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19

【金瓜石】跟著水瓶子的城市旅行,黃金的故鄉金瓜石

前幾天又跑了一次金瓜石,主要是 SONY 的外拍活動帶路,記得大一的野外課,老師在課堂上發了一個等高線地圖,然後畫了一個點,就要大家在那邊集合,當時下著大雨,大伙分組開車,又沒有 GPS,爛泥巴路不太好開,所以經常要下來推車。

不過,今日的金瓜石已經大不相同,無論是步道或馬路,都建設的非常好,而當年採礦的遺跡漸漸地被人遺忘之際。揹著您的相機,無論是消費機或單眼相機,有著專業攝影師徐老師帶路,每步路都可以讓你拍出歷史的足跡,在山海間漫步,與白雲合照,度過美好回憶的一天。

要報名的朋友請點這裡
http://service.sony.com.tw/dCenter/EU/EU_ListClassDetail.aspx?CourseNo=A130&ClassNo=120728a



從大一進入地質系第一次野外課到金瓜石礦山看愚人金這22年多來,緣份這個巨大的循環,隨著四季輪替與陰時圓缺在這個多雨的地方有了不同的體驗,整個礦業的停產,金瓜石與九份隨著電影的話題,伴隨著觀光等台電、台糖、台陽與博物館園區、當地住民等錯綜複雜的關係,就像綿延交錯的礦坑道一樣。

而我又再回到這邊,心情的確是複雜的,不只要從地質科學的角度去看這個地方,還可以從電影、聚落、歷史、移民、戰爭、人心、族群、電影、生態、觀光、攝影來分析這個地方,金瓜石彷彿是面鏡子,看不清別人,卻看得清自己。


這是當日巧遇的郵差阿輝,應真心咖啡館老闆之邀,在店門口的石階即興演唱

金瓜石導覽可解說之主題

1. 世界遺產
2. 礦業:交通方式、戰前、戰時、國民政府後
3. 地質:金銀銅礦之成因、陰陽海
4. 漢人、日人聚落地景分部因果與轉變
5. 廟宇節慶
6. 名人故事
7. 戰俘
8. 時雨中學、博物館園區、當地住民
9. 電影
10. 生態
11. 輪休、換工、心靈、慢活的旅行

或許我真的對這個地方還不那麼熟悉,需要多探訪,九份金瓜石是可以很容易的觀光地,也可以是很不容易論文題材。此時,我彷彿看到老教授的身影,他確信的告訴我們,金瓜石的黃金隨著科技的進步,還有開採的價值,但我希望這個黃金,是個很棒的深度體驗慢活的觀光產業。

這次散步的幾個點,希望當天不要太熱才好
Google 地圖:http://goo.gl/maps/SvdK

2012/07/17

【台北】貓、曾啟明的紙上咖啡館展

這絕對是很任性的小展,不計成本,也傳達了生活的概念。



這個展可以真的聞到咖啡香,“貓”真的用咖啡當成顏料來作畫,讓喝咖啡不只是休閒的一部分,也是一種收藏,一種品味,甚至積極的讓這些展地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我買了一張有編號的海報,紙上有特調的咖啡味。也買了幾包掛耳包,從分量標示到包裝製造日期,還有標籤製作。證明咖啡產業是手工業,而這個展帶入了"人"的精神,讓這些小店更有了一種堅強執著的生命。

感謝"貓",讓我的咖啡館紀實寫作更有動力,我這本新書請貓幫我畫插畫,但是貓的實踐力比我好太多。

2012/07/15

【台北】沒有減法的雪可屋咖啡茶館

雪可屋在台大側門對面的溫州街上已經佇立了二十年,有人問我是否去過老店雪可屋,應該在大學的時候就有去過了吧!但我搖搖頭,原來我已經畢業二十年了。當年年輕充滿活力的黃老闆雖然現在有點年紀,但是心情還是像小孩子一樣。

[照片]

我喜歡雪可屋的夜,從二樓望出去的街角,黃色的路燈,成雙成對拿著原文書的大學生親暱的走過去,三三兩兩汗流浹背剛打完籃球的年輕人迎面而來,更多時候,是提著公事包加班到深夜的上班族,無論走過去走過來是怎樣的人,斜對面的教堂改建,假日做禮拜的教友,在此舉辦婚禮的新人,雪可屋在這裡看著人來人往,時光也在屋內留下了刻痕。

夜裡從外頭看雪可屋內的客人,猶如欣賞梵谷的畫作,紅磚牆上的透明玻璃,看著人兒泛黃的表情,歐式舒適的座椅,無論是一個人低頭看著書,或是兩個人再此抱怨職場上的難題,甚至一群人討論著那場網路泡沫前的豐功偉業,雪可屋永遠不會拒絕你,因為從少到老的客人,從早到晚的時間,永遠有適合的餐點。

我喜歡把這裡當成一九九O年代的小歇茶坊,點滷味豆干、炸豆腐、毛豆,或者來點筒仔米糕,再來個特大杯的泡沫紅茶,就好像回到學生時代暢談對未來工作的期望。你要把這裡當成一九七O年代的爵士酒吧也可以,來一瓶比利時啤酒、海尼根啤酒或是荔枝啤酒,聽著有厚重低音的黑膠唱盤,只差沒有煙雲吐霧的雪茄味,老氣橫秋的說著人生的過往雲煙,彷彿一切人事物都隨緣。來杯自烘焙的公平貿易咖啡豆,嗅出世界各地的土地風情。再來盤蝦仁炒飯、義大利肉醬麵,或者冰淇淋、起司蛋糕、鬆餅,應有盡有,很佩服有時一整個滿座的客人,內外場只有兩個人,可以很快的變出所有的餐點。

黃老闆做過業務,開過骨董老金龜車,又會攀岩,似乎對越困難的事情越有挑戰的精神,看著被太陽光曬到泛黃的黑膠唱盤的封面,來到雪可屋甚麼歷史痕跡都可以瞧見,不用說話交談,也會遇見所有人的內心世界,不只是在這裡才有巨大的能量,在許多朋友的店裡,都會聽到雪可屋黃老闆的事跡。


2012/07/12

【台北】訪談陳正宏老師

陳正宏老師,1946年出生於台南,曾任國科會副主委、台大副校長、理學院院長等。我在台大地質系就學期間,陳正宏老師擔任台大地質系系主任。今天上午老師出現在同安街28巷1號,戴著墨鏡很帥氣,訪談期間看著老師的眼神,彷彿回到兒時,這棟他在此長大的房舍內,談著陳玉麟教授的研究與生活,其實老房子承載的不只是歲月與記憶,還有先人研究改善生活的種種努力。

*帝大時期

陳玉麟教授(1921-1996),1942年獲得日本熊本大學藥學士,然後就在台北帝國大學的服務,1959年獲得日本九州大學農學博士。1942年起,陳玉麟教授在台北帝國大學時期,就一直在台大服務,退休後仍積極參與農藥相關工作,並在雜草學會擔任理事長十年的時間。

若要知道為何陳玉麟教授可以住在這個地方一直到1982年(?)左右,要從台北帝國大學說起,當年負責農化研究室的主要是山本亮(1890-1983),1935-1940年負責農藝化學第二講座主要負責食品化學及熱帶農產品的開發、利用研究,山本亮的專長是除蟲菊精的合成及人工除蟲菊精的研究,被譽為「日本近代農藥學的鼻祖」,如今較為人所知是有關包種茶、烏龍茶等製茶的研究,山本亮教授他非常喜歡台灣,戰後還是經常來台灣。山本亮的孫女婿,也曾任職過日本理化研究所,家族在學術界有一定關係。

1940-1945年,大島康義接任山本亮的第二講座繼續研究,當時助教授為石井稔,1942年起,助手則為陳玉麟教授。1945年之前同安街28巷這附近有三排日式木造房舍,為石井稔家族所有,在今強恕中學那塊地,原本是石井家所擁有的農園,種植花卉、菜園與實驗用途。

1945年太平洋戰爭結束後,石井家族離開台灣,將目前同安街28巷1號的房舍交由同在農化研究室的陳玉麟教授住宿,後來陳玉麟教授交由台灣大學管理。1982年,陳玉麟夫婦要打掃整理維持老房子並不容易,於是將房舍交還台大處理,搬至金華街的宿舍,後來公衛系吳宗賢教授入住。陳玉麟教授為人老實,並沒有把這棟房舍當成私產,而是由台大處理。

*家庭生活

陳玉麟教授的太太,是當年在台南高等學校(台南一中前身)同學的妹妹,1923年生,兩人都是台南人。撫育四個兒女全都台大畢業,長子陳正宏,下有兩個妹妹、一個弟弟,除陳正宏老師念地質學系,其他人都念農業相關的科系,可見都受到陳玉麟教授的影響。一家六口加上一個叔叔,住在這棟小小的房子內,有四個房間。陳正宏老師居住到三十歲結婚成家搬離,弟弟結婚還跟父母同住一陣子,最後才留下陳玉麟夫婦兩人住在此。

老房子外本來庭院很大,旁邊是瑠公圳林口支線的下游,目前已經加蓋變成大馬路,就是牯嶺街95巷。因為以前的水圳並沒有很寬,大概不到三米,所以後院至少有六米寬,現在整個已經變成道路用地,因為水圳道的關係,到對面的長慶廟必須繞道同安街口的小木橋才能過去。

陳正宏老師小時候可以在庭院騎腳踏車在庭院繞行整棟房子,庭院有種植芭蕉樹、苦苓、葡萄等植物,煮飯燒熱水都是用柴火,經常要把庭院的樹枝留下來綁好放置,他經常負責燒熱水的工作,有次因為頑皮而被開水的蒸氣燒傷,才學會要怎樣打開鍋蓋的方法。後來改用媒油,最後才改為桶裝瓦斯。日本房舍用水燒柴火的空間都在屋子的同一側,本來在浴室與廚房之間還有一間三疊的小房間,推測應該是女佣所住的空間,陳玉麟教授居住期間曾經被改為餐廳使用。回想當年煮飯的竈爐要起火,洗澡要燒熱水的過往,陳正宏老師的回憶彷彿如同昨日一般歷歷在目。

陳正宏老師小時候要做的房舍維護工作不少,颱風過後竹籬笆傾倒,去買一些竹子,綁好後要固定在水泥樁上。家裡的庭院有養雞,所以這些竹籬笆、綁雞籠等特別重要,不然雞就到處跑。有時候紙門損壞,還要自己修護,利用熱漲冷縮的原理,要糊紙門前要將紙用些熱水燙過,糊上去後因為冷之後紙門就不會有皺紋。有時颱風來襲,就要注意淹水,印象中有兩、三次曾經淹水到榻榻米,後續的清掃工作就非常辛苦。

*研究與興趣

陳玉麟教授在日本熊本大學念的是藥學系,但是在台北帝大時期做的是農業研究,他是台灣化學肥料的開創者,把藥學與農業研究合一。當時不少調查局的法醫鑑識人員還經常來拜訪,因為當年有不少人喝農藥自殺,或是用農藥下毒加害別人,都會來找陳玉麟教授協助調查,找出是哪些農藥成分。

陳玉麟教授除了教學與研究之外,平日最大的喜好興趣就是集郵,他收集世界各地的郵票,還有原文的介紹書籍,日文的郵票寫做『切手』,陳玉麟教授故意騙小孩不要去碰他的收藏,碰到手會被切掉。他的收藏最專精的是四方連的郵票,一定要有中央印製廠的字樣,原來也有收藏首日封的信封,後來因為太占位置,也太麻煩,就沒有繼續收藏。這部分我還真的很期待一睹陳玉麟教授的收藏,這些郵票或多或少也可以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

除此之外,陳玉麟教授應老一輩的藥界邀請,也負責一些藥學雜誌的編寫。

*同安街的庶民生活

陳正宏老師結束後帶我經過小小的同安街,經過南昌街,這附近的大馬路很多,但是走在同安街內彷彿又回到50年前,這邊有家米店已經不在、那邊的順安青草店還在,教堂、廟宇都還在,只是都擴大了不少。同安街這條路在日本時代是碎石子路,本來就不大,巷弄間雞犬相聞,戰後因為有水圳,政府默許一些違建存在,讓同安街的環境變得比較髒亂,但如今,很值得大家來散散步,回想往昔學者風範。

2012/07/06

【台北】石牆仔內遠眺天元宮

三月天,我不是去淡水的天元宮賞櫻,而是到這家百年老屋後方的咖啡館,三合院後的一棟木屋,造型跟前方的老祖厝很搭,好像在房子上戴了一個帽子。走入咖啡館,遠眺開元宮雲霧在山上繚繞,點了老闆自己烘焙的咖啡豆,搭配在泡茶的盤子,新與舊、東方與西方的交錯,在老房子有咖啡香,即使非假日午後,客人還是滿座。



在石牆咖啡呆坐,一直聽到客人來電詢問交通,要怎樣到這個地方?顯然很多人到天元宮賞櫻完後,想要找個好地方聊聊天。山上的天氣多變,有時候陰天,突然會來陣雨,過了一會兒又大太陽,木造的房子視野很好,倚靠在沙發上聞著烘焙咖啡的香氣,簡直就像在天堂。有時暖暖地陽光灑入屋內,層層疊疊的陰影照在人身上,交錯不同的感情,在百年老厝內的交會,我都會想想先人在此的生活景況?而今日我們又怎樣使用這樣的空間?

石牆仔內是李家老宅,1871年興建,這幾年整修好,百年前在山上要蓋這樣的房子實在不容易,1936年出生的詩人李魁賢曾經住在這裡,生活在1945年前後,太平洋戰爭時期的小孩,所體會到的生活特別令人難忘,周邊有石牆、壕溝,院內有百年老樹,屋內因應防禦的需求有槍眼、兩層牆壁的長廊。由此可見當年盜匪猖獗,所有的家業都要靠自己維護。又看了李魁賢的回憶,小時候喜歡念書,或許祖先給了這樣的環境,造就了他喜歡寫詩的空間,獲得國際無數的獎項,而具有批判性的文字,特別給人莫大的啟發,是台灣本土文學的推手。

這邊烘焙出來的咖啡豆,供應給全台灣很多的麵包店,老闆楊富強在烘焙機上貼一張「強」的春聯,我想應該是要提醒自己烘豆子時候能夠有自己的風格與品質。

三合院的旁邊目前有經營鄉土餐館,我是喜歡在二樓的木造咖啡館發呆、看書,無論怎樣的混搭,這裡有台灣特有的風情。

2012/07/02

【東京】R座讀書館(アール座読書館)與台北的 ZABU

會覺得這兩家咖啡館有相同之處,都是有個水流聲的水族箱,室內都有用舊木來做裝飾,但是,整體的規定與氣氛大不相同。


室內照片不多,那樣的寧靜不太敢拍照片

我在東京的找『アール座読書館』,繞了兩圈本來要放棄了,但是意外地走出商店街被我看到小小的招牌,在一棟再也平常不過的公寓二樓。不過,一進門後心裡就開始驚嘆,約莫只有十六個人的座位,每個座位都小小的朝向同一個方向。剛進來幾乎都不敢呼吸,因為非常的寧靜,有點聲音就會有人轉頭看著你。這裡像是K書中心,整個木質的地板,走起來會有嘰嘰乖乖的聲音。

室內有好多棵小樹叢,前面有一面書架牆,牆上掛著達文西的複製畫,還有些昆蟲標本,還有一個半小時會響兩次的老時鐘。垂下來的吊燈,復古且多樣的跟書本招手,潺潺的水流聲是水族箱傳出來的,搭配著輕音樂,這簡直不應該在城市中的室內出現的環境。我進來的時候只剩下水族箱前這個最黃金的兩人座位,雖說我只有一個人進來,門口還說一個人來最好只坐一個人的座位,但,真的就只剩下這個位子了,我只好低調的坐下來,雖說低調,全館的讀者(客人)可都是眼睜睜的看著我跟老闆說:我要坐這裡了囉!

後來有一個單人座靠窗邊小姐離開,我移到置身樹叢裡面的小座位,前面的書桌非常古典,全館沒有一個座位是一樣的,看著窗外對面的燒肉店,一群群年輕人走過嬉鬧的聲音,窗外與室內彷彿是兩個世界,真希望台北也有這樣的咖啡館,標榜著就是要來讀書,而且絕對的安靜要很小聲的交談的咖啡館。



散步到師大路附近,剛好肚子有點餓,於是就走入了這個怪異的餐館(咖啡館),在門口就覺得老闆應該是很有個性的人,進去後挑了一個書架下最自閉的座位。但坐下來後,當我看到窗邊的水族箱,想到了在東京的R座讀書館,於是遷移到這個座位。



這家店的老闆很直接,直接在菜單上說明音樂有點大聲,不太歡迎十二歲以下的小朋友來訪(可能怕發生危險),無線網路密碼寫在牆上,每點一樣東西就會問之前有沒有吃過喝過,若沒有來過的朋友,服務人員還會特別講一下怎樣食用。雖然我這樣描述好像有點服務不好。其實,我覺得事先把服務項目說明清楚,還有適當的提醒,是非常好的。

我在水族箱旁坐下來,發現來往的行人很難不被這家店的外觀所吸引,也會在門口拿一些藝術表演的宣傳品。或許外面的人沒有發現水族箱後的眼睛,我發現這裡是一個很容易觀察這城市戀人的所在,或有年輕男女親暱的騎車經過,也有猶豫要不要進來的客人,這道門區隔了兩個世界,門口的強烈風格,已經告訴大家這家店的走向,說明音樂很大聲,還有冰滴咖啡是外星人的配方,自動了篩選掉一些客人。

當我低頭享受有點大聲的電子音樂的時候,突然感覺整個咖啡館客人聊天聲都消失,抬頭一看,原來是店貓從廚房走出來,全場安靜下來看牠咨意的在桌椅間緩行,慢慢地跳到我的桌子,聞了一下我的香蕉優格,然後跳到水族箱上喝水,牠喝了幾口水沒有打算要撈魚出來的樣子。頓時,我看到全場的客人都拿著相機在拍店貓,牠真的是大明星啊!很酷,應該跟主人很像吧!野貓在外喝水抓魚是很自然的現象,在城市中,卻成了稀奇的表演。

外星人的冰滴咖啡味道不錯,點咖啡發酵的草味,夏日炎熱的午后,喝了一口頓時就醉了。

2012/07/01

【里斯本】編號076的明信片

二十年前,這位老同學就說要開出版社,出版很賣又有用的書。二十年後,他出了本教人家過日子的雜誌。


2012.6.14 里斯本來的 076 明信片

老同學說辛苦的栽培『青田七六』一定很有成就感,跟『小日子』一樣,你我不也都只是活在當下過日子而已!

2012/06/30

【台北】設計城市的漫步路線

走過世界各大城市,在台北讓我最輕鬆自在,不光光只是從小到大的一分熟悉,而是層層疊疊在這座城市的歷史都可以用肉眼找到蛛絲馬跡,或許有些遺跡已經消失,但過往文化也深植在這座城市人們的基因裡,只要稍稍思考設計一下,不經意的都會顯現出來。


2012/2/25 拍攝於環浪商號

我喜歡老房子,走過迪化街,我會想著這些華麗的立面,當年的商人是怎樣的心情,要大家認識這個國際商業的交易地,而且全家大小製藥生產都在裡面,走進去都可以發現不同的故事。走過青田街,會好奇的找尋隱身在大樹下的木造建築,如何蓋出這些洋和木屋住所的教授,當年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設計?走在一O一大樓旁,綿延不斷的百貨公司,為什麼人類追求的慾望,可以那麼的寬廣高大?

我喜歡閱讀,喜歡書架上擺滿的書,也喜歡逛書店,逛遍了各式各樣的書店都還不滿足,於是我到各個咖啡館拍下書架,猜想主人的個性,翻遍所有不同與相同的書。於是,這城市有了更多的面貌,也有更多的容顏。許許多多的不經意,其實都是時代的必然,也是一座城市的內涵。

你可以用一個時代切割一座城市,找出時代斷面,回復那個年代的美好事物。也可以挑出一個主題,找尋散落在這座城市的共同記憶。

2012/06/27

馬廷英教授論文《末次地球外體突然整個滑動......》

我們(黃金種子文化公司)從台大的總圖書館印出了幾份馬廷英教授的研究論文,還有足立仁教授的微生物學,應用在甘蔗糖業上有好幾本,因為我看不懂足立仁教授的日文論文,先讀了馬廷英教授這篇,其實總覺得有點印象,或許是年輕的時候讀過,也或許是有些科學雜誌有轉載,不然就是大學課堂有念過。



這本論文於1964年(民國53年)從大陸雜誌轉印出來,中英文版本都有,封面有馬廷英教授的簽名,致贈給楊雲萍先生(維基百科),後來楊雲萍先生過世後所有的藏書都捐給台大。從這馬廷英教授幾個字中,多少了解了楊雲萍與馬廷英教授的情誼。我們將這些論文的影印本放在青田七六客廳的書櫃裡,或許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來翻閱一下。

這份論文主要是說明為何台灣可以那麼快速的隆起,從六萬五千年前開始,到距今兩千年前才算穩定下來,用地球的年紀來算的確是『突然』隆起的,但用人類存在地球的歷史,用『突然』可能很難理解吧!

台灣陸地與中國大陸陸地最後連結的時間據馬廷英教授的推斷是六千兩百年前,在論文末有個簡單的計算公式推論出來。

2012/06/24

【台北】濤濤老師的新作《一窩蜂》

這是伍錦濤(濤濤老師)在他臉書上寫的:如果有一位,過去你一直以為跟你關係很不錯的好朋友,因為整形的關係,而讓你認不得,然後交談間似乎他也忘記過往的一切......那麼,我們是不是就不算朋友?!可是奇怪的是,在你腦子裡,對於他過去的印象卻又十分清晰......。



這是濤濤老師今年的作品《一窩蜂》,用小蜜蜂簡單的曲來變化,描寫這個社會一窩蜂的現象,例如:使用手機、盲從、模仿、競爭等。舞蹈中有被世界遺棄的人內心交戰,失去了自我意識,透過這些舞者的肢體表演,時而表現出群體與個人的關係,時而幻化為鏡射的關係。

濤濤老師早年從馬雷蒙舞團出身,所有的舞蹈橋段都可以感受到這些歷練,金光閃閃的戲服,舞蹈群的走位,劇場式的角色對比,還有千手觀音式的逗趣排舞等。小水瓶說:這真是有趣的演出。

兩廳院購票
http://www.artsticket.com.tw/CKSCC2005/Product/Product00/ProductsDetailsPage.aspx?ProductID=hx0fZA09nGfauR%2BxdT7T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