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勒曾經因海而富,如今也因海的翻臉無情而殘破,我看著電視上傳來的畫面,感嘆空間相同,時間不同,卻有完全不同的命運。堡壘因為厚實,雖受損但還算完好,盼望那邊的災民都能盡快回復正常生活,因為少了人,遺產也就失去了意義。
此次南亞海嘯中,災區的人員傷亡及財物損失,引起世人關注與同情的眼光,但這些損失尚可評估,不可估算的除了包括心靈對於自然無情摧毀的震懾外,還有屬於全人類文明資產的世界遺產,也在此次海嘯中受損,甚至消失,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調查,這樣的遺址至少有五處。
五處之一的斯里蘭卡加勒(Galle),是南亞海嘯中受損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它是位於首都可倫坡南方約116公里的第四大城,因為舊城區的古城而聞名。斯里蘭卡人古稱加勒為「Gala」,意思是石頭,指的是這裡的海岸岩石,如今地名也是由此衍生而來。這座被列為世界遺產的舊城是由葡萄牙人建造,後經荷蘭人重新修築,完整保存了16世紀大海權時代,歷史上列強海外殖民的見證;建築材料則就地取材,因為靠海,加上附近海域的大量珊瑚礁,所以在堡壘主結構上,就理所當然以珊瑚礁岩為主,不但是歐洲在南亞及東南亞地區建築防衛要塞的典型代表,也成功融合了歐洲的建築藝術和南亞的文化傳統。
我造訪加勒的時候,海水清澈、椰影搖曳、陽光和煦,十足的南國風情。在十九世紀可倫坡建港之前,加勒一直是斯里蘭卡最重要的對外港口。根據記載,加勒於西元545年開始,就已經發展成商業港口,歷經葡萄牙、荷蘭、英國的統治,始終活躍,明朝三保太監鄭和下西洋時來到錫蘭,也是從此上岸。修築了城牆堡壘之後,不僅確保軍事上的地位,也保護了城內發展的商業活動,法庭、教堂、官邸住宅、軍械庫、街道等,都經過規劃,恬靜祥和的鋪陳在古城內,時光在這裡似乎停滯不動,讓人神然懷想過往的悠悠時光。
刊載於 2005/01/19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