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12

【倫敦】凡‧艾克(Jan van Eyck)的油畫@國家美術館

美國的影集《慾望師奶》的片頭曾經有用這幅畫,讓我印象深刻,到此來看原來是1434年的作品,文藝復興前的荷蘭人就有如此的技法,令人讚嘆!

From 英國‧倫敦
1434/油彩/阿諾芬尼和他妻子的婚禮/凡‧艾克/國家美術館

雖然這幅畫的人物仍然是歌德式的繪畫風格,人物的表情生硬,身體有固定的姿勢,但是一些小動作及背景裝飾物的表現已經超出了那個時代的想像。小狗絲質的毛、牆上的凸面鏡子、還有牆上的水晶珠、兩位主角的衣服表現出光影或是反射的技法等等,就好像電腦有了3D視訊卡貼圖的強大功能般,是個劃時代的油畫表現。

腳下的小狗代表著忠誠,頭上的燈飾上面只有一根蠟燭代表上帝之眼,鏡框上有耶穌受難圖的裝飾,背後椅子上有聖瑪格麗特的雕刻,而聖瑪格麗特是孕婦的守護者,窗臺下有橘子,象徵伊甸園般的純潔和天真,左下角的木底鞋暗指婚禮,丈夫要為妻子準備木底鞋,紅色的床鋪意喻性和愛,白色的頭巾象徵純潔。而這個婚禮上的女人並不是真的懷孕,在傳統上在婚禮的時候女人因為流行這樣的裝扮把肚子弄得圓滾滾的。

Jan van Eyck
http://en.wikipedia.org/wiki/Jan_van_Eyck

這樣精心規畫布局的畫作,不論是不是確有其人的真實婚禮,表現了相當中產階級的生活,看了十分有意思!

細部放大
http://www.wga.hu/frames-e.html?/html/e/eyck_van/jan/15arnolf/index.html

2007/10/11

【倫敦】喬凡尼貝利尼與威尼斯總督@國家美術館

在國家美術館收藏威尼斯畫派的開山祖師貝利尼的作品還不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總督的畫像,老實講我在那邊看不出哪裡有名,只是覺得非常和藹可親。


1501-1504‧羅雷丹總督畫像‧貝利尼‧倫敦國家美術館

羅雷丹總督 65 歲時才上任總督,1501-1521 年的動亂期間,以超人的勇氣整頓威尼斯共和國。這幅畫對於光線的處理非常驚人,左臉與右臉,還有衣服上的陰影,貝利尼率先在油彩中均勻加入了白色和黃色的顏料,讓這些金色銀色的線更逼真。

喬凡尼貝利尼,1430-1516年,從他的父親那邊學到了一些新舊畫風的柔和與色彩的應用,然後又透過姐夫曼帖那邊學到了透視法和形象的塑造。大哥簡提列是共和國宮廷畫家,1479年曾經被派往君士坦丁堡(現為伊斯坦堡)去作名人的的肖像畫,人物比較生硬點。而喬凡尼的人物畫之前介紹過,透過眼神及臉部的表情,往往透露出一種獨特的感情,他的許多聖母像畫面明朗、典雅感情也十分柔和,具有世俗性,不會那麼崇高的感覺。

比較了其他畫家的人物畫,這種平易近人的感情流露,淡淡地憂鬱氣質,就是喬凡尼貝利尼獨有。

【威尼斯】貝利尼家族@學院美術館2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7/blog-post_12.html

2007/10/10

【倫敦】達文西與聖母@國家美術館

國家美術館收藏畫作從文藝復興時代前就有,來此看到文藝復興的作品,好像到了佛羅倫斯的感覺,不過這裡不像烏菲茲博物館會看到頭腦爆,好像看到各時代畫作的精選集。


1508年‧岩間的聖母‧達文西‧國家美術館

自從達文西密碼的小說電影暢銷之後,達文西僅剩下的幾幅畫作相信大家的看過了,在國家美術館的這幅是米蘭的清白信念宗教團所委託,但是達文西並沒有完全依照比較保守的委託者的一般要求構圖,方濟教會會把聖母的角色提升,然後並不會畫出幼兒時期的耶穌,顯然那時的達文西已經比較有名氣,可以不理會委託者的要求,把聖母與耶穌、施洗者約翰這兩個嬰兒的構圖與表情處理的非常溫馨,而且眼神中有分享與內省的笑容。


1483-1486年‧岩間聖母‧達文西‧法國羅浮宮

可以比對一下現在存在羅浮宮的作品,右邊那個聖安娜的手勢不同,指著施洗約翰不知道代表甚麼意義,也或許是被塗掉了。而存在國家美術館的這幅畫,施洗約翰被委託者加上了十字架,而在聖母、耶穌、約翰的頭上者標示了光環。



在美術館內還有達文西的珍貴素描手稿,裡面的人畫的真人一樣大小,是聖母抱著耶穌,施洗約翰站在地上跟耶穌玩,這幅大的素描中聖安娜也有伸出突兀的食指指著天空。而這些手勢帶給了後人無限的遐想。

2007/10/09

【倫敦】委拉斯蓋茲與《鏡前的維納斯》@國家美術館

這是電影的維納斯的劇照明信片,當我昏昏沉沉的經過國家美術館,想說就進去休息吧!不過卻越看精神越好,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委拉斯蓋茲的這個作品。


2006電影《維納斯》

《維納斯》這部電影其實跟這幅畫關聯度不高,一個年紀很老的演員,從年輕開始就風流倜黨,已經年紀大到走路都有問題的時候,居然愛上了好友的孫姪女,然後就帶這個小女生去逛倫敦,雙方剛開始或許是各取所需,到後來小女孩了解了愛是甚麼而去照顧這老人。這部片當然探討到倫敦老人的問題,也闡述了年輕一代失業的問題,當然透過委拉斯奎茲的這幅畫來觀察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看完了這部片體會不深,但是對於倫敦的街景,以及生活中隨時可取的豐富藝術寶藏羨慕不已。

委拉斯蓋茲(1599-1660)這個西班牙畫家的一生,因為西班牙航海帝國的興起,年輕的時候在宮廷作畫,後來受託到義大利羅馬作畫,當然也學習了文藝復興時期大師的作品,也到了威尼斯欣賞了威尼斯畫派的華麗色彩,當時的義大利各共和國已經沒有那麼強盛,委拉斯蓋茲到了成熟時期的畫中畫,還有人物肖像畫眼神之間看與被看的表現方式,脫離文藝復興時期那種透視法的純美學表現模式,已經深入到人與人心裡微妙的哲學意涵。

這幅畫是委拉斯蓋茲唯一留下來的一幅裸體的作品,西班牙的宗教不容許這樣裸露的作品,很難得可以留下來。19世紀在約克夏的羅克比大廳內發現,1647-1651年間委拉斯蓋茲在義大利旅行期間所完成。這幅畫透過愛神維納斯的兒子邱比特,手拿著鏡子照出維納斯的臉,愛神的眼神剛好看著我們,而我們又剛好在細看著這個美女的背影。

委拉斯蓋茲特別擅長處理這種觀看與被觀看的安排,雖然維納斯是用背影來描繪,可是透過鏡子,維納斯是看著畫家,小天使邱比特看著手中粉紅色的繩子,這繩子代表母子臍帶的關係。因為這觀看的模式角度有點奇怪,有人就研究鏡子中的維納斯似乎大小比例不對,理論上維納斯看著鏡子應該是要看著自己,為何會是看著畫家呢?所以有人懷疑委拉斯蓋茲並沒有畫上鏡中的人像,而是後人畫上去的。經過國家美術館利用X光檢測,那個鏡中的維納斯並沒有被塗改過,也就是說那是委拉斯蓋茲原始畫下的。據說這個模特兒是委拉斯蓋茲旅行義大利期間的情婦。

這幅畫在1914年到倫敦國家美術館展出的時候,女權運動者用刀劃破了這幅畫,而且還劃了五刀,當時英國社會還很保守,婦女都還沒有投票權,或許對神話中最美麗的女人下此毒手才能喚起對女權的重視?四十年後那女權運動者回憶,她當時也很討厭看畫男性的嘴臉,違背了社會善良的風俗。

至於這個國家美術館,主要收藏的並不是以皇家的角度去收藏,也不是以英國為主。主要的收藏是13世紀末到20世紀西歐各畫派的代表作品,創立於1824年的國家美術館其實背負著要教育英國畫家的責任,當時英國人大部分去請國外的藝術家來畫人物肖像,而對於國內的畫家沒有信心,有了這個美術館,讓英國畫家有機會來仿效臨摹。


1647-1651/鏡前的維納斯/委拉斯蓋茲/倫敦國家美術館

2007/10/08

【倫敦】列斯特(Leicester)廣場劇院區

走進列斯特廣場,就好像到了紐約走進熱鬧的時代廣場百老匯劇院區的感覺,剛剛還在中國城的感覺沒走幾步路就全部變了另一種感覺。


2007.9.15 依序為
歌劇 We will Rock You、拿廣告看板的人、John Mills 手掌印、半價票亭 tkts、1981年卓別林雕像、歌劇 Mammamia、歌劇悲慘世界、歌劇真善美、歌劇獅子王、John Hunter雕像、Charlton Heston 手掌印、畫家 William Hogarth 雕像、Reynolds 雕像、莎士比亞雕像、瑞士中心、卓別林街頭藝人。

這個廣場(公園)不大,但是人超多也很吵雜,有打扮成卓別林的街頭藝人準備表演,也有年輕人一群一群喧鬧打屁,更多拿著便宜票的廣告牌的人走來走去,好多票亭販賣宣稱最便宜的票,但是公辦的票亭應該在公園的後方打在 tkts 的大票亭內,排隊的人大約50人左右。

公園中間有莎士比亞的雕像,四周還有不少畫家、演員的半身雕像,等我搞清楚了這些雕像人物的生平再來寫文介紹,而公園的外圍的地上則是學美國好萊塢星光大道上,把明星的手掌印印在地上。在公園的東北角有瑞士中心上面有音樂鐘,每逢整點有民間故事的人物出來敲鐘。

我在廣場坐了一下並沒有待很久,主要是眼皮已經快閉上,我要看的歌劇票已經在網路上都預定好了,若是比票價也沒甚麼意思,於是就往泰晤士河邊走去。

2007/10/07

《城市地圖》


    亞洲:59
  1. 台灣:台北|台南|宜蘭|金門|高雄|台中
  2. 日本:札幌|東京|京都|大阪|鎌倉|博多|山口|廣島|名古屋|奈良|神戶|高松|松山
  3. 韓國:首爾
  4. 中國:北京|上海|香港|澳門
  5. 柬埔寨:吳哥|金邊
  6. 新加坡:新加坡
  7. 泰國:曼谷
  8. 印尼
  9. 馬來西亞
  10. 印度:德里|瓦拉那西|阿格拉齋浦爾|大吉嶺|加爾各答|可倫坡|甘托克
  11. 不丹:亭布
  12. 伊朗:德黑蘭|伊斯法罕|設拉子
  13. 喬治亞:提比里斯
  14. 亞美尼亞:葉綠凡
  15. 土耳其:伊斯坦堡|凡城|迪亞巴克
  16. 敘利亞:大馬士革|阿勒波
  17. 約旦:帕米拉|佩特拉|安曼
  18. 黎巴嫩:貝魯特
  19. 以色列:耶路撒冷|特拉維夫
  20. 巴勒斯坦:伯利恆
  21. 阿曼:馬斯開特
  22.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布達比

    歐洲:13
  23. 義大利: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
  24. 法國:巴黎
  25. 德國:柏林|法蘭克福|德勒斯登
  26. 英國:倫敦
  27. 捷克:布拉格
  28. 奧地利:維也納
  29. 葡萄牙:里斯本
  30. 西班牙:馬德里|
  31. 加泰隆尼亞:巴塞隆納

    非洲:4
  32. 摩洛哥:拉巴特|卡薩布蘭加(達爾貝達)|馬拉喀什|非斯

    美洲:11
  33. 美國:紐約|波士頓|費城|洛杉磯|舊金山
  34. 加拿大:溫哥華
  35. 祕魯:利馬|庫斯科|馬丘比丘
  36. 智利:聖地牙哥|復活節島
2007/10/7→目前距離要踏遍100個大城市的目標只完成18% 2009/4/20→目前距離要踏遍100個大城市的目標只完成23% 2011/2/17→目前距離要踏遍100個大城市的目標只完成32% 2013/4/24→目前距離要踏遍100個大城市的目標完成62%(這兩年會不會衝太快了) 2017/11/12→目前距離要踏遍100個大城市的目標完成87% PS. 大城市的定義:隨我高興,但我一定可以說出原因的。

2007/10/06

【台北】郵政博物館

去倫敦前一直羨慕那城市有一百多家博物館,其實想想大台北地區也不差,郵政博物館是我一直想去,可是時間都湊不上,某日到附近公司開會,刻意提前一個小時到達,終於讓我完成心願。


2007.9.28

一到門口買門票,甚麼?只要五塊錢,不是英鎊是新台幣,讓我有些遲疑,若是收那麼少,我想就不要收了吧!門票就是這張明信片,左上角還有編號。聽了服務人員的建議從五樓開始逛下來,我在五樓就花了大部份的時間還沒有看完。

五樓是各國郵票的收藏,那種聽過或沒聽過的大小國家都有,還有該國獨立建國的時間及地理位置的介紹,收藏的郵票也是以這類的角度去收藏,頗具紀念價值,若是有空前來慢慢地觀賞,還可以增長世界各國的常識,若是旁邊還附上電腦可做搜尋,或是各國史地的百科全書放在旁邊讓人查閱,是會讓人引發興趣的博物館。七樓就有郵政圖書室,我沒有上去,應該很不錯吧!

上個月去逛了倫敦的皇家郵政博物館,所有的東西都要找索引,然後再拿微膠片放映出來觀賞,由於太麻煩了,我就翻閱書架上的書籍,也翻閱了各國郵票的收藏一本書,收集的都還沒有郵政博物館來的豐富,所以這裡真是個寶窟。

比較一下兩家博物館的網站
http://postalheritage.org.uk
http://www.post.gov.tw/post/internet/y_postmuseum/index_all.htm

至於郵政博物館的二樓到四樓這幾層,由於時間不夠,我只大約晃過去而已,就歷史的部分我覺得少掉了日治時期這段,而且很多人像可能成本的考量都用西方模特兒來表現有點不倫不類,倒不如就展示照片或是郵政制服就好了。總之進步的空間還很大,這邊的服務人員還算多,若能多辦點活動就好了。

郵政博物館後面的牯嶺街還有小劇場可以看,不過有時候劇團在排練可能無法參觀,去之前要先打電話問一下。

2007/10/05

【倫敦】華埠

老實講來倫敦的第一天對這裡沒甚麼認識,本來想在飛機上看書多了解一下,沒想到一覺睡醒就到了,然後逛完書店就莫名其妙出現在中國城。


2007.9.15

好像每個城市的中國城都會有牌樓,附近的路標就都是中英文並列,Horse & Dolphin Yard 被翻譯成『馬海豚圍』。開始聽到廣東話,地上開始有一些髒亂的痕跡,然後會遇到熟悉的超市,再來就是中國餐館,這些菜單好像就是整條街全部一樣,只是價格稍有不同。

倫敦的華人聚集地本來不再蘇荷區這裡,是在比較東邊的 Limehouse 碼頭,在 1950年代後華人移民增加,大部分搬到這裡來,也成為中國餐館的聚集地。

就在牌樓的附近有免費的中文報紙可以取閱,也有大紀元時報的工作人員推廣民主概念,放了一個小桌子在此寫了『愛國不是愛黨,中共不是中國』的標語,並跟來此觀光的中國人說明,旁邊有慶祝華人在倫敦400年的石獅子,1985年由中國政府與香港政府在此立的碑。

當地的餐館似乎十分的缺人手,很多家店門口都寫著缺人標語,有『請廚房打雜一名』或是用英文寫。除了臘肉餐館之外,還有賣糧油、雜貨、蔬菜的雜貨店,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原隻乳豬一隻105英鎊。

觀光客似乎特別喜歡在牌樓底下拍照,大家看我拿著相機東拍西拍,無論是東方或是西方面孔都一直叫我幫忙拍照,我有點想把相片印表機拿出來,然後寫著『寄一張自己的明信片只要一英鎊』,不知道會不會有生意?

2007/10/04

【倫敦】蘇荷(Soho)廣場與周邊

在倫敦第一個坐下來餵鴿子的就是這個小公園,終於開始適應地圖上所標示的意義,一直以為『廣場』就應該是廣場,原來這裡的廣場都是公園。



蘇荷廣場在 1681年完成,這附近是高級住宅區,但在18世紀末沒落,而目前是一些辦公大樓,廣場中央在維多利亞時期建了個很假的都繹時代風格的木屋,因為太醜了所以沒有拍照拍回來,不知道是因為重建所以很敷衍,還是因為原貌就是這樣,這個公園有不少老人在此聊天或是看書,不過有更多的觀光客來此走來走去。



往蘇荷廣場的南邊走,往西看會看到一個很有特色的教堂尖塔,並不是很高,是聖安妮教堂塔(St Anne's)在1940遭受到轟炸後教堂剩下的尖塔,我找不到進入點。而這一區就是蘇荷區的中心,據說以前有不少藝術家、作家或是音樂家在此居住。

看起來是小巷子的地方,到處都是餐廳林立,雖然人潮都往附近的劇院區或是中國城移動,在這小巷子走來走去,也可感受到一些波希米亞式的狂放不羈,而在 Dean 街與 Old Compton 街附近的法國館是戴高樂將軍常去的店,在 Frith 街與 Old Compton 街的義大利咖啡吧(Bar Italia)則是1926年貝爾德發明電視展示的地點,每家店好像都有段歷史。

2007/10/03

【倫敦】西索(Cecil)巷內的二手書店

看了書上特別介紹西索巷有二手書店,就在查令十字路書店街的路上,走到這裡一轉邊,一家家的二手書店,還有集郵、地圖專賣、古幣、藝術畫作店,我慢慢地一家家看精彩的櫥窗。


2007/9/15

除了二手書店之外,有義大利書店,還有印度心靈成長等主題書店,還有兩個印度人坐在櫥窗內談話,我覺得應該是在算命,不過那兩個印度人就像是活招牌,直接了當的說明他們賣的是甚麼書,或者講說是怎樣的服務。

這裡禁止汽車進入,只准腳踏車經過,所以是很舒服的逛街空間,巷道很大,店家會把舊書排在門口,特別優惠的書大部分都擺在外面,我對舊地圖還有舊的明信片很有興趣,挖寶挖了很久,無奈可能是時差的關係,眼皮一直要垂下來,眼睛也很酸,沒有找到喜歡的東西,而且我也覺得價格頗高,在地圖專賣店看到喜歡的倫敦市區地圖,索價50英鎊。

二手書店內,有的標榜可以寄賣,或者提供交換書的服務。而這條巷子又是規劃二手書、集郵、錢幣等商店進駐,雖然查令十字路上的書店已經夠多了,但這條街的存在讓喜歡尋寶的人有了去處,何時台北才會有這樣專屬的商店街呢?

沒想到這條街還有專屬網站,有歷史地圖
http://www.cecilcourt.co.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