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去三槐堂,只有一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起司蛋糕真好吃,網路上大家的評論也都是如此,老闆很酷一臉嚴肅,一直感覺以前是不是軍人出身?多次跟朋友海豚飛去吃,他2003年到2006年這幾年就住在附近,所以經常帶朋友到這裡吃蛋糕、喝咖啡。而老闆以前是製作軍帽的,沒想到做蛋糕、煮咖啡也都一流。
多次進出三槐堂,喜歡那種簡單懷舊的裝飾品,年代沒有那麼久遠,也不俗氣,整家店窗明几淨,牆上掛著很大的拼圖,黃橙的燈光,顯出一點浪漫氣息,因為稍暗也讓聊得起勁的客人聲音不會那麼大聲,燈光真的是可以營造氣氛的,有時中午陽光會從窗外照射下來,又那麼一些懷舊氛圍。
我們多次很隨興的在臉書上約大家來三槐堂聊天,恰巧一位出版社的朋友有空也過來,意外地搓合了一本書的誕生。而海豚飛也說他最近閱讀自己以前寫的舊文,溫故而更認識當時去的地方,記憶是一層層的沉澱,造就了更深度的人生。而我就在翻閱舊文的時候,發現海豚飛當年留言給我就提到了三槐堂這家店,時過六年,對人生來說不算長也不算短的記憶,台北的咖啡館,可以開業超過六年就很了不起了。
三槐堂是1995年創立,十幾年的老店,老闆王仁植先生是以自己家譜中的堂號來取店名,附近的店家很多會來買這裡的起司蛋糕轉賣,製作原料只加蛋、糖、起司,不添加奶製品,因此吃了不膩,在起司蛋糕上加點草莓醬,光想到口水就流出來。有不少客人會來買一大塊蛋糕帶回家,但我覺得坐下來喝杯咖啡,選一些在櫃台上的手工餅乾,看一本書,朋友閒聊,或者發呆,都是度過一個下午的好方式,愉快而滿足。
如今,三槐堂對面,開了一家座位數頗多的咖啡館,但我一點都不擔心三槐堂,因為這裡除了好吃的蛋糕、好喝的咖啡外,更有一種取代不了的味道。
店址: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一段72巷2號
電話:02-23213429
營業時間:星期一~六 12:00-22:00,星期日 13:00-19:00
總覽:關於本站、水瓶子、外稿、演講、導覽、媒體、流水帳、年度計畫、綠逗冰|地圖|青田七六|野草|星球旅行|臉書專頁|首頁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龍瑛宗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龍瑛宗
2012/06/05
2012/06/04
【台北】給日本朋友的導覽,迪化街散步
這是圓環文化工作室第一次舉辦雙語導覽,導覽老師用國語,另外一個導覽老師馬上翻譯成日語,我們用導覽耳機,用兩個不同的頻道,整個活動進行的非常圓滿成功。要感謝這次的導覽老師邱董與品客魚,我們未來會再辦這樣的導覽。
夫婦兩人非常用心,還製作了導覽地圖
邱董的老台北家鄉味
http://chiuyi800405.pixnet.net/blog
圓環文化工作室
http://ok.writers.idv.tw
這次的路線有點長,大稻埕可以看的東西不少,我們下次可能會分不同的導覽路線。
夫婦兩人非常用心,還製作了導覽地圖
邱董的老台北家鄉味
http://chiuyi800405.pixnet.net/blog
圓環文化工作室
http://ok.writers.idv.tw
這次的路線有點長,大稻埕可以看的東西不少,我們下次可能會分不同的導覽路線。
2012/06/03
【柏林】蛋捲的新年祝福
這是今年初收到的明信片,蛋捲自己印的,我想喜歡旅行的人對明信片有莫名的依戀吧!除了照片的風景,看到短文,彷彿回到某種狀態下,甚至回到某樣的心情,再看到郵戳、簽名,就好像去了趟小旅行。
而我,對他一直開新的部落格覺得很困擾,老是一兩年就找不到他舊的文章,但我覺得蛋捲沒有變,一直朝著他的理想前進呢!
另,她的書《她方之城》本來自費印刷一下就賣光光,今年3月份出版社幫她出版了,請大家多多捧場。
她方之城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38569
部落格
http://angeleggroll-herstory.blogspot.tw/
而我,對他一直開新的部落格覺得很困擾,老是一兩年就找不到他舊的文章,但我覺得蛋捲沒有變,一直朝著他的理想前進呢!
另,她的書《她方之城》本來自費印刷一下就賣光光,今年3月份出版社幫她出版了,請大家多多捧場。
她方之城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38569
部落格
http://angeleggroll-herstory.blogspot.tw/
2012/06/01
【台北】銀髮族在咖啡館的現象觀察(粗淺的)
最近幾年,因為興趣、工作需求,逛咖啡館成為我的重點行程之一。而在咖啡館內的社會觀察,變得非常有趣,這兩年台北的咖啡館爆增,若是來的客層沒有變化,這些咖啡館真的能夠存活下去嗎?有人覺得7-11 的平價咖啡會讓一般咖啡館經營不下去,但答案是否定的,反而讓『喝』咖啡這件事情,變成了一種普羅行為的生活現象。
[照片]
今天來到某咖啡館,十一點咖啡館剛開門,已經有個老人家在此跟咖啡館店長聊天。雖然我不常去星巴克,但是會發現媽媽會找阿姨一起去星巴克聊天,其實,星巴克咖啡,主動行銷與老客戶的關懷,很能讓銀髮族安心的在此消費。
每每經過一些平價咖啡館,進來買咖啡的人除了上班族之外,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有些退休的銀髮族,以往會在家裡附近的雜貨店、公園前下棋聊天,甚至是賭博。但在台北市這些人慢慢地往平價的咖啡館消費,如 7-11、85度C等,在星巴克咖啡也會遇上這群人,慢慢地城市巷弄中的咖啡館也開始有銀髮族朋友進去消費。
我們總會覺得老人家的想法是:沒事花兩百元喝一杯咖啡做甚麼?坐在咖啡館也不知道要做甚麼?要看書要工作,為什麼要在這麼奇怪的地方。咖啡館的場域,到底是工作場所,還是居家場域?慢慢地最近在一般社區型的咖啡館,看到銀髮族,不像是貴婦級的婆婆媽媽,很有自信的在咖啡館獨自的看著書,或者跟兒子媳婦介紹這家咖啡館的特色,這樣的變化是我意想不到的,我們就稱這些銀髮族為『青春銀髮族』吧!
這當然也有反面的例子,我看到不少銀髮族進來,點了咖啡閒貴,然後喝完就走,沒有放慢心思體驗這個空間的種種。或許,這樣的空間場域,還沒有辦法融入原來的生活空間內。而西門町的老咖啡館:蜂大、南美咖啡,又是另一種極端的例子,因為是有歷史性,對老人家來說,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居家生活的延伸。
以往,我們把咖啡館定義在大學生、上班族的休閒、工作場域,青春銀髮族,或許在退休後可以在這樣的咖啡館找到一個有別於家庭,而跟以往工作相類似的場域,這是我的想像,在咖啡館可以找到在退休生活前備受到尊重的心情,也可以讓生活不太有巨大的變化,等於取代了以往的工作場域。
回頭來看看平價的咖啡,大家有沒有發現,各種人都有,各行各業,或許是打掃的清潔工人,或許是學生、上班族,讓喝咖啡這件事情變成一種對自己好一點的享受,或許工作中可以獲得一點能量,但的確是改變了大眾對咖啡館空間的使用方法。
[照片]
今天來到某咖啡館,十一點咖啡館剛開門,已經有個老人家在此跟咖啡館店長聊天。雖然我不常去星巴克,但是會發現媽媽會找阿姨一起去星巴克聊天,其實,星巴克咖啡,主動行銷與老客戶的關懷,很能讓銀髮族安心的在此消費。
每每經過一些平價咖啡館,進來買咖啡的人除了上班族之外,大家有沒有注意到,有些退休的銀髮族,以往會在家裡附近的雜貨店、公園前下棋聊天,甚至是賭博。但在台北市這些人慢慢地往平價的咖啡館消費,如 7-11、85度C等,在星巴克咖啡也會遇上這群人,慢慢地城市巷弄中的咖啡館也開始有銀髮族朋友進去消費。
我們總會覺得老人家的想法是:沒事花兩百元喝一杯咖啡做甚麼?坐在咖啡館也不知道要做甚麼?要看書要工作,為什麼要在這麼奇怪的地方。咖啡館的場域,到底是工作場所,還是居家場域?慢慢地最近在一般社區型的咖啡館,看到銀髮族,不像是貴婦級的婆婆媽媽,很有自信的在咖啡館獨自的看著書,或者跟兒子媳婦介紹這家咖啡館的特色,這樣的變化是我意想不到的,我們就稱這些銀髮族為『青春銀髮族』吧!
這當然也有反面的例子,我看到不少銀髮族進來,點了咖啡閒貴,然後喝完就走,沒有放慢心思體驗這個空間的種種。或許,這樣的空間場域,還沒有辦法融入原來的生活空間內。而西門町的老咖啡館:蜂大、南美咖啡,又是另一種極端的例子,因為是有歷史性,對老人家來說,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居家生活的延伸。
以往,我們把咖啡館定義在大學生、上班族的休閒、工作場域,青春銀髮族,或許在退休後可以在這樣的咖啡館找到一個有別於家庭,而跟以往工作相類似的場域,這是我的想像,在咖啡館可以找到在退休生活前備受到尊重的心情,也可以讓生活不太有巨大的變化,等於取代了以往的工作場域。
回頭來看看平價的咖啡,大家有沒有發現,各種人都有,各行各業,或許是打掃的清潔工人,或許是學生、上班族,讓喝咖啡這件事情變成一種對自己好一點的享受,或許工作中可以獲得一點能量,但的確是改變了大眾對咖啡館空間的使用方法。
2012/05/31
【京都】散步在寺、院、社、宮、城與祭典(未完)
翻開京都的地圖,棋盤式的道路規劃,中間偏東邊一點有條鴨川,西邊有條桂川,兩條河流在京都市中心的南方匯集,京都三面環山,我看著地圖想著只要天氣不錯,爬山東邊不高的山頭,就可以看到琵琶湖,這個在很多歷史故事、文學作品中描述美麗的湖泊,這次無緣見到,或許在未來能夠更細緻的散步京都周邊更多的區域。
*高台寺夜幕低垂
到達京都第一天,就進入最熱鬧觀光客最多的八坂神社、圓山公園,然後轉到高台寺,想要看看還有沒有一兩棵櫻花樹還盛開著,夜裡就來欣賞這殘景,沒想到連一片花瓣都沒有看到,在寧寧坂(紀念豐臣秀吉元配北政所夫人)只有嗅到陰涼氣息,或許高台寺外並不是那麼高,只能看到京都市區一小部份的華燈初上,不遠處經常出現在日本大河劇的高塔,與京都車站旁的京都塔。看到這邊的觀光設施,大大小小不同時代留下來的石碑、木頭的告示牌、大地圖,可以想像白天的時候遊客如織的景象,遇到一群香港觀光客還流連在這些石階步道,還有不少開計程車的大叔與即將收攤的觀光人力車伕。
我是那種經常反其道而行的怪觀光客,一早上咖啡館,大中午散步,晚上想要去逛寺廟。因此經常在參拜時間過後才想要進去看,要是我是住持,一定會舉辦一些晚上的靜心活動,或是凌晨的禪說課程。京都是少數開業時間很長的一個地方,或許這樣可以看到不少別人看不到的趣事。
*法然院聽演講
我看著書上法然院的照片,雖然天色已暗,我還是想看看那個有翠綠青苔的門口,彷彿跟我朝著手,晚上在哲學之道散步,其實有點恐怖,有時樹林裡會冒出一些動物的聲音。但很高興的到了門口貼了一張廣告,就是現在有場活動,而且那張廣告還說明了從甚麼時候開始,這裡就開始辦一些音樂欣賞活動,書上說他就是在這裡聽了 Bossa Nova 的演奏會,住持和尚很新潮的辦了許多的活動。我很興奮的就走進去,並用英文說我沒有報名,不知道可否進來參加,接待的小姐就收了我一千日圓,並且拿給我一組全部是人猿照片的明信片。
表演開始了,一個教授開講,原來不是甚麼音樂活動,而是松沢哲郎博士講他研究三十幾年的人猿,講日語我一個字都聽沒有,不過我看著有漢字的簡報,照片與影片的穿插,加上用手機查了一下這個教授的研究,算是瞭解了一些。松沢教授用比較旅遊的方式先說明他去非洲大陸研究的過程,後來才講他在實驗室的研究,這部分就非常有趣,會後還不少人提問。只是,連續幾天都在夜裡走在山中,我後來就改了一大早去逛寺廟吧!
*銀閣寺的枯山水
一般人對京都的印象,除了寺廟還是寺廟,本來前幾天還很反骨的很少安排寺廟的行程,想說就看些樸實的小寺院就好,在外頭散步逛書店太愉快了,到了照慈寺(銀閣寺)已經接近閉門時間,本來一進去看到望月台有點失望,但看到銀沙灘,想像著夜晚的月光灑下來,整個就值回票價了,但我還是沒能等到月亮出現,就被寺方運用敲鐘、廣播或打掃等不同的技巧請了出去,希望寺方可以在滿月之日的夜晚開放參拜。想想足利義政為了跟祖父拼行頭所蓋的寺廟,會讓我思考到底這樣華麗的寺廟與宗教間到底是怎樣的依存關係。
不巧的,還是遇上了喜歡拍照的中國人,喜歡站在風景點拍照,大部份中國人喜歡說這些東西中國也有,不過,我相信他們也都有感受到日本文化的大不相同。
*護國寺,明治維新大道
坂本龍馬的墓在靈山護國寺,我似乎都不走順走的路,看著 google maps 從清水寺從後面走過來,經過靈明神社的墓園,走上一處沒有對外開放的正法寺,本來想在往上看看,但實在有陰森就沒有往上走。走到當然護國寺也已經關門了,沒法進去看坂本龍馬,才在門口眺望一下,警報器就響了,連要瞻仰一下的機會都沒有。我反向走下維新大道,經過巨大的觀音像。
這整座山,即使是夜晚,還是有不少車子上山,寧靜的小徑內有不少餐廳,有別於觀光客會來的地方,我想應該都是預約宴會的場所。
*清水寺,修學旅行的恐怖人潮
清水寺是十二年前唯一有來的寺廟,記得上次來並沒有在門口洗手就進入,這次特別在寺廟門口找到了很長的舀水杓子,但發現一堆覺得寺廟很無聊的高中生坐在那邊把玩水,我指了指那個杓子,希望讓我洗淨一下手漱漱口。剛剛到清水寺因為懶得走,坐了兩站的公車,沒想到公車上擠滿了學生,又看到整個步道擠滿了跑來跑去的學生,店家貼了一些標示,好像是對修學旅行的學生有優惠。
我已經過了賞櫻季節才來京都避開觀光人潮,沒想到避不開日本學生的畢業旅行,這幾天不斷地看著導遊帶著學生進入寺廟,然後幫學生拍照,有些導遊老師可能講得很有趣,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一直有「疑~~~」的驚嘆聲,但也有學生覺得索然無味在暗處聊天。上了清水寺除了大舞台外,之前好像沒有去喝清水,我到的時候還好也已經晚了,稍微等了一下就喝到不虛此行的水。
在清水寺,除了各類的觀音,我看到種類最多樣的御守,真是有一次購足的感覺。
*曼殊院門跡,難忘的枯山水
門跡,是攝政或關白的貴族之意,也就是說曼殊院的住持都是天皇的親戚。親自設計並經常使用桂離宮宴請賓客的智仁親王因為機運不佳沒有當上天皇,他精通茶道,也會詠詩歌,沒當上天皇不知道是幸或是不幸?他的兒子智忠親王承接桂離宮另築更多時髦的茶屋。另一個兒子良尚法親王則當上了曼殊院、天台宗的最高住持。曼殊院初建的歷史可以反推到西元947年,當時並不在現址,幾經搬遷,在1656年,良尚法親王在此建立了曼殊院。
由於我是5月16日一早前來,轉了幾趟電車,因為要去看葵祭的遊行,本以為時間不太夠要放棄這個景點,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看著地圖覺得多坐一站會比較近,就隨興的多坐一站,然後一下車隨著 GPS 與地圖走,一路上一直有指標指向曼殊院,寫的距離好像一下子就會走到,旁邊有小水道散步起來很舒服。我覺得台北周邊的山,其實很有機會發展的比京都還要好的散步路線吧?
進去後看到庭院的枯山水,有一個小石水池,我想月亮會倒映在水中,用勺子舀水就好像可以把月亮拿起來吃。而曼殊院的屋簷下都排有大小不一的石塊,屋簷下並沒有接水管,也沒有不知道下雨時雨水打下來是怎樣的聲音?而我到時的天氣晴朗,前一天才下一整天的小雨,院內的工作人員不知道怎樣點了煙飄在整個屋頂,就好像置身雲霧間,不知道作用為何?是要掃除霉味、驅除蚊蟲,還是增加得道仙氣呢?看到這景象我真的有置身香格里拉的感覺。
*詩仙堂,地上滿滿的砂石
在詩仙堂的門口,就感染一些悠然小徑的浪漫氣氛,我看看時間,等下要去看葵祭,應該沒辦法進入,可是可以在門口走走拍幾張照片。從小小的竹門進入,佈滿青苔的屋頂,樹木茂密的有點陰暗,走入不長的參道轉個彎,看到陽光灑在茅草門上,很亮很亮的售票口後方有一大片砂石營造出一個明亮的山水,我想應該就走到這裡了。屋內的畫出中國三十六位詩人的畫像這次是無緣見到了。
曾在德川家康門下工作的石川丈山,一筆一畫的寫出畫出這些作品,1672年以90高齡在此辭世。
*葵祭,平安時代的葵姬
京都的三的祭典:葵祭(5月)、祇園祭(7月)、時代祭(10月),葵祭本稱賀茂祭,但由於隊伍中都用葵花、葵葉裝飾所以改稱葵祭,平安京在規畫之初,兩個神社先建立,賀茂御祖神社(今下鴨神社)、賀茂別雷神社(上賀茂神社),這兩個神社在於每年的5月15日舉行的定期祭典,所以變成一種傳統,遊行的時候都要穿著平安時代的古人服裝,不過,我看到很多遊行的年輕人都帶著眼鏡,看起來就是那麼不搭。
我在出町柳附近,頂著大太陽,等平安時代的人到來,遊行的每個人都要頂著大太陽,都很酷沒有一個人笑,不知道是不是一種傳統,只有葵姬負責要對大家笑就好了。
*下鴨神社,老外的能劇
後來走進下鴨神社,發現好多樹,很涼爽。發現有貴賓席,賣的還不便宜,以前王公貴族可以坐的地方,現在只要有錢就可以坐著,我想比頂著大太陽好多了,只是不知道蚊蟲多不多就是。下午一點半開始有跑馬的活動,又恰巧遇到阿信叫著我的名字,才發現來這邊看葵祭的台灣人真不少,盡情的拍著古人騎馬跑過去的英勇姿態,背後是樹林,就好像回到平安時代一般。
既然來了下鴨神社,就到主殿去參拜一下,剛好有能劇表演,好像要上台表演還是要登記排隊的,而且要有一定的經歷,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上台的,看到有老婦人上去很專心的表演,也看到一個很高很壯的老外賣力的演出,到是有點再演出莎士比亞劇,因為聽不懂,我想像他們講的是眾多華麗的詞藻堆砌出來的,而且還要搭配舞台動作,這些動作又有點像木偶,在舞台上的方位應該也很講究。我在舞台下一直忍住偷笑,實在不尊重。
*仁和寺,皇帝退位的修行
*天龍寺
*金閣寺,無緣進入
*醍醐寺,秀吉的花見會
都沒人,很難想像櫻花季節是怎樣的盛況。我進去聽念經儀式聽了約二十分鐘,這些和尚真厲害,有三重合聲的效果。本來要在爬上去上醍醐,經過女人寺(尼姑庵),也同樣有唸經的儀式,這幾天好像都有法會的樣子,不過沒有像台灣那麼盛大,就只是在寺廟中唸經而已,不過有和尚拿著數位相機拍照記錄,還開閃光燈,瞬間感覺有點跳 TONE。
*南禪寺,看不完的庭院
*社區的祭典
走在一乘寺附近,散步的途中看到了很多人穿著傳統祭典的服飾,整個車隊有十幾部小巴士,分成好多隊伍,不同的隊伍有不同顏色的穿著,不過每一組老少都有。這些隊伍整個下午就在這一區的大街小巷敲鑼打鼓吹哨子遊行,很像是台灣的迎神祭典繞境,我覺得,台灣的比較有創意。不過京都的顯然是教育下一代傳統的模式,小朋友敲著鑼,後面的人或者依照敲鑼的節奏打著鼓,或者吹著哨音,並不會很吵,每個人默默地跟著隊伍在巡街。
這天是2012年5月12日,或許有人可以跟我說是甚麼活動?
*德川家的大政奉還,二條城
*還是進了桂離宮,無憾
*高台寺夜幕低垂
到達京都第一天,就進入最熱鬧觀光客最多的八坂神社、圓山公園,然後轉到高台寺,想要看看還有沒有一兩棵櫻花樹還盛開著,夜裡就來欣賞這殘景,沒想到連一片花瓣都沒有看到,在寧寧坂(紀念豐臣秀吉元配北政所夫人)只有嗅到陰涼氣息,或許高台寺外並不是那麼高,只能看到京都市區一小部份的華燈初上,不遠處經常出現在日本大河劇的高塔,與京都車站旁的京都塔。看到這邊的觀光設施,大大小小不同時代留下來的石碑、木頭的告示牌、大地圖,可以想像白天的時候遊客如織的景象,遇到一群香港觀光客還流連在這些石階步道,還有不少開計程車的大叔與即將收攤的觀光人力車伕。
我是那種經常反其道而行的怪觀光客,一早上咖啡館,大中午散步,晚上想要去逛寺廟。因此經常在參拜時間過後才想要進去看,要是我是住持,一定會舉辦一些晚上的靜心活動,或是凌晨的禪說課程。京都是少數開業時間很長的一個地方,或許這樣可以看到不少別人看不到的趣事。
*法然院聽演講
我看著書上法然院的照片,雖然天色已暗,我還是想看看那個有翠綠青苔的門口,彷彿跟我朝著手,晚上在哲學之道散步,其實有點恐怖,有時樹林裡會冒出一些動物的聲音。但很高興的到了門口貼了一張廣告,就是現在有場活動,而且那張廣告還說明了從甚麼時候開始,這裡就開始辦一些音樂欣賞活動,書上說他就是在這裡聽了 Bossa Nova 的演奏會,住持和尚很新潮的辦了許多的活動。我很興奮的就走進去,並用英文說我沒有報名,不知道可否進來參加,接待的小姐就收了我一千日圓,並且拿給我一組全部是人猿照片的明信片。
表演開始了,一個教授開講,原來不是甚麼音樂活動,而是松沢哲郎博士講他研究三十幾年的人猿,講日語我一個字都聽沒有,不過我看著有漢字的簡報,照片與影片的穿插,加上用手機查了一下這個教授的研究,算是瞭解了一些。松沢教授用比較旅遊的方式先說明他去非洲大陸研究的過程,後來才講他在實驗室的研究,這部分就非常有趣,會後還不少人提問。只是,連續幾天都在夜裡走在山中,我後來就改了一大早去逛寺廟吧!
*銀閣寺的枯山水
一般人對京都的印象,除了寺廟還是寺廟,本來前幾天還很反骨的很少安排寺廟的行程,想說就看些樸實的小寺院就好,在外頭散步逛書店太愉快了,到了照慈寺(銀閣寺)已經接近閉門時間,本來一進去看到望月台有點失望,但看到銀沙灘,想像著夜晚的月光灑下來,整個就值回票價了,但我還是沒能等到月亮出現,就被寺方運用敲鐘、廣播或打掃等不同的技巧請了出去,希望寺方可以在滿月之日的夜晚開放參拜。想想足利義政為了跟祖父拼行頭所蓋的寺廟,會讓我思考到底這樣華麗的寺廟與宗教間到底是怎樣的依存關係。
不巧的,還是遇上了喜歡拍照的中國人,喜歡站在風景點拍照,大部份中國人喜歡說這些東西中國也有,不過,我相信他們也都有感受到日本文化的大不相同。
*護國寺,明治維新大道
坂本龍馬的墓在靈山護國寺,我似乎都不走順走的路,看著 google maps 從清水寺從後面走過來,經過靈明神社的墓園,走上一處沒有對外開放的正法寺,本來想在往上看看,但實在有陰森就沒有往上走。走到當然護國寺也已經關門了,沒法進去看坂本龍馬,才在門口眺望一下,警報器就響了,連要瞻仰一下的機會都沒有。我反向走下維新大道,經過巨大的觀音像。
這整座山,即使是夜晚,還是有不少車子上山,寧靜的小徑內有不少餐廳,有別於觀光客會來的地方,我想應該都是預約宴會的場所。
*清水寺,修學旅行的恐怖人潮
清水寺是十二年前唯一有來的寺廟,記得上次來並沒有在門口洗手就進入,這次特別在寺廟門口找到了很長的舀水杓子,但發現一堆覺得寺廟很無聊的高中生坐在那邊把玩水,我指了指那個杓子,希望讓我洗淨一下手漱漱口。剛剛到清水寺因為懶得走,坐了兩站的公車,沒想到公車上擠滿了學生,又看到整個步道擠滿了跑來跑去的學生,店家貼了一些標示,好像是對修學旅行的學生有優惠。
我已經過了賞櫻季節才來京都避開觀光人潮,沒想到避不開日本學生的畢業旅行,這幾天不斷地看著導遊帶著學生進入寺廟,然後幫學生拍照,有些導遊老師可能講得很有趣,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一直有「疑~~~」的驚嘆聲,但也有學生覺得索然無味在暗處聊天。上了清水寺除了大舞台外,之前好像沒有去喝清水,我到的時候還好也已經晚了,稍微等了一下就喝到不虛此行的水。
在清水寺,除了各類的觀音,我看到種類最多樣的御守,真是有一次購足的感覺。
*曼殊院門跡,難忘的枯山水
門跡,是攝政或關白的貴族之意,也就是說曼殊院的住持都是天皇的親戚。親自設計並經常使用桂離宮宴請賓客的智仁親王因為機運不佳沒有當上天皇,他精通茶道,也會詠詩歌,沒當上天皇不知道是幸或是不幸?他的兒子智忠親王承接桂離宮另築更多時髦的茶屋。另一個兒子良尚法親王則當上了曼殊院、天台宗的最高住持。曼殊院初建的歷史可以反推到西元947年,當時並不在現址,幾經搬遷,在1656年,良尚法親王在此建立了曼殊院。
由於我是5月16日一早前來,轉了幾趟電車,因為要去看葵祭的遊行,本以為時間不太夠要放棄這個景點,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我看著地圖覺得多坐一站會比較近,就隨興的多坐一站,然後一下車隨著 GPS 與地圖走,一路上一直有指標指向曼殊院,寫的距離好像一下子就會走到,旁邊有小水道散步起來很舒服。我覺得台北周邊的山,其實很有機會發展的比京都還要好的散步路線吧?
進去後看到庭院的枯山水,有一個小石水池,我想月亮會倒映在水中,用勺子舀水就好像可以把月亮拿起來吃。而曼殊院的屋簷下都排有大小不一的石塊,屋簷下並沒有接水管,也沒有不知道下雨時雨水打下來是怎樣的聲音?而我到時的天氣晴朗,前一天才下一整天的小雨,院內的工作人員不知道怎樣點了煙飄在整個屋頂,就好像置身雲霧間,不知道作用為何?是要掃除霉味、驅除蚊蟲,還是增加得道仙氣呢?看到這景象我真的有置身香格里拉的感覺。
*詩仙堂,地上滿滿的砂石
在詩仙堂的門口,就感染一些悠然小徑的浪漫氣氛,我看看時間,等下要去看葵祭,應該沒辦法進入,可是可以在門口走走拍幾張照片。從小小的竹門進入,佈滿青苔的屋頂,樹木茂密的有點陰暗,走入不長的參道轉個彎,看到陽光灑在茅草門上,很亮很亮的售票口後方有一大片砂石營造出一個明亮的山水,我想應該就走到這裡了。屋內的畫出中國三十六位詩人的畫像這次是無緣見到了。
曾在德川家康門下工作的石川丈山,一筆一畫的寫出畫出這些作品,1672年以90高齡在此辭世。
*葵祭,平安時代的葵姬
京都的三的祭典:葵祭(5月)、祇園祭(7月)、時代祭(10月),葵祭本稱賀茂祭,但由於隊伍中都用葵花、葵葉裝飾所以改稱葵祭,平安京在規畫之初,兩個神社先建立,賀茂御祖神社(今下鴨神社)、賀茂別雷神社(上賀茂神社),這兩個神社在於每年的5月15日舉行的定期祭典,所以變成一種傳統,遊行的時候都要穿著平安時代的古人服裝,不過,我看到很多遊行的年輕人都帶著眼鏡,看起來就是那麼不搭。
我在出町柳附近,頂著大太陽,等平安時代的人到來,遊行的每個人都要頂著大太陽,都很酷沒有一個人笑,不知道是不是一種傳統,只有葵姬負責要對大家笑就好了。
*下鴨神社,老外的能劇
後來走進下鴨神社,發現好多樹,很涼爽。發現有貴賓席,賣的還不便宜,以前王公貴族可以坐的地方,現在只要有錢就可以坐著,我想比頂著大太陽好多了,只是不知道蚊蟲多不多就是。下午一點半開始有跑馬的活動,又恰巧遇到阿信叫著我的名字,才發現來這邊看葵祭的台灣人真不少,盡情的拍著古人騎馬跑過去的英勇姿態,背後是樹林,就好像回到平安時代一般。
既然來了下鴨神社,就到主殿去參拜一下,剛好有能劇表演,好像要上台表演還是要登記排隊的,而且要有一定的經歷,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上台的,看到有老婦人上去很專心的表演,也看到一個很高很壯的老外賣力的演出,到是有點再演出莎士比亞劇,因為聽不懂,我想像他們講的是眾多華麗的詞藻堆砌出來的,而且還要搭配舞台動作,這些動作又有點像木偶,在舞台上的方位應該也很講究。我在舞台下一直忍住偷笑,實在不尊重。
*仁和寺,皇帝退位的修行
*天龍寺
*金閣寺,無緣進入
*醍醐寺,秀吉的花見會
都沒人,很難想像櫻花季節是怎樣的盛況。我進去聽念經儀式聽了約二十分鐘,這些和尚真厲害,有三重合聲的效果。本來要在爬上去上醍醐,經過女人寺(尼姑庵),也同樣有唸經的儀式,這幾天好像都有法會的樣子,不過沒有像台灣那麼盛大,就只是在寺廟中唸經而已,不過有和尚拿著數位相機拍照記錄,還開閃光燈,瞬間感覺有點跳 TONE。
*南禪寺,看不完的庭院
*社區的祭典
走在一乘寺附近,散步的途中看到了很多人穿著傳統祭典的服飾,整個車隊有十幾部小巴士,分成好多隊伍,不同的隊伍有不同顏色的穿著,不過每一組老少都有。這些隊伍整個下午就在這一區的大街小巷敲鑼打鼓吹哨子遊行,很像是台灣的迎神祭典繞境,我覺得,台灣的比較有創意。不過京都的顯然是教育下一代傳統的模式,小朋友敲著鑼,後面的人或者依照敲鑼的節奏打著鼓,或者吹著哨音,並不會很吵,每個人默默地跟著隊伍在巡街。
這天是2012年5月12日,或許有人可以跟我說是甚麼活動?
*德川家的大政奉還,二條城
*還是進了桂離宮,無憾
2012/05/30
【不丹】黃老師、老姊姊、Frances 的虎穴寺
2012/05/29
【京都】第二印象(含「柳月堂」名曲喫茶店)
第一次到京都是十二年前,只停留三天,這次來京都特地在這邊留了比較長的八天,也沒有想要去附近的奈良、大阪,只想多多看一下有別於歷史、文學、小說、觀光中的京都,想當然爾要全面了解是不可能,但我試著漫無目的的在京都的小巷弄中尋找京都人的足跡,也買了幾本給日本人看的散步書,我想要追尋為何日本人會這樣嚴謹的個性。現在回想起來,終究還是一團迷霧。
鴨川三角洲聯誼的大學生
*京都,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地方吧!我想。
不可否認的,我不喜歡京都的第一印象,也不喜歡這次的第二印象。已經避開了櫻花盛開的季節,在任何地方的地上已經找不到短暫飄零的櫻花花瓣,即使是這樣,來自全世界各地的觀光客,仍舊擠滿的地鐵出入口,還有熱門的寺廟景點。我試著到了比較少人的醍醐寺,追尋豐臣秀吉在1598年,一統日本前舉辦的「醍醐花見」賞櫻活動地,在枯木淒涼門可羅雀的唐門前,難以想像當年或者是一個月前此地的櫻花是開的多麼漂亮!在醍醐寺的法會,我聆聽了熟悉的誦經聲調,雖然不同的語言,有著令人安定如同曼妙的音樂旋律中,我試著想要走上醍醐的山上,城市中盛夏的陽光在樹林中卻有點寒,經過小小的女人寺,尼姑也在法會誦經,身體不由自主的停下來,我想在上去可能會感冒,同時這是我旅行的最後一天,萬一趕不上飛機也不太好。
在東京,所有的人非得要徹底的遵守某種規則,例如:上地鐵站行走的方向,在車廂如何避免眼神直視的尷尬,如何搭快車回家,逛書店、上喫茶店的方法,講話的音量,鄰居的相處模式,在這個德川家康一手建立的江戶地區,一切的一切都有規則,沒有法律規範也有淺規則可循,在新宿、涉谷人潮眾多,人們卻可以低頭看著手機而互相不撞到,這對老外來說是非常神奇的一件事情,於是我看到了眾多的相機在高處拍攝這個如同螞蟻社群的東京人。
*到底是靠左走還是靠右走
但京都,所有的規則都不是規則,因為這裡是京都。所謂第二印象還是一樣不好,我想就是明明日本人都很守法,可是在京都的當地人,在電車站出入口,明明貼了一堆告示說要靠左走或是靠右走,當地人非觀光客,就是不會依照那個告示,有幾次我刻意的堅持就是要依照告示方向,差點被撞的滿頭包,然後仔細研究了告示牌的下方有排小字,原來電車公司為了怕得罪京都人,還特別說明了,如果人多必須的話,才建議依照告示的方向走即可,我想當時可能人潮不夠多吧!
非常不習慣京都的交通,有好多家電車公司在這裡經營,票務系統沒有整合,有時候用 IC 卡可以通行,然後到了另一家又不能使用,我經常用了別家的票卡,然後站在入口處想了很久未何不讓我進去,然後才知道原來又是不同家電車公司。好像戰國時代,所有的武士家都要到京都蓋豪華的房子一般,在此佔有一席之地。難道沒有一家公司來整合這樣的不方便,目前看起來是有 IC 卡在整合,不過轉乘並沒有折扣,往往到達目的地要花不少交通費。
到底京都的第一天晚上,剛好是周末,年輕人在外狂歡,一台機車在四條大路上蛇行,兩個年輕人狂妄的朝著鳴笛的警車大聲嗆聲,呼嘯而過的警車讓我好像置身動作電影中,但不是大河劇中的京都,也不是那個人與人之間要一直鞠躬的京都,我默默地在想這個古都的年輕人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情?這京都的這幾天,我每天都聽到消防車、救護車與警車的鳴聲,或許是在大馬路才會這樣嗎?但我看到校外教學(修學)旅行的年輕人,在寺廟前奔跑,在敬拜洗手的地方玩舀水器玩水,騎腳踏車上學的學生不管紅綠燈橫衝直撞,警車會在剛入夜前到社區廣播要大家注意安全。
*千年歷史的城市,傳統是一種包袱嗎?
京都做為日本的首都,從西元794年開始到明治天皇遷都東京的1868年,千年首都的歷史,深植在人心的傳統,對我們外人來看,是很有價值的傳統,但對年輕人來說,這個傳統或許是很重的包袱。京都的電車系統很多,只要轉乘不同系統,交通花費就很高,所以很多學生利用腳踏車代步。但是面對一年四季無數的觀光客在這塊土地上,來看這塊土地的都是看老人,年輕人的空間在哪裡?於是,我試著去找出比較年輕的書店、麵包店、咖啡館,也試著把自己融入當地人的日常生活風景中。
來京都的第二天,在路邊買了一盒紅豆飯,一早我坐電車到了出町柳,然後走到高野川、茂賀川匯流成為鴨川的一塊三角洲,許多書上說這裡是一般在地人會來的地方,星期六上午,就遇到了來這裡聯誼的年輕人,大家陸陸續續的到來,約上百人男男女女坐在帆布的地上吃點心聊天,三角洲還有一群年輕人在拍片,每個演員都很敬業,當背景的演員好像是在演《鴨川荷爾摩》像神經病一樣指揮著小鬼,兩三個年輕人口中唸唸有詞,手就亂揮,只有一台攝影機,似乎是要一鏡到底,我本來要離開了,但想說難得來京都,沒有跳過這些石頭,好像白來。小朋友一步步跳過在鴨川三角洲的大石頭,一些有趣的烏龜造型,搭配三角形、圓形、長方形等幾何造型,伴隨著鴨子在河裡悠游,天空一群群烏鴉,還有一些罕見的大鳥,有跑馬拉松的民眾,腳踏車隊,釣魚的父子,散步的歐吉桑,重機呼嘯而過,這三角洲其實不大,比景美溪新店溪還要小,但是在這古城內的兩河匯流處,我看到了京都當地人的閒散生活。
我刻意觀察京都的老人家,會不會對這樣的年輕人搖頭,但似乎他們已經習慣了,也不需要時時囑咐何謂傳統吧!因為時間到了這些年輕人自然就會承接這千年的包袱往下走。1969年東京大學與京都大學,都發生了學生的反對運動而占領學校,學生投擲汽油彈反抗警察鎮壓的失序現象,那個時代剛好是二次戰後沒有經過戰爭洗禮的年輕人,而過了四十幾年,當年這些年輕人都已經當過了社會菁英階層到了退休的年紀,而現在的大學生剛好出生在日本經濟泡沫時期(1986-1991),這樣的世代交替,在今日的東京我看不出有怎樣的變化,但在京都,好像有一股失序的現象,對我來說是失序,但對生活在此的人們來說,應該不算甚麼吧!畢竟面對著武士、天皇的輪番更替,這一點都不算甚麼。而且,何謂傳統,我這個外地人,也不清楚。
*京都的夜生活
我在「胡亂座」民宿遇到來自澳洲的朋友,他們已經來京都四趟,除了寺廟與節慶活動外,他們很熱心的介紹當地的樂團活動,拿出一大堆宣傳文宣,一連串的活動甚至有二十四小時的樂團接力表演的活動,他說這個跟我們墾丁的春吶有點類似,當然免不了會多喝了一些酒,至於有沒有嗑藥這我就不清楚了。玲瑯滿目的活動,甚至已經變成每年例行性的表演、比賽,吸引外國人來參與。我刻意到書店去找到京都的夜生活的書,居然也是一堆,一大堆居酒屋、酒吧,我隻身走在原河町一帶,甚至感覺到好像會被拉進去夜店的感覺。
1934年開業的「フランソア喫茶室」,列為京都的文化財,由於旁邊都是酒店,夜晚燈紅酒綠的地方,看到不少美眉挽著大叔大伯的手進來喝咖啡。我坐在非吸菸室,本來有些大嬸在聊天,現在晚上七點半,這邊都沒客人了,整個店也沒甚麼客人,可能要等到大家吃飯吃飽了的第二攤,才會人多吧!裡面保存著眾多房子蓋好時就有的燈飾、畢卡索、夏卡爾的作品,也有一些西洋複製畫,屋內有昭和時期小巧洋和混搭的形象,屋外有大正時期用石頭建的歐式風格。而這老的喫茶店,也因為周邊的場所的關係,服務的這類的客人,我想這個地方會有西洋畫作,應該當時的主人背後有些故事才是。
*京都的喫茶店
於是,我利用中午或晚上吃飯的時間,儘量拜訪這些特色喫茶店,有點年紀的或是書上介紹比較特殊的店,在出町柳電車站旁的「柳月堂」名曲喫茶店,一樓是麵包店,二樓分兩個空間,小部分是可以聊天的空間,大部分是不能講話或發出聲音的名曲欣賞。老老闆目前九十幾歲,據說是台灣人過來開的,第二代的老闆只會日語不會講台語,我並沒有遇上老老闆,但是因為我當時想拿筆記型電腦出來紀錄當時的情況(就是寫稿),被穿著白色衣服(我在想該不會是內衣吧?)的小老闆出來阻止,大概是打電腦鍵盤會發出大聲音吧!很奇怪的現象,來此聽名曲的客人都是男性,有大學生也有歐吉桑,等店要關門前半小時,才有一個年輕的女性,狀似觀光客跑進來體驗一下。
在京都市役所旁,有一棟 1928 年的歷史建築,地下室有家很有特色的咖啡館 CAFE INDEPENDANTS,這棟歷史建築再利用的很徹底,一樓賣外賣,兩樓、地下室有餐廳、夜店與咖啡館,地下室斑駁的牆面,好似傾毀的紅磚,窯燒有裂痕的磁磚,當年流行的各樣的建築材料被混搭在地下室的咖啡館內。本能寺就在旁邊,當年織田信長在本能寺之變自殺的原址並不在此,這裡是豐臣秀吉重建為了紀念主公的本能寺,不過在這熱鬧的商店街,唯一流連不回去的只有觀光客走來走去。
要體驗當地人的咖啡館,我看了《從書店窗口看京都》這本書裡面介紹的一家老咖啡館,專心的感受京都敬業職人的用心,在高野川邊的『授人』咖啡館,跟書上照片一樣的老老闆,打著紅色的小領結,白色長袖襯衫,外面穿上藍色的背心,背心上還有繡『狩人』兩字,年輕的外場小弟也是一樣的穿著,此外還有一個老老闆娘,每有客人進出,就會很真心的喊著歡迎詞。我啜飲一口咖啡,果然又是老咖啡店獨有厚重的味道。看著吧台上一些名人的簽名,吉永小百合在1982年來此留下紀錄,紅色的遮雨棚在烈日的陽光下照著這家店紅通通的,在咖啡色的家具與咖啡香中,我度過了一個閒散的午後時光,看看在地人的生活。
*洋果子店、咖啡館,還是餐廳?
有天,從金閣寺出來(其實我太晚到了,根本沒有進去),搭上公車,在車上隨便翻閱了《京都読書さんぽ》書內有家「ことばのはおと」古書茶房,剛好就在附近,於是按了鈴很快跳下車。這一家放滿了古書的老房子,主要的書有兒童的繪本、旅行、漫畫、文庫本小說、松浦彌太郎、村上春樹的書。座敷的位置展示的是電車旅行的主題書,還有一落是貓的主題,每個角落都很有巧思,我想也都是主人的喜好與收藏吧!我有請老闆娘簽名,應該也是愛貓人士,她畫了一隻貓!
「月と六ペンス」讀書咖啡館,都是為一個人來此讀書所設計,位於一棟舊公寓內,室內黃色燈泡配上木頭桌椅,書桌前擺了一排排文庫本的書,有荒木經惟、石原真弓、吉田篤弘、中谷美紀等,這些作家的書台灣好像都有翻譯。來到這裡,就好像到了村上大叔「挪威的森林」的場景,男主角「渡邊徹」一路回憶著與直子的過往,那樣淡淡地哀愁,在這裡很輕的音樂聲中感染我的心情,或許是我看到書架上一堆村上春樹的文庫本,一時就想到這部小說吧!在這樣的咖啡館,時間的流逝特別快。
另外,因為我去桂離宮兩回,第一回沒能進去參觀,赤日炎炎,我在桂橋邊的中村軒休息了兩回,創立於1883年(明治16年)的甜點洋果子店,如今在日本各大城市開了不少分店,本以為賣洋果子,應該其他餐點會不好吃,我第一次點了冷麵、紅豆飯,第二次點了季節限定的冰品、紅豆點心,沒想到每樣都很好吃,是怎樣的店可以做到每樣東西都好吃,真讓我不可思議!
*不一樣的古書店
先前從出町柳一路往東走到銀閣寺,一家家小巧的古書店被我快速的瀏覽過,這裡的古書店比東京的神保町容易親近,而神保町的古書店總覺得把書拿下來翻閱,就要付費的感覺。但京都的古書店可以一本本拿下來翻,這是一種感覺,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找到了書上介紹的《迷子》古書店,想翻翻古書(二手書),這邊有一些黑膠唱盤,還有一體成形上面是黑膠唱機,下面是唱盤架,成套黑膠唱片,還有精美的包裝,在這裡我也看到一套套的古書包含精美的盒子,據說以前成套的書連書架都有附上,這裡有不少的木頭書架,我猜想可能也是這樣來的。這邊的書都有半透明的書套,是老闆一本本把書套套上,並且列印出書的價格與相關資料,雖然這裡的書不多,可是老闆這樣也很花時間吧!我挑了介紹李香蘭的文庫本,其實,買一般本比較划算,折扣比較多。
這家店的書店在一樓,咖啡館在二樓,跟台灣的商店思考邏輯不同,通常書店的經營比較困難,所以都選擇房租比較便宜的地下室或是二、三樓,迷子能夠坐落在這歐式建築中的一樓,雖然空間使用不大,畸零空間也不少,但是迷子的小東西很多,怎樣擺放都很自由。
*到底誰是京都人
據說京都人對於真正的京都人有很嚴格的定義,只有在京都府的京都市內稱為京都人,而且,若是小時後離開市區再回來,就不是道地的京都人了。甚至,有些人還要計較到阿公阿嬤那輩開始就住在京都,才稱為京都人。一個地方的人對自己住過的地方那麼的重視,我看到很多房子前面會有一個木板,把歷年來自來水場、電力公司的鐵牌,甚至是 NHK或是某某協會發的小獎牌,非常珍惜的保存在自家門口,這座城市的人們對自己的過往真的非常重視,彷彿一切的榮譽都來自於歷史,而一切的存在除了腦中的記憶,還有食衣住行中的味道、顏色、觸覺的感官上,京都人可以為了傳統的味道,可以為了每年只存在兩周的櫻花,還有入口只有兩秒鐘的豆腐,用盡了一生的努力。
德川家康一統天下後,開啟了日本另一個完全以法來限制個領主武士的局面,實行一國一城令和武家諸法度等政策,維持國家穩定。因此江戶幕府時代沒有戰事,但也埋下了政治中心將往東遷移到東京的一顆種子。京都的二條城,曾是德川家康的住所,在坂本龍馬的船中八策的驅動下,後來1867年大政奉還給日本明治天皇,幕府時代正式結束,是日本往近代跨一大步的歷史事件,而京都的四周,充滿著這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石碑,走沒三步就有一個小碑,走九步就有大的告示牌,數不清的廟宇,看不盡的庭院,走不完的散步步道,每一條都有故事,若是靈魂不滅,在京都這小小塊區域,應該擠滿了千千萬萬的遊魂,在這凍結的時間中,我們看到了甚麼值得學習的足跡呢?
我是離開佛羅倫斯後,才開始喜歡上這座優美的城市,京都也是這樣的。
鴨川三角洲聯誼的大學生
*京都,本身就是一個矛盾的地方吧!我想。
不可否認的,我不喜歡京都的第一印象,也不喜歡這次的第二印象。已經避開了櫻花盛開的季節,在任何地方的地上已經找不到短暫飄零的櫻花花瓣,即使是這樣,來自全世界各地的觀光客,仍舊擠滿的地鐵出入口,還有熱門的寺廟景點。我試著到了比較少人的醍醐寺,追尋豐臣秀吉在1598年,一統日本前舉辦的「醍醐花見」賞櫻活動地,在枯木淒涼門可羅雀的唐門前,難以想像當年或者是一個月前此地的櫻花是開的多麼漂亮!在醍醐寺的法會,我聆聽了熟悉的誦經聲調,雖然不同的語言,有著令人安定如同曼妙的音樂旋律中,我試著想要走上醍醐的山上,城市中盛夏的陽光在樹林中卻有點寒,經過小小的女人寺,尼姑也在法會誦經,身體不由自主的停下來,我想在上去可能會感冒,同時這是我旅行的最後一天,萬一趕不上飛機也不太好。
在東京,所有的人非得要徹底的遵守某種規則,例如:上地鐵站行走的方向,在車廂如何避免眼神直視的尷尬,如何搭快車回家,逛書店、上喫茶店的方法,講話的音量,鄰居的相處模式,在這個德川家康一手建立的江戶地區,一切的一切都有規則,沒有法律規範也有淺規則可循,在新宿、涉谷人潮眾多,人們卻可以低頭看著手機而互相不撞到,這對老外來說是非常神奇的一件事情,於是我看到了眾多的相機在高處拍攝這個如同螞蟻社群的東京人。
*到底是靠左走還是靠右走
但京都,所有的規則都不是規則,因為這裡是京都。所謂第二印象還是一樣不好,我想就是明明日本人都很守法,可是在京都的當地人,在電車站出入口,明明貼了一堆告示說要靠左走或是靠右走,當地人非觀光客,就是不會依照那個告示,有幾次我刻意的堅持就是要依照告示方向,差點被撞的滿頭包,然後仔細研究了告示牌的下方有排小字,原來電車公司為了怕得罪京都人,還特別說明了,如果人多必須的話,才建議依照告示的方向走即可,我想當時可能人潮不夠多吧!
非常不習慣京都的交通,有好多家電車公司在這裡經營,票務系統沒有整合,有時候用 IC 卡可以通行,然後到了另一家又不能使用,我經常用了別家的票卡,然後站在入口處想了很久未何不讓我進去,然後才知道原來又是不同家電車公司。好像戰國時代,所有的武士家都要到京都蓋豪華的房子一般,在此佔有一席之地。難道沒有一家公司來整合這樣的不方便,目前看起來是有 IC 卡在整合,不過轉乘並沒有折扣,往往到達目的地要花不少交通費。
到底京都的第一天晚上,剛好是周末,年輕人在外狂歡,一台機車在四條大路上蛇行,兩個年輕人狂妄的朝著鳴笛的警車大聲嗆聲,呼嘯而過的警車讓我好像置身動作電影中,但不是大河劇中的京都,也不是那個人與人之間要一直鞠躬的京都,我默默地在想這個古都的年輕人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情?這京都的這幾天,我每天都聽到消防車、救護車與警車的鳴聲,或許是在大馬路才會這樣嗎?但我看到校外教學(修學)旅行的年輕人,在寺廟前奔跑,在敬拜洗手的地方玩舀水器玩水,騎腳踏車上學的學生不管紅綠燈橫衝直撞,警車會在剛入夜前到社區廣播要大家注意安全。
*千年歷史的城市,傳統是一種包袱嗎?
京都做為日本的首都,從西元794年開始到明治天皇遷都東京的1868年,千年首都的歷史,深植在人心的傳統,對我們外人來看,是很有價值的傳統,但對年輕人來說,這個傳統或許是很重的包袱。京都的電車系統很多,只要轉乘不同系統,交通花費就很高,所以很多學生利用腳踏車代步。但是面對一年四季無數的觀光客在這塊土地上,來看這塊土地的都是看老人,年輕人的空間在哪裡?於是,我試著去找出比較年輕的書店、麵包店、咖啡館,也試著把自己融入當地人的日常生活風景中。
來京都的第二天,在路邊買了一盒紅豆飯,一早我坐電車到了出町柳,然後走到高野川、茂賀川匯流成為鴨川的一塊三角洲,許多書上說這裡是一般在地人會來的地方,星期六上午,就遇到了來這裡聯誼的年輕人,大家陸陸續續的到來,約上百人男男女女坐在帆布的地上吃點心聊天,三角洲還有一群年輕人在拍片,每個演員都很敬業,當背景的演員好像是在演《鴨川荷爾摩》像神經病一樣指揮著小鬼,兩三個年輕人口中唸唸有詞,手就亂揮,只有一台攝影機,似乎是要一鏡到底,我本來要離開了,但想說難得來京都,沒有跳過這些石頭,好像白來。小朋友一步步跳過在鴨川三角洲的大石頭,一些有趣的烏龜造型,搭配三角形、圓形、長方形等幾何造型,伴隨著鴨子在河裡悠游,天空一群群烏鴉,還有一些罕見的大鳥,有跑馬拉松的民眾,腳踏車隊,釣魚的父子,散步的歐吉桑,重機呼嘯而過,這三角洲其實不大,比景美溪新店溪還要小,但是在這古城內的兩河匯流處,我看到了京都當地人的閒散生活。
我刻意觀察京都的老人家,會不會對這樣的年輕人搖頭,但似乎他們已經習慣了,也不需要時時囑咐何謂傳統吧!因為時間到了這些年輕人自然就會承接這千年的包袱往下走。1969年東京大學與京都大學,都發生了學生的反對運動而占領學校,學生投擲汽油彈反抗警察鎮壓的失序現象,那個時代剛好是二次戰後沒有經過戰爭洗禮的年輕人,而過了四十幾年,當年這些年輕人都已經當過了社會菁英階層到了退休的年紀,而現在的大學生剛好出生在日本經濟泡沫時期(1986-1991),這樣的世代交替,在今日的東京我看不出有怎樣的變化,但在京都,好像有一股失序的現象,對我來說是失序,但對生活在此的人們來說,應該不算甚麼吧!畢竟面對著武士、天皇的輪番更替,這一點都不算甚麼。而且,何謂傳統,我這個外地人,也不清楚。
*京都的夜生活
我在「胡亂座」民宿遇到來自澳洲的朋友,他們已經來京都四趟,除了寺廟與節慶活動外,他們很熱心的介紹當地的樂團活動,拿出一大堆宣傳文宣,一連串的活動甚至有二十四小時的樂團接力表演的活動,他說這個跟我們墾丁的春吶有點類似,當然免不了會多喝了一些酒,至於有沒有嗑藥這我就不清楚了。玲瑯滿目的活動,甚至已經變成每年例行性的表演、比賽,吸引外國人來參與。我刻意到書店去找到京都的夜生活的書,居然也是一堆,一大堆居酒屋、酒吧,我隻身走在原河町一帶,甚至感覺到好像會被拉進去夜店的感覺。
1934年開業的「フランソア喫茶室」,列為京都的文化財,由於旁邊都是酒店,夜晚燈紅酒綠的地方,看到不少美眉挽著大叔大伯的手進來喝咖啡。我坐在非吸菸室,本來有些大嬸在聊天,現在晚上七點半,這邊都沒客人了,整個店也沒甚麼客人,可能要等到大家吃飯吃飽了的第二攤,才會人多吧!裡面保存著眾多房子蓋好時就有的燈飾、畢卡索、夏卡爾的作品,也有一些西洋複製畫,屋內有昭和時期小巧洋和混搭的形象,屋外有大正時期用石頭建的歐式風格。而這老的喫茶店,也因為周邊的場所的關係,服務的這類的客人,我想這個地方會有西洋畫作,應該當時的主人背後有些故事才是。
*京都的喫茶店
於是,我利用中午或晚上吃飯的時間,儘量拜訪這些特色喫茶店,有點年紀的或是書上介紹比較特殊的店,在出町柳電車站旁的「柳月堂」名曲喫茶店,一樓是麵包店,二樓分兩個空間,小部分是可以聊天的空間,大部分是不能講話或發出聲音的名曲欣賞。老老闆目前九十幾歲,據說是台灣人過來開的,第二代的老闆只會日語不會講台語,我並沒有遇上老老闆,但是因為我當時想拿筆記型電腦出來紀錄當時的情況(就是寫稿),被穿著白色衣服(我在想該不會是內衣吧?)的小老闆出來阻止,大概是打電腦鍵盤會發出大聲音吧!很奇怪的現象,來此聽名曲的客人都是男性,有大學生也有歐吉桑,等店要關門前半小時,才有一個年輕的女性,狀似觀光客跑進來體驗一下。
在京都市役所旁,有一棟 1928 年的歷史建築,地下室有家很有特色的咖啡館 CAFE INDEPENDANTS,這棟歷史建築再利用的很徹底,一樓賣外賣,兩樓、地下室有餐廳、夜店與咖啡館,地下室斑駁的牆面,好似傾毀的紅磚,窯燒有裂痕的磁磚,當年流行的各樣的建築材料被混搭在地下室的咖啡館內。本能寺就在旁邊,當年織田信長在本能寺之變自殺的原址並不在此,這裡是豐臣秀吉重建為了紀念主公的本能寺,不過在這熱鬧的商店街,唯一流連不回去的只有觀光客走來走去。
要體驗當地人的咖啡館,我看了《從書店窗口看京都》這本書裡面介紹的一家老咖啡館,專心的感受京都敬業職人的用心,在高野川邊的『授人』咖啡館,跟書上照片一樣的老老闆,打著紅色的小領結,白色長袖襯衫,外面穿上藍色的背心,背心上還有繡『狩人』兩字,年輕的外場小弟也是一樣的穿著,此外還有一個老老闆娘,每有客人進出,就會很真心的喊著歡迎詞。我啜飲一口咖啡,果然又是老咖啡店獨有厚重的味道。看著吧台上一些名人的簽名,吉永小百合在1982年來此留下紀錄,紅色的遮雨棚在烈日的陽光下照著這家店紅通通的,在咖啡色的家具與咖啡香中,我度過了一個閒散的午後時光,看看在地人的生活。
*洋果子店、咖啡館,還是餐廳?
有天,從金閣寺出來(其實我太晚到了,根本沒有進去),搭上公車,在車上隨便翻閱了《京都読書さんぽ》書內有家「ことばのはおと」古書茶房,剛好就在附近,於是按了鈴很快跳下車。這一家放滿了古書的老房子,主要的書有兒童的繪本、旅行、漫畫、文庫本小說、松浦彌太郎、村上春樹的書。座敷的位置展示的是電車旅行的主題書,還有一落是貓的主題,每個角落都很有巧思,我想也都是主人的喜好與收藏吧!我有請老闆娘簽名,應該也是愛貓人士,她畫了一隻貓!
「月と六ペンス」讀書咖啡館,都是為一個人來此讀書所設計,位於一棟舊公寓內,室內黃色燈泡配上木頭桌椅,書桌前擺了一排排文庫本的書,有荒木經惟、石原真弓、吉田篤弘、中谷美紀等,這些作家的書台灣好像都有翻譯。來到這裡,就好像到了村上大叔「挪威的森林」的場景,男主角「渡邊徹」一路回憶著與直子的過往,那樣淡淡地哀愁,在這裡很輕的音樂聲中感染我的心情,或許是我看到書架上一堆村上春樹的文庫本,一時就想到這部小說吧!在這樣的咖啡館,時間的流逝特別快。
另外,因為我去桂離宮兩回,第一回沒能進去參觀,赤日炎炎,我在桂橋邊的中村軒休息了兩回,創立於1883年(明治16年)的甜點洋果子店,如今在日本各大城市開了不少分店,本以為賣洋果子,應該其他餐點會不好吃,我第一次點了冷麵、紅豆飯,第二次點了季節限定的冰品、紅豆點心,沒想到每樣都很好吃,是怎樣的店可以做到每樣東西都好吃,真讓我不可思議!
*不一樣的古書店
先前從出町柳一路往東走到銀閣寺,一家家小巧的古書店被我快速的瀏覽過,這裡的古書店比東京的神保町容易親近,而神保町的古書店總覺得把書拿下來翻閱,就要付費的感覺。但京都的古書店可以一本本拿下來翻,這是一種感覺,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找到了書上介紹的《迷子》古書店,想翻翻古書(二手書),這邊有一些黑膠唱盤,還有一體成形上面是黑膠唱機,下面是唱盤架,成套黑膠唱片,還有精美的包裝,在這裡我也看到一套套的古書包含精美的盒子,據說以前成套的書連書架都有附上,這裡有不少的木頭書架,我猜想可能也是這樣來的。這邊的書都有半透明的書套,是老闆一本本把書套套上,並且列印出書的價格與相關資料,雖然這裡的書不多,可是老闆這樣也很花時間吧!我挑了介紹李香蘭的文庫本,其實,買一般本比較划算,折扣比較多。
這家店的書店在一樓,咖啡館在二樓,跟台灣的商店思考邏輯不同,通常書店的經營比較困難,所以都選擇房租比較便宜的地下室或是二、三樓,迷子能夠坐落在這歐式建築中的一樓,雖然空間使用不大,畸零空間也不少,但是迷子的小東西很多,怎樣擺放都很自由。
*到底誰是京都人
據說京都人對於真正的京都人有很嚴格的定義,只有在京都府的京都市內稱為京都人,而且,若是小時後離開市區再回來,就不是道地的京都人了。甚至,有些人還要計較到阿公阿嬤那輩開始就住在京都,才稱為京都人。一個地方的人對自己住過的地方那麼的重視,我看到很多房子前面會有一個木板,把歷年來自來水場、電力公司的鐵牌,甚至是 NHK或是某某協會發的小獎牌,非常珍惜的保存在自家門口,這座城市的人們對自己的過往真的非常重視,彷彿一切的榮譽都來自於歷史,而一切的存在除了腦中的記憶,還有食衣住行中的味道、顏色、觸覺的感官上,京都人可以為了傳統的味道,可以為了每年只存在兩周的櫻花,還有入口只有兩秒鐘的豆腐,用盡了一生的努力。
德川家康一統天下後,開啟了日本另一個完全以法來限制個領主武士的局面,實行一國一城令和武家諸法度等政策,維持國家穩定。因此江戶幕府時代沒有戰事,但也埋下了政治中心將往東遷移到東京的一顆種子。京都的二條城,曾是德川家康的住所,在坂本龍馬的船中八策的驅動下,後來1867年大政奉還給日本明治天皇,幕府時代正式結束,是日本往近代跨一大步的歷史事件,而京都的四周,充滿著這些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石碑,走沒三步就有一個小碑,走九步就有大的告示牌,數不清的廟宇,看不盡的庭院,走不完的散步步道,每一條都有故事,若是靈魂不滅,在京都這小小塊區域,應該擠滿了千千萬萬的遊魂,在這凍結的時間中,我們看到了甚麼值得學習的足跡呢?
我是離開佛羅倫斯後,才開始喜歡上這座優美的城市,京都也是這樣的。
2012/05/18
【京都】流水帳 20120518:南禪寺真多看不懂的枯山水
2012/05/17
【京都】流水帳 20120517:終於進了桂離宮
在京都真的要早起才能看到很多寺廟,不過一天要看第三個寺廟的時候,全部會搞混吧!
1. 仁和寺,皇帝離職後出家修練的地方。庭院非常大器,看到了應該就不會留戀皇位了吧?
2. 天龍寺,據說當時有派一艘天龍船跟中國貿易以而得名,寺內還有一條人造的河流大掘川,日本人從古代就很喜歡做模型吧!都想把山川收納在自己家裡。建議多花100日圓買屋內的票,可以坐在室內看庭園的造景。
3. 桂離宮,那個解說員好像很風趣,可惜我聽不懂日語。配合他的動作再看文字解說,算是有一點了解,這裡的落雨不用管子排水,而是直接落在石頭上(落雨石),不知道下大雨會發出怎樣的聲響呢?其他要回家再多看書了。
*本想去另一家咖啡館,找了老半天,今天剛好休假,鐵門一拉下來,低調的連招牌都沒有。
4. 月と六ペンス 讀書咖啡館,都是為一個人來此讀書所設計,位於一棟舊公寓內,室內黃色燈泡配上木頭桌椅,書桌前擺了一排排文庫本的書,有荒木經惟、石原真弓、吉田篤弘、中谷美紀等,這些作家的書台灣好像都有翻譯。音樂很輕,雖然外面是馬路,車子過去有點吵,但晚上六點半後,車子就很少了,京都的巷弄充滿了居酒屋,暗藏一些書店、展覽場地、美髮店。不知道這些居酒屋到了晚上九點後是怎樣的盛況?我應該撐不到那個時候吧!
1. 仁和寺,皇帝離職後出家修練的地方。庭院非常大器,看到了應該就不會留戀皇位了吧?
2. 天龍寺,據說當時有派一艘天龍船跟中國貿易以而得名,寺內還有一條人造的河流大掘川,日本人從古代就很喜歡做模型吧!都想把山川收納在自己家裡。建議多花100日圓買屋內的票,可以坐在室內看庭園的造景。
3. 桂離宮,那個解說員好像很風趣,可惜我聽不懂日語。配合他的動作再看文字解說,算是有一點了解,這裡的落雨不用管子排水,而是直接落在石頭上(落雨石),不知道下大雨會發出怎樣的聲響呢?其他要回家再多看書了。
*本想去另一家咖啡館,找了老半天,今天剛好休假,鐵門一拉下來,低調的連招牌都沒有。
4. 月と六ペンス 讀書咖啡館,都是為一個人來此讀書所設計,位於一棟舊公寓內,室內黃色燈泡配上木頭桌椅,書桌前擺了一排排文庫本的書,有荒木經惟、石原真弓、吉田篤弘、中谷美紀等,這些作家的書台灣好像都有翻譯。音樂很輕,雖然外面是馬路,車子過去有點吵,但晚上六點半後,車子就很少了,京都的巷弄充滿了居酒屋,暗藏一些書店、展覽場地、美髮店。不知道這些居酒屋到了晚上九點後是怎樣的盛況?我應該撐不到那個時候吧!
2012/05/16
【京都】流水帳 20120516:葵祭
1. 曼殊院,本來只要去詩仙堂,因為上午的時間頗趕,然後突然一轉念就多坐了一站,趕快走過去。走到一半本來想說太遠了,還是去詩仙堂好了,可是所有的路標都帶我要去曼殊院。看了曼殊院的枯山水都不想走了。
2. 詩仙堂,想說時間來不及去詩仙堂,可是指標又一路帶著我去,實在來不及要去看葵祭,沒有進詩仙堂,但在門口拍了一些照片。我覺得一切都有某種力量拉著我來這兩個地方。
3. 葵祭,出町柳,等平安時代的人到來,遊行的每個人都要頂著大太陽,都很酷沒有一個人笑,不知道是不是一種傳統,只有葵姬要對大家笑。
4. 下鴨神社,葵祭有跑馬表演。
5. 京都御苑散步,然後去西北角的京內廳申請桂離宮的參觀證。
6. 金閣寺,坐公車去,到了剛好五點,不能進去。
7. ことばのはおと,古書茶房,這一家放滿了古書的老房子,很多雜誌都有介紹,主要的書有兒童的繪本、旅行、漫畫、文庫本小說、松浦彌太郎、村上春樹的書。座敷的位置展示的是電車旅行的主題書,還有一落是貓的主題,每個角落都很有巧思,我想也都是主人的喜好與收藏吧!我有請老闆娘簽名,應該也是愛貓人士,她畫了一隻貓!
8. 京都市役所旁的商店街,還有一棟 1928 年的歷史建築,地下室有家很有特色的咖啡館 CAFE INDEPENDANTS,不過我不太有力氣再去喝咖啡了。發現藥妝店裡面都是台灣人再買藥品。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