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04

【比利時】歐盟的尿尿小童


1994/12/23 寄出

剛開始工作的那年,很多同學不是剛出國留學,不然就是找到出國的工作機會,只有我一退伍就投入忙碌的工作。

傳說1142年,哥特佛瑞德公爵(Duke Gottfried)領軍抗敵,落敗時,公爵將自己兒子放在搖籃掛在樹下,用來激勵軍隊士氣,擊敗敵軍,凱旋而歸。另一傳說是小童看到鄰居的房子著火,小童找不到水源撲滅,用灑尿把火熄滅解救受困的人,為了感念這個小童而在原地做個石雕像供後人憑弔。目前的這尊青銅尿尿小童像建於1619年,比利時雕刻家杜奎斯諾伊(Jerôme Duquesnoy)打造。不知幾年前去過一次,差點還找不到這個小童。

尿尿小童官方網站:http://www.manneken-pis.com

因為這幾年多次的搬家,不小心把所有保存的信件泡了水,只留下幾張明信片,一疊疊與朋友的書信往返,就這樣只遺留在大腦的深層,也不知道可否回憶的回來,忍痛丟掉了大部分的信件,只留下幾張明信片。如今回頭來看這張明信片,比利時異國的留學經驗,還有當地文化活動的觀察,讓年輕剛踏入社會工作的他快速的吸收經驗,而那時的我埋頭在無止盡的工作漩渦中。

如今,取得博士多年,他已經是副教授,兩個可愛的兒女,事業如日中天,我們一起看著歐盟經濟體的起飛,素有世仇的英法兩國,還有多種種族糾葛的歐洲民族,在共產主義垮台後慢慢地合作起來,他們不但珍惜自己的文化,也看到各小國生存的價值。

2006/05/02

【東京】銀座金迷



2006年4月,在日本五一黃金周前,三度來到東京。

抵達東京的第一晚,即來到銀座,重溫紙醉金迷的東洋聖地。銀座是日本金融中心,街道寬敞豪華,精品店一一排開,世界名牌若不在銀座設置專店,會「折損」名牌的形象。

照片見到的是在中央通與晴海通交叉口的鐘樓,這是日本老牌「和光」百貨的主建築,據說這是銀座的天價地標。遊客到此,不見到古色古香的和光鐘樓,好像不算到過銀座。

走在銀座的街道,不時見到專著和服的「貴婦」與步履微醺,個個狀似社長的中、老年男子,挽步同行。這絕對不像在台北林森北路見到的景象,原來紙醉金迷也可以這麼氣質優雅。

http://darwinlin.blogspot.com/

2006/05/01

【羅馬】四河噴泉

又是貝尼尼,一進入拿佛納廣場,就感受到歡樂的氣氛,街頭演唱的藝人拉著手風琴,將來往的遊客心情拉高了起來。



一看到誇張的四個巨人表情動作,真不知道該如何拍下這個作品,在這裡繞了兩圈,怎麼拍都不是很滿意,中央屢空的設計,一邊跑出的是馬,另一邊跳出來的是獅子,四個巨人中有個矇著頭好像要跌倒的樣子,代表尼羅河表示源頭還不知道,另外三個或坐或臥,代表恆河、多瑙河、普拉特河,1651年完工。

背後的對稱教堂還在整修,是貝尼尼的死對頭,波若米尼設計的聖埃格尼斯教堂,底下的房間有杜米先皇帝的圓形競技場的遺跡,羅馬式的鑲嵌地板。在拿佛納廣場的北邊還有這個競技場的入口遺蹟。南邊的摩爾人噴泉則是貝尼尼晚年的設計。

比較一下波若米尼設計的四噴泉教堂



據說四河噴泉的設計費以麵包稅來支付,太多概念在這個廣場,旅人來來往往,或許是整天下來走的很累,我在此坐了一個小時,天色已暗,人漸漸少了。

2006/04/30

【羅馬】卡拉瓦喬與法國教堂


1602年‧《聖馬太與天使》‧卡拉瓦喬‧羅馬聖路易教堂

在羅馬走三步就有一間教堂,其實我不並不信奉任何宗教,但是到教堂裡面去看藝術畫作特別有意思。

卡拉瓦喬(1571-1610)是義大利早期巴洛克畫家,原名米開朗基羅.梅裏西,後來以出生地卡拉瓦喬為綽號。作品拋棄文藝復興理想化的藝術形式,著眼於表現人,認為生活即是戲劇,一切經驗都來自物質,富有強烈的戲劇張力、真實性、感情色彩和鮮明的個性。宗教畫在他筆下,聖人也化身為普通的勞動人民。卡拉瓦喬在畫面佈局上也運用『光線』,來營造強光與黑影之間的對比的張力。

卡拉瓦喬是一個極度暴燥的人,沒事就找人吵架,因此多次入獄,在37歲那年,還在一場打鬥中過失殺人,逃離羅馬。他的畫作裏除了光影、構圖之外,也常可以發現二元分法所營造出來的張力(好/壞、平凡/神聖、黑暗/光明)。《聖馬太與天使》原創的第一次作品把聖馬修描繪成一個打著赤腳、衣著破爛、沒受過教育,天使認真努力的教他識字。由於委託者不接受,卡拉瓦喬只好重畫。

對卡拉瓦喬有興趣的人可以繼續看陳若漪寫的:開啟巴洛克時代的藝術家—卡拉瓦喬



1518年動工的法國人聖路易教堂,直到1589年完工,這間教堂成為許多法國名人的長眠之地。教堂正面外牆還有18世紀聖路易的雕像,此外還有結合法國與羅馬的盾牌標示。

連續在西班牙廣場山上的三一教堂及這裡看到兩座法國人的教堂,裡面的裝飾的確比較雅致,好像置身巴黎,很難想像1世紀的時候,羅馬人還曾經北討高盧人、西征西班牙。

2006/04/29

【羅馬】貝尼尼的大理石象與聖母教堂


2006/2/17 15:00

看這照片的背景就知道在萬神殿的後方,羅馬這城市到處有貝尼尼的作品,1667年設計。

這支大象背的方尖碑是從旁邊的敏妠娃神廟挖出來的,至今看不到神廟的遺址,但是卻有個聖母教堂蓋在上方,這座教堂是羅馬罕見的哥德式建築,呈T字型,有不少富麗堂皇的小祭室,也有不少的藝術品收藏。教堂的立面是17世紀重建的,但是教堂建設的歷史可以推到1280年,蓋在一座八世紀教堂的遺址(不知道是不是那座神廟?)



這教堂裡面是一些名人的墓地,有看到幾個教士的雕刻像長眠於此。還有米開朗基羅的『基督昇天』像等等。

貝尼尼在17世紀的時候大舉設計了羅馬城的公共建築,在萬神殿的上方曾經還有兩座唐突的鐘塔,至今已經看不到了,但在萬神殿裡面,現供奉在祭壇寶座上的銅雕華蓋,也是貝尼尼設計的。

在這個教堂閑晃了半小時,不知道相機出了什麼問題,是太陽太烈,還是沒有調好?這個中午拍的照片都不是很清楚。

2006/04/28

【羅馬】Maddalena 教堂


2006/2/17 14:30 Maddalena 教堂

或許是太陽大曬昏了,當時我在萬神殿的四處走來走去,找不到羅馬交易所,事後才知道在哈德連神廟的遺跡裡面,

經過了這個教堂前面好多次,但是她並沒有開放,這個教堂立面建於1735年,是洛可可式,表現巴洛克晚期的曲線,這個教堂長得很像四噴泉教堂--波洛米尼設計的作品,書上說裡面有描繪聖卡米洛(San Camillo)生平的作品。

聖卡米洛生於1550年,1614年死在隔壁的修道院中。1571年修道前,在奧古斯大(Augusta)的醫院工作,在那裡他的皈依漸趨成熟,決定獻身為受病苦煎熬的人服務。1586年,創立了靈醫會(Camillians),並與他的同會兄弟們遷往這個教堂,後來興建了總會院。今日仍可參觀這裡的醫務所和聖人住過的居室,目前他的居室改建為小堂,保存著遺骸。

這教堂的開放時間很特別,是7:30-12:00, 17:00-19:30,無緣進入一窺究近。

2006/04/26

【寮國】圍牆外都美好



在中南半島的寮國,古都龍坡邦的悠閒午後,忽然被一群孩子的嬉笑聲打破了寧靜,一顆顆小蘿蔔頭從學校圍牆上探出頭來。

圍牆外面的世界似乎總是比黑板上傳授的知識來得更吸引人,再加上圍牆外面擺放著棒棒糖、果汁、各式各樣小玩具的攤位,更是絕對比老師課堂上鼓勵人心的小獎品來得有趣。

這樣的場景令我也想起了自己小時候,那種彷彿圍牆外所有事物都是美好的想法,矮小身軀使勁撐在高大圍牆上,隔牆向商家買冰買零食,不僅滿足幼小心靈的冒險感,似乎也是不分國籍童年裡不可或缺的回憶。

【刊登於95.4.24中國時報浮世繪版】

2006/04/25

【佬沃】維干風情



我刻意避開人潮,先鑽進在老街盡頭的聖保羅教堂,沒想到卻有一段美麗的相遇。

菲律賓是亞洲唯一的天主教國家,天主教的觀念與思想,是在西班牙人殖民的時期中,留給菲律賓最深刻的改變,至今依舊在亞洲國家中獨樹一格且影響深遠。天光從亮麗的彩繪玻璃透射進來,使教堂充滿既神聖又溫馨的感覺。聖壇前正好有對新人在進行結婚儀式,我就坐在椅子上看著這對新人互定終身,分享他們生命中的重要時刻,教堂的聖潔感使得婚禮也格外令人感動。儀式結束後,新人在聖壇前與親朋好友合影留念,他們見到我,也十分的高興,除了歡迎我拍照,也對我向他們的祝福表示感謝。

在告別了這對新人後,我轉往人潮已漸散去的老街走去。老街的房子一致棕色搭配白色的色調,簡單卻透出沉穩與雅緻。有些房子外牆剝落,露出裡頭的紅磚,我就像分層考察的考古學者,也能深入讀出那隱藏在華美外表下的一頁頁的歷史痕跡。

維干不僅是亞洲保存得最完好的西班牙殖民城市,也融合了此地理區域中包括菲律賓本地和中國的建築特徵。舉頭四望,拱型門框、典雅的貝殻窗櫺,揉和了菲律賓的特色,讓人駐足品味許久;許多中國人在航海貿易時期來到維干,也為這座城市帶來多元的文化衝擊。我在一幢洋房的屋簷下,發現了鐵定是來自中國的八卦鏡,沒想到全球化的概念在那樣的年代中就已經被實踐了。中國人確實也在這座城市中展露商業經營的手腕,造成此地的商業繁榮。

不但在宗教、建築受到西班牙影響,連吃的文化也看得到西班牙的影子。路邊攤販賣的西班牙小脆餅(Empanada),是一種內餡包著高麗菜絲,像是韭菜盒形狀的油炸食品。傳統的Empanada源自於西班牙南部的加利西亞(Galicia),是內餡爲肉或魚的一種餡餅,在中南美洲或是西班牙曾經殖民的國家中都能看到這道菜色,但就像義大利披薩移植到台灣,也發展出在地的口味一樣,這裡的脆餅也是西學為體,「菲」學為用。



想要體驗西班牙風情,不必千里迢迢跑到歐洲,近在咫尺的菲律賓,便有揉合文化多樣性的文明遺產,等待你去欣賞。

http://red-pony.blogspot.com

2006/04/24

【上海】外灘夜景


2006/4/18 18:00 外灘夜景

之前不知道來上海幾趟,在浦西的外灘儘是人頭,這次經由高人指點,搭乘地鐵道陸家嘴,走到江邊一望浦西萬國建築,落入迷炫燈光夜色中。

浦東在十五年前不過是塊荒地,如今這裏滿滿的高樓,樓面不是被當作廣告跑馬燈,就是放置電視牆,但是觀察了很久,這些廣告大部分是大樓自家的企業形象訊息,鮮少有出租別人家的廣告。黃浦江上的觀光船燈光閃爍,在江上行走,配合二次戰前租界地異國建築為背景,有時空錯置的感覺。

浦東這側的步道寬廣,或許是人比較少的緣故,還有噴水池燈光秀(但沒看它噴水過),自從Star Bucks 在此開店成功後,這裡開了不少的餐廳,透明玻璃落地窗的店,一邊吃飯還可以一邊欣賞風景。走到最近頭有家放置很多兵馬俑的店,裝潢很日式,看到一些外國人在內用餐,陪兵馬俑用餐的感覺不知道怎樣?



臨走時在麥當勞的路邊攤位買了兩塊五人民幣的蛋捲冰淇淋,舔了兩口,走入百貨公司,彷彿自己在台北東區商圈的感覺。

2006/04/23

【上海】徐家匯的徐光啟


2006/4/18 17:30 徐光啟的衣冠塚

很久前就想去看看徐家匯的天主教堂,先經過這個突兀的公園,在大樓林立的上海,居然放置了三個小山,象徵徐光啟的墓園,棺木上還有一個很大的十字架。

只知道徐光啟是民朝的大官,看這墓碑寫著徐光啟(1562-1633),上海人,明代著名科學家,本來葬在北京,後來1641年改葬於徐家匯,本來這裡叫南丹公園,後來改稱光啟公園,這個石羊石馬牌仿等等的建設,都是近代依照當年的考據重建的。這跟我在金門看到的幾個墓長的都很類似,應該是明朝的官方式樣。

參觀完了墓園,除了知道徐光啟建設徐家匯之外,實在不知道他發明了什麼東西,查了一下資料,原來我小時候念的書都還給了老師。

徐光啟與傳教士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前六卷外,還有《測量全義》(1631),西方三角學及測量術傳入之始。1629年,徐光啟首次應用西方天文學正確推算日蝕。禮部開設曆局,由徐光啟組建,於是,一些西方傳教士如龍華尼(意大利人)、鄭玉函(瑞士人)、湯若望(德國人)、羅雅谷(意大利人)先後參與了中國的曆法改革工作。徐光啟完成了《崇禎曆書》137卷,主要介紹當時歐洲天文學的地心學說,數學方面則以平面幾何與球面三角據多。除了科學的書外,徐光起還注有《農政全書》。

有不少人在此地親親我我,朋友說:中國的傳統教育沒有教禮義廉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