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古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古蹟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06/17

【北京】20150617:天堂時光旅行書店、北鑼鼓巷、南鑼鼓巷、老人塔與正陽書店

*天堂時光旅行書店,最接近天堂的書店,东城区北锣鼓巷45号



我在暴風雨來的前一刻進到了天堂時光,跨進門的那一時間,天上的雨宣洩下來,風雨交加,一陣風吹關了門,打破了門口的盆栽,主人一時不知怎辦,兩手一攤,就說:別管了就這樣吧!



前幾天因為吳敏介紹到樸道草堂去找書店老闆,認識了旅居日本的作家亦夫先生。然後又跟亦夫先生約了另一家書店咖啡館見面,這家書店其實是連鎖書店,大部分在西藏地區,也難怪稱為天堂時光書店,全世界最靠近天堂的地方,以此取名。

http://search.books.com.tw/exep/prod_search.php?cat=all&key=亦夫&f=author

書店主人田瑛小姐從事金融業工作十餘年,後來辭掉工作,經常一個人旅行,最想念的就是不丹這個國家,於是我跟她分享了一些在不丹的見聞,聊著聊著她居然從冰箱拿了一瓶啤酒,很隨興的喝了起來,亦夫先生說這不是妳上班時間嗎?居然喝起了酒!

我感染到了一個自由自在旅人的心情,她出去旅行,店就關起來,假日朋友會來幫忙開店,一出去有時也就忘了回來。

外頭下著大雨,有些窗戶關不緊,於是有些水灑了進來,我們小聊了一下,雨就停了,看著書架上的書,有的是客人交換而來,甚至書上還打上了微信號碼,可以跟下一位來買書的客人做朋友,想到會讀同一本書,應該會有所交流。我信手拿了一本書居然在這個很多人卻很安靜的地方,一下子就讀完了,效率極佳,跟田瑛道別的時候,雨已經停了,天空已經乾淨的一片藍。



買了一本三毛的書,走在胡同巷弄裡,跟台北的人行道一樣,只要下雨就會有地方積水,爺爺騎著三輪車載送孫子女放學,遊客又成群的出現,我假裝去了一趟西藏,拍著光影在水中的倒影,現在的西藏是否還是一樣的寂靜?

*北鑼鼓巷、南鑼鼓巷










炒酸奶

*回頭書店


之後再去看看,是不是永遠都是最後幾天呢?

*正陽書店,古蹟再生的萬松老人塔與磚塔胡同,北京市西城區西四南大街43號



我在地圖上標示著星號,要去魯迅、胡適曾經居住磚塔胡同,然後在標上正陽書店,發現都在附近而已,到了現場,沒想到是同一個地方,正陽書店就位於老人塔旁,一個很小的庭院,但是擺上了一些北京在地文史書籍,方便附近社區的人來借閱讀書。



在幾百年的古蹟旁讀書,特別有味道,若是手上拿的書,又剛好是附近的歷史,那真是再貼切也不過。

1923年8月2日,一個雨後初晴的天氣,魯迅帶著太太朱安搬到了磚塔胡同61號居住,很小的房子還保留了一個房間給母親居住。魯迅的書太多了,這邊放不下,很多就放置在木箱裡面,或著隨處放置在床上,還有十幾箱暫放在教育部。

魯迅當時雖然有教育部的薪水,可是政府薪水經常積欠不發,這段時間是最窮苦潦倒的日子,還經常要跟朋友預支。在磚塔胡同的一小個桌子寫作,同時忙著找新的居所、到處演講,即使在這裡只居住了九個月,還是完成了不少作品《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祝福》、《肥皂》等。

下雨後的傍晚,雖然有些涼爽,可是我坐在書店內看著書,讀到了這段,心頭還是有點煩悶。

2015/06/04

【上海】20150604:外灘、1933、半層書店、洋樓


左一:沙遜大廈(英語:Sassoon House)曾經為華懋飯店,今為和平飯店。中山東一路20號,1929年9月5日,英資公和洋行
左二:中國銀行,據說當年要蓋34層,後來打官司到英國去,後來還是比旁邊的沙遜大廈要矮一點,不過這個方頂的設計,看起來好像還是比較高。拋開帝國主義比高的思考來看,我覺得今日這樣的天際線是比較好看的。中山東一路23號 ,1937年
左三:中國工商銀行,中山東一路24號,1924年,原橫濱正金銀行大樓,新古典主義
左四:中國農業銀行,中山東一路26號,1918年,折衷主義
右一:怡和洋行,中山東一路27號,1922年,文藝復興式


第二代的滙豐銀行,中山東一路10-12號,1923年6月23日,今上海浦東發展銀行,古典主義。

本來是要在外灘散步,看到渡輪,不經意的突然就在浦東這邊的河岸散步了,發現這樣散步可以眺望黃浦江的左岸,以河流的走向地理環境來看,黃浦江到上海這個港口,左岸比較不會河砂淤積,應該是建立企業總部的好地方,所以英國租借外灘這塊地,蓋起來豪華的企業總部。

如今,這二十年的浦東,從東方明珠塔落成,更多的企業總部在這裡蓋了更高的樓,大企業的永續經營,或者只是一時的淘金夢,原來從來不曾停止過。


有點像紐約的克萊斯勒大樓

*地鐵站的行李


在地鐵的爺爺把孫女當成貨品一般的拉動,這二十年來,一胎化把小孩慣壞了,到處可以看到搶位置、喝飲料亂丟的年輕人,反而老人家比較有禮。

*上海半層書店


一進去老闆就說,這裡是一家書店。我心裡想:擺那麼多書,我會不知道嗎?或許太多人把這裡當成圖書館或是咖啡館了吧?

有點數大便是美,以書店來說,書並不是很多,但在一個老建築裡面,以文史建築相關的,算是多了。把二樓空間做書店,跨越數個店面,是不錯的創意。

之所以命名為半層,應該是除了一樓入口只有一半的空間是書店,而另外的半層是跟一樓店面垂直的應用二樓的空間,這二樓又不太高,所以被命名為半層,頗有哈利波特的九月四分之三的月台之感,但在上半層陽光極好,眺望外面客人的活動,也頗有趣味。

上半層走到底有一個大電視機,並且放置了座位區,在這裡可以點一杯飲料看看書,我想或許可以舉辦小型的讀書會或分享會、討論會之類的活動,同時也不影響來買書的客人。

一樓小吧檯的上方夾層閣樓放著老闆的收藏舊書,可以在這裡翻看,應該是老闆分享給大家的秘密基地,不但視野良好可以觀察客人,還可以靜下來看看舊書。

聽到老闆接聽電話,顯然是有應徵年輕服務員的電話,或許是對方年紀大或者經驗豐富,老闆非常恭敬的回絕了他。我也順便了網上百度了一下,真的這家書店在徵人。

我在書店看了三本有關介紹書店的書,喝了一杯薄荷茶,買了一本《上海鄔達克建築地圖》開本很小很適合旅行者在城市散步的書,結帳時老闆說朋友支持送的藏書章可以選,我選了一個『不上不下』,蓋好了章老闆仔細的吹乾包好書,我想他應該是非常愛書的愛書人。

買書有打折,買書再買飲料,飲料打折,這個概念我喜歡,但結帳流程有點不順,五月二日才開幕,平日沒什麼人煙!無論在台北還是上海,非假日都可以享受到品質極佳的咖啡館或書店,一家開張一個月的年輕老闆又親自在現場,誠懇又熱情的態度,讓我度過美好的閱讀時光。

*1933老場坊


當年是全亞洲最大的屠宰場,裏頭錯綜複雜好像迷宮,光是建築的外觀與樣式線條,讀起來就很驚人了,只是不知道當年屠宰的過程中是何等的腥風血雨。

如今,是年輕人拍婚紗的好去處





*宋家故居


陝西北路369號,竹籬笆超高,樹木枝葉茂密,本想借對面美髮院二三樓拍照,但我想上去了也拍不到甚麼東西,周邊大多是美容美妝美甲業者,這樣的大門深鎖,比起對面的洋樓花枝招展,顯得刻意的低調。

這裡是倪太夫人的安養之地,宋慶齡在帶了百民難童暫居此地,解放軍進來,他妹妹宋美齡則有不同的路。

2015/04/29

【淡水】大樹書房與周邊


本來以為會有很像樹屋的設計,沒想到是一個類似軍營的老屋改裝的,原來是中央廣播電台使用,因為旁邊有一顆大嘉苳樹,所以稱為大樹書房。

裏頭的書不太多,可能因為是時報文化經營的,所以都是時報出版社的書,平日這邊的風情是有點村上春樹,但假日恐怕就不是了。爐鍋咖啡提供的咖啡豆,還有技術轉移倒是很特別,我還以為爐鍋開了新分店,服務人員還蠻有爐鍋風格的。

我喜歡那間小房間,比較有樹屋的感覺,若可以的話,多隔幾間這樣的隱密空間,會比較像樹屋喔!

我今天頗機車,看到雲門那一大棟現代建築,以為到了清水休息站,恍然到了朱銘美術館,也看到許多小朋友來參加校外教學,這一區的面貌整個翻轉了,砲台→古戰場→神社→忠烈祠→高爾夫球場→一滴水→雲門,這一區的歷史地理演進,中間的關聯性在哪裡?似乎沒有脈絡,但是不是甚麼事情要有甚麼意義呢?

2013/06/18

【台北】青田街遇見,美麗的花,可愛的人,還有紫藤廬的光影




上午路過青田街12巷巷口,看到一個美眉在拍照,於是也一起把美女給拍進去。

後來我走過他前方,被叫了"水瓶子",我想慘了怎麼偷拍被發現,可能要被罵了,轉頭看原來是以前辦部落客參訪的公關公司,現在在鄉間小路上班,後來問起原來現在老闆是 詩人艾琳 ,哈哈!世界真的好小啊— ──和 CY Lin,在青田七六。




床之間的中華花藝

今天中午有日本記者來訪,這次的時間非常尷尬,而且中午客人又不少,來訪時間只有短短三十分鐘,如何在短暫的時間塞入我們的精神,又同時能夠講出足立仁、馬廷英教授的研究,非常的難。於是安排了水餃餐與蔗汁咖啡,馬廷英喜歡吃水餃,足立仁研究蔗糖改良,希望這樣可以有成為一個特色。

我把每一次來訪的記者都視為一個開始。

PS. 今天插花好多盆,庭院的工人也來來回回,希望明天雙周年慶順利




今天上午天氣非常熱,接了一個團體的導覽,從梁實秋故居走到殷海光故居,本來這樣的路程一小時慢走慢講,很適合,可是酷熱的天氣,蚊蟲超毒,所以躲到紫藤廬的展覽區去吹冷氣,感謝紫藤廬在我總是沒有告知的情況下帶人進去參觀(不好的示範)。

今天講了梁實秋先生的壞話,又講了殷海光老師與夏君璐的情書往返,談了周德偉先生一些事蹟,和學校都念一半的過往(當然是加強記憶,沒有惡意的),很快速的走過三個故居,流汗都流光了。

短暫的交換,很感謝來參加的朋友一直謝謝我,我其實也沒講到甚麼,希望大家有點收穫,結束後他們到"找到咖啡"用餐。— 在紫藤廬 Wistaria Tea House 。

2012/02/28

【台北】寶藏巖共生聚落

2006年12月21日晚上,寶藏巖被斷水斷電,2007年1月底,那邊的住戶就搬遷光了。經過幾年的整理,除了原住戶的安置,其他空間規畫為藝術村。


此文刊載在台北旅遊網
http://taipeitravel.net/frontsite/tw/cms/cmsAction.do?method=goCMSDetail&menuId=2010701&contentId=5063

如今,寶藏巖有些藝術家進駐,也有些特色商店,尖蚪是少數餐廳進駐,在這樣的空間內有點寒冷,風雨來的時候有點受不了的濕冷,但是看著窗外的高架道路的車來車往,電線、高壓電塔處處環繞,新店溪在此轉彎。日本時代的自來水抽水站在此抽上高地供應全台北居民用水,然後國民政府來台做為軍事用地,寶藏巖一路來的歷史與都市邊緣有很深的關係,如今指定為聚落古蹟,並且提供原來在此的居民繼續居住,藝術展演與導覽活動,寶藏巖假日來來往往的人潮,給了這個地方一個新的生命。

有人或許會用香港的調景嶺來形容寶藏巖,在許多電影中形容這樣的聚落多是環境狹小髒亂、貧窮、違章建築。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樣的聚落上演的歷史的足跡,還有人與人之間的溫暖,一個區域放置所有住戶的信箱,年節時一家準備一道菜在空地用餐話家常,這是在城市的角落無法有的生活經驗,雖然河水在此轉彎有點臭,颱風來有點不安全,但是居住過此地的住民,都有著相同類似的生活經驗,整個聚落像是一家人的感情。

我們都不能遺忘過往的歷史,寶藏巖的藝術空間若少了這個『根』,就很難繼續走下去吧!

有次參加寶藏巖的導覽,親自探訪居住在這邊最久的住民,經由她口中得知,日治時期,她們全家就已經居住在此,太平洋戰爭爆發,比較高的山頭就會有駐軍,後來這邊因為有橋梁,憲兵隊也在此駐紮,居民與軍隊一起住在這裡。中南部來台北念書的學生、開計程車司機、老兵、外籍新娘(新移民),不同時期也就在這城市的邊緣住了下來,造就了寶藏巖獨一無二的景況。

我在尖蚪的二樓,窗外的一片風景告訴我了這些過往,看著尖蚪的部落格,他們很努力的辦了很多活動,用著共生的精神與寶藏巖一起存活著,我有假日的晚上來過,也有平常日的午後來訪,雖然生意不惡,看著經營者的努力,會想到蝌蚪努力的存活著,許多裝置藝術的替換,甚麼是寶藏巖的精神?在此可以窺看一二!

寶藏巖到底是違章建築?還是廢墟?或是歷史共生聚落?在整修完成前什麼都不是?或許是野貓的天堂,也或許是蚊子的樂園?如今整修後假日遊客很多,但是要做為一個共生聚落,我們要學習的還很多,公共空間,其實需要更多人來關心與討論的。

2012/01/31

【台北】寶藏巖內的咖啡館@尖蚪

本來對寶藏巖裡面不是很熟悉,只知道是一片市政府待回收的違建區域,隨著都市的發展,演變成為今日的藝術村。記得小時候住在眷村旁,有時候會在裡面迷路,幾年前進入寶藏巖就有這樣的感覺,去年接了大安社大的導覽課程,有同學安排規畫了寶藏巖的導覽,親自探訪居住在這邊最久的住民,經由她口中得知,原來在日治時期,她們全家就已經居住在此,戰後也經過幾個時期,造就了寶藏巖獨一無二的景況。



有人或許會用香港的調景嶺來形容寶藏巖,在許多電影中形容這樣的聚落多是環境狹小髒亂、貧窮、違章建築。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樣的聚落上演的歷史的足跡,還有人與人之間的溫暖,一個區域放置所有住戶的信箱,年節時一家準備一道菜在空地用餐話家常,這是在城市的角落無法有的生活經驗,雖然河水在此轉彎有點臭,颱風來有點不安全,但是居住在此的住民,無論是來台灣回不去的老兵,或者是來台北念書的大學生,每一個時期,都有著相同類似的生活經驗。

如今,寶藏巖有些藝術家進駐,也有些特色商店,尖蚪是少數餐廳進駐,在這樣的空間內有點寒冷,風雨來的時候有點受不了的濕冷,但是看著窗外的高架道路的車來車往,電線、高壓電塔處處環繞,新店溪在此轉彎。日本時代的自來水抽水站在此抽上高地供應全台北居民用水,然後國民政府來台做為軍事用地,寶藏巖一路來的歷史與都市邊緣有很深的關係,如今指定為聚落古蹟,並且提供原來在此的居民繼續居住,藝術展演與導覽活動,寶藏巖假日來來往往的人潮,給了這個地方一個新的生命。

我們都不能遺忘過往的歷史,寶藏巖的藝術空間若少了這個『根』,就很難繼續走下去吧!

我在尖蚪的二樓,窗外的一片風景告訴我了這些過往,看著尖蚪的部落格,他們很努力的辦了很多活動,用著共生的精神與寶藏巖一起存活著,我有假日的晚上來過,也有平常日的午後來訪,雖然生意不惡,看著經營者的努力,會想到蝌蚪努力的存活著,許多裝置藝術的替換,甚麼是寶藏巖的精神?在此可以窺看一二!下次應該多來了解,為何這家店取名為尖蚪,而不是尖蝌?

住址:台北市汀州路三段230巷57號(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內)
電話:02-2369-2050
部落格:http://tadpole-point.blogspot.com
營業:週二至週日 pm12:00-pm22:00
公休:週一

2011/12/04

【台北】司法大廈,原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

1934年完工的司法大廈,原台灣總督府高等法院,設計者為井手薰,從空中鳥瞰總統府與司法大廈,都是「日」字形,但是司法大廈呈現的比較樸質的一面。



當時鋼筋混泥土的技術已經進入現代的建築模式,牆與柱是分離的技術,已經不需要用紅磚堆砌起來做承重牆,面磚被大量的採用。司法大廈採用北投產綠色釉面磚,磚面有不規則的抓紋溝。而1930年代後的建築比較沒有那麼華麗,雖然還是文藝復興的圓拱長廊,可是裝飾已經沒有那麼華麗,雖然說沒有那麼華麗,可是該有的裝飾還都是有的,安安靜靜的藏在各個角落裡。樓梯間的兩側的柱子,有花蓮產的大理石裝飾,是日治時期建築首次有台灣產建材用到大型建築物內。

立法、司法、行政是西方國家三權分立的重要機關,司法獨立在西方憲政體制下,是極其重要的基本精神和原則,也是邁向民主制度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院長由總統提名,立法院同意任命。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1段124號
網址:http://www.judicial.gov.tw/

【台北】台灣的總統府,日本的總督府

1919年,總督府完工,從1906年開始徵圖第一名從缺,採用第二名長野宇平治的作品,後來森山松之助變更設計,到1912年開工,歷經第一次世界大戰至今,歷任了11位日本總督,歷任6位總統,90幾年仍屹立不搖。


右上角那張照片是小草的作品

當年長野宇平治在原設計圖中很環保的有吸菸室,也兼具避震效果,在東、南、西側都設有外部迴廊,北面因受光照時間不長所以沒有設置。更改設計的時候,中央的高塔從6樓高度改成9層樓,就這個設計,增加了總督府的權威性。總督府在二次大戰被美軍轟炸過,主結構都沒有被炸毀,但是轟炸後大火燒了三天才滅掉。

總統府一直到現在都還是權力的象徵,如今拿相機經過拍照都還會怕怕的。軍警戒備森嚴,前面的凱達格蘭大道,也是每次總統大選時政黨舉辦活動的熱門所在。記得剛解除戒嚴後人民可以合法集會、遊行,有時候就會有拒馬、蛇籠出現,便衣或穿制服的憲兵大批被派過來,噴水或用聲音恫嚇遊行者的方式。

曾經看過很多藝術作品用陽具呈現總統府的形象,從日本威權的領導模式,一直到國民政府來台,這段由威權到自由民主選舉的路途,我覺得總統府其實有必要改變這樣的形象,是否也可以透過公開徵圖競賽,來改變總統府的設計?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1段122號
網址:http://www.president.gov.tw/

【台北】台灣銀行,華麗一族

1939年,三十四銀行(大阪中立銀行)在台灣總督府旁邊的建築完工,就是台灣銀行的前身,目前指定為台北市市定古蹟,一樓花崗岩台基,二樓有八根仿希臘科林斯柱,一些凹縫是故意仿照羅馬的大石塊建築型態,石雕花瓶的欄杆,女兒牆上的裝飾帶,流露出莊嚴理性的美感。

幾年前木村拓哉主演的日本電視劇《華麗一族》曾在營業大廳拍攝虛構的「阪神銀行」場景。每次看到日劇中描述政治、經濟的故事情節,都覺得台灣應該多拍這類的題材,對提振公務人員的士氣應該有所幫助。這齣戲除了在東京、大阪、神戶找拍攝場地,也到上海、台北拍攝,而我們擁有這樣的文化資產,很可惜都沒有多多利用。台灣銀行的前身是大阪中立銀行,與華麗一族中的阪神銀行應該沒有關聯,不過劇情描述金融業利用併購擴大集團版圖,與這20年來台灣金融業併購史真多有雷同之處。

台灣一直沒有金融業相關的博物館,若是台灣銀行可以撥一個古蹟出來做相關的展示,讓國人多多認識金融業,我想應該是很棒的一件事。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1段120號
網址:http://www.bot.com.tw

2011/12/03

【台北】台北賓館,神秘的權力象徵

1901年,台灣總督官邸完工,當年總督兒玉源太郎排除萬難,利用台灣神社的工程餘款興建了這棟象徵意義重大的建築,就是今年台北賓館的前身。1911-1913年,森山松之助改造了這棟官邸的受白蟻蛀壞的木造部份,木樑改為鋼骨,華麗的馬薩式屋頂,原本樸直簡單的外型加上了仿巴洛克裝飾。



很多人是以殖民空間的解釋台北賓館,就概念來說,大正年間(1912-1926年)是日本帝國最輝煌也最揮霍的年代,整修總督官邸象徵著帝國延伸治權到台灣最好的方式,無論是日本的天皇或是世界各地的貴賓來訪,能夠居住在這個距離權力中心最近的官邸,外部是華麗的歐式建築與裝飾,內部裝潢採用英國維多利亞風格,大量的採用英國進口的建材,有點與英國大航海時代較勁的意味。

2002年,外交部封閉修繕台北賓館,2006年起開放給大眾參觀,這棟華麗繁複的建築,住過多多少少的重要賓客,從日治時期建築完成,歷經多少總督,然後國民政府時期,政黨輪替,台灣政治民主化,這棟建築所代表的意義,會不會有所不同?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凱達格蘭大道1號
網址:http://tgh.mofa.gov.tw/

2011/06/22

名人故居於仲夏夜開幕,讓莎士比亞最歡樂的故事,陪您發現自己@青田七六

日本時代足立仁教授,1930年代親自設計了這棟日式傳統宿舍,戰後國民政府來台由馬廷英教授居住,同是名人居住過的痕跡,青田街七巷六號,將於六月二十二日開放,在城市喧囂中還有這樣的世外桃源,走進大樹綠蔭,享受緩慢生活的風情。



莎士比亞筆下的愛情不再哭泣,就是從仲夏夜之夢開始。仲夏夜,也就是六月二十二日夏至這一天的夜晚,賓客齊聚在充滿大自然有愉悅芬多精的夢幻村,傳說中的精靈懷抱著最天真的無邪春夢,展開仲夏之夜的愛情故事,是莎士比亞大膽放肆歌詠愛情的代表作。

今年,仲夏夜來臨的時候,青田七六--馬廷英教授故居,老樹、石頭、青草、花朵與蟬鳴,在都市森林塑造出一個休憩花園,在這裡,就像莎士比亞歌劇裡給我們的夢,散發著青蔥香氣的仲夏夜,仙侶將神奇花朵製成的魔液塗在眼睛上,於是,他瘋狂地愛上了睜開眼後看到的第一個人。

那個人,當然是你,這個美麗花園的主人,花園每天開始等待著您的造訪。青田七六花園裡有台灣三六六朵花精靈將是您的園丁,當您的造訪到來,莎士比亞已經為貴賓安排好可以散發出自己的光采的花語密碼,藉由她們所透露的線索、信息,發現自己。

黃金種子文化事業有限公司,這幾年執行許多數位典藏計畫,投注很多資源在開發文創產品,目前經營優台灣網路商店,將讓全世界看見台灣的傳統文化和自然之美,每一項產品都具有在地意義,產品背後都訴說著動人的故事。並經營集地咖啡館三年的時間,每周定期舉辦旅行人文相關講座。

http://www.geo76.tw

(特別感謝老夫子姐姐,仲夏夜之夢的構想)

2011/05/02

【台北】撫台街洋樓的古蹟再利用,雜記

若要講台北的老故事,我想應該台北城中最多,只是好像被熱鬧的商店市集掩蓋,有時候經過了一處古蹟而不自知,在小巷弄間的人來人往中,高中時期在這裡看到偷叼著菸的同學,或是手牽手被撞見的隔壁班男女同學,青春的印記重來沒有跟這老台北城畫上等號。如今,再一次次走過堅固的房子,重修好了從商社轉變為展覽館,於是,我們開始學習留下些記憶。


不知道甚麼時候開始喜歡拍看板

從還沒有開幕的撫台街洋樓,經過總會多看一眼,到了現在陳國慈律師所認養,她目前還經營台北故事館(我還是喜歡圓山別莊),這幾個月多次參觀,裡面講著台北城演進的歷史。從清朝建城,商人出錢蓋城牆,劉銘傳蓋鐵路,然後日本人來住在城中,因為市區改正把城牆拆除,馬路拓寬拉直,這裡一直是台北的貿易商務的中心。

撫台街洋樓也舉辦了多次的導覽活動,我去參加片倉佳史所帶領的導覽,他觀察的角度在我聽過眾多以單一古蹟的歷史出發有所不同,他是以城市規畫的角度,居住的環境,怎樣的綠地空間配合多高的建物與方位來說明。在二二八公園(原新公園),因為圓山那邊的公園距離太遠,所以就在總督府旁建了一座公園,有別於圓山公園,就稱為新公園。

另外,在二二八公園內有匹馬,原來是台灣神宮所搬過來的,在今中山北路劍潭附近,當年被美軍轟炸,民間傳說日本帝國氣數已盡,而圓山神社與台灣神宮泛指的應該是同一大片地方,就是如今園山飯店那個小山丘。導覽結束後,同學印海寺與片倉佳史討論,當年台北的規畫,是否是受到京都的影響呢?這點,好像還沒有人研究過。

最近因為接了大安社大的文史導覽課程,又帶了大家走了一次這些被列為古蹟的地方,連同之前在圓環工作室所辦的導覽,認識了一些古蹟經營的工作人員,每個人都很熱心,並且很認真的去找這些古蹟的身世與過往,也發現了參加活動人的求知慾望,不管下雨或是大太陽,還是跟著走站著聽,有時身上還被蚊蟲叮了很多包。走著走著有時還會有一些耆老加入,很認真的跟著老師聽,消化過後提出了一點看法,這城市臥虎藏龍的人還真不少,也很謙恭低調的讓人敬佩。

有時回頭想想,導覽過後呢?這些古蹟是否有跟我們現在的生活連結在一起,除了去吃吃喝喝跟朋友聊天,或是認真的看過這些展覽品後,這些古蹟給我們留下了甚麼?

撫台街原是劉銘傳在今延平南路、武昌街口有個巡撫衙門所命名,日本時代這一區為大和町,所以這洋樓也稱為大和町洋樓。原日本的建築商人高石組所建,因為是土木建築商社,所以蓋的房子特別的講究,1930年後轉給酒商佐土原吉雄的店舖,土地為大倉組株式會社所有。



戰後,這裡是二二八事件死者宋斐如經營的《人民導報》報社所在之處,報社比較偏向左派思想,在二二八之前就得罪陳儀,所以在1947年的二二八事件後被逮補就沒有回來了,這個地方後來變成國防部的宿舍,也曾開設過中醫診所。


查詢1945年美軍轟炸前所拍攝的空照圖
http://gis.rchss.sinica.edu.tw/GIArchive/?cat=3&paged=2
撫台街洋樓的部落格
http://blog.roodo.com/futai
片倉佳史的台灣特搜百貨店部落格
http://www.katakura.net/xoops/html/modules/wordpress/
園環文化工作室
http://ok.writers.idv.tw
維基百科:台北撫台街洋樓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5%8C%97%E6%92%AB%E5%8F%B0%E8%A1%97%E6%B4%8B%E6%A8%93
陳柔縉所查證撫台街洋樓的歷史,如今載在《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書內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Philology/Philology-Coffee/0,3406,112008062500707+11051301+20080625+news,00.html
Joe 的採訪記錄,因為裡面有提到水瓶子所以把網址貼上
http://blog.xuite.net/blue.joe/joe/23487954

2010/08/27

【馬祖】東莒的東犬燈塔

有幸在馬祖的東莒島度過一夜,所以拍到了大正午、夕陽、日出不同的東犬燈塔,有著不同的風情,還有一對新人在那邊拍婚紗照,此外還遇到一個喜歡攝影的朋友,黃昏時就在砲台那邊等,日出前也遇到他趕過來拍日出。

From 台灣‧馬祖‧東莒
白天的燈塔因陽光太烈,遮上布來保護水晶鏡

這小小的島上的一角有個燈塔,清道光22年(1842)鴉片戰爭失敗,開放五口通商,閩江口很多小島嶼礁石,所以建立這座燈塔來指引船隻,清同治11年(西元1872年)建英國一家公司建了這座燈塔於東莒福正村,五百名工人歷三年完成。高約20公尺、直徑7.5公尺、圓柱花崗岩建築,塗上白色顏料。

連接燈塔與房舍之間有一條長50公尺、高1.25公尺的白牆。原來是這風勢強勁,為了讓工作的人所提的油燈不被風吹熄,所以建了這個白牆,而今這白牆成為一個景觀的特色。而旁邊房舍屋頂也當做天然集水網,然後引水到旁邊的水井,水井層層相連,看下去非常深。塔頂有蚌型水晶玻璃的三角水晶菱形鏡面,雖然燈泡的瓦數指有250瓦,可是卻可以照射達31公里遠。

燈塔旁很多房子也漆上白色,配合綠色草坪,好像置身地中海希臘海島,因為以前用媒油燈,所以有個倉庫還是儲油處,1993年改用電才變成倉庫,另一房舍還養雞鴨用途。大中午看到有個大叔在燈塔下睡覺打呼,太陽還未升起的清晨,還有老夫婦在此繞著燈塔散步做運動。此外最大的房舍目前改為展覽館,有一個大媽因為輔導就業計畫而在這裡擔任解說員,跟我們講了不少燈塔的故事。


燈塔管理員還有不少國籍的人來擔任(掃描展覽館的說明DM)


風好大,整個都是風聲


東犬燈塔郵票

為何叫『東犬』,因為這座島像『犬』,所以以前都叫『白犬』後來也叫『東犬』,1971年才改名『莒光』,在東邊的島就叫『東莒』。一座燈塔會有說不完的故事,每夜不停得旋轉照射,這一切的發生與遇見還都是跟『人』有關。

PS. 此為Come馬!揪團衝馬祖活動,內文為水瓶子旅遊心得。

2010/07/11

【台北】陳德星堂,德星幼稚園

這幾年每次在大稻埕散步,經過陳德星堂,都不得其門而入,當然也不好意思直接按電鈴說想要進去參觀。剛好四月望雨音樂劇辦了一場與鄧雨賢相關的導覽散步,進入了陳德星堂。

From 台灣‧台北‧大稻埕

陳德星,並不是人名,而是堂號,是大龍峒陳悅記家族的宗祠,也就是清朝末舉人陳維英之後,在正殿內的石柱還有另一名人陳朝駿的簽名,曾任茶商公會理事長,台北故事館也是他所興建的別莊。

1912年興建的陳德星堂有著很多曲折的故事,本來這宗祠是在現今總統府旁,因為日本人要蓋總督府,所以用現在這塊地來交換,現在陳德星堂的石柱還保有清光緒年間的字眼,就是從舊址搬過來的。陳德星堂的設計建造者是知名廟宇建築師陳應彬,北港朝天宮、保安宮的主殿一側拼場的木雕等廟宇都是他的作品。


點入相片按右,有整個陳德星堂的介紹

陳德星堂目前還有部分在整修,看三川殿的屋頂,還有雙龍石柱,有升龍與降龍並列,還有門神都是非常經典的廟宇建築元素,裡面還有名人的對聯落款,台灣的家廟已經不多,能保有這樣的祭祀公業還真的不容易。

再訪陳德星堂 歷史篇

2009/10/15

【屏東】萬金聖母聖殿

很多台灣當地的歷史都要從教會去找,這座充滿了西班牙古風的教堂,或許可以追回一些記憶。


2009.9.19

1861年,西班牙道明會的郭德剛神父來此返傳教,1863年建了土塊聖堂,當年教堂在仇視下屢被燒毀,也經歷了地震的災害,蓋這座教堂時沒用鋼筋,而用碎石、石灰、黑糖、蜂蜜、木棉及火磚等混合搭建,但是非常的堅固。聖堂的大鐘遠從西班牙運來,聖母轎由福建名彫刻家鐫刻,這些在二樓的教堂博物館可以看到這些聖物,也介紹了郭德剛神父的事蹟。

1874年,清朝沈葆禎來巡視,看到這教堂與神職人員在此,請皇帝頒『奉旨』的石塊,1875年鑲在聖堂正面山方,1984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把這裡提升為『宗座聖殿』,2001年整修完工剪彩,樞機主教單國璽為教友祝福,最近去看好像又有翻修過。


點圖放大可以看得比較清楚點

教堂網站:http://www.catholic.org.tw/bankin/


在教堂外有人練習扯鈴,也有老人在此聊天,全家大小來此遊玩,午後的陽光滿溢,到處充滿了和樂的氣息。

2009/08/03

【新北市】陳澄波與淡水紅樓

每次到淡水總要躲過壅擠的人潮,在小巷子爬幾步的階梯,走過重建街,繞過小巷子,一探紅樓究竟,拍張照片然後回家。


用LG Viewty Smart 手機拍攝,藝術照暖色與黑白模式,旅客拿著相機四處拍攝,出出入入,小孩或在庭院奔跑,百年歲月在各種顏色下見證了淡水的歷史。

紅樓起建於1895年,正是清朝正式把台灣讓與日本成為殖民地的時間,1899年完工,這樣的洋樓佇立在半山腰,望著出海口的景致,貿易與軍事的重地,紅樓看著日本人離開,身後的白樓荒廢,老街老建築拆除的過程,商船軍艦消失,觀光客船重新的開啟,人們的來來往往,紅樓依然在此。

1999年,就在紅樓誕生百年後,被整修改建為咖啡館。傳統台灣的貿易組織是郊行,但是台灣被各國列強開港後,慢慢地轉變成洋行,而改用洋樓的建築。

淡水紅樓咖啡館


這張陳澄波的《淡水》1935年,右上方就是紅樓,右下方是已經拆除的白樓

陳澄波與紅樓同時誕生在1895年,1933年他從上海返台後在嘉義寫生,1935年在淡水畫了不少作品,也是這幾年在拍賣會上拍得許多高價的作品,有《嘉義公園》、《淡水》、《淡水夕照》等畫作。陳澄波經過艱苦的幾年,不斷地參展,而小有名氣,在中日戰爭中仍不斷創作,1947年因為二二八事件而死於嘉義。

在陳澄波畫作中,今天我們可以看到淡水的紅樓、淡水中學與長老教會等,但是他畫中佔據這個畫布的閩南式屋頂已經不多了。或許下次去嘉義,可以去探訪他寫生之地是否依舊。

PS. 這篇文章是水瓶子個人遊覽心得,利用新款手機LG Viewty Smart 隨手拍攝影像。

2009/06/23

【金門】水頭黃氏酉堂別業今昔

要講金門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這戶古厝,是金門唯一有園林池塘的建築,就這十幾年來的變化,應該算不小吧!



前廳是課堂所在,後面是老師居住的地方,連接兩處有迴廊,酉堂的匾額是泉州白石,推測是乾隆30年(1765年)所提,而這裡創建的年代就是1766年。

這篇是我2006年寫的→【金門】水頭黃氏酉堂別業,我一直找不到1994當年的照片,印象中是走在這個橢圓形水池中間快傾倒的木橋,四周長滿了身高及膝的雜草,撥開雜草,看到水池的浮萍,中午的太陽射下來,雖然房舍有些頹廢,但仍吸引我一直前來拜訪。


左圖/約1995年/翻拍自『金門人文采豐金門國家公園人文史蹟調查』一書/酉堂有完整的型態
右圖/2009年6月/酉堂前的日月形水池

酉堂內有位黃大叔,從我當兵時代就一直住在這裡,每次到這裡就侃侃而談,有時遊客來,會一直聽他說話,有時會很熱情的邀請大家去看他祖先黃百萬的雕像,但有時會比較有負面情緒怨天尤人。這次前往,剛好遇上颱風,黃大叔匆匆從房內走出,騎著機車外出,像我這樣胡亂拍照的觀光客,他應該很習慣了吧!看他身體健朗,這十幾年來都一樣,我的心裡有點遇上老朋友的感覺。

根據水調歌頭民宿女主人顏小姐的描述,這幾年黃大叔是酉堂最好的解說員,改掉了喝酒的習慣,縣政府放了遊客簽名簿,這古厝是私人住宅,能夠這樣打開門迎接遊客,實在不簡單。而金門人的熱情,在路上遇到的阿嬤、阿公,都熱情的打招呼,只要問問題,他們都能很家常的回答,就好像回到家一樣,看來金門人已經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


我的水頭影像跟大家的不太相同,到處是資源回收與未整修的房舍,整修過的古厝與未整修的之間,反映了物質過度使用,軍方標語刻意的抹去,歷史可以輕易的被我遇見。

PS. 海西汽車博覽會在廈門舉辦四天,主辦單位在附近的金門技術學院舉辦兩岸汽車行銷座談會,老夫子姐姐邀請部落客一起去報導金門好好玩,所有部落客文章的連結會隨時更新在海西汽博會金門高峰論壇部落客聯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