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30

【台北】台灣茶葉之父李春生

李春生有台灣的茶葉之父的封號,當時英國人陶德(John Dodd)任用了買辦李春生,開啟了大稻埕國際化歷史的一頁。


2007.12.23 李春生紀念教堂

1860年淡水開港,大稻埕也屬於淡水港的一部分,1865年,引入大陸安溪地區的茶葉來台種植,後來在艋舺及大稻埕地區都有設立製茶烘培的工廠,1869年出口紐約大受歡迎,這中間李春生有重要的地位。

李春生,1838年生於廈門,1852年因教會關係學習英語與商業,1857年到廈門英商怡記洋行工作,1866年與陶德一起來台,並擔任寶順洋行的總辦,經營茶葉生意,因此教導茶農種植、烘製茶葉。後來寶順洋行結束營業,李春生轉到和記洋行,1886年當時劉銘傳引入外資要開發大稻埕,李春生與板橋林維源合資蓋了一些洋樓店鋪出租給洋商,有建昌街、千秋街,這兩條街就是目前的貴德街。

他的故事還沒有結束,1897年他離開合記洋行後,自行創業投入煤油市場,成為北台灣石油的大代理商,除了茶葉、煤油外,他還有樟腦、米、糖、布等的貿易事業。除了經商,李春生還勤於寫作,時事評論、茶葉製作、哲學思想等等。1895年日軍來台,台北城陷入混亂,他有提議迎接日軍進城維持秩序,在日治時期他也擔任台灣史料委員會的一些職務。

李春生在大稻埕的一些足跡:
1. 李春生紀念教堂,貴德街44號
2. 李春生舊宅,貴德街 148-150號
3. 豪宅,甘州街44號
4. 李春生禮拜堂,甘州街40號
5. 大稻埕堤防,現在應該是看不到了

我在教堂外聽到裡面在練習彈琴唱聖歌,教堂邊有阿桑在準備中午辦桌的食物。

【台北】陳天來的茶香歲月@錦記茶行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12/blog-post_18.html

2007/12/29

【周庄】水鎮風韻

我已經忘了去過這個地方,看到明信片才又想起曾經去過,但是很大的不同是當時這個鎮上滿滿人頭,河裡也滿滿的小船,動彈不得。


2007.12.12 真實寄出

從上海到周庄很方便,只要到上海體育館,那邊有個旅遊集散中心,有很多公交車(遊覽車)有一日遊的行程,來回車票內含周庄的門票。真實當時在線上問我是不是包出租車(計程車)過去,我建議她還是到旅遊集散中心去比較不會被騙,有時出租車師傅都會帶遊客去買各地土產,甚至他們還有免費載客的行為,畢竟羊毛出在羊身上,不想浪費時間金錢,還是找公家的服務。

周庄在蘇州城東南,古地名是貞豐裡。春秋戰國時境內是吳王少子搖封地,也稱搖城。到北宋期間有周姓諸侯捐地,改稱周庄,元朝沈萬三利用這邊白蜆江水運,開發貿易,成為糧食、陶瓷、絲綢集散地,著名的景點沈廳,就是名門之後,小小的廳堂,故事可不少。

這邊雖然觀光過度開發,但可看到小橋流水人家的格局。搖船大嬸有時還會即興唱歌,婆娑綠影小船來回穿梭,坐在岸邊發呆,非常愜意。

我去的時候好像中國公務人員放大假,接上滿滿是穿著公安或是軍人制服的人走來走去,原以為是出來維持秩序,沒想到依照規定出遊還是要穿制服。依稀記得午餐點菜不會點,服務員一直說這個好那個好,結果滿桌的菜,只吃了一點點,成了呆凱子被剝層皮都不知道。

2007/12/28

【倫敦】科學博物館

來到倫敦第五天,發現很多大型博物館還沒有去逛,今天決定好好的利用地鐵,看能走過多少博物館就走多少,在地鐵站的地下道很猶豫是要先到自然史博物館還是科學博物館?


2007.9.20 科學博物館

這裡是英國工業發展的歷史收集品,從大型蒸汽機的火車頭,到汽車工業的發達,一直到航太科技的模型,樣樣都是實務展示,不只是大型的機具。家用的音樂 CD、抽水馬桶、電暖爐的原理等,這裡都有完整的說明,這裡類似台中的科學博物館。

這裡最吸引我的是一個從樓頂垂下來的鐘擺,以前物理有教鐘擺線的長度決定了鐘擺的來回搖晃的時間,但是我在這裡看到了鐘擺的方向居然也可以判斷現在是幾點鐘,而且真的很準,這個應該是所謂的傅柯擺。

何謂傅柯擺?

擺動是一種周而復始的直線運動,在地球上的擺動會受到地球自轉的影響。只要擺面方向與地球自轉的角速度方向存在一定的夾角,擺面就會受到角力影響,而產生一個與地球自轉方向相反的扭矩,從而使得擺面發生轉動。1851年法國物理學家傅科預言了這種現象的存在,並且以實驗證明了這種現象,他用一根長67米的鋼絲繩和一枚27千克的金屬球組成一個單擺,在擺垂下鑲嵌了一個指針,將這個巨大的單擺懸掛在教堂圓頂,實驗證實了在北半球擺面會緩緩向右旋轉。由於傅科首先提出並完成了這一實驗,因而實驗被命名為傅科擺實驗。


博物館有很多青少年來參觀,可是大部分人潮集中在一二樓,三樓以上就比較冷清,有不少印度籍的臉孔攜家帶眷來此遊玩,不知道是移民還是來觀光的?

2007/12/27

【倫敦】《新娘百分百》 Notting Hill 旅遊書店

當然是看了這部片後跑去逛這家書店,不過可能是看太多休葛蘭的電影,每部片的劇情都有類似之處,倒是在書店裡想不出到底劇情是怎樣?


2007.9.20 因為《新娘百分百》Notting Hill 而成名的書店

特地坐地鐵到了 Notting Hill,雖然也在倫敦市區,但是感覺車子很少,房子沒那麼高,人也沒有很多,走著走著看到街上就有攤販賣菜,好像台灣的傳統市場,人潮也不少,這邊有規畫區域,很長很長的街,從賣菜賣肉、賣衣服一直到古董,各式各樣都有。有理髮店、披薩店、洗衣店,每家店充滿了懷舊的氣息。


這首歌很能表現 Notting Hill 街道的感覺

這邊的二手店不少,除了衣服、音樂CD、書店之外,還有賣黑膠片,我看一個日本人選了好久還殺價殺了好久。不只如此,這邊還有賣食譜的專門書店,書店內還有一個小吧台賣起餐來了。我在旅遊書店逛了很久,好像跟電影的場景不一樣,書店也不在拍攝電影時的原址,而位移了幾家店面。


各式特色的街頭塗鴉

書店裡有賣一幅插畫我很喜歡,好像是很有名的插畫家,限量發行,去問了店員,一幅要70英鎊!

2007/12/26

【倫敦】英國郵政博物館檔案室

因為阿餅的推薦,特地走到皇家郵局旁的郵政博物館,在市中心為何有那麼大一片停車場,直覺得不可思議,路上沒有行人,但是貨車來來往往,只有個老人站在貨車出入口看管著交通。


2007.9.20 倫敦皇家郵局前的老人

這老人非常敬業的在冷風中執勤,也微笑的要我小心過馬路,當我走過去想到他敬業的精神,忍不住又走回頭要求拍一張照片留念。


2007.9.20 英國郵政博物館檔案室

這個博物館非常小巧,大多數的文件全部都用微膠片保存,可以免費進入查詢資料,不過要先找到目錄,然後找出膠片,然後還會操作看片機,搞了5分鐘我就投降了。於是我到旁邊的書架去找幾本郵票集來翻,沒想到這本書很有趣,收集了各國的郵票,找到中華人民共和國跟以往中華民國發行的郵票來對照看,相似度還真的很高。

皇家郵政的歷史可以反推到1657年,這邊有當年的重要文件,還看到了一個家族用了幾頭馬,就成立了郵局,然後隨著時代的變遷,馬車、腳踏車、機車、汽車一直到航空器的使用,皇家郵局的歷史就是說是全世界郵政的歷史。

【台北】郵政博物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0/blog-post_06.html
英國郵政博物館(The British Postal Museum & Archive)
http://www.postalheritage.org.uk

這個展示館有點小,除了特別展示以女王肖像的製作過程之外,其他都要自己動手查詢,應該算是個檔案室才對。另外在聖保羅教堂附近還有座國家郵政博物館(National Postal Museum),若還有機會去倫敦,應該去看看。

2007/12/25

【倫敦】吳爾芙在高登廣場與《時時刻刻》

到倫敦旅行時,住在大英博物館隔壁兩條巷子,除了貪圖去博物館方便之外,這附近的公園很多,吳爾芙、狄更斯、葉慈等文人都住在這個區域,自然會有不少以此地為背景的故事。


2007.9.20 高登廣場讀書的白髮女士

吳爾芙,1882-1941年,生於倫敦為二十世紀女性主義前鋒,兩次世界大戰時是倫敦文學界的核心人物,同時是布魯斯貝利(Bloomsbury)派的成員,知名的小說有《戴洛維夫人》、《燈塔行》、《雅各的房間》等。1895年吳爾芙母親去世後,她精神崩潰。1904年,父親過世後搬到高登廣場路(Gordon Square)46號,婚後吳爾芙成立的霍家斯出版社也在隔壁巷子。

布魯斯貝利舊事:

站在客廳的窗戶旁看著那些樹,實在令人驚奇;樹在空中伸展著枝幹,然後任其流瀉下來;樹在雨後閃爍著光芒,如同海豹的身體一般。

吳爾芙有憂鬱症,1941年3月28日,她在口袋裝滿了石頭,投入了位於羅德麥爾(Rodmell)她家附近的歐塞河(River Ouse)自盡,留下了給丈夫的遺書。


高登廣場(公園)的說明牌

每次想到電影《時時刻刻》的一些場景,與這個地方一起幻想,有時沒有目的亂走,就好像意識流的寫作方式一樣隨自己高興散步,我也經常在拿著相機在台北這樣的旅行。

2007/12/24

【倫敦】卡那雷托的威尼斯畫@華勒斯典藏館

或許我很喜歡威尼斯吧?在倫敦的華勒斯典藏館有不少的畫作,我只懂得欣賞卡那雷托的威尼斯;也或許只是一份的熟悉。


1735-1744年/威尼斯聖馬可廣場/卡那雷托/倫敦華勒斯典藏館

卡那雷托,1697-1768年,是威尼斯土生土長的畫家,父親也是畫師,可說是威尼斯的貴族世家,約1720年他跟父親去羅馬學畫,遇到了非常有名的藝術家貝尼尼,後來回到威尼斯便開始以寫實風景來記錄威尼斯的一切。

他的作品如今用照相機拍下來的實景跟他的作品一模一樣,他應用投影的儀器把風景投影在玻璃上,然後用半透明的白紙描繪出實際的景象;有人說他的畫作可以拿來當『文獻』一樣來看待,1723年以前聖馬可廣場還沒有鋪上大理石,在他的畫作可以清楚的看到,不僅是建築風景的寫實,人物也是寫實的一部分。

1746年,卡那雷托移居英國,主要是因為他的姪子仿照他的畫風,因此跟他翻臉而不再創作與威尼斯的相關作品。在英國的創作也非常寫實細膩,但是終究不是自己的家鄉,畫作中似乎少了點感情。

有人說卡那雷托的光線色彩是印象派的前鋒,但我卻覺得這是攝影透過鏡頭寫實表現的特點,荷蘭的梅維爾把這道光應用在女子身上可以稱為女性主義的先鋒,卡那雷托應用在威尼斯的大運河及聖馬可廣場等地,忠實地記錄了當時社會的狀況。

【倫敦】華勒斯典藏館 Wallace Collection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2/wallace-collection.html

2007/12/23

【台北】長安東路與建國北路的日式建築散步

在建國啤酒廠的周邊,還保留不少日式建築,不過與師大路那邊的相比較,這邊的保存差了很多,大多用鐵皮屋頂蓋起來。


2007.12.22

我不太了解這邊的住民結構與歷史,只是覺得一走入這邊的一些巷道,時光彷彿就回到了過去,我還幻想是不是有小朋友在巷子裡面玩跳格子的遊戲。還沒有市民大道、鐵路還沒有地下化之前,這邊應該聽得到叮叮咚咚的鐵路平交道的聲音,火車經過房子應該也會搖來搖去。如今,祝融的黑炭遺跡,散亂一地的廢紙文件與家具,還有市政府的公告,與周邊現代的建築比照,顯得有點的突兀。

我走到伊通街與長安東路口附近的土地公廟,長達50多年的違建終於年底就要拆除,看了牆邊的公文從馬英九市長到現在的郝龍斌市長都有,有些房子已經自行拆除,剩下了幾戶要等市政府來拆。我遇上一個老伯,泛紅的眼眶看到我拿著相機居然掉下了眼淚,他說他已經在這邊住了50年,本想多問問這邊的故事,但他似乎哽咽的說不出話來。

土地公廟壯觀的牌樓香火繚繞,從正面看過來以為是座大廟,但是從側面看過來這個牌樓高架在巷子上方,幾乎是不佔土地的,這座小廟的燈籠掛滿的巷弄,不知道會不會因此走入歷史?旁邊有立法委員的競選總部,他的政見是希望松山機場遷移、瑠公圳重見天日,這些政見我非常的支持,只是在一片都市更新聲中,台北市的日式建築漸漸地倒塌,眷村、違建也拆除消失,這段歷史除了在少數書本會有記錄,現代人應該不會有任何的記憶的。

我知道用黑色瓦片的日式房子很容易漏水,保存不容易,發霉的木板,頹倒的門窗,幾年後,我想這樣的景象會消失,失憶的城市人又見證了甚麼樣的歷史?

2007/12/22

【台北】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很久以前經過這個小博物館,當時小水瓶太小了不適合參觀,今天我輕裝經過,就進去看看吧!


2007.12.22 樹火紀念紙博物館

1990年10月的廣州白雲機場的空難事件,當時長春棉紙的陳樹火夫婦在飛機上罹難,1995年在基金會5年的籌備努力下,成立了這座推廣『紙』的博物館。紙,記錄了人類的文明,在製作過程中,讓我們的知識承先啟後生生不息。

我在頂樓(四樓)看到小朋友親自用棉絮來壓出一張張的手工紙,工作人員又介紹製作再生紙,甚至是寫毛筆字的宣紙;三樓介紹台灣在日治時期造紙的歷史,並帶大家認識紙的原料與染料等等;二樓就是給特展用途,目前展出的是剛古紙的設計特展;而一樓後方就有整個造紙的小型器具。

樹火紀念紙文化基金會
http://www.suhopaper.org.tw
長春紙鋪
http://www.papermaster.com.tw

雖然只是短短參觀一個小時,造紙是個千年的古製造業,但應用的技術隨著時代不斷地進步,若大家有空,也可以來此地度過一段愉快的午後時光。我走到隔壁幾間的長春紙鋪選了幾張手工紙,打算製作幾本導覽蓋章手冊,等下次圓環文化工作室的導覽可以給大家留下美麗的回憶。

2007/12/21

【台北】聖誕祝福

很高興收到老王幫教會設計的感恩節卡片。


2007.11 老王自己設計的卡片

記得小時候喜歡逛書店就是在卡片區,買了很多一輩子都用不到的卡片、書籤,全部收集起來,有次搬家整個箱子暫時都堆在陽台上,沒想到颱風過後所有的卡片、信件全部泡水,我忍痛丟掉後就再也沒有收集的習慣,看到喜歡的酷卡、明信片,買下來後就很快寄出去給朋友,也算是另外一種收集方式吧?

這幾年玩部落格結識不少志同道合的好朋友,總不忘記的會寄來節慶的祝福,一年又快過去,聖誕節、冬至湯圓、新年倒數、農曆年鞭炮、元宵節燈海,一路熱熱鬧鬧的節慶迎接著我們,台北真是個不寂寞的城市。

老王的流浪大夢
http://www.wretch.cc/blog/zbrazz
【台北】夢幻少女老王的聖誕祝福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1/blog-post.html
【台北】聖誕樹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12/blog-post_24.html

2007/12/20

【倫敦】白金漢宮及附近

從翠綠公園走到白金漢宮已經下午五點多,天色有點黯淡,皇宮前的告示牌清楚的寫著下一次的衛兵交接儀式在明天上午,儘管如此,空蕩蕩的白金漢宮前還是有很多觀光客。


2007.9.16 站得筆直的衛兵

白金漢宮是皇室的住所與辦公室,維多利亞女王是第一個入住的皇室成員,有皇宮內望出去,可以看到非常壯觀的林蔭大道,當然這裡的交通很擁擠。白金漢宮裡面有大會客廳、私人郵局、游泳池、音樂廳、戲院、接見室等等,暑假兩個月有對外開放。



白金漢宮附近還有女皇藝廊,據說裡面有維梅爾、達文西等大師的作品,很可惜沒時間進去參觀。藝廊在走過去是皇家馬廏,光看外面建築就很壯觀,少數時間開放,若愛馬人士要進去參觀得先查清楚時間再去,最棒的是1761年喬治三世的金色馬車。

不知道為什麼不會很喜歡逛皇宮,若是改成博物館或是圖書館或許我就會有興趣吧?

2007/12/19

【倫敦】翠綠公園(Green Park)的躺椅

從地鐵站出來要穿過 Green Park 才可以到達白金漢宮去看衛兵交接的儀式,天氣陰陰的,沒想到在公園看到躺椅,突然太陽露出臉,我不由自主的找個位置躺下來享受這公園美景。


2007.9.19 Green Park 的躺椅

躺了一陣子,拿出書來看,看著看著居然時間就這樣流逝,望著天空的雲朵,雨後潮濕的草地,溫暖的陽光,好像置身畫中的世界,享受到一個放空的休閒時光。



Green Park 的東南方是聖詹姆斯公園,原本是沼澤地,後來水被抽光改為貴族打獵場所,如今作為公園,公園內大樹比直的排列著,還有一些公共藝術品,很多情人坐在這裡聊天親密,少有全家人來此散步玩耍的活動,與巴黎的植物園或是紐約的中央公園是不同的景象。而這幾座公園的中央就是白金漢宮。

到達白金漢宮,不少的遊覽車正要開走,看來衛兵交接儀式已經結束,白金漢宮暑假這兩個月有開放,不過開放時間已過,也進不去了。

2007/12/18

【倫敦】華勒斯典藏館 Wallace Collection

因為找福爾摩斯的故居找不到,看到路上有個指標是指到華勒斯典藏館,於是就走去看看這座維多利亞豪宅。


2007.9.19 華勒斯典藏館

一進門本以為是個私人博物館應該是要收費,沒想到是公家的不用收費,1897年華勒斯爵士的遺孀把這座建築以及收藏都捐給國家,這座典藏館有很多法國繪畫作品,很多海上探險的帆船,以及許多戰爭的繪畫,還有不少袒胸露奶肉慾的感官作品。其它展品有素描、瓷器、鐵器與盔甲的收藏,想見當時貴族流行的收藏品。

華勒斯爵士,1818-1890年,這個家族四個世代的收藏品超多,不過很多重複的東西,可能是我不會鑑賞,看的多到有點想吐出來的感覺。這裡著名的畫有哈爾斯的《微笑騎士》、林布蘭的《提托斯像》、提香及普桑等人的作品。

http://www.wallacecollection.org/

在館中有個餐廳生意很好,在此地最熟悉的畫作我認得出來的只有威尼斯的背景,與去年去的威尼斯照片相去不遠。

2007/12/17

【倫敦】霍爾曼‧漢特(William Holman Hunt)的世界之光

這是在聖保羅大教堂某個小禮拜堂的藝術品,我並不是信奉基督教,聽到導覽內的音樂配上這幅畫的光線,加上大教堂的肅穆的環境,竟讓我莫名感動!


1853年/世界之光/霍爾曼‧漢特/倫敦聖保羅大教堂

霍爾曼‧漢特,1827-1910年,是英國拉斐爾前派的代表畫家之一,英國貴族所崇敬的畫家多是外國人,而不是當地的畫家,所以著名的肖像畫大多是義大利、德國、荷蘭、西班牙請來的外來和尚。1848年漢特、米雷、羅塞蒂組織了拉斐爾前派,表明了對文藝復興拉斐爾唯美的繪畫的尊敬。

漢特在繪畫的上的技巧樸實,並不會特別華麗,在宗教道德上的考慮很多,可以充分反映出英國人拘謹的心態。

這幅《世界之光》描述耶穌在滿月明亮的月光下,企圖敲開那扇封閉很久的心門,這個門甚至爬滿的雜草,耶穌手上拿著真理的油燈,眼神透露真摯的情感,穿著草鞋、帶著草皇冠,這個門沒有門把,只能從裡面打開,與聖經中的啟示錄相符。

耶穌說:看哪,我站在門外叩門,若有聽見我聲音就開門的,我要進到他那裏去,我與他,他與我一同坐席。(啟示錄3章19-21節)

【倫敦】聖保羅大教堂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2/blog-post_05.html

2007/12/16

【鹿港】古市街與半邊井

鹿港的古市街很長很長,彎彎曲曲的街面不寬,寬的地方5公尺,窄的地方不到3公尺,如今這舊街已經翻新成為觀光要道,假日滿滿人潮,兩側老街景還擁有古老復古的風貌。


2007.10.20 鹿港中市街的半邊井

這條老街的歷史可以回朔到清乾隆,大量來台的移民在此設立商店,這裡的房子跟迪化街的長型結構很像,店面不寬,但是縱身很長,裡面當成住家、店面、倉庫,中央有天井,甚至後面可以直接用船來進出貨,而每間店面的立面與迪化街稍有不同的是這邊用福州杉為主,也有磚造立面或有防禦匪盜的一些設計。

在中市街的瑤林街12號有個大宅,是王姓書香世家,挖了口井有一半在牆外,可供當地居民分享使用,雖然這些清朝的建築設計都有防盜匪的高牆,或是一些槍洞之類的,但是井水的分享或是廟宇前廣場的建設,在鹿港可是清楚可見。

這條老街從南到北一路走過來,街名是大有街,舊稱暗街仔(可能是巷道比較小所以比較暗);瑤林街,舊名楊籃,泉州地名;埔頭街,可能是溪浦的起點,這些街名由來也有不少不同說法。

2007/12/15

【耶路撒冷】金色聖城

耶路撒冷是基督教發源地,是由猶太教的分裂出來,而伊斯蘭教也以此地為聖地,三大宗教聖地共享這座城市,以色列更在1950在此定都重建國家。


2007.11 黃建忠老師/耶路撒冷

前陣子還蠻常去聽黃老師的演講,很佩服他可以在很短地時間內可以講得很清楚這幾段錯綜複雜的歷史,無論是土耳其地區或是伊朗、以色列、印度、柬埔寨等古文明,這些古文明都在宗教與戰爭間彼此的消長,幾千年的生活維繫還是建立在宗教上。

第一次接觸黃老師是在老夫子姐姐辦的宗教導覽活動,我們從松江路附近的泰國四面神,晃到民權東路口的行天宮,再到新生南路的清真寺前,佛教、道教與伊斯蘭教在台灣擁有信仰的自由,在台北這條大馬路就有各式各樣的宗教建築真是相當幸福。

最近經過蒙藏文化協會看些西藏蒙古的宗教生活,或許哪天再請黃老師實地來解說這些宗教歷史,黃老師在玩家講堂經常會有場次,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聽聽,感謝來自聖地的祝福!

玩家講堂
http://blog.roodo.com/macroforum/
【以色列】耶路撒冷的哭牆、苦路與金頂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7/blog-post_02.html

2007/12/14

【斯德哥爾摩】蛋捲媽媽的瑞典行

這回收到瑞典斯德哥爾摩的明信片,感覺上應該又是有錢人才能去玩的國度,難不成又是誰出差去!


2007.10 天使蛋捲從台北寄來

原來是天使蛋捲的媽媽去玩,因為沒有抄到我的地址,所以變成她回國代為寄出。蛋捲媽媽曾經寫過部落格,不過因為太久沒有更新,所以完全不知道她去了哪裡旅行,不知道是否依然留下感動人的回憶?

而最近看到天使蛋捲的部落格文字,我猜想心情不太好,突然 MSN 上就出現她在荷蘭的訊息,希望小小的旅行一下會有不一樣的生活。

至於斯德哥爾摩的海、帆船,還有童話般的房子,只有在童年卡通裡的世界,何時能真正進入我的旅行體驗呢?

天使蛋捲的部落格:誰來趕走雨季
http://neue-angeleggroll.blogspot.com/
【斯德哥爾摩】童話世界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5/blog-post_18.html

2007/12/13

【倫敦】《福爾摩斯》博物館

從貝克街的地鐵站出來,就可以感受到福爾摩斯的魅力,有個銅像就在地鐵站出口,瘦高的身材穿著披風,右手拿著菸斗。


2007.9.19 福爾摩斯博物館

位於貝克街221b號的福爾摩斯博物館其實是小說中虛構的人物與場景,作者柯南‧道爾是個醫生,所以小說中的記述靈魂人物華生醫生被當成是作者自我的隱射,小說中的福爾摩斯透過觀察與演繹法來破案。作者從就讀的愛丁堡大學中一個善於觀察的老師身上獲得靈感,創造了福爾摩斯這一個人物。

最近去找一些小說改拍的電影,我還是最喜歡1985年史帝芬史匹柏監製的《出神入化》英文是年輕時的福爾摩斯,一些較早期拍攝的黑白電影往往經過改編,又加上二次大戰德國納粹的故事背景,看了就有些不真實的感覺,而《四個簽名》這部電影也拍得不錯。

進入福爾摩斯博物館有維多利亞時期的女僕裝扮服務生幫你開門,或是販賣小紀念品,進入門口還有穿著英國傳統警察裝高挺帥氣的警衛幫你撕票,一到了二樓就是福爾摩斯的房間,華生說:「因為福爾摩斯老是喜歡在不合時宜的時候拉小提琴,把未回覆的信,用一把拆信刀釘在木製壁爐的上方,而且不時的在室內練習槍法」,在這裡有個老頭子介紹這裡的一切,我就好像走入了電影的場景一般。

再上一層樓是華生醫生的臥房,比較沒有甚麼特別,幾個房間有陳列這些小說的古老版本等等。到了四樓就開始有蠟像,看起來有點恐怖,還有《四個簽名》及其它電影的場景,閣樓還有探頭下來的竊賊等等,是為了讓參觀的人進入小說的世界吧!

參觀完了這個博物館,以及上午的狄更斯故居,好像再花時間讀這些文學作品,不過有點懶得看那麼多字,想要收集些 DVD 來看看就好。

dai + Ray 森林裡的熊夫婦:[倫敦] Day 3 福爾摩斯博物館
http://blog.pixnet.net/harpsicello/post/10315840

2007/12/12

【倫敦】城市博物館述說歷史的城牆

歷史悠久的城市都有防禦性的城牆,甚至在清朝末年的帝國殖民時代,城牆的意義已經消失,台北城牆還是被建立了起來。


2007.9.19 倫敦城市博物館外的舊城牆遺跡

這個博物館很像台北市政府內的探索館的感覺,整個規劃就是很像,不知道倫敦人來這裡逛,會不會有老倫敦的回憶,我在探索館是有點老台北的回憶,很久沒有回去看看,不知道會不會改變了很多?

【台北】市政府內的台北探索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7/blog-post_16.html

倫敦城的重要歷史有,43年羅馬人入侵;1066年法國北部諾曼人征服英倫;1240年國會議堂;1534年與羅馬教廷分裂的宗教改革;1666年倫敦大火延燒五日以上;1863年地鐵啟用;1940年德國閃電入侵;1992年都市再造計畫。

在這座博物館有史前倫敦的模型,也有古時候受到拜占庭藝術的影響,家庭的地板有馬賽克的裝飾,也有維多利亞時代貴族富足的景象,也有一般民眾的家庭生活表徵,對於1666年倫敦的大火,也有看到相關的模型與介紹,算是讓人很快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

我在這裡的精品店買了不少小鐵盒,鐵盒上印有各年代圖騰,一個一英鎊,從1890年代一直到1950年代的倫敦重要時代都有令人深刻的改變。在台南安平古堡前看到被保存的舊城牆,再看看台北北門附近也有舊城牆遺跡,每次經過看到工程進行,都不知道會不會保存?每個年代每座城市對城牆的意義都有不同的解讀!

2007/12/11

【倫敦】狄更斯紀念館

喜歡英國文學的人一定不會錯過這小巧的博物館,就是狄更斯在此居住過兩年的房子。


2007.9.19 狄更斯故居

1837年狄更斯因為第一個孩子出生,所以搬到這個地方,在此創作了《孤雛淚》(Oliver Twist)這個作品,1839年搬到更大的房子,後來在 1851年又搬回這附近布魯斯貝利(Bloomsbury)區,這間屋子是1924年被狄更斯的後代買回,然後作為博物館型態開放。

按門鈴不久門就自動開了,可能人手不夠,所以要自己走到裡面去買票,來此參觀的多是老人,女性阿嬤居多,一樓賣票的櫃檯旁邊有賣很多明信片跟狄更斯小說的插畫,也有賣各個博物館都有販賣的懷舊印刷商品,有舊報紙、小照片等,旁邊還有狄更斯家族的族譜年表圖,幾乎每個人都有附上照片,我看看旁邊賣票的優雅女士,長得跟狄更斯畫像有點神似。

各樓層都有狄更斯使用的古物,地下室還有一個小型的圖書館,旁邊還有一個小監獄,似乎是說明他舅舅入獄的那段歷史,最高樓層有一些改編成歌劇或是電影的劇照,最讓我有興趣的是三樓有個房間是狄更斯的妻妹瑪麗所住,房間內還有她美麗的照片。

1837年,狄更斯夫婦和瑪麗一起去戲院看戲,回來後瑪麗還有說有笑,可是她在房間更衣後忽然不省人事。隔日就死在狄更斯懷裡,大概是死於心臟病。在《塊肉餘生錄》這部小說,狄更斯似乎就是敘述他一生的點點滴滴,不但反映了他年少困苦的生活經驗,也寫出了他對於愛情的追求,不過我個人覺得她小說描述的剛好跟他現實生活有點不同。


塊肉餘生錄的小說插畫

我在一樓的後院小小花園坐了一陣子,望著藍天,然後回想狄更斯的一些小說情節,在維多利亞時期,他是一個追尋中產階級救贖與幸福的小說家。

2007/12/10

【倫敦】畢卡索的變形@泰德當代美術館

這是畢卡索步入變型時期的初期作品,三個人一起跳著舞,但是所有人並不是在同一個平面,所用的色調與配色也不相同,不過看習慣畢卡索這類的作品,看到這樣的畫作應該很習慣才對。


1925年/三名舞者/畢卡索/倫敦泰德當代美術館

畢卡索,1881-1973年,活得很久,創作能力強,也是少數畫家在世能夠名利雙收的藝術家,畢卡索在藝術創作上有很多次的轉變,一般人分為藍色時期、玫瑰色時期、立體派、超現實主義、變形時期、田園抒情時期等,其中立體派又有幾個時期,不過我覺得這幾個時期並非那麼壁壘分明的,只不過是在眾多畢卡索的作品中依照時間特色分類出來,有很多畫作經常是混合不同時期的風格。

畢卡索的作品其實有他獨特的風格,很好辨認是因為他的人物、背景已經固定,不是一個女人,就是兩個人跳舞,不然就是三個人和諧的在做同一件事情,至於像《格爾尼卡》這種比較多人的戰爭型作品是比較少的。

畢卡索不只是繪畫作品,還有素描、雕塑、拼貼、陶瓷等類型,1895-1957這段時期的平均創作速度是2.5天就一件,實在是多產的藝術家。

【倫敦】泰德當代美術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2/blog-post_06.html
《格爾尼卡》【羅馬】蒙特奇托里歐大廈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4/blog-post_09.html
【巴黎】畢卡索博物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4/09/blog-post_109754790396940603.html

2007/12/09

【鹿港】龍山寺

來到鹿港的龍山寺,雖然旁邊是熱鬧的人潮,但是走進寺廟,就開始享受寧靜的午後時光,質樸的木雕目不暇給。


2007.10.21 鹿港龍山寺

鹿港的龍山寺於清乾隆51年(1786年)創建,經過林爽文事件與陳周全之亂等,建設的時候就時常停工,這兩百多年也有多次的整修,當年負責營建的有日茂行的林家與金門藉的士紳,不知道是不是當時這裡有金門人聚集,所以此地有條金門街?

鹿港龍山寺是拜觀世音,從福建泉州的七個地方而來,比台北艋舺的龍山寺由三邑人(晉江、南安、惠安)而來還容納更多的子民。

鹿港龍山寺規模不大也不小,沒有非常華麗的色彩(或許是掉漆?)但是樑上的木雕垂花及樑上的民俗人物栩栩如生,正殿裡面的木雕還有一些飛鳥類的動物、泉州地區的陣頭人物。最令人驚訝的是戲台頂的木構藻井,目前在整修中。我發現我喜歡逛寺廟好像不是為了拜拜,而是到處看建築結構及木雕。


木雕垂花與民俗人物


浙江寧波來的古鐘,當年號稱全台最大

除了這些,鹿港龍山寺還可以看到屋脊上的交趾陶也很特別,簡單不單調,但也不會很搶眼,非常的耐看。1999年921大地震龍山寺受損嚴重,如今已經大部分重修完成,很期待整個整修好。

【台北】龍山寺平安燈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3/blog-post_22.html
【台北】龍山寺@艋舺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6/blog-post_111918925078487043.html

2007/12/08

【青島】Jessica 的五四廣場

國師 Jessica 最近因為工作去了趟青島,找了老半天她的部落格,就是沒有記錄這段出差工作的文字,可見是去忙的,百忙之中能寫明信片給我,真是感動!


2007.11.15 Jessica/青島五四廣場

照片裡的風景是青島五四廣場,為了紀念五四運動。這裡的啤酒超棒,有機會一定要來青島

Jessica 隨意想
http://blog.yam.com/jc426

1919年,中國因為列強在巴黎和會把德國的權利讓給日本,而引起北京大學生不滿,進而引發山東問題的學生運動,因為在5月4日發起大規模遊行,所以稱為五四運動。當日上午10點,各校學生召開會議討論遊行路線,下午有3000多名學生從天安門出發,向大使館區出發,受到警察阻攔。

當時清大校長蔡元培出來斡旋不成而出走,北京與上海大學罷課,大專學校的校長也遞辭呈,五四運動導致當時北京政府許多官員下台,山東問題也延燒兩三年。當年重要的學生代表羅家倫與傅斯年均隨國民政府來台,在台北過逝。

【上海】蔡元培故居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4/blog-post_22.html
維基百科:五四運動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94%E5%9B%9B%E8%BF%90%E5%8A%A8

今天去超市想買青島啤酒來喝,可惜找不到了,還是選擇了最青的台灣啤酒。

2007/12/07

【倫敦】二手藝術書店內又遇見自殺的人梵谷

因為有人想要跳河,所以我找了一家酒吧靠窗的位置,坐下來一邊休息一邊寫明信片,另外算是湊熱鬧看看那個在千禧橋想要跳河的男子。


2007.9.18 泰德現代美術館旁的二手藝術書店

從酒吧喝完難喝的熱巧克力出來,體力恢復了,那名男子也被警察帶回警局,結束了一場鬧劇。突然看到一家書店的指示牌,剛剛在美術館最大的藝術書店甚麼書也不想買,一進這家書店,看到眾多的二手書,標示著1英鎊、2英鎊或是5英鎊,書況不是很好,有很多年代久遠,大概翻了一下覺得看不太懂,原來大部分不是英文,有荷蘭文或是法文,本來想要放棄走出來,可是這家書店的地板不好,人走在上面一直吱吱叫,很不好意思走來走去,於是我慢慢地在亂翻一些書。

沒想到被我挖到一本梵谷的畫冊,放在1英鎊區,這本書的第一版是1968年發行,但這本書裡面的顏色像是10年不到的印刷技術,我想應該是再版的,裡面有眾多梵谷在死前一年的作品,這些作品充滿了黃綠橘的田間色彩,讓我意外地是這些我們常看到的風景畫裡還有聖母與耶穌的宗教題材,這些畫更顯出梵谷在自殺前所感受的痛苦,還有梵谷這一輩子種種不順遂的集合。此外,還有更多的人物素描,雖然只是幾筆線條帶過,有他早年在礦坑作畫的人物,也有辛勤地農夫、做飯的婦人等等。


2007.9.18 梵谷畫冊的封面是梵谷的書簡

在書店逛了夠久,好像沒有別人來逛書店,只有我與帥氣的店員在同一個空間,我拿這本書去結帳,沒想到是2英鎊,原來是書擺錯位置了,雖然有點不爽,不過想想也蠻便宜的。今天遇上兩個自殺的人,心情其實是有點低落的。

【倫敦】梵谷的座椅@國家美術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2/blog-post_04.html
【紐約】梵谷的星夜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3/blog-post_111958649196190163.html
【巴黎】蒙馬特梵谷弟弟的屋子
http://trip.writers.idv.tw/2004/09/blog-post_110822567115154448.html

2007/12/06

【倫敦】泰德當代美術館

泰德當代美術館是舊的發電廠改建,高高的煙囪矗立在千禧橋頭對應著聖保羅大教堂,這裡的整個感覺就像是巴黎的龐畢度中心或是紐約的現代美術館,我想台北的當代藝術館的展出物也有學習這些博物館的樣子。


2007.9.18 泰德當代美術館

一進入美術館,就有倫敦最大的藝術書店,不過我逛了逛怎麼勾不起我買書的慾望,可能是剛剛看了聖保羅大教堂頭腦還沒有清除掉,或者是這裡都是英文書看不下去,要不然真的是標價太高?或者是爬上教堂圓頂太累所致?

於是我開始逛博物館,逛了逛有些噁心的放映室放著披頭四時代一群男女裸體在街上做愛的紀錄片,不知道是怎樣,對整個展場的東西都沒有興趣,不是一堆看不懂的抽象畫,就是很不協調的擺設,有些展覽室還限制人數,唯一看進去的就畢卡索的畫,不知道是不是我領悟力太差?

當代美術館的精華作品有杜象的《噴泉》、普普藝術的《瑪麗蓮夢露連環畫》、波納爾的《入浴》、畢卡索的《三名舞者》等等,二樓還有一些應用電腦操作來學習藝術的小遊戲。


2007.9.18 千禧橋上的觀光客都不見了?

在四樓的戶外咖啡座可以眺望泰晤士河與千禧橋,因為有人想跳河警察封橋,應該是在這後現代美術館讓人驚嘆的景象了。

【巴黎】龐畢度中心旁水池
http://trip.writers.idv.tw/2004/09/blog-post_110113531313169745.html
【紐約】現代美術博物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3/blog-post_111233826011925088.html
【台北】當代藝術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9/blog-post_11.html

2007/12/05

【倫敦】聖保羅大教堂

聖保羅教堂的原址在羅馬時代是月神戴安娜的所在,幾經波折建好後又毀,原本在11-13世紀是哥德式高塔結構,在1666年大火後重建變成圓頂式,在倫敦是比較少見的建築。


圓頂眺望整個倫敦、非常高聳的兩層圓頂、教堂外的現代公共藝術品
雕像、鍍金雕像、巴洛克式的列柱
雕像、鍍金十字架、教堂內俄國藝術家的繪畫

原本高聳的歌德式尖塔式建築在中世紀時代是歐洲最高的一座教堂,教堂的地下室有當時的模型,可以想見當時的壯觀景象。高聳的教堂在1561年坍塌,四周有修道院、鐘塔等建築,在宗教革命後這邊就荒廢了,於 1634 年英王查理一世下令重建。

1666年倫敦發生大火,雷恩修復的設計圖經過許多波折,他的理想是建一個大圓頂的教堂,可是當時英國貴族習慣了歌德式的高塔式建築,所以被否決掉他的設計,他經過妥協後保證是正統的英式建築才獲准這項設計,只是後來他還是利用他設計師的權限,把圓頂蓋來出來。

雷恩是個天文學家,在設計圓頂的時候非常巧妙的計算,可以在圓頂的一端講敲敲話,對面的人就可以聽到清楚的聲音,應該是利用音波的頻率與折射的原理,我在圓頂下看到許多的情人玩的樂此不彼。

這個圓頂更為巧妙的是有兩層,從外面看不太出來,因為若是一個圓頂的設計,在教堂內部看到太高聳的頂會覺得圓頂很小,所以設計兩層,內部看圓頂上的畫作很大,而從外面看起來這個圓頂是非常高聳的。跟佛羅倫斯的兩層圓頂設計情況不同,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圓頂設計成兩層是為了支撐巨大的頂。

聖保羅大教堂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轟炸,圓頂被炸破了一個大洞,圓頂奇蹟式的沒有倒榻下來,可見當時設計的精良。除了圓頂及回聲廊,其他重要的特色還有西面立面及兩座塔樓、唱詩班的席位、大英帝國勳爵的小教堂、高台祭壇、管風琴等等,地下室還有些名人的墳墓,一直到如今,聖保羅教堂內所掛的油畫還非常的後現代,採用曾經在勞改營的俄國畫家 Sergei Chepik 所畫的聖經的故事,才用的手法是地獄式的陰暗配色,聽了語音導覽器的說明,讓我呆在畫前感動得起了雞皮疙瘩。

SERGEI CHEPIK:Saint Paul's Cathedral Page
http://www.chepik.com/st_paul/saint_paul.html

聖保羅大教堂至今仍是民間募款修建,仍不斷地注入新時代的藝術元素,伊莉莎白二世 50歲的生日以及戴安娜王妃的婚禮都是在此舉行,可見這座教堂的重要性。雖然語音導覽頗貴,但是我參觀了兩個小時,爬上最高層的圓頂,然後一步步依照導覽器的解說及配樂,有重要人物的談話,還有唱詩班的錄音,就好像站在幾個歷史的場景下,令人動容!

2007/12/04

【倫敦】《梵谷傳》內座椅@國家美術館

梵谷無疑是一個旅行者,從荷蘭一直往南經過亞耳、安特衛普、巴黎等最後在普羅旺斯作畫,一輩子沒有成名,瘋狂的創作,雖然只活了47歲,最後10年的創作就有800多幅。


1888年/梵谷的座椅/梵谷1853-1890/倫敦國家美術館

梵谷的從事過很多職業,有傳教士、銷售畫作的店員、老師、牧師等,一輩子好像不是很順遂,靠著他弟弟迪奧的支助,目前梵谷的故事都是藉由與迪奧的書信往返得知。梵谷是舉槍自殺的,而他並不是馬上就死去,他弟弟隔日趕到他住的地方,因槍傷痛苦而緩慢地死亡的。

梵谷的畫作充滿了黃色的快樂熱情氣息,但這件在亞耳的創作則充滿了些悲傷,他在此與高更鬧翻,有人用這菸斗來說明梵谷的生命將如煙霧散盡。



最近看了《梵谷傳》這部電影的DVD,是紀錄片的模式,沿著梵谷旅行經過的足跡,拍下當地的美景,配上音樂加上他的繪畫作品,雖然梵谷活的不久,卻留下了一個人眼中世界的真實記錄。

【紐約】梵谷的星夜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3/blog-post_111958649196190163.html
【巴黎】蒙馬特梵谷弟弟的屋子
http://trip.writers.idv.tw/2004/09/blog-post_110822567115154448.html

2007/12/03

《懷舊》總覽

看到老照片、聞到小時候街上的味道、嚐到古早味、聽到逝去的聲音總會有一股莫名的感覺,鼻子突然酸了起來,這就是懷舊的氣氛!那股氣息好像把人帶回到舊有的空間。





咬著芒果青,喝下自己泡的酸梅湯,想找回那種味覺,卻喚也喚不回的青春。你開始對著舊書發呆,對著老東西割捨不下,要注意這就是年紀大的懷舊表徵!

2007/12/02

【府城】高鐵古蹟美食一日遊

今天一大早起床,到台北高鐵站等待第一次搭乘高鐵到台南一日遊,主題是古蹟文化及傳統市場美食小吃一日遊。


1876年/德商東興洋行/DM

  1. 高鐵從台北到台南每站都停1個半小時,時速最高300公里
  2. 安平區:安平市場、安平古堡、東興洋行、海山館(整修)、安平老街、天后宮
  3. 中西區:孔廟有老外演唱、西門市場淺草青春新天地
  4. 北區:赤崁樓巧遇陳逸宏來拍廟會、小北夜市
    陳逸宏的逸想視界
    http://www.wretch.cc/blog/EYESHOT

至於吃了甚麼好吃的店,完全忘光光,只覺得整天都在吃,肚子很飽了還一直塞東西進去。整天都是廟會遊行的鼓聲、鑼聲、鞭炮聲,加上煙火咻咻的聲光效果。

我想記錄的城市還有倫敦、鹿港、宜蘭還沒寫完,這回又多了台南府城。

PS. 這次一日遊是經濟部委託廣告公司調查國人旅遊是否適合納入傳統市場的研究招待,由燦星旅行社承辦。我個人非常喜歡古蹟文化的旅遊,傳統市場在國人的消費習慣佔了非常大的一部分,看了台南市的幾個傳統市場,非常整齊清潔,到國外旅遊我們都會逛傳統市場,在台灣也應考慮推廣地方特色來作推廣。

2007/12/01

米果的《台灣寶貝》

綠油精,大家會想到甚麼?米果居然會跟小學的校外教學畫上等號,看完了這本書的每篇文章,我都會頻頻點頭。全球化大量生產的結果是這十年來日常的生活用品都來自中國,小時候所習慣的用品都逐漸消失。



記得小時候非常喜歡吃醃製小菜配稀飯,總會等著一個歐巴桑搖著鈴鐺沿街叫賣,那台木頭製的百寶餐車彷彿天還沒有亮就從遠方霧茫茫出現,冬天上午特別的冷,但是為了吃這些好吃的早餐,縮在騎樓下等她慢慢地接近,餐車來了點了喜歡吃的菜,上樓配上熱騰騰的稀飯,天一下子就亮了。

這就是記憶!記憶中有味道的年代。



最近幾年,走在街上,看到殘破的舊屋,頹廢的牆壁,會想要探頭去查查這個房子的歷史,想要看看是否有兒時的記憶;走過傳統柑仔店,會想要嘗嘗讓舌頭紅得發麻的酸梅,如今這些已經消失,偶而有爆米香在社區廣場出現,但是已經難得見到一群圍在旁邊看熱鬧的小朋友。少子化的電腦時代,小朋友的聚會是在網路遊戲,而不是在街頭巷尾的大呼小叫。

這本書有篇是對耐斯洗髮粉的回憶,曾幾何時,耐斯集團已經從洗髮粉發跡的企業轉變成金融百貨集團,我想問問這些轉變的企業老闆,是否擁有兒時的回憶?我想這本書不只是懷舊,而是能從過去的生活中,追尋我們這一代的根。

米果【私‧生活意見】:【台灣寶貝】好久不見……美麗舊時光
http://blog.roodo.com/chensumi/archives/4546783.html
張大魯的攝情布拉格:台灣寶貝
http://www.wretch.cc/blog/haomei&article_id=9560232
類似書籍:《城市書選》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7/blog-post_17.html

2007/11/30

【上海】霞飛路與淮海中路

很巧地前幾天收到兩張不同人寄來同一個地方的明信片,是1930年代的霞飛路與2000年現代的淮海中路,這兩條路指得是同一條路。


1930年代的霞飛路


2000年代的淮海中路

幾年前曾經在上海的柳林大廈工作過幾周,就是明信片中最右邊那棟大樓,每到上下班時間光等電梯就要等個十分鐘,所以我們經常跑到貨梯去等,奇妙的是載貨電梯內居然有電梯小姐,電梯內有個木頭凳子是給電梯小姐坐的,她負責幫我們按按鈕,除了這工作外,有時也會講笑話給大家解悶,只是那電梯小姐年齡約莫60歲。

每次下班已經很晚,我喜歡在淮海中路散步,這時街上的人少了,但是繁華的燈光,會讓我想像1930年代上海繁榮的景象,外國人搭著黑色大頭汽車,路上電車來回行駛,人力車來來往往。上海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其實都是充滿人與人的故事。當我走到附近的新天地,即使再晚,人潮依然很多,想要去看場電影,門口卻賣著不到票價十分之一的盜版光碟,一切總是令人感覺迷惑。

上海,正值法國梧桐葉落時節,妳說妳將會是一個人過。

妳結束了難以回想十年,難過流淚是必然的過程,祝福妳邁向人生的另一段旅程;妳說上海有另一段新希望,於是勇敢的前往工作;妳說妳將離開這塊傷心地,回台灣追求一段穩定的愛情,但天不從人願,就在度蜜月回來後要面對癌症的事實;妳說妳在上海有了小男人;妳說妳不喜歡上海的人際交往,卻還在此地遊戲人間;妳說妳父親是上海人,到了這好像才了解死去的親人;妳說......這上海有說不完的故事。

2007/11/29

【倫敦】《悲慘世界》(Les Miserables)

到達倫敦的第三天,安排的行程最少,可是也是最累的一天,晚上很高興去歌劇院拿了票,看音樂劇《悲慘世界》。


2007.9.17

為了看這齣音樂劇,我把 DVD 複製到電腦,想要抽空複習一下劇情,沒想到在飛機上昏睡,到此兩天也沒時間看,躺下去就呼呼大睡。只好硬著頭皮去看歌劇,前面的劇情還好,可是到了尚萬強年老的時候,革命軍打來打去,我就完全聽不懂,也不知道大家跑來跑去砲聲隆隆在做甚麼?一下變成革命軍的堡壘,一下又變成酒店的場景,這舞台道具的創意倒是蠻吸引我的。

悲慘世界改編自雨果的小說,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講述主角尚萬強因為肚子餓偷麵包坐牢20年,假釋出獄後對人性仍然抱持強烈的懷疑,偷了神父的銀器後逃走,但這個神父不但不記仇,凡而還幫他圓謊免於入獄,尚萬強深受感動後改變對人性本惡的想法,利用獄友教導的專長發了大財,同時也救濟貧困弱勢族群。

後來尚萬強當上了市長,但是來上任的警察局長卻是當年尚萬強在獄中的典獄長,由於典獄長一生抓強盜小偷,無法接受這個市長,兩人恩怨就此展開。而這時有個貴族之後的年輕人加入了革命,警察局長當臥底進入革命軍被發現後,尚萬強還不計前嫌的放了他......。

總之,這齣戲不但描述了法國革命前後社會的扭曲、階級的不信任、親情的矛盾以及政府民間的對立等等,我最先是看了 1998年出版的音樂劇 DVD 版本,劇中的音樂震撼了我,後來看了 1958 年的電影版本,共四個小時的電影巨細靡遺的把該部小說演了出來,最近看了2000年大鼻子(Gérard Depardieu)演的版本,每部各有特色,我最喜歡的是 1958年的版本。

看完這部音樂劇,我回到旅店居然睡不著,一直哼著這些音樂,後來把電腦中的歌劇版本又看了一次。據說好萊塢將會推出電影版,而剛剛搜尋了 youtube 發現居然也有卡通版的悲慘世界。

2007/11/28

【倫敦】西敏寺

今天的行程只安排大英博物館及西敏寺,到達西敏寺已經下午三點,內部只開放到四點鐘,我幾乎是用衝的來這裡參觀。


2007.9.17 西敏寺上的小鬼

從外看西敏寺只能說非常繁複,繞了一圈,有歌德式的飛扶壁、尖塔、還有超長的中殿,也有華麗的巴洛克式,當然也有幾乎看不出來是文藝復興式的羅馬半圓式的拱門。從側面看跟從正面看是完全不同的感覺,在外面看有很多修補的痕跡。一進去就都是金碧輝煌,到處都是皇室的陵墓,同時這裡也是英皇加冕的地方。

要真正看得懂西敏寺應該要非常熟知英國皇室的歷史,還有宗教的歷史。最早是10世紀時聖本篤會修士來此興建,後來一直不斷地增建變成今日的模樣。這些皇室的陵墓出入口都很小,大家都要擠進去看,我是看不出甚麼感覺,伊麗莎白一世與蘇格蘭的血腥瑪麗一世也葬在此地。此外在西敏寺的一角還有詩人之隅,可以找到莎士比亞、狄更斯等人的紀念碑。

在此逛了一個小時,最後很多區域都開始關門,感覺有點陰森,有不少中學生穿著制服,頭髮梳的很整齊,坐在各個角落畫畫,我偷看了幾個人畫的素描,畫的還真不錯。西敏寺的時間,就好像靜止在自己的歷史空間。

【巴黎】聖母院的小妖怪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5/blog-post_11.html
【巴黎】聖母院的嘎咕鬼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7/blog-post_28.html


2007.9.17 西敏寺的地鐵站

2007/11/27

【倫敦】太平洋的復活節島@大英博物館

對我來說,太平洋上的許多小島,是個神祕的地方,一大片的海洋島嶼,一大片的澳洲大陸,這裡的文化似乎是被歐洲人的航海探險才產生的?


復活節島的大型石雕像(西元前1000年到17世紀都有)

但是真實的故事是這遼闊的海域原本都有人居,他們利用航海的技術,早就可以交流貨物與資訊,也造就了他們的強大的語言能力。據說當時歐洲人從大溪地帶到復活節島的隨行翻譯可以跟島上的人溝通,證明這片汪洋大海的語言是相通的。

17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海軍發現位於南太平洋中的這個小島,在航海圖上記下了這個該島的位置,發現這裡時正好是基督教的復活節,所以記錄為「復活節島」。1774年,英國著名探險家詹姆斯‧庫克再次找到該島,一直到1914年才開始進行相關的考古與研究。

歐洲的航海時代,除了把基督教傳到世界各地外,比較負面的是帶來了疾病,同時也把當地的文化也毀滅了,這些太平洋島嶼上的少數民族因此人口減少。

《經典》2001年08月號 第37期:【南島新世界】
http://taipei.tzuchi.org.tw/rhythms/magazine/content/37/content.htm

2007/11/26

【倫敦】秀拉的安涅爾浴場@國家美術館

倫敦的國家美術館是依照年代來規劃展場內容,從人物呆版的歌德式繪畫、文藝復興、威尼斯畫派、巴洛克一直到印象畫派大師作品都有收藏。


1884年/安涅爾浴場/秀拉/倫敦國家美術館

夏天的熱浪,這些人們泡在塞納河裡,有的人慵懶地躺在河畔的草地,遠處的工廠排放廢氣,雖然整個氣氛是悠閒浪漫的,光線也是明亮的,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有一股陰鬱的氣質。

秀拉用的技法是點畫,這幅畫在每個人的周圍都會用白色的點來說明光線,河上的倒影,拉長的影像,若是在畫下來回的走動,會發現這個畫作是立體的。印象派我一貫的都是瞇著眼睛故意對焦不再畫作上,這對河上的倒影特別有效用,不過看久了頭會暈。

秀拉(1859-1891),成名的非常早,也非常早逝,如今留下來的畫作不多,但是每幅巨畫要完成前都畫了很多草稿,做了很多事前的規畫才完成的。

2007/11/25

【鹿港】官建的新祖宮

清朝的三大官廟是城隍廟、媽祖廟及孔廟。這個清乾隆53年(1788)年創建的媽祖廟據說和林爽文事件有關。


2007.10.20 新祖宮的匾是重修的

林爽文在1786年在大里反抗清朝,清政府派軍鎮壓,當時有颱風來襲沒想到竟然安全抵達鹿港上岸,士氣大振,逮捕了林爽文。後來乾隆就在鹿港建了這座媽祖廟,為了舊的媽祖廟區別,稱為新祖宮。

在廟前還有文官下轎武官下馬的石碑,正殿前廣場的排場不小,可以給大官跪拜進入,四周建築有身在宮殿的感覺,而這邊的順風耳千里眼還有穿著官服,兩側均有舊的石碑記載建廟歷史,也有各大郊商捐錢的記錄。


2007.10.20 在鹿港街上遇到廟會遊行

當天在鹿港很熱鬧,到處都有抬轎拜神的儀式,居然覺得跟在印度的瓦拉那西很像的感覺!

2007/11/24

【尼斯】航空展海報

前陣子在英國的娜娜把她婚禮整理好的相簿傳來給我看,真是榮幸有一些是我拍的,這種練習機會不多,在國外大部分都在戶外舉辦婚禮,果然比拍照效果好很多。


2007.7 娜娜/尼斯

看到這個海報明信片上的飛行員丟出浪漫的玫瑰花束,想當然是與當時的未婚夫到這個度假勝地提前度蜜月,我對尼斯的印象非常模糊,只記得遊覽車從摩納哥附近的香水工廠出來,開了好久整個海灘上都是曬太陽的人,綿延不斷。

娜娜:尼斯的海真的很藍,海灘上也的確充滿不少想摘景的上空女郎,是個度假休閒的好地方,不過餐廳和計程車資實在貴的嚇人。


我只要收到沒有蓋郵戳的明信片,大部分是娜娜寄來的,不知道為什麼?問她目前生活是否安好,她的回答讓我覺得很幸福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