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邊老師這十年來的紀錄,疫情期間不曾停歇,深深地覺得這個世界的成功,是屬於永不停歇的人。
從這些老房子的探訪、紀錄,與周邊的人互動,有了時空感,蓋房子之時與建築史的串聯,再歸納出百年來建築的演進,我覺得並不是常人可以完成的。
雖然已經有兩本正體版,這本日文版更為完整,既簡潔又有檢索感,好像應該是傳統官方的出版品才有這樣的能力,但反觀今天這類的書籍都是私人完成,官方的出版品也都缺乏這樣的精神了。
台灣到哪裡可以買的到呢?
ps. 很感謝有機緣可以提供渡邊老師右下角這個有趣的小資訊:
紹興酒
清酒
小米酒的產地
。
總覽:關於本站、水瓶子、外稿、演講、導覽、媒體、流水帳、年度計畫、綠逗冰|地圖|青田七六|野草|星球旅行|臉書專頁|首頁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龍瑛宗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龍瑛宗
2022/12/01
2020/06/19
2020/05/14
【台北】渡邊義孝的來台灣第十八次的旅行紀錄
2020/01/01
【台北】青田七六【渡邊義孝的日本時代家屋紀行_手稿複製展】
這些是上週渡邊老師來講座分享時帶大家在青田街、溫州街散步觀察到的洋和不同的樣式當場所繪,透過這樣小小的觀察,馬上就可以看見建築的脈絡,要了解台灣所有的建築,日本時代絕對是不能忽略的一件事,而且非常的重要。
渡邊老師第一個小時先從他阿祖說起,舉例一些日本的名人,如何透過繪圖測量,還有長谷川堯的啟發,讓他有了旅行作手繪紀錄的想法。
我最意外的是在旅行途中收集的這些名片、明信片,渡邊老師為了減輕重量與厚度,居然還會使用工具把紙分層,然後薄薄的貼在筆記本上。為了讓構圖比較穩重,在筆記本的四個周邊是比較常畫上建築的地方。
今天的聽到一句話:思考當時這些建築者或居住者的心情,透過這樣的紀錄,或許可以更了解一些。
事後,渡邊老師也說:我們都專注在說明日本時代建築的美好,是不是過度美化?看他紀錄了多半是美好的一面,我們如何有自己的想法,表達後互相溝通未來再生模式,我覺得是老屋保存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
【渡邊義孝的日本時代家屋紀行_手稿複製展】
展期:2019.12.25(三)~2020.03.01(日)
展場:青田七六_遛遛七六小書房
「不管去到哪個國家都是如此,即使博物館中有歷史資料,但還是透過街上的建築來瞭解這個國家的歷史才是最簡單有趣的」–渡邊義孝 (日本一級建築士)
自2011年起,渡邊老師多次來台,實地考察台灣各地近代日式建築,數量多達千處,並以手繪筆記的方式記錄建築特色,這次特意展出20片日式建築的「#原文手稿內容」,讓我們跟隨老師的筆記一同探訪各地老屋!
此次展出為免費閱覽,歡迎大家有空來老屋裡看看其他老屋之美!
#青田七六— 和 Yoshitaka Watanabe 。
****************
渡邊義孝手稿複製展:日本時代家屋紀行
日期:2019.12.25-2020.03.01
時間:09:00-21:00
地點:青田七六小書房
費用:免費
展覽緣起
渡邊義孝老師自從2011年第一次來到台灣後,在網路上開啟了一個群組,讓大家標示台灣在日本時代殘存的建築,因而有了這幾年十幾次瘋狂來台灣探詢老房子的紀錄手稿。
我喜歡老房子,經常在屋外想像著舊時代的人在屋內生活的景況,而屋主到底是懷抱怎樣的理念興建這樣的住宅,到底是怎樣的原因導致了這些老屋又變成了頹廢破敗的景象?種種的問號促使我們經營青田七六時,希望讓民眾了解老房子過往風華。
曾去拜訪「尾道空屋再生計畫」(尾道空き家再生プロジェクト)的豊田雅子小姐,與渡邊老師帶我在山城慢步,該團隊為了荒廢已久的房子找到新主,老房子再利用的過程而被修復。在他們的帶領下,我看到了尾道老房子被修復後多元的使用方式。
突然,渡邊老師看到一棟被鷹架圍起來的老房子,急切的爬進去想要了解是要拆除?還是只是維修。途中,豊田小姐隨手拆除老房子身上的雜草與樹根,這些舉動,都可以發現他們對老建築的熱情。
這次挑出二十棟渡邊老師來台紀錄的住宅與台北帝國大學時期的建築,除了建築的現狀,還有當時遇到的人事物,都被記錄下來了,期待大家觀賞後也可以感受到這樣的熱情,愛護老建築需要更多人一起參與。— 和 Yoshitaka Watanabe 。
**************
渡邊老師的展正式開始了 #歡迎分享
我特地選了一些以手繪、漫畫來介紹建築、歷史相關的書籍,包含李乾朗、磯達雄、宮澤洋、妹尾河童等人的書籍。
看這些手稿之餘,也可以翻閱相關的書籍。展期到 2020.03.01 為止
PS. 我又要開始每日搬書的日子了。— 在青田七六。
2019/07/21
【台北】與渡邊義孝到大同大學志生紀念館參觀
今天上午一早與渡邊老師在青田七六,看一下原本有有防空壕位置與水池的位置,後來旁邊由馬廷英教授妹妹所興建的磚房,依著防空壕與水池而擴建。
後來就前往大同大學的志生紀念館,日本時代興建的日式住宅,還是以日本人興建的和洋混和的住宅,在大稻埕迪化街區,這種漢洋風格的生活空間為主,台灣人與日本人居住空間呈現非常不同的樣貌。
這中間難道沒有互相融合的住宅嗎?
陳茂通宅(已拆除),其實也是洋和二館的設計模式,但是在洋館二樓有設置公媽廳,而洋館的招待性質非常強烈,這點我覺得就非常具有台灣風格。
這幾年陸續來志生紀念館,越發覺得這棟房子的設計者,必定是相當了解日式文化,也了解台灣人的生活空間使用習慣,才能融合的如此精彩,所以請渡邊老師來看看。
1940年,戰爭進入了白熱化,內地已經發出禁令,建材受到了相當的管制,而這時在台灣的協志商會林煶灶,則請當時總經理廖欽福設計了這個住宅,當成兒子林挺生的結婚賀禮。
協志商會承接總督府多項工程,原台灣司令官邸(現陸聯廳)、臺北市役所(現行政院辦公室)、臺北電話局(現中華電信)等,除了洋和折衷的招待所之外,現代主義風格十分強烈,而這棟建築在這樣的風格影響下,一進門的門面看到了是簡單的洋館。
豪華的門柱與路面四十五度角,一進門後,洋館的門廊有洗石子的羅馬圓拱,搭配著圓窗。
洋館雖然四四方方的,但是開窗的位置、比例、大小,則需要相當的功力,看似簡單,但是卻一點也都不簡單--渡邊老師說。
我喜歡後面雁形的和式建築,好似桂離宮,無論從屋外或在屋內的走廊上觀察,呈現了不同的趣味,尤其是喜歡攝影的朋友,在不同的時間光線,與後院心字池塘,半圓形的階梯,好似一個舞台。
前院的方形,與後院的圓形相映成趣,洋館與和館融合的中央,則是公媽廳,位於洋館內,是整個屋子的中央。
我們在後院看整座建築,看著和館,貫通的曲折的走廊,我看到渡邊老師對於每一棟建築充滿了關愛的眼神,我想建築的和諧莫過此。
最後, Damon Peng 帶我們去旁邊這座好似萬神殿的尚志教育館,原來是從維吉尼亞大學複製過來的,是林挺生回贈給父親一百歲冥誕的禮物,目前是很多拍攝婚紗照片的熱門取景點。
為何走廊要放置過多的希臘柱呢?渡邊老師很快的給我解答,希臘神殿因為古代建築技術與今日不同,所以要那麼多柱子才能挑高承重。我想這是跟希臘建築致敬吧!
1933年,德國建築師布魯諾‧陶特參觀桂離宮後,驚嘆美的叫人落淚。志生紀念館洋和並置的建築,我想也是融合了現代主義概念,並把台灣人尊重祖先的概念放在中心。
照片右下:為志生紀念館後院,取自《志生紀念館風華再現》
照片左下:羅馬萬神殿— 與Damon Peng 和 Looky Kao在大同大學志生紀念館
《志生紀念館風華再現》
《羽化、話語》
表面上這兩本書無關,讀後覺得還是很有關係的。
左邊那本《羽化、話語》是姜敏君博士這幾年以自我民族誌的方法學,讓不同科系、不同學校的學生以自我為案例練習寫出自己的故事,我原本以為就只是一個說自己的故事而已,沒想到其實還是有與周邊環境發生關係的論述,而且把自我個體放入一個大環境的變遷中,了解了個體與不同大環境的關係,翻譯成自我民族誌還不錯。當然,還強調跨領域。
志生紀念館,這棟林家的住宅,1940年興建完成,但是要如何述說那個時代背景下的故事,必須在世界建築史上才可以述說的清楚,我們歷經了白色恐怖年代,林煶灶、林挺生兩代,戰爭的年代可以蓋出這樣的住宅,從承接總督府的土木工程,而後轉變成電器事業,這不也是一種自我的民族誌嗎?讓房子自己說話!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176223359193164/permalink/1883045708510912/
2019/06/29
【廣島】20190629@09:尾道松翠園大廣間的分享。仍有一些秘境未達,水尾之路、爽籟軒
今天的尾道熱鬧了起來,假日神社有些活動,商店街的撈金魚池也擺出來了。等下要在漂亮的松翠園大廣間分享老屋故事,也是自力修屋的案例。
當時收到從尾道寄來台北的宣傳海報,一眼就看出是青田七六的洋式凸窗,今天見到在尾道大學美術系老師的設計者本尊。
他說有次來嘉義參加交流活動,早上要趕飛機,只能上午六點到青田七六在圍牆外拍下照片,對於客廳的窗戶印象深刻,於是就設計出這樣的海報。
今天在松翠園的大廣間演講,修復的美學概念非常到位,每個角落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特別的,就是窗櫺的圖案。
1. 水尾之路
2. 淨土寺,東京物語最後一幕
3. 爽籟軒
4. 商店街又有擺攤夜市
5. 紙片書店
2019/06/28
【廣島】20190628@08:這位是 NPO 尾道空屋再生計畫的主事者,豊田雅子小姐
十幾年前買下了一棟 1933 年的老房子(高第之家)作為再生計畫的辦公室,如今辦公室已經搬到另一棟老房子。高地之家則緩慢的整修,未來將成為民宿。
這些老房子多年空著閒置的狀態下,有人能夠使用是最好的。NPO 就是這樣的催生者,並且身體力行,隨著豊田小姐在尾道大街小巷講著一棟棟老房子的故事,跟街坊鄰居打招呼,有到過尾道的人應該知道,難得在巷弄內會遇到人,豊田小姐好像磁鐵一樣,把鄰居都叫出來。在這個上上下下斜坡的道路系統,其實"道路"本身就是一個"廣場",市民的交流就是靠著這些道路系統。
尾道有許多老房子拆除,但是留下的空地,重新整理成為公園,這些在官方規定下,無法成為公園的空地,只能靠民間的力量自己整理,雖然公園並不是很漂亮,但是透過一種廢置重用的概念,有達到讓小朋友、居民來使用、停留的目標。
對於我來說,每一個轉角都是驚奇。
豊田小姐對於水井似乎也很有研究,尾道有多少水井也都有調查過,更令人驚訝的是他承租三軒家町的 NPO 辦公室屋內居然有一口水井,斜坡的道路加上垂直的水井,電車轟隆隆的畫過尾道,一旁的海港與對岸的工廠,形成了尾道獨特的風景。下次你來尾道,應該多注意一下街角的水井。
明治年代鐵道的開發,昭和時代歷史主義、現代主義建築的樣式,整個尾道彷彿就停留在各年代因為繁榮而蓋的建築,但是繁華過後並沒有把老建築拆掉,保留了一個時代的化石標本。
我這樣形容或許並不精準,老房子也逐漸面臨到了要拆除的年紀,豊田小姐的老公是專業整修茶室的師傅,木結構建築整修特別專長,即使如此,他們還是會找別處的建築師來重構尾道的老房子,看到一棟重構的老房子凸顯了南洋風格,而且規定廢木料不能丟棄,必須在原地重用,我想這樣的精神困難的不是金錢,而是時間。
豊田小姐三十歲以前從事旅遊帶團的工作,能夠全然的拋開以前的職業,全力投入空屋再生,實在令人佩服,當晚他自費大概一晚一萬元台幣,去住在一個公寓改建為旅館,由印度設計師設計的案子。由外地人花巨資投資的高級旅館進駐,在地努力很久的豊田小姐心中非常感慨,不過我相信原本就是港口的尾道,應該很能包容外地人,這邊的空屋再生,很多是外地來的年輕人經營的小店。
我看著每到一間老屋,豊田小姐利用很快的時間幫忙把地上的雜草拔除,或者把石頭鋪平,對土地、空屋的再利用,大家來尾道旅行,不彷多花點時間拜訪這些空屋再生的點。
PS. 圖說,我們經過大林宣彥的家門口,剛好這位導演在尾道拍攝過許多電影,高地之家曾出現在電影中,而該導演其中一部是《穿越時空的少女》,我真的覺得空屋再生,真的是穿越時空的事情啊!— 在尾道空き家再生プロジェクト Onomichi Akiya Saisei Project 。
*
渡邊老師的旅遊筆記在尾道當地美術館展出,看到眾多台灣老房子現身,非常感動。要是台灣每個鄉鎮都力捧在地人,那麼台灣各地的展覽館一定很豐富。— 與 Yoshitaka Watanabe 在なかた美術館
2019/05/22
【台北】尾道的老屋經營分享
今天收到 渡邊老師 Yoshitaka Watanabe 從日本國寄來的宣傳單,主要是與 栖來光 (Hikari Sumiki)老師的台北散步與老房子再生的經驗分享,很感謝渡邊老師能夠關注這樣的議題,並且持續紀錄。
在廣島的尾道與渡邊老師一起,我相信我的收穫會更多。— 在青田七六。
2019/02/15
【台北】2019 書展見聞
真榮幸今天 2/13 的書展被安排在"文學沙龍"講座,場次在法師的下一個,我應該是很有福報吧!情人節的前一天開講,明天要講"台北書街",要先講1920年代,已經消失的本島人文青書店。歡迎有空翹班的人來聽喔!不一樣的"台北書街"
感謝 Luke 的紀錄
這個圖檔非常不好閱讀,每年書展都有超多活動,但是資訊都很難被找到,委外的廠商明年是否可以換一家。
在玉山社攤位,遇到要買《在台灣尋找Y字路》的日本客人,原來是沖繩出版社來書展,突然想到出版社找我推薦過一本《那霸散步紀行》,沒想到就是作者本人,很高興居然在非然偶然就遇到了新城和博老師啊!— 在 2019台北國際書展。
今天是書展第二天,在暖暖的攤位遇到了 黃湯姆,這種大本的書就是要等到遇到作者才下手,詢問一下寫書幕後的內心世界,果然才一問,就如同江水從天上川流下來,一下子就停不了,十分可惜我買了書拍了照就趕一下下一個行程。
看完書,等待下次遇到作者在把心中的謎團問清楚。
到書展遇到作者,可以問東問西的還真不錯,可能是我第一個買書,今天《不可見的臺灣:農航影像下的異視界》銷售量不錯。
黃湯姆說在書展演講的好處,就是可以接觸到非同溫層人的想法,也算是不錯的建議,那麼我還是要多找機會演講才是。
書展捕獲高中同學,與《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合照
在玉山社攤位簽書時突然有一個熟悉的臉出現,本來還以為同學對我那麼好,特地百忙抽空來找我簽名,沒想到只是因為中午休息時間來買他想買的一本書而已。
PS. 同學父親余玉賢對台灣農業貢獻良多,可惜英年早逝,抓了這本《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合照,也算是感謝與感恩!
一次就遇到好多任理事長,又發現開了不少獨立書店,今年要勤快一點多跑一跑。PS. 看大家忙得臉色蒼白但都充滿笑容,希望獨立書店老闆們要對自己身體好一點— 和詹正德。
陳耀昌《魁儡花》
取自書介:
1867年發生於墾丁海邊的「羅妹號事件」,是近代台灣史蝶翅的第一次拍動,拍出了1874年日本人的「出兵台灣」(牡丹社事件),又接續拍出了1875年沈葆楨的「開山撫番」,拍出了1885年「台灣建省」,更拍出了1895至1945,五十年的「日治時代」。
*************
原來,台灣也有黑船來襲,那時日本有明治維新,經過這一連串的事件後,我真心希望有台灣維新的一天。
PS. 遇到 C.J. Anderson-Wu Hsiang Hsiao 姊妹,我還是分不出誰是誰?
書展中台灣博物館的攤位,這些老窗框是鐵道部周邊的老房子拆下來的,書展攤位小姐跟我說明了之後,我特別有感,這厚厚的油漆層,充滿了歷史的滄桑感。
覺得要看懂這樣的歷史意義,進入門檻好高!
回想那一區的歷史,這些窗框看盡了百年來的演變。但,要對老東西有感,不僅只是要撥開油漆才能聞到木頭的芬芳,還要了解鐵道部這區的歷史原由。劉銘傳搞洋務運動,到底對台灣懷抱了多大的想像,後來日本來建設鐵路,又是勾勒了多少的藍圖?
請大家一定要去逛台博館的小展間,最重要的是攤位小姐長得非常細緻美麗!— 在世貿一館。
每次去玉山社的攤位,都有許多好處。
雖然沒有碰到偶像部長,但是碰到了總編輯,自動幫我給很大的折扣,於是,又多搬了幾本書回家。《鳳梨罐頭的黃金年代》、《隨興單飛葡萄牙:一個女子的說走就走之旅》、《台北慢步》
重點在總編輯手上那一本喔!
@tibe/《臺灣日式建築紀行》新書分享會暨簽書會
《臺灣日式建築紀行》渡邊義孝x凌宗魁對談+厲害的翻譯高小姐
短短一個小時的講座,道出了渡邊老師如何在短短的幾年內,踏查了台灣眾多的日式建築,無論是洋式、洋和式,或是漢洋式,屋頂架構的洋小屋或和小屋分類,台灣建築有著與日本本土不同的系譜,最後凌宗魁老師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問題,多少也讓台灣在日本時代的建築,更有了獨特的個性,無論以前或是現在。
我覺得渡邊老師能的書能夠那麼快速的讓人有感,除了快速的點出重點外,也紀錄了在台灣各地遇到的人們,演講到一半突然看到螢幕上有我的臉,也點到我名字,嚇一跳!
其實,台灣有更多建築師都有這樣論述的功力,我想渡邊老師能夠直言站在持平的角度說出自己的話,在台灣各行各界的圈圈很小,若要接各種建築案,建築師必定不敢得罪建築圈,在保存舊建築 vs 蓋新建築中,我們經常會拉扯引發衝突,也是我們要持續學習進步的。
各行各業都有努力的人,但看到一個外國人那麼熱忱努力的付出紀錄臺灣,想到這裡,我就想要更努力才是。
PS. 左上照片,我很奸詐的跑到中間,終於達成了小臉的小小願望。— 參加 TiBE/《臺灣日式建築紀行》新書分享會暨簽書會──和凌宗魁。
很奇怪,手機普及後照相習以為常,但是還是很八股的排排站,不是比 Ya,就是想像西瓜很甜,這幾年就是很沒有創意的拿書拿東西合照。
應該來學習上面這張台灣民報批發處的"水牛"精神!— 和倪可。
不明白書展為何要放這個看板?有賣小丸子相關的書嗎?
2019/01/10
【新北】暖暖,老友碰面聊不完,為何我手上是拿渡邊老師的書呢?
2019/01/07
【台北】渡邊義孝與 《臺灣日式建築紀行》@野草居食屋
多年在網路上跟隨渡邊老師,今天終於見面,連同渡邊老師的新書翻譯者高小姐,我們三人不約而同的穿著一模一樣深藍色的衣服與褲子,第一眼見面討論老房子的故事,難以停止。
到達野草居食屋,趁客人還不是很多的時候看了一下沒有天花板的屋頂結構,高小姐說那個屋頂上有個比較細的小斜樑是祈福用途。
直覺這兩個人真是超人啊!渡邊老師一邊畫在兩個本子,顯然一本是草稿一本是直接可以拍照上傳臉書,用單眼與手機拍照,完整記錄當下。
看到這樣的排場,我也只好火力全開,把所有我知道這棟房子的身世,為何會成為台大的宿舍,以及周邊的故事全部講出來,可是我發現這兩位完全沒有休息,渡邊老師又提問又紀錄,高小姐一直忙著翻譯,反倒是我可以大吃大喝。
已經上菜半個小時,渡邊老師一直紀錄都沒有辦法吃,所以我只好停下來不要多講那麼多廢話,不然可能整頓下來渡邊老師都在畫畫。
渡邊老師是尾道老房子銀行 NPO 組織的理事,從 2007 年來成功的搓合了百間老房子再生的契機,所以問了許多問題,或許是剛好尾道這個地方是非常接納外地人的地方,山坡地的老房子多屬於寺廟,消防法規限制無法改建,在地人又非常挺在地建商,所以老房子得以保存,也造就了外地人一直在尾道租屋旅居,並且能夠持續經營這些老房子。
以 20dB 書店為例,這個老闆既不是這間老屋的後代,也不是這個診所的關係人,從外地來的經營者居然能夠使用藥袋圖案來做文庫本的書衣,而且很熱情的述說著老屋的身世。
沒錯,整個感受到的就是"熱情",這也是看過渡邊老師的書與接觸這個人的印象。至於高小姐已經從一個翻譯者,晉升成為渡邊老師在台灣的經紀人。
*
《臺灣日式建築紀行》
這幾年日式建築在老房子文化運動的包裝下,顯得熱鬧滾滾,大家對於古蹟再生、再利用、重用、活化也都有自己的解讀,儘管南轅北轍的想法,以及再利用時,很多人會有各種不同的擔憂。翻完了這本書,我只能說我們同時都在一艘船上的人,感謝渡邊老師給我們了一條路,我的結論就是:大家持續前進!
渡邊老師的調查,我想就是紀錄再紀錄,把遇到的人事物,當下就記錄下來,或許對你我來說就只是紀錄,但是有關老房子屋主後代、周邊鄰居所說的話寫下來,或許這些長者的記憶有誤,但是至少都是這些人對於這棟房子的記憶。
的確,台灣長年在各種政權統治時所長出的建築,以及主體性的論述,會隨著政權有很大的變化,在台灣的建築像是有機體如同向日葵般會隨著時間長出不同的方向。
一棟建築代表甚麼樣的意義,我們需要更多的角度重新認識自己,宗教信仰要解決的: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們該往哪裡去?
我想這本書是一個認識"我是誰?以及我從哪裡來?"很好的書,看懂了這些,自然而然的我們就知道應該往哪裡去了!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