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30

【拉斯維加斯】慾望之都

曾經有一度很想去拉斯維加斯做發財夢,夜夜有女郎跳舞唱歌,還有各國著名的建築都搬到這個沙漠。


2008.6.18 米可

看了美國影集慾望之都,描述了賭城許多光怪陸離的事情,或許是電視影集過於誇張的手法,也或許就是這樣?我在好萊塢也待了一個下午,無論在環球影城,美國的各個城市好像就是夢幻實現的地方,至於真實是什麼?或許只有常住在美國的人可以體會吧?

米可說這裡的人潮少了許多,他要為台灣拼經濟,真是感謝她出差努力,我最近腰斬的股票都要靠她幫忙拉回了。

米可的後山蘆花
http://blog.sina.com.tw/meiko/
【美國】來自米可Las Vegas的明信片
http://rc-travel.blogspot.com/2008/06/las-vegas.html

2008/06/29

【宜蘭】冬山河畔的小河文明咖啡館

上次貓建議我,若有去宜蘭可以到小河文明去坐坐,今天剛好大熱天,開著車到到了此地,剛好可以看書用餐,等太陽不那麼烈在去冬山河邊走走。


貓在小河文明畫的手稿(第一次曝光),點圖放大

貓‧果然如是:【手工生活】小河文明鬆餅布試作
http://blog.roodo.com/catrain/archives/5981413.html

在店裡亂晃,到處可以看到主人季子的用心,他的理想是開一家可以閱讀、有音樂、提供藝文展演空間與創作的場地,而且這個地方難得可以提供無線上網,依照網站上的說明,其實並不難找到,不過要沿著河堤走幾步路就是。

從外面的看來,應該是間破房子,可是進去裡面,整個裝潢非常有味道,慵懶的沙發,很多書可以看,主人出過幾本書,可以看出他選書的方向受到張耀的影響頗深,這樣多的書,讓我覺得開這家店是做善事圖書館的感覺。很佩服季子的勇氣,開完民宿後還繼續頂下這家店營造這樣的氣氛,不過一回家看到他網站上說明咖啡館改採預約制,可能蠟燭兩頭燒,忙不過來吧!要去的朋友還請先打電話問主人是否有開放。

小河文明
http://blog.roodo.com/smallriver

我在冬山河邊看著觀光船坐滿了遊客,還有帆船往返,藍天白雲,冬山河支流的小溪邊有不少垂釣的人們,一群年輕人辛苦的摸蛤蠣,這裡呈現十足的休閒風,旅人並不多,應該都是當地人。今天跑了一些地方,星期日的午後,是不是大家都在休息啊?

以下是今天的流水帳,以後有機會再多寫點

小河文明→親水路旁冬山河支流池塘很多人釣魚→利澤老街(利生醫院、利生戲院、長草的巴洛克立面、圓弧的長廊、永安宮、走尪活動)→冬山國小內的風箏館(沒開,也沒人放風箏)→宜蘭縣文化中心(台灣戲劇館,有開放,沒人參觀)→愛蓮二手書店(沒開,終於找到了,在文化中心門口正對面的久千代餐廳停車場裡面)

2008/06/28

【淡水】龍山寺

這次圓環文化工作室的淡水導覽重點是寺廟,有別於淡水熱門的景點,算是蠻有收穫的一個午後。不過沒興趣的朋友可能會顯得無趣。


淡水(滬尾)龍山寺位於傳統市場內部

龍山寺的主神是觀世音菩薩,據傳聞都是從中國晉江南方的『安海鎮龍山寺』分流而來,為什麼叫做『龍山』呢?大概是因為風水地理的概念,根據傳聞在隋開皇5年(西元585年)有個印度僧人來此修行開始得名。而安海為重要的航海貿易港口,所以把龍山寺觀音的信仰帶到台灣重要的港口,有台南、鹿港、艋舺(萬華)、鳳山與滬尾(淡水),而滬尾的龍山寺應該是由艋舺龍山寺觀音系統的延伸,可以看出當時艋舺的郊行族群的勢力擴展。

咸豐8年(西元1858年)滬尾當地洪光海、洪光城捐出寺廟現址,不到一年的時間就完工,但是經過幾次地震,龍山寺不斷地改建,龍柱門樑等重要建材也是透過商船載運而來,這裡的石碑或是牆上的藝術作品顯得樸質而不華麗,屋簷下的匾額更突顯了清代以來的歷史故事。隱身在市場的龍山寺,還聞得到魚肉的腥味,平實的走過百年來的喧囂,有別於淡水老街的假日人潮,更顯得特別。

【台北】見證福建汀州客家原鄉的淡水鄞山寺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7/blog-post_08.html
【鹿港】龍山寺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2/p.html
【台北】龍山寺平安燈
http://trip.writers.idv.tw/2006/03/blog-post_22.html
【台北】龍山寺@艋舺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6/blog-post_111918925078487043.html

今日導覽認識了網友 Lazebone 懶骨頭,分享了他對寺廟龍柱的觀察,來參加的朋友真是臥虎藏龍,淡水假日人潮眾多,沒有照顧到初次來參與的朋友,真的很抱歉。走在這些寺廟,除了福佑宮之外,人潮並不多,能夠認識先民來台灣各地努力的經過,這些廟宇也告訴了我們不少故事。

2008/06/27

【瓦拉那西】非常具有個人特色的交通工具

到印度去旅行一定有討價還價的經驗,這些嘟嘟車的駕駛可以賣的服務很多,彈性也非常大。我們在瓦拉那西的街道上叫車,最後選上了這個五顏六色的車子。


2008.4.3 嘟嘟車上的印度教小神像非常多

那天中午當我們一出現在瓦拉那西的街道,想當然爾很多司機就圍了上來,最後我們出的價太低,沒有一個司機肯載,於是我們就在街道上走走,最後遇上一台五顏六色的嘟嘟車,很奇怪的,他好像不太有意願載我們的樣子,我們表明只要不要亂載我們去買東西,他出的價格我們就接受。於是乎我們上了車,當然這傢伙又開始說要延長時間包車可以算我們多便宜之類的話,但是只要不鳥他,他也沒什麼辦法。

不知道為什麼在印度那麼大塊的土地上,街上的人車會那麼多,這傢伙的喇叭聲也非常具有特色,紅燈一停下來,街上的小朋友好奇的看著這車,但也或許是看我們這些觀光客,有個小孩子衝過來大概是要跟我們要東西,結果他爸爸一巴掌把他打下去,讓我看了很心痛,印象非常深刻。

印度人非常的具有彈性,那種沒有彈性一板一眼的司機反而成為我們最愛搭乘的車子。短短的幾天,遇上過喝酒意識不清亂鬧的司機,帶我們去免稅店的司機,帶去其他旅館的司機,朋友很多的司機,家門不幸的司機,不找錢的司機,除了這些,其實還是有很老實的司機。

2008/06/25

【紐約】捷思敏的華盛頓廣場

我很喜歡紐約的華盛頓廣場,不大的凱旋門,公園剛好在紐約大學的中央,悠閒的在這裡散步,可以嗅見年輕的痕跡。


2007.7 捷思敏寄來,不知道甚麼時候拍的?

線上攝影展(可以線上對談)

我的澳大利亞‧十九歲的回憶
http://docs.google.com/Present?docid=djdtkqm_2032cp9bdnfc
我的澳大利亞˙荒涼的赤色大地
http://docs.google.com/Present?docid=djdtkqm_1990dn3865hd
一次:我的華盛頓廣場
http://yuhsingchen.blogspot.com/2008/01/blog-post_3789.html

全球著名的德國導演,近年來非常活躍,許多作品都為國內影迷所熟悉。戰後興起的德國新浪潮當中,溫德斯就是受到高度注目的新導演之一。早在1982年就以《事物的狀態》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接者1984年以《巴黎.德州》一片,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大獎;1987年的《欲望之翼》再次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都使得溫德斯在國際間的動態備受矚目。之後又拍攝了《欲望之翼》的續集《直到世界末日》。而他為人所熟知的作品還包括有:《美國朋友》、《尋找小津》、《在雲端上的情與慾》、《里斯本的故事》。1998年執導的電影《樂士浮生錄》推出後大為成功,讓漸被遺忘的古巴音樂再次躍上國際舞台;2004年,溫德斯傾力再推續集《樂士浮生錄2:名揚四海》,在威尼斯影展上的首映同樣再掀熱潮。最近導演作品則為2004年威尼斯影展參賽影片《豐饒之地》(Land of Plenty)。

捷思敏的部落格名字是【一次】,我想她很喜歡溫德斯的作品吧!在華盛頓廣場的一次,也是我一生一次的回憶。

2008/06/23

【台東】快閃五小時的鹿野關山行

平常在大台北地區習慣了半日遊,這次因為圓環文化工作室的公益GO活動,所以前往台東,由於前一天有許多活動,只能在星期日當日來回。

《第一次公益GO》台東鹿野太陽米,捐助瑞豐國小營養午餐
http://ok.writers.idv.tw/2008/06/blog-post.html
更多照片:
http://picasaweb.google.com.tw/writers.idv.tw/kSqYOH02


關山站是歷史建築,1919年建,當年為糖廠所有

這棟建築有什麼特色呢?揉合了維多利亞與哥德式的建築型態。關山舊名里壠,所以關山站當時也叫里壠驛。這棟左右對稱的建築在2006年整修完成,現在是出租自行車的商店,由於關山鹿野都有自行車道的設置,騎自行車在風景優美的田野間,有山有水,藍天白雲,稻香樟樹,蟬聲蟲鳴,好想在這樣的午後在樹下睡上一覺。



關山的前後站是海端與月美,『關山海端』與『關山月美』這兩句話念起來都蠻有意境的,下次去再買來紀念。

當日的行程很趕,雪貞姐姐開車配合老夫子姐的導覽,我只能流水帳紀錄如下:

台東機場→新舊台九線(舊路的變成觀光點)→脫線的農場→初鹿牧場→林蔭大道→福祿茶業的悲歌→鳳梨→酪梨→吃龍眼吃到飽→香蕉天堂→阿美族漢人與卑南族等部落交流故事→豪宅往事(墳墓區)→老芋頭通婚與賣車票的故事→阿度的店(自行車出租與心靈旅行)→瑞豐國小學生會長→雪貞姐姐家→吃玉米→剛收割的稻米在曬太陽(現在都用烘的,沒有人用曬的)→大中午騎自行車看收割車作業→吃軟飯配菜與水果的豪華午餐→農村散步→好多口味酸梅→高台遠眺四處是收割完燒稻草的煙→簡爺爺的魚→老夫子姐姐小學獲最佳孝順獎(因為母親與那條溪)→適合有機摘種的土地介紹→經過親水公園→關山車站旁的臭豆腐→關山舊車站→懷舊關山便當→回家。

除了風景,鹿野的故事很多,我想全台灣各地應該都有才對。

2008/06/22

【台北】城隍生日的報馬仔@霞海城隍廟

台灣的廟會節慶一直是維繫寺廟存在的重要活動,感覺這幾年來這類的慶典越辦越大,所有的表演社團無不絞盡腦汁發想不少創意。


2008.6.16 農曆5月13日城隍生日

當日下著大雨,一到現場歌仔戲團的戲台已經搭好,全省來的信徒排隊拿麵拿點心,大家吃的很高興,擠進去城隍廟前,這時大家都在等待,一堆攝影同好出現了,非常專業的拿出板凳卡位。本來香港人來拜的月下老人這時候不知道躲到哪去了,今天可是城隍爺的大壽之日。

這時報馬仔出現了,後面是常常的隊伍,長到看不到盡頭。排在隊伍前面的社團大部分是醒獅團,雖然大家注目的焦點都是那個獅頭的特技,有在板凳上跳來跳去,還有在竹竿上做些特技表演,可是鼓聲、小喇叭與鑼聲可是溝通最好的工具,還有帶動現場的氣氛,非得要團隊合作不可。

【台北】郭雪湖的南街殷賑圖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1/blog-post_07.html
海豚飛看世界:城隍爺的生日會
http://blog.sina.com.tw/htfjsw/article.php?pbgid=2348&entryid=580320

圍觀的人群有不少外國人,看到他們表情感到非常新鮮,現場炮竹聲音不斷,這就是台灣節慶一起到鬧熱,維繫了社區與地方的感情。

2008/06/21

【台北】李天祿的《戲夢人生》

最近看了不少台灣紅極一時的電影,《悲情城市》、《童年往事》、《戀戀風塵》、《桂花巷》、《無言的山丘》等等,讓我看最多次的是《戲夢人生》。



這部電影主要是講述李天祿一生的故事,從日本人來台灣統治,二次大戰一直到國民政府來台期間,傳統的民間戲劇布袋戲與歌仔戲的變革,這樣巨大的變化中,一切崇尚天命的李天祿,看似無奈的個性中走出挑戰自己而成功的路。


在大龍峒老師府內拍到的

我曾經在木柵的山上看到一個小發財車上的布袋戲團表演給神明看,雖然在此觀賞布袋戲的小朋友不多,這樣的傳統已經不知道變化了多少,但是看過電影後,這樣的感動依舊。時代在變,人們為了求生存,歌仔戲與布袋戲的表演方式短短50載的變化非常非常的大,從閩南語到日語又變為北京話,穿著清式服裝到現代時尚的布袋戲,然後到了1980年代的金光閃閃瑞氣千條的創新爆發,我們留給了後代怎樣的文化呢?

李天祿 - Wikipedia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D%8E%E5%A4%A9%E7%A5%BF&variant=zh-tw

『人生的命運啊!』這是我在這部電影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話,我的年紀還沒到這樣知天命的境界,而台灣這幾年的轉變,我們也是時代的見證者。

2008/06/20

《布拉格畫像》

今年初許了願望要去布拉格,歷經三次訂不到機票,並且發了懶病沒有規劃,雖然買了堆布拉格的書,可是也沒什麼時間翻完。


http://www.anobii.com/books/布拉格畫像/9789867247650/0116b7ad8c34a521ef/

一部當代書寫布拉格的經典作品

  冷戰之後,班維爾首次進入布拉格,由於涉入一項藝術品走私的計畫,開啟了他的布拉格之旅。布拉格是歐洲的魔幻之都,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於1575年就位,這位星相愛好家與鍊金術的庇護者,將來自全世界的鍊金術士與魔術師召喚到他位於山丘上的布拉格,如今那裡已成為神秘與陰謀的集散地。而戰爭、革命、洪水、蘇聯入侵,甚至是1989年絲絨革命之後接踵而來的觀光客人潮,都無法摧毀這位位於伏爾他瓦河畔,充滿美麗、驕傲而憂鬱的城市。而作者爬梳布拉格悲劇般的歷史糾結,不論是皇帝、王子、天才、騎士、英國或是惡霸,這些創造歷史的人物都將進入讀者眼簾。

這本書買來後努力的讀了三分之一,又像小說又像真實的布拉格,並不是像達文西密碼這樣的虛幻而懸疑,講述的應該是真實的共產主義結體後布拉格社會結構的轉變,就因為我沒有去過布拉格,這樣遙遠而神秘的城市一直向我招手。有人說布拉格的人心因為觀光客的到來而顯得貪婪,我寧願相信這只是少數人一時的現象。

看著書斐第一頁的地圖,又想起大學時代奉為戀愛的心情聖經,羅蘭‧巴特的《戀人絮語》這本書已經不知道流落何方,是送給了妳嗎?想起在太陽系MTV看過的電影《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又翻翻赫拉巴爾的《過於喧囂的孤獨》,很像《BJ單身日記》的《六封布拉格地鐵的情書》,最後,又來翻翻小六的《我明明為妳勇敢了》,怎樣的城市能承載這樣重的文學家與文學作品?

這本書我捨不得馬上看完,很像一部好電影捨不得曲終人散的心情,就留到去布拉格的那天吧!

2008/06/17

【台北】長頸鹿姐姐的大稻埕碼頭

在台北難得可貴有幾條河匯流到淡水河,而淡水河的歷史,也是北台灣農墾、經商貿易的歷史。


2008.6.6 長頸鹿姐姐的魚眼鏡,我還是忍不住調了一下顏色

好像是在五年級訓導處認識長頸鹿姐姐的,後來剛好某基金會有職缺,就請她遞履歷過去,不知道她在那邊工作是否愉快?事情應該很多,要負責培訓說故事的媽媽,有時還要去國小講故事吧?因此長頸鹿姐姐的名號由此產生。

她每週六都會到醫院的安寧病房擔任義工,我跟去了一次,其實我只是想拍照,可是又不敢正對著病人直拍,所以只能遠遠地用廣角拍下遠景,教會會派出義工去表演唱歌,這樣的環境有歡笑,當然也有不少的無奈,但是在那裡的每個人都努力的做好自己的角色,盲眼的手風琴歌手、家屬、教友、義工、菲傭、護士、醫生還有一個不知道要怎樣幫忙的水瓶子,我拍了一堆照片,總是感受不到當時的感覺,我想我應該還沒有準備好,應該多去幾次然後再拿出相機拍。

桔娜的樂客色
http://blog.yam.com/ginatsai

很佩服長頸鹿姐姐擔任義工的熱忱,希望她能多愛自己一點。

2008/06/16

【台北】春天@歷史博物館米勒展

這次米勒展讓人眼睛一亮的作品多半是色彩豐富的,這幅春天就很引發我的興趣。


1873年/春天/米勒/巴黎奧賽美術館

這幾幅是收藏家哈特曼1868年訂購的作品,主題是四季:春夏秋冬,夏秋兩幅畫現存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與紐士頓美術館,冬天還未完成米勒就過世。這幅畫在巴比松的工作室內完成的,畫家晚年的作品通常技法都非常純熟,累積一生的風景讓人看來耐人尋味,是少了點真實感,但多了許多浪漫的元素。

春天的雷雨過後,左方有兩道彩虹,還有些烏雲籠罩著大地,但金黃色的陽光迫不期待的灑在樹上,照在田裡冒出來的小花,也照在樹上剛發新芽的花,土地還濕著的痕跡,天空中就有飛鳥從林裡飛出來覓食,右後方的藍天撥開籠罩的雲霧,我想這春天應該就是一種人生,從冬天甦醒的人生。

畫後面正中央有個人在躲雨,有人說是畫龍點睛,可是我怎麼看都是多餘啊?或許他是畫自己也說不定?

【台北】波納的動物畫@歷史博物館米勒展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6/blog-post_10.html
【台北】米勒的拾穗@歷史博物館米勒展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6/blog-post.html

2008/06/15

【宜蘭】彩繪大展@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本來想帶小朋友來此地玩,沒想到家裡小朋友們沒一個要去,我三跪四請還是沒用,於是一個人跑進去逛。


展期到 2008.6.22 的彩繪大展

當然在風景優美的冬山河邊,進入整個園區就很舒服,不過把不是原生的老街建起來,納入了各種建築的元素,這樣的老街既不是電影片廠改裝,也不是迪士尼樂園,這樣的感覺實在有點怪,不過傳統藝術中心在推廣歌仔戲與布袋戲等傳統戲曲上面,算是非常用心的,在街上隨處可以看到穿著吸引小朋友的童話服飾的人,表演著兒時的台灣歌謠與歌曲。從宜蘭市中心搬過來的舉人府還有政府蓋的文昌祠,唱歌仔戲時旁邊還有跑馬燈,算是一個貼心的服務吧!

我花了一個小時仔細看了『彩繪大展』從台灣廟宇的畫匠的師生譜年鑑,還有廟宇的藝術收藏品,這個展覽算是國內難得有系統的整理這樣的主題。前些日子在歷史博物館因應媽祖遶進也有辦了一個媽祖展,但是就沒有這個展覽有系統。台灣寺廟的藝術創造,可以說是非常在地化的,就門神的手勢或是眼神,雖然歷史故事源自於中國,但是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特色。

彩繪大展官方網址
http://arts.ncfta.gov.tw/events/color/ch/index.html

台灣老街的文化現在除了迪化街之外,感覺所賣的東西都快一模一樣了,而這邊專為觀光而建的老街,與三峽的相似度最高。宜蘭這十幾年建立的博物館群概念很好,應該用地方特色為基礎發展,最近幾年看到的現象又走回全台灣一致的商品。我知道批評容易,要創新並不容易,希望宜蘭人再多多加油!

2008/06/14

【台北】綠建築北投圖書館

很少有一個圖書館那麼多觀光客,我想來此唸書的人應該不太能專心吧!


2008.2.28

終於有一天可以空下來,我獨自到北投,走入凱達格蘭博物館,看了幾本書,然後走到外面看到北投圖書館在許多大樹中央,所有都用原木建材的外觀,讓這一棟本來很接近大自然的建築在周圍醜陋的建築中看起來非常的不同。

北投圖書館是首座綠建築,周圍林木茂密,旁邊還有一條小溪,在圖書館中,就好像在鳥語花香的情境中閱讀,跟芝山巖山中的一個閱覽室很像,其實台北盆地周圍都是親山步道,可以在山腰建一些小小的閱覽室,相信在這樣的環境下讀書,一定很愜意。

本來是海砂屋的圖書館在2001年拆除,北投圖書館有幸成為綠建築,屋頂有太陽能,還有覆土與綠色植物,不知道我們未來是不是都可以住在這樣的木造建築裡面?

2008/06/13

【倫敦】《漫步文學倫敦》

每造訪一個城市前我都會去買相關的書,然後選擇一些帶去,或許在教堂前的石階看,或者在公園的板凳上裝氣質。



這本書是我挑的想要依照書上的路線走入倫敦的文學歷史,可惜我的文學底子太淺,只認識狄更斯、吳爾芙,依照書上的路線走,一大堆不認識的文學家雕像與故居藍色牌子像我招手,細讀書內的簡介或許領略不出什麼,但是真的走在名人的足跡,又有些莫名奇妙的感動。


這是我覺得最悠閒的散步路線,此外P.103的查令十字路也很棒

回台灣的飛機上,我又拿這本書出來翻,才開始扼脕為什麼只走了其中的一條路線,這條路線花了我一個上午的時間,當時居然沒有什麼感覺,只是在走路散步,不知道某個角落曾經是那麼吳爾芙看著這些樹的地方。

P.136

吳爾芙於1904年與她的兄長搬進高登廣場路46號。這棟平頂住宅前的高雅花園有點改變。在一篇《布魯斯伯里舊事》的回憶裡,吳爾芙寫到:『站在客廳的窗戶旁看著那些樹,實在令人驚奇;樹在空中伸展著枝幹,然後任其流瀉下來;樹在雨後閃爍著光芒,如同海豹的身體一般。』

我在高登廣場前一直讀著這句話,就好像走過了這一百年的歲月,這個地方似乎(應該?)沒有變太多。而台北,會不會有這樣的未來,可以承載文學家的足跡?

【台北】梁實秋的麵包樹@雅舍前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2/blog-post_26.html
【倫敦】吳爾芙在高登廣場的時時刻刻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12/blog-post_25.html

2008/06/12

【烏茲別克】布哈拉古城(Par avion)

這張明信片從中亞烏茲別克展轉寄到老夫子手上,再傳給海豚飛,終於到達我的手上。


2008.4.26 黃建忠老師

中亞明珠,布哈拉古城,小時候課本上念過的花刺子模,天空非常美麗如畫般


黃建忠烏茲別克吉爾吉斯哈薩克土庫曼塔吉克大絲路中亞五國17日
http://travelers.tw/trip/42

世界文化遺產烏茲別克第三大城布哈拉,傳說中的阿里巴巴與四十大盜,就發生在此古城中。

PS. 今天讓我混一下

2008/06/10

【台北】波納的動物畫@歷史博物館米勒展

這幅畫是我在奧賽美術館閒逛時印象最深刻的作品,覺得很亮眼,很像照片的巨幅畫作。


1849年/尼韋內的耕作,第一次鬆土(局部)/波納/巴黎奧賽美術館

奧塞美術館的畫作有很多採自然光線,管理人員看到天氣暗了才會開燈,當時這幅畫在一個陰暗的角落,我用相機怎樣拍都拍不好,乍看之下真的是照片,天空很藍,翻起來的土就好像聞到泥土的味道,這次來展時,更仔細的觀察牛的嘴巴累得一直流口水,這幾頭牛的眼神也透露出許多的無奈。

冬天的雪覆蓋在大地,堅硬的土地需要翻土才能耕作,泥土內還有許多小花,女畫家波納不但精心研究動物的肌肉以及骨骼結構,連大地自然的顏色與細節都觀察的很細微。工業革命後,農作也開始用大量、經濟規劃化的作業模式,在米勒、波納等田園畫派的畫作中都表現出社會結構、鄉村與城市的轉變。

波納的父親也是畫家,鼓吹解放女性,他的女兒應該是最好的實踐者。

【台北】米勒的拾穗@歷史博物館米勒展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6/blog-post.html

2008/06/08

【台北】懷舊的歷史博物館

歷史博物館這幾年來有不少展覽在此展出,與植物園、建中、郵政博物館、牯嶺街小劇場等地方可以花一個下午好好的走過。


歷史博物館前的石獅子一樣的坐在這裡

翻出了這張小時後全家出去玩的照片,總覺得要到植物園玩是很長的路途,搭公車要坐很久,假日要一早出門,然後太陽下山才回家,已經完完全全忘記了去參觀了什麼,只記得走路走了很久很酸,沒有椅子坐,擠公車很累頭暈,有時口渴吃冰淇淋又滴了滿身都是。因為留下來的照片不多,看這些照片讓我格外的懷念。

那是個冬天的下午,到了歷史博物館已經很累,我幾乎閉上了雙眼,博物館的門口有個小水池,現在還是一樣的景象,總是有很多魚在此鑽動,有時還會看到烏龜,我們總是坐在石頭上看魚。現在回去歷史博物館,那個水池變的好小,博物館前的兩尊石獅子還坐在那邊,那天很冷。


2008.2.24 沒有荷花的荷花池,即使很冷,水中的生物仍然盎然

我繼續翻著老照片,能找到與小時候一模一樣的背景照片已經不多,再喝口紅酒吧!很多事情在搖搖晃晃中就這樣度過一些日子。

【台北】米勒的拾穗@歷史博物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6/blog-post.html
【台北】兵馬俑@歷史博物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6/blog-post_02.html
【台北】歷史博物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5/08/blog-post_05.html

2008/06/07

【台北】嶺腳寮

可能很少人會到這個車站,我卻是每次去平溪線車站的時候,都會來這裡逛一逛。



除了菁桐、平溪、十分這種大站之外,嶺腳是小車站中比較有人煙的感覺,車站旁有一家雜貨店,雜貨店的對面就有一間廢棄的老房子,上面還有縣政府的公文,應該是有經過訴訟的樣子。當然嶺腳也都是老人居多,可能是假日,會有些小朋友可能是回來看看阿公、阿嬤。



依據上面的告示牌說明,嶺腳村以『嶺腳寮莊』得名。清乾隆年間,由興化人林國華(←真是大眾名)所闢,因位於處薑子寮山之南簏,且有小屋,故名嶺腳寮(?)。在平溪礦盛時期曾有英隆(永昌)、鴻福(大東)、順隆等煤礦以嶺腳車站為交煤車站,因鐵道、老街與河川的交疊錯落,形成特殊的刪成聚落空間。村內重要的觀光資源有氣勢磅礡的嶺腳瀑布,是規模僅次於十分寮瀑布的第二大『垂幕式』瀑布。而村內靈嚴寺旁的石洞內的『滴水觀音巖』,因滴水凝結成狀似觀音菩薩的鐘乳石石灰岩而得名,是登山健行熱門路線。

每次到嶺腳看到廢棄的吊橋,旁邊蓋有小屋,這裡小路很多,小汽車都可以通行,在山裡向迷宮一樣繞來繞去,看這山景水景,其實很愜意。

2008/06/06

【倫敦】兼具華麗與古典的英倫風情@PC Home life

翻了 PCHome 雜誌,覺得很眼熟,居然是我寫的,原來幾個月前的稿這個月才出現,我都忘了。






本來這篇我要寫的架構很大,我才寫了五分之二就停手了,原稿如下連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http://docs.google.com/Doc?id=djdtkqm_1976hn6vmpd8

非常感謝 PC Home 的編輯,可以再度化腐朽為神奇,這種令人看了想睡覺的稿子,變成那麼動人的旅人筆記。

《倫敦》總覽(TOP 5)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2/top-five.html
【威尼斯】水中之都--藝術與文化的視覺饗宴@PC Home life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1/20081-pchome-life-421697-1202-18461931.html
【吳哥】千年一瞬的微笑@PC Home life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8/pc-home-life.html
【印度】科技運用在印度旅遊@PC Home life
http://trip.writers.idv.tw/2007/07/pc-home-life.html

2008/06/05

【布達佩斯】多瑙河畔的皇宮

對布達佩斯沒什麼感覺,就只知道是東歐共產主義國家的一員,蘇聯解體那麼多年了,匈牙利應該是很值得去的國家吧?


2008.5.24 Demenica

今天是我在布達佩斯的最後一晚,明信片上的風景是布達皇宮和跨越多瑙河的鎖鏈橋夜景,在匈牙利每天都有新發現,只待兩週實在可惜。

Domenica 星期天要去旅行
http://blog.yam.com/domenica

布達佩斯是匈牙利首都,在1873年位於多瑙河西岸的城市布達和古布達以及東岸城市佩斯合併而成的,改稱為布達佩斯。

2008/06/03

【台北】洪志勝的九份茶坊與胡達華釘畫工作室

假日去九份,隨處逛逛走進這家店,非常喜歡店裡的陶藝品,尤其是可愛的貓系列。



於是就在這裡用餐,其實費用不算低,但是一群好朋友在此聊天泡茶看山看海,這樣的花費還蠻值得的。據說老闆是個藝術家,店裡蠻多他的作品,無論是油畫、陶器,還有裝潢擺設,各個小地方都可以看到許多巧思。目前在九份已經有四家店,有一棟也被列為歷史建築。

九份茶坊
http://www.jioufen-teahouse.com.tw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九份藝術館
http://www.ncafroc.org.tw/Content/artnews-content.asp?Ser_No=256



在九份尋幽訪勝,走過廢墟與礦坑口,或許走過這幾家店,拿張洪志勝的油畫名片,嗅一嗅這份歷史過往。

走幾步路,又可以到胡達華釘畫工作室,那裡面很大,阿桑帶我們認識無師自通的胡達華釘畫,利用鋁罐等廢鐵,創造出一幅幅九份與金瓜石的往日歲月。




胡達華釘畫
http://www.darfar.com.tw/

2008/06/01

【台北】米勒的拾穗@歷史博物館米勒展

米勒的這幅畫應該是除了達文西的蒙娜麗莎畫像之外,被大量的複製在各個地方的畫作。


1857年/拾穗/米勒/巴黎奧塞美術館

這次來台北歷史博館展出的作品有米勒16幅作品,還有同時期巴比松畫派的作品,一進入展場就可以看到這些非米勒的田園作品,同樣都是在巴黎南方50公里的楓丹白露森林附近的巴比松村作畫,在這個工業革命興起的年代,農村的農產品開始大量生產,農民的生活並不是很好,出身農民的米勒,在農村繪畫剛好抓住了時代的改變,詳實紀錄的他對土地的敬重。

巴比松畫派的構圖簡單,大部分就是一條水平線把圖畫分為上、下兩區,上面天空佔三分之二或是三分之一,在這個畫派出名之前,風景畫其實在當時評價不高,巴比松畫派的畫家雖然都是畫風景,可是有人紀錄農村的建築,米勒著重農民、農作物與牧羊等題材,有的人就是純作風景畫,其實各有特色。

巴比松畫派也是法國浪漫主義轉向寫實主義的起點,這類的作品,讓大家在工業革命之外,被鄉村中的優雅所感動,當時法國飽受戰亂,一般人都想躲到鄉下,剛好這些畫家成功的為風景畫打下基礎,也替後來1860年後的印象派奠定了相當好的道路。

拾穗是個宗教的傳統,農民收割的時候故意把剩下的稻穗讓比較貧窮的人來撿,可以看到後方很多的農民忙著收成,堆上馬車準備運走。而前方這三個撿拾收割剩下來雜亂的稻穗,左方的婦女腰彎下來都已經非常困難用左手去支撐著腰,細細觀察這三名拾穗者的身軀,好像看到農民的辛苦,而辛苦的背後還有更辛苦為了生活奮鬥的人。

我在展區逛了快三個小時,來來回回的看這一遍又一遍米勒的畫,對於米勒長期終老在巴比松這個小農村,紀錄了當時城市、鄉村社會結構的改變過程,由衷的感佩。翻出當年在奧賽美術館拍的照片,當年為什麼沒有這樣的感動?

【台北】李梅樹的三峽寫實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2/blog-post_18.html
【三峽】李梅樹紀念館
http://trip.writers.idv.tw/2008/05/blog-post_19.html
歷史博物館官方網站
http://www.nmh.gov.tw/zh-tw/Exhibition/Content.aspx?Para=1|21|417&unkey=21


米勒展內的廁所,語音導覽的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