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春II 李光裕/2001
台北市公共藝術品密度最高的地方應該就是這裡了,很多年輕朋友喜歡在一群飛舞的蟑螂旁邊照相,我卻對這隻手情有獨鍾。
這幾年去美術館,印象最深刻的是米羅及羅特列克的展覽,好像是好幾年前的事情,之後對現代藝術作品的印象就是刻意搞"驚悚",我想是不是我年紀大了,對這些利用聲光多媒體效果搞出來的東西沒有什麼興趣,有時候要到一個暗房間去看一些閃來閃去的畫面,然後有人尖叫,幾個玻璃鏡子排列在地上;或者電視機透過天線接收訊息播放奇怪的紀錄片,牆上有些數學符號代表現代文明之類的;而這次的美術館又展出一個作品,走進帶刺的門口暗房間,裡面放了無數的瓶子,似乎裝的是未成形的胚胎,每隔二十秒會有一聲巨響加上閃電光,我不敢多看,只能在心裡想,這不應該是藝術吧!這叫嚇人!
我覺得美術館可以多辦一些長期與國外博物館的交換作品的活動,或者真的趣購買一些知名藝術家的作品,慢慢建立知名度,不然總覺得雖然長在辦國內藝術家的展覽,可是好像這些活動都沒有累積性,或者我真的外行,希望大家能多給美術館建議。
來這裡,我還是喜歡在戶外走走,看看這些作品在公園與馬路間優雅的站著。
http://www.tfam.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