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12

【Stroud】Made in Stroud

英國中西部的 Stroud 小鎮,雖然我只邂逅了半天,一直難忘懷這些街道、早餐店、咖啡館、書店、大超市、3C賣場與有機農民市場。


2007.9.23 Made in Stroud 店面映照出對街的建築

一個地方要生存,一定要有當地的特色,在這附近的山丘,據說有保存最完整的石造尖頂建築,一系列的房屋,沒有唐突的鐵皮屋,也沒有不同樣式的水泥平房,更沒有高樓大廈。甚至到小鎮的中心,超市大賣場也座落在中心的邊陲,毫不搶眼的隱身在下坡處。

小小的鎮快步行走大概花10分鐘就可以繞一圈,但是這裡卻有3家以上的書店,每家都有自己的定位,有的經營童書,有的經營小說。或許是市場機制的關係,同類型的店當然不會存在這個小鎮。看到旅遊告示牌的老照片,有些老房子已經不見,有些依然保留,但是經營商店賣的東西已經改變,或許以前是鋼琴工廠,現在變成了啤酒餐館。走了一圈,就連我這個了解不深的觀光客,都知道這裡以前是個工業生產的聚落。

Stroud 相關文章:
【Stroud】小鎮中心
【Stroud】小鎮風情
【Stroud】第八天流水帳@小鎮風情

我不知道英國的小鎮是否都有各地的特色,但是我匆匆地走過 Stroud,卻難以忘懷這家店的店名與口號,希望我有一天也能高喊開一家 Made in Taiwan 或是 Made in 甚麼的店!

2008/03/11

【佛羅倫斯】未完成的古蹟城市

多久的建築可以稱為古蹟?在台北,大概就是百年這個數字,但是在佛羅倫斯,四百年前就是這樣的模樣,文藝復興後期所蓋的教堂,就是新建築。



佛羅倫斯應該可以稱為米開朗基羅的古城市,在博物館裡有他雕刻到一半的雕像,好像活人硬生生的被嵌在石頭裡吶喊。教堂的立面建到一半,佛羅倫斯人可以忍受就這樣放著,讓後代子孫知道這段歷史,不對稱的領主廣場,達文西想要設計成完美的對稱式,也不被大家採納,於是達文西出走威尼斯轉往米蘭發展。

佛羅倫斯的百花聖母教堂,裡面包著一座小教堂的遺址,當時麥迪奇家族剷平了原來的小教堂,要蓋一座規模宏大的雄偉建築,大教堂是蓋起來了,但小教堂也不見了。到了百花大教堂內部,走到地下室,義大利人特別把小教堂的遺址遺物挖了出來給大家參觀。

記得第一次到這裡從火車站走出來,第一眼就看到車站前就有開挖的考古遺址,看到一個古城門就在車水馬龍的馬路中間,走著走著迷了路,我開始緊張的到處問路,但是沒有一個標準答案,有人指東、有人說西,我走到一家商店買飲料,剛好老闆娘是華人,我們用英文講了老半天她才問我會不會講國語,但她似乎國語也說得不太好,好像潮州話才是母語,很熱心的請她店裡的工讀生指路給我,短短問路的半小時,我好像接觸了所有的義大利人。

走在這座文藝復興的城市,到處看得到先人的遺跡,米開朗基羅的雕像與教堂內的設計、達文西設計的涼廊、布魯內列斯基的大圓頂與聖羅倫佐教堂的設計、吉貝爾提的天堂之門,聖十字教堂的名人墳墓,這些痕跡從古至今不曾改變,讓活在這裡的人們擁有同樣的記憶,透過旅行觀光,也讓全世界的人有了共生共存的想望。

2008/03/10

【倫敦】塞尚玩紙牌的人@柯陶學院美術館

塞尚是法國印象派後期的畫家,也是一個死後才受到大家注意的畫家。


1890-1892年/玩紙牌的人/塞尚/倫敦柯陶美術館

上面這幅畫是塞尚一系列的玩紙牌的人,總共五幅,巴黎奧賽美術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都有展覽。看起來非常陰暗的用色,仔細觀察顏色用的並不多,但是卻表現出拿著紙牌的手上有光線照射進來,兩個人思考鬥智的心情。塞尚的畫作非常重視結構,也就是構圖,那個酒瓶就是中線,兩個人非常的對稱。仔細觀察塞尚有一堆人物的畫作,多半構圖都非常嚴謹,大部分都有三角形的對稱,整個畫面非常的勻稱。

塞尚1839年1月19日(是水瓶座)在法國南部出生,死於1906年,早年受到大自然的影響,在與朋友的書信往返中經常提到對大自然的感受。在1860年代畫了不少的大自然畫作,後來在大自然下進行人物畫作,一堆男體或是女體的人在森林中脫光衣服在河邊沐浴,塞尚也曾經模仿馬奈的畫《草地上的午餐》,不過線條用色就比較抽象點,沒有那麼寫實。

塞尚被認為是立體派的開山祖師,色塊式的上色技法,好像整個人物立體了起來。

2008/03/07

【蘭嶼】SimonLan的開元港

只要想到挪威,就會想到 SimonLan 的部落格,這幾年他多次前往挪威,留下了眾多照片記錄,都可以在他的部落格找到。

Simon Lan 的挪威旅攝
http://www.simonlan.idv.tw/index.php


蘭嶼‧開元港/SimonLan/不知道是不是在飛機上拍的?

SimonLan 連續三年自行製作桌曆以成本價分送朋友,這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但是對於攝影工作的熱愛,我想這樣的辛苦也是值得的,以往都錯過了桌曆的預定,今年終於拿到了一本以及他自行製作的明信片。

今年的桌曆主題是『台灣』,封面就用英文標明台灣高鐵的幾個站,方便介紹給外國朋友,我想到世界各國自助旅行的朋友最知道,台灣人對觀光客非常熱情,但是缺點就是對不懂漢字的人來說,觀光標示做的不夠好。

SimonLan 是非常低調的部落客,不會出席任何網友的聚會,我相信他應該不只是挪威專家,最近去了北海道,也在台灣到處跑,四處發現台灣之美,在平實的照片背後流露出對這塊土地的關心,希望他能持續拍照給大家看。

2008/03/06

【威尼斯】猶太人與《威尼斯商人》

世界各大城市都有猶太區,一直到以色列建國後,這些猶太人有些回到國家,沒有土地的猶太人在世界漂遊,在每個城市留下了不同的傳說。


2006.2 威尼斯的猶太區

電影《威尼斯商人》描述安東尼奧跟猶太人夏洛克借款,夏洛克曾受辱想要報復,寧可不要利息,約定若逾期無法還款就可擁有安東尼奧的胸口肉。最後,法庭裁決夏洛克敗訴,這齣劇目長久有爭議,原著中有反猶太的偏見,同時又把夏洛克刻畫成貪婪、殘忍的猶太人。該電影以16世紀威尼斯的猶太人遭受迫害為開頭,結尾是破產的夏洛克痛苦地被困在歧視的猶太區。



威尼斯的猶太區在島的西北方,可以看到擁擠破舊的房舍,巷道也特別狹小,最後一天的民宿就在這區,泰國人經營的民宿,來自世界各地的人一起住在這裡,客廳有人看電視聊天,來自中國的打工女子在這裡聽著鄧麗君的音樂,而我進入一個非常詭異有半透明玻璃的浴室洗澡。

心裡想著兒童的黑死病曾在此地流行,明早五點我就要起床搭巴士到機場離開,短暫的過客跟千年在世界流浪的猶太人感受應該不同。經濟上猶太人一直是很會賺錢的民族,但是在政治與人權上不知道為什麼總是那樣的弱勢?猶太人與威尼斯人共同生活的那麼久,不知道有怎樣的共生之道?

【威尼斯】最後一夜的中國餐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10/blog-post_31.html

2008/03/05

【羅馬】遺跡共存的天堂

初到羅馬古廢墟遺跡的那個地方,一直以為總有一天會把所有元老院的古蹟挖出來,然後重建羅馬帝國偉大的執政中心。


2006.2 到處可以看到不同時帶的遺跡

不知道在哪裡看到一個素描,理髮師在凱旋門下幫人們剪髮,而這個凱旋門已經有一半是埋在土裡,義大利人不知道何時開始就這樣的保護古蹟,即使在市中心,只要發現有價值的遺跡,也只好停工等待挖掘與鑑定。

而羅馬從建城以來,破壞前代建築的故事也屢見不鮮,又是怎樣的想法,可以讓這樣的破壞的遺跡原樣的保留下來。連結兩層競技場的高牆是鐵,這些鐵被熔掉移做他用;萬神殿在1632年把門廊的銅拿去製作聖彼得教堂的聖體傘;拉特拉諾聖約翰教堂主要入門口的青銅門當年取自元老院。

義大利建國後,1885年開始蓋維多里奧‧艾曼紐紀念堂這個大蛋糕的時候,把卡比托山北邊的朱諾神廟給拆了,還拆了1455年文藝復興時代在威尼斯宮前的一個院子,卡比托山的懸崖在西元前390年高盧人攻打羅馬的時候,有個『白鵝救羅馬』的故事,也就這樣消失了。

羅馬最後的一次破壞則是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權,開了一條馬路從威尼斯宮到競技場,而這些古羅馬帝國與文藝復興年代的重要遺跡就這樣又被埋在土裡或被破壞了。

或許,歷史不斷地在這裡重複的上演,讓羅馬人擁有懷舊的特質,羅馬是個石頭城,這些石塊不是後世搬來維修的,而是千年就存在這裡。許多墊高的大樓,地下室是個古蹟,拐個彎的馬路,前面又有一些廢墟,但這些廢墟又沒有計畫要重建,這就是羅馬讓世界看到不是一天造成的模樣。

研究羅馬的歷史,神話故事原原本本的來自希臘,羅馬人的統治階層因為帝國版圖的廣大,容納了各種種族,甚至改信基督教,遷都到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堡)。我們看到的羅馬帝國是連年戰爭、慘暴的競技做為娛樂的歷史,但是這樣的歷史卻也是藝術文化與民主制度的啟蒙,帝國的道路讓世界流通,當然為了統治方便商業貿易流暢。

羅馬的都市規劃最有名的當然是巴洛克時期的貝尼尼,但更早之前的教皇有的崇尚藝術,有的錢不夠而只立了幾根柱子做為城市規劃的軸線,這些遺跡在羅馬都可以看的到,也代表了各時代共生共存的宣言。

2008/03/04

【府城】台灣城牆(安平古堡)遺跡

看到一片以糯米、糖漿、蚵殼灰三合土砌磚而成的牆,是明清遺跡台灣城的遺跡,爬滿了樹,雖然不及吳哥窟的城牆那麼有歷史,可是看到斑駁樹根爬在上方,感覺有那麼一點類似。


2007.12.2 台灣城遺跡

1628年西班牙人在淡水建聖多明哥城
1631年荷蘭人熱蘭遮城完工
1642年荷蘭人往北將西班牙人趕走
1661年鄭成功從澎湖轉攻台灣,在鹿耳門登陸

這面牆依據上面的歷史年代判斷,應該是荷蘭人建熱蘭遮城後擴建城牆的建築,當時安平古堡是在海中央,而不像現在周邊已經變成陸地,當時是軍事防守的要塞,這樣來看這面城牆就非常具有意義。

台灣一直以來是被殖民的所在,荷蘭人、西班牙人、明朝、清朝然後日本人這幾個時代,每個改朝換代人民就要再適應一次,但是堅忍的台灣人就這樣存活下來,也一直是在國際貿易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看著這樣斑駁的牆,再回顧歷史,雖然是大中午,全身還是打了冷顫。

2008/03/03

【台灣】劉其偉的水牛

自從在誠品敦南總店的地下室看到劉其偉的藝術副產品,就特別注意他的作品,今天跑去北投的凱達格蘭文化館的圖書室,居然也有他對原住民研究的書。


1997年/劉其偉/台灣水牛

劉其偉,1912-2002年,在福建福州出身,母親在他出生後不久就過世,父親茶業生意失敗,全家到日本,因緣際會取得獎學金念完大學,雖然念的是電機,但是興趣卻是畫畫,38歲才開始學習繪畫,1960年代越戰被派到中南半島,到過柬埔寨吳哥窟,可能受到古文明的啟發,轉向原始藝術。

1970年代後的職業是畫家,副業是研究原住民文化藝術,也到菲律賓、南非、婆羅洲、南美印加文化,甚至到達巴布亞新幾內亞探險,因為研究藝術意外成為人類考古學者。這點跟陳奇祿剛好相反,因為研究原住民文化,素描的作品成為藝術畫作。

看過劉其偉的作品,我覺得有受到畢卡索、米羅的抽象畫影響,而他對動物的觀察具體而微,可能跟小時後失去母親獨力生活有關,欣賞他的畫就好像是他一輩子旅行流浪的歷史,其中有孤獨寂寞、赤子之心、刻苦耐勞等人生歷練,都可以在畫中讀到。

2002年收到總統的褒揚令,一生中扮演了各種的角色:工程師、藝術家、作家、人類學家、探險家,這樣的成就真是不容易。

劉其偉 - 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A%89%E5%85%B6%E5%81%89#.E5.AD.AB.E5.A5.B3
【台北】陳奇祿原住民圖誌展@台灣博物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2/blog-post.html

2008/03/02

【蘇格蘭】西岸的馬爾島(Isle of Mull)《哈利波特》

翻出以前朋友寄來的明信片,漂亮的海景、城堡式尖頂建築、帆船林立,想必是度假的好地方。


2004 Ryan 寄來的明信片,當時我還沒開始寫旅行部落格啊!怎會有網友寄給我?

據說馬爾島上面也有環狀的石柱遺跡,西元前6000年的青銅時代就有人居住的痕跡。不過一直到比較近代的14世紀有貴族統治,1588年西班牙艦隊曾經攻擊這裡。電影哈利波特與BBC電視劇曾經在這裡取景,豐富的天然景觀與海洋生物也是這裡的特色。

Isle of Mull -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Isle_of_Mull

看到 43p 的英國女王郵票,現在已經不知道這個網友的下落,希望他出個聲音讓我也寄張明信片給你。

2008/03/01

傑利與馬蘭達的《京都岔路》新書簽名握手合照與網友大會

大家若是3月2日下午3:00有空,請到微風廣場五樓的紀伊國屋,傑利的新書簽名握手合照與網友大會,一起來共襄盛舉。



幾年前我去過一趟京都,不過,看完了傑利與馬蘭達的新書,感覺好像我沒去過的樣子,他們遊玩的方式實在讓我羨慕。京都真是個適合旅遊的古城市,千年來的建築保存的完好,每一間寺廟都有自己的特色,京都不但有千年的神話,還有市集、藝妓、步道;無論是步行、騎車或是坐公車,都相當的方便,住在民宿即使語言不通,主人還是把旅客當成一家人一樣。

而藉由這本書裡兩位主人翁自己的體驗,透過他們的描述,精彩的浮現在我的腦海,就好像親自走過一趟的感覺。尤其透過傑利的鏡頭,還可以看到京都的紅楓,還有京都的寺廟風情,真是值回書價。認識傑利這幾年,無論是拍攝古蹟、夕陽或人物,他的照片充滿了熱情的溫度,那樣敏銳的觀察,應該是不斷地按下快門的成果。而我,是不是應該再安排一趟京都行呢?!

[傑利出書] 傑利的第一本書:「京都岔路」正式開賣囉!歡迎兄弟姊妹親朋好友來打書!
http://www.wretch.cc/blog/jerrynote&article_id=13501340

今年許了三個願望:布拉格、導覽、工作都要順利,有網友聚會一定要去,但我前天就放了一些人鴿子,真是抱歉,希望我的身材不要再肥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