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7

【台北】白堊紀咖啡廳(已歇業)


吃得好脹之380套餐,其實我喜歡的是舒適的空間,每次都做在一張大桌子上好像在家一樣放肆,所有的東西都攤在桌上,不過,這應該不是很好的示範。

【台北】GetMore Lab



一進門的手沖咖啡用具吸引了我,在吧檯的老闆,還有在吧檯內的工作人員,簡直是跟整個空間合體,還有外漏的紅磚,流行的3C產品搭配老縫紉機,那種新舊融合的企圖隨處可見。

我點了一杯巴布亞新幾內亞,等著朋友來跟我說故事。— 在 getmore lab 。

2013/06/06

【台北】AMAO Coffee,三萬杯咖啡

今天喝了一杯瓜地馬拉,層次超多樣,我說不出是怎樣的風味。隔壁那桌客人的討論,是台北市市民平常的討論話題,騎腳踏車、運動、敷臉、保養,平常的工作與生活的種種,我想應該是我這個人太奇怪吧!太平常的事情,對我沒有甚麼感覺。


從老闆堅定的表情,還有從他討論咖啡的氣味中,可以知道他有某種堅持,經常在門外抽著菸,總是很恭敬的歡迎客人來品咖啡香。

咖啡館老闆也是咖啡館內外的一個風景。

而我經常很矛盾的,體驗書寫完一家咖啡館,就很少回頭,總是在找還沒有造訪過的咖啡館,我會推開一家咖啡館的理由,我自己也不之知道,或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尋

2013/06/04

【台北】COFFEE 88



今天來的兩家咖啡館都有養狗,歐葉,會跳上跳下,還會開門,我一直深怕牠被門夾到,或是跳太高下不來,一整個很像貓的行為,卻很有狗的熱情。

路過的人都知道這隻狗的名字,都會跟他打招呼。跳的超高,很多人幫牠拍照留影。

今天點了耶加,有點過淺。

架上陳列了各式的手沖工具,台灣的創意商品設計,真的很方便,沖咖啡變成一種享受。— 在 COFFEE 88 咖啡捌拾捌。

2013/06/01

【台北】龍泉里軼事



今天這場應該算是師大大水池之回憶錄,來的人大多是附近居民,話夾子一開,所有人都落入回憶的漩渦,瑠公圳的支流霧裡薛圳,不過霧裡薛圳的開發早於瑠公圳,所以稱支流也怪怪的。

龍泉里裡面有一個讓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條水圳道流過去,還有些小轉彎,但是那個水池不知道何時(可查),被填平了,就是現在的育成中心,我這代的人應該是完全沒有這類的記憶,再過幾年,大家對"水圳"可能就完全遺忘。

這就是歷史的悲哀?— 在龍泉里里長辦公室

2013/05/28

【台北】鳳朝三味的人生酸甜苦

多次來這裡,看著復刻版的日式奶油燈,非常多樣式,背景卻是很潮的現代設計裝潢,但不衝突。閉目養神,聽著磨咖啡豆的聲音、打冰沙的聲音、洗盤子的聲音,還有義式咖啡機打奶泡的聲音,加上店裡放的爵士音樂,客人聊天的聲音,不少年輕學生坐在吧檯在此念書。這或許是一般台北人的咖啡時光,晚上八點半。



我每星期二會來這家咖啡館,除了有好喝的單品咖啡之外,其實是因為小水瓶每周二、五晚上要上數學課,貪圖可以在附近等候,剛好可以輕鬆的看本書,或者打開電腦寫篇網誌。

住木柵那麼久的時光,這裡從來不缺餐廳、火鍋、麵食、麵包店、小吃店,也不缺速食、外送店,生活機能比台北市中心好,價格又便宜了許多。但是,總覺得這裡缺乏可以久坐的咖啡館。興隆路四段這一路過來,有診所、藥房、髮廊、餐館,來這邊念書的高中、大學生不少,也經常看到附近的居民來外帶飲料回家。

社區型的咖啡館很多樣性,無論老少,還有七十歲的老伯在划手機,聊天的熟女們,念書的大學生,熱戀中的男女,還有像我一個人看著電腦傻笑的人。三位大叔喝著咖啡聊天,後面有一個媽媽帶女兒來寫作業,大桌子那邊有兩個帶筆電來工作的年輕人。吧檯有兩個國中、高中生在念書寫作業。

尤其,又是在看這本潮人物。讀了洪致文老師的山手線,簡單的事物,只要一直重複做到熟練,就是不簡單。我覺得這家咖啡館在木柵這個地方,應該算潮的吧!

有天點了手沖有機黃金曼巴,那種味道,簡單,口中的味覺,這一切都不是那麼簡單。配著音樂,讓我進入一種夢幻不切實際的感覺。今天點了耶加雪菲,這邊的菜單寫著耶加雪夫,老派的咖啡人一定會嫌太酸,一杯從熱到冷的咖啡,有著不同的味道,那種變化是人生中不可不品的一種滋味,現代人因為接觸太多科技產品,交朋友容易了,但丟棄朋友也跟翻臉書一樣容易,就像喝淺焙的咖啡一般的三種風味:酸、甜、苦。

我喜歡一個人到咖啡館喝咖啡,靜靜地想著事情,好像自己是孤獨的。打開電腦,看著別人的臉書,即使按了幾個讚,就好像跟朋友有了些連結,看著專心唸書寫作業的同學,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孤獨。

2013/05/26

【台北】入夜 shots mrkt 咖啡館,任性的台北人

來這裡很多次,老闆用金屬濾網手沖,剛好問了一些使用心得。打電話給住在附近總是忙碌的製片工作者,又不在家,跟他約了好幾次都無法很悠閒的坐在咖啡館聊。看著書架上的柯裕棻的小說,還有電影、攝影相關書籍、雜誌,我想這家店的老闆,應該也是個製片工作者吧!放的音樂也很獨特,問了老闆說大概歸類在後現代搖滾的電子音樂。


我迷上了拍人的側身、人影,還有即將入夜的咖啡館

這裡的裝飾開業這兩年有點改變,但仍不改初衷,愛迪生燈泡、木頭桌椅、清水模地板、藝術電影酷卡、店中央用傳統底票裝飾、明亮的落地窗,牆上有一些黑白攝影作品,對比強烈,一種後現代加上極簡的混合體,攝影作品有些灰色的頹廢趕,有些想要吶喊的衝動,但整間咖啡館乾乾淨淨地有點像黑白電影片場內的場景,大同電扇旋轉著,有種復古但有不古的新潮味。門口還有破報有關地下社會的青年紀事,一種追求自由的象徵。

老闆好像很堅持每一個產品都要有故事,每一種莊園咖啡豆、每次採收背後都會有不同的故事,喝著咖啡的同時看這一張簡單的說明,會有身歷其境的感覺。恰如這家店的主題,很重視攝影構圖,一個很電影、也很攝影的咖啡館。

我喜歡坐在落地窗邊,看著外面的人來人往,任性的小孩子用力的拍打著禿頭的父親(或是阿公),還有小朋友死命地要掛在父親的脖子上,車子來來往往從來沒有歇息過。下午有外勞推著老阿嬤經過,老阿嬤推著輪椅任性的要自己走,又有另一個老阿嬤自己駐著拐杖,無論是老的小的,這裡的人都很任性的感覺。

老闆任性的維持這樣的風格,我好像在電影院內被觀賞的玻璃櫥窗內的楚門,在鎢絲燈下看著電腦的世界。而我也任性的要在咖啡館內寫著我的咖啡館的人生。

shots mrkt.
http://shotsmrkt.com/
店址:台北市松信路 213 號
電話:02-27602833

2013/05/23

【台北】周德偉先生的毅力,讀《落筆驚風雨》

之前,在帶領一些導覽活動的串場時,我曾說過周德偉先生是『做一半』先生,講的大家為我捏了幾把冷汗,其實,這也只是幫助大家記憶,希望周德偉先生別在意。在讀一些周德偉先生的自傳《落筆驚風雨》,那些做一半的事情有其時代背景,從另一面看來,周德偉先生真的非常有毅力的把做一半的事情持續的做完,遺憾的是自傳寫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大家可以去觀察紫藤廬或許可以得到答案。

1916:考入湖南第一聯合中學,1919年四年級肄業
1920:北京大學預科,1924沒有讀完就離開
1924-1933:流浪了九年(自傳),其實是加入汪精衛政權
1933:公費赴英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海耶克)
1935:柏林大學哲學研究院,1937年中日戰爭,公費停止。

周德偉先生從小就不喜歡與童伴鄰居玩樂,總是待在家裡,後來家人給他去唸私塾,從小就受到儒家思想。上中學大學的時候,不是父親身體不好就是兄長病逝,所以沒有完成學業,後來發現各個政權都爭權不為民生,也只有經濟能救中國的政治,於是取得公費留學,但因為戰爭因素又中斷學習。所以『做一半』還能那麼有毅力,還真的不容易。

1950年來台,曾在台大、政大兼課,並擔任財政部關務署署長。所以在他的住處(現為紫藤廬)邀請學術界人士討論聚會,有系統地介紹海耶克的思想,並鼓勵殷海光翻譯《到奴役之路》,也自己翻譯八十萬字的《自由憲章》,讓這個地方成為自由主義學者討論的場所。

1961年,颱風吹損了屋頂,是老紫藤的樹蔓生的結果,於是房屋被改成西洋古典風格的洋房,有上海風味,也有個壁爐冬天可生火取暖。今天老紫藤的根遍佈房屋底下,從房屋各處角落的地板縫冒出,我想像著若廁所冒出紫藤花,那會是怎樣美麗的奇景呢!

【台北】在保安捌肆遇到上海張愛玲


淳子老師的『民國瑣事』是這兩天才閱讀,在中國上海租界的女人們,軍閥、大臣貴族之後,上海的租界內外,有段複雜的人際交往,今日在大稻埕的洋樓內,講著這些老上海的故事,這是我小學時候在這種洋樓內上課後輔導(補習),所料想不到40年後會有這樣的交流活動。時光,真是歷史的一個嘲諷者。


淳子老師一談起老上海的女人,整個表情與精神就跳躍了起來。

當年我到常德公寓下張望,如今在樓下有家張愛玲咖啡館,我想再去幾次上海,來比較與台北咖啡館的不同,靜安寺的神像應該還存在著?而當年張愛玲來台北、花蓮,又有那些故事?看看淳子老師的書,都可以得到一種感性的比對。

淳子老師說他當年登上常德公寓的頂樓,還請攝影師試著拍出當年張愛玲拍胡蘭成的角度,竟然是爬到露台外沒有護欄的地方拍的,可見張愛玲不怕死的個性。

跟永樂座老闆娘寶兒談到張愛玲與胡蘭成,她說張、胡做愛做的事情都做到整組壞掉了。張面對這個成天泡女人不爭氣的老公,後來就離開了胡。到了美國後張愛玲嫁給了美國老作家,身體不好中風(我有時候會跟張愛玲小說的怨女、金鎖記內的軟骨症老公會混搭在一起),這與胡在一起是個強烈的對比。

在大稻埕這個日本人統治時期,台灣人居住地最繁華的時段,同時期的上海租界也是中國最繁榮的城市。這樣的比對,舉辦這樣的活動也特別有趣。

2013/05/17

【台北】有關這座城市人與人之間的『介質』

散步、設計、書店、咖啡館、藝廊、雜貨店,翻閱了最近的雜誌,都是這類的話題,雖然很高興都是用導覽的方式來介紹這些地方,用生活的態度來報導。但這一切缺少了歷史,就少了根。沒有過去,也就沒有現在。生活是這樣,有時需要失憶的不在乎,但有時卻對過往有所堅持的態度。



不過,推廣街道散步與導覽,至少是一種進步,回顧以往公部門花了大筆經費建菜市場,但沒有人要進菜市場買東西,還是在路邊買菜。然後花了大筆錢整修公園,停車場不夠,又把公園、校園操場挖開蓋停車場,然後樹木長不成,公園變成很熱的烤箱,現在連下棋的退休人士都沒有了。

城市的進步,除了公共基礎建設:排水、汙水、馬路、廣場、公園、市場等之外,還有介於硬體建設與軟性生活之間的介質,這個介質是甚麼?一般人並沒有共同一致的共同標準。例如公部門放的煙花,補助藝文展演活動,或者花更多錢辦城市博覽會等等。

大拜拜的活動,一哄而散沒有效果,不能持續的政策,究竟能夠帶來多少觀光客,或是引進多少財源,甚至對地方來講還變成環境的破壞。

從媽祖遶境進香等民間慶典來看,民眾自發性的掏腰包提供吃住給前來朝聖的信眾,每年舉辦越辦越大越熱鬧,不知道我們的公務人員夢醒了沒有?

剛剛提到所謂硬軟體的介質有哪些?例如小型的社區導覽活動,一家特色咖啡館,一間小的文化展覽館,甚至只是小小的餐飲店,都可以做好這中間的工作。

以往這類的工作隱身在鄰里間的雜貨店,或者在公園跳舞運動的長者,甚至是公司的福委會、社團之中。漸漸地雜貨店已經被 7-11 取代,這中間的介質變成生冷的錢幣,再變成摸不到的悠遊卡電子錢包。

這個介質還有包含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活動,轉化成手機、電腦網路的臉書,於是人們不再重視現實世界中的美學,只要手機、電腦螢幕夠大,隨時都可以換上喜歡的背景,而建築也是一樣的,四四方方的現代建築,怎麼看都沒有七十年以前日本時代所蓋的還要漂亮。

就在我們公部門還沒有搞清楚古蹟的營運與管理,或者是台灣的觀光熱點在哪裡的時候,最近一本本的雜誌,介紹一家家新開的咖啡館、書店、生活雜貨與各式的料理餐廳,就現實面來說,這些店家是唯一用這樣的方式來支撐營運,但是就店家老闆的理想性而言,他們的夢想絕對不只是這個樣子而已。

推廣公平貿易、友善小農、賺取生活、資訊分享、共榮共生的精神早就在這些店主之間透過無私的友情傳達到客人的心中,主客的關係在不同場合地點有著不同的變化,當政府還想用大筆的預算置入性廣告給媒體的同時,人們早就不看這些媒體了。

人們漸漸發現,靠政府只會餓死,唯有靠自己走出去,從自己家裡做起,變成一家家的特色小商店,不一定要開放給所有人,只要開放給朋友、同好,有彼此共通的語言,即使剛開始並不認識,很快的也可以變成好朋友,分享彼此的所有,共榮生命的美好。

這個月,我看到這座城市有大大小小不少的活動,歷史街區的導覽散步,或者是用藝術家的角度、設計師的說法來晃蕩於這座城市,也有文化創意的導覽,品咖啡的教學,生活雜貨的店家巡禮,這就是我認為的介質,是一個生活的文化運動,從這些介質發酵而改變。

或許,我們不用再背負起歷史的重量,四百年前航海時代鄭芝龍所處的海賊王年代,台灣人出海捕魚就很艱困了,後來一卡皮箱就可以出國做生意闖盪的年輕人,這些我不知道是否某個程度代表著台灣人冒險的精神。而我覺得透過散步,我們正在自我定位,期望在這座城市,留下比瑠公圳還要堅強的種子,雖然這些水圳都已經不存在了,但透過雙腳,我們正在創造另一個這座城市的文明,透過這些『介質』,我們需要長出『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