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08/21

《長眠在巴黎》探訪八十七個偉大靈魂的亙古居所

上個星期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看這書名想說應該是翻譯書,作者是熟悉的名字,蠻久沒有連繫的舊友--繆詠華,這本不是她的翻譯作品,而是她懷胎十餘年的第一本著作。

lapattejaune的地盤



我把書買回來後翻了幾個我認識的文學家、哲學家與名人,才知道逛墓園不只是要看墓外的雕刻與文字,還要看這個人生前的做為與作品,這點因為個人所學淺薄,有時到了一個墓園,只看了一兩個名人就覺得夠了,但是到巴黎的墓園,可以看一整天,這樣巨大的緬懷,拿著這本書坐在墓園裡遐想,不知道可以逛幾天呢?也難怪這本書要花十幾年才生的出來呢!

有一種浪漫,是你到巴黎絕對不能錯過的。

巴黎不只是活人的城市,更是文藝復興以來眾多偉大靈魂棲身之所。

他們塑造了巴黎的面貌,讓巴黎成為一座永遠書寫不盡的城市。

面對死亡,他們各自有不同的從容姿態,讓死亡不只是終點,他們的精神長存。小仲馬墓誌銘寫著:「生時有限,死無窮盡。」雨果遺囑最後一段寫道:「我將閉上肉體的眼睛,但精神的眼睛會一直睜得比任何時候都大。」

P.39 楚浮:相信我,死去的人會繼續活著。電影「綠室」

P.192 王爾德:我跟我的壁紙拼了,非它死便我亡。

P.206 莫迪里亞尼:除非你知道你活著,否則你不算活著。

P.224 雨果給伏爾泰:伏爾泰的名字代表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時代


希望有一天我能再去巴黎好好的逛這些名人長眠之地,以及給我的種種啟發。

相關書籍:
More about 長眠在巴黎:探訪八十七個偉大靈魂的亙古居More about 流動的饗宴─海明威巴黎回憶錄More about 就這樣,繼續往前走More about 印度漂流記

2009/08/08

【澳門】西洋墳場與聖味基教堂

不知道甚麼時候開始喜歡進去逛墓園,或許是坐在教堂門口聽收音機的阿伯吸引我,也或許是這裡有許多天使的雕像。在巴黎蒙馬特墓園繞了一大圈找門口,後來到了卻不敢進去憑弔,在台北的芳蘭山邊看著許多大墓。到底墓園對我們有甚麼意義?


2009.7 澳門的西洋墳場,中央有座聖味基教堂

本來天空很藍,很熱的午後,不知道為什麼當我散步到這座墓園的門口,天空就陰陰的,本來想說也不認識甚麼澳門的名人,拍張教堂的照片就要閃人,然後走進來後就不由自主的待了半小時,既然是西洋墳場,葬的應該都是殖民時期的葡萄牙官員或軍人吧!


通常在墓園我不太喜歡直接拍墓碑的照片,可能想說會拍到不應該拍到的東西,所以就隨便按了幾張

逛了逛有看到一個劉五姑之墓,孝女立,民國18年,只覺得為何沒有名字?亡者的名字真的叫“五姑”嗎?還有個小朋友很小就過世,墓碑上還黏了一個玩具。大體來說,在此墓園待一陣子還是悲傷的,看著英文的碑文,還有墓碑旁一個個天使的容顏,不難過也很難。

維基百科:聖為基墳場←裡面的連結有一些澳門的名人庇山耶值得一看

這個西洋墳場設立與1854年,中間的教堂是1874年所建,澳門人稱這裡是舊西洋墳場。昨日在書店看到一位舊友去了巴黎好幾趟花了10幾年寫成的《長眠在巴黎》,希望賣的好。

More about 長眠在巴黎:探訪八十七個偉大靈魂的亙古居

2009/07/06

【金門】邱良功墓園與母節孝坊

邱良功在金門的古蹟有三處,最有名的應該是在金城市集的要道,是他母親守寡一輩子,皇帝所賜的貞節牌坊,這當然也是因為邱良功平定盜匪,一路陞到浙江提督,皇帝才有可能送這樣的大禮。


看著一位阿嬤腳步蹣跚的走過墓園前,不知道這座墓園在她眼中的歷史是如何?

邱良功死於清嘉慶22年(1817),他的墓設在小徑,是1819年才建好的,墓園依山坐北朝南,墓前有翁仲、石馬、石羊、石虎及碑坊,兩側的石亭有皇帝御賜道碑,武官的幕前有虎,而文官就是石筆,很好辨認。印象中這些石馬之類的好像有塗上怪怪的顏色,今日一看有是沒有上色,也不知道當年墓地初建是怎樣的景況就是。

我其實是比較喜歡浦邊與後宅兩聚落間黃龍山上的陳禎墓,是明朝所建,不過我不怎麼能夠區分明、清兩代的墳墓,好像都差不多。



在金城市集中的節孝坊是臺閩地區最完整壯觀的一座,是國家一級古蹟,建於清嘉慶17年(1812),當中有不少的傳說,可以看看下方維基百科的連結,牌坊上的故事很多,也代表了多種的意義,不過一回來就忘光光,只知道中間有個行萬里路與讀萬卷書的雕刻,還有邱良功牽著馬,馬上坐著他母親的代表,在國外都有這類的書本介紹古蹟的代表意義,可是在國內就是找不到。

另一古蹟是民宅,請看→【金門】邱良功的家
維基百科:邱良功母節孝坊
流金時光(U):小徑 邱良功墓園

PS. 海西汽車博覽會在廈門舉辦四天,主辦單位在附近的金門技術學院舉辦兩岸汽車行銷座談會,老夫子姐姐邀請部落客一起去報導金門好好玩,所有部落客文章的連結會隨時更新在海西汽博會金門高峰論壇部落客聯播網

2009/02/06

【台北】芳蘭山腳的芳蘭大厝

芳蘭山聽起來是座很美的山名,可能是因為這裡風水好,也成為墓地,所以顯少人來這裡踏青。


芳蘭大厝在芳蘭山腳下,被鐵絲網包起來住在裡面的人很像住在鳥籠裡吧!

義芳居是三級古蹟,旁邊的芳蘭大厝比較小,一座古蹟獨自在鐵絲網內,四周沒有圍牆,後面的山邊蓋滿了房子。過年的最後一天假日中午,陽光很大,我又來到芳蘭山腳,以往走到墓地總不想再走上去,可是不知道什麼力量驅使我走上去,是因為這裡漂亮的風景?還是山邊有些人居的廢墟?

因為是大中午,我就勇敢的走上去 風景真好,想想出國玩的時候,無論是歐洲或是日本,不也都去看名人的墓園嗎? 我放開心慢慢地看了幾個墓碑,想像著那個年代這些先人當年的故事,最後還到了一個非常大的墓地,規模很大,我想應該是芳蘭古厝的先人吧!

在下山的時候遇上了一個阿姨跟我聊天,我問她這裡的房子會不會漏水,她說有些人有整理過就不會,但她家的就會漏水。不過她說住這裡的空氣好,晚上可以很清楚的看到101的夜景,過年放煙火的時候更漂亮,其實沒有攀談太久,總覺得我是外人,好像闖入了人家的住家似的,在這座不太高的山上走來走去,充滿了敬畏之心,對這裡生活的人的敬畏,讓我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生活;對葬在這裡的人敬畏,有人只活到四歲就過世,有人是移民來此過世,有人在此開墾過世,有多少墳墓就有多少的故事

最後,我走入的臺大機械系的土地與舊校舍,迎接我的是一隻狗。

或許我們對這些墳墓與這些住在這裡的人們都要多一點尊重與體諒,台北市能在開發獲利的空間已經不多了,保留一些空間給後代,或許能夠留下些什麼文化遺產也說不定?因為這裡是墓園,意外地遺留過往的時光與空間,不知道是好或者不好呢?

寶藏巖現在還圍在那邊,或許兩三年後哪裡就會拆光,歷史就會逐漸被人們遺忘,芳蘭山會不會也這樣呢?

記憶‧台北→芳蘭大厝
Mr. WanT→台北的鄉下(Ⅱ):靠山吃山
Mr. WanT→台北的鄉下(Ⅰ):故事芳蘭
水瓶子→【台北】芳蘭山腳的義芳居

2008/11/01

【布拉格】墓園@高堡

不知道什麼時候逛墓園也變成旅行中的一個行程,好像是巴黎開始,一堆名人安葬的地方。而猶太人墓園、教堂的墓園更說明了世界各地的文化差異。



高堡墓園建於1869年,用來安葬知名人物,這個墓園最有名的是創作捷克交響詩的音樂家史麥塔納(1824-1884),還有作曲家德弗札克(Antonin Dvorak 1841-1904),東邊的入口有一個萬神殿,也不算是個"殿",只是比較高,上面有個石棺被天使所呵護,畫家慕夏(Mucha 1860-1939)與雕塑家麥斯貝克(Josef Myslbek)都列名在此,高堡公園有四座雕像(容後介紹),就是這個雕塑家所作。

走在墓園裡不覺得陰森,但是氣氛很莊嚴,可以看出比較有名的墓園比較大,有時候會在地上看到蠟燭、花,或是排列整齊的十字架小石頭,甚至是掉落的栗子也排列成十字架,我想應該是粉絲來此緬懷先人所留下來的痕跡。有些墓園有亡著生前的雕塑,有些呈現的很有現代感或是抽象式,有些則是用天使或聖母來表現。

在墓園入口的階梯上看到兩名青少女把玩她們養的貓,似乎在墓園聊天沒什麼禁忌。

相關網址:

維基百科:安東尼·德弗札克


維基百科:貝多伊齊·史麥塔納


維基百科:阿爾豐斯·慕夏

2008/08/20

【羅馬尼亞】歡樂墓園

今年暑假,在德國念博士的天使蛋捲跑到了羅馬尼亞去旅行了,很高興收到她的明信片。


2008.8.4 天使蛋捲

這是羅馬尼亞北方,烏克蘭邊境的小城市,這兒的人門還生活在差不多100年前吧!這張明信片就是當地"歡樂墓園"的門票,這些墓碑上刻著死著生前發生過最有趣的事,很幽默的生死觀。

羅馬尼亞在東歐,但有時也被劃分在南歐,國境西邊是匈牙利、塞爾維亞,南邊是保加利亞,東北是烏克蘭、摩爾多瓦。羅馬尼亞有一小段黑海海岸,境內有多瑙河流入黑海。首都是布加勒斯特,是羅馬尼亞第一大城。

來去看看天使蛋捲眼中的吸血鬼國度。

2008/08/15

【台北】林秀俊古墓

在內湖上班一陣子,總看到地上的指標寫著有座古墓的方向,終於找了一天中午前往。


攝影/查普特
http://www.flickr.com/photos/chapters/sets/72157605957430506/

林秀俊生於清康熙38年(1699),死於乾隆36年(1771),福建漳州人。小時後就到台灣來從事開墾,經營遍及台北、板橋、新莊,苗栗、大甲等地。林秀俊墓為典型閩南樣式,墓穹在中心,兩旁有石筆石柱,土地公的位置跟一般墳墓不太相同。

福建漳州人比較晚到台北盆地,最繁華的艋舺、大龍峒多半是泉州三邑人(晉江、惠安、南安),漳州人就在台北盆地周圍開墾,芝山巖一帶也是漳州人分布的地方。

太陽很大,馬路車上很多,在舊宗路二段103號旁邊,對面就是抽水廠,基隆河截彎取直讓這個地方繁榮了起來,不過是幾年前,這裡應該還是荒煙蔓草。

2007/05/16

【阿格拉】泰姬陵

這趟旅程最期待的就是到這最美麗的陵寢,清晨從火車上看到河邊霧光後的朦朧建築,然後上午在阿格拉紅堡裡看到沙賈汗晚年眼中的泰姬陵,這希望能快點一探究竟。


2007.4.4

我們等到下午三點多太陽不那麼大才進去,雖然這樣太陽還是很毒辣,走到大門口還沒看到白色的建築,光從前門的紅色城堡看進去,就開始驚嘆,然後一看到白色大理石建築主體,大家都:哇!眼睛睜的大大的。

泰姬陵於1631年開始興建,耗費23年才完工,樣式融合了印度、波斯、中亞伊斯蘭教的建築特色,這建築的原料來自亞洲各地,有白色大理石、碧玉、土耳其玉、琉璃、藍寶石等等。鑲崁、浮雕、格子窗、對稱四造型、可蘭經書法等等裝飾元素,讓沒有偶像崇拜的伊斯蘭教即使只看這些幾何狀百看不厭。

究竟是怎樣的女人有如此的魔力,可以讓國王傾全國的財力來建設陵墓,而且沙賈汗在第二任的波斯妻子過世後也沒有再娶,據說難產而死的泰姬‧瑪哈在死前要國王立下誓言幫她遺留世界上最偉大的東西並且終身不再娶,而國王真的做到了,是非常痴心的一個人。

在這裡待到了黃昏,陽光照到白色大理石瞬間變成了金黃色,突然跳出一個印度阿伯,帶我們到各個角度去拍照,雖然陽光的角度都不錯,但是回來挑照片卻沒有一張可看,不是被樹擋到,就是照不到全景。最後阿伯要價盧比200,我們只給了盧比50。

據傳聞在這座陵墓對河沙賈汗還想建造一座黑色的陵墓與泰姬陵對望,而妹尾河童在窺看印度這本書有把假想圖畫了出來。至今我還經常從衛星空照圖看看這個地方,好像那塊地是有空出來,不過沒有實體建築建在上面。

衛星圖:印度‧阿格拉
http://maps.google.com/maps/ms?ie=UTF8&hl=zh-TW&t=k&om=1&msa=0&msid=102225836468903487186.0000011290615ec9e6dd1

不知道在月光下的泰姬陵又會是怎樣的顏色呢?據說是浪漫的紫色。

2007/04/15

【德里】胡瑪雍陵墓


2007.4.1 印度‧德里‧胡瑪雍陵墓

胡瑪雍是蒙兀兒王朝的第二任國王(1508-1556),這個陵墓是他身亡9年後,他的妻子於1565年下令興建。

來到印度的第二天,看到這個巨大的陵墓,第一個進入的是國王理髮師的陵墓,這個規模就嚇死人了,沿著樓梯往上爬,看到工人在維修,維修的態度跟品質實在是令人擔心,隨便用著鐵鎚釘子就隨便亂敲。

從門口進入胡瑪雍陵墓的正殿,看到了孔雀從高處飛翔而下,老鷹在天空盤旋,鴿子在屋頂上休憩,我想這是所有伊斯蘭建築附近都會看到的景象。混合紅色沙岩還有黑白大理石的陵墓,據說是阿格拉泰姬陵的範本,由於胡瑪雍的妻子是波斯人,所以這裡的幾何圖案注入了許多波斯的元素,所有元素都是正方形、六邊形或是八邊形的幾何造型不斷的重複,陵墓裡面有點像迷宮,每邊的圖案都不相同,簡單而不華麗。

在回教建築中,完全沒有雕刻而成,這與印度建築大異其趣。這些建築物的迷人之處在於它們周圍環繞著庭院,依規律地重複而變化出來的幾何圖形所規劃而成。五顏六色的廣闊空地與沙面通道以棕梠樹區隔,在它們之間,大型的長方形水池依照當時的時刻與光線的變化,而映照出不動的建築物與飄過天際的雲朵的不同風貌。

--《在印度的微光中》歐塔維歐‧帕茲

胡瑪雍和皇后的石棺安放在寢宮正中,整個陵墓給人一種威嚴宏偉而又端莊明麗的感覺,與伊斯蘭陵墓陰森灰暗的風格不同,這裡的伊斯蘭教簡樸的建築和印度教建築的繁華巧妙的融合。

2007/02/24

【佛羅倫斯】聖十字教堂前的街頭藝人


2006.2.26

來到聖十字教堂前的廣場,看到壯觀的立面,覺得又到了聖母百花大教堂前的感覺,或許是白色大理石配色相同的緣故,印象中這些教堂的教派不同,不知道為何會採用相同的裝飾?

哥德式建築的聖十字教堂(1294年),壯觀的立面外牆是1863年重新鋪貼上大理石的,後面的鐘樓是1842年建。很多佛羅倫斯重要的名人:米開朗基羅、伽利略、但丁的墳墓都設置在教堂內部,雖然教堂內處處都在整修,人潮雖然沒有塞滿教堂,但可以用絡繹不絕來形容,我特別在米開朗基羅的三個雕像前看了很久,跟在羅馬看到那個畫出創世紀的米開朗基羅有顯著的不同,畢竟他一直把自己定位為雕刻家而不是畫家。

但丁的雕像在教堂外部也有一座,身旁有隻大老鷹,下面也有四隻獅子陪襯,我也想不出這樣的文學家為何是這樣的組合?但丁(1265~1321),義大利詩人,生於佛羅倫斯,當時的政治處於分裂情況,他積極參與政治活動,但鬥爭之下被迫終身流放,他的作品最膾炙人口的是神曲,反映封閉的中世紀進入新時代的變革,描繪出當時文化和社會的狀況。

我來此的時間可能不對,教堂旁的博物館沒有開放,無奈地在教堂的迴廊來回走著,倒是很仔細地看著1966年義大利大洪水的受災嚴重情況照片,這些藝術品後來花了很多時間修復,旁邊的柱子還標示著當年水淹到多高的符號。



在廣場前我待了快兩個鐘頭,風和日麗人來人往,偶戲表演前面聚集著一些小朋友,看的聚精會神,我實在看不懂在表演甚麼?但是手風琴和笛子吹奏出來的音樂還蠻有風味的。來此的觀光客還是年輕人居多,偶有推著嬰兒車全家大小扶老攜幼的景象。



我特別注意那兩個中國大嬸跟大哥,枯坐了半天沒有業績,一兩個箱子搭起來就做起了生意,我在羅馬、威尼斯都有看到,在佛羅倫斯也是一樣的景象。

2006/06/12

【羅馬】奧古斯都陵墓


2006/2/18 16:00 奧古斯都陵墓

這個蔓草叢生的地方就是羅馬帝國第一個皇帝的陵墓,西元前28年,屋大維成為唯一的統治者,封號為奧古斯都。

屋大維生於羅馬,父親來自一個尊貴但是並不出名的騎士階級家庭,他在公元前58年逝世前是馬其頓的總督。最重要的是,母親阿提婭是羅馬最偉大的將領與實際統治者凱撒的姪女,凱撒領養了屋大維,並經由遺囑指定其為繼承人。西元前44年3月凱撒被刺殺時,屋大維正在阿波羅尼亞軍中,年方十八,反復強調自己是凱撒的兒子以喚起人們對他的好感。到羅馬後,他發現首都掌握在謀殺凱撒的共和派,利用各種結盟關係,屋大維在羅馬廣結人心,鞏固權力,打敗政敵安東尼,也殺死了小凱撒。

維基百科有關屋大維

他創立了第一支常備軍,把軍團駐扎在邊境,防止干預內政。另創禁衛軍戍守京畿並保衛皇帝。他還改革了財政與稅收制度。那個年代,好像政治人物及其家庭成員都是被毒死的,所以奧古斯都的陵墓成為不祥的紀念建築,在中世紀的時候這裡曾經被當作堡壘,也做過葡萄園和私人庭園,18世紀的時候還曾經當過講堂和劇場。

旁邊的和平祭壇目前在整修,所以無法進入,這個大圓形陵墓也沒有開放,旁邊是座停車場,停滿了車子,一點也感受不出奧古斯都執政達40年的「羅馬和平」。

2006/06/11

【羅馬】聖天使堡


2006/2/18 14:30

從梵諦岡博物館走出來後,累的什麼都不想看,只想漫步在街道上,路過這的觀光客很多,各式各樣的攤子,賣著相機腳架、中國山水飾品、小油畫,應有盡有。

我只想坐在午後陽光下好好的休息,看著來來往往的觀光客,跟那個中國大嬸聊了一下,突然想到平常羅馬人在這個假日無後都做什麼休閒呢?我避開觀光路線,繞了天使堡一圈,看到一些流浪漢躺在長椅上休息,看到阿公帶著小孫子和小狗在綠地上玩耍,看到了孤獨老人在樹下打吨(←會不會是我未來寫照),看到了一個黑人男跟一個白人女在幽會,人不多,羅馬人似乎不會到這裡來做休閒活動。

聖天使堡,建於123年,原是哈德連皇帝規劃的陵墓,先後曾被當作軍事堡壘、監獄、教宗避難所、兵營、遊樂場,也是歌劇《托斯卡》最後一幕的舞台。六世紀時瘟疫流行,教宗格列哥里率眾祈禱,在聖彼得教堂前看到這個陵墓上的大天使把劍插入劍鞘,似乎宣告了瘟疫的結束,於是這座城堡就被改名成聖天使堡。

直徑64公尺的圓形建築裡面有著歷史的遺跡,數年來不斷地添加一些新的結構,參觀時要分辨清楚哪些是羅馬時期,哪些是後來新增的,在樓下前廳裡有模型可以有些認識。



在聖天使堡附近休息了一個多小時,美麗的城堡名字配上層層的歷史遺跡,光看著座二世紀所建的橋上雕像,就值回票價了。

2006/04/23

【上海】徐家匯的徐光啟


2006/4/18 17:30 徐光啟的衣冠塚

很久前就想去看看徐家匯的天主教堂,先經過這個突兀的公園,在大樓林立的上海,居然放置了三個小山,象徵徐光啟的墓園,棺木上還有一個很大的十字架。

只知道徐光啟是民朝的大官,看這墓碑寫著徐光啟(1562-1633),上海人,明代著名科學家,本來葬在北京,後來1641年改葬於徐家匯,本來這裡叫南丹公園,後來改稱光啟公園,這個石羊石馬牌仿等等的建設,都是近代依照當年的考據重建的。這跟我在金門看到的幾個墓長的都很類似,應該是明朝的官方式樣。

參觀完了墓園,除了知道徐光啟建設徐家匯之外,實在不知道他發明了什麼東西,查了一下資料,原來我小時候念的書都還給了老師。

徐光啟與傳教士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前六卷外,還有《測量全義》(1631),西方三角學及測量術傳入之始。1629年,徐光啟首次應用西方天文學正確推算日蝕。禮部開設曆局,由徐光啟組建,於是,一些西方傳教士如龍華尼(意大利人)、鄭玉函(瑞士人)、湯若望(德國人)、羅雅谷(意大利人)先後參與了中國的曆法改革工作。徐光啟完成了《崇禎曆書》137卷,主要介紹當時歐洲天文學的地心學說,數學方面則以平面幾何與球面三角據多。除了科學的書外,徐光起還注有《農政全書》。

有不少人在此地親親我我,朋友說:中國的傳統教育沒有教禮義廉恥。

2005/09/15

【金門】陳禎墓@懷舊之旅



會對金門的明朝古墓那麼有興趣,是因為金門的夏天太陽很烈,可是一到這些古墓區,彷彿進入了另一個空間,頓時清涼了不少。

陳禎墓位置在金沙鎮浦山里黃龍山,在呂厝跟后宅的中間,其實不好找,我繞了好幾圈,發現一條小徑,抱著懷疑的態度騎著機車進去,沒想到一轉個彎,還別有洞天。以前當兵的時候,古墓前的石羊石馬還有缺,最前面的石筆還倒了,雜草叢生,印象中我到附近的村落去吃冰,還看到一個石馬面對著古墓遠眺,還懷疑就是古墓前遺失的文物。

創建大約在明嘉靖五年(西元1526年),現今列為台閩地區二級古蹟。陳禎,金沙陽宅人,為明武宗正德年間貢生,曾任廣東長樂縣訓導。父以子為貴(子陳健),陳禎逝世後,朝廷誥贈為刑部主事、刑部員外郎,依明朝墓制造此墓,另於陽宅建恩榮坊。

墓前方採用花崗石所建的墓亭及層層外推的曲手石牆,在台閩地區的墓式很少見,在最前方立有石望柱,石馬及石羊的雕飾藝術成分高;簡潔的虎頭飾、捲鼻的象鼻龍脊飾及臺座座上安座石獅,置於所謂的「仙人覆掌」穴,是金門歷史上最好的五大風水之一。

十幾年後,這些失落的東西都找了回來,環境優美,背山望海,令人留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