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30

【維也納】希臘巷與聖喬治教堂

沒有去過希臘,所以進入了希臘巷並沒有甚麼與希臘連結的感覺,只是覺得小小的巷子,陽光照下來還真好看,小巷內兩側的房子牆壁到處有石檔,可能怕馬車撞壞牆壁吧!


2009.3.27 風笛手曾經酒醉被誤為黑死病垂死病人被丟到葬坑,猛吹風笛才讓人救了出來

這條巷子是因為18世紀有些希臘商人在此居住而得名,一走入巷子就有些酒館與餐館,石頭路搭配兩側比較古老的房子,露天桌椅與好天氣的藍天,旅客在巷子裡走來走去,陽光只會照到高樓的窗戶,然後再反射下來。往河岸走去,四周房舍的歷史,最老的是1611年,保持著原來的樣式,而應該都有修建過的痕跡。

1803年所建的聖喬治教堂,外觀是紅磚建築,外牆的鍍金壁畫很值得駐足欣賞,原本以為外表這樣亮麗的紅色教堂裡面應該會有些看頭,一走入教堂是不規則狀,祭壇在另一邊,應該是我沒專心看,感覺沒甚麼東西。在希臘巷有17世紀土耳其軍攻打的遺物,也有13世紀的暸望台。



我說不出來怎樣喜歡這個小巷子,或許是當天的藍天白雲,也或許是陽光,或者是這裡的石頭路或比較古的房舍建築,或者是有別於大教堂外的人潮洶湧,這裡人比較少!

2009/04/29

【維也納】彼得教堂

彼得教堂在小巷弄之中,若把旁邊的房子略去不看,其實那圓頂與樓塔還蠻壯觀的,雖不及史提芬大教堂,可是這樣的巴洛克教堂感覺很像置身貝尼尼的城市--羅馬。


2009.3.27

彼得教堂原址在12世紀的時候就有教堂,但是目前這樣的圓頂教堂是18世紀初完工的,在羅馬內的的梵諦岡的聖彼得大教堂為設計的方向所建,當然規模沒有那麼大,但是進入教堂內看到圓頂畫,主題是『聖女瑪女的假設』。主祭壇的屏風很有名,可是我看不出有名在哪裡?放在側邊有個講道壇,上面有鍍金的雕塑,是說一個『聖徒的墮落』。還有聖母懷胎等畫作,跟布拉格類似的是教堂內都有貴族徽章的圖騰。

1393年,有個神父在黑死病傳染的期間,因拒絕透露波希米亞女王對神父的告白,被國王丟到河裡死掉。這個神父的雕像就在教堂內。

據說希希(SiSi)公主(伊麗莎白皇后)經常一個人在此禱告,直到深夜。

2009/04/28

【維也納】霍爾市場的安可鐘

聽說這裡有羅馬廢墟,可是我到處走來走去只看到這個安可鐘,然後約莫10人在此等候正點報時,我想應該跟布拉格的天文鐘,或是SOGO的時鐘一樣,會有人出來表演吧!


2009.3.27

這個安可鐘是1914年完工,當時流行的新藝術風格,為在兩棟辦公大樓中間的連結橋上(讓我想到威尼斯的嘆息橋),橋身用黃銅裝飾,我看書上說每一個正點會有一些歷史人物出現,如:魯道夫四世、海頓等人,在管風琴的音樂聲中,會一個個繞到時鐘的前面遊行。

霍爾市場是個廣場,這裡目前在整修。中世紀開始就是個市集,賣魚賣肉賣衣服,也處決人犯,但是我實在感受不到這邊以前的樣子。這附近還有座婚禮噴泉,不過我沒看噴泉在噴,倒是有一個主教在幫人證婚的雕像,很新很新,應該是剛修復,這噴泉是1732年左右建造完成的。

找不到羅馬廢墟,可是看到旁邊有個羅馬博物館,我想應該就在裡面,不過第一天在維也納沒甚麼興致逛博物館,現在就來逛網站神遊一下。

Römermuseum

至於那個安可鐘整點的人偶遊行,在『噹』了一下後,甚麼也沒有發生。沒有音樂也沒有人偶出來打招呼,就只有我們幾個人面對面乾笑了一下就解散了。

2009/04/26

【維也納】莫札特的費加洛之屋

費加洛之屋在大教堂旁邊不遠處,莫札特在1784-1787年間在此創作了歌劇費加洛婚禮,因此這裡就這樣命名,莫札特住在第一層樓(就是我們的二樓),但博物館有很多層樓。



這裡放了許多莫札特生前遺留下來的東西,不過真的很少,用來描述死的時候窮困潦倒,只有許多手抄的譜。但是或許是整修過了,我倒覺得這裡很大,有臥房、書房還有遊戲間、廚房、餐廳等等,樣樣具備,還有一個小的撞球檯。但以名人來講的話,應該算是很寒酸居處吧!

樓上有一些莫札特的歌劇,用3D電影的方式呈現,短短不到十分鐘,實在很精彩。還有大鍵琴等樂器,逛完了這個故居,還真想把莫札特的所有創作的歌劇看過一次呢!


維基百科:費加洛婚禮




這裡是少數看到有簡體中文的說明DM,日文版是到處看的到,不過已經被索取光了,可見日本觀光客不少。我在此聽解說的時候,有個非洲某國的大官,或是總統?國王之類的人來參訪,還有一堆隨扈,真的是很面熟,或許有來過台灣,我看那個解說員很想解說甚麼,可是他們很無奈的匆匆走過,我趕時間只停留30分鐘,可是那個大官居然不到5分鐘就走了出去。

【維也納】莫札特250歲
【布拉格】《阿瑪迪斯》莫札特與愛斯特劇院

2009/04/23

【台北】建國啤酒廠散步

上星期日(2009/4/19)要感謝圓環文化工作室舉辦了建國啤酒廠的散步導覽活動,讓我踏入了台北市還未踏入了空間,知道了這陌生又熟悉的空間裡還有寧靜的另一個世界。


2009.4.19 建國啤酒廠

啤酒工會的吳樹榮老師很風趣的從歷史與人事變遷,介紹了建國啤酒廠的演進過程,還講了他進入啤酒廠幾段迷路的趣事,可以知道這裡在他心目中佔有多重要的人生回憶,我想不只是吳老師的回憶,也是台灣從日本時代歷經戰後的這段期間,建國啤酒廠在這個產業中的風風雨雨的過往,曾經擁有幾個世界最大的設備,或是幾個絕無僅有的歷史建築,還有棒球隊等等。

除了啤酒的製程外,令我驚豔的是走在啤酒廠的中心點,四周的空間是那樣的寧靜與混搭,有剩下僅有一面紅磚牆的歷史建築,還有許多好幾層樓高的發酵槽,有點廢墟,又有點時空的錯置,但實際又是製酒的空間。吳老師說這個地點曾經有法國的藝術家在此設計裝置藝術,注入的大量的水,並把藝術品放在水上觀賞,曾經轟動一時。這也讓我思考著到底甚麼是藝術?什麼又是文化?還有歷史古蹟的定位作用到底是甚麼?

建國啤酒廠官方網站

我們在販售處喝了些台灣啤酒的新產品,剛從德國回來的我自覺我們的啤酒應該不輸德國,雖然產量與種類不及,但的確是很有自己的特色的。跟同是釀酒的溫先生聊了一下,他打算還是專攻台灣特有水果的啤酒,我非常認同我們處於全球化的產業鏈中,我們應該是要有自己的地方特色的。

在販售處買了不少產品,然後再到酒廠裡面的 346餐廳去吃飯,覺得星期日的午後真是幸福。

參與導覽人員的紀錄:
黑社惠:乎乾啦~~建國啤酒廠喝酒趣
黑社惠:圓環飯團 346 543
Giovanna:【尋酒記】參觀建國酒廠活動紀錄--品飲新款Mine啤酒(飲酒不開車)
Mini Lazy:建國啤酒廠三溫暖一日遊
MonsterJamie:圓環文化工作室_建國啤酒廠漫步
frances的淡藍色牧場:419建國啤酒廠(1)光陰.故事
frances的淡藍色牧場:419建國啤酒廠(2)工業.線條.古蹟


2009.4.9 柏林

或許是剛從柏林回來,走到建國啤酒廠內,我就會聯想到柏林許多空間,這個到處塗鴉的廢棄公寓已經被改造成為文化中心,空地擺了很多裝置藝術品,一旁有啤酒餐飲店,大家在這裡聊天,公寓也提供一些藝文活動的交流場地。柏林有不少這樣的改造案例,很多舊東西留下來,反而是觀光的經濟來源!

2009/04/22

【維也納】大教堂博物館

大教堂博物館不在教堂內,是在大教堂旁邊的一條巷子內,入口並不顯眼,這裡大部分是魯道夫四世的收藏品,最有名的就是他的壽衣。


大教堂博物館的特展(Arik Brauer 聖經裡的故事)

這個特展的畫我覺得很有佛教的特色,我會一直想到佛陀要成佛前遇到很多很多妖魔鬼怪的誘惑,或者是十八層地獄的感覺。後來想想,其實好像任何宗教的故事都可以套用在這個特展的畫內,很具有想像力的花可以憑空長出來,沒有臉的人,或是手上有臉有眼睛的想像空間,或者是從書中長出的花長出的火,好像描述書裡的智慧。

阿里克布勞爾(Arik Brauer)是奧地利畫家,生於1929年。同時也是詩人、舞蹈家、歌手與舞台設計師,居住在維也納,是當年維也納的神奇現實主義的創始人之一。

維基百科:Arik Brauer


2009.3.27 大教堂博物館的票根有魯道夫四世的肖像畫

魯道夫四世在1359年為史提芬大教堂舉行開工儀式,大規模的擴建教堂,1365年維也納大學的創立,都是魯道夫四世的功績。博物館內有不少宗教文物,主教穿的衣服、宗教畫、聖骨、法器等等,最有名的是一個畫家畫了魯道夫四世的肖像畫,對天主教沒甚麼興趣的可能進來會覺得很無聊吧!

大教堂博物館官方網站

2009/04/21

【維也納】史提芬大教堂

史提芬大教堂算是位於維也納的最中心的地帶,往往就是旅客最多的地方,並不預期第一天就要進來逛,但第一天隨便一走就走到了,進入教堂內有儀式舉行,也不能參觀,想說就隔天再進來。



在教堂的門口看著個繁複的建築元素,可以看到從歌德式的建築元素,到文藝復興、巴洛克的建築痕跡,其實在我的眼中看起來就是四不像。不過,看到屋頂的拼花瓷磚真是非常的鮮豔,還有統治王朝的旗幟。

從1147年就有第一棟仿羅馬的教堂開始興建,陸陸續續到了1556年北塔興建完成,就跨越了那麼多年,傳說中北塔樓並未全部完工,目前比南塔要矮的多,因為建築師違背了與魔鬼的協議,從塔上摔下來而慘死,目前南塔樓是歌德式高聳的建築式樣,而北塔樓的屋頂是巴洛克的圓頂。

大教堂的立面看起來是巨人的房子,那個門就非常的巨大,旁邊高聳的哥德式高塔被稱為異教徒塔樓。教堂的門口有個右玻璃隔起來的地方,後面刻著阿拉伯數字『05』據說是當年奧地利的反抗軍1945年在此做下的記號。沿著教堂四周散步,除了聞到了馬糞的臭味外,有一道辛格爾門,是只准男士出入的,而門上有一個聖保羅的一生雕刻,不過那個門現在不能出入了。教堂外圍還有一個小的鐵模型,就是這座大教堂的縮小版。外面還有個卡匹斯全諾的雕像祭壇,是紀念1456年戰勝土耳其軍隊的。

我隔天進來後,據說哈布斯堡王族的骨灰都在主祭壇下方,於是就跑去找,但是主祭壇那邊不能進入,只能遠遠地遙看,這座教堂的內部有許多藝術品可以觀看,例如精美的歌德式講道壇、藝術巨匠的雕像,還有許多皇帝、名人的陵墓,每走幾步就可以看到,其實是有點眼花撩亂,據說還有一個祭壇上方有基督受難雕像會不斷地長出鬍子,不過我實在是觀察不出個所以然。

坐了電梯上了北塔,天氣超好天空很藍,看了北半部的維也納,或許還不熟悉,還沒有甚麼感覺。掛在塔頂的普莫林鐘是1683年土耳其軍隊圍攻維也納的砲彈溶製而成,在二次大戰被大火燒壞了,後來又重修了一個更大的。

本來以為南塔在整修應該不能進入,沒想到,最後一天我起個大早到處拍照,經過大教堂的時候發現南塔是可以爬上去的,於是我在有限的時間裡挑戰343階(7*7*7),塔高137公尺,不過並不能到打最高點,大約只到了67公尺的高度,上面有個印度人在賣紀念品。跟一堆小朋友爬上來,吵得要命,我等到小朋友都下去了,那個印度人跟我說:唉!小朋友,不過問題不在小朋友,是老師!



史提芬大教堂我是分三天來看的,雖然每次花的時間不多,可是看到的東西實在很多樣,算是歷史的軌跡吧!每次一遇到眾多的觀光客,就會失去欣賞的興致,轉而坐在外面傻看一切,這點我還真的要克服才是。

2009/04/20

【維也納】克林姆裝飾作品@藝術史博物館

進入藝術史博物館往往一抬頭就不捨得低下頭來,然後不知不覺得往樓上走上去,從圓頂灑下來的太陽光打在整個金碧輝煌的牆上,大廳中最顯眼的雕刻品是特修斯(Theseus)棒打人馬。



這金碧輝煌的裝飾是克林姆 1890年的作品。藝術史博物館從1871年開始興建,1891年完工,克林姆這個作品應該是快完工對外開放時知道會有大批的埃及文物,所以才用左右對稱的模式右邊放了一個埃及美女與一些符號圖騰,而左邊是畫了一個希臘神話中的智慧女神雅典娜,她拿著長矛同時也代表戰神,右手捧了一個小的勝利女神,右上方有金色克林姆的簽名。

藝術史博物館主要是哈布斯家族的收藏,從15世紀到18世紀藝術大師的作品為主,從法蘭德斯、荷蘭、義大利、法蘭西、英國、日耳曼與西班牙地區的繪畫都有收藏,知名的有凡‧艾克、老小布勒哲爾、魯本斯、林布蘭、維梅爾、提香、丁托列多、貝里尼、卡拉瓦喬、普桑、杜勒、委拉斯蓋茲等大師的作品。

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

除了繪畫的收藏,這裡還有埃及文物,希臘羅馬古文物與一些宗教的雕塑作品,在二樓(應該是我們的三樓)還有眾多的古錢幣與徽章,不過這部分我比較沒有興趣。倒是埃及文物最後要閉館了,我又是被趕著出去,好像這是我在各國博物館都有的觀賞經驗。

藝術史博物館的那張導覽做得還不錯,會標出鎮館之寶在哪個地點,可以很快的去看到想看的藝術品。很可惜都沒有中文的說明,我本想掃描後翻譯成中文放在部落格分享給大家,可是剛剛找了一個小時沒找到,我想應該是無緣吧!

2009/04/19

【維也納】卡

一到了維也納坐火車進城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去買『維也納卡』,現在是18.5歐元,包含72小時在維也納市區所有的交通費用,加上幾乎所有的博物館都有1歐到1.5歐元的折扣,所以我覺得非常的划算。當然若你只逛1-2家博物館,那還是單買72小時的交通卡會比較便宜。




維也納卡我是到地鐵與火車的交會站,看到 Info 的牌子就拿起書上的圖片問有沒有這張卡,服務人員從抽屜拿出一張給我,剛拿到手的時候要自己填上姓名與要開始使用當天的日期,然後進入地鐵站入口有打票機,把票插入打票機,時間就會打上去,這樣就算開始使用了。

在柏林,我覺得買這種城市旅遊卡就沒甚麼用途,因為我想去的博物館就用博物館卡就好了,單買交通卡還比較便宜。在巴黎,交通卡與博物館也是分開的,兩種卡我都需要。在維也納沒有博物館卡,各家博物館收費政策不一致,大部分只要拿出這張卡片閃一下,就可以有折扣,所以覺得特別有用。

維也納旅遊局的介紹

若只是要買24小時或是72小時的交通卡,直接在地鐵站的機器上購買就好了,用不著到 Info 中心去買。

【巴黎】博物館五日票
【巴黎】去買五天的地鐵公車票

2009/04/18

【台北】膚色的時光

我很少書寫過台灣自己原創舞台劇的觀賞經驗,雖然看過的劇很多,但是第一次遇上這樣具有創意與故事完整性的現代都會男女愛情與算計謀殺的故事,還算是第一次,下星期還有幾個場次,剛剛去看所剩下的票已經不多了。



導演王嘉明是我大學時代的社團學弟,我們偶而會在聚會的時候提起他的創作,有時會感慨他這二十幾年在劇場的付出,到底有沒有成果?直到昨晚再度看到他的作品,搭配陳綺貞的音樂,簡直是完美的演出。

這齣舞台劇的觀眾席有兩側,舞台在中央,舞台上一面牆,中間有一個門做為兩面溝通的橋梁,透過攝影機與投影機讓兩邊觀眾都可以看到這個故事一體兩面,很多事情在不同布幕之間本來就有不同的表徵,你愛的人真的愛你嗎?你做的事情真的都是你想做的嗎?該劇後來用心理的聲音與演員的聲音對照,更顯出了這個實驗性舞台虛實的兩面。雖然舞台有兩側,兩邊的觀眾勢必有不同的觀賞經驗,但一齣戲給500名觀眾看,所得的迴響應該也是500個不同的感受吧!

有人會覺得這個故事的支線過多複雜,後來我自己想想,其實並沒有,最後每條支線都有收斂。而有人也會覺得有些幕過於畫蛇添足,但是每句話、每個笑梗或沉重的話語都這樣的深刻,我倒不覺得有多太多。只是我個人覺得有些節奏可以在快一點點。

這齣舞台劇有12個角色,而我最能感受到的當然是那個一個人提著旅行箱到處旅行,不知道追尋甚麼東西的小莫。當然,也是全劇最帥的一個人。

膚色時光官方網站

昨晚現場大部分以年輕人觀賞居多,年齡大約30歲以下,而我這種大叔大嬸,還有那種50歲以上的人來看的算是異類的少數吧!我覺得有點可惜,自己人生的體會已經不多,這樣深刻的戲劇內容在不同世代應該有不同的感受吧!


2012年重演的宣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