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b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b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02/09

桂雅文《愛上博物館》

最近因緣際會喜獲桂姐贈書,這本《愛上博物館》從2001年初版至今已經是第七刷(搞不好更多),看著桂姐這一路走來的經歷,在博物館下的功夫非常深厚。對大部份人來說,博物館是個深硬的題目,很不想進去好好逛逛。而我除了對美術畫作類型的博物館比較有興趣外,自然科學類型也很不想進去逛,不知道是不是念地球科學後的反效果呢?


逛完福爾摩斯博物館後想去逛蠟像博物館,一路散步過去,但門票實在太貴了所以沒有進去,現回想實在很後悔

這本書很適合所有的朋友閱讀,可以很快的了解一家博物館的精神,桂姐利用破題法,經常在第一段就問了很多『為什麼』,然後一一地幫大家解答,每一間博物館都有網址,很方便讓更有興趣的人過去瀏覽。桂姐的願望是要建一座亞洲最好的兒童博物館,並發展華人博物館的事業。這對愛逛博物館的我來說,可真是一個大的夢想,希望他夢想趕快成真,我可以去當志工可以常看看歡樂的小朋友與學習成長的經過。

在眾多博物館的介紹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科學和人文從未分開』,目前台灣眾多的博物館總是把這兩點分開來,其實想一想這些都是一體的,而且很多歷史本來就是同時存在的,科學的研究與發現長久以來也是人類共同的資產,透過博物館,可以讓人們很容易的了解先人的成就,不僅僅只是針對小朋友而已,大人也需要從中間學習的。

看過這本書後,打破我對自然科學生硬的看法,在眾多自然科學的博物館中,只要親身去體驗,很快的就可以了解。今後對參觀博物館這件事,還是不能太挑嘴才是。

More about 愛上博物館

【目 錄】
出版緣起 孫小英
推薦序 王鎮華
導讀 張譽騰
自序
博物館開始的故事
什麼是博物館
博物館的功能
如何參觀博物館

【世界五大博物館】
倫敦大英博物館
巴黎羅浮宮博物館
聖彼德堡隱士館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
台北故宮博物院

【博物館大師】
一心一意‧貫徹始終 威廉‧胡克vs.植物園
精神奕奕‧心繫全民 亨利‧寇爾vs.藝術博物館
作對的事‧無畏無懼 安‧帕米拉柯琳翰vs.古蹟

【世界之最】
戲劇張力舞台效果:法國巴黎自然史博物館(世界化石藏品最多)
科學和人文從未分開:法國科學城(世界最先進科技教育)
知識分享最樂:美國史密森機構(世界最大的博物館群)
英國像一座博物館:英國博物館群(世界博物館密度最高的國家)

【主題博物館】
Let's go:加州探索館
美國最受歡迎的博物館:芝加哥科學工業博物館
做自己,做到最好:克里夫蘭自然史博物館
恐懼過後:台灣向大陸、日本的地震博物館學什麼
沒有不可能的事:美國拉斯摩山國家紀念雕像
含著希望的淚水:紐約移民博物館
最偉大的美國總統:林肯的家
汽車文化100年:亨利福特博物館與綠野村
四季樂:農莊博物館
棒棒英雄不寂寞:美國棒球名人堂博物館
神祕配方造歡樂:美國可口可樂世界
我在博物館跳舞:美國搖滾音樂名人堂博物館
一閃一閃亮晶晶:康寧玻璃博物館
學學自己的身體:美國甘迺迪健康世界與英國「我發現了」
【附錄】
人人心中都有一座博物館
博物館迷的世界
給父母、老師及博物館之友的一封信
結語

2011/01/31

《台北爸爸/紐約媽媽》陳俊志家庭傷痕的細膩自白

去參加舊香居的新書分享會,拿到書翻開第一頁的簽名:人生潔淨,這句話的細膩,讓人想到要從一個複雜理不清頭緒的世界中脫離出來,回到一個最初最純潔的思想空間。



陳俊志雖是第一次出書,但我想應該不算是素人作家,從事10幾年的紀錄片工作,他一開場時就說他想以電影的型態來完成這本小說,所以整個故事內容是有節奏的,一再的修飾文字,而且是第幾人稱來描述這個故事,都是醞釀修飾很久才完成的。這本書的第一輯父別書,也曾經在時報副刊連載,獲得多次各類文學獎項。

我覺得陳俊志的文字不只是精簡洗練,他的經歷在再的反應台灣社會不安的現狀,父親做生意失敗,父母到美國想要東山再起,留下他姊弟妹與他在台灣與阿公阿嬤生活,但他姊姊卻因為吸食過多紅中白板而早逝(P.39),這樣的成長背景,在書中引用大量的電影場景來描述,讓我好像回顧了這些電影的片段,而這樣真實的故事,卻也是1970-80年代台灣社會的縮影,雖說當時經濟起飛,從家庭工業轉型為中小企業的活力,有賺到錢的人也就有賠錢的人。在小說中除了真實的故事外,像照片般的是有背景的,在萬盛街四樓公寓的家,國際學舍附近的醫院,新店屈尺的阿嬤家,就好像看電影般,正確的來說,是像看一部紀實的電影。

陳俊志不諱言他同志的身分,也很坦蕩的告訴他身體裡面住著一個大嬸(歐巴桑),喜歡東家長西家短,但是寫這本小說的時候,心情又轉變成少女,從輯二電影院裡的少年,描述他如何學習電影之路,並且開啟他同志的愛戀之路,一部部的電影,還有與他愛上的男人。我這個年代的人總會提到學生運動與社會運動,我也曾經在立法院旁的電影資料館看過群眾搖晃著警車,但是對我來說那只是一個陪襯一個背景,陳俊志當時就是電影、電影、電影的生活,看了這本書,好想把這些老電影回味一次。

輯三有光的對岸,月之暗面。描述他母親在美國的生活,美國雖然提供了全世界人移民的美夢,但終究移民是非常辛苦的,在母親月娥的心中,好像只有把自己的小孩照顧好是唯一的生活依靠,我看書中照片中的婦人,好像有我媽媽的影子,也有我姑姑、嬸嬸的艱苦耐勞,甚至在馬祖的素食店,看到也是同樣的身影。最後,陳俊志寫著他的男朋友一起到了紐約,卻勾搭上他剛離婚妹妹,一邊是親情,另一邊是愛情的矛盾,以這篇紐約大逃亡當作結束,我覺得有點紛亂,不過是這本書最大的心情糾葛,最為一本書的句點,十分讓人玩味的。




我想之後陳俊志還會有紀錄片的作品,無論是不是他自己家庭的故事,或是在世界各地,都是有關台灣成長的故事。

2011/01/29

《回家的路是這樣走的》無國界醫生在【葉門】

從我國中開始,就很佩服外科醫師,是因為我當年燒傷的臉,就是靠整型醫師妙手回春。而他們的手如此的穩定細膩,除了手之外,我想靠的還是一顆冷靜的頭腦。今天與這本書的作者見面一談,更驗證了我的觀察。



看完了這本書,給了我一些啟發,也是我這幾年的感受,人們往往要透過旅行去追尋甚麼,所以在旅行途中不斷地馬不停蹄的搜尋。但是這樣的找尋其實沒有甚麼意義,真正要找的答案,其實在自己的心中,我們從小到大的學習已經夠多了,如何把自己的心定下來用心領悟,解放存在我們身體內的老靈魂,就可以找到一條回家的路。

我想一切還是從開始辦文化導覽活動開始說起,在網路上認識了老夫子姊姊,然後認識了喜歡旅行的 Frances,她總是利用假期毫不吝嗇的走訪古文明行程,也無很熱心的聯絡導覽的相關工作,她去突尼西亞旅遊時的室友正是去南法當志工並追尋梵谷之路的 Claire,她很貼心的幫我拿到宋醫師的簽名書,於是今天就請他到集地咖啡館一聊,敲定了一場新書分享會(3月12日14:30-16:00)。

博客來:回家的路 是這樣走的:無國界醫生在葉門

面對生命,我們被賦予全力以赴的使命。
但在葉門,這個被世界遺忘的角落,
我的努力,就像倒入一小匙鹽到大海裡,味道一點也不會改變……

  每一個受苦的人都值得被安慰,
  每一個流浪的靈魂都應該回到家。

  亞塔是我被軟禁的地方,是我心靈受苦的地方,卻也是我用鋒利的手術刀進行了近百台手術,創造奇蹟的地方。在這裡,我終於領悟到妙禪師父的話:「我們無能改變生命的定調,也無法解除所有的劫難,只能在災難中看見自己的渺小,更謙卑地面對苦難的生命。」───宋睿祥

作者簡介

宋睿祥

  1975年10月8日出生於台北。喜歡攝影與自助旅行。2006年於國父紀念館舉辦「被遺忘的國度」攝影展。著有《無國界醫生行醫記:出走到賴比瑞亞》。現任基隆長庚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

  20 ~ 30歲,一個反骨的醫學生,試圖擺脫社會對他的期待與枷鎖。

  27歲那年愛上孤獨,背起行囊到天涯海角流浪,在歐洲旅行兩個月,一個人闖入世界的屋脊西藏、尼泊爾,並開始走訪祕魯、約旦、印度等古老國家。

  他是台灣第一個無國界醫生。

  2004年,走入賴比瑞亞行醫,看到生命的脆弱與醫療的困頓。

  2009年,躁動不安的靈魂驅使他踏上回教世界,葉門就在他啟程時悄悄開戰,醫院就在火線上。


其實,緣份是很奇妙的,有時候時間到了,就是會遇見,在師大分部旁的小小咖啡館,周六下午都會有一群禪修的朋友來訪,宋醫師也很常踏入這家咖啡館,他說他這兩年就是靠師父的開釋,才能安穩的度過在葉門無情的戰火,今天又聽到他描述耶穌顯神蹟背後的意義,還有釋迦摩尼、達摩祖師的行跡等,讓我對行善做公益這件事情,有更堅定的看法。而人生旅途中的遇見,我們更要懷有一顆感恩的心。

2010/12/18

《還在旅行中,2011》、《鐵道旅行,幸福100》

每到年底就特別多筆記書,這兩本書都跟旅行有關。

台灣


還在旅行中是2011年的日誌,每天翻開記事的時候,好像都做了一個小旅行,或許到舊金山,也或許去東京搭了地鐵,lemonz 的手繪,淡淡地一如她的個性與文字,在心裡劃出淺淺一道逃離流浪的因子,工作中的不愉快與壓力,瞬間就煙消雲散。(集地咖啡館有代售)

2011,也要預約一整年的旅行時光。
  快開學了,要買的參考指定書明細,就寫在舊金山CableCar的旁邊吧;年中策略規劃會議的日期,肯定要記在土耳其咖啡那一頁才不會忘掉;好友生日的日期,那就特別找比利時的尿尿小童來提醒 : )。2011年準備出走的計畫,就偷偷在繪日誌每一頁上規劃。
  生活再規律,也要不斷擁有旅行好心情。
  繼2010年首創將旅行繪本與日誌做結合,推出「還在旅行中」旅行繪日誌,受到搶購好評後,旅行圖文作家林君萍親手繪製與設計,再度將記錄了美國舊金山、土耳其、比利時、日本大阪、泰國曼谷等旅行片段的旅行繪本與日誌混搭成2011年的年度日誌,每一頁都充滿了濃濃的旅行氛圍,讓你一邊生活一邊旅行。
  去年擁有了2010年一整年的旅行時光,2011更要繼續,讓每日生活都有旅行好心情。

More about 還在旅行中,2011



鐵道旅行,好像是種優閒的態度,一種沉穩的力量,窗邊的風景不斷地游移,鐵軌與火車輪摩擦的聲音,這好像人生,無論快慢總有值得收藏的心情,到台灣各車站去蓋章,雖然只是到此一遊,但想起坐在車裡的時光,回憶如一張張的照片從腦中播了出來。

值得蒐藏一輩子的鐵道旅行幸福手札
  全台首創「鐵道旅行筆記書+車站風景紀念戳印蒐集冊」發行了!
  為慶祝中華民國100年生日,配合台鐵「鐵道旅行.幸福100」車站風景戳印蒐集活動開跑,經台鐵獨家授權發行。
  筆記書內含台鐵營運中219個車站下車景點總覽,並完整蒐集幸福100車站風景戳印縮圖,讀者可以搭上一列勾起青春回憶的火車,或是途中隨意找一個小站下車漫走,在偶然發現的驚喜中,記錄下自己的幸福鐵道旅行情事,享受蒐集100個車站風景戳印的樂趣,留下各車站濃縮版的風土人情印記…。.
  更特別的是書中內附台鐵便當、週遊票券、鐵路紀念商品、捷安特租車券等價值超過500元的折價券,讓旅行更經濟方便。這絕對是一本值得百年珍藏、物超所值的最佳筆記書!

More about 鐵道旅行.幸福100



我也要自推一下我們家的《台灣366誕生花紋~個人化生日圖騰》筆記書,無論是自用或送朋友,都非常實用。集地咖啡館也有代售。

線上購買-366誕生花紋~個人化生日圖騰
Taiwan 366 花,粉絲專頁

2010/11/20

《快樂居遊‧舊金山》快樂雲

我與舊金山只有短短10小時的約會,那年到洛杉磯出差,抽出一天坐飛機往返去找在舊金山念書的學弟,如今那學弟有機會,又回到那邊去工作了,舊金山的環境一直是他的最愛。而我看完了快樂雲的這本書,好像又神遊了一趟這座多變氣候的城市。

From 美國‧舊金山

看這本書,跟聽快樂雲的旅行分享有異曲同工,翻的時候好像聽到在旁邊很興奮的講述他遊歷的過程,除了羨慕他可以去舊金山住個三個月之外,其實還蠻佩服他很用心的徹底的去體驗住在這座城市的生活,一半是觀光客的身分,一半又有住在當地的方便。我有一部分的夢想是能夠在世界上一座座城市住個半年一年體驗,不知道是否能夠有這樣的機會呢?

那天,我從機場搭地鐵進入舊金山市區,一踏出地鐵站,就看到許多跟大家要錢的流浪漢,學弟特地借了車繞了市區一圈,開過九曲花街,尾隨叮噹車,走過漁人碼頭,踏過藝術宮,在金門大橋旁的沙灘上合影,夕陽在一個岩壁上的餐廳吃晚餐遠眺惡魔島,這些景點書中都有詳盡的說明。我看完書,感覺這一切宛如昨日,真感謝當年還是窮留學生的學弟,帶我度過奢華的一日,如今他又回到舊金山工作,還把妻小帶過去,希望下次有機會去探訪,最好是也能跟快樂雲一樣去居游一番啦!

2010/12/4(六)14:30快樂雲在集地咖啡的講座,也可以現場購書
快樂雲的部落格:不能流浪的日子,在城市中發呆



不過現在想想,在那岩壁餐廳內若對面坐的是學妹,那應該是更愉快的回憶吧!

2010/10/15

《私旅行@東京》愛莉西亞的新書

一如東京的多樣性,這本書的面貌也很多樣,愛莉西亞已經出了第三本東京相關的旅行書,居然還是說不完東京的故事,不知道她到底在東京生活了多少時間呢?

From 日本‧東京

這城市就是這麼神奇!
漫步在充滿歷史感的下町街道上,讓生活有了停頓的片刻;
轉身搭乘幾站電車,耳目一新的東京新市鎮,瞬間迷眩雙眼;
山手與下町混搭的東京,新名所、新話題,舊街老舖,別有滋味。

終於明白,以為結束不了的故事,原來一直存在著。
存在於這城市的每個季節、街景、角落、店家…交心的感動片刻,
及每一趟私旅行中,那段美好而悠閒的時光。

帶著一期一會的美麗心境,感受東京的前進與變化,及每一次的後會有期!

部落格:私旅行@東京
新書特賣與講座:【旅人地圖】私旅行@東京

我去東京才一次,迷失在銀座的百貨公司百年老店的企業旗艦店裡,看著地鐵站上班的人潮如魚群般的竄進竄出,走過淺草寺,經過一間間的美術館,在東京鐵塔浪漫橘紅色的燈光下,對東京的多樣性,可以說是一無所知的感受著,只感覺到這座城市,她會自己呼吸,她有自己的生活的方式,我們花多少時間去閱讀她,可能都只是其中一小部分,並不是城府很深的那種多樣,也不是只有表面華麗的多樣性,東京的面貌讓人怎樣描述都不對。

如果你要去東京旅行,來閱讀這本書,隨意翻閱,讀你想去看的地方。

「一針入魂」,一針見血道出職人核心。

這是東京70多年經典老牌包Poter向以為傲的堅持,指的是師傅們縫織的每一針都有他們的靈魂在裡面。

多麼簡潔有力,但背後支持的卻是這麼微小的一針一線,及那股全神貫注的無形力量及堅持。

代表東京潮流的Porter成了潮男必備單品。Poter這經典品牌背後的吉田企業(Yoshida & Company),70多年來可以如此屹立不搖,正是每一道功夫都貫徹吉田向以為傲的「一針入魂」企業理念。吉田企業不砸大錢做廣告,也沒有過度華麗的展售大樓或空間,就是希望以其細微的縫線精實度,跟其他大品牌一爭高下。

上面是P.123 頁的內容,我希望台灣的城市,也有這樣的企業,這樣的職人,還有更多各樣品味的人堅持這自己的理想。

From 台灣‧台北
假日上午的閱讀時光‧集地咖啡館

2010/09/10

《西洋美術小史》出版,水瓶子負責圖說部分,請大家多多捧場

我從大學時代就一直讀藝術史相關的書籍,這幾年一直想寫一些博物館的觀畫的心得,拉拉雜雜在部落格寫一些畫作的欣賞,有機會接到這本書的圖說賞析非常高興,拼了老命在兩個星期的每天晚上,完成了兩百幅知名藝術品的圖說,約兩萬字,雖然每個圖說不到百字,卻讓我覺得所知不足。



到哪裡去買?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80830
邱建一老師的部落格:西洋美術小史 出版了!
2010/9/30 的講座:【藝術地圖】神話與藝術 -- 創世紀

隨著旅行的腳步,逛過的博物館不計其數,去聽過很多藝術史老師的演講,每個人欣賞的角度都不同,看過各種書對各種藝術畫作背後的故事解析也都不同,甚至有互相矛盾的情況,或者是因為各時代的生活背景不同,有些書上說明的透過翻譯,而有所誤差。所以我再寫圖說的時候,有很多不敢用肯定的語句,害怕誤導大家。

本來以為對藝術史有相當的把握,但是對歷史越熟悉,發現很多關係並不是一直線的因果關係,而世界的歷史隨著地理空間的不同,也有不同的發展,所以藝術史總會讓人找到不少矛盾的謬誤。

不過,寫圖說就沒那麼嚴肅囉!是一種欣賞的態度,是一種對自己的認識,我希望旁徵博引到那個年代的背景,或是對那個畫派或那個藝術家的認識,雖然只是一幅畫或是一個藝術品,可是確是一個畫家一生的經驗,甚至是一個社會的努力成果。用這樣的心態去看一幅畫,應該會讓人很感動。

昨天,遇到了兩個朋友,她們說她們都曾經在梵谷的畫前淚流滿面,可見,美術作品影響的深遠的確是無遠弗屆的。

以下轉載自好讀出版社
【本書簡介】

輕鬆了解西洋美術的入門書,寫給入門者的西洋美術小史!

這本藝術史是以藝術品和它的藝術家為主,如果用一幅電影海報做為比喻,那麼藝術品是畫面中最清晰可見的前景部份,緊接在後面的是它的藝術家,他們的位置也是相當重要的,畫面中淡去的背景則是影響藝術發展的重大歷史事件,例如:破壞偶像、宗教改革、法國大革命等等。所以,本書會有較多篇幅在討論藝術品,尤其是文藝復興之前,藝術品本身就是藝術史,人們幾乎想不起在此之前任何一位藝術家的名字,直到十三世紀,喬托開啟了文藝復興運動後,藝術家本身即為藝術史,於是我們針對藝術品和藝術家之間的關係,做了深入的探討。

書裡所選的作品,都是藝術家最知名的傑作,例如:達文西和他的「蒙娜麗莎」就是一組藝術史上最具辨識度的組合,書中會談到,達文西在這幅畫中所發明的繪畫新技巧,以及他成就了「古典與創新的和諧」。

書中除了以時代做為分章討論的依據,地理環境也是考慮的重點。希望這本西洋美術小史,能讓讀者真正欣賞了解藝術品和它的藝術家,然後勾勒出一幅清楚的時代背景,甚至觸及到時代的靈魂。

【作者簡介】

章伊秀:靜宜大學外文系畢業,英國HULL大學當代文學Diploma。曾從事旅遊業多年,當過記者,開過咖啡屋,目前專職編書和文字工作。

邱建一: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視覺藝術系助理教授。專長:藝術學、藝術史、藝術考古學。

水瓶子:水瓶子是男人類水瓶星座,喜歡在無盡的深夜面對電腦螢幕,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拜訪書寫百大城市的容顏,並完成百種旅遊主題的整理。喜歡逛美術館,對一張畫作背後的故事有濃厚求知的慾望,有更甚於八卦雜誌的感知能力。

【西元前4000年 ~ 西元前332年】永生的渴求 古埃及文明
【西元前 ~ 5世紀】美的呼喚 希臘文明
【西元前4 ~ 1世紀】美麗的國度 希臘化藝術
【西元1世紀 ~ 3世紀】藝術建城 羅馬文明
【西元4世紀 ~ 14世紀】航向拜占庭 拜占庭宗教藝術
【西元6世紀 ~ 11世紀】藝術的靜寂 歐洲黑暗時期基督教藝術
【西元11世紀 ~ 12世紀末】中世紀美的體驗 羅馬式藝術
【西元12世紀 ~ 14世紀末】天國的榮耀 哥德時期
【西元14世紀 ~ 15世紀中】人性的覺醒 早期文藝復興
【西元15世紀晚期】古典與創新 文藝復興的浪潮
【西元16世紀】理想美的完成 文藝復興盛期藝術
【西元16世紀】水都的粼粼波光 威尼斯藝術
【西元16世紀】藝術的傳播 日耳曼德國及尼德蘭藝術
【西元16世紀晚期】混沌與危機 形式主義
【西元17世紀前期】寫實與幻想 早期巴洛克及法蘭德斯藝術
【西元17世紀】真實的世界 荷蘭美術
【西元17世紀晚期】君主的榮光 盛期巴洛克藝術
【西元18世紀】頹廢與純真 洛可可風與英國美術
【西元18世紀末 ~ 19世紀初】奔放的熱情 浪漫主義與新古典主義
【西元19世紀中至末期】浮光掠影的印象 印象畫派
【西元19世紀末 ~ 20世紀初】通向未來 現代藝術的起源
【20世紀初至中期】永遠的未來 現代藝術
【20世紀中 ~ 21世紀初】沒有不可能 當代藝術
【附錄】西洋美術年代表



2010/09/04

《旅行的所在》松浦彌太郎隨遇而安的探險心境

《旅行的所在》,是松浦彌太郎這幾年出差前往各大城市的雜記,從這些文章來看他的心境,到了一個地方總能隨遇而安,無論是一個人或是身旁有朋友,都保持探險的求知慾,但是對於剛接觸到的人,一切隨緣的態度,或許是這樣的個性,讓人很容易相處,也容易在小事中找到樂趣。

From 日本‧東京

這本書的P.86有篇『柏克萊的奇緣書店』,雖然只是找一本書的過程,在作者的描述中,卻成為一場探險活動,尤其在堆滿書的二手書店中找書,在書店中的人每個人都被描寫成善良的怪人,不但穿著怪異而且神出鬼沒,老闆開的紅色保時捷,卻經營著像是倉庫的書店,這樣的高度反差對比中,松浦彌太郎短暫地與老闆對談,用很便宜的價格買到了一本珍貴的絕版書《在美國釣鱒魚》,這段『奇緣』,只是一個開始,作者也認為很多事情也只是開端,漫長人生中稀奇的緣分會一直持續上演。

P.200的『旅行少年』,這篇列舉了很多主角是少年,而且每本書都是有關旅行冒險的故事書,這些類似的故事,小時候也都有讀過,如今回想起來,故事的情節與兒時的夢想都已經模糊,我們是不是都因為社會化而消失了這樣的真誠赤子之心,作者因為從小晚上就一個人度過,在寂寞的夜裡,他會邊看故事書邊念出聲,偶爾仰望著星空,想像《銀河鐵道之夜》故事中看到的大熊星座,或是想像在小星塵顆粒構成銀河中的自己。

有著這樣看書獨處的童年,養成作者獨立的性格,加上探險的精神,這樣交織出旅行的態度,旅行不必到很遠的地方,即使在每天居住的地方,只要你回到童年面對幾十年前的自己,利用時光機器坐趟跨越時光的旅行,也是很棒的夢想。作者在書中說:『二十一歲的我還是個少年,認為任何希望都能實現。所以作夢時不知道甚麼叫放棄,總是想開拓好幾條不同的路。』這幾句話,我在二十歲時想都不敢想,至今四十歲了,倒是有點勇氣這樣開始去思考。若我二十歲就讀懂這句話,如今的人生會不會有所不同呢?

我回想我的童年,最讓我回憶的總是最難熬的獨處時光,幼稚園或小學一、二年級總是上半天學,帶著鑰匙回家一個人,自己做完功課後就開始打開勞作書,自己摺著紙飛機、紙鶴,或是用厚紙板做房子、機器人的模型,一個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這是很美妙的回憶,學會與寂寞做朋友。

我跟松浦彌太郎有著類似的童年,在每一個炎熱的暑假,我會到鄉下阿公家度過,每個下午的農忙,每一個大人都在田裡辛苦的工作,我一個人坐在屋簷下看書,有時眾多的蟬鳴聲中沒有一點的風,悶熱的稻草好像要燒焦的味道,藍天中只有一點點的浮雲靜止不動,我拿著《南柯一夢》端詳的看著,只記得故事吸引著我一頁頁的翻過,一直讀完時已經黃昏夕照,我永遠忘不了朵朵紅霞暮靄的那一景,看著手上因長坐在藤椅的印痕,這本書讓我扎扎實實地做了一個夢,夢醒時物換星移。而這個夢至今還不斷地上演,有時夜裡醒來,我還想著童年在鄉下的時光,有時要上班日的早上醒來,還做著南柯在螞蟻國的夢。我只能說夢如人生,而做夢的能力,雖然每個人都有,但能真正去實踐的人有多少呢?

喜歡旅行的人何其多,擁有夢想的人也很多,但是為什麼真正出發的人很少,我們都太習慣於自己的習慣領域,害怕在旅行中遇到的不確定性,而這些不確定性正是激發我們創意的來源,也是源源不斷的力量!

前一陣子,我到台灣離島去旅行,遇到了一個三十年未見的小學同學,我們兩人經過了那麼久沒有見面,其實高興的有點說不出話來,也忘記了當年的個性,但是當我看到他騎著車的探險身影,我好像真的看到當年的他,那顆赤子之心是不會消失的,只是被鎖在我們的身體裡,透過旅行,正是我們放肆的散發童年夢想的好時刻。看這本松浦彌太郎的《旅行的所在》,也是一個好方法。

松浦彌太郎在很多篇文末透露他與不同女性朋友一起旅行,那是一種炫耀吧?他跟大部分的保守與嚴守倫理的日本人不同,在個人感情部分顯得很美式開放的作風,在工作上又能真的守住自己創新的做法,實在是很值得佩服。

2010/09/01

《366誕生花紋~個人化生日圖騰》與我的0124訪談計畫

這是我同學製作的筆記書,每日有代表當日的花朵圖騰,還有當日出生的個性分析,我個人覺得是蠻準的,有興趣的人可以到集地咖啡翻翻看,喜歡的話可以直接購買,或是先加入粉絲專頁看看這些花語。

到集地咖啡購買
Facebook: Taiwan 366花 粉絲專頁

From 台灣



若想要在 facebook 送生日花給朋友,下面的幾個步驟很快就可以完成送花的任務。其實,說穿了就是把一張照片分享給朋友這個動作就是了。






至於甚麼是『0124』計畫呢?因為我的生日是1月24日,看了這個生日花語後,我在想是不是同一天生日的人個性都會雷同呢?於是有了這個計畫,我想要來訪問50個1月24日出生的朋友。目前在 facebook 上找,只找到10幾個,很多朋友很用心一直在幫我找,真的很感謝!等有空閒一點就開始做訪談的計畫囉!

2010/08/30

【台北】中山北路七段的天母商圈

不知道為什麼以前大學時代,特別喜歡去逛天母商圈,是因為有很多便宜的T恤可以買?還是喜歡那邊街道的感覺?

From 台灣‧台北
《中山北路行七擺》記錄了整條路今昔生活的變化與傳說故事,很值得一看

最近幾年,在天母東西路與中山北路七段的交叉口公園人行道上,每到假日都有跳蚤市集,有年輕人賣自己的手作產品,各式各樣目不暇給,看到男女拿著相機在此尋寶,好像是當年的我一家家店去找T恤的感覺。有賣皮飾、小首飾、衣服、手工書衣等,也有看到一些二手商品:CD、PS2等等,當然也有小水瓶最喜歡的遙控汽車,是便宜的中國貨。有年輕的男歌手自彈自唱著陳綺貞的歌,夏天的假日晚上,來這裡逛街的人們,顯得非常優閒。

天母商圈這邊在日本時代應該是非常邊陲的地方,還有煤礦的開採。二次戰後的美援時代,是美國大兵的宿舍區,也因此有很多大使館設立在這裡,有不少外國人出入,美國學校也在旁邊,雖然沒有捷運站,但是可以說是非常高級的住宅區。

天母生活市集官方部落格


小水瓶開學前夕在這家快剪店體驗了快速剪髮,簡單、方便、便宜、快速的訴求應該很適合天母商圈。十分鐘完成等了四十分鐘,不由得想到我小時候周末到家庭理髮等一個下午的經驗。

我也很想在那邊慢慢地挑東西買東西,可是感覺好像不是我年紀應該做的事情啊!

2010/08/24

《最糟也最棒的書店》松浦彌太郎夢想的實踐

自從看過松浦彌太郎的《最糟也最棒的書店》這本書後,其實就迷戀上了這樣的幻想,每天開著像圖書館的大車子,奔馳在台灣的山裡部落,對村落裡的大朋友、小朋友開放,講著自己旅行中的故事。

From 日本‧東京

這樣的夢想,總是抵不過現實環境的慣性考量,每天所耗費的油錢,不知道要賣多少書才能賺回來。離開自己舒適圈的那種恐慌與不安,面對陌生的環境,我還能這樣自在的生活下去嗎?

為何松浦彌太郎可以做到這樣的突破,我們要看看他的成長過程:1965年東京出生,混混愕愕到了高二,不喜歡學校的教育體制,成了游手好閒的中輟生,因為想要養活自己,就出門打零工,第一份零工是『拆屋工人』,或許打工的收入還不錯,日子就這樣過著,存了一些錢之後看到雜誌上的美國風景,海灘上的辣妹等照片,完全不會英文的松浦彌太郎,就這樣飛到美國去旅行,居然在美國打工學會了英文,混到簽證過期才回日本。

從這一段簡單又輕鬆帶過的回憶,松浦彌太郎面對困難險境的態度,就是勇敢的面對,反正已經是最差的狀況,而每次都好像柳暗花明,又找到了一條路,而這個訣竅就是『絕不放棄』與『各方嘗試』。

以上這些人生體驗,不想朝九晚五上班的松浦彌太郎,如何思考並奮鬥實踐的過程,都在他《最糟也最棒的書店》這本書有詳盡的描述,其實,道理都很簡單,想法覺得可行,去做就會成功。現代人害怕失敗,不敢嘗試,反而留下遺憾。

2010/08/15

《一周大事》換日線與艾咪送給桃源鄉八八風災學童的照片書

上個月在網路上看到換日線的部落格有這本書出版的緣由,八八風災過了一年,政府用政府的角度來看事情,慈濟用慈濟的方式蓋社區,媒體用媒體想要的方式來報導,在野黨用在野黨的模式來催促,大家都是自己的角度,誰知道在山上部落缺乏的是甚麼?我想我們離真正的公民社會還很遠,這本書的愛與關懷只是小小的一小步。

集地咖啡:《一週大事 Dear Notes 》影像書及影像展分享會←9月3日星期五19:30-21:00

From 台灣

於是我很快的連絡上阿線(換日線)與艾咪,希望他們能在台北金車文藝中心展的時候,順道來集地咖啡分享這些活動的過程,回想一年前,台北有很多點募集物資,剛好又是暑假,在網路號召的情況下,很多學生就出現在募集點整理,然後一車車的卡車就這樣到了南部,民間的力量無論在實體與網路上都發生了超快速的動員力。可是,災後的心靈重建,我們又花了多少的心力呢?

剛好我問了艾咪有沒有影片可以讓大家更清楚當時的狀況,阿線的回答,剛好解答了我上面的這個問題,以下是阿線的回信:

前幾天,我跟amy是這樣聊天的,
我跟她說,集地咖啡那場我的開頭要怎麼講?
我要說:
我永遠記得2009年8月20我在台北的心情。
那幾天台北街頭有很多關於八八風災的晚會,
我不知道為什麼那樣的晚會沒有一點災後的心情。

在旗山那場活動人雖少,
說真格的,會關心的人差不多都到了。XD
(當然有很多沒來的,我們知道原因的那些人,也當然,跟父親節有關。)

網路的參與度不高,
現場的參與度不高,
其實都在遇料之內。

這早在我們還沒進旗山時,
就有這樣的現象。

如果你還記得,
風災後的半個月內,
網路的資訊炸得人腦爆開,
那你一定也會記得,
約莫八月二十日以後,
網路上除了重建、大愛屋、回山上之外,
大概就沒有什麼消息了。

有趣的是,如果你長在南部,
你大概還可以聽見親朋好友對話裡有以下:
我媽媽去林邊當志工,結果被分到去切菜,因為她太瘦小了,
我鄰居做水電的,去災區組組合屋,去了大概一個月,
我同學,我姊姊的同學,去桃源鄉、去旗山當志工。

我比較想說的不是南北的問題,
而是一種急速熱情與急速冷卻的狀態。

amy沒有經過八八風災那種媒體與網路的夾擊,
頂多是莫拉克後面的幾個風災,
一度搞得人心惶惶的,
但是就是沒有八八風災的那種媒體、網路效應。

我們也曉得,
媒體就是抓著他們想要講的去講,
網路的力量沒有我們想像的大,
除了真的去關心以外,別無他法。

就像我們認識的旗美社大,他們每天仍然與這些事情為伍,
在八八以後認識的許多人,不是深入災區幫忙,
就是在生活上實踐一些對於人、對於天,自己還能做的那部分,
還有的,就是持續的關注自己腳下的那些歷史、文化。

當然我們也有認識那種,其實他們大可不管八八風災是什麼,
但是可能因為我們,因為身邊的人,他們就多關心一點點。

這些很多很多,是網路上、媒體上看不到的事,
有些很小很小,但是看在眼裡,每一點點都是一點。
後來,我不太聽信網路了。
我只相信我看見的、我感覺的。

有一個人關心、有一個人想知道,
那這個人就是一個力量。
人少沒關係,他們感受得到,
比眾人當聊天,一哄而散,而遺忘,還要重要。

八八風災啊!或許也是很多人不願面對的痛。
(痛什麼,這我就不清楚了。)

呵。

多話的阿線。

P.S
其實應該是很多人默默的在做他們的事,
或許是他們都很有默契的低調也說不定。:)



跟著艾咪、換日線送《一週大事》到桃源鄉
換日線:我和我的那本書《一週大事》

我能為我們同胞做甚麼?我自己也不知道!

2010/08/08

《柏林》幾個重疊城市?

去年去奧捷德三個國家,走過了五座城市,停留最久的城市是柏林,但是最難了解的也是柏林,初淺的了解一點城市中還容納了另一國土耳其的眾多人口,但是我怎麼也連結不起來在這裡發生的歷史故事。

From 德國‧柏林
中國少林寺和尚在布蘭登堡大門前。(從 Berlin 24h 攝影集中掃描出來的一頁)統一的德國是中國學習的對象,這本攝影集記錄著柏林發生的24小時的事情,後來台北探索博物館我也看到了類似的創意展現--台北的24小時。

From 德國‧柏林
我拿著這本書,試著走過腓特列大街,然後坐在大街上看著這本書所記述發生的大事。我發現這跟我在上海的幾個博物館的心情一模一樣,雖然在上海聽館方解說員講的是北京話,很容易了解內容,但是共產黨建國後除了文化大革命,我們一點也不瞭解,那時拍過甚麼電影,文學與藝術,我的腦海通通是零。

在柏林,這樣的印象更為嚴重,除了希特勒這個大壞蛋與受壓迫的猶太人之外,在腓特列大街的混亂與咖啡館,菩提樹大街的瓦斯管線與電燈,書內完全不知道的人名與店名,如今完全找不到遺跡,連個牌子都看不到。

好吧!我承認我對德國文學,一點都沒有接觸過。這本書要讀懂,我看我可能要再苦讀幾年吧!




More about Berlin 24 hMore about 柏林人文漫步

2010/08/07

天使蛋捲的《她。方之城》

不知道甚麼時候認識天使蛋捲?只記得應該是在她的無名小站部落格的那段時間吧!第一次見面在1492耀輝的新書分享會,後來小眼說:她,就是一個女孩。我也就一直這樣定位她。

From 台灣‧台北

有時候天使蛋捲會在線上突然冒出來『話說』她又要去哪個城市哪個國家,沒一會兒從她部落格就看到旅行回來的札記,很羨慕她就這樣的離開去她方,讀歷史的她,對她方的定義總是跟人家不同,要在旅行途中認識一個土地、一個城市或一個國家,從歷史中很難有深刻的連結,但是她總是可以在自己的心中找到一個理由、一個藉口或一個任性的答案,就是這樣吧!

或許,這個她方,就是她自己的她方。而我,沒有那樣的灑脫與傻氣!




在拉薩,她幫來朝聖的西藏人留下了歷史的照片,當場印出來送給人家。在柏林,住在土耳其的國度。在中國,只能偷偷摸摸的躲在給中國人住的旅店。在羅馬尼亞,星期日一個人搭著火車、便車、公車跑來跑去。在外蒙,遇上了會說德語的教授。這世界,本來就沒有國界,我想那道國界,只存在人們的心裡面。

天使蛋捲自費出版限量350本的札記一本350元,發行不到一個月就快賣完了,紮紮實實的記錄她的旅行,走過了這麼多的她方,想想我竟然沒有當面跟他聊上過幾句話,在線上斷斷續續的對談,聽過她幾次講座,網路讓很多事情成為可能,旅行中總會發生一些奇蹟,我相信。

如何購買天使蛋捲的《她。方之城》


肚子餓,我又想吃生魚片了。

2010/06/28

【台北】《武昌街一段七號》簡錦錐說不完的故事@明星咖啡館

上星期 Eureka 接了一篇雜誌稿要以文學的角度來介紹明星咖啡館,我其實很少做人物專訪,會寫的人物都是多年的好友或網友,要採訪這樣有特色與故事性的傳奇人物還是第一次,不過主訪是 Eureka,所以我就在旁邊搭腔就好。

From 台灣‧台北‧台北城

簡錦錐先生的母語是台語,可能我們都用北京話跟他對談,看他很吃力的轉換一些日本時代的日語,有時他又會落許多的『英文』,可見這家咖啡店的主人翁在年輕的時候學習能力非常強,能夠開這家具有『俄羅斯』風味的咖啡館與麵包店,他非常感恩當年出資的俄國皇族後裔,並照顧他到老死,並常常去他墓地回顧。

簡先生是非常會做生意的人,做生意不求做的大,但都要存有社會責任,非常的實在。曾經有幾家俄國餐廳經營不下去想要他去經營,他都拒絕了,因為他覺得經營特色餐廳太累,凡事要自己親力親為才會成功。談話的中間他說了好幾次『以下講的這些話,請不要寫出來』,真的講了好多秘訣,真是行行有行行的訣竅。

在我問到在1970年代咖啡館的經營多半帶有色情的色彩,問他如何讓人擺脫這樣的印象,他說咖啡館的椅子很矮,而且燈光很亮,窗戶透明,這樣的空間誰還敢在裡面摸來摸去亂來。他對來此寫稿的文人特別的禮遇,這些人經常點一杯咖啡就坐上一整天寫稿,他也不在意,而緣份就是這樣的奇妙,曾經有位畫家在此過生日受到簡先生送的蛋糕招待,至今蛋糕盒還收藏好好的,簡先生的孫子柏毅因為辦畫展無意間又遇到那位畫家,剛好送去明星麵包店做的蛋糕與餐點,讓這段歷史被重新翻了出來。而明星咖啡館在這些文人的眼中,是不是可以媲美巴黎的雙叟、花神咖啡館呢?

後來到了 1980年代,台灣股市狂飆,在台北城中眾多的號子,投資族中午就來明星咖啡館用餐喝咖啡聊天,當時的黑道看這裡門庭若市,就來賣茶葉索取保護費,簡先生一點都不緊張的拿出白紙寫下合約,約定這家店願意頂讓給黑道經營,但是前提是要照顧當時創辦咖啡館的俄國人,並且按時發多少薪水給員工,後來黑道就放棄不再來索取保護費。這家在城隍廟前的咖啡館,是當時做生意人忌諱開店或是居住的地點,在簡錦錐先生的堅持下,走出了自己的風格。

More about 武昌街一段七號

【台北】《一閃一閃亮晶晶》與明星咖啡廳的故事

今年暑假,簡先生就要去俄國考察,未來明星咖啡館改建後的地方重新經營時,可以更有俄國當地的特色。

2010/06/19

《大誌》TAIWAN,50元為販售者收入以及公益之用

《大誌》創刊以來已經邁入第三期,無論他的商業模式的公益用途受到一些質疑,平心而論看雜誌內容,還真的蠻觸動我對全球意識介紹的想法,年少時總想編輯一些刊物,或開出版社,但這個夢一直只是在心底而已。

From 台灣

台灣大誌的官網(過期的雜誌可以用ATM轉帳購買)

這期的主題有一篇是簡銘甫寫的柏林 Tempelhof 機場,變身市民公園,當年柏林也是靠市民公投來決定這個機場的未來,如今看來,生活在柏霖的居民又獲得房市增值、休憩與觀光收益的一大勝利。反觀台北市的松山機場,最近政府大炒作要再利用,高鐵的桃園站為何不直達桃園國際機場?捷運為何不能直通?

柏林公投之記錄

小巨蛋經營不良之後,一大塊松山菸廠要變成大巨蛋,南港202兵工廠土地的標售,苗栗縣的土地徵收......。隨便一舉例,這些土地利用的案子,都可以有千百個更有創意的提案可以變通與變化,達到人民、政府與財團多贏的局面。是否真的台灣人都沒有聲音?而我們對公共政策的關心是否還有機會在這個媒體一言堂的環境下起死回生。

答案是可以的,我們還有網路,我們還可以辦雜誌,我們也可以買雜誌,希望大誌可以持續經營,為我們帶來全球意識的介紹,也為這塊土地帶來一些正向循環的希望。

2010/06/14

關魚的《扭轉新聞》與生態綠咖啡館的簽書見面會

上周五,跟關魚約在生態綠咖啡館拿熱騰騰的書--《扭轉新聞》,這是關魚這幾年在網路書寫的文章重新整理的自費出版,透過獨立書店的通路,現在的銷售量很棒,若以單純的出版品來看定價350元的書實在很貴,但是我讀完了整本書,若以350元能買到一個對媒體的未來,那真是太划算了。



看完了這本書,跟我20年前在唐山書店的地下室讀完媒體暴力的相關書籍,一樣的感受,沒想到20年來,我們更退步了。

雖然在學校的時候就認識關魚,可是實際熟悉卻是在網路上的活動,網路社群很奇妙的會被志趣相投的一群人吸引在一起,我們會在不同的網路活動中見面打打招呼,然後很快的又隱身在電腦螢幕的前面,書寫著這些活動的想法與看法,然後在回到平常人的生活。這就是網路活動的虛虛實實,而網路社群活動,我想應該是『搶救樂生運動』的運動達到最高潮。

我很佩服這群人,除了用一支筆,在網路上書寫,也真的花時間參與這些運動,除了想喚起大家對人權的尊重,執政者對弱勢團體應該更有同理心去規劃施政。而我,我曾經幾次去樂生門口,但我莫名的不敢進去,所以選擇捐款登廣告,也在背後默默地支持。

關魚除了了解社會運動,長久以來記者的訓練,報導與評論,幾年前更自己跳下來創立台灣好生活電子報,在成立大會上,我有點質疑這樣的綜合性電子報要怎樣長久營運?但這幾年就是硬生生的存活了下來,我們寫部落格或寫網路文章多是為了興趣或是某方面的自我實現,而關魚在網路上書寫,實在跳脫了個人,簡直就是一個為了媒體理想價值觀的大挑戰。

扭轉新聞:遲到的孩子與生日禮物
離開主流媒體,貼近土地人民←到哪裡買這本書?可以看這篇

雖然看這本書有不少用『我』這個字眼,但是熟悉關魚的人應該會很清楚,他把『我』已經捐出去給社會了,我希望這個『我』能夠為我們媒體的生態多帶來一些生機,就像生態綠咖啡館的概念一般,為公平交易的商業活動帶來希望,我們在這家咖啡館就好像在家裡一般的喧嘩嬉鬧。很多事情,只要『相信』,應該就可以做到。

生態綠公平貿易咖啡概念店

2010/06/07

《台北咖啡館》人文光影紀事

最近新逛的咖啡館不多,有些也可能不符合心中的期望,我非常龜毛:生意太好太吵不喜歡,沒插座無法上網的少介紹,口味不合的不介紹,當日心情不好也不寫,所以導致目前要繼續進展遇到了瓶頸,那就來介紹咖啡館的書吧!

From 台灣‧台北

不是主流出版社的書,又不是有名的作者,在大型連鎖書店不容易露臉,這樣的書應該很多吧!可是往往這樣的書一出版就被打入冷宮,一個作者從默默無聞到成為知名的作家,又要出幾本書,打多少知名度呢?

作者的部落格:River's island

無意中在二手書店挖到這本書,介紹台北市咖啡館的歷史,在日本時代的波麗路西餐廳,還有在歌星純純開的巴西咖啡館,那個時代的音樂、文學與藝術,在日本殖民背景下居然是蓬勃的發展,一直到二次大戰開始,受到了限制。而國民黨統治下的時代,人文咖啡館消失,老一輩的人們對咖啡館的印象居然是色情、吸毒與不良幫派的聚集地。作者從大量的社會新聞報導資料來分析,一直到藝文界人士的訪談資料整理,商業咖啡館的激烈競爭,只是這二十年的事情。

小時候印象中咖啡館,是煙霧繚繞,總覺得咖啡與雪茄的味道是同一類,第一次喝咖啡是哥哥帶我去西餐廳,國中第一次嘗到咖啡酸澀的味道,那時候不知道品嘗,總覺得跟菸酒一般,應該保持點距離的食物。如今,在許多電影的推波助瀾下,咖啡館應該是暨民宿之後最多人想要自己當老闆的行業吧?!複合式與多角化的經營模式已經是咖啡館的必走之路,要純走一個定位,恐怕真的很難存活,更別說要收支平衡了。

推薦序╱ 重返咖啡館的美麗時光
引言╱不只喝咖啡,也要酗文藝
第一章 打開咖啡館的人文扉頁:從咖啡館元年到咖啡傳入台灣
阿拉伯世界裡的「智慧學院」
歐洲在咖啡桌上「甦醒」
咖啡杯底翻升而起的革命狂潮
漢人飲茶空間
台灣文人的品茗生活
咖啡館到台灣
郁達夫造訪台北的咖啡館
日治時代的咖啡館藝文活動
西方的理性思維與東方的性靈追求
第二章 台北文人咖啡館的時代溫床(1949 ~ 1970)
一場迎接祖國的荒謬劇
思想箝制下的出版言論空間
清貧年代的咖啡管制
台北??現代都市生活的展演地
圍繞於中山堂的藝文氣息
咖啡館的色情現象與情色形象
第三章 迎向靈光乍洩的年代:1950 ~ 1970年代的台北文人咖啡館盛宴
中西思潮撞擊下的文藝風
流淌在字裡行間的無聲反叛
文人咖啡館風景
構築在想像世界裡的咖啡館
咖啡館裡的文人絮語
一個消極抵抗霸權的文化場域
第四章 狂飆的時代,消逝的氛圍:告別1980年代
咖啡館的艱難歲月
西區凋零與外來文化的入侵
消費時代裡的人心變異
第五章 嬉遊當代人文咖啡館
眾聲喧嘩的九○年代
咖啡館新浪潮
溫羅汀之光
在咖啡杯裡翻騰搖滾
援引材料
附錄


以上的咖啡館圖引掃描自吳美枝的《台北咖啡館》人文光影紀事一書(2007/3出版),要去拜訪前請先確認有營業

2010/05/31

捷思敏《愛在日落破曉時-我的巴黎˙維也納》

這是捷思敏的新書出版,從很久很久前就看她去大城市寫的咖啡館文,很羨慕她的外語能力,可以到處哈拉,明明在國外,在星巴克也有不少美女坐在我前面,我就是不敢開口。

From 奧地利‧維也納

因為Before Sunrise 與Before Sunset,旅人踏上環歐旅程,寫了一本書。

她結合多次在巴黎與維也納居遊的記憶,以電影軌跡為主軸。

從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店開始,走入純粹咖啡館(LePure Cafe),探索電影中經典場景;以公寓居遊融入茱莉˙蝶兒與伊森˙霍克的浪漫氛圍,淡淡熬煮出巴黎味,伴隨塞納河畔漫步與似有若無情愫,交織成如電影短暫的浪漫生活。來到維也納,她仿如大偵探搜尋電影路線前進,卻不小心被傳奇咖啡館裡的傳奇咖啡客拉住腳步,忍不住就此窩進咖啡館。從而沉浸在一個個咖啡館故事裡。

請來這個滿是咖啡香的浪漫講座,聽她一個又一個動人故事,配上一杯情意所釀造的咖啡。

捷思敏在 GeoCafe 的講座,6月18日(五) 19:30開始,點入報名

去年維也納之旅,透過捷思敏的介紹,我住在這本書中經常出現的『希波』先生的家,他帶我去窮學生每星期一最愛去的牛排館,還一起去逛了一家博物館。在維也納的晚上,沒有多少店開著,剛好我去的那幾天是假日,商家更是下午五點就休息了,白天逛博物館已經夠累了,晚上又沒有店裡讓我窩著,想起來就有點悲哀的感覺。有天晚上我孤寂的在街上漫步,走到《愛在黎明破曉時》所拍攝的摩天輪旁,怎麼拍就是拍不出浪漫的感覺,我只好想個藉口,就是沒帶腳架吧!

我在這兩個城市也仔細遊晃過,雖然走過相同的景點,但是我拍不出捷思敏這樣角度、這樣有凝結感與黑白分明的照片。至於在這些城市的咖啡館,捷思敏的感動不完全來自咖啡館的歷史感,而是在這兩部電影中男女主角心靈的偶遇,加上許許多多的巧合。

這兩部電影也都是我愛看的片子,但我說不出為什麼一直不斷重複的看?

博客來購書《愛在日落破曉時-我的巴黎˙維也納》
《愛在日落破曉時-我的巴黎˙維也納》專屬部落格



(↑我可以收集到這兩部電影所有的景點嗎?)

2010/02/21

張子午《直到路的盡頭》與海豚飛發起的光陰地圖

過年在家除了看日劇、電影、睡覺外,意外地收穫就是看了好多好多書,這本書出版前很多噗友與臉書上的朋友轉寄,很有特色的要一頁頁自己割開來看,裡面還夾雜作者旅行的票根、明信片與路上與人交流的便紙等。


不知道何時收藏的冰棒,在讀這本書發揮了極大的效用

有次演講,聽到子午簡短的述說自己不知道目的的旅行方式,我就不知不覺地佩服起這個人,看了他的部落格,然後在看完了這本書,我實在很難具體的介紹這本是怎樣的旅行書,作者自己也都說這段旅行到了終點,就好像回到了起點一般。書末每個知名人士的說法也都不同,而我卻覺得子午的這本旅行書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每個人的渴望與想望。

我喜歡在哈薩克與子午住在工廠的那幾篇紀錄,藉由一個會說中國話的老人指引,去了中國勞工跑到哈薩克來工作的工廠,短短的幾天的相處,子午與那邊的工人成了好朋友,為了高工資到異鄉工作的中國人,在全世界滿滿的都是,但在這樣惡劣的工作環境下,為何這些人願意拋開熟悉的環境前來這個語言不通,又歧視中國人的國度呢?

子午的旅行方式是自行車,有時會搭巴士、火車或大卡車,很有彈性又隨性的方式,但是自行車被偷過,背包也被竊,而且也經常遇到壞人無理的要求。種種的事件,讓我看了都會覺得子午這個人怎麼遇到了這些事情都不退縮,依然對這樣的旅行模式繼續下去,這是一種『熱誠』嗎?還是渴望想要『理解』這個地球上所有種族國度的人們,我覺得更精準的來說,應該是這些地方、這些人、這些事,讓人活生生的感受到,這就是『現實』,無論你喜不喜歡。

我的佩服,是佩服子午能夠走去我不敢獨自一人走去的世界。我曾經做一個夢,地球儀踩在我的腳下,我就這樣用一雙腳走過了歐亞非大陸,那樣真實的夢境,醒來時我竟然覺得心慌的有點恐怖的再也睡不著,這本旅行書就像一面鏡子一般,照出了每個人的渴望與想望,而我,也不例外。

直到路的盡頭:目錄

序章 遺失的拼圖

第一章 逃離與追尋.中國
起點,終點(0630 / 台北)
緩慢的騎行(0702 / 西安)
一個人的長征(0707 / 六盤山)
清真寺的下午(0712 / 武威)
蛇屋的溫暖與哀傷(0717 / 哈密)
我也想像你一樣(0719 / 烏魯木齊)
意外插曲(0725 / 烏魯木齊)

第二章 歐亞的交界.哈薩克
入境儀式(0726 / 霍爾果斯)
阿拉木圖之夜(0726 / 阿拉木圖Almaty)
I will survive(0728 / 阿拉木圖)
聖地的聲響(0803 / 突厥斯坦Turkestan)
老頭的指引(0805 / 突厥斯坦)
另一個家(0805 / 突厥斯坦)
異鄉,故鄉(0806 / 突厥斯坦)
火光與烈焰(0806 / 突厥斯坦)
兩個世界(0808 / 阿克托貝Aktobe)
歐亞交界(0811 / 烏拉爾Ural)
夢想的馬戲團(0812 / 烏拉爾)
星空下(0815 / 卡緬卡Kamenka)

第三章 南國的夕陽.俄羅斯
穿越邊界(0817 / 奧津基Ozinki)
再次遇上勒索(0822 / 薩拉托夫Saratov)
在夜晚,一間公路餐廳(0824 / 卡梅申Kamyshin近郊)
貨車驚魂夜(0825 / 卡梅申近郊)
忽略的渴望(0830 / 克拉斯諾爾達Krasnodar近郊)
最溫柔的風景(0902 / 新羅西斯克Novorossiysk)
高加索的邊緣(0904 / 索契Sochi近郊)
出航(0907 / 索契)

第四章 旅人的天堂.土耳其
心蕩神馳初體驗(0908 / 特拉布宗Trabzon)
如呼吸喝水般自然(0909 / 特拉布宗)
土耳其麵包之夜(0910 / 戈瑞里Gorele)
千年一次的翻動(0911 / 烏爾都Ordu)
齋戒月第一天(0913 / 巴弗拉Bafra)
從阿塔突克到帕慕克(0913 / 巴弗拉)
白紙(0913 / 巴弗拉)
money、money(0914 / 亞卡肯Yakakent)
海濱小屋(0915 / 西諾普Sinop)
夜路(0917 / 阿延契克Ayancik)
一股鳥氣(0918 / 阿延契克)
同在(0918 / 阿延契克)
不願長大(0925 / 杜切Duzce)
歡迎來到伊斯坦堡(0926 / 伊茲密特Izmit)
祕密基地(0930 / 伊斯坦堡Istanbul)
A的來信(1004 / 伊斯坦堡)
最後一夜(1007 / 伊普薩拉Ipsala)

第五章 疏離之海.歐洲
隔絕的風景(1008 / 亞歷山卓波里Alexandroupoli)
空白的地圖(1010 / 卡瓦拉Kavala)
追逐A之信(1012 / 帖薩羅尼加Thessaloniki)
在水裡泅泳(1013 / 立托奇洛Litochoro)
無家之人(1015 / 雅典Athens)
浮木(1020 / 帕特雷Patra)
水都日與夜(1023 / 威尼斯Venice)
寂寞的夢(1026 / 曼托瓦Mantova)
小小的奇蹟(1031 / 熱那亞Gonoa)

第六章 站在路的盡頭
回到原點(1103 / 維果Vigo)
忘記自己(1107 / 維亞納堡Viana do Castelo)
真真實實地活過一遍(1124 / 羅卡角Cabo da Rocha)

後記

有次旅行,跟在海豚飛與一群朋友坐在巴士最後頭,剛好需仁聊到與一群朋友在玩每日要po照片來紀錄與練習攝影這檔事情,引發了海豚發起來『光陰地圖』的這個活動:『光陰是時間,地圖是空間,時間和空間要怎麼串連,可以串起2010的日記呢?』,這就是海豚的構想,從一月一日開始到現在,已經有一百多人報名,治好了很多人的懶病,不知道要寫甚麼的人突然找到了救贖,喜歡碎碎念的人找到了一個宣洩的出口,我真的要佩服海豚上人,不但有號召力,簡單的幾句話就可以有那麼多人報名參加,還努力的去實踐。

海豚說:不用固定的主題,不拘型態,每日照張照片幾句話貼上去就好,紀錄的是『自己』的生活,不用特別有甚麼目的。

這句話,怎麼跟子午的旅行那麼類似,我被海豚問了好幾次,為什麼要弄每日一搞笑?為什麼要寫咖啡館?為什麼要寫一百座城市。其實,我答不出來甚麼大目的,就是想寫出來證明我還有些許觀察力,而我今年的事情做完,應該還可以訂更多的目標去做沒甚麼目的性的事情吧!這是活在當下嗎?

相關:
2010光陰地圖(最後入學日228):快去報名,希望衝破228人。
直到路的盡頭:寫在出版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