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葡萄牙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葡萄牙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5/03/18

【高雄】旗山車站- 糖廠故事館

旗山車站,當然已經沒有鐵軌與火車了,作為故事館用途。

Mercado do Bolhão 葡萄牙波多,這個攤位只是賣果汁,排得好漂亮。只要搜尋這個市場名稱,大多跳出來的都是這一攤果汁店

Mercado do Bolhão 每一個轉角的弧度都很美

旗山公學校

旗山紅糟肉,排隊人潮

上次去旗山老街,稍微逛了一下市場,並且在老市區晃了一下,發現了這棟小小的車站非常的漂亮,比對了鐵皮市場真的有天壤之別。

記得大約二十年前逛百貨公司周年慶,年輕的樓管非常的賣力叫賣,想要複製出傳統市場的熱鬧。

還有我也想到了葡萄牙波多的傳統市場 Mercado do Bolhão 重建後也是作為市場營運,如今是觀光客與當地人一起共用的狀況。

我覺得在傳統文化與具有美感的建築並無衝突,只是我們要如何設計規劃,既然花了那麼多心力修復好這樣美麗的老建築,是否可以對於老市場的景況有更多的介入,但同時又能保留一種"阿莎力"的氣息呢?

如何開始呢?

2024/11/20

【里斯本】的 Maat 博物館

#看五十次展覽 第十一次

上回到里斯本最令我難忘的博物館是這個在海邊的火力發電廠老建築再生,而旁邊又蓋了一個新的建築,從 google 地圖可以選擇 3D模式從空中鳥瞰,城市發展的軸線絲毫沒有被新的建築所掩蓋,行人動線與電車鐵道又可以互相隔開,實在非常厲害。

只是今年天氣炎熱,才走幾步路就熱的受不了,一直猛喝水。

一進到博物館內吹冷氣,舊的電廠區除了舊的展覽之外,也闢出了比較大的空間,可以做時裝走秀,做各類的活動使用,電雖然不再發電使用,但是舊設備仍然保存讓大家知道發電的原理與歷史。

這次新建築的展覽仍是強調環保、回收的材料,用"布"做出一座森林,鋪上木屑後要求大家一定要脫鞋才能進出,可以任意的敲擊回收的樂器,敲頌缽或是打鼓等,有種自由自在參與藝術表演的感覺,不過,由於樂器是回收的,音準有點不好。

離開後有一個年輕人把這裡當成表演場地,鼓聲大作持續了很久,於是趕快逃離這個空間。

另外一個展覽是藝術家在一個房間生活創造藝術品,多半用攝影拍攝當下,配合畫畫寫字,或是隨手取得的東西,每一幅都還蠻值得反思的,只是看到一半就覺得很累,有太多可能是在地的時事而看不懂,也或許根本沒有甚麼意義,看展變成一種個人心理的投射。

很可惜今年沒有遇到行動啤酒屋!

2024/09/21

第六天【亞爾】離開波多抵達亞爾,兩地的腳踏車大不相同啊!

在瀰漫大霧的浪漫波多清晨,叫了Ulber前往機場,來了一台電動車,然後飛到法國馬賽普羅旺斯機場(MRS),轉乘火車的時候,突然發現沒有售票亭了,大家擠在售票機買票,還好有QRCode 可以線上購票。

波爾圖的電動滑板車,亞爾的腳踏車

本想說還是靠雙腳在城市遊走,但忍不住還是租了滑板車,果然還是走路快。

我想我只是不熟悉波爾圖的山城地形,還有一些單行道系統,另外石頭路騎太快搖晃太嚴重會有提示音,甚至不供電給你,騎太快也會停止供電,那麼就用自己的腳滑就好啦!

至於這樣的共享系統,周邊道路與行人的規劃,利弊得失,有很多討論的空間,希望慢慢都可以改善與解決!

到了法國亞爾,瞬間回到了古代,這些這幾年共享工具好像都不存在,明天來找找去租自行車找尋梵谷與高更一起走過的足跡

法國,亞爾,遇到同行,全是阿公阿嬤

我很嚮往能夠到畫家寫生處去理解創作理念,也能讓大家有更多的想像空間。

梵谷畫作中的咖啡館被復刻出來了,還漆上了黃色的漆,希望能夠比較接近梵谷當年描繪時候的景象,但當時只是打燈而已。看到很多觀光客到此拍照,但遺憾的是這家咖啡館目前是歇業狀態,但夜晚拍照的時候的確非常神似畫中的顏色,最神奇的是天空的寶藍色。

2024/09/20

第五天【波多】萊羅書店與酒廠再生

1. 萊羅書店
2. 波多教士教堂的高塔 Torre dos Clérigos
3. 酒廠再生
4. 降半旗
5. 麥當勞

1. 萊羅書店

對我來說,要排隊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寧願不要進去書店算了!後來發現多花一點錢可以不用排隊,而且也可以抵買書的錢,那麼就立馬上網買了票。

進來後發現幾乎九成以上的人沒有翻閱書,一直拍照後就走了出去,就在我遊蕩在這些書櫃的書封的同時,居然周邊已經都沒人,但不到五分鐘下一批的旅客又進來,然後連要走動都有點困難。

在葡萄牙觀光,幾乎只看到一位文學家,費爾南多·佩索亞(葡萄牙語:Fernando Pessoa,1888年6月13日—1935年11月30日),這邊的一個小小的展區幾段文字(葡萄牙文看沒有),AUTOPSICOGRAFIA 自我心理描述術,也是同名的一首詩:詩人是個偽裝者,他偽裝得如此徹底,甚至假裝那是痛苦,他真正感受到的痛苦。

......

一個文學家怎能作品寫得那麼多呢?這個展的幾個圖示或許可以有一點點的理解。

這邊還有小王子的展區,以及許多文學家的小展區,真的都很小,也有與TIMES 雜誌的合作,可以發現萊羅書店的目標明確,世界經典文學的介紹,各國的翻譯,並且做跨界的合作,行銷非常的活耀,這些經典文學作品應該是每個人耳熟能詳。

本來想買小王子,應該比較容易閱讀,但後來我選了喬治·歐威爾的動物農莊,記得小時候我哥與我姊兩人用這本小說抬槓了一個下午,我印象深刻,但到底動物農莊的細節是甚麼並不太清楚,買到這本非常精緻的文庫本英文小說,後來想想,我應該不可能閱讀英文版吧!就當成一個紀念品而已。

很可惜的,沒有一本東方語系的書,還是以歐美為主,但有了以色列文。

小小書店竟然成為全球觀光客拍照打卡的知名景點,是因為哈利波特嗎?

2. 葡萄牙波多教士教堂的高塔 Torre dos Clérigos

興建於1732-1750年間,擁有多樣複雜的巴洛克圖案,這個高塔興建於1754-1764年間,高度是75.6公尺,當我走上去的時候還好,但比較困擾的是下來的時候並沒有做管制,經常需要與上來的客人交會,而樓梯寬度有只容納一個人,我想可能是用時間來控管,我可能在高塔上待太久了。

每次到歐洲的教堂,登高塔好像是必去的行程,而登頂的費用也不低,到上面的時候看著整座城市的屋頂,非常心曠神怡,到底要有甚麼樣的信念,才能維持一座城市不會失控的長高呢?

看到塔頂的看板,把世界各大高樓的高度都列出來了,包含台北101也都有是508公尺,比起75.6公尺雖然高了很多,但一上去的景觀就差很多了,我仔細看著大型的公共建築與教堂,波多人真的是用藝術精品的態度在雕刻這座城市。

裡面還有規畫一個畢卡索的特展,展出他創作的32件獨家陶瓷品,非常有童趣!台灣寺廟應該也可以辦藝術展覽吧? — 在 Torre dos Clérigos, Porto 。

3. 酒廠再生

圖說:
a.帆船與大橋,這幾艘船是固定不動的,一直很好奇是做甚麼的?河上酒吧?
b.空中纜車
c.斜坡的纜車
d.倉庫改成藝術展覽館:是在展出達利嗎?
e.河邊擺攤市集
f.釀酒工廠改成藝術展覽館:當然還是賣酒的比較厲害

4. 降半旗

發現葡萄牙降半旗,請暖心的同學幫忙查了一下,原來是紀念火災離世與受傷的軍警災民。

然後問了大神,發現葡萄牙降半旗的事情還真多,各種事情都可以同情與志哀。

PS. 纜車通常在一半的地方會有一個交會,不過這個交會區也太小了吧?

2024/09/19

第四天【波多】Bolhao 市場,百年老咖啡館 Majestic Cafe

16年前,真的已經16年了?照相還是一樣搞笑嗎?難得參加過旅遊長工頭堅的團,我們好像還同房了兩次,另一次是吳哥旅行團。

圖說:
左:2024 葡萄牙波爾圖
右:2008 捷克(我有空查在哪裡?還是當年團友可以告知?李彥杰:克倫諾夫-彩繪塔那邊!那面牆很有特色,跟塔同一個風格!)— 與 WuKen 。

流水帳:

1. Bolhao 市場
2. 波多車站
3. 很台的午餐 Casa Viuva
4. 市政廳前
5. 百年老咖啡館 Majestic Cafe
6. 巧克力店
7. 大橋的夕陽

1. 葡萄牙波多的 Bolhão 市場

由於住在市場的旁邊,所以一早進去晃晃,市場還不是很多人的時候,感嘆這些建築的曲線到底是怎麼設計的啊?連吸塵器垃圾桶都跟這座建築整體好搭!

第一個發現這個市場是在一個斜坡上,因此有時候踏入的時候是二樓,可是走一走卻好像變成了一樓,雖然看到市場會有一些流浪者,但沒有人在此躺下睡覺,或許市場也有開關門時間,這些彎取的階梯其實非常適合人坐下來休息,我也看到了流浪者安安靜的在窗台寫東西,這讓我想到萬華區的街友,每一個會寫東西的多半是簽六合彩,在筆記本寫下了密密麻麻的數字,很想去偷看這位流浪者是寫甚麼呢?

多樣的市場攤位,可能有管理攤位的名稱、字型與顏色,攤商能夠凸顯的方法就是陳列好商品,一目了然直接就夠依照標價購買了。這裡有賣魚、賣肉類,也有園藝花藝,當然也有早餐、咖啡、茶、香料、蜜餞,市場周邊就是觀光客會逛的服飾店、咖啡館與香水、布料等等。

這座市場的修復,在2007年市議會決定透過公開競圖,然後把經營權給私人70年的BOT案,本來已經決定全部拆除,但最後地方發起了公民運動阻止了市場被改建為豪宅與購物中心,如今我們看到的是保留了這棟建築的公共性,這中間還經過了漫長的招標與整修,才在2022年開放,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成果。

我覺得我們可能有必要更理解這座市場重修辛苦的歷程,台北市有眾多的市場最近幾年都在重建,龍山寺前的廣場也即將動工,甚至我們政府會有很多的BOT案子,我們只能永無止境的給"容積率"嗎?為何波多可以達成這麼成功的案子,這與我們士林市場規模其實沒甚麼兩樣,但那麼多人去波多應該都可以感受到這裡的美感吧?但回來一進入新蓋好的南門市場,我的心都涼了。

唯一有的一個共同點,市場都有放置鋼琴!

3. 葡萄牙飲食很台 Casa Viuva

不知道為何到了葡萄牙的餐廳,好像每樣東西都跟台灣口味非常契合,隨便點都不會踩到雷!

除了去澳門旅行會感到滿滿葡萄牙風格之外,探究原因,原來跟日本也是有關係的。日本在十六世紀中與葡萄牙、西班牙人貿易,後來基督宗教也傳到了日本。葡萄牙在航海時代,飲食帶到了各地,會用油炸來保存食物,就好像我們用醃製方法一樣。

葡萄牙帶到日本的天婦羅,這種用油炸蝦、菜的食物,在日本時代也就大量的傳到了台灣。而台南府城早期也接受了各地食物,這也是台南人飲食多元的一個主因。或許在進一步研究,葡萄牙的語言,也被日本外來語的模式,傳播到台灣。

在波多的街頭,我看到了很多的工人,年紀稍長,但並沒有看到外籍移工,這些工人中午休息的時間看似聊天非常快樂,所以被我要求可否拍照留念,而剛好看到一個有排隊的餐廳,在 Google 地圖上評價很高,沒有招牌的餐廳四周門窗畫上了一些日本動漫特色的繪畫。

在排隊的時候遇到了騎哈雷機車旅行的加拿大人,穿著中國製星球大戰的T,我好奇的問了一下,這樣的交流可能在以前大航海時代,也就開始了飲食文化的交流,如今我們感受到的異國風情,原來已經是混和交融之後的事情啊! — 在 Casa Viuva 。

4. 葡萄牙波多市政廳前

走過來的時候烈日當頭,而且看起來波多有很多工程在進行,包括火車站、路易一世大橋,回來看了 Google 地圖才發現波多有眾多的軸線,表面上高處眺望是紅屋頂,但綠地也不少,直線、矩形、 圓形、三角形的人工建築物長在這個丘陵地,是個很適合散步的城市。

市政廳前放了 Porto 的英文字,是觀光客的最愛!

周邊街頭轉角的圓塔尖塔沒有一座長得一樣,就連街角的售票亭也呼應這樣的造型,但未來這售票亭應該沒有用了,不知道未來命運如何呢?

我是旅行回來後會在網路上一直回顧,真慶幸有 Google 3D的地圖

5. 波多百年老咖啡館 Majestic Cafe,點了一杯 Art Deco Cup 冰淇淋!

#連續五十冰 成功達陣,暫別冰壇

這家咖啡館有波爾圖酒搭配點心,應該是這家店的特色,遇到一個領班,大排長龍的時候,他的手勢、笑容與眼神整個人的表情都感染影響週邊的人,還會拋媚眼眨眼,不論男女都覺得這家店真好。

門口很帥的攝影師,可以幫大家拍照列印出來,拿到這張紙,瞬間變成通緝犯的感覺,有空來後製一下!

6. 巧克力店 Reis & Filhos, Lda

街角漂亮的商店門口,還沒有踏入就有人講中文叫大家進去,原來是眾多葡萄牙各地口味的果醬放在牙膏容器內,看起來也很像是水彩、油畫的顏料啊!

試吃的時候的確讓人驚艷,各種味道都好想買回家!

的確每次買果醬都放在冰箱好久好久沒吃完,最後都是過期才丟掉 ,這樣的包裝似乎是個好方法,只是為何沒有流行起來呢?

這家店面上的鑄鐵裝飾,是紀念 1880年創立 Reis & Filhos 的金匠(金飾?)店,看起來是新藝術運動的樣式,那個女性半身胸像是 1905年裝上去的。 — 在 Reis & Filhos, Lda 。

7. 波多的路易一世大橋夕陽

起初想不透為何要蓋那麼高的大橋,而且還有兩層,上層可以讓電車通行,觀光客、滑板車塞滿了上下橋面,河邊還有小朋友玩跳水,兩岸有游船,南岸邊還有纜車、酒廠改造的文化園區,當然還是有賣酒的。兩岸的街頭藝人,永無止境的酒吧!

我還是不理解為何需要那麼高聳的大橋!

於是租了電動滑板車,耍帥的騎到上層,由於騎的太快了,所以被限制停止供電,過了幾分鐘又可騎,辛苦的事情來了,這邊的石頭路並不適合騎滑板車,好不容易從很高的地方在震動的石頭路緩慢的繞到下面的文化園區。

我終於才理解原來斗羅河兩岸都有高地,也都建有城堡做防禦工事,而兩層的橋可以看到這座都市的全貌,有種漫步在城市頂端的感覺,就好像上了高塔眺望一座城市,有了高橋,把兩個歷史景點串成一條線,在上面走的時候有了移動感,能在河中間看城市的歷史,也同時也能看到美麗的夕陽。

2024/09/17

第二天【葡萄牙】拜倫與辛特拉

拜倫:辛特拉是燦爛的伊甸園(大部分的旅遊書是這樣寫)-1809

第一次來葡萄牙是十一年前,當時的領隊旅伴一到里斯本二話不說就搭上計程車,當時還沒有 Ulber,然後直到深夜才摸黑回來。

那時候十分不解為何這位年輕的小夥子,當時是帶日本團的熱門人物,會那麼瘋狂的到達歐洲的最西端。後來我又來一次里斯本,就到了辛特拉,到了羅卡角那次天候不佳,只能吹著冷風,看著沒有夕陽的海岸,想像為何以前歐洲人認為地球是平的,搭船往西過海就會掉下懸崖死翹翹。

這次來終於看到了夕陽,海天一線,難怪古人會有這樣的想像。

辛特拉狹小蜿蜒的巷弄,旅人如織的塞滿了小店,我難以想像拜倫住在這裡的心情,去土耳其、希臘都有看到拜倫經過的痕跡,都覺得他真的是多才多藝不可思議的人,甚至是魯迅都十分推崇這樣的人。只是我無法理解他跟很多人交往,同性異性都有,最著名的是卡羅林與拜倫的故事。

我以奇怪的方式由善和惡混雜而成,要形容我會相當困難--Marchand, Leslie, Byron: A Life, Alfred A. Knopf, 1957, p. 7.(維基百科)

理解拜倫真是困難,還是找肉桂捲比較實在,在葡萄牙最好找的是到處都有蛋塔,反而肉桂捲不好找,今天終於被我找到了。

#五十次肉桂捲 第八捲

2024/09/16

第一天【伊斯坦堡】【里斯本】第四十九冰,機場的博物館

20240916

這輩子到伊斯坦堡轉機應該最多次,因為等待轉機時間有十二個小時,於是去體驗了土耳其浴,睡了一小覺覺得精神飽滿。

在土耳其要逛了很多世界文化遺產,也進入了不少博物館,這次在機場閒晃,被希臘式的雕像吸引,於是花了13歐踏入這個入口網站式的博物館看了很久,只有我一個人包場的博物館,若這裡有放上舒服的沙發,可以上演博物館驚魂夜。

這幾年去日本的機場、公共空間,都有把文物寶物放在這裡吸引大家,或者販賣紀念品的商店,台北其實也都有依樣畫葫蘆,但是感覺上並沒有收門票,或是轉化為觀光財,在桃園機場看到台灣文學館的一些文創品,讓我眼睛一亮,期待台灣的博物館們可以有更多積極的作為。

土耳其涵蓋的土地廣闊,我看著這些文化遺產,有亞歷山大的眾多雕像,還有羅馬帝國相關文物,加上了東邊的高加索地區有關基督宗教的修道院等等,這些跟土耳其的宗教文化信仰大不相同,但是卻把人家的文化文物修復展示,我不知道有沒有轉化為土耳其人的文化,但至少好好轉換為觀光財(應該有吧?)。

或者,是因為想要加入歐盟的努力呢?

即使沒有成功加入,也完成了文化交流。

1. maat 博物館https://trip.writers.idv.tw/2024/11/maat.html 2. Time Out Market

2019/07/14

《里斯本,沒落的美感》《台灣老花磚的建築記憶》



#每日二書

里斯本應該是全世界把馬賽克地磚發揮的最淋漓盡致的一座城市吧?黑白的石頭,從 google maps 上選擇衛星圖,然後放大,可以發現城市軸線的地上有著鮮明的圖案,每座廣場、大道,有著不同的圖樣。

而里斯本的花磚,在咖啡館、餐廳、舊建築的室內隨處可見,室內是瓷磚,戶外的地上有黑白的石頭馬賽克已經是去里斯本遊玩時最深刻的印象。

那麼,來台灣玩讓國外觀光客印象最深刻的是甚麼呢?會不會是舊公寓大樓的外觀,全部都是用室內用的磁磚呢?

隨著時代演進,我們的公寓大樓改建成後,磁磚已經不會貼在外面了,很佩服里斯本能夠保留這樣的圖案與材質,日本的建築大家就會想到黑瓦的屋頂,台灣有甚麼可以凸顯共同文化的特色呢?

2019/01/29

《里斯本,沒落的美感》



#參加活動 No.02

書翻完,里斯本也去了兩次,今晚到 雅痞Art Reading Cafe (雅痞書店)聽細腿男講葡萄牙,讓我又想再去一趟,不過,可能要去波多附近。

細腿男說去里斯本剪頭髮的經驗,一定要挑有刺青的理髮師,而我,在里斯本剪頭髮,是挑一個很專業的老師傅,但是剪出來的超級呆的。

要認識一個地方,光去兩次一定不夠的。每次重聽一曲 FADO,我就會想到在里斯本的那幾個夜晚。

2018/12/04

《老街誌》與里斯本的地磚



比起中規中矩寫了老街的歷史與由來,串連名勝古蹟的書,我只能說那樣的書是工具書,而我更喜歡這本書書寫的模式。

現代人對於閱讀很長的文字可能已經有恐懼感,要在一小段文字中帶入老街歷史的確很難,我想作者張倫已經有這樣的功力,雖然沒有辦法交代完來龍去脈,但是已經把重點交代清楚,配合照片、地圖的說明,引發了讀著想要一探究竟。

每一條老街都有"訪職人"的單元,台灣每一條老街應該是不同的歷史,但是我們的老街再造變成了雷同,看到了這個單元,至少每一個人都是大不相同的個體,很成功的描述了老街的表情。

若要說甚麼挑剔的話,我覺得書的開本太小了,許多照片顯得太小,或者是內容太多了,應該在減少一點。不過台灣的出版社與讀者就是要很多吧?

我期待有"老街誌"這樣的雜誌出現!

2018/11/01

【克里特島】20181101@11:移動的一天


里斯本機場的多媒體圓柱,呈現葡萄牙的圖騰

Uber:辛特拉→里斯本
飛機:葡萄牙里斯本→希臘雅典
飛機:雅典→克里特島伊拉克利翁尼科斯·卡贊察基斯國際機場
計程車:機場→伊拉克利翁旅館



雅典機場轉機,感覺好像沒有入希臘海關,就轉機飛到克里特島去了,結果到了旅館才想起來,很怕出海關的時候會不會被罰錢啊?

2018/10/31

【辛特拉】20181031@10:罷工意外提早到歐洲的最西邊,羅卡角



今天從里斯本發車到辛特拉的火車罷工,問了站務人員說只有搭 TAXI 一途,沒有巴士到達,靈光一閃到 Uber,下載app,然後不到一小時,我人已經在辛特拉預定地旅館內,比坐火車還要快,而且還不用自己拉行李。





辛特拉的新聞博物館,2016年開館,三層樓有25個展區 http://www.newsmuseum.pt/en







原本規劃明日才要搭乘公車到羅卡角,時間還早,順便去租車公司問了是否還可以租電動車前往。可能鐵路沒有開,也沒有觀光客來,租車公司門口停滿了租不出去的車子,隨便殺價就成交了,而且電動車開不快,所以也只能到羅卡角再回來,剛好趕上租車公司打烊。

租車公司準備了行動電源,還丟了一隻 iPhone 給我,非常快速的用我的手機在 Google 地圖上標上了公司規劃的景點,而且規定我無論如何一定要經過這些景點的停車場,說有感應器,才能追蹤到我,而且千交代萬交代,不要開到一般道路,只能在規定的山路開。

當時我想,他們可能很害怕我把車子開回家吧?

途中我開錯了路,這台 iPhone 電話就響了,原來我租車,還附專屬的導航服務小姐,iPhone 隨時會告訴租車公司我的位置。

開小車開習慣了,這台車一下就上手,山路上下坡也都完全沒有問題,只是真的開到時速四十公里之後,要加速上去就有困難,外殼好像是塑膠,感覺就像是開著機車套上外殼而已,其實我也不敢開太快,山路的規定最快也是四十公里。

在里斯本租了電動滑板車,剛好到辛特拉開了小型電動車,這兩種交通工具對於不太趕路的觀光客適合不過了。










辛特拉宮,裏頭還有基督宗教的禮拜堂,可是天花板的裝飾物,像是清真寺內會有的建築語彙,可見這裡受到濃厚伊斯蘭文化的影響。





佩納宮-宮廷博物館 (Palácio Nacional da Pena)







羅卡角,歐陸的最西端,離開後才想起居然忘了去買貴俗俗的證書。

辛特拉相簿:https://photos.app.goo.gl/q1UwMbJZxYfiMASs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