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3年/小鎮沙維爾,鄰近亞弗黑市/柯洛/牛津大學美術館
20世紀初的許多藝術研究者發現柯洛生前的一些畫作,除了參展展出的風景畫外,還有很多人物畫、宗教畫、裸體畫等,驚嘆他的作品的多樣性與現代感,這次去了東京的國立西洋美術館也才發現這個不太有名的巴比松畫派的畫家,在紮實的新古典主義訓練下,並融合北方繪畫的優點,奠定了柯洛的風景畫基礎。
【東京】柯洛(Corot)的光與追憶的變奏曲@國立西洋美術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7/corot.html
上面這幅畫作是柯洛早期的作品,小鎮房屋的景象顯得比較生硬不自然,可是右邊這棵大樹已經有了生命的樣子,我在這幅小小的畫作前面(24.8*34cm)左右端看,因為前面有層玻璃,看起來就好像立體的一般,左側的陽光照在大樹上,微風吹過大樹,樹葉好像閃閃發光,彷彿聽到了夏日蟬鳴的聲音。
柯洛雖然屬巴比松畫派的畫家,跟米勒把農民辛勤的工作描繪有所不同,柯洛的風景畫裡的人物只是點綴,即使有漁民農民在裡面,也沒有表現出這些人物的辛苦,反而是禮讚自然美景的角色。柯洛影響了後來的畢沙羅、雷諾瓦,甚至高更、畢卡索的一些畫作也從那邊獲得靈感。
【台北】路西安‧畢沙羅的庭園@故宮博物院畢沙羅展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7/blog-post_21.html
【台北】印象畢沙羅(Pissarro)@故宮博物院畢沙羅展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7/pissarr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