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3

【智利】20160823@12:復活節島,南島語族,原住民地上轉穴居的悲歌

智利的相簿: https://goo.gl/photos/NcReB5gE1WEsVocz5



這一尊摩艾,曾經在 1982 年的大阪博覽會上亮相,1960年發生大地震,海邊那十五尊摩艾像受海嘯、地震影響而傾倒,1992年日本資助大吊車復原這個祭壇,並把摩艾像重新立好。

在大英博物館,或美國的自然史博物館,都可以看到摩艾石像,這樣的文化交流,都有其歷史因素,日本這樣資助也不是冤大頭,在宮崎縣就有複製了摩艾的石像,這七尊石像與大部分復活節島上的摩艾一樣是面背對這大海庇佑著他們的子孫。但在復活節島上這七尊原版的石像卻是面對著大海的。

人類是很奇特的動物,在複製地標的時候同中求異,或許這是文明得以進步的原因?

反思我們在任何博覽會中,是否有抓緊文化交流的機會,學習別人的文化專長呢?好像這部分的比例都很低,或許我們連自己文化都不太認識吧!(嘆)

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取得勝利,為何在二次戰爭時一路向南挺進,然後又自不量力的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其實,翻開地圖或拿地球儀來觀察,一下就了解了,整個環太平洋島嶼都是火山地震帶,已經了解了熱帶雨林的氣候與文化,這樣建立一個狹長型的島嶼帝國,若有堅強的海軍,是很難被別人(美國)攻克的。

智利、祕魯原屬印加帝國,是狹長的高山地形,長年受到地震影響,而印加帝國透過強大的石刻卡榫的技術,讓大型建築在地震中不會倒榻。

南島語族的原住民,從台灣出發,透過航行在小島間移民、生活、散布出去,這樣的獨特性在復活節島看到了些許的交流,有一個祭壇有印加石刻的痕跡,而鳥人的太陽崇拜與埃及、印加的太陽神傳說是否有關連?更多的DNA鑑定,說明了島上的雞與台灣的雞有密不可分的關連性。

但是讓我百思不解的是既然這些石像那麼容易傾倒,為何不加強這樣的結構,讓他不倒,或者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反正地震海嘯也不是每天都有,倒了在把石像重新立起來就好了。

從台灣到復活節島,這樣的文化交流,花了幾千年的時間,而我坐飛機只要兩天就可以看見,或許哪天應該從澳洲、大溪地那邊飛過來,真正的體驗南島語族生活的異同。

*原住民地上轉穴居的悲歌



看過大部分有關復活節島原住民生存的歷史,不外乎是南島民族踏入了這個森林密布資源豐富的島嶼,於是在此開墾、雕刻,也因為隨船帶來的老鼠,吃盡了島內的資源。

這樣的說法儘管有眾多的考古佐證,但我還是覺得相當不可思議,島上原住民真的有那麼愚昧嗎?

森林的消失,大型樹木不再生長,人們也不再製作摩艾石像,部落戰爭不斷,鳥人競技取代了人吃人的殺戮,這中間應該有個過渡時期。於是,考古學家發現了復活節島上有不少的洞穴,洞穴口堆滿了石頭,從外面要進入洞穴,還真的不容易。

洞穴內有原住民完整的骨頭,到底單純的只是墓穴,還是因為躲避不同族群的殺戮,所以會有這樣的防禦工事,甚至,一個洞穴會有好幾個出入口,若被攻擊,還可以從別的出口逃生。

原以為鳥人競技取得領導權的方式可以解決這個島嶼資源耗盡的問題,但好景不常,1722年荷蘭的航海家發現了這個地方,復活節島就好像一座動物園,不時有人類探險的足跡,之後的奴隸販賣,傳染病蔓生,到處是曝屍、人骨,讓這座島嶼變成了死人島。

洞穴遺跡,可以補全復活節島的原住民活動歷史,這是目前考古學家的研究,也比較少人提及的一部分。





或者到這裡觀看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419749/index_1.html


看日出


復活節島本來是沒有大型動物,馬是最近島上的人放養的


部落的人會在家門口放置這種火山石,然後挖一個洞接雨水使用


有趣的植物


住家的石頭,除了那個可以插竹子樹枝的洞,邊邊還有裝飾刻痕


跟澎湖類似的石堆,植物可以生長其中



採石場看板


摩艾像不同的火成岩,各有不同的用途,左二是黑曜岩,材質輕又銳利,可以作為雕刻用具,最近 iPhone 7 很珍貴的顏色


左邊的火成岩材質輕,顏色又很像髮髻


採石場有很多未完成的摩艾,有可能不夠大不夠高,也有可能製作到一半失敗,被遺棄在此


打坐的摩艾


商店街與製作摩艾商品的大叔


摩艾像大多是長形,這個寬型的摩艾像比較像原住民


棕梠樹復育,考古學家認為復活節島以前整個島長滿了棕梠樹


原住民相信這個島是世界的肚臍,而肚臍的肚臍就在此,能量很強


金黃色的夕陽


鳥人

2016/08/22

【智利】20160822@11:復活節島,摩艾石像《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裡去?》

智利的相簿: https://goo.gl/photos/NcReB5gE1WEsVocz5




整座島嶼都是火山岩,摩艾石像的身體與頭上的髮髻是不同的火山岩,眼睛用珊瑚上色,島上不同的採石場提供了石像的石頭,實際看過整個島的環境,雖然搬運、立起來極為困難,但是還是可想像出來,運用木材滾輪與小石頭的槓桿原理,這些代表祖先的石像背對著海洋,面對著聚落,守護著子孫,石像的底下還是族人的墳墓。



摩艾石像後來在整個島上幾乎被推倒,大家對於這樣的現象眾說紛紜,有的說是族人內鬨,互相猜忌,有人覺得被大浪推倒或是地震,又為何推倒的方向總是臉朝下呢?





看板,說明這些石像如何被搬運過來,也說明如何加上髮髻


這個導遊的導覽手冊,對於考古學有很清楚的說明(點這裡進去


奇怪的幸運草


面對摩艾像的住家,推測可能是部落酋長,或是祭司的家,橢圓的石頭基座除了可以插上竹子的洞之外,還有簡易的美化裝飾紋,這個屋子周圍用竹子圍起來,用茅草蓋屋頂,門口還有可以接雨水的大石缽。


高更踏上了外祖母的追尋出路前往大溪地追尋,但是他到的地方往往又被所謂的『文明』所侵入而改變原本的純樸。

高更所處的年代,1848-1903年,對比與當今,同樣是處在一個M型社會的結構中,貧富差距很大,大航海殖民時代,歐洲工業革命,金融市場崩盤,這不跟目前這十年來有著類似的現象。當年在巴黎文壇中雨果書寫社會中下階層窮苦的狀況,高更從有錢的證券金融業到窮苦潦倒的畫家,這樣的體會應該特別深,而我們經常搞不清楚高更要追求甚麼?無非是一種原始,一種還未開發的源頭,或者說是一個伊甸園、香格里拉、桃花源。


復活節島、大溪地,對於文明的衝突,有那麼神似的發展,或許,全世界也都是如此?

2016/08/21

【祕魯】20160821@10:鳥島、納斯卡文明

祕魯的相簿 https://goo.gl/photos/XvNUqS3T5cRTncba9


原來住的旅館那麼美,昨晚去沙灘散步都沒發現


旅館旁就有碼頭


這個鳥島的導覽員可以在船搖來搖去之下很清楚的講話,實在厲害


還未到鳥島前的一個海灘


鳥島上還有一些海獅


PISCO 海港


海港街景


準備坐小飛機起飛,去看納斯卡線


工廠、葡萄園酒廠


我一直覺得照片中的納斯卡人,是海綿寶寶卡通中章魚哥的原創!




自從人類會用手紀錄歷史後,古文明的發展開始快速的轉動,除了巨大的建築之外,在沙漠地區因為長年沒有下雨,利用石頭以沙漠為畫布所建立的動物圖案,有著跟一夜之間所出現的麥田圈,讓人有些與外星人神秘事件的聯想。

納斯卡線的發現,是人類發明飛機之後,但其實在山丘上的至高點也可以看到這些巨大的圖騰,這些動物在納斯卡人的眼中,到底是多麼的重要呢?

此外,納斯卡人的造型,被廣泛的使用在科幻、星際電影、原住民相關電影身上,可見這個民族的行徑,也讓人吃驚。

祕魯的沙漠距離海岸線不是很遠,海洋資源豐富,納斯卡人選擇在河谷的生活模式,雖然古文明人類都是靠天吃飯,但是若到海邊的潮澗帶,或是能夠出海捕魚,也就不會沒有下雨乾旱而受苦了,所以,納斯卡人是不是跟海邊族群有些征戰而不願意出海。

這些納斯卡線所畫出常見的動物,自今在亞馬遜河流域發現,以河谷為主的生活模式,也顯露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