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伍迪艾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伍迪艾倫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02/20

2019伍迪艾倫《雨天‧紐約》



大量看過伍迪艾倫電影的人,應該不能用好看與不好看來評斷他的片子,片商刻意在情人節上映,可能會有人用浪漫來談他的電影,恐怕要大失所望,伍迪艾倫的電影充滿了令人反思的無限循環。

這部片好像卡關很久已經拍攝結束卻到今年才上映,拍攝手法頗有《午夜巴黎》的風格,刻意以《大亨小傳》的主人翁蓋茲比來說故事,也有諷刺百年紐約上流社會人往高處爬,門當戶對根深蒂固在這些富後代的心中,已經忘了愛是甚麼?

這的確是討論階級的電影,而且非常直接的切入。伍迪艾倫把他自己的故事充分的分散成一片片的拼圖,灑落在不同的角色上,當然缺少不了猶太社群、離婚再婚、出軌等小話題,不過這部片似乎只是輕輕的帶過,只成為一種伍迪艾倫的風格而已,重點還是"階級"!

男女主角在開場時表面上對話非常流暢,但其實兩人是各說各話,完全沒有交集。男主角請來伴遊小姐充當女友,而女友一個下午就可以與三位知名大叔熟識而變成鳳凰,在紐約一下子角色轉換下,男主角在即將落雨的馬車上終於想通了,勇敢的去追求愛。

這一記回馬槍到底是受到母親原來也是伴遊小姐的出身而影響,還是出於自身的覺醒呢?但仔細想想蓋茲比終究還是逃離不了階級的枷鎖。

電影中刻意卡卡的運鏡與剪接,應該是刻意的吧?

2018/05/20

2017年,伍迪艾倫《愛情摩天輪》



英文直譯是神奇的摩天輪會比較恰當,喜歡看伍迪艾倫的電影會知道有固定的公式,這部片女主角最後的感情的抒發感染了伍迪艾倫式的碎念,年輕男主角對鏡頭自白,從1977 年《安妮霍爾》(Annie Hall)開始與觀眾對話,過了四十年,他又回到康尼島取景。

平心而論,這部片不那麼伍迪艾倫,整部片的光線轉換的效果刻意的像是在看舞台劇。節奏也刻意的放慢,不像前幾部商業大片那麼的豐富,我喜歡這樣的節奏,道出了每一個角色的悲劇性格。

用光與火來描述感情,無論是男女偷情熱戀中火紅的烈火,或是結婚後夫妻只是同住一個屋簷的瓦斯火,父女之情,母子之情,這五個人在遊樂園生活交織出一點都不歡樂的弔詭氣氛。

其中,救生員看的書《哈姆雷特與伊底帕斯王》,點出了悲劇主角、戀母情結等等。到底是個人的性格決定的這一個人的人生,還是命運使然呢?我認為還是個人的性格比較重要,凱特總是自怨自艾的說著自己與前夫美好的戀情,還有曾經當上明星的輝煌,導致他的兒子只能在火焰中欣賞那份美好,也在電影院中找尋夢幻。

1950年代的美國,理論上是戰爭結束欣欣向榮的年代,但是在康尼島,一個休閒度假地的沒落,從康尼島第一座旋轉木馬是1876年的作品,周邊使用煤油燈的裝飾,二戰後不到海邊避暑,而到電影院吹冷氣,以及汽車的普及,康尼島有了黑幫進入造成了沒落。

最後,吉妮(凱特飾演)有機會通知到卡洛琳,但是她因為男朋友與老公的愛都被老公的女兒卡洛琳搶走,同時兒子因為縱火又惹上大麻煩,所以刻意的不通知,造成卡洛琳失蹤,這一連串的過程,更凸顯了吉妮的悲劇性格。

我們都以為大人所做的事情比較成熟穩當,沒想到大人跟小孩一樣會玩火自焚。

2018/03/28

2008年,伍迪艾倫《情遇巴塞隆納》加泰隆尼亞的現況



西班牙代表前妻,永遠需要加泰隆尼亞。
法國人心存浪漫,就在加泰隆尼亞的旁邊。
美國人過於理性,但仍然會偶而感性一下。

2017/11/29

1979年,伍迪艾倫《曼哈頓》



早期伍迪艾倫的電影,剛開始似乎是跟費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致敬,車子的來來往往,很多快速高架道路的車子,片中也多提到買車這件事情,我想可能是石油危機在 1970年代非常的重要,但是曼哈頓人即使已經沒有地方停車了,還是要買車,最後,伍迪艾倫選擇用跑步的方式跑了兩個小時(剛好是一部電影的長度)去找回那個剛滿十八歲的小女友。

我好奇的是,伍迪艾倫刻意的不拍攝地鐵,是因為當時地鐵等於犯罪與下層勞工嗎?

當然,整部片與柏格曼致意的對話非常多,一生中活耀了六十年,導演了六十二部電影,伍迪艾倫應該是以他為追求的目標。

這部片子的對話,經常前面一句話,就跟後面的兩句話自相矛盾,刻意裝傻的自圓其說,到了最後一幕,大家驚然發現,原來曼哈頓上流社會的男女關係,講究的都不是愛,只是利害關係,而且大家都像小孩子一樣為情所困,反倒是剛滿十八歲的小女友,從一而終,希望能夠經過六個月去倫敦讀書的考驗,等待著伍迪艾倫。

女主角黛安·基頓,女配角瑪莉·海明威,還有梅莉·史翠普,當時這些人真是年輕啊!

2017/10/13

2006年,伍迪艾倫《遇上塔羅牌情人》,到底誰被誰耍了



伍迪艾倫有種平鋪直敘的魅力,可是當我回頭再仔細檢視劇情的時候,其實發現非常的曲折,最後看到金鋼狼是壞人,也很不能接受。

以倫敦的開膛手傑克的連續殺人為基底,但結果這並不是連續殺人事件,而是男主角休傑克曼犯案的時候想要營造成連續殺人來脫罪的一個手法。

這部電影內擁有眾多的伍迪艾倫元素:幽魂、魔術師、歌劇等,上一部《愛情決勝點》討論的謀殺,結合了歌劇的配樂,非常震撼。兩部都是為了進入倫敦上流社會,而不擇手段的用謊言,女主角開始為了訪問而跟知名導演上床卻訪問不到內容,後來又化名想要接近男主角休傑克曼,又找不到男主角犯案證據,居然愛上了男主角,所以全盤托出。

最後魔術師找到了證據要去救女主角卻車禍身亡,但女主角因為假裝不會游泳的謊言,讓男主角推到湖裡殺害,其實她是泳游高手,這一連串曲折的意外,是要告訴我們甚麼呢?

「天鵝湖」和「胡桃鉗」的輕快音樂,是這部電影成為浪漫的根源吧?

《愛情決勝點》《遇上塔羅牌情人》《命運決勝點》這三部以倫敦為背景的素材,都討論謀殺,英國人真是很沉重的民族啊!

2017/10/06

2005年,伍迪艾倫《愛情決勝點》



看了眾多伍迪艾倫的電影,總以為應該又是千篇一律的碎念,沒想到原本以為只是單純的愛情出軌片,一個倫敦上流社會的富豪家庭,哥哥的女朋友與妹妹的男朋友兩人暗通款曲的故事。

可是沒想到甚麼徵兆都沒有,男主角居然拿獵槍去殺人,演變為福爾摩斯警察辦案,本來以為壞人終究法網恢恢,但是這個掉漆的警探還是沒有找到答案,壞人一輩子要受到良心的譴責,一輩子在豪門內過著他不想要的生活方式無法逃離。

聽起來非常不公平,這或許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踩在天平中擺盪的人生,無論好與壞,都靠命運來決定,這個人沒有一個自己的想法,殺了他外遇的對象,還有肚子中的小孩,但他的人生就注定要照顧一個他不愛的家人,比佣人還不自由。

以倫敦為背景的三部曲,雖說是網球術語的 Match Point 賭運氣,我的解讀是無論運氣多好或是多壞,其實,人的個性決定了人生,搞不好這個被抓去關的男主角下場會好一點也說不定。

男主角設定為一個歌劇的愛好者,與外界的人際關係非常疏離,甚至可以說是孤獨的人,酷愛甚麼夫斯基的《罪與罰》,或許太過迷幻於這樣的故事,男主角想像自己就是《罪與罰》的法律系大學生,離群索居有憂鬱症,殺死當鋪的老太婆,並失手殺死他的妹妹,匆匆的取走珠寶,但是最後把他愛的妹妹殺死,其實並沒有罪,而且也沒有罰的。

電影剛開場採用義大利男高音恩里科·卡羅素的現場錄音,在槍殺那一幕用了莎士比亞歌劇《奧賽羅》,談及種族、愛情、嫉妒與背叛等,這齣片其實也有諷刺倫敦上流社會對於婚姻對象的純種。還有《馬克白》、《茶花女》歌劇當作配樂,真的要花時間來對照,伍迪艾倫真的很會吊書袋。

2017/09/29

2007年,伍迪艾倫《命運決勝點》Cassandra's Dream



看伍迪艾倫的片子,好像甚麼時代都適合,這種以當年社會景況為背景,又把一個主題抽離出來的結構,很值得我們電影編劇學習。

伍迪艾倫當然是非常老手了,很不好萊塢的節奏,只要掉入他布置的節奏,那個掙扎的過程,實在也令人難受。

從家庭親情,到朋友夫妻等關係,兄弟之情是該片的重點,很簡單的警世電影,每個心情的細膩轉變。

以倫敦為背景,也融入了全球化金融的思維,在航海帝國時代日不落帝國的霸主,搞得好像也要透過命運來決定未來,從歷史來看,英國人的賭徒性格,一直到最近打算退出歐盟,這齣戲好像預知了未來。

2017/02/24

2004年,伍迪艾倫《雙面瑪琳達》



在沒有事先看影評就看了這部片,又以為看了很多伍迪艾倫的電影,應該很輕鬆可以明瞭,原來瑪琳達演出的是兩個互不相干的喜劇與悲劇,雖然搞外遇劇情是一樣的,但是一方是喜劇收場,另一方是悲劇。

所以這是電影是很好的練習,觀察角度的不同,造成不同的結論。

伍迪艾倫的電影節奏與好萊塢商業電影大不相同,他的創新不少,像是劇中人與觀影者的對話、編劇跳出來擅改劇情,雖然目前來看.......

我們習慣看有『起承轉合』的單線發展電影,也或許習慣雙線發展但是結局融合解題是的電影,但這種同一批人好像在同一時空的雙線發展還蠻少見的。

我在想若是重新剪接,放在左右兩個螢幕同時放映,不知道會有怎樣的效果呢?

2016/12/18

1977年,伍迪艾倫《安妮霍爾》(Annie Hall),自大狂跨越時空



伍迪艾倫這部電影是1977年出品,不依照時間序的剪接手法,任意的跟不同時帶的自己,或是不同時代的女友對話,以現在用電腦剪接的手法應該很容易,可是當年要這樣的拍攝技術,應該花了不少氣力。

這部片中的伍迪艾倫除了碎念是每部片相同的手法之外,這部片非常有自信與自大,不像其他片中的唯唯諾諾,也奠定了之後紐約客的流行風格,相當的不習慣那麼年輕的男女主角,不可否認的可以看出從劇場到電影中間誇張表情的脈絡。伍迪艾倫的片子,有固定的人物對比模式,經典的歌劇、舞台劇,好像非常講求如此的結構性。

此外,劇中人物不時的在演出的過程中跳脫出來與銀幕前的觀眾對話,表面是自言自語,但其實是獲得認同,而在排隊的那一幕,不相干對話的兩人,竟然同時跳脫排隊,後面那個人,是知名的媒體學家馬歇爾·麥克盧漢,十分創新的經典。

劇中許多的演員,後來也都十分有名氣。

2016/12/12

1995年,伍迪艾倫《非強力春藥》強大的阿芙蘿黛蒂



這部片當年看中文片名就不太想去看,原來也被新聞局強迫改過名字,由『強力春藥』改為『非強力春藥』,今日來看用英文直譯,或者用強大的維納斯,也都不錯。

最近看了之後,回顧二十年前的流行名詞:雅痞、無法生育、紐約客、頂客族之類的主題,伍迪艾倫還真的是帶動流行話語。當他用猶太人血統純正的思考方式,不願意領養,但是他妻子還是不管他領養了一個小孩。

領養小孩後伍迪艾倫一直活在希臘神話《伊底帕斯王》弒父取母的幻想中,於是他非常好奇的去找到了小孩的生母,預防小孩未來會愛上母親,但非常諷刺的這位生母(阿芙蘿黛蒂)是個妓女,伍迪艾倫想要讓她走上正途,用盡了各種辦法,不小心跟她上床後居然讓她懷孕了。

顯然伍迪艾倫自比為赫爾密斯(荷米斯、愛馬仕),這個神祉管體育,願意為阿芙蘿黛蒂出頭,而那個做直升機的情人,則是戰神阿瑞斯,這部片應用眾多希臘羅馬神話的對比,每一個情節都那麼的似曾相識。

結局互相不知道自己親身子女的,完美又平等,至於未來神諭會不會真的演出,似乎不那麼重要了。

2016/11/21

2015年,伍迪艾倫《愛情失控點》(Irrational Man)



一個對未來生活沒有任何目標的人,即使讀了很多書,對任何事情都有見解看法的教授,最後因為自己要被關到牢裡去,而做了更多錯事。

伍迪艾倫的電影結局,經常是一個圓滿又值得深思的結局。

這個男主角為何從沒有目標,執行一個殺人計畫,生活整個豐富了起來,神情恢復了年輕有衝勁,好像是跟魔鬼交易,走向萬劫不復的地步。

2016/11/20

1986年,伍迪艾倫的《漢娜姊妹》



看這樣的電影剛開始覺得就只是看聖誕節檔的賀歲片,後來越覺得像是舞台劇,每組對照人物對比強烈,到了結局好像有收攏,又好像沒有,看完電影靜下來想想,竟然思考了很久。

看電影時覺得每個女主角好像都是四、五十幾歲的人,為什麼都想要生小孩,後來才知道其實是三十年前流行的髮型就是這樣的老氣,回頭看看大學同學的照片,還真的是這樣。

劇中的男人每個都結過好多次婚,女人都想要生小孩來證明對老公的愛、或是自己有能力。

漢娜的老公愛上了漢娜的小妹,漢娜的前夫伍迪艾倫離婚後最後愛上了二妹,這個雖然是結局,但是中央的過程卻因為親情,化解了姊妹可能的反目成仇,用幽默、搞笑,解決了難題。

當年的文青電影,伍迪艾倫喜歡談論種族、文化、音樂、戲劇、美術、建築,對話中把種種時事、觀念暗藏在對話中,至今不墜,複習他的電影,可以很快速的把當年的社會景況投影出來。

2016/10/14

2012年,伍迪艾倫《愛上羅馬》喜劇的背後


幾年前朋友一直推薦這部笑料喜劇,看了也不下五次,一般的喜劇笑一笑就忘了,愛上羅馬的深度,如同羅馬帝國的歷史,每一次看都覺得有所收穫。

如同哈姆雷特的幽魂,羅馬在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會有不同的對話,死去的老國王與王子的對話,被拿來使用在這齣片劇本結構中,曾經住在羅馬的成名建築師,目睹了年輕建築師愛上女朋友的朋友,中年人與年輕人到底是在對話,是中年舊地重遊的臆想,還是年輕人內心的對話,這是一個對照組。

劇中許多的對照,年輕保守的中學女老師迷路與義大利最性感的男演員出軌,或是年輕剛出來工作的小夥子,與紅牌妓女婚前的邂逅,上流社會與下流社會是這樣的沒有界線。

歌劇的發源,是十七世紀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地區發源,但是近代在紐約百老匯被大量的商業化,來自紐約的歌劇製作人伍迪艾倫無所不用其極的希望親家可以上台表演,後來一炮而紅,這樣的行徑在義大利人重視日常生活中,雖然大眾叫好,但卻被視為低能。劇情發展過程,親家母甚至拿刀出來威脅,義大利人認為歌劇只是生活的一部分,睥睨美國人的庸俗。

以上的劇情對話與對照組,雖然無厘頭,但卻是義大利人的寫照,呈現一種自大驕傲又沒有自信,過度熱情又害怕失去的保守,敢做又不敢做的矛盾。

羅馬在十七世紀貝尼尼的公共藝術、建築的設計規劃者,在片中取景都有帶到,而有個默默無名的中年上班族(義大利國寶喜劇演員羅貝托·貝尼尼演出,《美麗人生》),突然成為媒體的寵兒,不但老闆給了一個大辦公室,還可以跟各式名女人上床,出席宴會活動等。出名也就是五分鐘,回復到平凡人的生活,他的內心還是有點空虛感,但他也知道這才是人生。

這段仿《生活的甜蜜》,以及開場白的交通警察、片尾的方式,應該是向費里尼致敬。



片末,在一個廣場的露台的完結,好像是墨索里尼的演講台,諷刺的敘說這就是義大利人的故事,墨索里尼想要恢復羅馬帝國的壯志,好像是一場鬧劇,這就是義大利人的個性吧?

2016/09/22

1996年,伍迪艾倫《大家都說我愛你》好萊塢的伍迪艾倫



即使是聖誕節檔次的賀歲大片,全部都是大明星,伍迪艾倫還是非常自戀的演出男主角,一個禿頭歐吉桑,卻要能夠吸引美麗的茱莉亞羅勃茲,必須要很有說服力。

若威尼斯代表一種虛無的浪漫,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又名威尼斯的猶太人)是少數喜劇作品,但是這段浪漫的愛情,是伍迪艾倫透過不當的欺騙手段騙來的,雖然後來茱莉亞羅勃茲拋棄了老公來到浪漫的巴黎,伍迪艾倫實踐了茱莉亞羅勃茲內心深處的浪漫愛情,但最後終究走不下去。

每一個人聖誕節浪漫過後,全部都選擇了原來的男女朋友,最後,伍迪艾倫與前妻歌蒂韓在巴黎塞納河邊的歌舞再現了一種浪漫情懷。

對於感情的欺騙,這部片暗地裡暗喻威尼斯商人的高利貸巧妙的帶過,在巴黎這座城市收尾,愛情、友情、親情,有了大家都高興的結局。

在醫院跳舞的那個段落,讓大家對於醫院,生老病死的場域,有了重新的認識。

2016/09/13

2016年,伍迪艾倫《咖啡‧愛情》Cafe Society



中文譯名可能會有些誤導,英文直譯是咖啡會館,一種社交活動的概念。伍迪艾倫一別前幾部電影用一座城市來描述一段愛情,每個人濃厚的城市個性與容顏,舊金山憂鬱的藍、巴塞隆納、羅馬、紐約、巴黎等。而這次用兩座城市紐約與好萊塢的強烈對比,突顯1930黃金年代的荒謬性。

不變的是伍迪艾倫的碎念,以及對猶太人強烈的戲謔批評,這也只有伍迪艾倫可以辦得到。

一個已經知道好萊塢醉紙金迷的秘書,與一個闖入電影虛幻世界的新手年輕人,兩人秘密約會一陣子後,年輕人發現了舅舅與秘書有婚外情,若妳是這個女秘書,到底會選擇哪一個人?

後來,年輕人離開好萊塢回到紐約,經營咖啡會館(我覺得比較像酒吧),廣闊的人脈網絡讓生意非常興隆,1930年代到底是虛幻的,還是真正的思想起飛的年代?這位年輕人也步入了與好萊塢舅舅一樣的生命,到底有沒有純真的愛情?到底紐約與好萊塢是不是一樣的虛華?

我喜歡伍迪艾倫敘事的風格,無論大事小事,都有自己一套評價系統,人生,不是如此?


2014/11/14

2014年,伍迪艾倫《魔幻月光》

這部片不能破梗,所以想要去看的人,請就此打住不要再看下面我寫心得。



...........................
...........................
...........................
...........................
...........................

一如伍迪艾倫的電影,總是有一個老男人從頭到尾碎碎念,不過這次這個老男人稍微年輕一點,是一個自大自信狂妄,從小到大就無法愛人與被愛的一個中年大叔。

伍迪艾倫的電影,片中也一定有一個外表完美無瑕的女神,但一定有一個顯而易見又我得不能原諒的大缺點,男女主角一拉出來,整個故事的結構就完成,在怎樣碎念,我想我這種觀眾就會買單了。

1920年代,是個國際化的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人們的財富重新洗牌,貴族完全轉變為商人炒作股票,窮人可以藉由各種方式賺錢,這部片結合了伍迪艾倫小時候喜歡變魔術,加上靈媒題材,又融入了《寂寞拍賣師》加上《傲慢與偏見》的元素,在魔幻的月光下,發酵出奇妙的情愫,我想反正兩人都是騙子,一個是表演魔術擺明了觀眾就是花錢來被騙的,一個是騙錢的靈媒,但兩人都撫慰了人心。

我喜歡碎念的過程會談到歷史情結、宗教衝突、國家仇恨,伍迪艾倫會輕輕地提起,重重地放下,在心裡引發一陣漣漪。那個年代女性正打開法國傳統的束縛,已經不用束甲綁住自己的身體,衣服上有著各式各樣新藝術的圖騰,在這思想解放的年代,女主角重新選擇了未來的歸宿,也算是女男平權的一小步。

有一幕女主角在花園盪鞦韆,讓我想到了福拉哥納爾的《鞦韆》,而我想要藉由電影多了解南法普羅旺斯可能要多看幾回了。

2013/12/26

2013年,伍迪艾倫《藍色茉莉》看凱特布蘭琪被伍迪大叔上身碎念

看完伍迪艾倫的藍色茉莉,我竟然十分的哀傷,是那樣藍色的憂鬱情節,還是舊金山的陰霾氣候影響著我,我不知道?



電影剛開始感覺舊金山,跟紐約有點類似,總是,但是後來發現舊金山大橋若代表天堂,那麼惡魔島的惡名昭彰就是地獄了?伍迪艾倫對於人性的刻劃與角色的對比,赤裸裸毫不隱藏的演出來,有時候我們只有內心的OS,下一幕就直接演出來了,一個憂鬱症患者,失去了家人與朋友的愛護,又在不同的階級間掙扎的要保有過往的生活方式。

從紐約到舊金山,人物與城市的容顏、個性搭配得天衣無縫,看似小品的電影,細節鉅細靡遺介紹舊金山的過往至今的恩怨情仇,伍迪艾倫這齣戲拋開了宗教與猶太族群的嘲諷,但是對政治人物的背後,有著更深沉的伏筆。



看完了電影,對於往昔華人曾經去舊金山的淘金熱,到現在科技新貴到此投資發展這樣的背景,我不會想再去舊金山,但我會在期待伍迪大叔的下一部電影,會是哪一座城市呢?

2013/12/25

伍迪艾倫《午夜巴黎》畢卡索與艾瑞安娜(Adriana)@15

每次查畢卡索的情史,總是非常驚嘆他可以跟那麼多不同個性的女性交往,從舞蹈、藝術、作家、攝影師各種人都有,從妓女到上流社會,或從平庸到絕頂聰明,有人甚至迷戀他三十年一直寫情書,也有人等到畢卡索過世後自殺。



不過這部片中的艾瑞安娜(Adriana),我一直查不到正確的生辰八字,也沒有真實照片來比對。片中還描述她跟義大利猶太人莫迪里亞尼有一腿,甚至是布拉克也有私下交往,她從波爾多來巴黎跟香奈兒學習時裝,我想應該是伍迪艾倫虛構的人物。牆上掛著布拉克、畢卡索的畫作,算是一個諷刺嗎?

片中的艾瑞安娜(Adriana)還寫了一本書,紀錄他與畢卡索、布拉克等人,甚至與吉爾的交往,曾在夢中交會。這本書在塞納河畔舊書攤的現代,被吉爾無意中翻到,吉爾因此帶著小禮物前往1920年代與艾瑞安娜約會,這是後設性與時光交會有趣的橋段。

不過,話說回來,這幅 1928 年所畫的作品,到底是不是艾瑞安娜(Adriana)呢?似乎無法考證,我想是伍迪艾倫的一個虛構人物。1927-28年間,畢卡索以脫離了立體派與新古典主義的畫風,他詮釋在海邊沐浴的人,也是他邁向超現實主義的創作時期。而這幅畫也就是當時那一系列在海邊裸體的作品。

大家總是說畢卡索利用眾多的情人,來激發他的藝術創作,換了女人後就把整個房間裝飾、生活習慣、交友圈就整個大搬風,也無怪乎有源源不絕的創意,除了老畢與眾多女人的風流倜儻這件事情外,他的創作在每一個階段都是佼佼者實在不容易!

2013/12/09

伍迪艾倫《午夜巴黎》格特魯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與愛麗絲·B·托克勒斯(Alice B. Toklas)@14

格特魯德·斯泰因(Gertrude Stein,1874年2月3日-1946年7月27日),片中海明威帶領吉爾進入斯泰因家中,來開門的是愛麗絲,1907年後兩人互為生活伴侶。


電影牆上的作品大部分是畢卡索所畫,馬諦斯也有幫斯泰因畫肖像,沙龍位於巴黎的27 Rue de Fleurus

片中演出了斯泰因家裡是文學、藝術沙龍所在,這些文人藝術家可以自由的在此高談闊論,也可以討論內容,據說海明威、費茲傑羅、喬伊斯、畢卡索、馬諦斯、布拉克等人經常在此出沒。當時提出『迷惘一代』這個名詞,就是描述這些作家。

斯泰因的父母是尤太人,家裡的經濟狀況不錯,但父母都在她年少的時候過世,是由大哥負責照顧。斯泰因的老師是心理學家,斯泰因在學期間的研究,為老師詹姆斯所提出的『意識流』打下了基礎,普魯斯特、喬伊斯、伍爾芙是意識流文學的代表人物。

斯泰因的文學作品很多,第一本受到大家注意的作品是 1909年的 Three Lives,還有在大學時代就開始研究的論文,其中有討論女同性戀的問題。據說斯泰因到了1930年代跟海明威交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