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25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65-臺北城牆石跑到哪裡去了呢?



城市慢步第六十五集:臺北城牆石跑到哪裡去了呢?

這一集節目帶大家來看「不存在的遺跡」,清代建台北城時的高聳城牆,石頭從哪裡採、怎麼運,日本人為何拆除,之後又到哪裡去呢?

利用水運,採唭哩岸石、觀音石以及位在大直、內湖的採石場運到城中。水瓶子推薦台北文獻季刊第188期——「漫遊前世 管窺未來 台北學 由此入門」,這本介紹的台北學。1874年牡丹社事件之後,沈葆楨建議將行政中心從府城遷到台北,宣示性做法就是蓋城牆,可是水鄉台北的鬆軟沼澤地怎麼砌石?所以要先種竹子養地,穩定土壤結構,才能蓋好城牆。

後來,日治時期為什麼要拆城牆呢?有破壞風水的說法,近來考究是為了公共衛生,以及讓濕熱的台北城保持通風。日本人打算拆五個城門,先拆西門,地方文史工作者抗議,於是其餘的城門就做成圓環。城牆石再利用出現在哪些地方呢?有地下排水道,現址華光社區、台博館南門園區內的洋式小白宮、撫台街洋樓等等,有趣的故事,打開聲音聽城牆石的前世今生!(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2017/01/23

社區內的圖書室


想請問大家,若社區內是否有圖書室,書架上的書是如何流動的呢?都是破破舊舊的,還是社區很有錢都會買新書,還是有人讀完就捐出來?還是都是壹週刊這種八卦雜誌呢?我很好奇,要不要大家拍個照片傳上來給大家瞧瞧呢?

若社區有這樣的空間,我其實是非常願意去當志工的。要維持一個圖書室、圖書館或是書店,最重要的不是只要有書就好了,大家都忽略了還要有管理人員,還要有選書,而且,書還是要流動的,這很難!但我覺得這樣的管理人員,是可以有志工的。

看大家的討論,很悲觀:
https://www.facebook.com/tripwriter/posts/10211166890115686

2017/01/22

少子化,學校再生能做甚麼?


少子化,台北市應該很多學校的班級變少,是否要廢校應該傷透腦筋,面臨這麼大的空間要釋出,如何再利用,是否大家有想過呢?

京都有些學校被當成藝術展覽館、漫畫圖書館、咖啡館等。台北有一些學校有出租給藝術家作為工作室,或給小劇場做排練場所,這些也都不錯。

我覺得是否可以作為二手用品再生的基地,把社區商店街的功能納入,並作為綠化綠能具體實踐的場域,並讓建築師可以競圖規劃。

我們的市場往往都在馬路旁,是否可以透過這樣的空間,健全市場的機能呢?

看大家的討論:
https://www.facebook.com/tripwriter/posts/10211153891070718

2017/01/21

【台北】青鳥書店,《在台灣尋找Y字路》



參加很多次閱樂書店與青鳥書店的活動,今天是第一次跟書店界的林志玲談談經營書店的甘苦,原來在電視媒體界當時,我們認識的共同長官還不少。

雖然只是短短十分鐘的攀談,我非常認同要把書店的選書往深度挖掘的方向,我發現她翻開一本本的選書,眼睛突然亮起來,說著這本如何如何,那本怎樣怎樣!並希望我能寫出《365日。:日常生活與餐食》這樣的書。真是感謝蔡姍姍小姐,我也希望我有功力可以書寫深入淺出的內容啊!

今天是玉山社《在台灣尋找Y字路》的新書分享,也是一本表面看起來非常淺顯易懂的書,但是內容真的不簡單的深入,我花了好多時間講述都市改正的一點點的細節,就花了不少時間,希望Y字路能夠勾起大家認識台灣特有的文化與風情。— 在青鳥 Bleu&Book 。

《同盟鶼鰈》(英語:Allied)與《小王子》



看老導演的電影,雖然是商業片,但是看運鏡、剪接、走位,都會似曾相識,每一幕都可以當成教材,彷彿在哪部電影中看過,不知道導演要跟誰致敬?絕對可以比對出十部電影以上有類似的拍攝手法。

一開始是《北非諜影》,後來又變成了《北非謎情:飛越撒哈拉》,挖礦的那一段,用撲克牌來賭博,然後要考磷酸鹽的化學式,說明了摩洛哥的工業產品。加拿大的魁北克、安大略的法語腔調,英法彼此嫌惡到了同盟,這部片簡直是考驗二十世紀的歷史,戰爭時期的同盟國關係等。

不知道為何?我一直想到《英倫情人》,或許只是沙漠、飛行員、情人、同一個年代相關而已,跟這部片應該沒有任何關聯。

後來,我覺得布萊德·彼特好像要飾演《小王子》的作者聖修伯里的真實人生,他的作品談的『愛』,除了男女愛情,還有對小孩的愛,超脫了戰爭與國家的藩籬。

PS. 為何電影行銷,都很表面呢?不是八卦主角離婚,就是撲朔迷離的愛情,這齣片的愛情絕對是很真實的

【台北】欒樹下書房,喜閱新春小書展:飲食文學、旅遊文學



我這樣拍出來,不知道大家就不去逛書房了呢?

翻閱書中的內容,帶幾本書回家,走春時就不會那麼無趣了。

PS. 美麗島紀行被我買走了— 在欒樹下書房。

《在台灣尋找Y字路》作者:栖來光小姐,譯者:邱函妮小姐,只是寫序:水瓶子先生



在青鳥書店舉辦的新書分享,當時看完栖來光小姐的書稿,覺得這個日本人真厲害,這個島上發生微不足道的小事,透過他的觀察文字,覺得生活在台北還真有趣,例如:平常根本不會注意到的小廟,廟前會有布袋戲的表演,還有這個廟隨著當時移民來台的是哪個族群等等,或許是我們對周遭生活太『無感』,對這樣的事情覺得太『平常』了而不關注。

邱函妮小姐私下跟我說,翻譯的時候遇到很多困難,倒不是因為這些歷史地理的因素,而是這個作者有時候太跳,她回頭看著『北門君』跟她微笑,許多地景地貌經常會有擬人化,所以到底是要翻譯成『君』,還是『桑』,傷痛她的腦筋。

這點觀察我倒是沒有在意,或許念藝術的人,大部分都會把自己的感情放在文字內,我想邱函妮小姐本身的研究讓她非常的理性,實事求是,這樣的翻譯者,的確也讓這本書添加了不少理性的價值。

若有機會的話,利用假期,好好地在咀嚼一次這本書。— 在青鳥 Bleu&Book 。

2017/01/19

【台北】小黛



不只是溫度,還有層次,深藏在內心的情感是濃厚化不開的滋味,閱讀小黛的文字,宛如打開厚重的皮囊,一股揮不去的皮臭味。

摘錄小黛《家族記憶》的自序:

*******************

這些年,我常在想,如果人的一生知道自己的天年,那麼是否真能收拾不安的心靈,而好好按部就班的活在這個世界上;如果那些追逐都是為了完成終點的成就,那些心底上的磨難最後是否能夠得到安撫,人生在世,不同階段與遭遇總令人思索這些無解的問題,在傾吐完過去的人生記憶後,其實也是一段自我的完結,我們捫心自問時通常也都有盲點,那是自處的位置角度的折線。

*******************

從 1999年以來認識小黛的文字,印象最深刻的是家族記憶系列,那時她住在通化街,從明日報到自行架設的部落格,我發現她不斷的在重新修飾這些文章,每次有 RSS Reader 提醒我有新文章,粗枝大葉如我,怎麼覺得舊文一直重貼,其實,我想她一直不斷地重新修改,這是她的作業,她用文字反覆的練習她的心思。

那時,我在練習寫小說,自己架設了一個小說網站,跟小黛要了一些文章連載,發了一些電子報,她的文字不需要編輯,文字就直接跳入讀者的心中,深刻的化不開。

如今,我想她作業已告一個段落,可以毫無遺憾的告別,這世間會有遺憾的,都是在人世間的我們。

春一枝時代的小黛,一個笑臉常開,無私無我的小黛,只要一句話,就可以把一個人看透的小黛,我反覆的咀嚼著這個有景深的小黛,撫觸著書封外衣上兒時的玻璃窗花圖案,打開層層對折的折線,原來,人生可以活得那麼有質感、有層次。

【台北】閱讀空間與閒置空間



我誠心希望公部門能夠利用捷運車站沒有租出去的空間,或是各局處有的閒置空間來放置圖書、展覽,要當圖書室也好,要賣書也好。

或者更重要的是,是否要規定每一個車站流量大的,一定要設置這樣的空間,而不是放一個資源回收箱,要大家漂書了。

台北市政府各局處、單位不同手腳的情況很嚴重,不知道這個建議對各局處團結是否有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