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台北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台北城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01/25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65-臺北城牆石跑到哪裡去了呢?



城市慢步第六十五集:臺北城牆石跑到哪裡去了呢?

這一集節目帶大家來看「不存在的遺跡」,清代建台北城時的高聳城牆,石頭從哪裡採、怎麼運,日本人為何拆除,之後又到哪裡去呢?

利用水運,採唭哩岸石、觀音石以及位在大直、內湖的採石場運到城中。水瓶子推薦台北文獻季刊第188期——「漫遊前世 管窺未來 台北學 由此入門」,這本介紹的台北學。1874年牡丹社事件之後,沈葆楨建議將行政中心從府城遷到台北,宣示性做法就是蓋城牆,可是水鄉台北的鬆軟沼澤地怎麼砌石?所以要先種竹子養地,穩定土壤結構,才能蓋好城牆。

後來,日治時期為什麼要拆城牆呢?有破壞風水的說法,近來考究是為了公共衛生,以及讓濕熱的台北城保持通風。日本人打算拆五個城門,先拆西門,地方文史工作者抗議,於是其餘的城門就做成圓環。城牆石再利用出現在哪些地方呢?有地下排水道,現址華光社區、台博館南門園區內的洋式小白宮、撫台街洋樓等等,有趣的故事,打開聲音聽城牆石的前世今生!(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2016/12/06

【台北】建宏書局重新出發



【重要公告】

建宏書局〈重南一店〉 將於民國106年2月28日起暫停營運,進行內部裝修及規模調整。同時 建宏書局北安店、重南二店、南港店 皆照常營運。建宏出版社 專業書籍亦將持續發行刊版。

**************************

以上是建宏書局網站上的公告,前幾天報載說二二八後結束營業,於是想要去拍最後的遺照。

建宏書局挾長型的店,曾是我窩在最裡面看書的地方,燈光很亮書架很高,坐在椅子或地上很安穩的可以快速的讀完書。

今天來的心情不太一樣,想說就要結束了就挑幾本書回家吧!繞了一圈大部分是考試用書,於是在建築區找到了《中國民居》,裡面的插畫不錯,但是這幾年觀光中國鄉鎮,除了在民俗村或是觀光地,還真的看不到那麼乾淨純粹的建築樣式,跟我今天走重慶南路上看周邊的建築是一樣的心情。

傳統的建築樣式是因應當時的建材與當時的環境所見,隨著時代的進步,我記憶中的重慶南路與日本時代四四方方的格局與建築立面,整條是商店街的感受大不相同,我們逛的書店內部是逛也不逛不完一排排的書櫃頂到天花板,而且狹長型的格局走到最裡面還可以上樓梯或搭電梯,繼續往上攻,逛完一家書店就已經天黑,也已經精疲力盡。

當然隨著時代的進步,這些都已經回不去了,建宏書局沒有要歇業,要重新開始,就祝福這個時代吧!

PS. 門口的雞蛋糕不錯吃— 在重慶南路-建宏書局。

2016/11/26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54-臺大醫院1



水瓶子城市慢步第五十四集,導讀歷史悠久的台大醫院,從清朝末年規劃台北城中開始談起,這塊區域本是官府、文武廟、孔廟、天后宮以及學堂書院,日治時期規劃成醫院,台大醫院前身隸屬於台灣總督府,建築物本身相當精緻,可從常德街的立面一窺。

1980年代,水瓶子國中時被火紋身住在台大醫院,看到美麗的歐式建築、牛眼窗、鐘樓等深刻印在腦海。再來,談日治時期的知名人物,首先,1895年甲午戰爭後接收台灣的「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來台後不久便過世,官方說法是在台南感染疾病,因此台灣總督府非常重視醫療、衛生傳染病,還有與夏目漱石齊名的「森鷗外」,他同時是軍醫、小說家、評論家,最近歷史學家挖掘到一件軼事,日俄戰爭時日軍得腳氣病,很重視營養均衡軍人飲食,但森鷗外相當堅持是細菌感染,所以發給軍人征露丸,「露」意指「俄羅斯」。

然後,走到台大醫學人文博物館,館裡多位影響醫界的人士,「堀內次雄」、「山口秀高」、「高木有枝」,可以從陳凱劭先生的文章《探訪台灣總督府醫學學校校長》了解詳細的故事。

水瓶子預告,下回來分曉「堀內次雄」校長胸像的故事。(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2016/04/24

【台北】水瓶子到抱瓶庵報平安



在西門町以北的開封街,給人的感覺是接近環河路的五金、大型商用機具的批發區,但這裡還有一間陶藝工作室,電、瓦斯兩用的燒窯,老闆非常自豪可以燒出特殊釉色的作品,若對陶藝有興趣的,都可以來這邊工作,店內也可以協助陳列販賣。

周能安 舉辦一個月一次的市集,有植物性的豆奶品、手工餅乾、衣服、包包,還有剪髮服務。而我,是去霑卜秀,一抽就抽到了『測字』,今日我自己寫了『行』,果然解釋的還蠻符合我目前的心境的。

各式各樣的人開著有趣的店,每一家店都有值得學習的事情。— 和周能安。

【台北】北門周邊文化資產導覽:建築的表情與不可移動性



大部分我都只帶大安區的導覽,想當然而我又是一個救援的腳色,北門周邊突然在今年大紅,也算是一個歷史上非常諷刺的一件事情,所以,今天我就繞在從日本時代開始的古蹟遷移史與現代化的歷程。

以下是關鍵字:

1. 清代建城的位置與城牆轉向至今對都市計畫的影響
2. 台北工場是保留了清代的車站屋頂,是否可以作為捷運站的出入口,後來的台北機廠,鐵道部周邊當年景貌,我居然遺漏了那個戰爭的指揮部
3. 北門的貼皮照片,延伸到延平北路大千百貨的貼皮與假古蹟修復,貼皮文化影響至今,還有我們後來公共建築必有的必勝客屋頂。
4. 北門站下的考古遺址,說明了也不是原址
5. 北門高架橋與忠孝橋引道
6. 北門的甕城
7. 劉銘傳鐵路的開發與電燈引入的失敗
8. 火車站前的幾個高塔對望,還有一個有櫻花啤酒的高塔,騎樓延伸到三井倉庫。補充新北投火車站與原大稻埕火車站都是終點式的車站。還有新北投車站出口面對公園的中軸線。
9. 館前路的丁字路,鐵道旅館,吾妻旅館與梅敷屋的關係,還有孫逸仙來台北募款幾次的事情。
10. 台博館,台北新公園,直通南門,南昌街到台大的中軸線。
11. 菊元百貨,第一個紅綠燈,引用了朱點人來談台灣博覽會,並串聯被遷移的古蹟:欽差行臺
12.公會堂到中山堂,遷移了甚麼古蹟?欽差行臺,台灣民主國成立。黃土水與蒲添生在這裡留下了足跡。
13. 補充被移走的古蹟:林安泰古厝、松菸育嬰室、明石元二郎墓園的鳥居等等。

PS. 下次應該用龍瑛宗的作品:〈勁風與野草〉

台北城的黃昏,不知什麼時候飄著毛毛細雨,榮町溼漉漉的柏油路,輝映著橙黃和紫丁香花色的朦朧霓虹燈影。已經夜幕沉垂了。杜南遠與鶴丸五郎並肩行走於亭子腳。抬頭一看,對面的文明堂書店,明亮的燈光下擺滿著書籍,店內有不少台北高等學校的學生凝神看書。這些學生無論文科和理科,都喜歡看文學和哲學,他們愛讀夏目漱石、志賀直哉的作品和德國的哲學類,以備將來當指導者時,思想免於偏差而維持平衡感覺。

2016/04/10

【台北】城市散步Taipei Walking Tour,凌宗魁老師台北車站前表町通(館前路)的導覽



今天從北門郵局開場,在火車站周邊的舊地下道,這一批應該是最後一批了吧?

火車站周邊,從我國中每個星期到台大醫院看診結束走到中華商場,有時候會走這一些地下道,有時走上人行天橋,有時鑽入地下,完全不用等紅綠燈,有時地下道、天橋都有攤子,練就了左閃右閃,上上下下的好功夫。當時青春期經常夢到有輕功能夠飛簷走壁的場景,多半就在這些地方。

地下道有遊民街友乞討,或者就睡在底下,有時下大雨地下道也飄小雨,人行磚道沒走好會噴出大坨水,這些在你我成長的過程早已經見怪不怪,我們這個世代,根本不知道何謂美學吧?

北門郵局旁的大樓,因為新聞媒體轉貼楊燁的臉書,所以很醜的招牌很有效率的被拆除掉了,我看到瑪爾寇梁的招牌只剩下角落的一個,隨著這位英語老師的過世,一切都畫上了休止符。

走到了館前路,原來的台北火車站是面對著台灣博物館,象徵著台灣進入現代化,但如今台灣博物館面對著快速流動的汽車,還是單行道離開博物館呢!

館前路周邊的建築,目前很多是銀行,所以真正是管錢的地方,不同政權的商人紛紛來打卡,丁字型的路口,老建築面對這些路口的姿態,如今已經完全消失,我們已經失去了太多,如何找回繁華,唯有認識這條路開發的過往,想想我們到底是要怎樣的台北市中心?

或許下一波,是要開大錢把汽車引入地下吧?讓人重新回到地面來思考這個問題。— 在北門郵局。

2016/03/20

【台北】凌宗魁老師的導覽



台北城市散步Taipei Walking Tour 北門、忠孝西路、重慶南路,凌宗魁老師的導覽充滿了時代的諷刺。

導覽開始在北門集合,由於上次 青田七六 辦的導覽前半段內容差不多,所以我開始觀察北門周邊的交通狀況,這次也把三井倉庫拍的比較清楚點,而北門圓環的周邊,可能是要蓋甕城的意象,所以擴大了很多,連帶著周邊的交通受到很大的影響,很多車子卡在三井倉庫那個轉彎處。

在我的記憶中,大約是 1980 年代,北門高架橋旁邊還有停車場,現在這個停車場已經消失變成了馬路,以前的北門被高架橋圍繞,如今所有高架道路與馬路都離開了它,百多年來的待遇,真有天壤之別。

為了這個北門的圓環,我們甚至還要把更多的文化資產移開!未來來看這件事情,是不是時代的荒謬呢?

今天走到了重慶南路與忠孝西路口的消防塔,我的印象是有一個學生票亭,很多學生都在這邊排隊買月票。重慶南路一路過去,因為 1911 年的一次颱風,把很多房屋吹壞了,總督府趁著這次機會實施街道與房子的改造,但這些房子不到百年,我們因為商業利益,都拆掉蓋了高樓,犧牲到美麗的道路規劃。

二二八事件的主要衝突場域,公賣局公署,就是今日的彰化銀行,如今也要拆掉改建了,到底,我們可以留給後代甚麼樣的歷史記憶呢?

2016/03/06

【台北】凌宗魁老師,北門周邊的導覽



感謝 凌宗魁 老師來帶 青田七六 所辦理的北門到中山堂的導覽,其實,本來預計是要走到台博館的,但內容實在太豐富,實在沒有辦法講完,靜待下回續辦從中山堂到台博館的導覽。

在鐵道部的周邊,目前鐵皮圍牆的那一區,其實才是從清國到日本時代的精華遺跡所在,目前的台北工場(台鐵舊禮堂)還是被鐵皮包起來的,屋頂就是劉銘傳時代火車站的站體。曾經有人提過是否可以重新作為北門捷運站的出口之一,好讓民眾出入時體驗現代化歷史的美好,但目前公部門各單位的思維,可能無法真正的實現。

北門的周邊有鐵道部與郵局,以及三井倉庫,雖然很多民眾來此駐足散步,但很多有關城市的變遷並不是很清楚,這是非常可惜的地方,在北平西路旁,其實還有一個長的很像國父紀念館的屋頂, 凌宗魁老師比喻為必勝客的標誌,1958年成立的比薩店,可以快速的攻佔台北的街頭巷尾,還真的不容易。要說明一下,國父紀念館的屋頂是黃色,必勝客的屋頂是紅色的。

台北城內俯仰皆是歷史遺跡,用不同心情慢步,都會有不同體會。

我們或許都會用金錢與效率來衡量很多事情,但文化資產的保存剛剛好就是跟這些互相矛盾的,如何取其平衡,是我們的作業。

2015/02/01

【台北】二月第一天,參加葉倫會老師的台北城導覽

生活沒有目標或是心情黯雜的時候,只要參加導覽,生活又可以充滿了能量。


沒有好棒棒的街頭棒賽

感謝葉倫會老師無私無止盡的帶領,結束後我們去吃門卡迪,然後走到台北很老的老街貴陽街,再去華西街、剝皮寮走一圈。華西街的巷弄前幾年繁華了一下子,但目前一些看板又頹廢了。

2014/12/23

【台北】台北書院,書法課與讀書會

這是從國小畢業後,再次去上的書法課,地點就在中山堂的台北書院。應該有三十多年沒有再拿毛筆,李蕭錕老師的書法課簡直就是人生哲學的藝術課,強調要從『寫』中去體會領悟,短短兩小時,非常受用!

印象中課本中的中山堂,多是日本軍人投降的照片。從公會堂到後來的中山堂時代,大家可能很難得去注意到門口還有個洗腳池,以前進入公共場所,怕把塵土帶進去,要先用水清洗才能進入,另外伊斯蘭教的教徒,進入親真寺參拜必定要洗手腳淨身,這樣的衛生教育在今日稀鬆平常,但公會堂蓋好之初,大家還不是很習慣。

有次跟著小水瓶的校外教學到中山堂參觀,導覽老師在前面解說周邊發生過甚麼事情,但小朋友跑來跑去大聲喧嘩,這點讓我非常看不下去,大怒罵人,整班才安靜下來。從歷史來看,從清領時期這邊就是政府辦公室所在,不同階段的政府統治著台灣,總希望能夠從歷史中吸取經驗,邁向更現代文明。

或許從小到大的權威式教育,每次進入中山堂都要尊敬輕聲地進入,幾次的到台北書院去參加海豚飛舉辦的讀書會,每月有一主題,要大家自己找書並分享讀書心得,有時候帶一些牌卡來給大家抽,喝茶配著小點心,能夠在妝點古意的茶空間內與朋友無負擔的分享,實在難得可貴。

在中廊看著黃土水的水牛作品,在這樣生硬有公共建築內,一座古蹟能夠這樣的給眾人使用,除了來看表演,裏頭還有咖啡館、茶館,我覺得裡面若有書店、旅客中心應該會更棒,每次離開時看到大門口練習滑板的年輕人,時光從眼前滑過,從昔日黑白到今日彩色照片,人生一瞬,活在當下最重要。

2014/09/02

【台北】曬太陽、蜜蜂咖啡、阿維的書店

經過曬太陽義大利麵店,本來很期待可以吃到新鮮醬料的義大利麵,沒想到水管破裂沒有營業,經過名單中的甜點店也沒有開,命中注定要在大太陽下走。

寄件者 台灣‧台北3

*蜜蜂咖啡

經過青島東路的電影資料館,沿路都是麵食館,中午肚子餓到現在,進來蜜蜂咖啡吃簡餐,很高興裡面只有兩桌客人,一桌人貌似記者,桌上有大相機,另一桌人好像是講潮州話,只有兩桌人,但好像是滿間屋子的人潮聲,我默默的從我的秘境名單中刪除,放的音樂好,餐好,咖啡好,燈光也好,都很好,但,大叔我怕吵。



寄件者 台灣‧台北3

一進書店我就出不來,買了四本書,只要五百,還獲的會員卡一張。我已經忘了幾年前來過,感覺上二手書變多了,阿維說以前他的書店有七八九樓,占了三層樓,七樓是倉庫,現在只有在八樓,而我也忘了我是到九樓還是八樓。

阿維說他最近享受每週按摩。 — 在阿維的書店。

2014/05/06

【台北】金石堂城中店,瑪德蓮書店咖啡

從國中學生時代,就經常來重慶南路一段逛書街,除了電腦、藝術專門書店之外,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金石堂,總是可以找到需要的書籍,長久以來金石堂給我的感覺就是樸實,不隨便退回賣不出去的書,有別於其他書店所定義的暢銷書,金石堂不會譁眾取寵,依照銷售量公布排行榜。



位於重慶南路一段、衡陽路口的金石堂,是政治、經濟的樞紐路口,日本時期原本是西尾商會,販賣照相器材,對面有新高堂書店,是當時很大的書店,販賣教科書,還出版圖書與明信片,一九四五年後,變成了東方出版社,戰後周邊出版社、書店逐漸聚集,而成為書店街,熱門時期多達一百多家書店在此,但是目前僅剩下約二十家。

重慶南路是我這一輩人學生時代的記憶,舉凡學校的教科書,從小學、國中到大學、研究所,各式各樣的參考書、考試用書都有,書店甚至是各式各樣的文具、書法用品。後來,各類主題的書店也雨後春筍的出現,電腦程式設計專業的原文書、藝術圖書、官方出版品等等,這十年來,重慶南路快速的沒落,出版社一個個縮編、倒閉,甚至是合併、出售,就連紅極一時的六十九元書店,也都生存不下去。

記憶中的年輕學子,穿著制服穿梭在重慶南路上,或許買個泡沫紅茶、木瓜牛奶,學期開始去書店採買參考書,或者是要參加國家考試,選擇官方出版品,下課了去南陽街找名師補習,放學時刻到晚間九、十點,重慶南路仍是學生來來往往的地方,而今天到了晚上七點,重慶南路已經冷冷清清,這樣的對比十分明顯,有人說是網路書店的崛起,但我覺得是一種閱讀時代的結束。現今在日本的地鐵站出入口,仍會出現往年重慶南路的樣貌,我認為只是閱讀方式的改變,或用手機、平板電腦等不同工具。但重慶南路書店街,則是一個無法挽回的閱讀廢墟,在騎樓柱子旁擺著書攤販賣的長者,也不可能回來擺攤了。

二O一三年整修好重新開放的金石堂,目前二樓還是木頭地板,原本窗戶全部是封起來的,早年汽機車排放廢氣汙染嚴重,大樓窗戶經常是封死的,內部用空調,如今打開後採光很好,應該可以節省很多電費。看著以前的照片,與現在的樣貌仍有差異,但是金石堂有心重修,看了三樓看到保存良好的木造露台,在此喝午茶、咖啡或輕食,同時可以看書。

『瑪德蓮』這個名詞代表一種懷舊、感動與幸福感,在台灣就是媽媽的味道,法國名作家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在他作品中的描述而引申出來。瑪德蓮蛋糕也就是長得很像貝殼的海綿蛋糕,我在這個打著一堆法文的牆邊,查出了這樣的典故,頓時把這樣懷舊空間與幸福感連結起來。

金石堂三樓,目前規劃為台灣專櫃書籍,窗明几淨又不壅擠的書櫃擺飾,不少文創產品一起並列,旁邊是金石生活學堂,舉辦各式各樣的活動,看著作家的簽名牆簽滿了各類的作者,還有外露的磚牆,見證這棟建築的歷史,看著窗戶外依然熱鬧來往的車輛,不遠處的總統府與台灣銀行等古蹟,馬路旁堆放著一些拒馬,博愛特區內社會運動特別多,若建築會說話的話,不知道這棟建築對這百年來周邊過往繁華會下怎樣的註解?雖然建築不會說話,但是書櫃內一些有關社運思潮、不服從運動的理論闡釋,最近特別多人駐足。

立式的書架,每一櫃有每一櫃專屬的主題,不會用很誇張文字來形容選書,這就是金石堂給人樸實的感覺。


西洋料理餐廳→賣攝影器材的西尾商行→?→金石堂書店


往右看一點點,右邊是新高堂書店


新高堂書店→東方出版社


在往右轉一點點是大倉本店(鄉原古統的台北名所圖繪十二景)→正中書局


載往右轉一點點,是辻利茶鋪,原來以前是圓拱立面


辻利茶鋪拉皮成為現代主義簡單的線條,屋頂很漂亮


辻利茶鋪→?→星巴克咖啡

2013/11/01

【台北】威權到民主路線



今天這條路線雖然是我規劃的,從中正紀念堂出發,我試著從野百合學運開始說起,然後經過張榮發基金會,說明國民黨部的前身是赤十字醫院,在前身是日本海軍辦公室,很有趣的現在是海事博物館,跟"海洋"有關。


然後到醫學院神秘的二號館,看後面被燒掉的講堂。台大醫院舊館,帶大家去欣賞了漂亮的大廳。然後進入二二八紀念公園,看了那隻來自護國神社的銅馬,然後說了點放送局的小故事,井手勳與森山松之助對於台灣這些歐式建築的貢獻。念了一下1929年電台放送的內容,說明台北市已經做好了公共的基礎建設。

經過急公好義坊講了一下洪騰雲這個人蓋了考棚,還有那台火車命名為騰雲號,第一有錢是林家,第二李春生,據說排第三的就是洪家了。

我也說了一下明石元二郎的鳥居,本來暫時放在這邊已經搬回去林森公園這一段歷程。

說了點銅牛是誰捐贈的,說明台北城的都市軸線對著七星山。希臘圓柱,兒玉源太郎與後藤新平。感覺上今天又有點虎頭蛇尾,最後沒有帶大家去白色恐怖紀念碑、台北賓館、司法院。

這個博愛特區,都可以說明從劉銘傳開始,到日本統治,國民政府來台,總統直選,表面上漸漸民主化的過程。可是我們距離真正的民主還有很大的距離,仍要持續努力才是。

我想我必須再把日本當時做都市計畫這部分講的更明確點,而當年的學生運動與社會運動,還有我曾經參與的遊行活動都可以跟大家分享,每一場的導覽,都會是我人生的重新學習。— 在臺灣博物館。

2011/12/04

【台北】司法大廈,原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

1934年完工的司法大廈,原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設計者為井手薰,從空中鳥瞰總統府與司法大廈,都是「日」字形,但是司法大廈呈現的比較樸質的一面。



當時鋼筋混泥土的技術已經進入現代的建築模式,牆與柱是分離的技術,已經不需要用紅磚堆砌起來做承重牆,面磚被大量的採用。司法大廈採用北投產綠色釉面磚,磚面有不規則的抓紋溝。而1930年代後的建築比較沒有那麼華麗,雖然還是文藝復興的圓拱長廊,可是裝飾已經沒有那麼華麗,雖然說沒有那麼華麗,可是該有的裝飾還都是有的,安安靜靜的藏在各個角落裡。樓梯間的兩側的柱子,有花蓮產的大理石裝飾,是日治時期建築首次有台灣產建材用到大型建築物內。

立法、司法、行政是西方國家三權分立的重要機關,司法獨立在西方憲政體制下,是極其重要的基本精神和原則,也是邁向民主制度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院長由總統提名,立法院同意任命。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1段124號
網址:http://www.judicial.gov.tw/

【台北】台灣的總統府,日本的總督府

1919年,總督府完工,從1906年開始徵圖第一名從缺,採用第二名長野宇平治的作品,後來森山松之助變更設計,到1912年開工,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至今,歷任了11位日本總督,歷任6位總統,90幾年仍屹立不搖。


右上角那張照片是小草的作品

當年長野宇平治在原設計圖中很環保的有吸菸室,也兼具避震效果,在東、南、西側都設有外部迴廊,北面因受光照時間不長所以沒有設置。更改設計的時候,中央的高塔從6樓高度改成9層樓,就這個設計,增加了總督府的權威性。總督府在二次大戰被美軍轟炸過,主結構都沒有被炸毀,但是轟炸後大火燒了三天才滅掉。

總統府一直到現在都還是權力的象徵,如今拿相機經過拍照都還會怕怕的。軍警戒備森嚴,前面的凱達格蘭大道,也是每次總統大選時政黨舉辦活動的熱門所在。記得剛解除戒嚴後人民可以合法集會、遊行,有時候就會有拒馬、蛇籠出現,便衣或穿制服的憲兵大批被派過來,噴水或用聲音恫嚇遊行者的方式。

曾經看過很多藝術作品用陽具呈現總統府的形象,從日本威權的領導模式,一直到國民政府來台,這段由威權到自由民主選舉的路途,我覺得總統府其實有必要改變這樣的形象,是否也可以透過公開徵圖競賽,來改變總統府的設計?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1段122號
網址:http://www.president.gov.tw/

【台北】台灣銀行,華麗一族

1939年,三十四銀行(大阪中立銀行)在台灣總督府旁邊的建築完工,就是台灣銀行的前身,目前指定為台北市市定古蹟,一樓花崗岩台基,二樓有八根仿希臘科林斯柱,一些凹縫是故意仿照羅馬的大石塊建築型態,石雕花瓶的欄杆,女兒牆上的裝飾帶,流露出莊嚴理性的美感。

幾年前木村拓哉主演的日本電視劇《華麗一族》曾在營業大廳拍攝虛構的「阪神銀行」場景。每次看到日劇中描述政治、經濟的故事情節,都覺得台灣應該多拍這類的題材,對提振公務人員的士氣應該有所幫助。這齣戲除了在東京、大阪、神戶找拍攝場地,也到上海、台北拍攝,而我們擁有這樣的文化資產,很可惜都沒有多多利用。台灣銀行的前身是大阪中立銀行,與華麗一族中的阪神銀行應該沒有關聯,不過劇情描述金融業利用併購擴大集團版圖,與這20年來台灣金融業併購史真多有雷同之處。

台灣一直沒有金融業相關的博物館,若是台灣銀行可以撥一個古蹟出來做相關的展示,讓國人多多認識金融業,我想應該是很棒的一件事。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1段120號
網址:http://www.bot.com.tw

【台北】土地銀行展示館,日本勸業銀行舊廈‎,恐龍標本

1933年,日本勸業銀行台北支店完工,有人說像馬雅神廟,也有人說像埃及神廟,這棟建築跟台南的土地銀行可以說是長得一模一樣,鋼骨鋼筋混凝土造樑柱構架系統,並以大型桁架屋頂,建構出挑高大跨距的營業大廳空間。

[缺照片]

地址:臺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5號
網址:http://www.ntm.gov.tw

這棟建築的建築元素多是以古典為基礎,厚重的的壁柱與牆面,就像是西方神廟式建築,牆上獸頭浮雕:老鷹、鳳凰,還有植物紋樣的裝飾,給人厚重又神秘的印象。室內天花板上的圖騰有原住民風格,代表太陽的圓形,高山的三角形,一波波如海浪拍打的波浪,這樣的石膏飾板,訴說這塊土地環海的生活模式。

我喜歡涼廊下新置入的公共藝術品「豐盛富足」,在老建築中注入了生命力,又搭配著這棟建築背後的歷史,有傳承的意味。

每回進入這座展示館,看到這樣的裝飾,會對背後代表的意義充滿了想像。1930年代是全球經濟大蕭條的年代,日本用一些現代工法很快的蓋出這棟建築,還兼具防火、防盜,用模板快速製作圖騰,在當年都是創舉。一家跨國的銀行,用最新的技術去蓋出像神廟的辦公室,不知道背後是怎樣的想法?

如今,土銀展示館展出的多是當年總督府博物館以自然史為主,人類、地質、植物、動物這幾類的收藏,顯現不出金融業相關的展覽有點可惜,不過台灣博物館的專長本來就不在這方面,或許未來在台灣銀行的古蹟內做這類展示更有意義也說不定。

2011/12/03

【台北】台北賓館,神秘的權力象徵

1901年,台灣總督官邸完工,當年總督兒玉源太郎排除萬難,利用台灣神社的工程餘款興建了這棟象徵意義重大的建築,就是今年台北賓館的前身。1911-1913年,森山松之助改造了這棟官邸的受白蟻蛀壞的木造部份,木樑改為鋼骨,華麗的馬薩式屋頂,原本樸直簡單的外型加上了仿巴洛克裝飾。



很多人是以殖民空間的解釋台北賓館,就概念來說,大正年間(1912-1926年)是日本帝國最輝煌也最揮霍的年代,整修總督官邸象徵著帝國延伸治權到台灣最好的方式,無論是日本的天皇或是世界各地的貴賓來訪,能夠居住在這個距離權力中心最近的官邸,外部是華麗的歐式建築與裝飾,內部裝潢採用英國維多利亞風格,大量的採用英國進口的建材,有點與英國大航海時代較勁的意味。

2002年,外交部封閉修繕台北賓館,2006年起開放給大眾參觀,這棟華麗繁複的建築,住過多多少少的重要賓客,從日治時期建築完成,歷經多少總督,然後國民政府時期,政黨輪替,台灣政治民主化,這棟建築所代表的意義,會不會有所不同?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凱達格蘭大道1號
網址:http://tgh.mofa.gov.tw/

2011/08/26

攝影三劍客眼中的百年台北,撫台街洋樓內的鄧南光、張才、李鳴鵰聯展

拍照者在50-60年前拍下了這些照片,他們應該很難想像今日我們會用這些照片的用途?有人做為老街屋的維修依據,有人研究那個時代的生活方式,有人看著自己的親人在照片中懷舊。



昨日開幕的展,我看到的不只是照片中的影像與故事,而是看到我們這一代人對上一代生活的解讀。攝影與被攝影,觀察與被觀察,古時與今日,有了影像紀錄,衍伸了這一切。我喜歡有關『水』的那面牆的照片,無數的橋連結了被水隔開的陸地,但基本上人與水都還是親近的,而今日的台北河堤阻隔了人與水的世界,是最大景觀的改變,不但橋變得沒有情感,我們對水的珍惜也失去了尊敬。

李鳴雕老師昨日有出席開幕幫大家簽書簽的很高興,鄧南光的兒子鄧世光、張才的女兒張姈姈也都出席,許多重要文史工作者莊永明老師,黃士娟、李清志等人都出席,也很開心遇到楊燁、高傳棋、印海寺、小草這些熟悉的臉孔,同時也認識了古蹟負責人陳國慈女士,還有策展人簡永彬,很開心。



台北,曾經長什麼樣子?
台北,曾經發生什麼事?
台北人,曾經怎麼過生活?
讓我們打開好奇之眼,在攝影三劍客:鄧南光、張才、李鳴鵰的鏡頭中,從「台北人」出發,觀看「台北景」,發現「台北事」,翻開老相簿,遇見時光不走的百年台北。

展出日期:2011.8.26-2012.2.26
地址:台北市延平南路26號撫台街洋樓
古蹟月講座:攝影三劍客-影會時代
http://blog.roodo.com/futai/archives/16310281.html

看完後,去迪化街又走了一圈,跟印海寺閒聊發想,若拿這些攝影大師的照片來個古今對照,並把照片放大洗出來放在街旁,應會很有趣讓更多人了解過往的歷史。

2011/05/02

【台北】撫台街洋樓的古蹟再利用,雜記

若要講台北的老故事,我想應該台北城中最多,只是好像被熱鬧的商店市集掩蓋,有時候經過了一處古蹟而不自知,在小巷弄間的人來人往中,高中時期在這裡看到偷叼著菸的同學,或是手牽手被撞見的隔壁班男女同學,青春的印記重來沒有跟這老台北城畫上等號。如今,再一次次走過堅固的房子,重修好了從商社轉變為展覽館,於是,我們開始學習留下些記憶。


不知道甚麼時候開始喜歡拍看板

從還沒有開幕的撫台街洋樓,經過總會多看一眼,到了現在陳國慈律師所認養,她目前還經營台北故事館(我還是喜歡圓山別莊),這幾個月多次參觀,裡面講著台北城演進的歷史。從清朝建城,商人出錢蓋城牆,劉銘傳蓋鐵路,然後日本人來住在城中,因為市區改正把城牆拆除,馬路拓寬拉直,這裡一直是台北的貿易商務的中心。

撫台街洋樓也舉辦了多次的導覽活動,我去參加片倉佳史所帶領的導覽,他觀察的角度在我聽過眾多以單一古蹟的歷史出發有所不同,他是以城市規畫的角度,居住的環境,怎樣的綠地空間配合多高的建物與方位來說明。在二二八公園(原新公園),因為圓山那邊的公園距離太遠,所以就在總督府旁建了一座公園,有別於圓山公園,就稱為新公園。

另外,在二二八公園內有匹馬,原來是台灣神宮所搬過來的,在今中山北路劍潭附近,當年被美軍轟炸,民間傳說日本帝國氣數已盡,而圓山神社與台灣神宮泛指的應該是同一大片地方,就是如今園山飯店那個小山丘。導覽結束後,同學印海寺與片倉佳史討論,當年台北的規畫,是否是受到京都的影響呢?這點,好像還沒有人研究過。

最近因為接了大安社大的文史導覽課程,又帶了大家走了一次這些被列為古蹟的地方,連同之前在圓環工作室所辦的導覽,認識了一些古蹟經營的工作人員,每個人都很熱心,並且很認真的去找這些古蹟的身世與過往,也發現了參加活動人的求知慾望,不管下雨或是大太陽,還是跟著走站著聽,有時身上還被蚊蟲叮了很多包。走著走著有時還會有一些耆老加入,很認真的跟著老師聽,消化過後提出了一點看法,這城市臥虎藏龍的人還真不少,也很謙恭低調的讓人敬佩。

有時回頭想想,導覽過後呢?這些古蹟是否有跟我們現在的生活連結在一起,除了去吃吃喝喝跟朋友聊天,或是認真的看過這些展覽品後,這些古蹟給我們留下了甚麼?

撫台街原是劉銘傳在今延平南路、武昌街口有個巡撫衙門所命名,日本時代這一區為大和町,所以這洋樓也稱為大和町洋樓。原日本的建築商人高石組所建,因為是土木建築商社,所以蓋的房子特別的講究,1930年後轉給酒商佐土原吉雄的店舖,土地為大倉組株式會社所有。



戰後,這裡是二二八事件死者宋斐如經營的《人民導報》報社所在之處,報社比較偏向左派思想,在二二八之前就得罪陳儀,所以在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後被逮補就沒有回來了,這個地方後來變成國防部的宿舍,也曾開設過中醫診所。


查詢1945年美軍轟炸前所拍攝的空照圖
http://gis.rchss.sinica.edu.tw/GIArchive/?cat=3&paged=2
撫台街洋樓的部落格
http://blog.roodo.com/futai
片倉佳史的台灣特搜百貨店部落格
http://www.katakura.net/xoops/html/modules/wordpress/
園環文化工作室
http://ok.writers.idv.tw
維基百科:台北撫台街洋樓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5%8C%97%E6%92%AB%E5%8F%B0%E8%A1%97%E6%B4%8B%E6%A8%93
陳柔縉所查證撫台街洋樓的歷史,如今載在《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書內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Philology/Philology-Coffee/0,3406,112008062500707+11051301+20080625+news,00.html
Joe 的採訪記錄,因為裡面有提到水瓶子所以把網址貼上
http://blog.xuite.net/blue.joe/joe/23487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