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貝尼尼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貝尼尼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9/05/23

【羅馬】《天使與魔鬼》

昨晚去看《天使與魔鬼》,電影節奏很緊湊,也順便做了一趟羅馬之旅,故事主要環繞在貝尼尼為羅馬城所設計的雕像與建築上。


蘭登教授拿的觀光地圖,不過這是簡體中文版



上次去羅馬只待了三天,當然小說裡描述的這些大景點都去踩過了,很佩服作家丹·布朗的想像力那樣豐富,當然有很多劇情配合歷史研究會有不少矛盾,不過能增進大家對貝尼尼與天主教歷史的了解,也是不錯的。不知道台北或是台南有沒有可能也有這類型的小說或電影呢?


點這裡有更多電影場景的街景圖與解說

0. 萬神殿,拉斐爾的幕地,第一個地點蘭登教授找錯了。
1. 人民聖母教堂,拉斐爾設計的基吉小聖堂(Chigi Chapel)《哈巴谷與天使》(Habakkuk and the Angel),(題外話是裡面有卡拉瓦喬的畫,電影有帶到)
2. 聖彼得廣場地上的《西風》
3. 勝利聖母教堂(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的《聖女大德蘭的狂喜》
4. 拿佛納廣場的《四河噴泉
5. 光明會的基地《聖天使堡

維基百科:天使與魔鬼

沒想到我去短短幾天,電影的背景我也都有拍到,我想未來去旅遊的人看到也是同樣的場景,看這樣的電影很讓人想想旅行時的心情,而台北最近有很多東西都要拆掉了,我們就來懷舊一下《向左走‧向右走》的北投水池吧!重建後不知道會變成甚麼樣子?

2006/05/13

【羅馬】巴貝里尼大廈


2006/2/18 7:30

特地六點半就起床,趕去梵蒂岡博物館排隊進去,在羅馬的最後一天,星期六的假日,預期的人潮洶湧。

沒想到跑到了地鐵站卻沒帶零錢,買票機也沒零錢找,地鐵站也沒有服務人員,到處找商店沒一家開門,終於找到ㄧ家早餐店,買了三明治終於換到一元硬幣去買票做地鐵。這時看到巴貝里尼大廈排了好多學生要進去參觀,可是門口布置的又好像是電影院的售票口。我管不著那麼多,急著跑去梵蒂岡博物館,錯過今天,不知道何時才能進去了。

巴貝里尼大廈是教皇的家族宮殿,十七世紀的教皇是政治權利的中心,當時的奢華可想而知。這座宮殿是三位大師合力創作:馬德諾、貝尼尼、波洛米尼。現在這裏是國立古代藝術館,展出的重點是早期文藝復興到巴洛可後期的畫作。

這次沒時間好好進入這個博物館,下次去羅馬一定要排出時間來。

2006/05/01

【羅馬】四河噴泉

又是貝尼尼,一進入拿佛納廣場,就感受到歡樂的氣氛,街頭演唱的藝人拉著手風琴,將來往的遊客心情拉高了起來。



一看到誇張的四個巨人表情動作,真不知道該如何拍下這個作品,在這裡繞了兩圈,怎麼拍都不是很滿意,中央屢空的設計,一邊跑出的是馬,另一邊跳出來的是獅子,四個巨人中有個矇著頭好像要跌倒的樣子,代表尼羅河表示源頭還不知道,另外三個或坐或臥,代表恆河、多瑙河、普拉特河,1651年完工。

背後的對稱教堂還在整修,是貝尼尼的死對頭,波若米尼設計的聖埃格尼斯教堂,底下的房間有杜米先皇帝的圓形競技場的遺跡,羅馬式的鑲嵌地板。在拿佛納廣場的北邊還有這個競技場的入口遺蹟。南邊的摩爾人噴泉則是貝尼尼晚年的設計。

比較一下波若米尼設計的四噴泉教堂



據說四河噴泉的設計費以麵包稅來支付,太多概念在這個廣場,旅人來來往往,或許是整天下來走的很累,我在此坐了一個小時,天色已暗,人漸漸少了。

2006/04/09

【羅馬】蒙特奇托里歐大廈


2006/2/17 13:30

這棟大廈目前是市政府辦公的地方,其實整個廣場是不規則狀,但這大樓因為弧形的樓面,所以顯得壯觀,這又是貝尼尼設計的作品。

目前在整修,所以整個大樓都包了起來,可能是市政府比較有錢,所以並沒有難看的廣告,前面還有放了一幅很有馬諦斯味道畢卡索的藝術作品,很多人在那幅畫前面駐足聊天,看起來不像是觀光客,可能是前來洽公的民眾。這個廣場部份圍起來當作停車場,或者是方便施工的車輛停駐。



前面的這個方尖碑是西元前10年奧古斯都皇帝在此地附近設立的大型日晷,上面的指針是遠從埃及帶回的花崗岩,可惜50年後,這個日晷就不準了,猜測是地層下陷的緣故,九世紀的時候方尖碑仍在這個廣場上,但是約在1503-1513年間,是在房屋下發現這個碑,一直到1792年教皇庇護六世才重新豎立在這個地方。

方尖碑的歷史起源或許來自埃及,上面的埃及象形文字據說是開啟亞當墮落前的智慧之鑰。

2006/03/25

【羅馬】貝尼尼@探索之旅


2006/2/17 聖安德烈亞教堂

這是貝尼尼設計的教堂,1658-1670年由他的助手完成,耶穌會委建的巴洛克之珠。

早上吃完早餐趕著去梵蒂岡博物館,沒想到剛爬上奎利納雷小山丘後,沿途都是公家機構的樣子,有警察站崗,我盯著這個教堂的外牆看著,想要進去看看,卻還沒有開放。聽說內部是薔薇色大理石,因為基地寬,便將橢圓形長軸朝像側邊,而非祭壇,教堂內的視線牽引很多具有意義,整個教堂的設計靈感來自於米開朗基羅的建築藝術,橢圓形的設計讓人想到貴族的舞廳,利用視覺錯覺手法來完成。

貝尼尼是佛羅倫斯人,後來到羅馬發展,是巴洛克的先驅,充滿著戲劇化、誇張的表象。他與波洛米尼對羅馬的都市景觀,大廈、噴泉、雕像等等帶來了極大的豐富性。貝尼尼得到教宗的賞識,雖然沒有設計到聖彼得大教堂,但是教堂祭壇上方的銅質華蓋是他的作品。

貝尼尼簡介

我走到巴爾貝里尼廣場去搭地鐵到梵蒂岡博物館,經過交通要塞的四神噴泉,真是舉目皆是有歷史性的古蹟建築,短短地路程,卻走了一個小時。


2006/2/17 巴爾貝里尼宮(1630年建)也是貝尼尼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