崎駿卡通的感覺,不得不佩服舊的日式建築的生活機能。

2007/12/23

【台北】長安東路與建國北路的日式建築散步

在建國啤酒廠的周邊,還保留不少日式建築,不過與師大路那邊的相比較,這邊的保存差了很多,大多用鐵皮屋頂蓋起來。


2007.12.22

我不太了解這邊的住民結構與歷史,只是覺得一走入這邊的一些巷道,時光彷彿就回到了過去,我還幻想是不是有小朋友在巷子裡面玩跳格子的遊戲。還沒有市民大道、鐵路還沒有地下化之前,這邊應該聽得到叮叮咚咚的鐵路平交道的聲音,火車經過房子應該也會搖來搖去。如今,祝融的黑炭遺跡,散亂一地的廢紙文件與家具,還有市政府的公告,與周邊現代的建築比照,顯得有點的突兀。

我走到伊通街與長安東路口附近的土地公廟,長達50多年的違建終於年底就要拆除,看了牆邊的公文從馬英九市長到現在的郝龍斌市長都有,有些房子已經自行拆除,剩下了幾戶要等市政府來拆。我遇上一個老伯,泛紅的眼眶看到我拿著相機居然掉下了眼淚,他說他已經在這邊住了50年,本想多問問這邊的故事,但他似乎哽咽的說不出話來。

土地公廟壯觀的牌樓香火繚繞,從正面看過來以為是座大廟,但是從側面看過來這個牌樓高架在巷子上方,幾乎是不佔土地的,這座小廟的燈籠掛滿的巷弄,不知道會不會因此走入歷史?旁邊有立法委員的競選總部,他的政見是希望松山機場遷移、瑠公圳重見天日,這些政見我非常的支持,只是在一片都市更新聲中,台北市的日式建築漸漸地倒塌,眷村、違建也拆除消失,這段歷史除了在少數書本會有記錄,現代人應該不會有任何的記憶的。

我知道用黑色瓦片的日式房子很容易漏水,保存不容易,發霉的木板,頹倒的門窗,幾年後,我想這樣的景象會消失,失憶的城市人又見證了甚麼樣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