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台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台灣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02/25

【基隆】正濱漁港彩色街屋,嶼我

#五十次肉桂捲 第二十四捲
自從上次跟 曹銘宗老師來吃,就十分難忘,因為當時希望每一道菜都能吃到,來得人比較多,所以每道菜只能吃到一口。 今晚終於如願點到喜歡的菜,每道菜都有創意的配料,菜剛端上來時候看似一般歐洲料理,但是仔細品嘗配醬其實非常有創意,混搭意想不到的在地風味。
正濱漁港有些外籍移工,看著塗著彩色的房子,夜裡燈光下跟白天大不相同,夜裡總是顯得孤寂,但看著好像百老匯歌舞劇的入口的車站亭,底下有一對情侶在聊天,看似是移工,自在的融入了浪漫的環境。
大吟釀炸雞:台灣雞腿、大吟釀清酒、糯米椒、自製沾醬、石蓴

水手在世界各地的闖蕩,也造就了各式各樣的飲食文化,我會想到日本宮崎的"南蠻雞",在基隆八尺門旁的漁港,台灣原住民與外籍移工在此生活的痕跡,我們一般人可能沒有接觸,但透過食物的交流,搞不好更容易理解?我喜歡這裡的"大吟釀炸雞",除了自製沾醬還有石蓴,是不是可以衍伸出甚麼故事呢?

鯷魚油漬鐵板牡蠣:瀨戶內海2L牡蠣、花椰菜、紅甜椒、鯷魚、迷迭香

豐厚的廣島牡蠣,比牛的睪丸還要大顆好多,吃了不知道晚上是否睡得著啊?

阿姑的擔擔麵:台灣本土黑毛豬、雞湯、豆漿、訂製手打麵、雞蛋、青菜、海苔絲

用黑毛豬的擔擔麵,不但有本土的特別氣味,加上豆漿,也好像鹹豆漿,又有點豆腐的感覺,絕配。

吉古拉櫛瓜胡麻沙拉:隔壁吉古拉、當季蔬菜、胡麻柚子醬汁

嶼我肉桂捲,當生日蛋糕,菜單上還有英文、泰文,真是貼心。

抹茶拿鐵,暖胃

我覺得每樣菜好像都有講不完的故事,也只有在此可以說得完整。最後,我期待台灣每一個港口,都有這樣的一家餐廳,訴說每一個在地的故事。 相關連結: 嶼我訂位與菜單:
https://inline.app/booking/-NTRYTAeCYQ1TBBaKSbx:inline-live-3/-NTRYTNg7keMPDUQ-4EF?language=zh-tw
曹老師臉書記錄: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2jUyMQWrd3jWKtfSNdpbbKd6wX59RXvGZQbjrGbd8Qv1rjZ77ZtH465tZFoXgMadBl&id=1727161549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pfbid035bZ8XQwBtm4Lvvak8gMC5m8yEuem6Why2Mt4tGQLi5MpHD7kueRZWhEAsbUB7pg5l&id=1727161549

2025/02/04

No.23【青田七六街區慢步】開春新路線- 3/15(六)文學之路II:穿梭時空的城東文學散步

#一年五十次走讀地圖 第23次

【青田七六街區慢步】開春新路線- 3/15(六)文學之路II:穿梭時空的城東文學散步

附圖:1939 台北市區計畫街路並公園圖 (來源:中研院 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

台北城南的文學之路,是青田七六從2012年開始,持續至今的慢步路線。提到文學似乎便離不開城南,但學校林立的城東,也聚集了諸多文人身影,隱藏著許多文學故事。2025年開春,我們的文學之路終於是走往城東了,如果你也好奇城東的文學之路是怎樣的風景,那就跟著路那老師一起來看看吧!

2025年3月15日(六)上午9:30-12:00
文學之路II:穿梭時空的城東文學散步
集合時間:2025年3月15日星期六上午9:20
集合地點:善導寺捷運站 1 號出口
講師:路 那
費用:600元 ( 含講師費、個人導覽機一台及保險 )

慢步路線:(講師可能依當天狀況更動) 捷運善導寺站1號出口→開南商工→成功高中→臺北商業大學→自立晚報舊址→台灣文學基地→齊東街→華山藝文中心→善導寺

日治時期,城東因都市規劃,形成「學校街」之區位,從小學校到專門學校、高等學校一應俱全,包括樺山小學校、臺北州立臺北第二高等女學校、臺北州立臺北第二中學校、臺北商業學校、臺灣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與臺灣商工學校等多所知名學府均坐落於此,成為培育精英的重要搖籃。在此之中,自然也少不了文學菁英的身影。

戰前以〈植有木瓜樹的小鎮〉在日獲獎而聞名的龍瑛宗、以〈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歌詞而深深滲入台灣人民記憶中的王昶雄,均出身於臺灣商工學校(現開南商工)。戰後,臺北第二中學校更名成功高中,更是迎來詩人紀弦為教師,並產出陳映真、古龍等知名作家。

本趟走讀將帶您穿越時光,在日治時期與戰後時光間穿梭,探索文學家們與「學校街」的互動,並深入了解他們如何透過創作表達那個時代的精神。不容錯過的文學之旅,期待您的加入,共同見證台灣文學史的光輝歲月!

任何問題星期一至五非假日10:00-17:30可來電02-89787499詢問。

報名:https://qingtian76.memberok.com/activity_stage.php?ayid=65

2025/02/02

No.22【花蓮】龍瑛宗花蓮的日常

#一年五十次走讀地圖 第22次

一直想寫規劃龍瑛宗的花蓮走讀,原本以為用AI可以很容易,沒想到錯誤蠻多的,大部分就用手動修改了

龍瑛宗花蓮的日常

1. 花蓮火車站:起點

從這裡出發,我們將沿著龍瑛宗的足跡,走訪他曾經生活和工作的地方。龍瑛宗對橫光利一的作品有過許多的評論,在車站來解說《邂逅》,可以了解當時新感覺派的特色。

2. 花蓮神社:

建於日治時期的花蓮神社,是當時花蓮地區的信仰中心。 龍瑛宗的小說《薄暮の饗宴》中,曾描寫到神社的場景,可以實地走訪,感受小說中的氛圍。

3. 台灣銀行花蓮分行:

龍瑛宗在1941年至1942年間於此任職,我們將在此感受他作為銀行員的生活。附近的美崙山是龍瑛宗筆下經常描寫的地點,可以實地走訪,感受龍瑛宗筆下的花蓮風光。

4. 午餐:

品嚐龍瑛宗時代的花蓮美食,在地餐廳享用午餐,品嚐融合客家、原住民和日式風味的花蓮特色料理,例如客家小炒、阿美族野菜、日式料理等。

5. 松園別館:

建於日治時期的松園別館,是龍瑛宗時代的重要文化場所,可能也是當年文人雅士交流之地。在這裡,我們可以一邊欣賞日式庭園的幽靜,並分析龍瑛宗在戰爭時期閱讀橫光利一作品的心境。

6. 花蓮港:

花蓮港在1940年代是重要的交通樞紐,龍瑛宗在此見證了花蓮港的現代化。龍瑛宗曾將花蓮港比作19世紀的美國西部小鎮,體驗花蓮港的拓荒風情。

7. 吉野神社:

吉野神社是日治時期吉野村(今吉安鄉)的信仰中心,供奉著開拓三神和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可以走訪吉野神社,了解日本移民在花蓮的生活和信仰。龍瑛宗的小說《新天長山斷崖》中,描寫了吉野村的風光和日本移民的生活。

8. 玉里、安通:

若有辦法到比較遠得玉里鎮,可以閱讀《龍舌蘭和月亮》,體會在溫泉地與老朋友喝酒聊天,有種櫻花短暫的美,人生真是美得令人悲哀。

2024/11/10

No.21 【台北】走讀國家寶藏—台北城中區的黨產謎團

#一年五十次走讀地圖 (補) 第21次

走讀國家寶藏—台北城中區的黨產謎團

行程:LionCafe(公園管理處)→大倉台北支店(正中大樓)→菊元百貨(國泰)→裕台(天仁)→公會堂(中山堂)→陸軍偕行社(婦聯會)→西本願寺(文獻會)→飛地書店(香港)→稻禾神社(運動用品店)→真善美戲院(中影)→東本願寺(獅子林)→天后宮(弘法寺)→瓦斯公司(電影公園)→高橋豬之助宅(調查局本部、豪景大飯店)

走過這個地方,大部分變成私產,有的變成寺廟,少數仍是公家機構,很感謝黨產會辦這樣的走讀活動,最後在乖乖總部介紹現代化基礎建設與文化瓦斯機,有關不當黨產的後續,需要大家持續"現代化"的來公眾關注。

圖說:

1. 新公園內,感謝 汪純怡同學巧遇的拍照記錄
2. 1945年航照圖,可以清楚看到這些地方原來的大型建築
3. 大倉台北支店,後來變成正中出版社的正中大樓
4. 高橋豬之助宅,戰後變成調查局本部、豪景大飯店

2024/11/04

No.20 【台北】黃土水之路

#一年五十次走讀地圖 (補) 第二十次

黃土水之路

A. 出生地祖師廟後街
B. 艋舺公學校(老松國小)
C. 大稻埕公學校(太平國小)
D. 居住瞿真人廟附近
E. 國語學校(北市大)
F. 龍山寺釋迦出山像
G. 曹洞宗台北別院

1. 國語學校分部(北師美術館)
2. 教育會館

2024/11/03

No.19 【台北】從城中走往大稻埕的音樂之路,感謝文獻會每年都舉辦史蹟趴趴Go

#一年五十次走讀地圖 第十九次

從城中走往大稻埕的音樂之路,感謝文獻會每年都舉辦史蹟趴趴Go

今年的路線算是有點創新,從西本願寺走到大稻埕。以前讀到的歷史把本島人與日本人區分開來十分嚴重,導致解說這些史蹟的時候往往都會有第一句,這是日本人區域,然後最後一句的結論是殖民政府的態度。

可能是這樣的史觀,讓我們在規劃導覽路線的時候有點綁手綁腳。

其實查詢台北的職業明細地圖的時候,台北城中當然不是所有的店都是日本人開的,而大稻埕、艋舺地區所有的店也不全然是本島人開的,其中有合資、人頭,或者老闆是台灣人,辛勞是日本人的店,這樣的區分讓我們在解讀那個時代有了許多限制,例外的情況屢見不鮮。

古侖美亞唱片公司所出版的唱片,應該可以說明這一切,有關台灣的民謠,或者是唸歌、歌仔戲,中國傳來的南管、北管等小調,胡琴、三味線等等曲調全部融合一起,真得一點都不誇張,1930年帶真是多元文化大爆發的年代。

甚麼樣的建築與甚麼環境,可以造就這樣的人才呢?走趟這條路線,探訪古蹟,或是理解被拆除的建築,大概可以理解一二吧?

我改良的超長路線:西本願寺→心起町咖啡館→公會堂→古侖美亞辦公室→北門→天馬茶房舊址→蓬萊閣舊址→純純咖啡館舊址→江山樓舊址→李臨秋銅像公園→永樂座舊址→李臨秋故居→莊永明故居

2024/11/02

No.18 【台北】鐵馬騎讀頂下郊拚

#一年五十次走讀地圖 第十八次(補)

鐵馬騎讀頂下郊拚

因為有同學去維也納參加了鐵馬導覽,一個人要45歐三小時,來建議我也可以試試看,其實之前我有想要從新店騎藍色河濱腳踏車道,來講一下瑠公圳開發之路,這對我的肺活量是很大的考驗,我想先規劃四個地方,只要騎車到定點可以緩慢步行用講的,對體力比較容易克服,也比較安全。

1. 板橋林家:漳州勢力

2. 艋舺:頂下郊拚
a. 龍山寺
b. 八甲庄的霞海城隍廟
c. 清水祖師廟

3. 大稻埕:
a. 霞海城隍廟
b. 第一排街屋
c. 李春生教會

4. 大龍峒:
a. 老師府
b. 保安宮
c. 太古巢

我相信台北比維也納故事多的多!

No.17【台北】彭明敏教授在台北的自由之路

#一年五十次走讀地圖

第17次

彭明敏教授在台北的自由之路

A1 大稻埕建成圓環附近的旅社與印刷廠,台灣自救宣言印出來後被抓的地方
A2 艋舺剝皮寮附近的印刷廠,第一次被拒絕印刷的地方
B1. 西寧南路的警備總部保安處(日治時期的東本願寺),今日的獅子林
B2. 西本願寺,在地下室跟骨灰罈一起放置的區域審問
C. 保安司令部軍法處看守所,今喜來登飯店
D. 台大法學院,彭明敏上班教學的學校
E. 溫州街18巷的住家,門口有雜貨店與吉普車被監控

原以為標示這個很簡單,沒想到也搞了一個下午

2024/03/03

《老屋時態》

我喜歡這些特別的活化案例,第一個翻閱的居然是我當兵抽中金馬獎,到金馬賓館山上的壽山等船的日子。

好像等船等了兩個星期,每天在教室看很小的電視播放電影,我喜歡出公差去搬飯菜,可以在這個小小的走廊走走,到處看風景。

老屋變成了博物館,即使是我到了這個地方應該也想不起當時的印象,但是透過每一棟老屋都有的時間軸,把自己的記憶對應到這個空間

【台北】炭波波·喫茶與極度不妥!

好像進入昭和年代的日本咖啡館,這樣說好像很奇怪,我雖然在昭和45年(1970年)出生,一直到昭和64年(1989年)昭和天皇駕崩改平成都還沒有去過日本,但所有的影視娛樂流行文化,卻深受日本的影響。

一進去看到中森明菜、木村拓哉等人的海報,也看到了高橋留美子的作品,不僅如此還有當時的電風扇、裝飾品、擺飾物,到今天來看,讓我思考了文創品存在的意義,好像不需要那麼嚴肅,只要有共鳴的商品就是好商品。

整個就好像走入日劇《極度不妥!》(日語:不適切にもほどがある!)的場景,整個人都好像回到了學生時代,如同電視劇情很多事情互相對照之下,現代人的憂愁、困惑、生老病死,拉了長遠來看,或許都是最好的安排。

跟朋友討論到一位很早就因為車禍離世的朋友,她母親說她一輩子無憂無慮,的確如此!

【台北】看一看龍瑛宗當年所見的台北城👀

會有這一場導覽都是因為老房子的緣分,這幾年持續地舉辦走讀活動,用各式各樣的主題:書店、宗教、建築、灣生、農業研究、自然科學等方式期待大家在短短幾個小時內重新認識台北。

會辦理這種介紹作家的走讀活動,了解一輩子書寫的台北,而且會選擇龍瑛宗,因為他在台北城中活動的時間快要七十年,雖然出身新竹北埔小鎮,但出生的日期就與台北城中的書店街本町,有著意外的巧合。

在北埔出生期間,台灣有了大颱風大淹水,注定了一輩子的不平靜,總督府規劃了商店街,他喜歡在本町的書店間立讀,更喜歡到圖書館看書,流連在西門町附近的二手書店,二戰期間更任職於公會堂旁的台灣日日新報,與文青朋友在喫茶店討論文學、社會、經濟、政治、戰爭等議題。我想使用他在七十幾歲的作品〈勁風與野草〉並且重回他青年時代每日的生活空間,來重新認識當時的台北城。

這次也邀請龍瑛宗基金會執行長來分享童年與龍瑛宗的生活景況。

🎫 報名網址:https://bit.ly/3SnsT9C ​

〈勁風與野草〉是龍瑛宗 1982年的創作,這篇短篇小說裡面藏了他許多作品的痕跡,可以說是龍瑛宗小宇宙的入口。

台北城中的圖書館、書店、咖啡館、台灣銀行,龍瑛宗從年少到退休全部都在這個地方生活,他的作品大量的描述台北的街道,這次就讓我們以《勁風與野草》這個文本,走一趟龍瑛宗一輩子的見聞精華吧🤓 ​

📕 3/16《勁風與野草:走過龍瑛宗青年時代的台北城》

公會堂→ 原台灣日日新報舊址→ 菊元百貨舊址→ 文明堂書店舊址→ 明治咖啡館舊址→ 台灣銀行總行→ 眺望東門→ 總督府→ 民政長官官邸舊址→ 神社神馬銅像→ 公園獅咖啡館→ 台博館前銅牛(講師可能依當天情況更動路線) ​

※本次活動由【財團法人龍瑛宗文學藝術教育基金會】與【青田七六】共同舉辦 #青田七六 #街區慢步 #文化導覽

2024/02/01

【台北】日本時代的台灣美術展的地方色

20240201

感謝今天蘭亭會選用水瓶子走讀的路線:從中山堂經北門走往大稻埕,主要是講日本時代的台灣美術展的地方色,除了談台灣的畫家作品,也談日本的畫家山田東洋的台北城。

從台北的都市紋理來看歷史,這樣的方式跟我們小時候用背誦去理解其實有天壤之別,好像去歐洲旅行,以前書上讀的西洋藝術史在博物館、教堂看到畫作十分的感動,再進一步理解畫家所處的環境,尤其是到了巴黎的紅磨坊,那正是落選沙龍畫家在酒館咖啡館結黨營派,最後變成了印象畫派。

那當我們看公會堂(中山堂)周邊,是否日本的畫家與台灣的畫家有不同的詮釋方式呢?的確,跨出北門後的大稻埕後街,從永樂市場到大稻埕碼頭是台灣畫家的表演場域與日本畫家有各自的表演空間!有無交集呢?

其實是有的,在大稻埕碼頭就有台灣、日本畫家1930年代共譜了此地的現代化特色。

從台展得得獎作品,這些畫家在戰後的美術展歷經了二二八的衝擊,繼續的用畫布創作,文化的改變,對於不同政權,他們默默不語的持續記錄,留下了眾多的資產讓我們重新詮釋。

最後,到了波麗路吃著老派的排餐,有好多話想要繼續說,但一切的體會就用身體體驗,是最好的答案。

2024/01/15

【台北】士林慢步,圓山、劍潭山到芝山岩,從神界看台灣史,一年五十次第二次

路線:圓山捷運站→臨濟護國禪寺→太古巢遺址→劍潭→台灣神社遺址→圓山水神社→士林市場→郭琇琮故居→慈諴宮→潘宅→紙廠圍牆→士林公會堂→基督長老教會士林教會→芝山岩文化遺址→芝山神社遺址→惠濟宮

內容:為什麼日本來統治會選擇芝山岩上的惠濟宮做為國語學校的起點,走一趟這一條路程,經過山也經過溪,日治初期都市改正初期的小鎮,繼承台北三市街的成功經驗,又是淡水線鐵路的沿線,士林的開發行走在此歷歷在目,希望這樣的紋理都可以被理解的保存下來。

園山水神社,可以看做是現代化的自來水與水力發電的過程,芝山神社,也可以看做現代教育的發源,而慈諴宮與潘宅也都可以看出士林發展與潘家的關係,由石碑、宮燈與擴建的痕跡,都可以說明1935年台灣博覽會的影響力,全部習習相關的連結在一起。

甚至是郭琇琮故居,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後來二二八事件的受難者,小小的一段路,可以跨越三個政權的統治時代,看到一切的改變。

2024/01/13

【台北】士林不只是夜市

士林不只是夜市 #心有七七

這是青田七六的走讀活動,很感謝金車每年舉辦的千人走讀活動,我們同事負責了這條路線,想說就在這個路線在新增一些DIY活動,結束到郭元益做鳳梨酥,讓我想到了我結婚時的喜餅就是選擇了郭元益。

邀請了士林士紳潘家的後代,也邀請了在士林居住快三十年的同學一起來參加,於是在 DIY 的時候我就做了心有七七的鳳梨酥,還沒有到家就被我吃完了,很感謝 洪燕妮 潘世棟 張宜怡 同學一起參與這樣的走讀活動重新認識士林。

2023/12/25

【台北】人間條件八--凡人歌

人間條件大部分的故事主人翁在於終戰後面臨的巨變,多半女主角要獨立承擔男性的過錯,甚至養女還要照顧非親生父母或是公婆這樣的責任,幾乎所有故事中的男人都是渣男。

吳念真以女性的角度詮釋的系列作品,每一幕都是一個痛點一個角度,整齣戲下來像個死結難以解開,處處是無可奈何,或許早已經習慣這樣的節奏與劇情發展,經常聽到啜泣的聲音,很多觀眾準備好了整包衛生紙。

這次吳念真的兒子執導,前兩幕還搞不清楚到底這些男人是碎念甚麼?只覺得卸下工作的男人彷彿失去了權力,雖然仍有人脈,但是應該很難再度使用,男性也因為攝護腺肥大失去了往日雄風,只剩下在醫院候診室分析事情頭頭是道,但並沒有人搭理,在家庭的地位一落千丈,只剩下一隻嘴砲了。

這是齣後座力極強的戲劇,當然若你回家不加思索,可能就此忘了你的爸爸、阿公退休後的生活方式,吳念真在很多場合都說了我們這個年代可能是奉養父母的最後一代,那些羈絆與牽掛可能我們都無法理解,如今退休後的男人們,可能也不理解這個社會,甚至平日的言語與行為也都不被理解。

表面上每一幕的是笑點滿滿毫無冷場,但所有的笑料背後都是小人物自我的戲謔,若我們站在男主角的立場,每一句話都是共鳴,而且每一句的不被理解反而是大悲劇,一場沒有哭聲,而所有男人都會步上的無奈劇情。

人間條件系列好像是用男性的觀點敘述女性的無奈,由於男女平權,這些悲劇故事可能越來越少,可說是台灣在時代變遷中,不同政權不同政策下的產物。這次人間條件八中的男主角,是用女性角度觀點來看退休男性不被理解的無奈,而且目前無解,未來還不知道會不會有減少的趨勢呢?

第一次覺得"肚子"可以代表這個退休男主角。

2023/12/23

【北埔】徒步到大地農場

本以為徒步台灣的行程會是又冷又濕,加上到了大地農場聽無簡報的露天演講、音樂會,會因為天候改到室內。

沒想到一切都非常意外地順利,天氣宜人適合徒步走在北埔路上,有台灣黑犬隨時會來打招呼陪伴,旁邊正在整地,機具聲音迴盪在山間,有點擔心未來這邊不知道會變成甚麼樣子?

一路徒步進入大地農場,這是大地農場網站的說明:「大地農場」位於新竹縣峨眉鄉七星村,四十年來,保護原始林相的豐饒是我們的使命,同時孕育著有機天然作物,供給重視食材源頭的朋友。

鄰近北埔老街15分鐘的世外桃源,園區有數條森林步道供健行。每日限100人入園,敬請於入園前3日預約。

***

進入這個虛幻的農場,一切都好像不是那麼真實, 黃盛璘老師開始分享踏入園藝治療的經驗,我想一切都是從實踐中開始體會與經歷大地給我們神奇的療癒力量,我相信任何場域任何時間地點碰到的人事物都會對我們心靈有所啟發,而這一些相遇都可能有其寓意,尤其在台灣豐富的山林之間。

我試圖用大地給我力量,讓身體有更多平衡感!

很感謝發起同學 Erin Wu ,還有參與的同學,本來還在煩惱活動結束後的交通問題,馬上就有小天使 SA SA Tsai 跑出來說可以支援,還來煮了好喝的紅豆湯,人生中有太多說不出的巧合,好好地活在當下就是幸福吧?

PS. 很棒的森林音樂會

2023/12/01

【台北】走讀龍瑛宗的青年時代

帶一女中走讀龍瑛宗的青年時代,印象中每次都下雨,很感謝雖然如此老師都還是找我來帶。

這小小的區域是龍瑛宗的工作場域:台灣銀行、台灣日日新報、合作金庫,下班立讀的書店區:文明堂、新高堂、太陽堂、衫田書店等,以及總督府圖書館。另外還有一些咖啡館,明治喫茶店的位置。

用勁風與野草這一篇文章,在新公園內繞行,有許多的銅像的原址說明出來,把1905日俄戰爭的歷史,並且與 1911年的大颱風淹水到都市改正計畫連結,然後再把終戰後台灣神社的獻納物搬到這邊的許多文物與縱貫線鐵路恰似種植木瓜樹的這條界線,也是統治與被統治階級的界線。

今天沒有提到了戰爭大轟炸與被閹割,一個報社員工日本人因為割包皮疼痛沒有躲到防空壕而逃過一劫的隱喻,歷史一再重演,到底是人類不夠聰明,還是人性的必然呢?

龍瑛宗的短篇小說並沒有說明自我觀點,但透過這些人這些場景的安排,答案都在我們的心中。

2023/11/30

《北投行進曲》

從大學時代出野外千里迢迢搭乘公車到北投,看到白煙嬝嬝,又聞到刺鼻硫磺味,長大後又冬天千里迢迢飛到北海道去泡湯,才知道北投溫泉鄉才是寶。

北投小小的地方除了溫泉,不同的政權有不童的政策,從清代的旅行網紅郁永河來台開採火藥,到了日本商人開發溫泉旅館,意外的那卡西,美援時期大兵放鬆的所在,小小的北投,還有北投燒、限時專送等。

甚至,足立仁的住宅青田七六,還存有北投公園的水彩畫!

這樣多樣的歷史地理,裕仁皇太子行啟觀賞北投石,台北帝國大學的總長幣原坦在此都有溫泉會館。

在部落格時代楊燁的北投文史工作讓大家受益匪淺,對於北投第一家溫泉旅館到底是哪一家,對於我們對於在地傳說有了更正確的答案,由於錯誤的資料一再的被複製貼上,所以這本誠意十足的在地文史,有了眾多楊燁多年收藏的照片資料,看到許多石碑埋沒在荒煙漫草之中,至今許多老房子也還荒廢在北投,更提醒我們應該看得到北投之美與北投之寶貴。

2023/11/29

【台北】攝影文化中心的展:比喻.隱喻:逐光追影及它義

雖然這個展目前只剩下三樓的展區,但是看到這幅熟悉的作品,是致敬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從巴黎繪畫圈的落選沙龍,到印象派興起,這幅畫重新再詮釋,可以說出藝術史所有的事情。

剛好上週在文房帶走讀,也帶大家到周邊請藝術家來創作的牆面,我從塗鴉來分享,原本在牆面與廢置的廠房藝術家藉由創作來凸顯反社會活動,這種搖滾、革命、反政府的社會運動,一直以來一直存在,但是最近在拍賣會上自毀的作品《氣球女孩》塗鴉藝術家班克斯也造成了一些話題。

究竟,藝術是給人反思,還是只是仕紳化有錢人的玩意呢?

還好,我們隨時可以踏入攝影文化中心,可以用很便宜的門票進入博物館,在其中獲得藝術家的思考,有些可能不容易理解,但人與人之間有同理心,互相了解才是藝術創作的本意。

人類從穴居時代就開始創作了,我想每人都會有這樣的能力。

2023/11/15

陳明章紀錄片《撼山河 撼向世界》

從 1989年的「黑名單工作室」的臺語抗議歌曲,抓狂歌、台北帝國等是我接觸陳明章的第一張專輯。

看過《再會吧!北投》的音樂劇後,才發現這一連串的歌曲在吳念真的神手之下化身一個吟遊詩人來說唱,到了KTV忍不住一直點《追追追》,看紀錄片後一直想到唐吉軻德這個人。

看了紀錄片的陳達這一段,一個人的成功不只是當下,而是了解過去,學習過往的台灣民謠,但看完紀錄片最佩服的卻是陳明章的活在當下。從台灣頭到台灣尾,陳明章說他不知道繞了幾圈,到底甚麼代表台灣,各國電影的配樂,也只有陳明章能夠表達出那樣自在、迴響、惆悵與當下!

未來台灣還會有一個陳明章嗎? 2023.11.17 上院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