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31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83-三板橋墓園



故時三板橋墓園,現時的林森公園,今昔場景大不同,讓我們在綠地中追尋過往。

矗立在公園的鳥居,以前位於墓園門口,可知林森北路後來才開通。當時有火葬場、禮儀堂,是台北市第一座殯儀館,總督乃木希典的母親也葬在此。1949年後,墓園旁漸漸移居來一些弱勢族群,棲身在墓園搭起住家,可能飯廳的地下就是石棺,違建聚集,後來阿扁市長任內拆除改建公園。台大城鄉所對這裡的聚落進行研究,他們發展出互助型態的族群。

改建時鳥居移至二二八紀念公園,大小鳥居屬於明石元二郎總督及秘書,明石總督很愛台灣,台灣電力株式會社是他創的,遺囑死後一定要葬在台灣。介紹幾部老電影-超級市民、兒子的大玩偶、蘋果的滋味,在此拍攝場景保留著影像。水瓶子帶我們走過「台北開發史」的輪廓,由西往東,南京西路圓環,經過華山車站,往南的齊東街台北米道等等,打開聲音聽節目就對了!(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台北】永靜廟孚佑帝君,錦西街9號,創立及起源,大轟炸顯跡?


中西合璧的一座廟宇


永靜廟創立及起源(節錄),大轟炸顯跡?

由於在網路上搜尋不到永靜廟的創立沿革,剛好手上有一本,應是廟方製作的,民國五十九年(1970年)初版,民國九十四年(2005年)再版,觀察這本印刷品似乎是用中文打字機敲打出來製版印刷的,不是目前的電腦直接製版印刷,網路上也無搜尋到相關資料,後面還說歡迎翻印,我就把我覺得是重點的部分打出來給大眾周知,但不保證資料正確性,有關年號部分,我已經修改依據當時政權年號,輔以西元年號說明。

照片取自中研院台北市百年歷史地圖,1945年美軍版本,可對照文中大轟炸的資訊是否相符。

*開堂紀念

昭和三年(1928年)次戊辰年農曆十月十五日開堂紀念日。

*創立及起源

永靜廟乃開山師傅永德上人,自數十年來立志修業,傾囊不惜,建修廟宇,築橋修路,公益事業,聞之趨向,見之著手善事,無論大小,俱表真誠,合人敬慕及至老年時蒙 三聖帝君許諾在臺北市宮前町八十八番地(今臺北市錦西街九號)建立一座靜居以供老年修養之地,然靜居築竣後,善信士女訪道求學者日益頻繁,故未得如願靜修之狀況。

*臺北州寺廟建立許可

昭和六年(1931年)本廟派下呂瑞廷,參詣本廟時深感申請政府正式許可之必要,請問永德師傅貴意,該時師尊痛感需要將土地及靜居一切獻供為本廟公有,即時申請向臺北市役所經由受臺北州指合正式許可寺廟登 記,昭和七年(1932年)四月一日,臺北州指合正式寺廟,廟名永靜廟。

*覺修堂合祀

臺北市西園町(加納掘仔頭)本廟管理人楊蘇英建立家堂奉祀 三聖帝君等神,自開設以來經過多年尚未建立廟舍,昭和六年(1931年)楊蘇英詣永靜廟拜師求學,並請永德師傅許諾將家堂(覺修堂)全堂神像合祀永靜廟階下。

*廟舍擴寬

永靜廟左邊,乃派下周金諒居家一棟,因信徒日增多數深感廟舍狹隘,故將周金諒所有左鄰房屋讓受購入,以得廟舍擴寬以供善信參禮之便。

*廟舍第一次增建

自昭和三年(1928年)以至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經達二十二年,派下善士及一般參禮士女年年繁盛,廟舍自然感以狹隘,眾等同意增築之必要,該年十一月從右側新建一棟,繼而大殿改修擴寬,然後再將左側舊有平家拆開,改為二階共計三棟合為一座莊嚴廟舍輪廓以此初成矣,自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十月,增建期間至民國四十一年(1952年)十月,三個年,主任游建寅在任中造。

*廟舍第二次增建修飾

廟舍增建及修飾

廟舍全座,樓上樓下,輪廓經已成就,又感覺法會典禮大眾齊集時大殿、二殿均寬度不足,是以大殿連二殿前面再延廣一丈餘,以得廣大莊嚴之壯觀也,以上民國四十五年(1956年)八月。

塑神像改造神龕

民國四十二年(1953年)八月,神龕改造主尊及配祀神像再塑高大,以增廟宇之莊嚴,繼而大殿、二殿殿內一切修飾,再見禮堂之出現,民國四十六年(1957年)靜房增設及改修,以此面目一新乃現今之莊嚴廟舍光輝呈瑞。

玄關及庭園

民國四十五年(1956年)八月,廟舍前面設立玄關築造牆垣,民國四十七年(1958年)十二月下旬,廟舍正面牆垣內栽花植木,右邊開池噴水,雖曰園小而潔秀,居鬧市宛山莊之感。

八仙洞及七仙姑洞新建立

大殿左邊築造八仙洞府,奉祀八仙老祖南極仙翁,右邊築造七仙姑洞,奉祀 王母娘娘及七仙姑

五層敬字塔

廟舍正面右邊築造五層敬字塔,民國四十七年(1958年)十二月下旬,以上主任游興仁在任中造。

***中略***

*清心院建立及變遷

道院建立

永靜廟開山師傅永德上人,自中年起步,入善門長久年間盡瘁教門,振興三教,不辭艱辛及至年老,眾徒深感老師靜洞之需用門下眾等敬請 三聖帝君許諾築造清心道院,請恩師永德上人入洞禪靜時上人六十二歲,地址指南宮後金獅戲球正面,期間:自昭和十二年(1937年)十月,至昭和十八年(1943年)七月。

道院變遷

昭和十八年(1943年)八月中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猛烈之際,本院受日本政府誤聽人言無理壓迫,故永德上人退引下山將清心道院奉獻指南宮為附屬道院而院舍依然光輝矣。
(這段跟前一段有點兜不上,怪怪的)

***中略***

*大戰中神聖顯跡

第二次世界大戰自昭和十二年八月至昭和二十年八月,前後九年間,臺北市內居民疏開于村莊及山間者,日日繼續,月月增加,殆及日本降伏前二、三年間,除不得已事情以外,無論團體或民間人口,大半以上盡皆疏開於市外地方居住,以避難之狀況,而寺廟團體亦皆疏散在山間村野,然永靜廟亦有意疏開在中和鄉,但屢次敬請 四聖帝君恩主,聖意每次皆聖示無需要疏開,故本廟大戰中始終一貫如常辦理廟務,但其中間有數回顯跡,列記于后,以供參照:

第一次松山機場受炸,乃臺北市內初次受炸當日盟後三十餘架自坪頂山方面飛來襲炸松山飛機場。

第二次宮前町(中山北路)受炸,自圓山起點至大正街(水靜廟左邊)順沿五線道路爆炸及掃射沿路受破害者,不知其數,當日有炸片飛到永靜廟牆圍下,然廟舍及人口一切如常平安。

第三次城內及八甲方面受炸,昭和二十年(1945年)五月三十日(農曆四月二十日)盟機來襲編成隊伍,每隊十餘架或七、八架為一圈,其隊數約二十餘隊,每隊隔離五、六分間或七、八分間,連續自淡水港直向臺北市而來,隊隊皆經過永靜廟上空至城內八甲方面翻翼猛炸,其聲響宛如百雷彩落齊下,本廟門扇裂動窗戶玻璃受震,亦有破裂數片,稻江天主教堂則當日受炸傾頹。

當日本廟適值祈安禮斗,開斗日期自早晨以來派下善信濟濟詣集,開斗午時預定,因空襲未息故暫停至下午二時始得開斗,本廟內外一切如常,五月三十日空襲北市有感:

隊隊旋騰北市中,雄威直炸豈寬容;
百雷豁落地天震,家破人亡心膽傷。

第四次宮前町受炸,此次空襲順沿淡水鐵路線(永靜廟右邊)自中山區公所邊至永靜廟後菜園中,共炸五顆燒夷彈乃夜間十點其炸下地點如后:

第一顆,中山區公所後
第二顆,丸通運送倉庫前住宅
第三顆,永靜廟前十字路中
第四顆,永靜廟右邊菜園中,離壁九尺
第五顆,永靜廟後菜園中,以上之狀況本廟左右前後皆有襲炸幸蒙,恩心主列聖威靈赫赫護佑皆得如常平安。

第五派下應召出軍人員平安

永靜廟派下應召志願兵,軍屬軍夫勞務員等,不論出海外或在島內服務者,日本降伏後一切全員平安回鄉里,氏名列記于后:

呂連芳、游銘錢、林和春、許欽瑜、游辛燈、游一陽。

軌道建設



這是以城市為主的軌道建設,從1990年代開始,台北、香港本來都很進步的,甚至是1930年代,台灣的軌道建設應該是這張地圖的第一名吧!

可是來看看現在,北京、上海、深圳等早就超越台北了,當然,中國各城市的人口密度比台北多的多,但這樣的建設,是政府出的錢嗎?

答案並不是的,是地鐵公司出錢,但是政府允諾地下街車站的商店經營權,所以這些地鐵公司拚了老命一直在地下挖出更多的空間,就表示可以收更多租金。當然台北大家就會想到松菸、大巨蛋的負面印象,若單純的想像一下台北捷運眾多的地下街經營,大家是不是可以想像一下,商場的經營,應該是非常賺錢的,為什麼在台北的地下街,就是無法超越百貨賣場的經營呢?

同理,最近的前瞻計畫,不就是這個計畫嗎?一窩蜂的人羨慕中國的一帶一路計畫,但我們不是要做同樣的事情嗎?為何一堆人又罵聲連連?基礎建設從沒有過晚的問題,到現在還在想 UBer、汽車、電車、自動駕駛等道路的迷思開發,還妄想能夠台灣自行研發,這些人頭腦是糊到漿糊,還是利益衝突?

馬路是給所有的車子使用,軌道也可以開放不同交通公司使用,這本身就不衝突,但我們從台鐵不能換了高鐵,高鐵做好了又要它變成慢鐵,所有運輸公司無限制在秀下限,只有自己的權益重要,沒想到全民的權益嗎?

台灣本來就不大了,這些軌道建設,不但可以解決高房價問題(得罪建商?),還可以彌平城鄉差距(得罪誰?自填答案),又可以建立良好的觀光事業(得罪旅遊業者?),減少汽機車與道路維護成本(得罪更多人),所以,這種把人得罪光的政策,卻是建立台灣可長可久的運輸體系,不只是政府出資,應該可以帶動更多的投資人共同開發。

2017/05/29

《一百種東京》



最近出書的朋友,開本創新又實用,這樣小的B5開本,很適合隨身攜帶到咖啡館、旅行途中翻閱,尤其是不一定要重頭開始讀到完的散文型態,也可以夾入旅行時的收小品:樹葉、名片、書籤、車票、地圖等等,讓一本書成為一種不只是閱讀的回憶。

閱讀彧馨輕鬆的文字,如同一趟旅行,夾雜著不同時光的回憶,每個人在同一個地方的感想也有所不同,能夠藉由一本實體的書,紀錄每一個人不同的回憶。

一拿到書,我就急切的想要翻閱看看是否有我熟悉的東京,隨手一翻就翻到了築地市場周邊二樓的阿嬤咖啡館,還有許多去踏查的名曲喫茶店,彧馨的資訊不知道從哪裡蹦出來,各式各樣的電影、連續劇、小說、散文、名人的聚會場地,搞得一清二楚,曾經在某個咖啡館打卡,後來我們私訊討論了《珈琲時光》的劇情發生地,害我還重看了一次電影,隔天又跑去探訪了相關書店、咖啡館。

這樣的東京,加上了我自己的探訪,在這本書內格外的有層次起來,感謝彧馨花了那麼多時間產出這本書,我希望我有一天也能寫出水瓶子的《一百種東京》

2017/05/28

【台北】迪化207博物館,老屋再生的生活味


對於台南自家老屋的改造,與周奕成的大稻埕街屋青創平台的實作,兩人的案例,都是現在進行式,也都是親身參與,能夠在這個老屋空間內被分享出來,別有意義。

我更期待能夠在老舊廟宇空間,或是更多老屋內分享的話,更棒!!!

周兄的分享很有意義,但因在他臉書他已經有分享,論述十分清楚,我就不多囉說!反倒是傅老師在台南用自家來實現老屋再生,在老屋內的生活,與頂樓綠化使用竹子當建材,除了復古之外,有別於目前大家都用鐵皮材料,這部分在台南我覺得還需要推廣。

傅老師說明了一些台南老屋再生的案例,十分重視老屋的結構問題,還有屋子的建築元素,不應該背離原本的使用方式,例如把紅磚牆敲開外露紅磚、鋼筋,或是把老木窗、鐵窗當成裝飾品掛在牆上、天花板當成裝飾。這部分假掰的老屋再生案例,個人也覺得不妥,但這條界線在哪裡?有時也十分的困惑。

以前在日式老房子內的玄關放個桌子用餐,或是在床之間內放個榻榻米當成椅子喝咖啡,甚至是把押入(衣櫥)錯用為床之間等等案例層出不窮,這部分我目前都視為趣味。

在房地產飆高炒作下,老屋的存在十分的辛苦,我們若能在政策上開放藝術家、表演團體、弱勢族群能夠居住使用,國外有眾多空間開發的案例,也不要排斥商業合作的方式,只要是公開透明,規定公開的時數,我想大家都可以感受到老屋存在之美。

今日在迪化207博物館,看到小小的老屋內,配置那麼多的志工人員,還有人拿著『寧靜場所』的牌子,投入那麼多的資源,十分佩服。

2017/05/27

《人間書話》苦茶



第一場新書會,從最右邊的苦茶,第二位逸華是這本書的編輯,第三位是舊香居的主人,以日本書店的角度,這不是二手書店,而是古本書書店,第四位是苦茶的女兒,也參與這本書許多插畫,第五位是何懷碩老師。

加上協助寫序的楊澤老師不好意思進來,這樣的規模來看這樣的新書分享會,簡直是豪華大餐。

而我,翻開書來看,一篇篇寫著藏書人交流的故事,真誠莞爾,實在是人生樂事,閱讀藏書,在人與書之間流動著!

沒想到,原來我跟苦茶的交會還蠻多的,同樣是科技行業,除了書還喜歡電影,我們在網路上交會了很久,很高興他終於把以前的文章重整出版,書中對於人與人交會有了紀錄,嚴格一點來說,我認為是一種凍結,讓愛書人隨時翻開,或許十年二十年後,這樣的情感交流已經是世界少數人可以奢侈的買書行為呢?— ──和高苦茶,在舊香居。

2017/05/26

【新竹】或者,新竹新瓦客家文化園區



平日中午,到了這個園區,本來以為平日來的遊客不會很多,但是,過了中午,這家書店的二樓餐飲部,居然已經接近七分滿。等我喝杯咖啡,下樓一看更是心驚,閱讀區都是小朋友。

或許,在台北遊晃,平日中午看到的都是銀髮族,下午是上班族談生意,不然就是貴婦在咖啡館聊天,難得看到那麼多小朋友,尤其又是平日。可見台灣的休閒空間十分的匱乏。

才剛開幕兩星期,就有這樣的人潮實在難得,到底一家書店要靠甚麼維生,如今光賣書是不可能賺錢,但是這樣的文化園區,有更多生態、小朋友、農業、閱讀等等活動,可以開創無限的可能性。

但我們對於文化園區的可能性,是否只是公部門OT出去,給廠商經營就結束了,而來文化園區的人,只能夠駐足停留殺時間,就結束了呢?

商業本身不是原罪,但是的確是可以活存下去的辦法,我們目前必須有的商業模式,不是傳統的販賣模式,但是卻要使用傳統商業模式中取得一個平衡點,文化園區的經營者,包含公部門,都要有販賣的是"文化"的想法,但是"文化"非常高價,但大家都覺得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用錢,就是這樣的矛盾,讓文化園區的經營失去了想像力。

當然,以上我所表達的經營方式,要讓大家接受要花很多時間,然後是否人潮多了,經營者失去了理想性,只想要多賺一點錢,就不辦原來想要舉辦的活動了,這是我個人的憂心。

到了這家書店"或者",或者就是一個可能性,希望 Peggy Ju 能夠堅持下次,漫長的路才剛剛開始而已。

2017/05/25

《飛機軌跡雲,罪與戀》每周五的約會



北非諜影電影名句:「全世界有這麼多城市,城市裡有這麼多酒吧,可她卻偏偏來到我的酒吧!」-銳克

這齣戲的相遇,就是左邊那個男人,在六年前的品川殺人事件,因為阻止無差別殺人犯的刀子,失手把右邊那個女人的老公殺死了。事隔六年後,兩人在一家類似公路休息站的咖哩餐廳相遇而相戀。

當然故事沒有那麼簡單,人物不多,那個意外死亡的老公,其實是去品川跟小三約會,事情過了六年後,那個老公死了,卻留下了三個關係人放不下,互相糾葛。

男主角本來是律師,雖在殺人事件中沒有法律刑責,但他選擇自我放逐,只做卡車司機孤獨的工作。女主角在老公的遺物中,得知小三的存在。而這個小三居然在六年後回來指控這個男主角殺人。

因一件殺人事件引爆了這件事情,但人與人之間心情的轉折,是否真正有那麼巧合不重要,文學作品中建構一個單純的系統,有助於我們對複雜社會的了解。在每天的新聞報導中,我們是否可以真正的解開新聞事件中每個人的心情,真正解決社會問題。

PS.女主角的百合子是月薪嬌妻的阿姨

【台北】台一



懷舊的椅子,老照片,為何叫台一?學生時代有人說是台大沒有人,就變成了台一,其實是這裡的公車站牌叫做台大一,於是就叫台一。

台一的前身是全成冰果室,1964年搬到現址時,新生大排還可見,從校門口過來吃冰還要經過小木橋。這邊還有一張海源飲料總匯的老照片,不知道在哪裡呢?— 在臺一牛奶大王。

2017/05/24

20170524《國語日報》城市美學10:【伊斯坦堡】地下水宮殿



這座地下宮殿的前身蓄水池是由君士坦丁大帝初建,他是第一個皈依基督宗教的羅馬帝國皇帝,並於西元313年頒布《米蘭詔書》,承認在帝國內部有信仰基督宗教的自由。

伊斯坦堡舊稱君士坦丁堡,一般認為君士坦丁大帝創建了拜占庭帝國,他將羅馬帝國的政治中心往東移動,企圖建立一座以基督宗教的城市,作為帝國的首都「新羅馬」,西元330年,君士坦丁堡正式成為羅馬帝國的首都,成為希臘文化的中心,並到處興建基督宗教教堂。

但為何目前只看到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呢?原來在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天主教入侵以東正教為主的拜占庭帝國,建立了拉丁帝國,而後拜占庭帝國雖在1261年重建,但是國力大不如前。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鄂圖曼人攻陷,此地原本的基督宗教堂紛紛被改建為清真寺。

地下水宮殿不起眼的入口,進入後看到一排排眾多的石柱,十二排的石柱,每排有二十八根石柱,高九公尺,每根石柱間隔四點八公尺,仔細觀察這些希臘柱頭,有柯林斯、多立克柱式,而且石柱材質有不同地區的大理石,是收集不同舊建材組合而成。

地下水宮殿還有厚度四點八公尺的防火磚牆,長一百四十公尺,寬七十公尺,是伊斯坦堡七座山丘的第一山丘最大的廣場之一,在還沒有興建地下宮殿前,該地面上有一座教堂,是商業、法律、藝術中心,一場大火燒毀了教堂,而重建了這座地下水宮殿,可以容納十萬噸的水,據說當年有七千個工人投入建設。

參觀地下水宮殿,比較知名的是有兩個梅杜莎面貌的石柱底座,一個是側躺、另一個是倒放,還有淚珠形狀的柱子宛如樹枝幹上的孔雀眼,蓄水池養魚,在宮殿內行走,金褐色燈光水影的反射,好像置身虛擬電玩世界,非常虛幻不真實。

希臘神話中,梅杜莎是可怕的女妖,女神雅典娜因為忌妒她的美貌,而把她的頭髮變成了蛇,看到她眼睛的人就會變成石頭。梅杜莎三姊妹共用眼睛、牙齒,珀耳修斯使用計謀搶下眼睛,並利用盾牌鏡子看到梅杜莎,而砍了她的頭。珀耳修斯在希臘神話故事中,使用梅杜莎的石化功能,成為他重要的武器。

古羅馬建築大量的使用梅杜莎頭像,是否是興建時不想讓平民百姓進來,或者只是舊建物石材的再利用,並沒有史料紀錄。在地下水宮殿的周邊,還有不同時代所建立的聖索菲亞大教堂、競技場、花園、藍色清真寺等建築。羅馬帝國建立大蓄水池、水道、道路、市集、廣場、花園、教堂、浴場等大型公共建築的統治模式,至今來回頭看伊斯坦堡的歷史,這些希臘羅馬文化的遺跡,不同時代並存,讓伊斯坦堡成為一座永恆的城市。

夕陽後天空的藍,星子伴著一抹新月在清真寺的高丘上對唱,我永遠忘不了地下宮殿的梅杜莎,那是一種美麗與神的詛咒,人們看到她就變成永恆的石頭,我想著為什麼人們總是恐懼的臉面對梅杜莎,變成石頭不就是一種永恆嗎?


兩個梅杜莎頭像作為基座


好像樹幹的石柱,據說手指伸入繞一圈沒有濕濕的,願望就會實踐。


地下水宮殿石柱超多,也經常在這裡舉辦各式活動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82-同安街野草居食屋



介紹一間老房子,位於同安街28巷的「野草居食屋」,由水瓶子和同學們一起修繕維護及經營的日式料理屋。

多年前開始整修房子的時候,儲物櫃裡發現陳玉麟教授在台大服務的年資獎狀,於是開始追尋主人的更替和歷史故事。很巧合的,陳玉麟教授的大兒子是水瓶子念台大地質系時的老師陳正宏教授,訪談二位陳老師之後才知道,這間宿舍不同於與其他在青田、溫州街一帶的台大公家宿舍。

同安街這條路在日本時代是碎石子路,「野草居食屋」面對瑠公圳林口支線,楊柳垂垂,夏日還有螢火蟲為伴,景觀位置是最好的。房子最早的主人,台北帝國大學的石井稔教授回日本前很捨不得,便交付陳玉麟教授。聽水瓶子談1930年代瑠公圳還沒有加蓋前的美、同安街廈門街周邊的生活。目前店裡擺放的CK101火車模型,曾經在汀洲路上往來行駛呢!歡迎大家有興趣來坐,順便到附近走走!(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2017/05/23

【台北】忠泰美術館《不存在的地方》電梯虛實鏡射、難忘的檳榔攤建築



電梯開門,看見鏡子,居然沒有糟老頭,我隱形了嗎?

山田詠美的《賢者之愛》與谷崎潤一郎的《痴人之愛》





這本書書名中的『賢』,是真的『賢』這個意思嗎?只是與『痴』做一個對比而已嗎?說文解字『賢』,是多才,或是多財,似乎符合這本小說中的兩位女主角。

有財的百合,家裡像是個暴發戶,搬家到有才的真由子旁,百合看到真由子全家過著幸福和樂的日子,心存忌妒,不但搶了真由子的男友,間接也害死了她爸爸,這兩個從小就是閨密的朋友,真由子到底如何復仇呢?

一般的評論(或是行銷法),都是說妳搶了我的初戀男人,我就睡妳兒子,用20年將情敵的兒子調教成情人。若用這樣膚淺的論點來看這部作品,實在太灑狗血了,妳真的會做這樣的事情嗎?

本來以為百合知道事情真相後會抓狂,她本來要殺死她兒子,但她並沒有如此做,原來,真由子與兒子直己上床,她並不是最在意的,整部片的鋪陳,是把性與愛分開來看的。

最後,當所有事情赤裸裸的說出來了,百合居然是喜歡真由子的,但是此時的真由子當然是無法接受這樣的愛,兩人同歸於盡一個死亡,一個成為植物人。

小說與連續劇最大的不同,諒一跟年輕女性再婚,應該是諷刺男性之愛就只有《痴人之愛》這個等級而已,一部小說中的兩個男人,都是這樣的結局。而直己與下半身癱瘓的真由子,到底愛情主導權在誰手上呢?

最後值得探討的,人生究竟還是孤獨的一個人來,一個人離開?中間的過程,有必要那麼有心機嗎?也活得太辛苦了!

2017/05/22

【桃園】南崁小書店



1567不見了,而且這家小書店,也已經不小了啊!我知道長大不容易,維持小小的具有更多的彈性,真心期待每一個小社區,甚至是一棟大樓,就可以有一家小書店。

第一次在書店自沖咖啡,大家也可以來試試。

2017/05/20

普羅米修斯續集《異形聖約》



看電影有幾個層次,是想要找彩蛋,或是尋找刺激,或是尋求信仰,找尋人的源頭,還是追求人生的意義?

我想這部電影,除了最後一個這種人生意義的之外,都達成了目標,不太難找的彩蛋,看 4DX 雖然有被血濺到的感覺,四周的煙霧還遮蔽了部分的視線,感覺上這部片沒有採用 3D是正確的,個人覺得 3D 讓專注力不夠,一些一閃而過的重要彩蛋(訊息)會遺失掉。

或許是要把機器人與人做更強烈的比對,正常人都過於歇斯底里,既然已經有面對戰爭、死亡的可能,過分的恐懼,不經過大腦的思考,是我看這類電影最難以下嚥的。但回頭想想,當我們面對"恐懼"時,不也經常會做出最無知的決定!

到底造物主是誰?當人自比為造物主,就是走向了惡魔之道吧?

2017/05/18

《華麗年代》Nine



腸枯思竭的導演與講述八又二分之一故事,那個二分之一是童年,企圖打造賣座的歌劇電影,失敗了

2017/05/17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81-艋舺林宅



去台北市定古蹟裡喝咖啡!萬華西園路與艋舺大道旁,鄰近艋舺車站的艋舺林宅。建於1930年代,日治時期非日本人,而是台灣人興建的住宅喔!

房子並不方正,配合當初都市改正,依道路斜切興建的。建築外觀看起來像紅磚洋樓,但相當用心保留閩南特色,將傳統三合院立體化。不同於當時的土角厝,林宅是以鋼筋混擬土蓋成的,咦,房子屋簷下的一排紅磚,是為什麼呢?原來是讓鳥可以棲息,鳥的大便就集中好清理!

萬華林家發跡於河邊,原本飼養家畜做買賣,林家四兄弟很拼命,長兄林紅麻、二兄林惡水合作經商,事業有成後,搬離河邊,合力建宅。家族後代也很爭氣,在各行各業有一片天,現在看到頂樓四樓的公媽廳,乃因風水調整坐向和房子不同。現在委託由星巴克經營咖啡廳,這棟建築有多特別呢,聽水瓶子導覽,以及談台北各地老宅的活化狀況。(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2017/05/15

松本清張的《誤差》



一直有在看日劇的特別篇,或許是在不同季節的連續劇要換檔,或者是要拍攝續集,特別篇是很好試水溫的拉廣告工具,但,另一方面為了要紀念誰,或是某些世界名作的重新詮釋,全部都靠特別篇。

特別篇日劇不太像是電影,但長度幾乎就是兩小時,甚至到達四個小時,故事完整的就像是電影,台灣有類似的作法嗎?看起來很少有,或許是拍攝的成本過高?

今年是松本清張過世25周年,重拍了《砂之器》、《草》、《喪失的禮儀》等,最近的《誤差》等偵探片,不若本格派、變革派的模式,自創一格後形成了社會派推理小說,以當時社會情況的推理小說,到了近代改編後,除了緬懷這些作品,不斷的檢討是社會進步的方法,真正期待台灣社會除了紀錄片的拍攝,也能找更多名作來拍成電視劇。

公視與大愛的確拍攝了不少的小說連續劇,但看的人並不多。

2017/05/13

《再訪老屋顏》在青田七六的活動



由於《老屋顏》的兩位作者,在青田七六結緣之後,最近又出版了《再訪老屋顏》,於是就請作者來分享這些老屋子採訪的過程,本來以為 楊拉扣 會多談第二本書的事情,可是沒想到,居然再把最近離島、國外探訪過程中用自己的分類方法來說故事,有別於我們談建築,以時代或以建材來分類。

今天是以"混血"來分享!

當然,青田七六是洋和混合的混血,但是從東南亞各國,還有金門馬祖來看,這樣的混血也非常自然的融入了當地特色,歷史是有趣的,就在我們強烈的追求國際化的同時,回頭看看在地特色,從老房子的窗、磚、地板等,文化融合與交流,都隱含在這些建築元素或建築語彙之中。

這些老房子,永遠脫離不了人,最後分享的鹽水天主堂就是最好的證例。— 在青田七六。

【台北】龍山寺傳統裝飾



藻井,八角
藻井,結網
木雕,刺花,著子
關羽玉泉山
趙子龍背小孩打戰
木構建的彩繪
單眼皮的人物
某派別會有固定的手勢
銅龍柱,封神榜人物,洪坤福,李祿星
剪粘,木雕,龍柱石
很少人談龍山寺的裝飾
甘露寺
八仙
黃龜理
河圖洛書
龍馬

2017/05/12

《日常對話》



面對母親的同性傾向,母親帶兩個女兒離家,脫離酗酒的父親,一路成長的過程中,交往了眾多的女朋友阿姨,這樣的眾生相,母女始終沒有討論這樣的現象。

這是台灣傳統社會的現狀,很多反體制的行為,在他們心裡或許已經明白,但是說出口的竟然是:我不知道!

導演兒時也曾受到父親強迫性侵,母親離開那個酗酒的老公後,也沒有回鄉掃墓祭拜父母。女性在祭祀文化傳統禮俗屬於弱勢,他的家人竟然不聞不問,令人諷刺的是母親居然是從事牽亡魂的工作,一個幫助亡者親友舉辦儀式,得以慰藉人心的工作者,並不想去祭拜自己的母親。

一個從女性角度的觀察者,除了觀察自己的母親,也回頭檢視自己成長過程中缺乏的一角,我想這部片某部分是自我的追求,但也十分殘酷的點出了父權世界的不合理。

這部片,沒有男性角度,也不需要?

《海邊》



大海在希臘神話中,象徵著母親孕育出小孩,這部埋藏一個梗的電影,觀看時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偷窺隔壁年輕夫婦做愛,,還在丈夫面前刻意勾引,這樣的劇情一般人都覺得太扯了。

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為女主角不孕,流產兩次。

電影總是太虛幻,但戲如人生,對於男女主角,這部電影又太真實了。回頭想想我們的人生,也是人生如戲啊!

酗酒的布萊德彼特,好像得到憂鬱症的安潔莉娜裘莉,即使是二度蜜月來到這小鎮,怎麼努力的老公,挽回不了逝去的愛情。

2017/05/10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80-艋舺大溪口



多樣性的艋舺!清朝熱鬧的街市,日治時期遊廓歌廳藝伎林立的紅燈區,沒落至阿公店茶室等,以及現存遊民問題,可以從「大溪口」這個稱呼來探究起,碼頭、港口文化影響了艋岬的世代演變。

艋岬的河岸邊,在清道光年間河運興盛,商業繁榮形成街市,稱之「大溪口」,貴陽街外的渡口成為「蕃薯市」,「凹肚仔」則是指小巷彎彎曲曲,到了日治時期將之規劃為「遊廓」(紅燈區),1908年的「台北街區改正圖」中很清楚地描繪。當初艋舺有有日本及朝鮮籍的藝伎,有名到福州呢,該區域還有劇場、咖啡屋、美容店、和式料理等,淡水河畔停靠的牡蠣船則供應料理亭新鮮的食材,與廣島的宮島神社現在保有的牡蠣船很相似!

1940年時調查,艋舺有25間娼館,二百多名藝伎,1960年代是最熱鬧的時期,90年代沒落,1997年廢公娼,紅燈區畫下句點,後來的「阿公店」只有年紀較大的作陪聊天,現在則是中國籍、越南籍年輕人搶攻市場,茶室文化也淪陷了!水瓶子朗讀艋岬文史工作者黃適上所寫的「艋岬還是台北人的人間失格」,說施乾先生與他的日籍太太照子女士對遊民付出的故事。艋舺脫離不了大河岸碼頭文化,港口、街頭生活承襲清末,偏遠鄉下懷抱成功的夢想來打工,成功便脫貧,失敗則流落街頭,用文化的史觀去理解社會問題,遊民需要的是引導,絕非防堵與驅趕,必須用時間來慢慢改善的。

20170510《國語日報》城市美學09:【布拉格】慕夏的斯拉夫史詩建國夢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匈帝國瓦解,捷克正式建國,這個斯拉夫民族的建國歷程十分艱辛,前有音樂家的努力,在作品中傳達民族情感,例如:史麥塔納的《我的祖國》、《莫爾道河》與德弗札克的新世界交響曲第二樂章《念故鄉》、《斯拉夫舞曲》等。慕夏在建國時後,也十分努力的貢獻所學。

慕夏(1860-1939年),有人說他是波西米亞摩拉維亞地區的插畫家,也有人說是捷克共和國的藝術家。早年擁有歌唱的天份,在唱詩班就讀,父親希望他從事法院相關工作,可是繪畫創作還是他的最愛,於是他突破萬難得到貴族的資助到慕尼黑美術學校學習。

但是這樣的工作並不是那麼容易,他曾經在劇場畫布景,但是因為劇場失火而失業,後來在有錢人贊助下畫肖像畫。1887年,慕夏到了巴黎,已經二十七歲的慕夏仍是身無分文默默無名的插畫師,只有靠著一些書本雜誌、月曆設計維生,同時也設計歌舞劇的舞台、戲服、珠寶、海報等。

1894年底,巴黎的聖誕節,因為新戲即將上演,但是街頭海報還未設計好,所有設計師都休假過節,他臨危受命幫最紅的明星設計海報一炮而紅,不久,慕夏在提出了新藝術運動。他的作品有強烈的個人風格,搭配自行設計的英文字體,輔以馬賽克、鑄鐵花紋等裝飾,長幅拉長的海報,影響了後來流行的 Art Deco 建築裝飾風格。

布拉格的慕夏博物館,有很多一系列的四部曲作品:春夏秋冬、早晨正午下午夜晚、玫瑰康乃馨百合鴛尾花、月亮夜晚北極星明星等等,非常值得細細的品味,他畫中的女子典雅迷人,粉紅的嘴角有著無限的魅力,在此看他的巨幅海報非常過癮。

大家所熟知慕夏的作品,都是歌舞劇海報唯美的創作,但看過斯拉夫史詩等巨幅壁畫後,你會對慕夏完全改觀,在布拉格火藥塔旁邊的市政廳,夜晚燈光打得金碧輝煌,這棟建築是布拉格最出色的新藝術風格建築,曾是國王的住所(1383-1485年),廢棄幾百年後,在1905年起被改建為文化中心,外型除了有歌德式的遺蹟外,看起來比較像是有巴洛克式的圓頂結構,輔以鑄鐵式的裝飾,鐵上還有鍍金,有神話寓言人物雕刻,還有用玻璃建材,整個混搭的十分有特色。

市政廳內的史麥塔納音樂廳,擁有圓頂玻璃的天井,在市長沙龍廳有慕夏的斯拉夫史詩相關作品。音樂廳經常都有音樂會表演,觀光客可以在入門口買票,聽音樂並欣賞慕夏作品。1918年,捷克斯洛伐克就是在此宣布成為獨立的國家。

慕夏花了十八年創作了二十幅《斯拉夫史詩》的巨幅作品,是他到各地去旅行考究,才完成的作品,《原鄉的斯拉夫人》以亞當、夏娃為題,這些畫在畫布的畫作,不但畫出了東正教的文化根源,也畫出了君權、神權與宗教的關係,更重要的是民族的自決。

捷克建國後,慕夏設計了郵票、錢幣、國徽,可見他當時的影響力。1928年,慕夏移居布拉格,將所有二十幅作品全數捐贈給政府,但是大家的反應並不是很好,這些作品在1933年展出後,因政治因素被冰凍了三十年。1939年捷克被德國納粹併吞,慕夏被關到監獄後身體健康大受影響,被釋放後不久過世,享年79歲。

布拉格是捷克的首都,也是一個藝術家奉獻才華的城市,除了慕夏博物館、市政廳之外,聖維徒斯大教堂、布拉格車站、泰爾斯博物館等都可以看到慕夏的作品。二十幅巨幅作品,則巡迴各國展出,期待未來可以定居布拉格,讓世人更了解慕夏的建國夢。


市政廳拼接照片


市政廳夜景


1912年/斯拉夫民族早期文明發源地/《斯拉夫史詩》聯作其中一幅/405*480cm

以下是布拉格簡史:

布拉格的舊城區早在11世紀的時候就有移民居住,因為貴族的城堡區是在伏爾塔瓦河的左岸,地勢較高容易防守,而一般庶民則居住在右岸的舊城區。

1346年,查理四世將布拉格定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紛擾血腥的歷史從來就沒有間斷,歷史上有兩次的丟窗事件,第一次丟窗事件發生於1419年,在查理廣場前的新市政廳,活活的將市長、議員共七人丟出窗外摔死,引發了胡斯的宗教戰爭,歷時十五年。

1526年起,波希米亞地區屬於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魯道夫二世熱愛藝術,1576-1611年在位期間到處收藏藝術品,包含從文藝復興到巴洛克時期的作品,還任命了不少宮廷畫家,當時稱為「魯道夫繪畫圈」。

1618年,在布拉格城堡,發生第二次的丟窗事件,幸好這三名官員掉落在堆肥中沒有受傷,引發了白山戰役,與後來歐洲的三十年戰爭。

高級汽車雜誌季刊,無料大相送,大台北地區免費送貨



不知道有沒有人需要這樣的雜誌呢?大約三十本

城市願景
潮流
時尚
該品牌新款車
少許的旅遊資訊

請私訊我,不然就要給資源回收場了

2017/05/09

【台北】台博館《福爾摩沙美石特展》



今天學長特別的導覽,在我們地質系師生中溝通的語言,就是含有錳、鎂、鐵等等礦物,在甚麼壓力環境下結晶形成,沒想到策展的老師要把顯微鏡觀察下的礦物放大投影,在全部是鏡子下呈現一個萬花筒的景象。

只能用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來形容這樣的感受。

學長長期研究礦物寶石,曾經撰文命名台灣墨玉、玫瑰石,並且深入研究形成的原因,從學術研究出發,這樣的展覽,才得以雋永,我想這是博物館主要的工作,而不是單只是看起來美,然後開始亂喊價買賣,這樣的經濟價值其實根基不深。

博物館到底展覽重要?還是典藏重要?或是研究重要呢?好像都很重要!

台博館有地學門,北投石、澎湖文石、臺灣玉都是台灣在地特色的研究,希望有更多這樣的案例,可供我們來深入了解。— 在國立臺灣博物館。

2017/05/06

《使命和正義》(日語:小さな巨人)



看這齣戲的時候,感覺像是看日本戰國時代的大河劇,或許編劇是同一群人,也或者香川照之飾演過豐臣秀吉?警政各單位爾虞我詐,爭功諉過,人性真的是如此?

戲劇利用大家耳熟能詳的故事樣板,套在不同的時代,不同人物,有人用胡蘭成,有人用花木蘭,有人用三國演義中的故事。像是達賴、班禪的轉世,每一個世代的恩怨情仇,角色扮演有各自的定位一看就懂,但這真的是一個時代,無法改革的窠臼嗎?

有人稱之為共業?

看懂了這些,就知道如何改革嗎?我們社會各單位的自我意識很強烈,根本無法對話,或許透過戲劇表演可以讓大家看得清楚自己,但,台灣有甚麼經典戲劇,可以一演再演,跨越時代都是經典呢?

很悲哀的,沒有!

2017/05/05

【台北】心中山,客家?



這個案子不錯、影片也很好,不過宣傳片的一些細節,提及的還是斷根的歷史,以前是雙連埤,同安人、安溪人在此耕作水田,並不是客家聚落啊?個人懷疑,客家聚落之說是指宜蘭的雙連埤啊?

台鐵北淡線之前,還有一個縱貫線新店支線的名稱,後來才是捷運新店線。

目前要做帶狀公園,西邊有建成公園,東邊有康樂公園,也都是可以提及與串連的事情。

期待,還有長版的宣傳可以做得更好,而不只是一個工程而已。

2017/05/04

【台北】用散文、小說,聚焦溫州街的導覽



本來我所熟悉的溫州街是書店的導覽,但夏日炎熱,經常在街頭念文謅謅的散文作品,由於我口齒不清,讓人無法理解,這回試著在室內用投影機播放,然後出門散步看看文學家筆中的溫州街,還殘存那些蛛絲馬跡呢?

多提了白色恐怖時代的許壽裳、彭明敏、殷海光,與後來的李渝、郭松棻、郭雪湖,難以想像的一條溫州街,除了辛亥路高架切割了兩個世界之外,日本時代與國民黨時代也大不相同,甚至,即使是同一個時代,住在隔壁的大學教授,圍牆兩側也是兩個世界啊!

我試圖還原李渝的『溫州街的故事』中敘述的地景地貌,不用文學角度詮釋,期望國人能夠珍惜愛護文化資產,而不只是拆除後蓋新穎漂亮大樓的想像而已。

感謝 欒樹下書房 舉辦這樣的走讀活動,第一次,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台北】華生老師在陽光室開講



一開場就很清楚的說明了台灣從荷西、鄭氏、滿清、日本、民國時期不同的政權統治。

本來覺得這樣的事情應該大家都非常清楚吧?但是把安平古堡的遺跡,還有淡水的一些古蹟的修復過程給說明出來,還真的讓我眼睛一亮,原來這幾個不同時代的古蹟修復,都會加上了自己的想像,也說明了文化資產存在的意義不僅只是一個"時間點",重點是存在的時候,這個再利用的"過程"。

這個我們都還未有這樣的體會與認識,一棟老房子,承載的是怎樣的記憶呢?— ──和程華生,在青田七六。

2017/05/03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79-艋舺河乃莊



將時間倒轉,拉回到舊時繁華艋岬,思慕的河邊歌唱,水瓶子來介紹艋岬「河乃莊」。

艋舺在地的文史工作者叫黃適上,是「河乃莊」露天歌廳的創始人黃春生的孫子,他將艋岬稱為「西京」,艋岬已分三個區域發展,老艋岬就是現在的萬華,南艋岬則是加蚋子、崁頂,現今最熱鬧的是北艋岬西門町。民國50年代,沒有電視的時候,人們假日常是到淡水河邊聽歌星唱歌、看戲,所謂茶室的形式 其實是休閒育樂的飲食店。

夜間的淡水河邊,舊時有多麼熱鬧呢,從艋岬一路延伸到大稻埕碼頭,燈火明亮,人聲鼎沸,知名歌手洪一峰、紀露霞、文夏都曾在此駐唱。「河乃莊」的員工曾多達20~30位,甚至提供住宿給工讀生呢!打開聲音聽水瓶子說綻放美好的淡水河岸,直到堤防與水門蓋起來,1993年「河乃莊」正式熄燈。不過,黃適上與在地的青年仍一直努力的保存艋岬文化,有興趣可以搜尋「UPUP。西京朋友文化籌備組織」喔!(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台北】臨沂街老屋,息坐,紅館,野草居食屋


臨沂街老屋,應該快要開放營業了


舊的咖啡館換老闆改名,記得以前有來過,可是怎麼都想不起舊店的名字,舒服自在的空間,有些貓的日常用品,卻不見貓跑到哪裡去?息坐,果然一坐就四五個小時!— 在息坐 Shizen Coffee 。

(原來是边边)


到了咖啡因值班的小啤酒館,但是吃了地瓜與滷味,還有心侃的黑麥汁。紅館東門店。


人生的重要工作,就是在老房子內與美女文青們吃飯。急急忙忙從紅館 Red House出來,沒有喝到一滴啤酒,來到野草居食屋,也沒碰一滴清酒,真是十二萬分的不容易吧?

【台北】某團體的文學故居導覽



今日來的客人清一色是女性朋友,而且走路走的超遠的,內容除了文學故居,加上了殷海光故居,我又談了另一些學者,其實內容爆多,但還有不少人一直抄筆記,實在太努力了!

我就把關鍵字列在這邊,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再進一步去找答案:

馬廷英
足立仁
磯永吉
林朝棨
廖繼春
秋惠文庫
彭明敏
海軍招待所?
日僑學校
立石鐵臣
殷海光、夏君璐
金岳霖
徐志摩、張幼儀、陸小曼
梁思成、梁啟超
林徽音
新月社
梁實秋
程紀淑
韓菁清
陳玉麟、野草居食屋、長慶廟、鼓亭庄、老樹
新店支線
余光中
王文興
紀州庵

結束

PS. 有問題可以提問,實在太多內容了,下次我想要講少一點。

最近水逆,講話真的要謹慎一些啊!

2017/05/01

2017.05《Taipei Walker》No.241,水瓶子城市漫步07:欽差行臺在哪裡?原來是從臺北城內搬到臺北苗圃



來到臺北植物園散步,平日多是來此運動的民眾,假日眾多的親子活動,小朋友跑來跑去看著松鼠在樹上跳來跳去。看到威嚴的門神,好似廟宇的建築,怎會掛著「欽差行臺」的牌子呢?

這棟建築原址在目前中山堂附近,為了接待清廷中央官員開會、宴請外賓等用途,在布政使司衙門西側興建行館,1894年完工,可以說是當年的「台北賓館」,內部高挑的紅色圓柱,是重要的招待場所。

1895年,馬關條約臺灣、澎湖永久割讓給日本,當時的臺灣巡撫唐景崧被仕紳擁護為臺灣民主國總統,於是欽差行臺改為「籌防局」做軍務之用,不過從五月二十五日成立的民主國,六月四日傍晚,唐景崧偽裝成老婦逃走,籌防局的存在不過就是幾天而已!

後來日本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帶領軍隊從北門進入,曾經在此居住過四十八天,布政使司衙門改為臺灣總督府,欽差行臺作為總督廳舍,有七任總督都曾居住在此。

1919年,總督府辦公室興建完成,「總督廳舍」改為展覽聚會場所,1932年,總督府把這些房舍拆成三個部分搬遷到圓山公園(兒童育樂中心)、淨土宗臺北別院(善導寺)、臺北苗圃(植物園)等地,目前現存的只有位於植物園的「欽差行臺」。

1935年,舉辦臺灣博覽會,公會堂(中山堂)還未興建完成,原本是「欽差行臺」的這塊地與西門一帶的三線路周邊,都是第一展場的範圍,當時的艋舺作家朱點人,在他的短篇小說《秋信》寫下了一個曾在衙門工作的老秀才,搭乘現代化的火車來臺北參觀博覽會的心情:

「在車裡的時裝——和服、臺灣衫、洋服的氛圍裡,突然闖進斗文先生的古裝——黑的碗帽仔、黑長衫、黑的包仔鞋,嘴裡咬著竹菸斗,尤其是倒垂在腦後的辮子……儼然鶴入雞群,覺得特別刺目。」

但這位秀才到來五光十色現代化的展覽場,懷念清代的建築全部消失,他曾經的辦公場所也已經被遷移到臺北苗圃了,不過四十年的時光,這個臺北城已經不是他所認識的臺北城了。

日本從歐洲學習到了現代化都市的規劃,在臺北苗圃標本植物園內放置不同時代的建築,除了欽差行臺,還有漢洋融合的建功神社、唐博風的商品陳列館等,作為帝國宣揚產業興盛的一環。回過頭來思考,這樣多元文化的存在,不正是我們現存豐富的文化資產嗎?

「欽差行臺」歷經了不同的政權交替,被「欽差」使用的時間不過短短一年,籌防局、總督廳舍、展覽館、熱帶植物標本陳列室、林業陳列館、布政使司文物館等,值得我們思考這些古蹟存在的再使用方式,應更突顯如何融合多元文化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