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30

【台南】流水帳 20180630@1:奇美博物館、綠色隧道、友愛旅館、小吃導覽


台北車站睡眼惺忪,出發


台南奇美博物館


大眾廟,很有老台灣特色,霓虹燈


四草綠色隧道,進入有流量限制,等一下


應該帶單眼來拍,手機還是很遜


原來這裡是真正的海關,剛剛的綠色隧道是以前進出台南府城的必經之路,好浪漫





綠色隧道外的展覽館


不少觀光客,不過商店太小了,很可惜!


友愛旅館的天際線是仿天后宮天際線


大廳很文青,雖然看書的人很少


來的人大多沒有時間坐下來看本雜誌,可惜!


友愛旅館的美食小吃導覽


導覽結束,遇到了道南館小鬍子老闆

2018/06/28

【台北】瑠公圳與我們過往的生活記憶@恬野書店



最近的導覽與演講,主題很多樣,讓我頭腦有點混亂,有時候講到一半會覺得好像剛剛講過,有時候導覽到一半,會覺得這批人跟演講的人一樣,是否內容重複了?

我是否要多吃甚麼食物,改善腦中混亂的印象呢?還是去打坐比較好?

昨天分享了台北三大水圳成為瑠公圳的原因,然後把一些新聞列出來給大家分享,並且把重要的"埤塘"這個生命泉源的重要性稍微提及。

到處都需要地方史,若能夠從埤塘、地名下手,我們就不會整個只有"瑠公圳"的錯誤記憶,而是有各地各庄各區不同的正確記憶了。

感謝貓頭鷹提供場地與照片

2018/06/26

【台北】現代化之設施的導覽(生態旅遊協會)



在陸聯廳講乃木希典、兒玉源太郎、明石元二郎、孫立人之八卦,忘了提溫州街的故事,李渝每日上學之路,關鍵字如下:

1. 都市中軸線:北門到小南門,北門到南門,凱道,館前路......
2. 台北苗圃也有兩條中軸線
3. 建功神社
4. 殖產局商品陳列館->歷史博物館
5. 郵政博物館
6. 楊英風(只有看到,我漏了講為何成名作是那個)
7. 牯嶺街小劇場
8. 小白宮
9. 南風原醫院
10.骨科醫院
11. 水道課長官舍
12. 尾辻國吉住宅
13. 南菜園
14. 台電核火辦公室
15. 台北刑務所

後面趕路,以後還是不要走那麼遠

《住沒有空調的房子》恬野書書店


大熱天一走進恬野書書店,一股清涼的風拂過身上,剛從戶外踏入,感到十分沁涼。

原以為貓頭鷹小姐把冷氣開的很強,其實只是頭頂有一個涼風扇而已,剛好等下導覽結束後會在附近,貪圖可以把東西寄放在這裡,也剛好明天晚上有一場演講,順便來了解一下場地與主辦單位的專長,很感恩貓頭鷹老闆的介紹與引薦。

原來,在青年公園裡面的圖書館,就是主辦單位的作品,強調太陽圖書館與節能展示,我還沒有機會踏入,非常汗顏。

貓頭鷹老闆推薦了幾本書,有關節能的房子,然後我很快速的翻閱一下,原理大家都懂,但是若沒有人推廣,可能我們還是用很傳統的方式過生活,夏天開很強的冷氣,冬天開電暖器。

只要用兩層的玻璃窗,之間加入惰性氣體,就可以保持室內的溫度,若在屋子外部、內部選用適當的材質,就可以節能。

而另一本書《住沒有空調的房子》,用插圖說明了人的舒適感其實是溫度、濕度、熱輻射、氣流等,不一定要把冷氣開的很強就是舒適感,只要適當的通風就很舒服,另外還有二氧化碳的影響等等,剛好印證了我一進門就很有舒適感。

明晚的演講,歡迎參加,我現在簡報都還沒整理好,好緊張!

這兩天有不少朋友貼出路樹不見的消息,這麼熱的天氣,為何一堆樹消失,我想不太可能一下子有很多大樹種上去,現在公園處的政策到底是甚麼呢?不時有人反映颱風前過度的修剪,颱風後倒了也不扶正,直接移除。

【台北】皇家堡與漢聲電台



每次來到這附近,就會想要走進來喝一杯咖啡,剛好中午時間,所以順道吃了苦茶麵線,觀察菜單又多了馬鈴薯餐,很有特色的咖啡館。

這是海豚 江巧文 帶我來的咖啡館,標榜喝到飽的黑咖啡,杯子空了,老闆隨時會來加到滿,當日無論喝多少,神奇的是晚上還是很好眠!

有時候在咖啡籽盛產的季節,門口會有老闆回鄉的告示!

在信義路上,有幾處公教福利中心,一個就是在附近的國軍福利中心,一個是復興南路口水晶大廈旁,有別於現在住宅大廈動不動就是很高的門牆戒備森嚴,那個時代的大樓設計還真是親民實用。

望著窗外信義路對街的中正紀念堂,白色的圍牆與牆內的走廊,這樣炎熱的夏天,綠蔭森森,我期待有更多親民的街道設計,假日市集、文化走廊或者行動咖啡館都很合適。

來此的客人多半年長一些,六個、十個陸陸續續進入,雖然餐點種類不多,新鮮食物應該是特色之一。

2018/06/25

【台北】今天是師大藝術科系的師生來訪,所以多講了二十世紀日本居家建築的演進

20180625

奈良,志賀直哉自行設計的茶室



志賀直哉1929年從京都搬到奈良,一直居住到 1938年搬遷到東京去,大概住了十年的時間,從二樓的客廳就可以看到若草山,不知道當年是否也有眾多的鹿在此奔跑?

志賀直哉在此完成他最重要的作品《暗夜行走》以及眾多的作品,和風庭院包覆在房子中央,旁邊還有大型洋式的會客室,看起來像是今日的咖啡館,可以看著另一側的庭院。很多窗戶是兩層的設計,外層玻璃,內層為紙門,又有不少多福窗,外表看起來非常傳統和式建築,但是裏頭的裝飾則非常的洋派。

茶屋是志賀親自設計的,白樺派追求自由,所以茶屋並不相傳統的茶屋要低下頭爬進去,這邊的茶屋雖然比一般住宅要矮,但是門口沒有特別的區分。有區分客人或主人的位置是天花板採用不同的木材質。據說這間茶屋是志賀的小朋友與媽媽最喜歡在此生活玩耍的地方,也是招待客人最重要的地方。



從台北大正年代的公共建築仿歐式的建築,到了昭和年代的家屋,與日本本地的這些文人學者高官一樣,把洋式的生活空間,融入和式建築內的設計,是一大改變。

外表雖然是傳統日式,可是洋式的房間格局,與眾多的家具、器物與裝飾品,當時的生活應該是不可或缺,而傳統的茶室概念,也有重大的變革,這個當時國際潮流有關,一直強調自由主義,也避免被傳統束縛。

另,我也說明了台灣戰後鐵窗生態,也是居家空間不足的原因之一。



20180625

今天四件事情:半小時快速導覽、半小時出版社活動會、一小時的朋友聚會、一小時的同學聚會,還是不要這樣趕來趕去比較好。

網路發達,好像很多事情用訊息聯繫討論,這樣的聚會顯得有點奢侈,能碰面除了快速討論外,交換實體物品與情感交流還是重點。

2018/06/24

【台北】東洋醫道會,陳君愷,樂花園。大稻埕的亭仔腳



宋代有國醫制度,可是失敗
傷寒論,皇帝內經,本草綱目
醫藥分業
日本有巫術
唐代 copy 周禮,到處抄襲
蘭醫
醫生,漢醫,醫師,西醫
封建體系與明治維新,世襲
1920年的議會設置情願運動,文化協會成立,1927年分裂,1928年醫道會成立
這個運動跟文化協會,民主運動有何重疊?
萬金油
歷來衛生人員數目
與日本團體合作的運動
漢醫子弟才支持,西醫教育下成長的人不支持
西醫的研究併入漢藥
杜聰明
漢醫藥價便宜
鼠疫
漢醫有效
杜聰明女兒嫁到陳茂通家?
杜聰明 漢醫研究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黃玉階
祖傳秘方 VS 公開討論
這批人也蓋孔廟
人生的信仰與修行



我喜歡星期日傍晚的迪化街,因為店家都把騎樓清空,可以暢行無阻,我愛看立面就看立面,還走在亭仔腳就大方的走在裡面。

圓拱造型無限延伸的走廊,散步很舒服自在,只是店家都已經收攤,沒辦法購物了。

很希望再推廣走廊淨空的運動,反正每棟街屋都很深,有兩三進,以前可能全家大小都住在樓上,裏頭還要煎藥,還要曬藥,還有庫存,現在迪化街裏頭我相信都只是堆放陳年舊物,把客人引入,欣賞洗石子裝飾,而不是走馬看花,生意應該會更好才對。

圓拱上的招牌也可以清理掉,大家回頭看看日本時代的招牌設計都很漂亮,不一定要統一一致,搭配立面與店家特色,大家也很能發揮才是。

【台北】香手捻咖啡



位於大稻埕霞海城隍廟參道的兩側,在古代是廟前商店街重要的位置,但台灣傳統還是以食物攤販為主,並沒有廟口參道兩側設立商店街做生意的概念。

大龍峒保安宮四十四崁街算是這樣的概念,而這先進的概念,是不是泉州的同安人開始創始的呢?

會一直來訪位於偶戲館旁三層洋樓內的咖啡館,其實是驚艷於用陶鍋炒熟的咖啡豆,會有傳統烘焙方法特殊的香味,雖然這味覺在味蕾有點淺,但不同的溫度呈現多樣的風貌,都在一炷香期間的變換。

今天才知道香手捻有賣義大利料理,年輕的父母帶著兩位小孩,加上原本就在咖啡館內聊天的老少,大稻埕的店呈現了與大安區咖啡館不同的樣貌,不遠處有一個茶葉竹籃,不是撿茶師傅在工作,而是店員只要吧檯稍微空閒時間,就在那邊挑咖啡豆,這個在 1930年代台灣茶葉最高峰的年代,亭仔腳滿滿撿茶葉的婦女,今天是在咖啡館內撿咖啡豆。

小孩敲湯匙,小小孩大叫聲,在等待餐點來之前,似乎沒有甚麼事情做,書架上有些許的書,並沒有人想要去翻閱,還好的是父母並沒有丟給小孩手機。

另一座討論紀錄片的拍攝,文創與各式冷門的產業復興,骨董與老照片,聽起來不怎麼實際,但我覺得這種文化傳承與討論,我們是需要更多的溝通與歸納。

老一輩的人,多鄙視咖啡館太多的現象,但是咖啡館的空間充滿了各式各樣的討論內容,不同年紀與族群的人在此交會,這樣的空間或許會有不同的激盪,搞不好小小孩受到啟發,長大了去開發茶葉與咖啡交織的產品。

【台北】昭和町導覽



開場在青田七六的小書房,正好可以說明了昭和時代受到明治維新的影響,來這邊的興建自己住宅的日本人,應該算是維新後第二、三代受到西方教育的學者,童年歷經了日清、日俄戰爭的勝利,所以來此興建夢幻中的居住環境,並且一輩子都在做同一件研究事務。

由此的背景開始介紹,說明洋和混和的住屋型態,又因為在台北市這樣的環境,日本社區逐一的興建,這群 1930年代興建的家屋,可以說是明治時代受到西方思想,大正時期大量的歐式公共建築,然後從昭和時代開始融入自己住宅的典範。

今天一改以前講太多太雜毛病,只專心講幾個人的故事,就是戰後開始的白色恐怖,從馬場教授的兒子開始,許壽裳、金恆杰、四六事件張光直、殷海光、彭明敏、周德偉先生。

欒樹下書房的看板很有用途,介紹了幾本書跟溫州街相關的書,從立石鐵臣為台灣付出的民俗台灣與日僑學校的老師,最後到了河邊生活談台灣工藝:柳宗悅、顏水龍。

昭和町導覽那麼多次,終於有比較聚焦一點,希望大家有收穫。

2018/06/23

《體驗泡澡》



我喜歡李歐納的書,很薄,言簡意賅,從歷史切入,而且前幾頁都十分有吸引力,不同時期閱讀,又有不同收穫。

有一年冬天到京都去,換了幾班電車,然後還要等旅館的交通車,雖然該開始下大雪非常興奮,但是沒十分鐘身體就很冷,恨不得躲到屋內,而且,本來有點小感冒,演變成大感冒。

終於到了泡湯的地方,全部是外國人,白種人、黑皮膚、印度黝黑的人種,這邊的通用語是英文。許多年輕人高談闊論,說日本人非常奇怪,到深山中開闢這個小池子,一群人跟猴子一樣擠在一起,整座山都是這些歪國人的聲音。

還好我語文能力很差,只要把耳朵關上,抬頭看著落細雪從大樹旁飄落,有快有慢,還沒有到了溫泉池就被熱氣蒸發,這般人間仙境的交融,該好全世界的男人都到了這個小池子交會,也讓我感受到了東西文化之不同。

所以,這本書從戶外很自然人類的泡澡活動,到文化交流,進入羅馬時代的交際應酬,澡堂文化是非常基礎的禮儀,也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重要的過程,要怎樣"設計"泡澡"這個文化活動,薄薄的一本書教我們體驗這樣的過程。

下次泡澡時,別忘了慢慢地修正家中不適當的配件吧!

2018/06/22

【台北】青田七六滿七周年


上圖 2018.06.22
下圖 2011.06.22

七年前的今日,我們惶恐不安,不知道經營一棟老房子後面會有多少風險,會花多少錢,要投入多少的精力,但已經整備一年的時間,錢繼續燒下去,可能還沒有開幕就直接倒閉了,於是趕在夏至這一天開幕。

每一年夏至,聽到蟬鳴聲、街區上的落果,炎熱的天氣與午後的大雷雨,很多事情好像沒有準備好就接踵而至,但又好像不得不接招,很感謝同事都無所畏懼的一件件把事情解決掉,這需要有相當的耐心。

今天剛好也是業界的老友來採訪拍照,原本講述這些經營的甘苦是駕輕就熟,但拿起這樣的拍照打卡的牌子,反而往事歷歷在眼前重播!

十分感恩眾多認識與不認識的朋友持續的支持。

沒有套好招都穿牛仔褲與黑襪,同事間已經有足夠的默契,人生到哪裡都是過客,重要的是累積越來越多的故事可以說給大家聽。

2018/06/21

【台北】老屋顏作者 楊拉扣來訪



第一本老屋顏,很高興兩位年輕人來訪,當時接觸就覺得怎麼會有年輕人願意投入紀錄老屋的工作,第二本書出版,累積了相當描述與紀錄老屋的文化能量,不只是用傳統建築師的口吻來說一棟老屋的身世,而是用空間使用的文化現象來談,讓我覺得十分新穎。

經過這幾年,能保持一樣的熱情相當不容易,除了希望繼續維持之外,也希望這個節目能被更多人遇見。— 在青田七六。





20180726 更新

2018/06/20

【台北】讀字書店



從桃園搬來台北還沒有去朝拜過,一走進書店,感覺是桃園讀字書店+書展裝潢+原來咖啡館合體,整個混搭風。

我最喜歡的是吧檯後的紅磚牆,現代主義風格,具有歷史感,又有美國工業風,在現在文青眼中,在這個吧檯裡面的人,才是真正擁有權力的人。

當我這樣思考的時候,果然有一正妹踏入咖啡館,我坐在門口的位置窺看,正妹直接了當的走到了吧檯前跟店長講話,完全忽略另一個服務人員的微笑與招呼。但,以我這個大叔來看,書店中最重要的是書,隱身在"霸台"後的書才是最重要的角色。

後來,帶著一頂安全帽的阿宅踏入門,跟服務人員討論即將舉行的講座:英國,經我偷聽的結果,果然,這些熟讀雜七雜八的讀書宅,句句言之有物,安全帽沒有脫下來就已經當場開講了。

我想,這裡出入的阿宅應該每個都身懷絕技,不可小看。

【台北】小路。dear Deer



今天是適合散步與咖啡館的日子!不知道為何馬路上異常冷清,人車不多,咖啡館也都沒甚麼客人,到底人都到哪裡去了呢?

我像是盤點一下我去過的咖啡館,是否一如往常,還是換了老闆,或是有了新店員,有了新的樣貌,一進入小路,還是一樣的氣息,穩定的經營著,而我一樣的翻閱了幾本書架上的書,想說下回要多排一點時間來看書。

翻閱了楊佳元的築之華,好多大稻埕的老房子已經消失了,但這本書布面的封面一如新書,好像顯少人翻閱的痕跡,我想我是悲觀主義者,誰會在意這些房子的身世呢?會蓋這些房子的主人,應該都有時代的特色吧?

小路書架上的人偶,誇張的表情,還有二三樓的藝術展演,後院打理的一片綠意,巷弄的老屋,仍然蓬蓽生輝,世外桃源,來此喝杯咖啡看展覽,心靈重新開機。

【台北】今日導覽紀錄:台北帝國大學的農業研究與水圳道循跡(生態旅遊協會)



今天走滿了兩小時,我就沒力了,可能是端午陽氣太旺盛,雖然老天爺很幫忙了,太陽不大,也沒有下雨。

在台大醉月湖提了一下這個舊稱牛湳池的地方,原來是沼澤地,再度翻閱出1898年的台灣堡圖,周邊很多埤塘,水圳道也串連了這些埤塘,所以沒有一個比較大的湖。

但,1939年的瑠公圳的水利組合地圖已經畫出了醉月湖,也就表示周邊的小埤塘,已經逐漸消失,水圳道的來源已經變成了大安支線與第一霧裡薜支線這兩條水圳的滯洪池。

都市內土地寸土寸金,原都市水紋的消失與改變真的很難一時半刻說得清楚,而地勢高低或者地下水道、抽水站的設置都可能改變路線,想想去查詢了政府的開放資料,目前的確有土壤液化、水利、淹水資料,不過,有關地下排水道、瓦斯管等,還是沒有資料。但關鍵的是這些資料還是要透過程式設計師對應到地圖上顯示,真希望有人佛來心的開發一下相關的程式。

今日談了郭錫瑠、磯永吉、幣原坦、陳文成,看似不相干的人,其實對台灣都有極大貢獻。

PS. 感謝拍照人在這些歷史景點的紀錄

2018/06/19

【台北】上午的兩個團體導覽



可能接近期末,有國小志工媽媽與大學法律系師生來。兩個截然不同的團體,我開始前很傷腦筋到底要怎樣說明,才會讓大家有收穫。

最後,我完全講自己就學過程,還有這幾年的遇見,在榻榻米空間講完,跪坐太久,腿居然會痠,然後發現又漏講了很多事情。— 在青田七六。

【台北】靈感咖啡



許久沒有來這個三樓的咖啡館,價格便宜,適合一個人工作,往窗外看一片綠意,對面就是台大校園。

又想起了學生時代,除了在家裡書房念書外,就是總圖與樓下的麥當勞,我真的懷疑我年輕時可以受得了麥當勞客人的聲音嗎?

再想想,那時是有帶錄音帶的隨身聽,只要周邊太吵,就會掛起耳機進入自己的小世界。期末考期間,我揹著好多本原文書,有些書被我拆成兩本或三本,然後還要帶英文字典,隨時查生字,有時還會帶上翻譯本,揹著兩個大包包,好像流浪漢一樣。

後來,我經常坐的那個位置,是流浪漢與他的家當的座位,現在不知道是誰坐在那邊呢?

在咖啡館內有倫敦的雙層巴士攝影作品,開了不只四年的咖啡館,給台大學生怎樣的感受呢?穿T恤短褲,帶著iPAD來讀書的年輕人,已經不像我當時要揹著很多的原文書,所有的教科書都數位化變成電子書,作業只要上傳雲端。

會不會流浪漢也不太需要那麼多家當了呢?

【台北】My點子與靈感咖啡

2018/06/18

【台北】木柵的畜魂碑



今日散步偶得,看到這些東西,應該對地方的歷史脈絡或是地理紋路無所知悉吧?

只有右下,知道以前是在市場旁邊

2018/06/17

《凝望鄧南光》觀景窗下的優遊詩人1924-1945,王佐榮編


圖片
1 2
345

圖片1:《凝望鄧南光》
圖片2:鄧南光,京町二丁目
圖片3:1935年職業明細圖,紅框是松本商行
圖片4:1945年航照圖,紅框是松本商行
圖片5:目前 google 街景,最右邊一棟還存在。

京町(博愛路)的建築立面好像沒有本町(重慶南路)與表町(館前路)那麼漂亮,好不容易看到博愛路68號的立面,很好奇詢問了一下 凌宗魁 老師是否有老照片?

沒想到答案竟然就在我手上的書內《凝望鄧南光》,然後比較了一下1945 年的航照圖,原來此地在大轟炸下損失慘重,很多房子都不存在了。

地圖框起來的地方是目前博愛路70號,目前是土地銀行,但是日本時代是京町二丁目的松本商行。陳柔縉老師曾經寫過一篇文章,1938年,台北松山機場飛福岡機場載著松本商行的林進來,因為飛機失事迫降海面,獲救後回來還升官,戰後承接了松本商行。

本書內不少照片的拍攝位置都在此,神社祭、街上毛斷的婦女、家人小朋友等,個人推測就是南光寫真機店的位置。


上面照片拍攝的角度


照片最右邊那棟是"堀內商會",總督府官邸(台北賓館)等大型建築,就是他們承造的,鋼筋混泥土技術超強,難怪轟炸後沒有燒掉,不知道是用料好,還是運氣好?

凌宗魁、鄭培哲《紙上明治村二丁目》重返台灣經典建築



從天際線這個角度切入來看建築群,的確是一個好方法;大型建築物的外觀也會讓人印象深刻。一座城市的偉大,不單只是擁有大型建築而已,還有這些建築背後的故事。

這些在明治時代的確留存在台灣的建築物到底跑到了哪裡?

曾經到名古屋的明治村,不知是旅遊淡季還是遊客大量衰退,公車的班次並不多,好不容易到達了慢慢的看,還看不到一半就已經是閉館時間,即使是日本這樣的地方,經營這樣的園區也可見到窘迫的現象,可是,在參觀中可以了解他們所下功夫,想盡了各種辦法來把建築活化。

有很多人會問,老建築留在那邊占位子妨礙都市更新,留有何用?

老建築留著,生活在建築內的故事就會被保留住,當老建築重新修復,很多時候是故事自然回來,擋都擋不住,我們已經離開極權統治的年代,當時的統治者很害怕讓大家了解建築背後的故事,刻意的抹除不說,既然已經離開了那個時代,為何不讓這些故事出土,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總是這塊土地的故事。

也有很多人說,老建築移走保存不就好了嗎?

從城市發展的場域來觀察,離開了脈絡就像是一個屍體,一棟建築的硬體再生或許幾個月就重建好,但是要重建一個使用中的活建築,也唯有深知建築發展的脈絡才能做到。

活化建築不只是建築師的工作,也不是公部門說好就好的事情,需要大家的投入,但投入前,我們還是要具備相關資訊。從 2D 變成 3D 的圖像,加上時間,整個時空變成四維度,我們不可能回到希臘羅馬時代石造大型建築的榮光,但從歷史長廊的角度欣賞這塊土地曾有的建築,也是悼念的一種方法吧!讓我們不再重蹈覆轍。

建議:若可以投入更多編輯人員,建議用地圖、表格呈現大量的資訊。

1986年,楊三郎的浮世繪與瓶花


圖片
123
4
圖片1:卡拉瓦喬,《一籃水果》,1597年
圖片2:喜多川歌麿,歌撰戀之部,物思戀,1804左右
圖片3:梵谷,《向日葵》或《花瓶裡的十二朵向日葵》是系列作品之一 ,1888年
圖片4:楊三郎,浮世繪與瓶花,1986年


解說這幅畫,一般人多用色彩表現來說明,但我想從美術史的發展脈絡來看。

快八十歲的楊三郎已經跑遍世界各地,也在各地寫生,以風景畫為主,大概七十歲的時候耳朵聽不到,但色彩的運用也已經出神入化,我想他大概會想到梵谷這個人的作品,梵谷喜歡浮世繪的構圖,多幅畫中也有描繪浮世繪,成為畫中畫。浮世繪版畫在印刷時可以改變多樣的色彩,這也是印象派畫家喜歡的原因之一吧?

卡拉瓦喬的《一籃水果》據說是美術史上的第一幅靜物畫,卡拉瓦喬的一生猶如日本浮世繪中所描述的內容,尤其是卡拉瓦喬人物畫中人與人之間的張力,與浮世繪不某而和,好像在觀看一部劇場表演。

把這三張畫畫在同一個畫布,也說明了美術史這樣的脈絡。

楊三郎的老師的老師,應該算是印象派的畫家們,而印象派的畫家們受到浮世繪的影響很深。但,這些浮世繪的畫師應該也不是無中生有,他們是受到誰的啟發呢?

PS. 我找了超多浮世繪的畫作,但是要完全類似楊三郎畫的這幅,好像不是那麼容易啊!有誰知道他牆上的浮世繪是哪一幅呢?

2018/06/15

【台北】榭花文庫,《華麗島軼聞:鍵》



按時計費的閱讀空間,可能是看到從日本時代以來的文學作品,加上台灣文學的混搭,其實,這些作品都是發生在台灣的故事,打開看了幾頁,偏偏都十分陌生。一半日語一半漢字的圖書,希望無論是日語或漢字,都能夠有翻譯本啊!

翻閱了《華麗島軼聞:鍵》,我想這樣的背景,很多都要查一下網路才知道故事的發生點在哪裡?帶一點謎團的結構,歷史文學家的串接,有種今之古人感,1930年代的華麗島台灣,這些文青過著是怎樣的生活呢?

是否跟我一樣拍照打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