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貝聿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貝聿銘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08/16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93-桃花源記,美秀美術館



來去京都近郊40公里外的滋賀MIHO美秀美術館,體驗一場現代桃花源記行,「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水瓶子推薦從京都搭地鐵到石山駅,轉搭黑豹標誌的帝產巴士,行車一小時,便來到深山綠蔭中的美術館。如果在櫻花季節,沿路可見淺粉紅色花配滿山綠意。下車步行走進隧道,出了洞口見一座很長但低調的鋼絲橋,遠處看到小小玻璃屋頂像是寺廟的山門。貝聿銘建築師將走入美術館的路途,設計為走進莊嚴寺廟前讓內心沈澱的參道,超級放大版的桃花源記,從遠處或空中也難以一窺藏身於自然之中的美秀美術館。

建築本身是透明屋頂,採光極佳,以西方建築材質加上東方建築樣式,周圍大松樹、播放鳥鳴的大鐘塔和大型枯山水,像是放大版的京都庭園,造就令人驚嘆的山中美術館。展題多是國際文化交流,輔助以歷史背景說明,例如傳入波斯再回傳的青花瓷,魏晉朝代的佛像技法等,記得要租導覽機,仔細聽展覽解說,更不虛此行!一定要親自走一趟,想像自己是桃花源記的漁夫,一步步走進現代秘境。(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2015/11/25

【京都】20151125 流水帳:miho 美術館、誠光社開幕


覺得若到京都只帶一本書的話,就帶這一本吧!布施英利的京都美學散步手帖


這是我夢中的住宅,老木屋、書架與書


民宿附近,是個自來水處理場,地位應該同等於台北的自來水博物館,也曾經發生過居民抗議現代化設施進入的一個地方


去 MIHO MUSEUM 的路程顛波,做這個公車從石山到這裡要一個半小時


還要過山洞才能到達


MIHO 美秀美術館,貝聿銘的桃花源記,好大的山中寺廟


好大的庭園


好大的枯山水


寺廟通常在深山中,貝聿銘為了讓大家有到山中去探訪一個失落的國度,建造了超級大版本的桃花源記:

*********************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
*********************

美秀美術館收藏的文物,以國際交流為主軸。例如:波斯(伊朗)利用中國傳過去的陶瓷器,加上新的技術,然後又傳回中國成為青花瓷。

我租了一個導覽機,每一個展廳的展品並不多,但是可以從這個展品的材質說起,都是國際交流的證明,然後輔以歷史說明,光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佛像技法,就有好幾種,加上錯綜複雜的歷史,實在非常的仔細,這是普通的導覽員難以達成的,目前為止,看過世界幾個大博物館,真的少有導覽機可以做到那麼深入,除非自己去查資料查書籍才可能得到那麼多的訊息。可惜,美術館內的中文、英文出版品不多,感覺連日文版的種類也不多。

不過,一座山中的美術館,要做公車顛波五十分鐘,然後到達大廳買票後在走路十分鐘進入一個山洞,乘坐電車可以快一點。好似進入一個寺廟的參道,是一個重要的過程,或者是一個儀式,內心沉澱了,才進入這座美術館,內心帶著一份的尊敬與敬畏,遠處的鐘塔,大型的松樹,還有美術館內的枯山水,與目前京都所有的寺廟比,比例都大得多了。

透明的屋頂,中午的陽光照射下來,西方的建築材料,加上東方的建築樣式,造就了這個令人驚嘆的山中世界。

*********************
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


今日京都飄著細雨,一家新的書店的開幕,卻澆不熄粉絲們來此看書、買書。夜裡的街上人不多,平日晚上學生下課回家念書,上班族踩著快步回家休息,晚上七點半,卻有那麼多人在此看著書架,小巧的書店擠滿了人。

惠文社一乘寺的店長堀部篤史所開的新書店--誠光社,於2015年11月25日今天開幕。《從書店窗口看京都》這本書就是老闆寫的書,我曾經按書索驥,走過了京都個性小店,當然包含我印象最深刻的法然寺。

在這個小書店,我買下了《街を変える小さな店 京都のはしっこ、個人店に学ぶこれからの商いのかたち》(好長的書名),希望有機會再來探索堀部篤史眼中的京都。

大約只有二十坪的空間,在京都御苑與鴨川旁的巷弄內,三落立式的書架不高,擺放的書也不多,兩邊牆壁有七層高至天花板的書架,靠結帳台可以做小型的展覽區,其實能擺放的書並不多。

沒有多餘的書,注重在生活風格,跟日本傳統大書店五花八門甚麼都有,簡直大不相同,書封不會搶眼,但,我每本都想翻開來看,圖文並茂,簡單易懂,沒有過多的廢話,原以為這樣的選書是求其知識、資訊的廣博,容易上手為主,但其中有一些文庫本討論的主題反而很深入,小巧的書內容深入,大開本照片插畫一堆的,反而讓人容易入門,這樣的方式跌破我的眼鏡。

我表明從台灣來想要拍幾張照片,老闆很高興的說《左京都男子休日》這本書會放在惠文社是他所規劃的,也難怪這裡也放了《北海道央男子休日》還有《普通。美》這幾本台灣的出版品,不知道未來我的書有沒有可能在此上架呢?

我想小書店並不是老闆開心酸給大家翻翻書而已,絡繹不絕的結帳人潮,雖然第一天或許很多朋友來捧場,但這地點很好,周邊原本就不少書店,比惠文社更容易讓觀光客踏入,期待有良好的佳績。

http://www.seikosha-books.com/

2007/01/03

【柏林】歷史博物館


2006.12.­29收到Thelma從德國柏林的歷史博物館

能夠兼顧明信片跟博物館這兩個主題的朋友,應該就是住在威尼斯附近的 Thelma 了,她到各國去玩樂的時候,總不忘會寄來當地的博物館的明信片。

A Lifelong Journey 住在靴子國
http://thelma0724.blogspot.com

這對我這個在台灣各地逛博物館的人也是很大的壓力,只要沒有出國就不覺得應該寄明信片,但我現在欠人家的明信片債太多了,假日到博物館參觀時,都不忘了要買些明信片,想要當場寄出觀賞博物館的心情,卻沒有桌椅可書寫,也沒有郵票郵筒可以寄出。只好帶回家隨便寫幾個字,帶到公司請總機妹妹寄出。

Thelma 說:這是貝聿銘幫德國歷史博物館設計的部份,後方的圓頂建築是 Berlin Dom,這次去柏林純度假沒有去太多博物館。

貝聿銘
http://zh.wikipedia.org/wiki/貝聿銘
博物館網址(網址真長)
http://www.haddenhorstfotografie.de

我對德國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法蘭克福,我跟學弟兩人沿著美茵河,去逛一家家的博物館。

以下是 2010.5.8 更新*****************************************

From 德國‧柏林
2009.4.8 拍攝

這是歷史博物館的後面,正面其實是很古典的文藝復興時期的立面,以前是柏林軍械庫(建於1695年),我進去看了展覽,其實裡面講的德意志帝國隨著時代版圖有大有小,表面看起來是介紹德國的歷史,可是看起來是很有野心也很有侵略性的意圖,或許在這個軍械庫裡面,我看了並不是很舒服,走出博物館好像是逃出來的感覺。



2005/05/08

【台北】仁愛路圓環台新金控大樓



台新金控大樓原址是財神酒店大樓,荒廢二十年後總算在今年由貝聿銘建築事務所設計建設完成,造型配合圓環的意象以『水滴』、『手肘』、『燈籠』為設計理念。

印象中財神酒店是很高級的地方,讀國中時每次放學經過總讓人不能靠近的感覺,記得有一次宏碁辦的小教授電腦展在這裡舉辦,我還是第一次進去,之後酒店停止營業了很久,好樂迪 KTV 租下來三層樓來營業不久還是不賺錢。

貝聿銘1917年出生於廣東,成長於蘇州,17歲負笈去美國。在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學習建築設計。31歲的時候辭去教師職務,接受了美國房地產巨商邀請,從事商業住房設計,之後成立了自己的設計公司。著名的作品有羅浮宮中央的倒金字塔及波士頓約翰漢考克大樓 John Hancock Town 等。

台新金控大樓地下6層,地上25層,高124公尺,強調具環保概念、都會視覺景觀、社區資源共享以及藝文空間功能,希望這棟大樓能破除圓環魔咒,成為圓環新地標,並讓集團企業永續經營。

貝聿銘建築事務所:http://www.pcfandp.com

2005/03/18

【波士頓】約翰漢考克大樓 John Hancock Town



這棟大樓是貝聿銘設計的,他最有名的作品是巴黎羅浮宮的金字塔入口,巨大藍色透明的玻璃帷幕設計,讓附近的三一教堂倒影更加醒目。

當地的居民曾經反對這棟大樓的建築,害怕會破壞當地的景觀;建設大樓的同時也因為耗資過大,建設公司倒閉,由保險公司接手繼續興建;也曾經發生暴風把玻璃吹破的事件,所以這棟大樓的興建到完成可說是風風雨雨,目前,我想當地居民應該對這地標引以為傲才對。

六十層樓,二百三十公尺高的大樓,是波士頓地區最高的建築,位於卡布里廣場地鐵站出口,也是波士頓第一個經過都市規劃的地區,街道水平垂直的交錯,仔細看看地圖,會發現街名的第一個字母是從A,B,C開始排列的,並不會像紐約一樣從1,2,3 開始的。

走過這裡兩次,總是被玻璃倒影的藍天所吸引。

http://www.galinsky.com/buildings/hancockboston

2004/09/21

【巴黎】大羅浮宮計畫



距離上次造訪巴黎(1996年),剛好隔了八年,上次來還看不到這個金字塔入口,埃及館也在半開放的狀態,今天來剛好休館,只看到清潔人員吊著繩子攀爬在金字塔的玻璃上清潔,宛如蜘蛛人一般。

大羅浮宮計畫是大巴黎計畫的其中一個建設,法國密特朗總統在十四年任期(1981-1995),於巴黎留下的十四項的建設,重要的有:奧賽美術館(1986)、拉米雷特公園內之科學工業城(1986)、拉米雷特公園(1987)、阿拉伯文化中心(1987)、玻璃金字塔的大羅浮宮計畫(1988)、財政部大樓(1989)、巴士底歌劇院(1989)、拉德芳斯大拱門(1989)、拉米雷特公園內之音樂城(1995)與國家圖書館(1995)。

羅浮宮這個玻璃金字塔是華裔設計師貝聿銘設計的,讓高度重視文化資產的法國群眾無法接受,反對的浪潮與巴黎鐵塔類似。密特朗冒了極大的政治風險讓貝聿銘的創意具體實踐;結果證明創新將成為未來的歷史,現在這座玻璃金字塔,已成為值得驕傲的巴黎地標。

大羅浮宮計畫除了往下挖出地下室來倍增展覽空間,也將財政部原址搬離,才達成今日每年可以有五百五十萬參觀人次的紀錄。

http://www.louvre.f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