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心有七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心有七七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01/28

No.40 【台北】北平同慶樓

#五十次生日趴 第四十趴 北平同慶樓

又看了一次展覽,又有新的收穫。這次特別注意到,展品中的黑點與無限延伸的網狀形成了一種視覺上的互補效果,讓人感受到空間的延續與消融感。至於為什麼她選擇以海洋生物作為創作題材,我問了 chatGPT,得到以下解釋:

1. 童年的靈感與自然觀察 草間彌生自幼喜愛觀察自然,包括植物、昆蟲和水生生物。她成長於長野縣的鄉村,周圍的自然景觀對她的藝術視野產生了深遠影響。海底世界生物的形態、色彩和動態激發了她的創作靈感。

2. 心理視象與幻覺 草間彌生患有視覺幻覺,經常看到無限延伸的點狀圖案或重複的形態。海洋中的生物(如珊瑚、章魚和水母)與她幻覺中的世界產生了共鳴,象徵著她對內心無限世界的探索。

3. 對無限的追求 草間彌生的創作主題經常圍繞「無限」這個概念。海洋是無邊無際的,象徵著生命的起源與無窮的可能性。海底生物的繁複與變化,正是無限性的體現。

4. 視覺吸引力與象徵意義 海洋生物鮮豔的色彩和獨特形狀,與草間彌生標誌性的視覺語言高度契合。這些生物的生命力與多樣性傳遞了她對生命的熱愛和敬畏。

5. 環境保護與人類未來 草間彌生的部分作品反映了對環境問題的關注。通過描繪海底世界,她呼籲人們重視自然與海洋生態的重要性。

總的來說,草間彌生對海洋生物的描繪融合了個人心理、自然讚美與宇宙哲學,成為她創作的重要靈感來源。

草間彌生在1960年代於美國走紅,當時的當代藝術緊密結合了性解放、越戰反思、行為藝術與反社會運動。她以裸體行為藝術、波普風格與無限網狀創作吸引了大眾的關注。但1970年代回到日本後,卻因前衛風格與保守文化的衝突遭遇排擠,再加上女性藝術家的地位低落,草間彌生的作品一度被認為「不夠日本化」。然而,她持續創作並將心理疾病轉化為創作靈感,最終在1980年代重新獲得藝術界的重視,甚至被視為國寶級人物。

展覽中,「陰陽」、「生死」、「消融」這幾個詞彙頻繁出現。陰陽代表對立與平衡,例如圓點與網狀、黑白與彩色的對比;生死象徵生命的輪迴與無限;而消融則體現個體與宇宙的融合,具體表現在《南瓜》與《鏡屋》等裝置中。這些哲學意涵讓人更容易理解草間彌生創作背後的精神世界。

看完展覽,拿到詳細的導覽手冊,還有東方點心代替蛋糕,真是一場充滿收穫的體驗!原來黑點居然只有三種規格,真是令人驚訝。

2024/02/01

【台北】日本時代的台灣美術展的地方色

20240201

感謝今天蘭亭會選用水瓶子走讀的路線:從中山堂經北門走往大稻埕,主要是講日本時代的台灣美術展的地方色,除了談台灣的畫家作品,也談日本的畫家山田東洋的台北城。

從台北的都市紋理來看歷史,這樣的方式跟我們小時候用背誦去理解其實有天壤之別,好像去歐洲旅行,以前書上讀的西洋藝術史在博物館、教堂看到畫作十分的感動,再進一步理解畫家所處的環境,尤其是到了巴黎的紅磨坊,那正是落選沙龍畫家在酒館咖啡館結黨營派,最後變成了印象畫派。

那當我們看公會堂(中山堂)周邊,是否日本的畫家與台灣的畫家有不同的詮釋方式呢?的確,跨出北門後的大稻埕後街,從永樂市場到大稻埕碼頭是台灣畫家的表演場域與日本畫家有各自的表演空間!有無交集呢?

其實是有的,在大稻埕碼頭就有台灣、日本畫家1930年代共譜了此地的現代化特色。

從台展得得獎作品,這些畫家在戰後的美術展歷經了二二八的衝擊,繼續的用畫布創作,文化的改變,對於不同政權,他們默默不語的持續記錄,留下了眾多的資產讓我們重新詮釋。

最後,到了波麗路吃著老派的排餐,有好多話想要繼續說,但一切的體會就用身體體驗,是最好的答案。

2024/01/13

【台北】士林不只是夜市

士林不只是夜市 #心有七七

這是青田七六的走讀活動,很感謝金車每年舉辦的千人走讀活動,我們同事負責了這條路線,想說就在這個路線在新增一些DIY活動,結束到郭元益做鳳梨酥,讓我想到了我結婚時的喜餅就是選擇了郭元益。

邀請了士林士紳潘家的後代,也邀請了在士林居住快三十年的同學一起來參加,於是在 DIY 的時候我就做了心有七七的鳳梨酥,還沒有到家就被我吃完了,很感謝 洪燕妮 潘世棟 張宜怡 同學一起參與這樣的走讀活動重新認識士林。

2023/12/23

【北埔】徒步到大地農場

本以為徒步台灣的行程會是又冷又濕,加上到了大地農場聽無簡報的露天演講、音樂會,會因為天候改到室內。

沒想到一切都非常意外地順利,天氣宜人適合徒步走在北埔路上,有台灣黑犬隨時會來打招呼陪伴,旁邊正在整地,機具聲音迴盪在山間,有點擔心未來這邊不知道會變成甚麼樣子?

一路徒步進入大地農場,這是大地農場網站的說明:「大地農場」位於新竹縣峨眉鄉七星村,四十年來,保護原始林相的豐饒是我們的使命,同時孕育著有機天然作物,供給重視食材源頭的朋友。

鄰近北埔老街15分鐘的世外桃源,園區有數條森林步道供健行。每日限100人入園,敬請於入園前3日預約。

***

進入這個虛幻的農場,一切都好像不是那麼真實, 黃盛璘老師開始分享踏入園藝治療的經驗,我想一切都是從實踐中開始體會與經歷大地給我們神奇的療癒力量,我相信任何場域任何時間地點碰到的人事物都會對我們心靈有所啟發,而這一些相遇都可能有其寓意,尤其在台灣豐富的山林之間。

我試圖用大地給我力量,讓身體有更多平衡感!

很感謝發起同學 Erin Wu ,還有參與的同學,本來還在煩惱活動結束後的交通問題,馬上就有小天使 SA SA Tsai 跑出來說可以支援,還來煮了好喝的紅豆湯,人生中有太多說不出的巧合,好好地活在當下就是幸福吧?

PS. 很棒的森林音樂會

2023/11/29

【台北】攝影文化中心的展:比喻.隱喻:逐光追影及它義

雖然這個展目前只剩下三樓的展區,但是看到這幅熟悉的作品,是致敬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從巴黎繪畫圈的落選沙龍,到印象派興起,這幅畫重新再詮釋,可以說出藝術史所有的事情。

剛好上週在文房帶走讀,也帶大家到周邊請藝術家來創作的牆面,我從塗鴉來分享,原本在牆面與廢置的廠房藝術家藉由創作來凸顯反社會活動,這種搖滾、革命、反政府的社會運動,一直以來一直存在,但是最近在拍賣會上自毀的作品《氣球女孩》塗鴉藝術家班克斯也造成了一些話題。

究竟,藝術是給人反思,還是只是仕紳化有錢人的玩意呢?

還好,我們隨時可以踏入攝影文化中心,可以用很便宜的門票進入博物館,在其中獲得藝術家的思考,有些可能不容易理解,但人與人之間有同理心,互相了解才是藝術創作的本意。

人類從穴居時代就開始創作了,我想每人都會有這樣的能力。

2023/08/22

【台北】手比七七,剛好今天是七夕《夕暮大稻埕》

很有心的同學,帶同事出來員工旅遊,今天上午由我負責帶同事們走讀大稻埕咖啡館、酒樓、書店,融合大稻埕畫家們的畫作來說明這些畫家的老師的老師崇拜的作品,繞了一圈回來,居然是浮世繪。

經過天馬茶房舊址,特別提了詹天馬這位辯士,想到了鍾肇政的小說《夕暮大稻埕》,把陳天來河邊的豪宅,與李春生家族所屬範圍描寫得極為真實,很可惜今天前面講太多台北車站與縱貫線鐵路的歷史,後面沒時間走到貴德街與大稻埕碼頭,希望未來還有機會。

正揚的同事實在很耐操,也可能南部天氣原本就很熱,我走到最後是揮汗如雨,結束的時候帶走小巷弄與清代就存在路,現在雖已經變成防火巷,走在其間有遮蔭,有種走入任意門的感覺,不但穿越時間,也可以瞬間移動到停車場。

PS. 正揚的社大這趟旅程,好像是一種另類的同學會啊!很感謝同學給我這個機會為大家服務。— 與張正揚。

2023/06/20

紫藤廬的展:一種注目‧法國自由

法國在民主自由一直是世界的先驅,這種精神非物質性的倡議讓我看完這個展覽久久不能自己,仔細的翻閱著手冊,雖然只是一些物品,但代表著法國戰後的自由主義,而戴高樂主義的執行一直到2011年才有所變化。

這是這麼多年來,我覺得紫藤廬終於跳脫以往而有所創新的展覽,可能是到巴黎開店而延伸的人際脈絡吧?

我在想著未來的博物館的展覽是否都趨向虛擬化呢?人類文明的歷程與"物質"的關係會有甚麼樣的變化嗎?持續還會有奢侈品嗎?

2023/06/09

【台北】走讀白色恐怖馬拉松活動

北師大美術館,無法離開的人
北師大美術館,VR模擬監獄中反抗、還有綠島實景
欒樹下書房參觀,結果下大雨
紫藤廬午餐
紫藤廬的展覽
展覽中1950年代的酒瓶,至今這個品牌還在喔!
陳文成基金會,感謝B78龍三解說
馬廷英青田七六,林朝棨、葉雪淳、黃敦友、山本由松、馬場惟二

心有七七走讀白色恐怖,很感謝這種超級馬拉松走讀活動,居然有同學願意來參加,有關以前前輩遭受到白色恐怖的過往,要讓大家關注其實有點困難,北師大美術館採用VR模式或許是讓更多人可以感同身受的一個方法。

自由好像空氣一般,平常是感受不到的,我想了解前輩受到的白色恐怖,是要維護自由與人權的,以下經過這些地點,雖然我們沒有親身經歷過,若能多還原當年各族群的關係,同理心互相理解,或許才是不重蹈覆轍的路。

→北師大美術館,無法離開的人
→欒樹下書房,很感謝老闆讓我門進去吹冷氣下大雨又借出雨傘
→林文月從溫州街到溫州街
→紫藤廬飲食男女→法國友人收藏1950年代戰後的自由主義展出,這是這幾年跳脫展的一種模式,值得鼓勵,可能需要一點導覽才看得懂
→朱昭陽延平學院與螢火蟲
→葉英堃、洪祖培、朱昭陽、劉明
→陳文成基金會,感謝B78龍三解說
→彭明敏逃亡前住宅,念一下陳明章阿爸的心肝寶貝
→臺靜農記波外翁
→喬大壯還鄉投河自盡
→許壽裳被殺
→馬場為二教授的兒子與白色恐怖
→馬廷英青田七六,林朝棨、葉雪淳、黃敦友、山本由松
→獅子王KTV,禁歌與白色恐怖相關歌曲。

2023/04/26

【台北】台灣醫學現代化之路,與吳佳璇同學的徒步台北

我們在醫學人文博物館集合,看了一些胸像與總督府醫學校到台大醫學院的歷史,我想佳璇同學環島一天都要走20公里以上,決定這條路線要拉長一點,時間也拉長,台灣的醫學現代化的確也很崎嶇,就從公會堂出發,最終會在青田街結束,主要探訪對台灣醫學有影響的一些雕像舊址、舊居。

賣個關子路線等我們走過一次在分享,看來又要繼續K一些相關的書,才會有比較完整的脈絡,很感謝同學跟我講了一些八卦,不過感覺好像聽一聽就忘了。

收到精神醫療的開拓者葉英堃傳記,看來我是不是要把這些資料餵給 AI,然後在用問答方式找出相關資料,不知可不可行呢? — 與 Erin Wu 。

2023/04/22

【台北】綠島難友與地質系學長@孵

每次這位比我年長的學弟都會帶美國美女出現,因為他在美國求學任職的同事同學的朋友來台遊玩,他都會負責接待,真得做了很多成功的國民外交啊!

今天,他特地把這位在大學教文學的教授兼作家帶到玉山社的走讀重版出來的簽書會上,我非常跳TONE 的想到了巴黎的莎士比亞的書店,我會不會到異國的某個書店去參加某人的簽書會呢?

我可能看太多電影了!

走在迪化街,看到了熟悉的店家上的有孔蟲化石的攝影,突然想到了這位學弟的父親也是在綠島住了十幾年,與地質系的學長葉雪淳同樣都是難友,在綠島海邊還採集有孔蟲標本寄給同學做定年分析。

一般外國人對於台灣的歷史多半不了解,為何有那麼奇特的建築,但每次這位學弟帶來的朋友,我都認為比台灣人還要了解台灣,或許是同溫層,還是喜歡旅行的人,會比較多去了解當地的歷史呢?

孵咖啡 - 孵珈琲洋行。

2023/04/08

【台北】夜間慢步書店

奎府聚

詩生活

郭怡美

一間書店

宮前町大溝
好土書店

水瓶子──和張正揚及黃湯姆。

同學問說晚上臺北有什麼好玩的,剛好我要自己試走本週的走讀活動,請他來看看我工作的另一面,晚上沒吃飯,每家書店晃一圈,比較書架上的書,客人的使用方式,然後我們走了兩個多小時,夜的書店微光努力的維持閱讀時光。

我們都有自虐的性格!

【走讀活動】慢步走出台北的文化厚度:書店踏查
講師:水瓶子(青田七六文化長、《台北慢步》作者)
日期:4/22(六)下午2:00-4:30
集合地點:一間書店(台北市大同區長安西路138巷3弄11號)
費用:700元(含書一本原定價399元、解說、導覽器、保險等費用)
參加名額:限額20名,額滿為止。
報名表單:https://forms.gle/r9o8QVv38uRa9Mt37
注意事項:報名依順序錄取。報名截止後主動通知錄取名單,完成繳費。疫情及衛生考量,需自備耳機。
(活動內容)
2:00~4:00 慢步導覽路線:
一間書店→奎府聚、浮光書店、春秋書店→誠品書店 R79 / 中山地下書街→好土書店→田園城市書店→國際書局→文化書局→雅堂書局→Bookstore 1920s
4:00~4:30 停留於 郭怡美書店:《台北慢步》分享會
邀請大家一起在春日午後,漫步在台北的巷弄與書店。
#玉山社 #走讀活動 #行旅
#水瓶子 #台北慢步 #城市導覽
#歷史 #文化 #人文景點

2023/04/02

【台北】青田七六與醫學

來了醫學系的父子,以及醫學院的同學,馬上拿出謝豐舟教授畫的理農學部,也是我們大一的共同回憶。

一位醫學系的教授退休後放下聽診器,講著家族的故事與台大的歷史,我到底要留些甚麼給學弟妹呢?

— 和 Annie Hung 在青田七六。

2023/03/18

【台北】KTV簽書會

在書店、咖啡館、老房子、斷食營、便利商店、停車場、體育館等地辦簽書會之後,第一次在 KTV 辦簽書會,未來還有那些地方可辦簽書會呢?

2022/12/15

【台北】時代之眼,鄧南光影像紀念館特展與講座

很感謝北埔鄉主辦這樣的活動,而且開始推廣北埔的茶,用鄧南光當成產品的 logo,把人物、紀念品與在地產品結合,而鄉公所這樣的單位推廣,我覺得在日本可以很自然地看到這樣的現象。

曾經看到玉里米、魚池鄉的日月潭紅茶有點異曲同工之妙,這讓我想到日劇企鵝先鋒,非常佩服鄉長的投入。

而我,這場講座為什麼會出現,我自己也不是很清楚,可能是助講吧?然後我就把簡報檔後面加了龍瑛宗描述的台北城中的街頭、還有當年在大稻埕的女服務生等,用照片說故事搭配龍瑛宗文字相互驗證1930年代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情。

很感謝很多七七同學來參與! #心有七七

2022/12/13

【台北】芝山巖

很感謝 張正揚 偷拍,這棵樹真大,到底在這裡看到那些歷史呢?

張正揚:有人站在大樹下,站在鏡頭前,我就拍了,這樣算偷拍嗎?水瓶子站在文化資產旁邊的時候好像比較多,站在大樹下應該較少見,尤其以一種孺慕的仰望之姿,如何不記錄下來?..XD

劉名振:果然已經變成森林系

2022/12/04

【台北】三十重聚

#心有七七 20221204

明明是三十重聚的會場,我怎麼覺得一直在簽書,若是下一本新書分享會有來個八百人就好了?

故事是這樣的,我們的保安總隊隊長 Vickie Chen 說重聚當天可以請同學簽書,於是我就把我家所有的庫存(大概只剩下十二本而已)全部帶來了,然後我就變成了有史以來到處跑到處簽名的作者了!

很感動的,居然有人拿已經絕版的書來給我簽名!

我沒忘要帶書來,《一路向南》給醫學系的同學簽名,《請投大野狼一票!》給工管系同學簽名,自從幾年前斷食營結束那天,簽書簽的有氣無力的之後,有次是海豚的鋼琴會,又來一場非常奇特的簽名會啊!未來若妳覺得我的書太佔書架空間,賣掉前記得要把我的簽名塗掉喔!

感謝同屆同學,照片若還躺在你們的手機裡面,請把"牠"叫醒傳給我,拜託拜託!要出書,還是臉皮要很厚才是,最近有美國新書作者在推特上抱怨新書會都沒人來,勸告這位作者不要幻想了,有兩人來已經很給你面子了!

2022/11/27

【高雄】杉林大愛園區小森時光

莫拉克風災後,全力投入災後居民的復健計畫,詢問了築夢新故鄉文化產業發展協會郭建德,真的很難在短短的用餐時間道出這十幾年來的投入。

往未來看,這家利用在地食材,還有在地水力發電的廢土再生出陶器,說出了在地的故事,原住民、客家文化的交錯,讓這樣的飲食特別有味,外頭這個自己搭出的窯,還可以同樂烤肉、烤披薩。

永久屋,這十年不斷的職訓,許多人又開始到各地工作,是應該開始思考在地的產業了吧?只有了解在地的歷史、地理環境,特別的塑造這群人在地的故事,才有可能創造出永久的產業,無論是不是觀光,或者是飲食,只有落地生根,才能看得更遠。 — 在高雄市築夢新故鄉文化產業發展協會。

2022/11/25

【台北】奇怪,明明就不是我的小學同學會,為什麼每一個人都見過?

20221125

奇怪,明明就不是我的小學同學會,為什麼每一個人都見過?

這一個飯局要感謝范小姐,因為足立仁教授這棟老房子的關係,牽連回來台大B76,B77 同學的情誼,這些同學有些在工作時有一些交集,有些在大學社團時會互相打屁,有些是新書出版來特地來站台,原來同學就是要這樣互相利用啊!

個人長期以來獨來獨往,不太想勉強"麻煩"同學來參加活動,真的要好好思考同學間除了互相陷害、吃飯聊天之外,還能一起做些甚麼事情吧?

三人行必有我師,是不是每次來找三五同學,一起散步,總可以想出甚麼有趣的事情吧?

2022/11/13

【臺北】夜騎第一次就衝過頭的三寶

很抱歉!我一直擔心脫隊太長,但不時回頭看到燕妮非常努力的想要跟上,還有一個穿拖鞋短褲的海尾寮,不小心就衝過頭了,直接騎到了仰德大道的路口,當了三寶:水瓶燕妮海尾寮

前幾天再討論,我們三十重聚的紀念品宣傳,一直想不到好的slogan,圍繞在三寶這個字眼,最後在聯絡姐的協助下定調:

贊助一千送一套

有感悠遊托特包

既然已經脫隊了,於是改搭小黃去水龜伯,點了三寶冰。

PS. 會後有同學表示,這一套,該不會是三十年前聯絡姐收到的小禮物XX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