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法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法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2/11/12

【倫敦】福拉哥納爾,最後一個洛可可的大師

福拉哥納爾 Fragonard(1732-1806),最後一個洛可可的大師,但不知道是不是歐洲最後一個宮廷畫家呢?1789年法國大革命王室被推翻,畫家失去了貴族的支持,同時也開始逃亡的生活,回到家鄉的朋友家避難,死的時候默默無聞。他的作品被重新提起大約是在1870年代,到了1905年,福拉哥納爾的一幅草圖價值19萬美元。


鞦韆/福拉哥納爾/1767年/81x64cm/倫敦華勒斯典藏館

這是當時的貴族的大臣查理柯勒(Charles Colle)委託畫家畫他情婦,柯勒希望一個主教幫年輕女孩推盪鞦韆,而一個年輕男子在下方偷看女孩的裙下風光。但是他的畫家朋友朵楊拒絕了這樣傷風敗俗的要求,推薦了福拉哥納爾來作畫。福拉哥納爾把主教改成女子的丈夫在後面推拉著鞦韆,而情夫則躺在草地上愉悅的欣賞情婦的裙底。

這樣的畫面讓後方的丈夫情何以堪,年紀比較大的丈夫吃力的推著妻子玩樂,卻是給下方年輕的情夫欣賞,具有戲劇性的張力是那一隻鞋子飛了出去,左方的雕像手勢比出噤聲的樣子,女孩右下方的小天使雕像,有點不可思議的表情。

中央貌似愉悅的歡樂場景,上方的光線卻對比的有點像是要打雷山雨欲來的氣氛,這幅畫作的顏色對比強烈的透不過氣,真不知道為何偷情者還能這樣大方的請畫家作畫留下紀錄?福拉哥納爾後來描述情愛的畫作特別多,也多用雕像來諷刺,一動一靜之間的強烈對比,讓這些畫作有了動態的生命力。

這幅畫表現了一個洛可可年代的結束,也是王室貴族的結束,福拉哥納爾為我們留下了這樣的轉變。

2012/11/07

【巴黎】凡‧艾克,羅林大臣的聖母

每次看凡‧艾克的畫作,總會鉅細靡遺的想要拿放大鏡看得清楚。或許承襲哥德式人物的畫風,這些人物的表情較不容易了解,也好像比較嚴肅,但就畫內建築型態與服裝裝飾,可是每一件事情都有意義的。


凡‧艾克,羅林大臣的聖母(The Madonna with Chancellor Rolin)/1434年左右/巴黎羅浮宮

這是尼古拉.羅林,1422年起就擔任大臣,他的兒子擔任教堂主教,他委託畫家畫了這樣的作品送給教堂,可想而知他應該捐了不少錢,才能跟聖母平起平坐。畫面中的右手邊是神的國度,聖母、耶穌、天使,聖母腿上的耶穌伸出右手賜福給羅林,羅林禱告時是看不到聖母子的,所以羅林的眼神並沒有與神交會,但卻是看到聖母的聖冠上。天使專注的把精緻的王冠幫聖母戴上,聖母的眼神全部在耶穌,這樣人神之間的關係不言而喻,是金錢堆砌起來的信仰,這幅畫的羅林、聖母雖然平起平坐,可是仍有些距離感,這樣的畫風比較容易被教堂接受,或許也是凡‧艾克的一種風格。

在細節上,畫中的環境和人物,從樑柱的裝飾有舊約聖經的浮雕,到羅林衣服的金色刺繡,從地板的花紋到背景的植物、花草、孔雀都是有其象徵的意義。中心點的平民百姓,赭石色和棕色色調,聖母的紅色長袍特別醒目。中心透視法從室內到遠方的風景連結起來,這樣的布局有了深度和廣度的連貫。

不過,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從地板延伸出去的河流,好像不太符合視覺的邏輯,中心點的兩個人,剛好了掩飾了這個錯誤。左方窗外是象徵人間的住宅區與綠色山景,右方窗外是教堂區,河流上的橋,是一種溝通與交流,在這個聖母的聖殿,三位一體的概念,遠方的河流象徵著連結天國的路,突顯宗教的意涵。

到底是北方的文藝復興受到南方義大利人文的影響,還是南方受到北方繪畫技術的影響,我認為兩者都有,雖然北方文藝復興的畫作人物顯得呆版,但是繪畫技術細緻嚴謹,畫中人眼神內斂,情感不外放,就是差異點吧!

2012/11/06

【法國】吉恩.克魯埃(Jean Clouet) 的法蘭索瓦一世(法蘭西斯一世)

最近對西洋藝術繪畫的賞析似乎中斷了,為了砥礪自己,只好來每日一篇,希望有所收穫。


吉恩.克魯埃 Jean Clouet/約1535年/巴黎羅浮宮

法蘭索瓦一世(1494-1547),因為路易十二沒有兒子,所以由女婿接位,1515年接位的時候才20歲,所謂青年才俊,而他也繼承了先王的遺志,要把義大利給攻打下來,而他的死對頭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查理五世,搶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結下了樑子,皇位給了查理五世(剛好法蘭索瓦一世的祖先也有一個叫做查理五世,不過不是同一個)。在義大利戰爭中,查理五世俘虜了法蘭索瓦一世,逼迫他簽下馬德里條約才放他回巴黎。在政治上,法蘭索瓦一世引入了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勢力,來對抗查理五世的勢力,被稱為跟異教徒(伊斯蘭教)合作。

到了巴黎後他意志消沉,於是重修楓丹白露宮,為了學習更多義大利文藝復興,聘請達文西等藝術家,並大量的購買文藝復興畫家的作品,讓整個法國的藝術融入南方文藝復興的成果。香波堡內有達文西所設計的雙螺旋梯,經常被用來解說是因為國王的情婦與王后王不見王的設計。雪儂梭堡是法蘭索瓦一世經常帶兒子亨利二世與情婦黛安娜來遊玩,後來亨利二世把這座城堡送給了也是父親的情婦黛安娜,兩人年齡相差十九歲。

法蘭索瓦一世也曾經說過:王宮裡少了女人,就好像一年中少了春天。楓丹白露宮裡面有黛安娜長廊,是以希臘神話為背景,但其中眾多的美惠三女神、邱比特的雕像,還有代表獵神的黛安娜油畫,裡面有許多的獵犬。想想被查理五世俘虜的恥辱,看著這些藝術品,都好像要告訴我們些甚麼!

這幅畫作,法蘭索瓦一世穿着豪華的衣服,很大的外衣繡織著金絲,白色的綢緞反射出光澤,加上黑色條紋。看不到國王的王冠,而背景的王冠也不明顯,似乎不特別強調權力,但是手握著短刀的金色刀柄,又顯示出騎士精神。眼神中充滿了自信,還有一點點自大睥睨的王者風範,若從畫中來看整個法國藝術的萌芽,似乎可以嗅得出那麼點味道。

畫家吉恩.克魯埃(Jean Clouet)(1480-1541)是國王所信任的宮廷畫家,歷任路易十二、法蘭索瓦一世是楓丹白露畫派中傑出人物,以肖像畫著稱。1523年被任命為國王最親密的畫家,他小孩也是畫家。代表作品有這幅《弗朗索瓦一世像》、《法國皇后伊麗沙白》等。

法蘭索瓦一世儘管在政治上不太成功,但是面對四面都是哈布斯堡王朝領地的威脅,走出了自己的一條路。而帶入義大利地區的文藝復興精神,讓至今的法國有羅浮宮等藝術收藏,都是從法蘭索瓦一世才開始的。





2012/10/15

【法國】小魚的象鼻海岸

很感謝收到小魚的明信片,我已經很久很久沒有寄明信片了,汗顏!!!但我收到一定都會貼出來分享,大家還是要寄給我明信片喔!



2012/06/16

《巴黎文學散步地圖》在巴黎不經意的角落,都有某位作家停駐的身影《午夜巴黎》

這本書我想除了去過巴黎很多次之外,還要對文學家的作品很熟悉才可能寫得出來吧!很難得台灣有這樣的作者,帶大家去巴黎街道散步,還講這些文學家在哪些地方創作,還有這樣的出版社願意出這樣的書,文末還有索引,這是貓頭鷹出版社的堅持,希望能夠持續。





要了解很多文學家,最挫折的就是這些文學家的生平會胡亂接在一起,年代會搞不清楚。巴黎有足夠的空間、時間來容納這麼多故事,但一般人哪有那麼大的腦袋來紀錄這些文學家的足跡呢?還好用散步地圖,跟著地圖走,就好像回到那個年代的街道,去了解這些文學家為何會創作這樣的作品了!

最近,又重新看了《午夜巴黎》這部電影,然後又去翻了海明威的《流動的饗宴》,要知道這部電影內每一個笑點,要看的書還真的不少,這本書絕對可以讓你省更多時間,只要翻到海明威、費茲傑羅、莎士比亞書屋,就可以大概知道午夜敲十二聲鐘聲後,會把男主角吉爾帶到怎樣的環境了。

十八世紀的盧梭,爭自由革命的巴士底監獄,十九世紀的巴爾札克、左拉、雨果等,以前只出現在課本的文學家,如今活生生的出現在巴黎街道、建築內。以上這些例子,也不過是這兩百年的事情,希望台北可以挖掘更多名人的故事,讓城市的深度更深些。

可能我對地圖有莫名的喜好,很私心的希望書內有一張比較大的散步地圖,那就更完美了。

作者的另一本書:《長眠在巴黎》探訪八十七個偉大靈魂的亙古居所
http://trip.writers.idv.tw/2009/08/blog-post_21.html

馬上去買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47472

以下摘自書內簡介
70位文學家、502個地址、470張圖片
讓我們在巴黎的大街小巷裡盡情穿梭!

雨果寫下《鐘樓怪人》的住所,海明威跟費滋傑羅相識的咖啡館,喬治.歐威爾當洗碗工的飯店,王爾德跟新婚妻子度蜜月的旅館,卡謬、沙特、莒哈絲等人在二戰時反抗德軍的地下組織所在地……永遠千姿百態的巴黎裡,處處有故事。每個看似不經意的角落,都可能留有某位名人停駐的痕跡。

巴黎曾讓多少人流連忘返,就曾讓多少人為它心醉。從來沒有一座城市擁有如此多的作家,也從來沒有一座城市能在所有人心中留下如此無法抹滅的地位。幾個世紀以來,巴黎不僅是靈感的泉源,也是最佳的文學場景,不但啟發了無數詩人和作家,更見證了文學思潮的湧現。巴黎是花都、是光明之城、是一席永恆的饗宴。

《巴黎文學散步地圖》將探索七十位知名文人在巴黎留下的足跡,勾勒他們在這座夢幻城市的過往。只要一書在手,就可以一一按圖索驥,親自走訪。即使是閒坐家中紙上臥遊,書中豐富的圖片與詳實的文字,同樣能讓人踏著眾文學家的腳步,盡情飽覽巴黎好風光!

徐志摩:「到過巴黎的一定不會再稀罕天堂。」
蕭邦:「巴黎有你希望的一切。」
米勒:「今天我坐在巴黎的克利希廣場,這個世界是對是錯,是好是壞,全都不重要了。」
蒙田:「巴黎是法蘭西的榮耀。」

本書特色

◎ 地毯式查訪,一網打盡七十位知名作家在巴黎生活的軌跡。
◎ 以顏色區分年代,查找最容易、標示最清楚。

作者簡介

繆詠華(Miao Yung Hua)

翻譯維生,書寫自娛,廣播發聲。中央廣播電台法語節目「博物館時光─故宮瑰寶」製作人暨主持人。現有譯作十數部,同時為各大影展及美術館翻譯影片及文化類文本。熱愛語言、電影、文學、文物、繪畫、幻想和在巴黎散步。

著有《長眠在巴黎—探訪八十七個偉大靈魂的亙古居所》一書。

相關著作
《文化多元性與全球化》
《長眠在巴黎:探訪八十七個偉大靈魂的亙古居所》

詳細資料
叢書系列:家庭圖書館
規格:平裝 / 264頁 / 17*23cm / 普級 / 全彩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目錄
中世紀與文藝復興
哀綠綺思和阿貝拉
維庸
拉伯雷
洪薩
蒙田

十七世紀
高乃依
莫里哀
拉辛
拉封丹
塞維涅夫人
【孚日廣場 & 瑪黑區】
拉法葉夫人

十八世紀
孟德斯鳩
伏爾泰
【伏爾泰堤岸】
盧梭
狄德羅
薩德侯爵
【凡森監獄 & 巴士底監獄】

十九世紀.浪漫派
斯塔埃勒夫人
夏朵布里昂
瑞卡蜜耶夫人
拉馬丁
維尼
雨果
聖伯夫
大仲馬、小仲馬
繆塞
喬治桑
戈蒂耶

十九世紀.象徵主義與現實派
波特萊爾
魏爾倫
韓波
馬拉美
斯湯達爾
巴爾札克
梅里美

十九世紀.自然主義與英美作家
左拉
龔古爾兄弟
都德
福樓拜
莫泊桑
于斯曼
凡爾納
屠格涅夫
王爾德
狄更斯

二十世紀.意識流、超現實派、存在主義
普魯斯特
紀德
柯蕾特
考克多
阿波利奈爾
阿拉貢和艾爾莎
布勒東
普維
沙特
西蒙波娃
卡繆

二十世紀.自然主義、科幻、失落的一代
聖修伯里
巴紐
納博可夫
盧布朗
勒胡
西默農
尤瑟娜
莒哈絲
海明威
費滋傑羅
喬伊斯
米勒
福克納
貝克特
歐威爾
【莎士比亞書屋】

2012/06/15

【巴黎】哈拉媽咪的郵簡

參加過哈拉媽咪 alice 所帶的旅行團,回來好像都會變成好朋友,圓滾滾的身材總是笑容滿面,經常幫團員拍出浪漫巴黎愛的一瞬間的照片。


2011.11 寄來有特殊郵戳的郵簡,艾菲爾鐵塔永遠不會退流行

大家可以加入他的臉書,知道她旅行團的時間,別忘了說是水瓶子介紹的喔
https://www.facebook.com/alice.ashabulu

另,也要十分感謝她都會拿我有參與的西洋藝術小史那本書到處拍照,我現在正在整理《畫說宮廷藝術》,希望出版後也可以幫我帶著到處拍照。

2011/04/28

【巴黎】夏卡爾的習畫時光

一直覺得看到藝術家成名前的作品,或許技巧不怎麼好,但可以看到原始的想法,沒有委託人的壓力,可以好好的表現自己的創意。對照成名後的作品,可以驗證藝術家一路來的風雨。


1912-13年,七跟手指頭的自畫像,荷蘭阿姆斯特丹

夏卡爾1910-1914年在巴黎習畫,住在擁擠的蜂巢畫室裡,起初夏卡爾很不能適應這樣的環境,一直到了他去羅浮宮後開始愛上了巴黎這個環境。1909年才初識故鄉的富家女蓓拉,就要在異鄉忍受兩地相思之苦。這幅畫中畫布上維台普斯克的教堂和房子,沒有臉浮在空中的少女,腦中浮現在雲霧中的故鄉,可以知道夏卡爾多想念著蓓拉。但是左邊窗外巴黎鐵塔,還有空中的人們,有種不踏實的氣氛,這時的夏卡爾好像是第三者,披著很有現代感的立體派的衣服作畫。至於七個手指,是否象徵著猶太教的七個燭台?上帝創造世界花了六天,第七天是安息日。或者有其他的意涵?


1913年,飛翔的馬車

快要100年前的作品,好像現在的童話繪本,這房子好像車站,馬車把人帶離開了現實,飛入了夢想,立體派的幾何圖形,加上兩邊強烈的原色野獸派畫風,奠定了夏卡爾未來的藝術表現。夏卡爾很多的畫或許是來自舊約聖經,以西結書中,西元前613年,以西結接獲異象,看見狂風從北方刮來,一朵火光閃爍的大雲出現,出現了四個有翅膀的生物,有人、獅子、牛、鷹的臉。以西結當時是在巴比倫的猶太人祭司,在書中有自稱人子90幾次。


1913年,窗外的巴黎(Paris Through the Window),紐約古金漢博物館

此時窗外的巴黎占據了大部份的畫面,右下角只有一個猶豫不決好像已經有兩個故鄉的畫家,手上還拿有一顆心,那個1910年到達巴黎北站的夏卡爾,火車好像還是昨日才到的,在半空中漂浮的戀人,窗邊人臉貓的憂鬱,藉著天梯似的巴黎鐵塔,踩向彩虹的另一端,當然,這一切都是夢想,象徵法國國旗的藍白紅天空,夏卡爾的畫從任何方向看,都有感情。

2011/04/11

【巴黎】Gabrielle d'Estrees 加布莉和她的妹妹

這幅畫應該很多人有印象,是當年楓丹白露宮的畫家所畫,讀了一下背後的故事,右邊是法國亨利四世的情婦加布莉,左邊是加布莉的妹妹,兩人在沒有水的浴盆沐浴,或許捏乳頭的樣子很有趣,可是背後的解釋也非常多樣。


1594年畫,左手拿的戒指代表亨利四世的定情物,但是並沒有掛在手指上。妹妹捏著姊姊的乳頭,而乳房象徵著一種權利,只有君王才能擁有的。畫後面是否代表著亨利四世的妻子?而壁爐上方的畫,一個男子的下半身裸露著,是否是代表男人都用下半身思考呢?

加布莉1573年生,15歲就進宮,當時是亨利三世在位,1589年亨利三世被刺殺亨利四世繼位,1591年起成為亨利四世的情婦,一直到 1594年才幫亨利四世生了小孩,一連生了三個,據傳聞在1599年4月10日死亡時最後一個小孩胎死腹中。不過,亨利四世並沒有正式取加布莉為妻,所以有人推測是亨利四世派人下毒。而加布莉的妹妹,最後也成為亨利四世的情婦。

值得懷疑的是1594年的畫,竟知1599年加布莉的死亡後的權力流向。

維基百科:亨利四世的妻子和他的情婦

亨利四世在宗教革命後改信天主教,在 1610年卻被狂熱的天主教徒所刺。怎麼覺得亨利四世的一生,跟英國的亨利八世非常類似,在那個宗教革命的年代,親人互相不信任而暗殺來暗殺去的日子,權力到底為何物?

2011/02/11

【法國】來自亞爾薩斯的一道傳統料理 Baeckoffe

妮可寄來的傳統料理美食照片,旁邊有酒,很符合她的品味方式。

妮可美穗的飛行記錄


2010.11.7

Slice up 500 g of pork loin, 500 g of shoulder of mutton and 500 g of brisket an marinate for 24 hours in white wine with onion, 2 cloves of garlic, bouquet garni and pepper.. Place a layer fo sliced meat and onions, continue this process until the ingredients are all used.. Baste with the balance of white wine, cover and cook slowly for 2.5 hours.

500克切片豬肉里脊,500克肩羊肉,500克醃胸肉,洋蔥泡白酒放24小時,2瓢大蒜,辣椒與garni花(?),放置一層肉片跟洋蔥,重覆這樣的程序,然後慢慢放入所有的食材,並浸泡在白酒內,蓋上蓋子小火煮2.5小時。


這是我要寄給她的,希望她能夠也幫我把達悟族給介紹出來

2010/10/10

【德勒斯登】高更《大溪地的兩個女人》@古代繪畫大師博物館

高更的畫作很容易辨識,只要是皮膚黑黑的女性,加上色彩鮮豔的黃色調,八成是他的作品。

From 德國‧德勒斯登
1892年/大溪地的兩個女人/高更/67*92cm/德國‧德勒斯登古代繪畫大師博物館

高更1891年已經搬到大溪地去住,44歲的高更與大溪地女性泰弗拉同居,但他的畫布上畫著充滿生命力的女人,高更離開歐陸後,在這裡似乎找到了一個舞台,雖然他還是靠著妻子經紀他在大溪地的畫作,在大溪地,除了有他父母與外祖母努力的痕跡,作為被殖民地區,他似乎有一種潛藏在心裡的任務,要幫這些人解放。

From 法國‧巴黎
1891年/大溪地女人,在海邊/高更/法國巴黎奧賽美術館

在奧賽美術館的畫作應該是高更比較早的作品,很自由的躺在沙灘上,但兩人的表情不太一樣,右方的女人似乎不願意入畫,或是穿著比較怪異。後來收藏在德勒斯登的這幅畫,雖然眼神相同,可是右方女人的衣服比較自然一點。

有時候我看到這些畫,都會想著比較『落後』的地區心靈比較富有,還是都市人日復一日的工作的人比較富有,這應該永遠沒有答案,從股票市場退出到大溪地找尋一個可以安身立命的高更,這些土著給他了所有的力量。

2010/10/09

有關《梵谷》個性的幾項辯正

從各種梵谷的傳記、畫冊與書籍上來看,似乎很多梵谷的病症都會被放大,在相關的電影或紀錄片都會依照這樣演出,所以一個歇斯底里、不講道理、衝動、作畫迅速、固執、貧困、自殘、不理性,都是梵谷的代名詞。

From 荷蘭‧阿姆斯特丹
1888年12月/畫向日葵的梵谷/高更/73*92cm/荷蘭阿姆斯特丹梵谷美術館

問題一:梵谷與高更是非常好的朋友?

這是高更所畫唯一一幅有梵谷身影的畫,高更輕描淡寫的把梵谷的向日葵計畫記錄下來,引發後續的爭議,似乎是梵谷割耳事件的導火線。

1887.11.梵谷與高更在巴黎初次見面,互相交換畫作
1888.5.28.梵谷寫信給高更,提議他一同來阿爾加入他的行列。
1888.10.23.高更抵達阿爾。
1888.12.14.高更寫信給西奧,表示他必須返回巴黎。大約就在這幾天,高更完成了〈梵谷畫向日葵〉。
1888.12.17.高更與梵谷同往蒙德波利爾暢遊一整天,並參觀當地的美術館。
1888.12.18.高更寫信給西奧,表示他先前說的「希望能回巴黎」是「幻想」,並要求西奧將他最近寫的一封信當作是「一場惡夢」。
1888.12.23.梵谷在黃屋中割下左耳的下半部,並將它送給妓女拉歇爾。
1888.12.24.高更發電報給西奧,通知梵谷的狀況。西奧於當日抵達阿爾當地的醫院探視梵谷。
1888.12.26.高更與西奧一起返回巴黎。
邱建一:高更對梵谷割耳的描述

由以上的記錄來看,梵谷與高更並非是那麼熟的朋友,從見面到同住、分手,不過短短一年,1888年那年,高更正是離開非常優渥的股票市場工作後非常低落的一年,或許是這樣才答應到法國南方與梵谷共同創作,而且,高更是有收西奧的薪水與免費的住宿。對梵谷來說,高更或許是一個可以共同創作的好朋友,但是在高更眼中,梵谷可能只是一個過客,後來高更1901年在大溪地畫了《扶手椅上的向日葵》也算是某種程度的紀念與道歉吧!

From 英國‧倫敦
1888年/向日葵/梵谷/倫敦國家美術館

這幅向日葵是梵谷因為高更希望梵谷能送他現成的畫作所重畫的,這幅畫有14朵向日葵,簽名落款在畫的中央,用梵谷最喜歡的寶藍色(也是當時最昂貴的顏料),12幅12朵的向日葵計畫之外,這幅14朵的向日葵送給高更,可見高更在梵谷眼中的地位。

問題二:梵谷作畫非常迅速,構圖很隨興,而且經常用手指快速塗抹?

這個答案顯然是錯誤的,看過梵谷的畫作的人應該知道厚重的顏料,清楚而對比強烈的顏料要調出來並非那麼容易,我實際用油畫顏料來塗抹,經常顏色就糊掉了,梵谷的畫作每幅的構圖與顏色雖然透露強烈的對比,可是基本上這幅畫作還是很平衡的,所有下筆的方向與角度都是經過思考才下筆的,也是同樣的畫作梵谷都練習了好多次,這次或許改了背後的一個顏色,或只是一個小改變,雖然平均下來梵谷作畫的速度非常快,我想應該是經過長時間的練習,而不是很隨興的塗抹。

問題三:梵谷畫下『麥田烏鴉』後就自殺?

1890年7月,梵谷作畫的筆觸似乎變快了,這或許是另一個嘗試,也或許是心理真的負荷不了,無論是烏雲下的麥田或是獵人獵殺烏鴉的畫作,他都一反過往一筆一畫的習慣用很快的方式畫完。梵谷是不是衝動看到烏鴉將死,然後畫完後就舉槍自殺?沒有直接的證據說明,根據酒店女兒的回憶錄,梵谷在7月27日傍晚外出散步,很晚回來,雙手撐住肚子,看到地上的血跡,才叫嘉舍醫生來。

梵谷的弟弟是隔日才趕來,經過一整天,在7月29日梵谷才死亡。

以上這些問題,有好多書討論,其實,我跟梵谷也沒那麼熟,或許等我有一天去走一趟梵谷創作的旅行,會有更深的認識也說不定?

2010/08/06

【法蘭克福】梵谷與嘉舍醫生@斯德爾美術館

梵谷自殺前,照顧他的舊是嘉舍醫生,他給梵谷的藥,是油畫顏料、畫布與畫筆。

From 德國‧法蘭克福
1885年/努南農家/60*85cm/梵谷/法蘭克福斯德爾美術館

上面這幅畫是收藏在法蘭克福斯德爾美術館,梵谷1883年12月,回到他父母的家--努南,在那邊畫了不少農村的生活,也描繪了不少農人與婦人,這時的畫風跟米勒很類似,而這段時間梵谷並沒有賣出任何一幅畫。

From 德國‧法蘭克福
1890年/嘉舍醫生/68*57cm/梵谷/私人收藏

梵谷在精神病院的時候,能夠勇敢的面對自己,不斷地畫畫,而且也幫他的醫生畫下肖像,手上並拿著治療憂鬱症的毛地黃植物,在這幅畫中看到了憂鬱的神情,或許真的是嘉舍醫生的心情,也或許是梵谷心裡的鏡射。這樣的畫風在梵谷的心中已經定型,透過不斷地練習,一筆一畫的塗上顏色,所以梵谷的畫經常畫了很多幅,有時換個顏色,有時會修飾一些細節。

From 法國‧巴黎
1890年/嘉舍醫生另一版本/68*57cm/梵谷/巴黎奧賽美術館

1911年這幅畫曾經被這家博物館所收購,1933年被藏了起來,然後二次戰時被德國納粹認為是個墮落的畫作,1937年趕緊賣到阿姆斯特丹去。畫作畫好的100年後,1990年這幅畫在紐約拍賣價,是7500萬美元,加上10%的佣金,整幅畫的價值到了8250萬美元,在1990年是歷史上拍賣價最高的一幅畫。獲得這幅畫的日本人齊藤曾經快破產,揚言要把這幅畫燒掉陪葬,他1996年過世時就沒有人知道這幅畫的下落了。這百年來從一文不值得畫作到如今這樣的高價,背後都有瘋瘋癲癲的故事呢!

2010/07/30

【法蘭克福】維梅爾與天文地理學家@斯德爾美術館

在法蘭克福斯德爾美術館看到這一小幅維梅爾的作品,這一路上到的大博物館,都有維梅爾的作品,小小的,卻只有一幅或兩幅,在維也納的還借出去到日本展。

From 德國‧法蘭克福
地理學家/維梅爾/1669年/53*46.6cm

有人評論說維梅爾的這個作品是象徵著理性與感性,科學家的凝望窗外,精準的科學量測與藝術作品的連結,是維梅爾喜歡用來對比法。畫內的人左手握著科學的書,右手還拿著圓規,後面還有地球儀,這所有的配件都象徵著科學,畫家慣用精準的透視法,這些畫就好像攝影一般,把當時的光線完美的保留到現代。

From 法國‧巴黎
天文學家/維梅爾/1668年/巴黎‧羅浮宮

在羅浮宮的天文學家,兩幅畫是兄弟畫,也是少數維梅爾脫離畫女性的主題,而這畫背後的內心世界,就好像維梅爾想要給我們知道他的想法,也不少人說這是自畫像,但我覺得因為維梅爾這個人遺留給後代的資料太少,很多人只是猜測而已。

有很多評論家都認為維梅爾是最好的社會觀察者,他利用畫作還原當年的生活方式,還說明了當年在荷蘭的科學發展情況與中產階級經濟的崛起,少少的幾幅畫分散在不同國家不同博物館,維梅爾短短43歲的人生對我們來說,應該是很夠讓人尊敬的。

2010/07/18

【安錫】妮可聖誕節的雪地之旅

很奇怪,有些人的明信片老是會被我忽略掉,不但忘了貼出來,出國也經常忘了寄給她,對妮可非常抱歉。希望她今年參加『左岸咖啡館』到巴黎旅居一個月的比賽能夠成功!這樣我又可以收到來自法國的明信片了。

From 法國


安錫最知名的觀光景點是利勒宮,也稱老監獄,建於12世紀,蓋在運河上的小島,是法國拍照留念最有名的地方,同時也象徵這座城市的地標。


集地咖啡館所展出妮可的攝影作品,在炎炎夏日帶來了一些清涼感

妮可(美穗)的飛行紀錄飛到法國過冬

妮可為什麼又叫美穗呢?是因為長得像日本明星中山美穗,好像很久沒有她的消息了!

2010/05/31

捷思敏《愛在日落破曉時-我的巴黎˙維也納》

這是捷思敏的新書出版,從很久很久前就看她去大城市寫的咖啡館文,很羨慕她的外語能力,可以到處哈拉,明明在國外,在星巴克也有不少美女坐在我前面,我就是不敢開口。

From 奧地利‧維也納

因為Before Sunrise 與Before Sunset,旅人踏上環歐旅程,寫了一本書。

她結合多次在巴黎與維也納居遊的記憶,以電影軌跡為主軸。

從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店開始,走入純粹咖啡館(LePure Cafe),探索電影中經典場景;以公寓居遊融入茱莉˙蝶兒與伊森˙霍克的浪漫氛圍,淡淡熬煮出巴黎味,伴隨塞納河畔漫步與似有若無情愫,交織成如電影短暫的浪漫生活。來到維也納,她仿如大偵探搜尋電影路線前進,卻不小心被傳奇咖啡館裡的傳奇咖啡客拉住腳步,忍不住就此窩進咖啡館。從而沉浸在一個個咖啡館故事裡。

請來這個滿是咖啡香的浪漫講座,聽她一個又一個動人故事,配上一杯情意所釀造的咖啡。

捷思敏在 GeoCafe 的講座,6月18日(五) 19:30開始,點入報名

去年維也納之旅,透過捷思敏的介紹,我住在這本書中經常出現的『希波』先生的家,他帶我去窮學生每星期一最愛去的牛排館,還一起去逛了一家博物館。在維也納的晚上,沒有多少店開著,剛好我去的那幾天是假日,商家更是下午五點就休息了,白天逛博物館已經夠累了,晚上又沒有店裡讓我窩著,想起來就有點悲哀的感覺。有天晚上我孤寂的在街上漫步,走到《愛在黎明破曉時》所拍攝的摩天輪旁,怎麼拍就是拍不出浪漫的感覺,我只好想個藉口,就是沒帶腳架吧!

我在這兩個城市也仔細遊晃過,雖然走過相同的景點,但是我拍不出捷思敏這樣角度、這樣有凝結感與黑白分明的照片。至於在這些城市的咖啡館,捷思敏的感動不完全來自咖啡館的歷史感,而是在這兩部電影中男女主角心靈的偶遇,加上許許多多的巧合。

這兩部電影也都是我愛看的片子,但我說不出為什麼一直不斷重複的看?

博客來購書《愛在日落破曉時-我的巴黎˙維也納》
《愛在日落破曉時-我的巴黎˙維也納》專屬部落格



(↑我可以收集到這兩部電影所有的景點嗎?)

2010/04/04

【巴黎】Alice 愛慕在巴黎,心型郵票與羅浮宮郵戳,還有給《四月望雨》女主角洪瑞襄的祝福

很久沒有收到來自巴黎的明信片,哈拉媽咪 Alice 說她寄來的明信片有羅浮宮的郵戳,我的眼睛就亮起來,沒想到寄來的明信片還有心型郵票,整個賺到的感覺。

From 法國‧巴黎

Alice 是帶團的領隊,最專長的是帶法國團,今年也有英國、希臘、義大利團的規劃,詳細可以看她的部落格。

哈拉媽咪的部落格

她有報名圓環文化工作室第26次導覽,《四月望雨》的活動,可是她又接到任務要去英國工作,所以發了一封信來,說要我轉告女主角洪瑞襄她不能來捧場的原因。

我真的要去英國工作了,所以不能參加四月望雨的活動,實在很可惜,因為洪's 是在XX念書時我一個很好的夥伴,我常常都在遠方祝福她。

失聯很久,有機會都會去看他演出音樂劇,有時不能前往會送花請人拿給他,只是當一個默默的觀眾,也擔心她太忙也不方便打擾.......

以前在打工的時候,節目製作老歌詞曲作者介紹也接觸過《四月望雨》這方面的話題,總覺得這次的活動很適合我參加哩!但是我的工作性質就是飄泊而無定,請水瓶子代為轉達我對她的祝福,祝節目成功。

Alice

真情襄詠


台灣經典音樂劇《四月望雨》‧精采花絮

2009/11/26

蔣勳《從羅浮宮看世界美術》好像畫中的人物跳了出來

聽蔣勳老師的演講或是看他的書,無論是介紹畫作或是藝術品,經常感覺是跳出畫框之外,就好像回到藝術家在創作時的時代背景與當年的環境。


蔣勳老師的照片還真年輕啊!

我上次去羅浮宮,在裡面待了一整天,畫作看得眼花撩亂,還在裡面迷路幾次,認識的除了希臘羅馬的雕塑品之外,就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其他的完全沒有甚麼概念。看了這本書的分類,回想看過的書上說明的這些畫作,才恍然大悟為什麼博物館要這樣擺,然後進而了解那個時代的背景。或許我不是藝術科系出身,沒有讀過藝術史,看畫作都憑第一印象與感覺,讀過蔣老師的書之後,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本書目錄

當我在威尼斯的學院美術館看到威尼斯畫派的眾多畫作,回想在羅浮宮角落也有同樣藝術家的作品,在佛羅倫斯看也看不完的文藝復興,羅浮宮的收藏竟然是最重要的,所以在羅浮宮的確可以看見世界美術,但是要深入的探討一個地區一個畫派,在羅浮宮是很難深刻的了解,看完了這本書,或許多少可以勾勒出畫派的重要作品,想要多了解,我想只有透過更多的閱讀,或是旅行到當地,才能有深刻的體會吧!所以這本書真是給我這種門外漢帶入門藝術史很好的工具書。

書內附有一張羅浮宮的導覽地圖,實在是給不夠時間的旅行者一個很棒的指引,在巨大的迷宮裡面,很快地可以找到著名的藝術品。我每次到國外的博物館,拿到英文的簡介地圖,都很想把他翻譯成中文的衝動,這點日本人就做得很棒,無論到多小的博物館,都看的到日文指引圖,雖然現在中國的觀光客多,有些會有簡體版,可是經常錯誤百出,或許是用語跟我們習慣不同,我還是習慣看英文版。

這本書其實有點大,在家裡看很舒服,若是未來可以出袖珍版,去巴黎羅浮宮遊覽的時候按圖索驥,不用請導遊也可以很愉快的悠遊在博物館內。

相關書籍:
Le louvre 7 visages d'un musee édition anglaise
More about 世界藝術史More about 新約聖經畫典More about 希臘羅馬神話之旅More about 從羅浮宮看世界美術

PS. 這本書是東華書局贈閱,為水瓶子個人讀後心得。

2009/08/21

《長眠在巴黎》探訪八十七個偉大靈魂的亙古居所

上個星期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看這書名想說應該是翻譯書,作者是熟悉的名字,蠻久沒有連繫的舊友--繆詠華,這本不是她的翻譯作品,而是她懷胎十餘年的第一本著作。

lapattejaune的地盤



我把書買回來後翻了幾個我認識的文學家、哲學家與名人,才知道逛墓園不只是要看墓外的雕刻與文字,還要看這個人生前的做為與作品,這點因為個人所學淺薄,有時到了一個墓園,只看了一兩個名人就覺得夠了,但是到巴黎的墓園,可以看一整天,這樣巨大的緬懷,拿著這本書坐在墓園裡遐想,不知道可以逛幾天呢?也難怪這本書要花十幾年才生的出來呢!

有一種浪漫,是你到巴黎絕對不能錯過的。

巴黎不只是活人的城市,更是文藝復興以來眾多偉大靈魂棲身之所。

他們塑造了巴黎的面貌,讓巴黎成為一座永遠書寫不盡的城市。

面對死亡,他們各自有不同的從容姿態,讓死亡不只是終點,他們的精神長存。小仲馬墓誌銘寫著:「生時有限,死無窮盡。」雨果遺囑最後一段寫道:「我將閉上肉體的眼睛,但精神的眼睛會一直睜得比任何時候都大。」

P.39 楚浮:相信我,死去的人會繼續活著。電影「綠室」

P.192 王爾德:我跟我的壁紙拼了,非它死便我亡。

P.206 莫迪里亞尼:除非你知道你活著,否則你不算活著。

P.224 雨果給伏爾泰:伏爾泰的名字代表的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時代


希望有一天我能再去巴黎好好的逛這些名人長眠之地,以及給我的種種啟發。

相關書籍:
More about 長眠在巴黎:探訪八十七個偉大靈魂的亙古居More about 流動的饗宴─海明威巴黎回憶錄More about 就這樣,繼續往前走More about 印度漂流記

2009/07/27

【安錫】小芙巴黎假期的周末

月初收到小芙來自法國安錫的明信片,我才知道法國東部有這個可以划船渡假的地方,並且舉辦過國際動畫影展。


這張明信片看起來好像是個仙境,2009.7.2 小芙說:跟巴黎的感覺很不一樣!

安錫在阿爾卑斯山脈西北,有個安錫湖的北岸,歷史上長期受到這瑞士的日內瓦與尚貝里(也是法國一城市)的影響。法國大革命時,安錫被法國納入,但波旁王朝復辟後又歸還薩丁尼亞。1860年,又被讓與法國,成為上薩瓦省的首府。



維基百科:安錫(英)←有些美景照片
安錫國際動畫影展←有宮崎駿的得獎動畫片
【明信片@小芙】想潛逃到巴黎←飛小魚

看了那邊的照片,真想馬上飛去度假去。

2009/02/17

【巴黎】《莫內的光與影》與《莫內和他的朋友們》

小芙又出新書,這次是介紹莫內的光與影。想到莫內,就會想到一句話:就是那個有青光眼的老頭嗎?



以往藝術家的書不是難讀的翻譯書,就是用詞比較艱澀難懂,必須讀過藝術史,對各個畫派的歷史有所了解,才能融會貫通。這幾年來藝術畫作的展覽不斷,出版社對畫家的介紹,還有怎樣看畫的構圖出版了不少書,還有針對小朋友的圖書也不少。

小芙一開始用同一時期中國畫家與歐洲畫家做一個對比,當時中國流行山水與花卉,而印象派崇尚自然,要在郊外畫出那一瞬間的光影,雖然印象派同樣強調光線,但是每個畫家擅長的並不相同,莫內雖然是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可是也是靠一群畫家朋友的堅持,自己辦畫展,中間經過了1870普法戰爭,這些朋友有些離散。而莫內因為活得夠久,晚年在巴黎近郊自己創造藝術花園的畫室畫了很多睡蓮的畫作,去各國大博物館都可以欣賞到。

這本書介紹了莫內各時期的畫作構圖,還介紹了莫內與他的朋友,還有他與兩任妻子的感情過程,最後,還帶大家去做一趟莫內之旅,希望我下次去巴黎時能夠拜訪橘園美術館與莫內花園。


英國BBC《莫內和他的朋友們》DVD公視出版

公視有播過這部片,我推薦可以去買來收藏,其中有摩擬還原作畫的心情與場景,或許對一些歷史要保持懷疑的態度,但是能夠這樣考據還原,對我這種懶人也是快速了解的方法之一。

【巴黎】莫內的睡蓮@橘園美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