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25

【台北】剪髮街,中山雙連捷運站中間的店面

這條捷運線以前是台北到淡水的鐵路支線,1988年結束營運,1997年捷運淡水線在地下通車,這樣的改變,讓這附近的人潮重新的聚集,地下化後多出的公園綠帶,除了傳統鐵路線旁的小吃、市場外,目前更演進為流行的剪髮街。



從傳統的家庭美容院開始,連鎖美容院大行其道,原先都是婦女、菜籃族洗髮聊天話家常的地方,傳統男士的剃頭店越來越少,美容院開始走向男女平等,不再把重心只放在婦女的剪、燙、染、吹髮身上,對男士也同等的對待。小時候被媽媽帶去美容院剪髮感覺有點怪怪的,如今走入連鎖的美容院,男性經常還比女性還要多人,目前來看是女男平等的行業,雖然從業人員還是女性居多,可是來剪髮的客人男女一樣多。

或許產業就是要聚集才會擴大,這條街數不清的剪髮店不斷更替,最近還衍生出美甲店,應該也是一個值得觀察的行業。

2011/11/24

【台北】年輕人跳舞的練習場,捷運中山至雙連地下街

不知道甚麼時候開始,捷運中山站到雙連站中間的地下街,靠近捷運公司大樓的那段區域,每到假日就有很多年輕人練習跳街舞,有時是啦啦隊,有些牆面有鏡子,年輕人自行帶著音樂播放,有人是掛著耳機自行練習,看他們專心忘我練習的模樣,由衷的產生無限的敬意,能夠「專心」做好一件事情,是最美的。



「跳舞」這檔事情,在30年前,還是很不正經的一件事情,好像只有成績不好的人才會去練舞,這是非常不好的刻板印象。最近這幾年看了眾多的舞蹈表演,要演出完美,舞者必須不斷地練習,不但要強烈的自我要求,還要團隊合作,甚至所有的表演動作都跟自己的心靈相關,從跳舞這件事情,可以看到人生歷練中很多的層次,是值得讓所有人分享的。

每次經過駐足,這些年輕人願意把美好的假日在這邊練習,不知道是甚麼樣的動力?有時會覺得這樣的安全措施很不夠,我們的公共空間其實非常缺乏,難得有這樣的場所讓年輕人「專心」練習一種技藝,是不是有關單位能夠做些防護措施呢?

【台北】Cafe Bastille

我喜歡這家咖啡館的外面的街景,坐在鐵框格子狀的玻璃落地窗內,可以感受與附近居民生活的連結,也可以享受一個人在咖啡館內自閉的空間,當然,也可以與朋友來此點輕食喝啤酒啜咖啡,無論是陽光從窗外照射進來,還是夜晚蕭瑟的街景,在咖啡館內都是溫暖的。



學生下課放學的時段,除了學童放學回家外,還會看到外傭推著輪椅,有聲有笑的準備回家做飯,對街的蘿蔔絲餅排隊的人潮,與傳過來陣陣的香味,讓我很快的肚子又餓了。突然響起:「土窯雞,好呷ㄟ土窯雞又個來了,四物雞、笳苳蒜頭雞,顧筋骨體會好消化,土窯豬腳,燒酒螺(聲音上揚),手扒雞,香噴噴的手扒雞,肉棕,燒肉棕,好吃的肉粽又來了......」,這聲音響起,配上店內音樂,有很大的違和感!

Cafe Bastille 雖然放的音樂是很輕鬆愉快的美國鄉村、爵士歌曲,可能是在溫州街外人車吵雜的關係,我來的時候都顯得非常鼎沸的情況,不過只要把耳機戴上,還是很棒的一個工作環境,我坐在靠窗的鐵桌座位,木椅酷似梵谷畫過的那張,牆上掛著慕夏的廣告海報,一盞盞泛黃的燈泡,酒還沒有喝,就有點讓人沉醉的氣氛。

【台北】打鐵街,只適合男性的行業

台北打鐵街分布在雙連捷運站一帶,興城街、萬全街、赤峰街的巷弄內,都可以找到汽車、五金店面,有時候經過還會聽到鋸鐵的聲音,但是已經聽不動叮叮咚咚的打鐵聲,想像燒紅的火炭,赤裸的師傅汗流浹背的工作,已經快完全消失的行業。



曾經訪問過一個打鐵師傅,老闆雖已經六十幾歲,從他紅潤的臉,壯碩的身型,絲毫看不出這樣的年紀,他說他十八歲開始入行,在旁邊燒鐵燒了十年,父親才開始讓他打鐵,這樣的技藝全憑經驗的累積,是急不來的。鐵與鋼混和的比例,哪裡要打的比較密,每一項器具都有一個中心軸,重心在哪裡?老闆如數家珍的一直說,傳統的手動鼓風爐、打鐵的器具,他一樣樣一直把玩著。

如今走在興城街上,很難看到打鐵人,看著滿滿排排整齊展示在店門口的馬達,好像變成藝術品一樣的牆面,現在人大部分買新的馬達零件更換上,而這些老舊的東西大多就沒有利用價值,不知道這樣算不算是一種浪費?也不知道回收融掉或賣到其他地區,會不會有其他的使用價值?

感覺上農業社會耕作的鐵器,應該都是用一輩子的東西,打鐵這個行業的消失,也宣告這樣的品質應該很難再存在了,用壞了再買新的觀念已經深植在人們的觀念裡。

因為必須長期的經驗累積,所以大部分這類的行業都是父傳子,需要很強很精準的手勁,也只有男性才適合。至於打鐵人的個性,樂天知命,逆來順受,一再重複的動作造就獨特的人生哲學,這樣的歷練在其他行業實在難以找到。

2011/11/23

【台北】大稻埕的女子學校,蓬萊國小

蓬萊國小,是1898年創立大稻埕公學校(今太平國小)的女子部,當時僅有女學生兩名,1911年獨立為女子公學校,但是到了1917年校舍蓋好才搬遷出來。太平公、蓬萊媽就是這樣流傳而來的。


現在蓬萊國小已經完全看不到1917年蓋好的紅樓校舍,1983年就拆除掉,這幾年在大門口重修,想把當年紅樓的門面意象重建出來。

看著網路上蓬萊國小的老照片(日本時代昭和17年的蓬萊國小畢業紀念冊),女子學校畢業時老師還要非常慎重的穿和服拍照,以及升旗、灑掃、排隊、校外教學等等,回想我的小學教育就是這樣,沒有甚麼變化,男女分班、分校也應該就是從日治時代就開始。到了高中那個年代,男女合校、合班,再來髮禁的解除,如今回頭來看,這樣的轉變真的很大。

蓬萊國小也出過不少名人,立法委員藍美津、創意人姚仁祿、藝人王月、鐵道專家洪致文都是在此畢業。或許現在大家對蓬萊國小的印象,只會記得是寧夏夜市好吃的蚵仔煎對面那個校門,但蓬萊國小卻代表著日治時代對女子教育的重視,台灣北部最早的女子學校是馬偕醫師1883年創立的,女生可以跟男生一樣平等的受教育不過是這百年來的事情而已。

【台北】大同分局,日本時代的北署

每次經過大同分局,就會讓我想起小時候念過雙蓮國小,附近都是一堆違章建築,很多木材、五金、小吃店,中午時間人來人往交通繁忙,父親有時會帶我在附近吃飯,有時也會拿糧票到米店換米。



2011.11/大同分局外觀與內部樓梯

當年蔣渭水因日本皇太子來,用「台灣議會設置請願團」名義去請願而被拘留,因為多次出入北署,而北署位於日新町,所以他戲稱這裡為日新旅館。不過蔣渭水進出的北署,應該是目前大同分局對面的家樂福,1931年過世時,這棟建物還沒有興建。

印象中,米店在一個高大的石牆旁,我想應該是大同分局的旁邊的圍牆,日本時代這裡是台北北警察署,裡面有個水牢,可想而知這裡高聳的圍牆就是怕犯人逃脫,而圍牆的石材據悉是1900年代拆除台北城牆搬過來的。

1933年,臺北北警察署完工,從對街看過去流線的L造型,三層樓的水泥樓有典雅的西洋圓柱,窗子是新藝術拉高型態,窗子上方是拱形半圓狀。進入這棟建築物左右都可以上樓,看著簡單的圓柱上方的花紋,被塗上厚重的水泥漆,快80年的歲月,仍然可見建築的風采。

目前大同分局後方已經蓋起了新的警察局,旁邊原來是警察宿舍的老建築也拆除了,目前台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籌備處在三樓,這個曾經關過「臺灣新文化運動之父」蔣渭水的地方,搖身變成紀念館,還真的蠻諷刺的。

【台北】靜修女中,台灣文化協會創始地

1916年(日本大正5年),天主教道明會的西班牙神父根禮孟德創立了私立靜修高等女學校,也就是今日的靜修女中。有歌德式風格,西班牙古堡形態,也有修道院的感覺。


2011.11 靜修女中大門

在靜修女中校門前的寧夏路旁,有神父的雕像,紀念他為了台灣女子受教不評等所做的努力。靜修女中知名校友眾多,老一輩的有連方瑀、張小燕等,年輕一代的影歌星有林心如、何嘉文、季芹、安心亞等人。

蔣渭水1921年(大正10年)也在此召開成立台灣文化協會,當時林獻堂取得台灣總督府許可,據說有一千多人出席,跨越社會各階層人士,士農工商、醫師、律師都有。蔣渭水的思想先進,不但寫文章大力批評買賣婚姻、嫖妓納妾,更大聲疾呼男女平權、婦女解放。

1912年,蔣渭水當醫生後,上酒樓認識的藝妓陳甜一見鍾情,不久陳甜就嫁給蔣渭水為妾,並教她讀書識字。蔣渭水元配是家裡幫他決定的童養媳,或許因為如此,蔣渭水特別鼓吹男女平權。文化協會的民權啟蒙運動,陳甜是唯一的女性。蔣渭水過世後,陳甜就出家終老。

【台北】文萌樓,風化區,一段傷心的過往

歸綏街文萌樓周邊的街屋,建於1924-1925年間,在日治時代,歸綏街是服務販夫走卒勞動者的平價風化區,不遠處的江山樓也是酒家,服務比較有錢的人,內有才貌雙全的藝旦。



2001年,公娼走入歷史,性產業轉移到萬華一帶,歸綏街的老街屋牆上長滿的雜草,2006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的文萌樓保留了當年公娼的營業空間,或許我們可以比較正面的態度來看性產業,讓人了解這一段傷心的過往。今日雖然已經沒有公娼,但是性產業我想永遠會存在的。每次經過這棟房子前,潮濕的霉味傳出,2006年,曾經是公娼的官秀琴落海自殺的過往,都讓我深思。

看到隔壁還在生產製作麵條的小型工廠,是不是在都市更新後這些人的生活就可以解決?女性的身體來做為營利的工具、女性身體的自主權等問題,我們的立法院是否有跟上社會的現實面?還有國際的潮流如何?在文萌樓指定為古蹟後一切也都不能解決吧?

如今看這似廢墟的街屋,仿巴洛克的裝飾透露出黯淡的美感,看起來不像是同時建好的,但一棟棟的風格卻十分雷同,指定為古蹟的文萌樓不會拆除,可是整個街屋在都市更新後風味就消失了。我們如何看待我們的歷史,學習進步的路還很遙遠。

2011/11/22

【台北】蔣渭水紀念公園

在雙蓮國小對面的公園,有座蔣渭水的紀念銅像,提著醫師包幫台灣人看病。像我這個年紀的人,對蔣渭水的了解並不多,這幾年才真正認識這號人物,或許同是醫師也搞革命,所以有人稱他為台灣的孫中山。



日治時代,1912年,蔣渭水在台北大安醫院開始執業,感嘆文化風氣不好,認為台灣社會生病了,於是在1921年,在靜修女子學院(今靜修女中)成立了台灣文化協會,1927年成立台灣民眾黨,這個黨算是台灣人第一個成立的政黨,蔣渭水為了推廣他的理念,還發行台灣民報。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還數次到東京去請願,為了台灣人要有自己的憲法與自治而努力奔走。

蔣渭水在文化講演後,遭到警察唆使的流氓丟泥巴,還特地拍照下來,把泥巴當成勳章來紀念,請願活動被北署(今大同分局)拘留,多次出入牢房。他還曾有在用水中下毒下細菌想把袁世凱暗殺掉的想法,還真的去做了,可惜沒有成功。更奇特的是蔣渭水還開設了大型酒店『春風得意樓』來經營,並代理宜蘭的老酒賺錢。

1931年8月5日蔣渭水因腸傷寒病逝於台北醫院,逝世時身無分文。臨終遺囑:「台灣革命社會運動,已進入第三期,無產階級的勝利迫在眉睫。 凡我青年同志須極力奮鬥,而舊同志要加倍團結, 積極的援助青年同志,期望為同胞解放而努力,實所至望。」

這個年紀輕輕40歲就過世的怪人,80年後立了這座銅像來紀念他,蔣渭水的革命強調非武裝民主,也強調男女平權,這點在現在來看都是很先進的思想。

【台北】冬至溫馨的聖誕樹,基督教浸信會懷恩堂

每年的冬至是12月22日,又是聖誕節前夕,所有的教堂周邊都會立上聖誕樹,穿起閃爍的衣服。冬至又會想到要到台大對面的台一冰店去吃上一晚熱騰騰的湯圓,排著長長的隊伍,吃完湯圓後走到懷恩堂。於是,冬至、湯圓、溫暖、教堂與聖誕樹就是我每年被連結的記憶。



妳說妳男友離開人間後的每年聖誕夜,都會想要到這裡走一走,在吵雜的人群背後,感受到可以繼續人生的力量;妳說妳在發現癌症之前歸依了主,從此不再感到任何害怕,很多事情就是交付給主,不用多想。我沒有任何堅定的宗教信仰,感受不到這股力量,但在這樣的教堂前,特別的尊敬。

1951年,懷恩堂本來是個以英語為主的教會,後來轉型為台灣在地的教會。1984年新落成的教堂融合了中國傳統的官帽的屋頂,配合宮廷常用的黃色,外牆是台灣常見的磚色系,一旁加長的十字架更突顯要落地生根的意象。走上教堂前挑高的平台,整個心情就從繁雜的街道跳脫了出來,看到教堂內的葡萄與雙雞的圖騰,都有特殊的意義。

浸信會以《聖經》為最高權威,主張人人平等、政教分離,並反對給兒童行洗禮,教徒成年後才可受洗。

網址:http://www.gbc.org.tw/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新生南路3段90號
電話:02-2362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