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陳澄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陳澄波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05/21

【台北】藏畫,陳澄波背後的幾個女人

雖然劇名是藏畫,但其實重點是在陳澄波的太太張捷與女兒陳碧女的內心世界,一是把畫藏起來,另一是陳碧女親眼見到父親被公開行刑。

陳碧女1943年的繪畫〈望山〉入選府展,戰後迎接國民政府來台,陳澄波的〈慶祝日〉在警察局畫上青天白日的國旗,而陳碧女學習了父親把〈望山〉這幅畫自動畫上了國旗。但陳澄波卻在1947年3月25日美術節,死在嘉義車站前血染了大地。

藏畫這部舞台劇,利用衣服幻化成偶,打破了時間,陳澄波經常在偶與人之間穿插,也在夢境與實際生活中間切換,從女性的角度切入來看陳澄波的美術人生,其中對於西洋美術裸體的描繪,還有為什麼一定要實地寫生的原因的演出來。

這一齣劇把攝影師留下了陳澄波最後的遺照這件事,有了另一條認識張捷與那個時代的背景。

看這劇中很多意象的演出方式,其實要十分熟悉美術史與日本時代台灣史,最後又選擇了阿里山為背景,把女兒的婚禮作為陳澄波未完成的畫作來呈現,不過,婚禮的新郎卻是缺席的,可讓我們自己補上這最後一塊拼圖。

藝術家追求"美",最後一幕大家走入山中也走入畫中,十分和諧的樣子。我想著陳澄波在獄中寫得遺書,對於大女婿蒲添生做人處事的提醒,二女兒的婚事依照自己的自由意志。

從女性心理出發,張力到最後一幕爆發,雖然已經結束多時,心中仍不能平復,是一部更深入探討族群共榮的問題,我期待未來還能繼續精進,讓更多人欣賞與思考。

2020/11/01

《梵谷與日本》原田舞葉虛構真實小說《浪擊而不沉》所做的文史研究說明書

《梵谷與日本》原田舞葉虛構真實小說《浪擊而不沉》所做的文史研究說明書

歐洲有關藝術史的虛構真實小說已經行之多年,《梵谷傳》算是其中的經典,利用大量的書信與田調虛構的作品,也改拍成電影。

原田舞葉寫作相當多有關畫家相當多的作品《黑幕下的格爾尼卡》書寫畢卡索,《畫布下的樂園》描繪盧梭的畫作《夢》的推理偵探小說,《浪擊而不沉》則是聚焦在梵谷與日本浮世繪的關係。

有些人會很害怕閱讀這樣的小說,因為只要一個虛構的起點是錯誤的,那麼整本小說就會偏離史實,歷史猶如好像瞎子摸象,有可能摸到的犀牛而不是大象。

台灣目前已經有《紫色大稻埕》描寫1930年代,一群年輕的台灣畫家在大稻埕交流的故事,出現了眾多的畫家群像。而《陳澄波密碼》則是從潘玉良的源起,中日兩國爆發松滬會戰,當年台灣畫家陳澄波(日本籍)不被上海接受,而離開祖國,潘玉良:我愛祖國,可祖國並不愛我。而後陳澄波在二二八事件在嘉義火車站被槍決。

《浪擊而不沉》的故事點是巴黎的城市博覽會與明治維新的交會,也是巴黎鐵塔興建好之後,印象派畫家活耀的年代,畫商林忠正把日本的浮世繪販賣到法國,生意成功後也大量收藏法國的畫作。

作者有個大膽的假設,梵谷當年為何要前往南方的亞爾,就是受到了日本主義浮世繪的影響,《梵谷與日本》裏頭有更為深入的說明。

不免俗的這本書末有跟著梵谷去旅行的章節,幾乎所有與梵谷相關的書籍都有這個章節,梵谷本人應該沒想到自己寂寥的繪畫人生,竟然成為另一種米其林指南。

2018/12/17

《陳澄波密碼》



記得看伍迪艾倫的《午夜巴黎》透過男主角穿越時間到達他最喜愛的1920年代,碰到崇拜的海明威,並且愛上了當時畢卡索的女朋友,但是這位女朋友,卻愛上了1870年印象派畫家活耀的黃金年代。

從不同時代欣賞同樣的畫作,我們真的知道作者原始的想法嗎?

這本小說用現代2010年代,去描述1980年代快要解嚴時期,去解開陳澄波在 1920-1947年所遭遇到在台灣、日本間的身分認同,留日又去上海的生活經驗,以社會主義思考角度來創作,而後來他心中的祖國來台灣後這短暫的時光,在台北畫壇的衝擊,以及二二八發生後,他回家穿上西裝前去跟政府談判。跨越不同政權,解開了陳澄波的思考模式。

而這些都隱藏在畫中,這不是一本小說,是我們這塊土地的歷史,陳澄波使用光線來關懷這塊土地的普羅大眾。

2017/07/23

【九州】陳澄波《東台灣臨海道路》@福岡亞洲アジア美術館/Fukuoka Asian Art Museum



看到陳澄波的作品了,整個寒毛豎直,有關這幅畫的前情提要,可以看我去年寫的這篇

http://trip.writers.idv.tw/2016/07/blog-post_46.html



一進入福岡亞洲美術館,門口就看到朱銘的兩個太極,星期日父母帶著小小孩來排隊,不知道是怎樣的活動,尖叫聲此起彼落。

入門的第一幅,就是陳澄波的《東台灣臨海道路》,左下方有兩個原住民母女背對著我們在路上行走,海上還有漁夫小舟。對於台灣東部已經有道路,邁入了現代化的一個里程碑,第二是原住民的題材。畫框是達悟族原住民圖騰,據說是上山總督特地找人以達悟族的拼板舟船板,保留上頭的紋飾,做成的畫框(畫框說法是典藏雜誌寫的,我存疑,覺得應該是仿照圖騰雕刻的)。



或許是委託人的要求,想要凸顯這兩個主題也說不定,不過這兩個主題,也都是陳澄波的專長與特色。




進入了主要的常設展,很多高中生分組聽不同的導覽老師解說,福岡亞洲美術館,主要是在東、南亞各國的繪畫作品的收藏,主要還是二十世紀,因為亞洲各國受到歐美各國的殖民,各國獨立後,這些繪畫作品受到殖民母國的影響,加上當時流行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的畫風,加上宗教、民族、國家獨立等歷史文化,每一幅畫應該都可以導覽很久。我們可能都知道文藝復興到印象派的歐洲美術史,但對於亞洲各國的繪畫,以及文化交流實在有太多不清楚的,看了這幾幅畫的說明,真的非常汗顏。

常設展特別把"細密畫"這個主題挑出來,這的確是亞洲各國繪畫共同的一個特色啊!

或許是這幅畫最近才放上去,所以我觀察導覽老師帶著高中生都是講印度、菲律賓、緬甸那幾幅,都沒有講陳澄波這幅畫,我想這些地方都不是被日本統治過,或許說背後的故事比較沒有壓力吧?

故宮南院本來是要做亞洲文物的博物館,不知道這樣的定位目前是否還是如此?我們是否可以成立個環太平洋、南島語族的博物館呢?最近一直痴人作夢,在日本看了那麼多博物館,雖然亞洲美術館還不是很完整,可是假以時日的慢慢典藏研究,長期來看,有文化詮釋的能力,才是國家可長可久的力量。


紅夾克那個是中國的婚宴,地上還有垃圾吐痰,真是太寫實了。


含有月曆的傳統畫

2016/11/23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53-上山滿之進、陳澄波與原住民



水瓶子城市慢步第五十三集,帶我們去日本的農業大縣山口縣,地理位置在本州最西,連接北九州門司港,也是日本與朝鮮半島以及中國的交通要衝。山口縣出身的台灣總督很多位,例如:兒玉源太郎以及這一集要介紹的上山滿之進,上山滿之進雖然任職台灣總督才一年多,在任內推動原住民平權將「蕃族」改稱「高砂族」,後來國民政府來台改稱高山族、山地同胞,80年後才正名為「原住民」。上山總督退休後委託陳澄波繪製《東台灣臨海道路》,這幅畫的畫框木框,刻有原住民圖騰,收藏在山口縣防府市圖書館數十寒暑,一位學者兒玉識發現了陳澄波的畫,收藏和修復是一大問題,在日本有很多討論,現在移到福岡亞洲博物館進行修復,而上山的後代與陳澄波基金會聯繫並表達,希望以這幅畫作為促進防府市和嘉義市的文化交流。點開YouTube聽水瓶子參觀山口圖書室帶來的啟發,包含原住民平權、文物保存以及台日間文化交流的種種。(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2016/09/11

《名畫的控訴》背後是對納粹的控訴;轉型正義,台灣也有比這更動人的劇情


(照片上翻拍自防府市圖書館的展覽室)

一幅畫,可以代表多少的歷史意義,或許說一說畫家的創作,或許談一談當時的藝術時空背景,但看了這一部片,原來掛在維也納美景宮美術館的《艾蒂兒肖像》,因為這一場訴訟,目前掛在紐約的新藝廊。

納粹1938年進入維也納,當年希特勒曾經兩次報考維也納美術學院沒有考上,或許是因為如此,納粹擴張後不但收刮有錢人的藝術品,還屠殺猶太人。

今年去日本山口縣防府市找尋陳澄波的畫作《臺灣東海岸風景》,是臺灣總督上山滿之進回山口後,委託陳澄波創作,畫框還有台灣原住民的雕刻,一直就掛在圖書館牆上伴隨著防府市的學子數十個寒暑,上山總督在台灣任職不到兩年,為何對台灣那麼喜愛?這幅畫說明了上山滿之進對台灣原住民的政策轉變,還有對台灣東部的開發。山口縣出身的台灣總督很多位,山口的海岸位於瀨戶內海的北邊,相對台灣東部鄰近太平洋有很大的差異,這幅畫給防府市民到底有怎樣的感受?

陳澄波在二二八事件中,擔任嘉義市參議員,組成委員會出面協調,沒想到被拘禁與嚴刑拷打,後來在嘉義市火車站遊街,當眾當場行刑擊斃。

陳澄波在牢中已經知道軍方要行刑,留下了三封遺書,其中一封給女婿蒲添生,要他繼續為藝術創作努力,『進退須要相讓勿可分枝作派,添生君多少氣有稍強敬煩原諒老兄之志望也』,這句話最讓我感動。

維基百科節錄:
************************************
陳澄波的屍體被曝屍三日之後,妻子張捷冒險將屍體運回家,為屍體拍照,並將陳澄波身上所穿,留有彈孔的西服清洗乾淨,秘密保存。

陳澄波死後,國民黨仍不放過其家屬,多次至陳家抄家清算,砸毀家俱或帶走資料。他多年的學生歐陽文也被捕入獄。包括嘉義畫家好友劉新祿在內,與陳澄波相關的人士也都受到監視,噤若寒蟬,而那時擁有陳澄波畫作的多數人,更因為恐懼紛紛將陳澄波畫作如同紙錢般燒毀,甚至持續到了1970年代,陳澄波的孫子陳立柏求學時期都曾被國民黨特務跟蹤。唯獨陳澄波的妻子張捷女士,即使抱著被捕入獄甚至遭殺害的風險,也要保護丈夫的畢生心血,她將陳澄波的畫作一張一張的捲起來,藏進挖空的土牆與天花板角落裡,每隔一段時日,便偷偷地輪流拿出來曝曬,雖然如此盡力保存,由於保存條件極差,能夠留存至今的畫作與文史資料,已不到最初的一半。
************************************
《艾蒂兒肖像》到了美國,2006年,以1億3500萬美元賣給雅詩蘭黛的老闆,這期間的訴訟,律師本來只是為了這幅畫的金錢價值,但是後來看到了祖父在紀念碑上的名字,一改原本的態度,一切只為了公平正義而訴訟,沒想到奧地利政府最後真的還給了原作品。

陳澄波的《淡水夕照》,2007年在香港蘇富比秋天拍賣場上,新台幣2.2億刷新台灣畫家拍賣紀錄。

到底一幅畫的交易金額代表了甚麼?應該不只是畫中的景物那樣的奇妙,畫家、景物、人物與時代故事,能給我們更大的啟發,才是真義。

相關連結:

陳澄波基金會的說明,其中底下的陳凱劭留言非常厲害
https://www.facebook.com/chengpofoundation/posts/896615277042035
安溪教授的資料收集
http://ankei.jp/yuji/?q=%E9%99%B3%E6%BE%84%E6%B3%A2
陳澄波給蒲添生的遺書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861762217248555&id=100002443547046
維基百科:陳澄波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9%B3%E6%BE%84%E6%B3%A2
【山口】防府市圖書館,上山滿之進與陳澄波
http://trip.writers.idv.tw/2016/07/blog-post_46.html

2016/07/07

【山口】防府市圖書館,上山滿之進與陳澄波




陳澄波基金會對這幅畫「東台灣臨海道路」有些說明
https://www.facebook.com/chengpofoundation/posts/896615277042035

本來以為這次去防府的圖書館,可以看到陳澄波的真跡,由於目前還在福岡亞洲博物館修復中,所以無緣看到。





目前已經是嶄新寬廣的圖書館,有一個紀念室說明上山滿之進的事蹟,上山滿之進(1869年9月27日-1938年7月30日),日本山口縣人,台灣日治時期第十一任總督(1926年7月16日-1928年6月16日)。回故鄉後創立了一個『三哲文庫』的圖書館,三哲指的是吉田松陰、品川彌二郎、乃木希典,這三個人都是山口人。後來三哲文庫就整個捐給了防府市政府,變成一所公眾的圖書館。




三哲文庫的舊圖書館,牆上都掛著陳澄波的畫作

陳澄波的這幅畫作,是上山回山口後,委託陳澄波創作,畫框還有台灣原住民的雕刻,一直就掛在圖書館牆上伴隨著防府市的學子數十個寒暑,上山總督在台灣任職不到兩年,為何對台灣那麼喜愛?這幅畫說明了上山滿之進對台灣原住民的政策轉變,還有對台灣東部的開發。山口縣出身的台灣總督很多位,山口的海岸位於瀨戶內海的北邊,相對台灣東部鄰近太平洋有很大的差異,這幅畫給防府市民到底有怎樣的感受?



隨著圖書館的改建,這幅畫被收藏起來,後來被研究上山滿之進的學者兒玉識先生發現了,圖書館的公務人員害怕這幅畫壞掉,於是詢問了很多博物館,都沒有要收藏與修復。現在畫作在福岡亞洲博物館,我在網路上搜尋,發現除了陳澄波基金會之外,有一個部落格一直在更新這幅畫的消息,好像是後來大家(防府市、博物館)發現這幅畫很有價值,有了一些討論,包含博物館的修復費用,還有到底這幅畫要放在哪裡?上山滿之進的後代則希望這幅畫能夠早點回到防府,可以促進防府與嘉義的交流活動,也讓大家更認識上山總督。

消息來源:安溪遊地部落格
http://ankei.jp/yuji/?q=陳澄波







1927-28年的剪報

(以上照片全部翻拍自防府市圖書館的展覽室)

2009/08/03

【新北市】陳澄波與淡水紅樓

每次到淡水總要躲過壅擠的人潮,在小巷子爬幾步的階梯,走過重建街,繞過小巷子,一探紅樓究竟,拍張照片然後回家。


用LG Viewty Smart 手機拍攝,藝術照暖色與黑白模式,旅客拿著相機四處拍攝,出出入入,小孩或在庭院奔跑,百年歲月在各種顏色下見證了淡水的歷史。

紅樓起建於1895年,正是清朝正式把台灣讓與日本成為殖民地的時間,1899年完工,這樣的洋樓佇立在半山腰,望著出海口的景致,貿易與軍事的重地,紅樓看著日本人離開,身後的白樓荒廢,老街老建築拆除的過程,商船軍艦消失,觀光客船重新的開啟,人們的來來往往,紅樓依然在此。

1999年,就在紅樓誕生百年後,被整修改建為咖啡館。傳統台灣的貿易組織是郊行,但是台灣被各國列強開港後,慢慢地轉變成洋行,而改用洋樓的建築。

淡水紅樓咖啡館


這張陳澄波的《淡水》1935年,右上方就是紅樓,右下方是已經拆除的白樓

陳澄波與紅樓同時誕生在1895年,1933年他從上海返台後在嘉義寫生,1935年在淡水畫了不少作品,也是這幾年在拍賣會上拍得許多高價的作品,有《嘉義公園》、《淡水》、《淡水夕照》等畫作。陳澄波經過艱苦的幾年,不斷地參展,而小有名氣,在中日戰爭中仍不斷創作,1947年因為二二八事件而死於嘉義。

在陳澄波畫作中,今天我們可以看到淡水的紅樓、淡水中學與長老教會等,但是他畫中佔據這個畫布的閩南式屋頂已經不多了。或許下次去嘉義,可以去探訪他寫生之地是否依舊。

PS. 這篇文章是水瓶子個人遊覽心得,利用新款手機LG Viewty Smart 隨手拍攝影像。

2008/04/20

【上海】陳澄波在上海客居時光

1930年夏天,陳澄波與家人兩地相隔長達七年,終於把家人接到上海,當時陳澄波在上海私校教書。


1931年/我的家庭/陳澄波

1930年代的上海籠罩在日本入侵的陰影下,很多學校停課,陳澄波在此的收入也不是很穩定,於是在1933年返台定居,在上海的這段期間,陳澄波到蘇州杭州寫生畫畫,留下了許多江南美景,這些畫入選日本帝展展覽。

在上海的時光,陳澄波的畫作有許多與家人相處的作品,上面的構圖中央是他老婆,而下方的書信往返與筆墨書寫的情況,讓整體呈現不安的氣氛。陳澄波這時期開始的作品有點受到梵谷的影響,後來回台後有段時間在淡水的作品,也有不少梵谷的影子。

【台北】陳澄波與淡水重建街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0/blog-post_14.html


陳澄波,1895-1947年。1947年二二八事件時,代表嘉義市「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前往機場協商,於3月25日上午被軍隊槍斃,懸屍示眾三天,享年52歲。

2007/10/14

【台北】陳澄波與淡水重建街

來到這裡幾趟,聽過奶爸的解說,彎彎曲曲、新新舊舊、上上下下的重建街,有著輝煌的過往,走在石板路上,看著畫家陳澄波筆下的淡水風情,這裡是淡水最早的一條街。


2007.10.10 淡水重建街

重建街的階梯與坡路是以前北海岸丘陵的住民往來淡水的步道,之前政府在此做道路規劃的時候直接在地圖上標示出一條馬路,沒有考慮到淡水是個山城,高高低低的如何開路呢?所以這條馬路一直都還沒有開成,但有些土地已經徵收,有些還沒,所以現在重建路上有很舊的老房子,也有新蓋的公寓,甚至還有空地是停車場,有些房子前面被拆除往內縮,整體來看是很奇怪的現象。

重建街的老街屋在此也看得到,由於這裡做生意又沒有亭仔腳,所以鄰著馬路就有石階,一進去就是店舖,有的老屋深達50米,寬只有6米,而小巷子有時也只有1-2米,我看有人要到紅樓的時候一直在重建街上來回走,就是不知道要進去小巷子才能到達。

這裡的老屋不像迪化街有二或三層,只有一層,而晚輩就住在閣樓上,中間有天井,後面也有廁所的設計。我在重建街的老屋子爬上爬下,有時進入到荒廢的屋子,會有惡犬的叫聲,頹廢的磚瓦長出清翠的雜草,有時會看到老屋有銃眼,早年有盜匪出沒,所以有很多防禦設施,包括這裡不太平坦的上下坡也都是這樣的設計?

重建街14號有家布袋戲的主題館,館內熱心的鄭小姐會講述重建街的風華過往,她也很大方的讓我到處拍照,若是有機會遇上她講古,是很快了解這條老街的方式。而有家門口有顆大石頭,據說是大屯山火山爆發的火山灰掉在這裡。


1935年/淡水/油彩、畫布/89*115cm/陳澄波

走在這裡,讓我想到這幅畫,陳澄波曾經在淡水住過一陣子,據說就是在重建街這附近,我眺望淡水河,陣陣蕭瑟的冷風吹來,有些許滄桑感!

陳澄波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9%B3%E6%BE%84%E6%B3%A2


王昭華演唱的淡水暮色 1993 年版本

花埕照日--王昭華的歌友誌
http://blog.roodo.com/cit_lui_hoe/
淡水鎮重建街28號--一個由居民自行發起的社區營造運動
http://blog.yam.com/cjst/

2007/03/29

【台北】台灣歷史的縮影@淡水散步半日遊


*馬偕為人民拔牙,真理街上的壁畫/攝影/水瓶子/2007

淡水,位於台灣西北角的淡水河口,早期大陸移民進入台北盆地的登陸地點,又是貿易進出口的轉運站。

從烏來的新店溪上游的茶葉、木材運送到艋舺、大稻埕的港口,然後到達淡水的出海口,獨特的地理位置,歷史上淡水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自17世紀初西班牙佔領後,荷蘭人相繼而來,淡水歷經明鄭、清國、日治等時代,在這裡都可以看到這些痕跡。

提到淡水,人們總會想到紅毛城,但是這次我們暫時不管西班牙、荷蘭人在福爾摩沙的那段歷史,淡水還有許多外國人努力為這塊土地付出的人,加拿大籍的馬偕博士,我們會介紹他在淡水遺留的一些古蹟,這些建築至今仍然存在,去淡水散步一定要去看看。

另外,在淡水居住的藝術家很多,陳澄波從嘉義出生,到台北念書,後赴日東京留學,曾在上海工作,西元1935年間曾在淡水居住過一陣子,這段期間畫的油畫創下台灣有史以來拍賣的最高金額:新台幣兩億元。陳澄波死於二二八事件,也就是60年前的今日(3月25日),雖然去淡水看不到他居住的地方,但我們卻可以看到他畫的名畫。

淡水的美並不在於他的古蹟眾多,也不在於他在淡水河畔,更不是可以看到夕陽美景,而是前人留下來的生活風景,不只如此,還有更多人加入,現在這些故事還在上演。

【延伸閱讀】
★ 馬偕遺跡散步(文/查普特)
http://www.taiwangoodlife.org/story/20070325/34
★ 陳澄波筆下的淡水中學(文/簡余晏)
http://www.taiwangoodlife.org/story/20070325/35
★ 淡水生活風情(麥田出版)
http://www.anobii.com/books/01872919fa35570bff/

P.S. 這是擔任台灣好生活電子報的歷史散步專欄主編的第一次獻曝,感謝查普特及簡余晏供稿,未來請大家多多訂閱或閱讀該電子報
http://www.taiwangoodlife.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