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次想要開車去漁人碼頭,沒想到居然迷路,反而到了正在興建中的十三行博物館,但是也沒機會進去參觀,這次專程從漁人碼頭要到十三行博物館,沒想到還問了好幾次路。
十三行博物館位於台北近郊淡水河畔的八里鄉,是北台灣第一座考古博物館。據說在民國44年,一位空軍少校架機飛過當地上空時,發現飛機上的羅盤有異常現象,推測該地可能藏有大量鐵礦,結果發現這些鐵塊,居然是史前人類煉鐵遺留的鐵渣,也因此讓這埋藏史前文化紀錄的遺址,得以再次展露光芒。又因為此地傳說在清朝,曾有商行十三家,在此聚集,稱為十三行庄,因此在十三行庄發現的遺址,則被稱為十三行遺址,而後來興建的博物館就命名為「十三行(音航)博物館」囉。
通常好事總是多磨,其實十三行遺跡早在民國44年就發現了,但十三行博物館卻在兩年前,也就是民國92年才落成,不管政府通常被認為多沒效率,也不至於要蓋五十年才蓋好一座博物館吧,原來這個珍貴的考古遺址,居然差點淪為污水處理廠用地,因此當時中研院則全面加快挖掘古蹟的速度,還好最後還是保留下珍貴的史料,不過在博物館的旁邊,就多出了一多超大型酒甕的建築,就是污水處理廠的建築設備,還好外觀有美化一下,不然畫面一定相當突兀。
十三行博物館除了保存了史前歷史的紀錄之外,博物館本身的建築設計也是相當特別,可以大致分成三大部分,建築主體象徵「海洋」,所有的結構軸線均以放射狀指向大海,全館凹陷於地下1.5公尺,要進入博物館前,需經過向下斜伸的斜坡,象徵走入考古學家發掘的地下寶庫。而入館之後,參觀完一樓後,再蜿蜒而上,即進入開闊的展示環境。水泥建築部分象徵「山形」,側邊的兩道高牆直指觀音山麓。山與海的交會處,是一座連結過去與現在、代表「時間軸」的斜倒八角塔。整個建築都充滿故事,即使是對建築沒什麼概念的我,也能依稀體會出設計者的創意。
這次的時間比較匆促,因此我們沒有時間在館內細細遊覽,只能走馬看花,很簡略的看個大概,下次來個淡水捷運一日遊,再好好的逛逛內部的展覽。
相關網站:
十三行博物館官方網站
台灣的世界級
人間福報電子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