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挪威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挪威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01/02

《挪威的森林》盲目的愛戀與肉體的解脫

無疑地,這部片子是灰暗的,但也是非常唯美的。在無法自拔的處理自己心靈的同時,愛戀也回拉人進入另一個永無止境的漩渦而不自知,這樣說愛戀是盲目的嗎?像嗑藥一樣嗎?怎樣解脫?是不是要自殺才有可能?

日本

1987年男主角渡邊徹在飛機上聽到披頭四的『挪威的森林』,回憶他在1969年發生的一段故事,出生於1950年的男主角正值青春期,他的好朋友『木月』自殺,影響他的青梅竹馬『直子』,於是渡邊徹也被捲入這個令人窒息的關係,這齣戲有四個女子(直子、初美學姐、小林綠、玲子),都有不同的愛情觀,日本傳統社會生活中對女性的制約,在愛情中又找不到出路,於是就會產生這樣的結局。

維基百科:娜威的森林
臉書社團:挪威的森林(從小說到電影)

或許電影內有太多的性愛場景,會讓人覺得對內心戲的描述比小說要來的少,但我覺得短短兩個小時內要演出那麼多文字的小說,這部電影已經表現非常不錯,尤其是攝影李屏賓,用他習慣攝影機移動的運鏡模式,每個鏡頭即使不說話,都表現出了內心話。無論是強風吹的山嵐,還是令人懷舊的時代,當時的屋子擺設:時鐘、木屋、窗還有裝潢,若撇開劇情,光這些就讓我神然忘我了。

記得有個大學同學也是在車內引入排氣管的二氧化碳自殺,看到那一幕的時候,其實內心是非常震撼的,開演前幾分鐘演出『木月』光鮮亮麗的一面,但突然沒有理由的自殺死亡,然後渡邊徹用第一人稱的模式慢慢地撥絲抽繭,想要用很客觀的第三者來了解這些女子,但是,最後他竟然也進入了一個盲目而無法自拔的世界,做愛到底是一種愛戀,還是一種解脫,而自殺到底是不是一個出路?

等到『直子』自殺,『渡邊徹』打電話去找『綠』的時候,『渡邊徹』自己都回答不出來他自己現在在哪裡?這樣的結局是令人玩味的,有點報導文學的味道,也有點讓人反思與了解每個人的內心世界。

在那個年代(1969),無論東西方都有大小不一的社會運動,美蘇兩國的冷戰、太空競賽,這樣的『大我』一直被放大的背景下,個人的『小我』就被縮小。1970年披頭四樂團解散,也象徵那個年代的結束,或許對現在人來說這樣的年代已經逝去,有人認為那是一個荒誕不經,可以在演唱會現場嗑藥脫衣狂歡,享受性愛上的解脫;但也有認為那是一個革命的年代,藉由搖滾樂與流行文化,影響著人權發展與自由主義意識。

但,挪威的森林是非常乾淨的,稍微描述了那個時代的背景,說出了那個時代青少年的壓抑心理,我喜歡這樣的小說與電影,單純又平靜地說一個非常有張力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