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8/12

【清水】寄風冊店



前幾天訪問了封德屏老師,沒想到一進寄風冊店,隨手拿一本書,就有她寫的一篇微風往事。剛好來到她住過的眷村,1960-1971年左右,是怎樣的景象呢?

封老師除了以總編輯的角度寫文之外,很難得以自己的角度描寫年輕時幾段男女之間純純的「感情」,我之所以用感情不用愛情或是戀情,是因為根本不算交往,只是每日騎腳踏會相遇,默默的前後「陪伴」,或者是男孩子約會她又猶豫不決最後沒有赴約,這種愛情觀在今日可以說愚蠢至極,但現在回憶起來,那真是難忘的回憶啊!

一種即使沒有人知道,也會偷偷在心中偷笑的純情。

在寄風書店看到一群年輕學生討論拍片,非常歡樂,書店老闆看起來也像是學生跟我抱歉說:學生有點吵。並且介紹了有水、有桌椅,可以坐在這邊看書,以地方史為主的二手書,還有文學新書,這邊假日才會有客人。

眷村,應該還可以講更多故事,在村落的涼亭旁,我彷彿聽到封老師的母親在晾衣服,交代鄰居的媽媽等下來收衣服燙好,然後隔壁老王會送回美軍軍營的身影。或者已經黃昏,隔壁小陳卻還窩在家裡沒有吃飯,封媽媽還去敲門叫他來家裡吃飯。

目前,家家門口都是照片,有了硬體,期待更多的人氣回籠講故事。

《都市再生的20個故事》、《城市書寫:33位作家臺中印象》

【台中】猴小咪的小幸福咖啡



很久沒有見到猴小咪,時光過的非常匆匆,只記得是在公部門補助部落格旅行的活動的時候,一起去旅行過,團員都是很厲害的攝影師,後來猴小咪進了咖啡館,一轉眼自己開業的咖啡館也已經開幕一陣子了。

到了豐原的小幸福咖啡,一家溫暖如家的咖啡館,一堆快樂的布娃娃坐在舒服的椅子上,這兩隻望著落地窗外的景緻,光看這個畫面就很幸福了。

幸福是自己創造的,希望猴小咪趕快找到幸福。



台灣的交通十分方便,兩個小時前還在台北家裡吹冷氣,下午就在台中豐原區喝咖啡。看著落地窗外車來車往,望出去一片樹林,絲毫沒有感覺颱風後的景象。

台北樹木傾倒嚴重,應該是路樹與公園覆土不夠深所致。然而,這一片樹林,也不知道何時會變成高樓?我很悲觀的感覺,未來台灣的路樹,會不會都跟台北一樣的脆弱?

偷聽了一下隔壁聊天的話題,其實跟台北人並無二致,看一樣的電視節目,逛百貨公司,也吃著差不多的食物,討論減肥的問題。只是口音比較親切的台灣國語與台語夾雜,在小幸福咖啡館喝著午茶,價格親民,客人也沒有台北多到爆炸,服務品質極好,或許不是假日之故吧!

看著牆上的世界地圖,儼然各國家已經成為地球村,每個村落都要有特色,而豐原市變成台中市豐原區之後,也應該有些特色,看到了牆上也貼了豐原的旅行地圖,期待這裡也有賣大巨豐葡萄啊!前面庭院正好可以當小小農民市集。

我一定是中毒了,果子咖啡的毒嗎?

2015/08/10

【台北】1920s 書店遷移



這是兩年前去 1920 書店拍的照片,經過了兩年,學妹文婷( Wen-ting Chiu ) 經營的 UBook 已經搬到小藝埕這邊,然後在小藝埕的 Bookstore 1920s 書店搬到了眾藝埕這邊,過了兩年仍然遇到開朗的 W. Ted Chen 。

這一切不知道算是改變還是不變?

買了《大稻埕團員桌菜計畫》、王淑婉《茶行的女兒》,顯然我還是沉迷在不知名的地方史之中。— 在 Bookstore 1920s

【台北】巨流政大書城的回頭書展



第一次進入回頭書展全身而退,不是書不夠好,而是我真的買了太多書還沒有看完,有興趣的可以去逛逛。

發現暑假在政大的人,很多都是陸生,看到交換日記這本書,說:我們已經過了那個年代,現在應該不會想跟別人寫交換日記!

突然想到,我們到底是因為年紀的關係而不再「熱衷」甚麼事情了嗎?然後我們是否用老生常談的心態來對待年輕人呢?

另,最近一直收到很多長輩傳來一些網路謠言或是事而非的言論,小水瓶也反映說他又不是白痴,媽媽經常傳來只有白痴才會做的事情。看來,目前最弱智的並不是年輕人,而是比較年長者,這點真的要引以為戒啊!

2015/08/09

【台北】秋刀魚之刺,父親的化骨符咒水

晚了一天過父親節,雖然我們已經帶了外燴,但母親總是很無節制的買了一堆魚,她總以為會有20個人來用餐吧?父親吃素,小孩怕魚刺,所以所有的魚每次都是我要負責吃完,吃到有點害怕的程度了。



今日不小心,把秋刀魚的刺卡在喉嚨,使用了各種方法:吞白飯、地瓜、木瓜都沒有效果。最後只好靠著父親的化骨水了,這是父親的伯父教他的特異功能。

以下方法,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效的,主要還是心誠則靈。

1. 一杯白開水
2. 一雙筷子插在開水中央
3. 面向窗外
4. 很莊重嚴肅的用台語唸:天清清,地靈靈,請符東風天面水,畫畫五骨化清水!!!
5. 腳在地上踏一下就完成了。

我是很相信的喝下去之後,到最後一口本來覺得沒用,魚刺還是在喉嚨處,但過了三秒,這水從食道上衝,讓我咳了幾下,後來魚刺真的神奇的消失了。

PS. 大叔我有練過,被魚刺卡在喉嚨,還是要去找耳鼻喉科的診所!

採訪與書寫

幾個月前,跟一位資深記者編輯談天,她說:書寫最重要的就是要採訪,而且要問出別人不知道的事情。

一直以來,我都是史料派的,在眾多資料與聽眾多演講中去挖掘資料,重新詮釋一下所見所聞,加上一點必要的想像力,賦予事件新的生命。

每次在採訪前,我都會想到大學時代第一個去採訪的經過,因為當年台大沒有大眾傳播科系,參加了剛成立不久的大眾傳播學會,於是有了小小的採訪經驗。那時準備拿著訪綱對著輔大的系主任就這樣一題題的問,有人負責記錄下來。

後來訪問回來,聽輔大的同學說那個系主任很嚴格,只要學生記者拿出寫好的問題來問,或者事先沒有準備,就會被罵回去,而我覺得非常慶幸,大喇喇地拿著問題問,居然沒事回來。

如今,每次訪談前都還是準備了很充足的資料要問,但最近的受訪人實在太強了,錄音筆一放上去,就自動講了很久很久,回來聽錄音的時候,都覺得我廢話太多,應該讓受訪者直接講,不應該岔斷人家。

我想我不是一個會問問題的人,避免尖銳敏感的話題,但我非常真誠的想要呈現人在生命中令人感動的美好。

2015/08/08

【台北】颱風過後



颱風過後七巷裡很多樹木斷了,但是人員與建物都算平安,立馬和街坊們一起同心協力展開整理工作,連同隔壁老教授家和巷口一併清理,努力之後整潔家園就回來了,大家辛苦啦!

2015/08/07

《荊棘裡的亮光》與文訊、紀州庵等

在颱風來的前一天,跟封社長約在文訊的辦公室,看著已經搬離開此地的國民黨黨史室,這個從國民黨黨營的團體獨立也已經過了12年,歲月匆匆的好像沒留下甚麼,但文訊堅持走自己的路,留下台灣作家的相關資料,未來,這些資料更開放給大眾查閱。



心想本來這樣的工作應該是公部門的圖書館要提供的服務,但很悲哀的,很多事情都要靠私人企業來進行,幾年前透過作家拍賣的字畫,暫時不用擔心這些資料的存放位置,但我還是很擔心,一個資料中心要長期經營,只靠作家們的熱血,或是公部門一點點的補助,還是很難長期維持的。

幾個月在想新書的內容,目前已經完成了一半,想想目前紀州庵活動的內容,或許一些老作家余光中、王文興等人都有出現一些身影,他們為了文訊的後續,無不努力的站台,但是我想背後的推手到底是誰?突然瞄到《荊棘裡的亮光》這本書,心理突然有了答案。

於是跟封社長約好了時間,雖然只是兩個小時的訪談,聊到幾段與父母的互動,還有她為何能夠這樣走下去,看她眼中含著淚光,在很多作家眼中是俠女的封社長,除了堅強、毅力、溫柔之外的形容詞,或許是老作家們共同的女兒,應該也可以是年輕作家的媽媽吧?

1946年,封社長的母親帶著兩個女兒來台住在屏東眷村,後來在台又生了三個小孩。頭腦很好的母親去接了美國大兵軍營的生意,幫忙這些阿兵哥洗衣服,還分派眷村裡的媽媽們任務,有人負責衣服,有人負責內衣褲,有人燙衣服,這樣大家的生計都會有改善。父母白天要工作,晚上要清洗衣服,但父母都不會要小孩來幫忙,總是在夜裡把兼職的工作完成。

另外母親總會多準備一些飯菜,讓生活有困難的鄰居來用餐,有時候顧及鄰居的面子,還會說只是多煮了。或許就是這樣的個性影響了小孩,讓封社長投入文學史料的保存,而且文訊很少錦上添花,專注在比較不受重視的老作家,還有剛剛出頭的年輕作家,不譁眾取寵的經營模式,是銷售量的大忌,或許就是這樣幫助弱勢的心,意外的讓文訊的資料庫異常的豐富。

封社長說她準備在文訊退休,而目前這樣三十年的堅持,一生雖然就只是編輯的這個工作,但她把這樣的工作做到讓大家信服的台灣本土作家資料庫,不分藍綠,不分老少,也不分名氣,也做到讓所有作家都幸福的總編輯,實在令人佩服。— 在《文訊》

2015/08/06

【台北】震驚事件


圖文不符

今天有一暑期輔導教室的同學來訪,大部分是小六同學,問了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例如這棟房子建於1931年,馬廷英教授1945年來台,1979年過世,1899年出生,請問他幾歲的時候來到台灣的?

可是好像很少人有動力思考,我幫這些同學,找了一個藉口,可能是天氣太熱不太想算術,還是四位數的減法沒有辦法計算呢?這令我太震驚了,還是因為問題太簡單,大家都不好意思舉手回答呢?

另一個令我震驚事情,或許問我同輩的朋友會答錯,可是居然小朋友的回答也令我震驚,我問的都是真實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事情。

因為有小朋友問到為何這邊有不同的玻璃,我就稍微解釋了上面的玻璃曾經怕轟炸,貼了黑紙或黑布遮光,所以玻璃上有一些痕跡。然後說台北在1945年曾經被大轟炸過,請問,來轟炸這個地方的是哪個國家?
1. 美國
2. 日本
3. 中華民國

居然有小朋友回答2.,只有一個比較厲害是回答1. 其實,正確答案是 1.3. 都曾經來台灣丟過炸彈。

所以,歷史真的很重要,或許,我們目前也只能捨棄民族、國家這個框架,把地方史做好,讓大家每個人了解,才有建國的可能性。聽小朋友的回答,感覺這條路還十分遙遠啊!

【台北】2J Cafe與吉屋出租

在國宅旁邊的一棟兩層樓的老房子,進來的多是年輕人,工業風格強烈的改造,有種類似曼哈頓 SOHO 的自由與自在。



兒時的夏日與目前的夏日已經大不相同了,雖然都是在台北市,我們的暑假是去租錄影帶、看漫畫與金庸小說,不然就去溪邊玩水抓蚱蜢,大一點會騎腳踏車到處亂跑,最遠騎到了汐止,對台北市周邊有了一些了解。大學時大概是坐火車、租車環島,不知道現在大學生,如何度過暑假呢?

看著一群年輕人在外面抽菸聊天,聽到講著中英夾雜的年輕人在此談交往,拿著很厚重的教科書在念書的正妹,更有一群眼神呆滯的年輕男女划著手機坐在沙發上,這個夏日的颱風前夕,戶外的豔陽仍然烈的透通過深綠色的樹葉,樹枝搖曳著彷彿知道明日的大雨來臨,幾個老人家撐著洋傘騎著腳踏車經過,有時跑車呼嘯過這個巷道。

我想突然到《吉屋出租》,這些泡在咖啡館的年輕人會迸發出我所不知道的未來吧?— 在 2J CA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