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7/31

【台北】二寫保安宮@大龍峒


2006/7/15

 這是正殿旁的畫作,1973年由國寶級畫師潘麗水所作,主題有韓信跨下受辱、虎牢關三戰呂布等七幅,是寺廟建築中難得的中國歷史故事的繪畫作品。

 潘麗水,1914-1995年,台南市人,從小就在父親潘春源的教導下,特色是肖像畫十分細膩。潘春源,1891-1972年,因拒習日文於公學校肄業,自學並拜師呂壁松,與陳玉峰為同門師兄弟,後傳子潘麗水、潘瀛洲。當時日人所舉辦之臺灣美術展覽會,在去迷信、重西化的風氣與政策下,以實際參展行動糾正對傳統水墨畫的不注重。後投身水墨創作與寺廟彩繪等為工作,致力於延續傳統文化,重要作品有府城隍廟前殿壁堵、五帝廟、台南元和宮、南鯤身代天府前殿等。

 保安宮開始有雛形是在清乾隆時期(約1742)就有保安宮的興建痕跡,如今的正殿前方有四根龍柱,若有興趣的可以觀察兩側的龍柱比較小隻,雕工也不若中央的兩支龍柱活潑生動,懷疑外側的龍柱是較早興建的龍柱,因嘉慶年間擴建的時候才把這兩隻龍柱外移,保安宮的完工大約到1830年才完成,依據這段歷史可以發現所有的廟宇建築時間通常都很長,慢慢興建,而擴建的過程,也盡量保存先前的遺跡。

 1917年由地方仕紳陳培根等人捐資,為了讓廟宇的建築能夠完美,採用傳統的"對場"模式,就是由兩大師傅組成團隊,以正殿的中軸為界,互相對拼技藝,一邊是板橋的名匠陳應彬,另一側是大稻埕的郭塔,如今在前殿的壁面仍有重修的碑記。

【台北】大龍峒文史解說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7/blog-post_16.html
【台北】保安宮@大龍峒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11/blog-post_13.html

 二次戰後國民政府來台,因為大批的官兵沒有地方住宿,正殿的兩側屋簷下簡易的圍起了帆布,就成為臨時的住所,這段歷史或許隨著時光而讓大家從腦海消逝。看著地上的大磚紅磚有正向排列,也有斜向排列,磚塊的大小、排列說明了寺廟的種種禮儀,抬頭望著梁柱的木雕,很難想像這樣精益求精拼技術的場面,到底是怎樣的過往!

2006/07/30

【台北】臨濟護國禪寺


2006/7/30 15:30

 每次想說要去護國禪寺,坐捷運到達圓山站,不是往孔廟、保安宮走,就是往美術館、台北故事館過去,沒想到這個日式護國寺就在捷運站旁邊而已。

 今日特地安排這個有日式特色的寺廟,看了書上描述:
護國禪寺屬於日本江戶時期風格,目前雖已看不出原來的配置,但保留下來的大雄寶殿,即日式佛寺的本堂,還有寺左側的山門,兩者皆為純日式木構建築。(台北古蹟偵探遊)

 滿懷期待可以看到在京都寺廟的建築,結果到了現場,鐵架搭起的建築工地,本殿跟山門全部拆掉了,原來的木頭編上看不懂得編號躺在地上,舊的黑色瓦片也在,旁邊的山門已經完全用新的木頭架起來了,希望明年來的時候可以看到原來書上照片的樣子。

 建於1910年的禪寺,是日治時期總督玉園太郎邀請日僧來台佈教,該塊土地由板橋林家捐贈。我在這裡繞了兩圈,還爬上了後面的小山丘,看到兩尊纖細的佛像,ㄧ是觀世音體態優美,右手輕伏著下巴;另一個地藏王有股悲天憫人的表情,頭上沒有帶寶冠,跟台灣傳統的佛像有很大的不同。



 什麼古蹟都沒有看到,不過我倒是看到了一個理光頭的師父在公用電話講了許久。從後山下來後,鐵門全部關上了,我被鎖在裡面,還好有人運貨出去,不然今晚可能要在靈骨塔旁睡覺了。

2006/07/29

【台北】同人誌@台大小巨蛋


2006/7/29 下午台大小巨蛋四周

 聽喜歡拍照的學弟講,台大小巨蛋裡面又有動漫展覽,周邊一定有拍攝活動,這次是我第二次外拍這些年輕的同學。

活動網址
http://www.f-2.com.tw/index.php?page_id=3

 可能是童年離我越來越遠了,除了這張照片的人物以外,所有的漫畫我都沒有看過,為什麼沒有同學扮演小甜甜、怪醫秦博士、雙星奇緣、蜘蛛女之吻、尼羅河女兒、城市獵人或是灌籃高手的櫻木花道。

 這是我第二次去拍攝,短短一個小時就拍了400張照片,比去年10月在劍潭的200張多出了一倍,看著大家的攝影器材,也真是一場電子數位產品的大集合。很多同學拉著搭機用的行李箱,裡面裝著一堆的道具及服裝,真的要佩服現在的年輕人敢秀的精神,這些衣服道具的製作很花時間,被拍攝過程也十分的敬業對著鏡頭表演,要吸引眾人的目光,除了長得漂亮之外,造型也是不可獲缺的。

去年→【台北】同人誌外拍@劍潭
http://tripwriter.blogspot.com/2005/10/blog-post_16.html

 我在威尼斯的面具節嘉年華一直覺得這些同學若能在聖馬可廣場演出,那一定是最具吸引力的隊伍了。若是外交部補助機票的話,那我可能要考慮去表演雙星奇緣了。

2006/07/28

【威尼斯】簡提列貝里尼@學院美術館7


《聖馬可大教堂前的遊行》1496 簡提列‧貝里尼

看到這幅畫,雖然人物表情呆版,但可以發現威尼斯的建築,這幾百年來,幾乎沒有變過。

之前有提過貝里尼家族,父子三人都是畫家,這讓我聯想到了中國的唐宋八大家中的蘇洵父子都是文人。大哥簡提列當時是共和國的御用敘事畫家,必須把共和國舉辦的慶典正確的記錄下來,這個遊行是一年一度的慶典,畫裡面有重要的神職人員跟參議員,景物真實,但人物好像在畫中是不動的。

【威尼斯】貝利尼家族@學院美術館2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7/blog-post_12.html

或許簡提列跟卡巴喬都是御用敘事畫家,我覺得他們兩人畫出來的風格很像。這些畫都要把大官的臉畫的很清楚,據說在畫這些圖畫前,畫家都要先把所有人的臉素描紀錄,然後在畫在這些巨幅的畫板上,代表他們有參加過這些慶典,官位大的畫家還要親自登門去畫。

中國古代皇帝是利用文史官來記錄歷史,而西方藝術好像就是用繪畫的方式來表現。

2006/07/26

【威尼斯】丁托列多的《搶走聖馬可屍體》@學院美術館6


《搶走聖馬可屍體》約1563 丁托列多

威尼斯的精神領袖,就是聖馬可,這幅畫充分描述了威尼斯人對這個聖者的崇敬。

西元828年,兩名威尼斯商人趁埃及亞歷山大混亂時從一座教堂盜走耶蘇門徒,也是聖經《馬可福音》作者聖馬可的屍體,秘密運往威尼斯。為了防止路上官兵的盤查,他們將屍體切割分段,把遺體藏在豬肉裡面,回到威尼斯後將遺骨整合埋葬。威尼斯人於829年建立了一座保存遺體的小教堂,就在聖馬可廣場旁。

丁托列多 1518-1594年,是威尼斯畫派最後的人文畫家,他曾拜師提香,但因缺乏繪畫才能,被提香趕出,回想提香也曾經被老師趕出師門,真不知道這樣冤冤相報何時了?丁托列多在自己的努力下,繪畫用色已有提香色彩水準,也具有米開朗基羅人物壯闊的構圖。在總督府寶座後牆上有丁托列多1590年所繪的最高傑作巨幅畫《天堂》,這幅作品的人物眾多,頗有米開朗基羅在梵蒂岡的西斯汀教堂《最後審判》的曠作氣勢,故事背景也是詩人但丁在《神曲》內的描述,畫內有七百多人,完成於他七十二歲時。

丁托列多的老師→【威尼斯】提香@學院美術館4
http://tripwriter.blogspot.com/2006/07/blog-post_23.html
丁托列多的墓園→【威尼斯】沉睡的菜園聖母院
http://tripwriter.blogspot.com/2006/06/blog-post_20.html

丁托列多繪畫《最後的晚餐》版本有7-8幅。有人說他的特殊光線畫法影響了未來的印象派,他與提香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畫內有很多平民百姓,與提香所繪的貴族奓華有所不同。

2006/07/25

【北京】慕田峪長城


2006/3/17 寄出

 這是我最好的表弟去北京出差,順便遊覽慕­田峪長城寄來的明信片,雖然只有寫兩句話,­卻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的夏日時光。

 幼時的暑假,都會回鄉下住上兩個月,若不在阿公家住,大概就會住在姑姑家,我跟表弟年齡相仿,比較玩的起來,在南投中興新村的光明新村跑來跑去,那個社區規劃的很美式,一個社區配有一個小學,有市場、游泳池、公園、高爾夫球場。還記得一起用燒香用的細竹子綁成十字狀,在貼上報紙做成了風箏,一起在陽光下奔跑。或許那些日子也是幾天的時光,回想起來總是無憂無慮的。

 年紀逐漸長大後,我們兩個的身材都像氣球式的變胖,只有在家族婚喪喜慶才會見面。這幾年雖然表弟換了幾家公司,可是都是台灣的電信公司,最熱門的服務行業,看來前途似錦。最近聽我爸說他已經去提親,才認識交往不到一年的女友可望在年底成親,在這裡祝福他幸福美滿。

 慕田峪長城是明初朱元璋手下大將徐達在北齊長城遺址上重建。1987年被評為新北京十六景之一,構築有著獨特的風格,敵樓密集,關隘險要,城兩側有垛口。東南面有三座敵樓並矗一台的正關台,實為罕見,西北面海拔高1000公尺,叫做“牛犄角邊”,勢險峻崢嶸,依山就勢,起伏連綿,如巨龍飛騰。

 這張明信片乍看像火紅的龍身,四方雲霧繚繞,又想去遊歷了。

2006/07/24

【威尼斯】維洛內些《利未家的宴會》@學院美術館5

看到這幅12公尺寬的畫高掛著,很多人駐足­在下,我看了很久,真是驚嘆不已。


《利未家的宴會》維洛內些 1573
1. 耶穌所在的空間區塊與兩側大不相同,呈現一種寧靜的氣氛
2. 猶大
3. 主廚
4. 事不關己的紅衣教主,後來畫作改名,搖身一變成主人利未
5. 維洛內些

維洛內些(1528-1588)是提香的學­生,威尼斯畫派晚期的畫家,也是威尼斯繁榮­和富裕的歌頌著。他的父親是雕刻家,所以從­小受到良好的環境。他崇拜拉斐爾,曾在羅馬­待過一段時間,受到文藝復興大師的影響。也­曾修習過建築,所以在他的作品裡,也常帶有­建築風景。

【威尼斯】提香@學院美術館4
http://tripwriter.blogspot.com/2006/07/blog-post_23.html

跟達文西、米開朗基羅不同的是他比較不重視­宗教的神聖,而是利用宗教的題材加入通俗畫­的元素,也或許對當時的社會景況做了些反諷。例如這幅最後的晚餐,在達文西的畫­下就是很悲壯憂傷的氣氛,但是在維洛內些反­而把主題性分佈在四周的人們,穿著奢華的祭­司、粗鄙的小丑、剔牙的門徒、半裸的女人、­黑人、德國士兵(新教徒)還有許多跳來跳去­的小孩。

這幅畫本來是教堂委託《耶穌在西蒙家的最後晚餐》,該教堂原本畫布上提香所畫的《最後的晚餐》在 1571年失火燒掉了。但是維洛內些畫的卻變成了豪華的宴會,於是被抓到宗教法庭,­法官要求三個月內要對畫作做修改,但維洛內些最後只改了畫的名稱《利未家的宴會》,這故事源自於路加福音。

這事以後,耶穌出去,看見一個稅吏,名叫利未,坐在稅關上,就對他說:『你跟從我來。』他就撇下所有的,起來,跟從了耶穌。

利未在自己家裡,為耶穌大擺筵席。有許多稅吏和別人,與他們一同坐席。法利賽人和文士就向耶穌的門徒發怨言,說:『你們為甚麼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喫喝呢?』

耶穌對他們說:『無病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纔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

(路加福音5:27-32)

【羅馬】達文西@梵蒂崗博物館6
http://tripwriter.blogspot.com/2006/05/blog-post_29.html

看了這幅畫的構圖,其實受到達文西及文藝復­興式的透視法很深,但那麼多世俗性的人物加­入,應是威尼斯政教分離的政策才可能留存下來吧!­

2006/07/23

【威尼斯】提香@學院美術館4


1539 聖母參拜廟/提香

這是在學院美術館最後幾個展覽室的巨幅壁畫,為了這間房間的兩個門,這畫的下方還被切了兩角,不知道是當初設計就這樣,還是後來的人切掉的。

提香,1490-1576,是威尼斯畫派最傑出的藝術大師,從小不愛讀書而喜歡畫圖,所以他父親在他9歲的時候就送到威尼斯,然後轉到喬凡尼‧貝利尼門下,師兄是吉奧喬尼。後來因故這兩個師兄弟被喬凡尼趕出師門,在1507年吉奧喬尼開設畫室,後來兩人功力相當,經常分不清楚是誰的作品,吉奧喬尼也曾因為有人將他的畫作跟提香搞混,一怒之下不再畫畫。或許藝術家有股自傲的脾氣,只要後進的名氣超越前輩,就會翻臉。

師兄→【威尼斯】吉奧喬尼@學院美術館3
http://tripwriter.blogspot.com/2006/07/blog-post_17.html
師父→【威尼斯】貝利尼家族@學院美術館2
http://tripwriter.blogspot.com/2006/07/blog-post_12.html

提香的畫作穩健有力,色彩是歡樂的,熱情奔放的感覺,這點絕對跟吉奧喬尼的寧靜柔和是大不相同的。由於提香活的很久,加上創作源源不斷,一般被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就是跟師兄吉奧喬尼學習期間,畫風明顯有模擬之嫌。第二階段式典型提香階段,主要作品是上層社會創作,有享樂主義的成分,例如酒神祭、晨起(烏爾比諾)的維納斯、一些狂歡作樂的畫作。第三階段是晚年的作品,大多是神話宗教的題材,上面這幅聖母參拜神廟描述聖母小時後參拜神廟深得祭司的歡心。

這幅畫中間賣雞蛋的老婦人,反應當時社會的現況,比較老的畫家才有權利畫的那麼寫實吧!

2006/07/22

【台北】潘小俠@華山文化園區



本以為暑假的華山文化園區會很熱鬧,沒想到除了汗流浹背的工人外,也只有喜歡攝影的人來此取景。

潘小俠的蘭嶼攝影展,是這25年來數度造訪蘭嶼的作品,從陌生到熟悉,然後被接受、被擁抱,這段漫長的路程,讓他的攝影作品有強大的張力,很快的逛了一下,就讓我很快的知道這座島嶼的身世,有點無奈的憂傷,但當地人卻又那麼堅強而自在的生活著。我買了一套明信片,希望我有機會去蘭嶼的時候,能夠寄回來給大家。

【破報】醉意下的快門──潘小俠專訪
http://publish.pots.com.tw/Chinese/currents/2006/07/20/419_03cur/index.html

這個月的展覽不多,除了潘小俠的黑白攝影展之外,本月的主題是高塔,在園區四處遊走,很多人在中央的一顆怪樹拍照,老舊的長廊,古老的氣氛,建於1920年的高塔區,是日治時期用來造造米酒的空間。可能是日本人設計的區域,讓我覺得好像到了北海道的小樽,那邊也是倉庫或工廠改為觀光區成功的範例。


我的 DSLR 照出的處女作品

剛開幕時的華山文化園區: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1/blog-post_16.html

我在華山部落格內看書吹冷氣一個小時,這裡可以拿免費的精美明信片,還可以免費無線上網,喝便宜咖啡,大家應該多多利用才對。園區有一半以上還在做工程,希望台灣的藝術家能多多利用這個公共的開放空間,舉辦展覽打響知名度。

2006/07/20

【蘭斯】聖母院


2006/7/10 小芙

小芙不知道去過巴黎幾趟了?法文系畢業的她今年暑假帶著兩個小孩再度造訪這個藝術之都。

全職做 SOHO 不過三四年的光景,小芙已經出了兩本旅遊書、三本藝術相關書籍,還有數不清的翻譯作品,不知道這樣是不是很強的 SOHO!有個喜好藝術的小獅王兒子,今年第一次造訪巴黎羅浮宮,相信會有不少想法,希望長大後也跟媽媽一樣喜歡藝術,搞不好成為畫家,這也是我對小水瓶的想望。

小芙部落格
http://chenflora.blogspot.com

蘭斯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羅馬帝國時代,在法國歷史上有25個國王在此加冕。蘭斯大教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德軍毀壞,隨後重建,它在法國的作用相當於英國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外觀乍看之下有點像巴黎的聖母院,牆面有微笑的天使雕像,法國文人說:那種美麗、驕傲又愛嘲弄的樣子,就像蘭斯的那些雕像一樣非常有法國味

http://zh.wikipedia.org/wiki/蘭斯

每收到一張明信片,我就會想,到底何時可以把這些景點排入我的旅行計畫之中!

2006/07/19

【台北】一座失憶的城市


(日治時期拆除的官式孔廟重繪圖,舊址在北一女附近/高賢治老師提供)

或許,這種無力感完全來自於這幾年看的越多,感受越深。

夏日艷陽下,我會想著小時候一群鄰居,在暑假時期每天騎上腳踏車,到很不遠的山腳下玩著清澈的水溝水,那時溪底還不是水泥,玩的很開心,優遊自在。下午到荒廢的草地抓蚱蜢、烤蕃薯、圈一小塊菜圃種菜、到附近迷宮似的眷村找同學玩,這是我小時候在信義計畫區內長大的童年。

再長大些,會看到舊市場紛紛改建,然後所有的攤子被趕到新建的兩層樓市場,一陣子後,所有攤子再度回到舊市場的地方,不願進去生意不好的新市場,於是這些舊市場就成為孩童的遊戲間,空蕩蕩的建築在這幾年的台北市成為廢墟,然後逐漸的消失。

台北市有好多好多的眷村改建成為國宅,然後一把火燒了眷村變成公園,例如大安森林公園、十四號公園、信義計畫區內的四四新村,或許在台北人的眼中,這些眷村文化本來就是髒亂、暫時的建設,拆毀了不值回顧,或許只要進入博物館回顧即可。但這些大家心知肚明的慣用手法,如今已經深入更多北市的古蹟建築,或者是市場聚落,正要摧毀台灣開墾四百年以來的遺跡。

反觀世界上的各國,無不用力保存古蹟,或者利用競圖改造,讓古蹟更顯出他的光輝,但我們台北,卻是慣用手法,拆除後重新鋪上現代建材,不但不合時宜,而且舊的東西的實用性質完全消失。

巴黎,整個市區全部是舊建築,屋主每十年還要依據古法重修建築牆面,任何變更設計都要經過居民討論,學者通過才能實施。巴黎曾在1970年代建了幾棟現代的摩天建築,後來被批評的很嚴重,現在成為醜陋的象徵,還好只有一小區這樣,現在週邊的設計還儘量去美化這些唐突的大樓。

羅馬,這座蓋在廢墟上的城市,現在已經很少發出新建築的建造,只要發現疑似古蹟,所有工程就要停止,等待政府的鑑定後,才能決定是否繼續動工,或是要變更設計,保存古蹟。如今羅馬的地下還藏著千年來的遺跡等待發堀,古羅馬市場的廢墟,也因為經費不足,就暫時放置慢慢開採。

威尼斯,東西文化交流的商業中心,所有的建築仍然保留在那個即將沉沒的幾個小島。1966年義大利發生大水災,因為沒有經費回覆舊觀,世界各國伸出援手,認養各式建築及教堂,在很短的時間就恢復了生機,至今仍是世界上重要的觀光城市,雖然目前建立大堤防不讓這個小島被海水淹沒的爭議不斷,可是至少他們都有體認保留自己的建築,威尼斯人本來就是利益導向為考量的商人,但是文化存在的必要性,是最基本的考量。

佛羅倫斯,文藝復興發跡的城市,應該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公開競圖的模式來美化市容建築,美麗的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大圓頂,或是不對撐的領主廣場,我認為佛羅倫斯在我心中不是經過十分完美設計的城市,但他卻是很多人旅遊途中最美麗的回憶,她的容貌,這幾百年來幾乎沒有變化過。

波士頓,這座最古英國殖民的城市,至今還保留當時的教堂及各式的遺跡,並有規劃各類的觀光步道,把當時黑人爭取自由,或者美國獨立對抗英國爭取自由遺蹟都串聯起來。因為害怕這個城市受到破壞,城市的交通量過大,他們進行了十幾年的大波士頓計畫,把鐵路、公路都放在地下,以不影響市容為最大考量。波士頓的圖書館、美術館,到處充滿了新舊並存的景象,他們極力保留舊的建築,然後在旁邊設計一樣大的新式建築,加入舊有的元素,讓整體看起來共容的非常合諧。

紐約,這座被稱為最沒有記憶的城市,雖然我們已經看不到荷蘭人在曼哈頓島的遺蹟,可是看的到阿姆斯特丹路,或是華爾街(Wall Street),代表抵禦外敵的牆,由這些路名就可以看見過去的歷史。

上海,這座城市的歷史也不長久,可是黃浦江邊的外灘,被保留的石庫門式建築,市區內許許多多被保留的建築,雖然在這二十年間,上海人極力的蓋屋炒房,但至少還保留了一些文人、政治人物的故居,有些人物的後代都還居住在那裡。或許文革給世人的印象不好,可是目前的上海修正了方向,正視歷史文化的價值。

阿富汗,1980年代塔利班政權在世人的面前炸毀了千年大佛,在連年戰爭的影響下,阿富汗冬天就會餓死很多人,但是他們的學者近年來陸續從國外回國,想要找尋另一座埋藏在地下的臥佛,這個被埋千年的遺蹟他們相信存在的事實居然是唐三藏去西域取經的史料。阿富汗地處絲路的末段,也是古代東西文化交流的黃金地,擁有大夏文化的寶藏。歷史文化及古蹟代表了一個國家能夠永續生存的動力。

我去過的城市不多,或許有些真的是千年的古都,大家或許說台北建城至今不過四百年,但是,我們能夠看到的古蹟(遺跡)又有哪些?

台北,我喜歡去各地的夜市,那些規劃真的不錯,臨江(通化)街、寧夏路、饒河街、萬華龍山寺夜市,簡簡單單地一條路,只要經過適當的規劃,就能造就台灣的美食文化,也造就了許多的觀光資源。但除了這些,我們還擁有什麼?

我希望我的台北記憶不要只能在照片上尋回那段的回憶,而是能夠真實的去當地體驗。

有感而發的相關連結:
http://yuyenj.blogspot.com/2006/07/7211900.html
http://www.wretch.cc/blog/dounboun
http://www.wretch.cc/blog/driftyleaf&article_id=4030747
http://blog.roodo.com/chensumi/archives/1905529.html
http://blog.tyker.info/wordpress/?p=178

【京都】鴨川的床


2006/7/15 小花來自京都的祝福

這幾天的台北中午真是熱到了極點,下午收到小花的明信片,沒想到京都的夏天也是如此。

記憶中的京都非常有古意,黑色木頭的寺廟,環山步道慢慢行走,欣賞藝妓的表演,車站內的百貨公司,寬敞的露天台階,在新與舊之間,到處都能欣賞這座擁有千年記憶的城市,幻想著神鬼人同處的年代。

夏日餘昏,小花與熊掌在京都的川床料理,喝著大口的啤酒,讓喜歡日本料理的我好生羨慕。

小花部落格
http://www.wretch.cc/blog/cathyshuai

2006/07/18

小芙《藝術裡的人體之美》


http://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9473028402

我想我已經變成小芙的書迷了,她寫的每本書必看,今天到誠品去買回熱騰騰的新書,這本是小芙的第三本藝術相關書籍,她的文字流暢,容易閱讀,這些年來跑了不少博物館,讓我對西方的藝術史又有更深的認識。

我很喜歡這種看圖說故事的書本,講了不少希臘羅馬的神話故事,這本書內的畫作說明,大部分是從文藝復興時期一直到後現代的藝術創作。主要是以"人物"畫作為說明的要項,我喜歡封面的這幅畫《大宮女》安格爾的作品,右手的比例非常的不合常理,可是表現出來的體態真是柔美。
畫中人物背部的曲線相當優美,從脖頸沿脊柱一直延伸到豐滿性感的臀部,如果短了三節脊椎骨,或許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這本書並不是藝術類入門的書籍,是以藝術欣賞的角度用"人體"來分類,集合同樣類型的畫作來說明畫家當代的社會民情,或者說明畫作的神話背景故事。第一部人體之美以女人、男人分類,第二部人物之美已傳說中的俊男美女還有生活中的俊男美女來做分類。

小芙的部落格
http://chenflora.blogspot.com

不過藝術類的圖書我覺得應該都要有索引,方便查找這些藝術畫作的年代、藝術家姓名或是目前所在博物館等等,希望再版的時候能夠加上去。

2006/07/17

【日本】色狼機上偷拍 空姐裙底全曝光

轉載自 Dream Paradise,歡迎轉貼!
http://blog.xuite.net/bassanio/paradise/7288702
華航新開了大阪航線才沒幾天,就在飛機上抓到了日本乘客偷拍空姐裙底風光。飛機一落地,這個偷拍客就被華航相關人員扭送法辦,但是日本警方表示,在華航空服員提出告訴之前,只能夠通知偷拍客的公司及父母,並表示這是法律之外,最嚴厲的懲罰,此外,日本警方進一步表示,如果該偷拍事件發生在公海上,日本政府將不予受理;事件如果發生在日本領空,日本也沒有相關的法律可以處理這種案件。你能相信嗎?

在台灣,偷拍女性的裙底風光不但是違法的行為,而且是非告訴乃論的公訴罪。日本是否真的沒有相關的法律來審理對這種無恥的偷拍行為,希望能有對日本法律有瞭解的人來解答,如果並非如此,不論日本警方是不想管還是刻意要大事化小,其態度實在令人無法接受。就是由於日本政府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日本偷拍客特別喜歡在台日航線上面犯案。這次華航抓到的偷拍客,如果讓他再度逍遙法外,等於是鼓勵他繼續肆無忌憚在台日航線上犯案。

這個偷拍客為男性,英文姓名Doi Noriaki(可能的姓名:土井憲明,其他可能的名字如典昭、典明、徳明、紀明、徳昭、紀昭、憲章、則昭等名字),年紀36歲,穿著正式服裝,似乎是公務到台灣出差。7月15日從台灣返回日本時,搭乘華航CI156航班,刻意挑選了空服員對面的座位,而且穿著特殊改造過的鞋子以安裝攝影機。整趟航程都偽裝假寐,每當空服員經過他座位旁邊,就會把腳伸出去,並故意將桌子擺滿東西,空服員送餐時只能特別繞道到他的前方,將餐盤放置他旁邊的座位。此等種種刻意的安排,都是為了偷拍空服員的裙底風光,也顯示了此名偷拍客可能是累犯,甚至是常業犯。

幸好華航的空服員機警,發現了異狀,並將暗藏的攝影機找出。經檢查發現,偷拍客已經拍了不少空服員的裙底風光,空服員趕緊將影帶沒收以作為證物,並制止後續的偷拍行為。

華航空服員為了維護名譽,也為了制止這種嚴重的犯行,決定對此名日本偷拍客提起告訴,但是日本的法律是否會公平的受理及審理次一案件,實在令人懷疑。不論法律是否會制裁此一無恥的日本色狼,我們卻不能讓他逍遙,也不能讓日本政府繼續縱容這種事情發生。

希望閱讀到本文的各位能夠發揮Blogger的精神,多多轉載與引用,譴責此一偷拍客的無恥行徑,最好能以日文轉載到日本的媒體及Blog上,讓更多的人知道此一偷拍事件,不要姑息了這無恥的日本人,也不要讓日本政府繼續欺負我們。

【威尼斯】吉奧喬尼的《暴風雨》@學院美術館3

在一大堆宗教畫中,第五展覽室展出這種費解的作品,在暴風雨中一名婦人正在露出胸部哺乳。


暴風雨 1507年 吉奧喬尼/威尼斯學院美術館

那時還在文藝復興時期,能夠開始表現風景畫算是創舉,並運用人物來增加暴風雨的氣氛。吉奧喬尼總是把畫作的風景弄成朦朦朧朧、輪廓柔和,就像是暈染的效果,人在遼闊的大自然前顯得渺小孤立,氣氛有些隱隱的哀愁。左下角有一個牧童,有人說是士兵,可是看起來不像。右邊有個婦人,明明看起來是金髮白人哺乳著一個大嬰兒,可是有人說那是吉普賽人。畫面中央是暴風雨前的景色,還有一個希臘斷柱,一切都那樣的神秘,畫中似乎隱藏著某個秘密。

文藝復興前的繪畫,不會有一般平民裸露著身體,只有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可以有這樣的畫法。於是眾多的說法出現,有人說是亞當夏娃被逐出伊甸園,那閃電表示上帝的憤怒,夏娃哺乳著兒子該隱,亞當則在旁牧羊。也有說是小孩是酒神,宙斯的私生子,閃電代表宙斯。還有人說小孩是摩西,法老的女兒從尼羅河救起來,給奶媽哺乳。

這幅畫曾經去照過X光,發現本來左下角的牧童,本來是畫著一個裸女,而右方哺乳的女人本來不存在。所以上方的說法全部被打破。或許很單純的,只是某個貴族要買幅畫回去掛在寢室助興而已。貴族想要留影在畫中,於是畫家就把裸女塗掉,改畫成貴族的畫像,那個牧羊人穿著看起來也像是有錢人的人家。而裸女就改畫在右手邊。威尼斯的商人很有錢,除了在威尼斯有豪宅外,也在義大利本土買莊園,想過田園生活,也說明了畫中那個男人為何是牧人的打扮。



吉奧喬尼1478-1510年,田園風景是威尼斯畫派先鋒,看他的自畫像,有點傑傲不拘的感覺。相貌英俊,有音樂天賦,個性浪漫,也十分吻合他畫中的濃厚詩意,甚至是淒怨的情調。曾有人將他與達文西、拉斐爾、米開朗基羅並列,名聲還超越他老師貝利尼。吉奧喬尼因鼠疫病逝,幾件未完的作品似乎是由提香等人繼績完成的。

整幅畫作充滿了人像、夢境與暴風雨合為一體的景象。

2006/07/16

【台北】大龍峒文史解說



昨日下午在保安宮度過了一個有意義的下午,去參加大龍峒文史工作室的陳應宗老師的解說,悶熱的夏日午後,在雨中的保安宮讓我知道先民的智慧。

7/22(六)15:30 還有解說場次,有興趣了解的人可以到【大龍峒文史工作室】部落格去報名
http://www.wretch.cc/blog/dounboun&article_id=3943628

世界各國的城邦歷史從希臘時代開始,就是透過政治力建城堡蓋宗廟,然後跟在地的農民收稅,或是外地的農民因為土地收入豐厚,有時也會移民加入某個城邦,這就是希臘雅典時代小城邦林立的運作情況。至於大龍峒(古稱大浪泵)的漢文化,也是這樣的經過。

陳老師從圓山遺址開始談起,這段歷史一直到清朝前的歷史至今仍無法解開,隨著這個城市的不斷地建設,真相是什麼?我想很難解的開來了。而清朝康熙開始注意到台灣這塊土地,派兵前來建立農墾的單位,大龍峒地方的原住民透過通婚就開始漢化。

清朝之前荷蘭人也在此建立過相當的勢力,來此的漢人多以同安人居多,1853年在艋舺發生械鬥,打敗的人遷移到北邊的大稻埕,甚至是大龍峒一帶,由於當時河港的商務利益很大,艋舺所在的位置比較好,北邊的大龍峒地區位置不佳,農業及商業生存不易更需要團結,所以比較容易進行各族群的結合。

清朝勢力進入後其實一直到乾隆時代,才百分之百的掌握整個大龍峒地區,也因此我們看到保安宮的山川殿以及大殿的匾額與捐款紀錄到處都是嘉慶年間的痕跡,而這個地區的學苑歷史悠久(這又是長篇大論,未來有時間在細述),看到這些移民把自己出來所在地以及讀書人頭銜刻在牆上,可以知道台灣這座島本來就是一部移民史。

從寺廟的建築歷史,很容易的可以觀察文化的融合,這種融合的過程或許也有拆毀,例如台北城的官方孔廟在日治時期就完全被拆毀,舊址在凱達格蘭大道附近。而大龍峒的孔廟是民間興建的,日治時期也曾經遭受一些破壞,但是經過當地人的溝通,日本人才沒有拆毀,孔廟的建設因為經費不足,陸陸續續建設從1925年至1939年才完工。可以看到在國民政府遷台後,總統副總統都曾經在這邊植樹紀念孔子至聖先師,民國40-50年間保安宮前的鄰聖苑開始建設,圍牆的龍雕圖騰都用古法製作,因為面臨孔廟,所以稱為鄰聖苑。

若下星期有興趣的去聽解說的朋友,可以先點下面的放大地圖,列印出來帶著,對各地的歷史地理位置加強記憶。



孔廟:http://tripwriter.blogspot.com/2005/11/blog-post_14.html
保安宮:http://tripwriter.blogspot.com/2005/11/blog-post_13.html

2006/07/15

【香港】高樓


尖沙嘴及九龍半島 2006/7/9 sophia 在香港寄出

對香港的印象多半從電影而來,小時後看過很多劉德華、周星馳、曾志偉等等搞笑電影。

香港位於珠江口、南中國海上,與中國大陸連接九龍半島和新界,由235個小島組成。北部深圳河對岸就是廣東的深圳;水域以南就是廣東省珠海市的萬山群島。於1842-1898年間被清政府分批割讓租借給英國,1997年7月1日香港整體主權移交中國。

新石器時代就已有人在香港居住,新界和大嶼山不少地方曾經發現新石器時代人類聚居的遺址。唐朝開元24年,香港屬於循州,設立屯門軍鎮,有2000人駐守保護海上貿易,當時軍隊屯駐在今天的屯門,該區因而得名。大步一帶海面盛產珍珠,南漢劉氏於西元963年設官辦珠場,稱為媚川都。

2005年3月12日,董建華因病辭職,同時獲委任全國政協副主席。董建華辭職原因被受社會質疑。政務司司長的曾蔭權宣佈參選,最後成為唯一獲得有效提名的候選人,於6月21日正式任命出任特首,於6月24日在北京宣誓就職。

來看看【meetsophia】的香港遊記吧!
http://www.wretch.cc/blog/meetsophia&article_id=6524539

香港的電影年代已經逝去,我對香港的印象只剩下購物、金融、轉機、擁擠、現實,或許我的觀感不太正確,未來仍想去看看有何不同!

《工商時報》納寰宇於部落格的水瓶子

◎2006/7/14 工商時報D2



◎2006/6/30 中央廣播電台的亞洲華人文化圈的專訪
◎2006/6/10 中廣流行網美麗翹家人的訪問
(以上兩段錄音都不知道跑哪裡去了!)

聽自己的聲音在廣播節目上真是不習慣,好像小孩子在講話,又慢又難聽。

2006/07/14

【桂林】山水甲天下


九馬畫山 2005/12/18 魚兒寄出

看來我已經把小魚訓練成一出國就要寄明信片的人,只是她的飛字,有很多我還是讀不懂。

桂林位於廣西省壯族自治區東北,湘桂走廊的南端。東北與湖南省相鄰。湘桂鐵路與灕江縱貫,有三條國道穿過,兩江國際機場是廣西最大的國際機場,是自治區最重要的旅遊城市,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譽。桂林市花是桂花,市樹是榕樹、桂樹,工業以機械、電子、輕紡、橡膠,工藝美術為支柱,目前有高新技術開發區。

秦朝在桂林設郡,漢元鼎六年(西元前221年)設始安縣,東漢有安侯國,三國甘露元年(西元265年)建始安郡,清朝和民國時期一直是廣西的行政中心。桂林有四寶,辣椒醬、豆腐乳、三花酒、西瓜霜。

她說:桂林的好山好水,真的很誘人,有機會應該走一趟。我們也應該看看飛小魚的部落格神遊一下。

【大江南北走一回】在香格里拉遇見的人
http://www.wretch.cc/blog/flyfishr&article_id=2674944

【大江南北走一回】鬼斧神工的陽朔山水
http://www.wretch.cc/blog/flyfishr&article_id=2611998

P.S.對不起小魚,我這張明信片塞在某本書裡面塵封很久,因為要開始寫《城市書選》所以突然就出現了!

2006/07/13

《紐約鬼城》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333612
《城市書選》寫在最前面:這個專欄的推出,是我去年就計畫的,因為曾有夢想要開一個有特色的書店,逛遍了台大附近的所有商店,看遍了台北市的各大誠品書店,我決定還是先在網路上試行我的理想。剛好《水瓶子精選》滿了一年,我想以我的閱讀的速度與能力,應該還有餘力寫推薦書摘,不敢叫"書評"。

還不敢想有什麼遠大的目標,只希望給喜歡城市、旅行、小說、攝影的網友有點參考的依據,我會幫朋友推書打書,可是也會很毒辣的給予意見。或許這專欄作一個月我就會厭倦也說不定,誰又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同時也歡迎喜歡看書寫書摘的朋友,也一起來共筆,雖然我知道可能不會有人主動報名,還是希望有人來幫幫忙。

以前在經營《清澀小說》電子報的時候,每個月會舉辦網路票選,並抽出參與活動者贈書的活動,目前還不會有這個打算,我想等至少一年後才作相關的考量。


紐約鬼城,看完了這本以戰爭為背景的短篇小說的合集,我幾乎無法形容那是怎樣的年代?紐約如今的繁華似乎看不到那樣驚恐的過往。

這三篇短篇小說的第一部是以西元1775-1783年美國獨立戰爭為背景,在紐約市窮困的美國人被外表富裕的英國士兵欺負的故事,因為曼哈頓是個重要的海口,具有戰事重要的地位,所有的男人參戰都死光了,男主角五十年後得傳染病死前的回憶,回憶他母親當年從事美國華盛頓後方與紐約前方的間諜工作,因為被發現而處以絞刑,本來故事的最高潮我覺得描述絞刑的經過,可是作者一個字也沒有寫就結束了,留下了令人恐怖的想像空間。至於男主角從小參與母親的間諜工作,一直到老死都還自責是否自己錯了,這種戰爭背景中對生命價值觀的混亂認知,一輩子都無法磨滅。
P.048 終其一生我良知的那把尺都在衡量我罪惡的程度。沒錯,當我在哈德遜碼頭引起懷疑時,我只是個孩子,年幼在某種程度上市個開罪的理由。......但並不是。那天以及那天之前發生的事,讓我變成了疑神疑鬼的人。......我遇到媽媽的鬼魂,不只一次......

第二篇故事是以1861年開始的南北戰爭描述,也是以紐約為背景,當時紐約市的愛爾蘭裔普遍對徵兵制度不滿,發起了暴動抗議有錢人可以用錢來替代兵役,連續四天軍警鎮壓才平息。而第三篇故事是以2001年的九一一的恐怖攻擊事件為背景,這是史上除了二次世界戰日本襲擊珍珠港事件後,歷史上外國勢力對美國本土發動的首次襲擊,事件中共有2986人死亡。

我沒有經過戰爭,永遠無法體驗這些小說所寫的真實景況,或許透過閱讀可以略知一二。

2006/07/12

【威尼斯】喬凡尼‧貝利尼的《神聖對話》@學院美術館2

喬凡尼‧貝利尼(Giovanni Bellini)於西元1487年替教堂製作的《神聖對話》,是早期文藝復興的代表作,呈現詩意和諧感。這作品是從祭壇牆上挖下來的,所以四周還有挖下來的痕跡,平面的畫作看起來卻感覺像是祭壇下立體的圓弧狀,可見已經有文藝復興時期透視法的功力。


喬凡尼‧貝利尼/1487年/聖喬貝教堂祭壇裝飾/神聖對話/威尼斯學院美術館

這幅畫中的構圖明顯地可以分為幾組,上面的聖母子,已經沒有以往的高高在上的感覺,聖母坐在寶座上並沒有高這些聖徒多少,而且寶座在神龕下方,兩邊的柱子是教堂實體柱子的樣子,上方的馬賽克有威尼斯型態的鍍金。左右兩邊的六個聖徒,左邊起是聖弗朗西斯(St. Francis)、施洗者約翰、Job。右邊是聖多米尼克(St.Dominic), Sebastian, Louis of Toulouse。被弓箭刺的Sebastian據說當年鼠疫橫行,設立了這個祭壇因而鼠疫受到控制,在威尼斯的宗教繪畫中Sebastian出現非常頻繁。而下方三個則是音樂天使。

喬凡尼的作品精長讓人感到靜止的氣氛,似乎所有的人物都在無言的思索,而每個人之間確像在作某些對話的感覺,暗地裡透露出某些憂鬱。

文藝復興在佛羅倫斯發跡,羅馬發揚光大後,15世紀中期才傳到威尼斯。而威尼斯畫派的崛起在16世紀初,也就是由喬凡尼奠定下的風格。貝利尼家族父親雅克伯(Jacopo),二個兒子簡提列(Gentile)及喬凡尼(Giovanni)在威尼斯佔有重要的地位。

學院美術館在後面的一些展覽室有不少共和國出資的述事畫,不同於宗教作品,多顯示當代市政功績,人物排排站,在威尼斯似乎特別多,喬凡尼的哥哥簡提列就畫了不少這類畫作,當時雖然簡提列比較有名,可是現在來看喬凡尼的作品似乎比較有靈魂。

大哥→【威尼斯】簡提列貝利尼@學院美術館7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7/blog-post_115410190915338868.html

2006/07/11

【威尼斯】學院美術館1


2006/2/21 8:50 聖母加冕圖

早在要去義大利的前幾個星期,我就在網路訂好了學院美術館的入門票,到了威尼斯才發現,大家都沉浸在嘉年華會的快樂,一早去參觀博物館的人少之又少。

因為參觀的人很少,預約入門時間的我簡直就像傻瓜一樣多付了ㄧ歐元,不過多獲得了很多,我並不知道這裡不能拍照,在管理員睜隻眼閉隻眼下,拍了一些畫作回來。學院美術館的收藏品橫跨了五個世紀,從中世紀拜占庭時期,一直到文藝復興,巴洛克及洛可可風格,呈現了完整的威尼斯畫派面貌。

這裡的展覽館是依照時間的排列,所以第一展覽館是最早在教堂內的裝飾,不但表面全都是鍍金,這幅畫的人物表情呆版,動作死板,是哥德式的基本元素,但中央上方的天父,是唯一有比較豐富的表情,這個1350年左右完成的作品是威尼斯頂尖藝術家保羅‧韋內其亞諾的作品,描繪聖母及耶穌的生平。這幅作品有很多說法,雖然線條基本元素是哥德式,但整體效果和背景則屬拜占庭的,所以被認為是東西方畫風的揉合。

第一展覽館同時還有姜波諾的聖母加冕圖,約是1448年的作品,已經有些跳脫哥德式的樣板,比較寫實的表現手法出現。

2006/07/10

【威尼斯】卡瓦利府@大運河


2006/2/21 卡瓦利‧法蘭克提府

在學院藝術木橋旁,這個府邸旁有個美麗花園,1836年奧地利的腓特列大公過世於此。

這座建於15世紀的府邸是造型宏偉的哥德式建築,跟隔壁棟的巴巴羅府一樣。這府邸後來改建成銀行,內部裝潢也改成新哥德式風格。

威尼斯於1797年被拿破崙佔領,終結了共和國時代,可是自稱是法國人的拿破崙把威尼斯跟奧地利換了倫巴底省,所以奧地利人在威尼斯有了一些歷史,威尼斯比較古的建築是拜占庭式的,但綜合日耳曼地區盛行的浪漫主義,又可以看到很多威尼斯的新哥德式建築。

府邸網站:http://www.istitutoveneto.it

這個府邸在19世紀重建的時候,窗戶上強烈的哥德裝飾風格變成為大運河旁"浪漫"的裝飾品。

2006/07/09

【威尼斯】學院木橋@大運河


2006/2/21

踏在學院木橋上,讓我想起了巴黎奧賽美術館前的藝術橋,跨在塞納河上與羅浮宮相望。

從聖馬可區跨過有氣質的木橋,就進入威尼斯最有藝術氣息的區域,幾次走在霧濛濛的橋上遠眺教堂的圓頂,幻想自己就是個畫家,很想畫下這一片夢幻美景,來來往往的船隻很多,水上巴士、水上計程車、工程船與貢多拉。

在學院美術館附近是有名的藝術學院,看到很多學生坐在河邊聊天,附近也有不少畫家自己開店,在裡面作畫,也兼賣畫作與明信片。威尼斯畫作的特色是色彩鮮豔,感官上華麗的裝飾,加上感性的詩意,我在一家店買下了一個色彩鮮豔的抽象明信片,也在小巷弄看到老師傅用傳統古法作著標價不便宜的面具,這一切為了只是"藝術"。

搭建於1932年,原來只是要暫代一座19世紀奧地利人蓋的鐵橋,後來依大眾的要求保留了下來,1980年整修過。

2006/07/08

【威尼斯】魚市場@大運河


2006/2/21 8:10

一早起床就趕搭水上巴士去學院美術館,經過這個魚市場,人聲鼎沸,海鷗尖細的叫聲吸引了我。

據說這市集從1097年就存在了,從里奧托橋一直延伸到這個哥德式的魚市場,是威尼斯的商業與歷史中心,為了避免水患之苦,還特別鞏固加高的地基。1514年此地發生大火,大部分的建築在16世紀後重建,而這個魚市場是1907年建,為了防止海鳥進入,還經過特別的設計。

這裡的地名很奇怪,用金匠、魚販、蔬菜來命名,是因為同類型的商店會聚集在一起,可能是賣這三種東西的店家都在一起吧!每次走到這個區域,讓我的感覺是非常的混亂,往往錯過一個轉角就漏看了一段歷史,例如財政宮的宮殿、1157年的銀行匯兌商場、聖賈科莫教堂,都在這小小的區域。

位於黃金屋的對面,似乎只有上午熱鬧,到了晚上,魚市場十分的安靜,似乎不曾有賣魚的痕跡。

2006/07/07

【新加坡】天際線


2006/7/1 木馬於新加坡寄出

木馬是個很會利用假期出遊的人,上星期利用短暫的四天假期,又買到便宜的機票就飛去新加坡了。

1819年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史丹福‧萊佛士與柔佛蘇丹簽訂條約,被獲准在新加坡建立交易站和殖民地。在二次戰前是大英帝國在東南亞地區最重要的據點,逐漸發展成為一個繁榮的轉口港。1965年獨立後,在總理李光耀的領導之下,新加坡在短期內從一個第三世界國家轉變為一個富裕的已開發國家。新加坡以廉潔的政府、清潔的市容、高效率和完善的法制聞名於世,但同時也以政府嚴格的管制著稱。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新加坡

我印象中的新加坡是乾淨的城市,極權與威權的領導方式、馬來半島南端的城市國家、中國式英文、動物園、纜車、李光耀、新加坡交易所等等。除此之外,我對新加坡的印象並不深刻,木馬說:新加坡這裡蠻符合我水瓶子城市旅行的風格!或許也該找個連假去探訪回味一次。

回想上星期假日我在做什麼呢?病厭厭的我在家裡躺了三天,而他卻在另一座城市探險。

木馬部落格:http://red-pony.blogspot.com

2006/07/06

【威尼斯】夜街景


2006/2/20 20:30

威尼斯的夜街在這裡特別的熱鬧,人們從聖馬可廣場步行回車站,走到這裡兩邊都是商店,餐飲、面具、超商、99Cent、攤子等,應有盡有。

街上的燈飾在威尼斯的六個區都有不同的形狀,我喜歡這裡一閃一閃的六角符號,走到這裡就知道住宿的旅店快到了。照片中這家店晚上才開張,即使飄著雨,還是有不少人坐在外面,晚上八點似乎沒有什麼客人光顧,可是到了晚上十一點來看,真是一位難求,悠揚的音樂聲中,讓人忍不住想來杯啤酒。

在旅店同房遇上一個來自挪威南部小國的女人,她很少回房睡覺,不知道她晚上跑去哪裡,有天當我晃回旅店的時候,看他正好在店裡跟男人搭訕聊天。另外有天好巧不巧也遇上她挽著一中年俊男人的手在路上走。我當然不敢問她晚上都去哪裡,但問她下個旅程到哪裡?她自己也不知道,我說我是要到佛羅倫斯的時候,她說她搞不好也會去那邊。真的跟台灣年輕人的想法很不同,由於歐陸的交通發達,年輕人背個背包就到處去流浪,在她的行李箱內,最重要的就是漂亮的衣服及長靴。相較之下,台灣人比較沒有安全感,畢業後就一定要投入工作賺錢,工作穩定後就要結婚生子,然後一輩子變成金錢的奴隸。

這讓我忍不住想起了電影《燦爛時光》的劇情,男主角漫無目的到北歐去旅行,沒錢來就在當地打工,然後在1966年義大利發生大洪水時回來投入救災。這些年輕人是不是就心存這樣的性格?

2006/07/05

【威尼斯】貢多拉


2006/2/20 11:30

貢多拉與船夫,是威尼斯的象徵,也是神話的一部份,它的起源是土耳其,而船夫的工作是父傳子的。

仔細觀察貢多拉,船身是不對稱的用來平衡划槳的力量。船夫通常都穿著條紋上衣,黑色長褲,比較帥氣的還會帶黑色墨鏡,年輕的船夫身材瘦長短綣髮,吃力的划著槳,有時還會在大運河對撞,險象環生。但是年長有經驗的船夫就一付清鬆模樣,但身材比較矮肥。

1562年以前,本來貢多拉的裝飾及顏色千奇百怪,因為比較財富的作風不好,共和議會決定船身一律塗成黑色,這樣的決定,到如今來看卻是威尼斯的一大特色。托瑪斯曼說:看著貢多拉的船,心頭就浮現死亡的影像,棺材與肅穆的儀式,這是航行時最安靜的船......

貢多拉的造價昂貴,也只有位於威尼斯本島的造船廠製造,所有的尺寸是制式的規定,長36呎,寬5呎,我認為最有特色的是船尾的金黃色裝飾,有人說是海豚尾巴的變形體,有人說這個造型來自羅馬帝國時代的大帆船,有人認為是象徵司法的斧頭,有人認為是埃及靈柩船上的鑰匙圖案,也有人說那六道叉狀代表威尼斯的六個區域。

日本人是最喜歡乘坐貢多拉的一群,看著一堆日本小女生湊錢要坐一遭,然後在小小河道上不斷地驚呼著威尼斯小河道美景,不斷地拿相機猛拍,讓同是觀光客的我內心微笑了起來。

2006/07/04

【威尼斯】巴巴里哥府及巴爾巴洛府@大運河


2006/2/20 15:30 Palazzo Barbarigo 巴巴里哥府

倒S型的大運河,行經學院木橋後不久,就會看到這個鍍金的鑲嵌畫作,就在古根漢博物館的旁邊。

巴巴里哥府,1887年的時候增加了這個鑲嵌畫作,讓這裡格外的耀眼,記得看過一部電影《威尼斯早晨》一個很窮的工人去拜訪位在威尼斯的遠房親戚,那親戚是貴族後代,房裡面值錢的藝術品都已經變賣光了,但是那遠房親戚還要裝闊,這樣的"假裝"真是辛苦。在大運河看到這些光鮮亮麗的門面,真不知道建築物裡面是怎樣的情形。

在巴巴里哥府(Palazzo Barabrigo)的斜對面有座巴爾巴洛府(Palazoo Barbaro),表面上並沒有上面這前者漂亮,可是有段輝煌的歷史。1885年來自波士頓的貴族寇蒂斯購入,並邀請知名人士來此作客,來這裡的客人有美國作曲家波特、舞蹈家狄亞基列夫、畫家莫內、文學作家亨利詹姆斯等,留下了不少文學及藝術作品。

威尼斯的大運河的故事真不是三言兩語可以說完的,要維護這些門面,也要花不少費用。

2006/07/02

【印度】恆河邊的馬殺雞



來到印度的恆河邊,所有靠這條河吃飯的人都會到你面前推銷自己的服務或產品,按摩就是隨處可見的一項服務。

我剛在恆河邊站定,這位仁兄的手就搭上我的肩。與其說是我心甘情願的讓他按摩,不如說他是霸王硬上弓來得更恰當。其實在多天所累積的疲勞後,按摩真的是具有有吸引力的,再加上馬一節只要10盧比(約台幣8元),實在便宜,因此也只有無條件投降了。

說實在話,一分價錢一分貨,這位師傅的手勁不錯,可惜似乎沒按對位置,無法讓人通體舒暢,但就這麼在印度教聖地的恆河邊露天按摩,倒也是開天闢地頭一遭,是個全新的體驗。

2006/07/01

【希臘】科孚島


2006/6/29 來自希臘科孚島

科孚島,位於希臘愛尼亞群島,先後被羅馬、拜占庭、威尼斯、愛普勒斯、英國等國家統治過,現存市區處處可見殖民的遺跡。

這是N去倫敦唸書,結交了一個外國男友一起去希臘度假解放後的來信,沒想到她歐化的那麼快,短短的一年有著180度的轉變,至於她解放了什麼?我想也只有她男友知道了。

N的感情世界是多彩多姿的,n個男友如過往雲煙,每次分手都讓她心痛了很久。在上海的那些年,甚至老待在她買的那個公寓,懶得出門交際,每次我一到上海,就會找她去逛故居、墳墓遺蹟等地,很難得找到跟我一樣怪的人,真心希望這次是她交往的最後一人。

N曾經看到朋友結婚的熱鬧場面而熱淚盈眶,真希望我有一天能到倫敦去參加令人感動的教堂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