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8/23

【智利】20160823@12:復活節島,南島語族,原住民地上轉穴居的悲歌

智利的相簿: https://goo.gl/photos/NcReB5gE1WEsVocz5



這一尊摩艾,曾經在 1982 年的大阪博覽會上亮相,1960年發生大地震,海邊那十五尊摩艾像受海嘯、地震影響而傾倒,1992年日本資助大吊車復原這個祭壇,並把摩艾像重新立好。

在大英博物館,或美國的自然史博物館,都可以看到摩艾石像,這樣的文化交流,都有其歷史因素,日本這樣資助也不是冤大頭,在宮崎縣就有複製了摩艾的石像,這七尊石像與大部分復活節島上的摩艾一樣是面背對這大海庇佑著他們的子孫。但在復活節島上這七尊原版的石像卻是面對著大海的。

人類是很奇特的動物,在複製地標的時候同中求異,或許這是文明得以進步的原因?

反思我們在任何博覽會中,是否有抓緊文化交流的機會,學習別人的文化專長呢?好像這部分的比例都很低,或許我們連自己文化都不太認識吧!(嘆)

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取得勝利,為何在二次戰爭時一路向南挺進,然後又自不量力的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其實,翻開地圖或拿地球儀來觀察,一下就了解了,整個環太平洋島嶼都是火山地震帶,已經了解了熱帶雨林的氣候與文化,這樣建立一個狹長型的島嶼帝國,若有堅強的海軍,是很難被別人(美國)攻克的。

智利、祕魯原屬印加帝國,是狹長的高山地形,長年受到地震影響,而印加帝國透過強大的石刻卡榫的技術,讓大型建築在地震中不會倒榻。

南島語族的原住民,從台灣出發,透過航行在小島間移民、生活、散布出去,這樣的獨特性在復活節島看到了些許的交流,有一個祭壇有印加石刻的痕跡,而鳥人的太陽崇拜與埃及、印加的太陽神傳說是否有關連?更多的DNA鑑定,說明了島上的雞與台灣的雞有密不可分的關連性。

但是讓我百思不解的是既然這些石像那麼容易傾倒,為何不加強這樣的結構,讓他不倒,或者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反正地震海嘯也不是每天都有,倒了在把石像重新立起來就好了。

從台灣到復活節島,這樣的文化交流,花了幾千年的時間,而我坐飛機只要兩天就可以看見,或許哪天應該從澳洲、大溪地那邊飛過來,真正的體驗南島語族生活的異同。

*原住民地上轉穴居的悲歌



看過大部分有關復活節島原住民生存的歷史,不外乎是南島民族踏入了這個森林密布資源豐富的島嶼,於是在此開墾、雕刻,也因為隨船帶來的老鼠,吃盡了島內的資源。

這樣的說法儘管有眾多的考古佐證,但我還是覺得相當不可思議,島上原住民真的有那麼愚昧嗎?

森林的消失,大型樹木不再生長,人們也不再製作摩艾石像,部落戰爭不斷,鳥人競技取代了人吃人的殺戮,這中間應該有個過渡時期。於是,考古學家發現了復活節島上有不少的洞穴,洞穴口堆滿了石頭,從外面要進入洞穴,還真的不容易。

洞穴內有原住民完整的骨頭,到底單純的只是墓穴,還是因為躲避不同族群的殺戮,所以會有這樣的防禦工事,甚至,一個洞穴會有好幾個出入口,若被攻擊,還可以從別的出口逃生。

原以為鳥人競技取得領導權的方式可以解決這個島嶼資源耗盡的問題,但好景不常,1722年荷蘭的航海家發現了這個地方,復活節島就好像一座動物園,不時有人類探險的足跡,之後的奴隸販賣,傳染病蔓生,到處是曝屍、人骨,讓這座島嶼變成了死人島。

洞穴遺跡,可以補全復活節島的原住民活動歷史,這是目前考古學家的研究,也比較少人提及的一部分。





或者到這裡觀看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419749/index_1.html


看日出


復活節島本來是沒有大型動物,馬是最近島上的人放養的


部落的人會在家門口放置這種火山石,然後挖一個洞接雨水使用


有趣的植物


住家的石頭,除了那個可以插竹子樹枝的洞,邊邊還有裝飾刻痕


跟澎湖類似的石堆,植物可以生長其中



採石場看板


摩艾像不同的火成岩,各有不同的用途,左二是黑曜岩,材質輕又銳利,可以作為雕刻用具,最近 iPhone 7 很珍貴的顏色


左邊的火成岩材質輕,顏色又很像髮髻


採石場有很多未完成的摩艾,有可能不夠大不夠高,也有可能製作到一半失敗,被遺棄在此


打坐的摩艾


商店街與製作摩艾商品的大叔


摩艾像大多是長形,這個寬型的摩艾像比較像原住民


棕梠樹復育,考古學家認為復活節島以前整個島長滿了棕梠樹


原住民相信這個島是世界的肚臍,而肚臍的肚臍就在此,能量很強


金黃色的夕陽


鳥人

2 則留言:

  1. 好棒的分享!!謝謝水瓶子老師。但影片後續沒有了?

    回覆刪除
    回覆
    1. 影片有上下,理論會自動跳,但可能大家現在用不同的設備看,我把它補上

      刪除

如果您對這篇文章有任何想法,都歡迎留下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