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龍夜市在保安宮、孔廟、大龍國小這個區塊附近的大龍街上,在保安宮旁還有舊稱為四十四坎街屋的哈密街,雖然目前看不到當年這些商店的繁華景象,可是轉到了大龍街,倒可以感受到整個大龍商圈的活力。
總不會忘了到大龍夜市(大龍街271號門前攤)去吃碗香菇赤肉粥,叫盤炸燒肉、豆腐,旁邊的大叔說他幾乎每周都會特別來吃,他住在三重,以前是個在附近做工,現在退休了還是習慣吃碗粥,看他大口大口的吞下去,可以吃個二十年不膩,實在佩服。鹹粥賣完兩夫婦就收攤,有可能中午去就吃不到了。
在大龍街上還有不少好吃的小吃,但我總迷戀小吃攤背後的老房子,一塊一磚的蓋起來的洋樓街屋任其頹廢,在心中總會假想若是修復好,會是怎樣的景象,油漬在磚瓦上已經留下了褪不去的痕跡。
18,19世紀在台灣發生多起的漳泉械鬥,規模還到達3000人互相打來打去。發生在1853年的頂下郊拼,泉州三邑人為主的頂郊,與泉州同安人為主的下郊發生械鬥,同安人落敗,逃到大龍峒,傳聞連續下雨三個月,興建不了住家與防禦工事,於是在移到大稻埕發展。
四十四坎是當年保安宮落成後,剩下一些的建材,有錢的富戶合資廉價買下來,然後建造四十四間店舖而成,是保安宮通往河岸的必經之路。當地文風鼎盛,在保安宮內不但有私塾學堂,在河岸邊的老師府更是當認很多書院院長的陳維英的家。今天,大龍商圈剛好在松山機場的航道下,或許附近的居民已經習慣聽到這樣的聲音,對於150年前的文風鼎盛這件事情,似乎沒有人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