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8

【台北】溫羅汀的書店,台北的神保町

溫羅汀是溫州街、羅斯福路、汀州路交錯的區域,這個區域因為鄰近台灣大學,因此主題書店、二手書店與各類NGO組織分布在這個巷弄間;在東京的神保町,也有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二手書店、古書店。我很期待台北也能有這樣的地方。


溫羅汀地區

愛逛書店的我,是從大一下學期開始,因為剛上大學非常不能適應,總覺得上大學就是要開始玩樂,結束了上半學期密集的基本科目學分,成績公布後有一半的科目被當掉,也就是說下學期的課有一半都不用去上了,空堂的課不知道到哪裡打發,於是就在溫羅汀周邊的書店度過。

二十年前的溫羅汀書店還是以新書的書店為主,二手書店還是在牯嶺街與光華橋下的光華商場居多。窮學生買不起這些新書,於是經常性的蹲著或站著翻完一本書,有時候天還亮著,可是出書店的時候已經夜幕低垂。

當年,有關媒體與國家機器的抗衡,唐山書店讓我在不同角度的思考下,有了進一步的批判性。南天書局在地圖上的收藏,會讓我流連忘返,就好像進入時光隧道般,掉入古代的生活景象。在早期簡體字還是禁書的時期,總會有發財貨車停在台大新生南路側門,書籍裝在木箱或紙箱內,有警察來取締可以馬上開車就離開。明目書社當年明目張膽的賣著簡體書,很多老師學生為了去搶簡體書,把紙箱打開放在地上就讓愛書人去搶購,因為眼力要好,書店取為『明目』書社,有多層的意義。

經營各類主題的新書店還有女書店、台灣ㄟ店、晶晶、曉園、書林書店等,也都在此持續的經營著。

如今,由於牯嶺街二手書店的沒落,加上光華橋拆除後,二手書店來到了溫羅汀這個區域。整個二手書店產業的提升,由原本的舊報紙、厚紙箱的回收行業,買書的人會主動的透過二手書店的回收機制,讓書再度回到市場上循環。這幾年這樣的機制讓二手書店從一般暢銷書的提供,又再度提升改走更細緻的主題書店型態。

在青田街與永康街中間的青康『藏書店』,何老闆有濃厚的個人書房的概念,全部的藏書都以文史哲為主要收藏目標。從國際學舍時代就開始經營的舊香居以收藏珍藏本為專長,但我喜歡那邊藝術展手冊類型的書。永樂座台大店以文學類作品與獨立出版社的合作,加上各式各樣的藝文活動,讓永樂座呈現多樣的面貌。

還有雅博客、茉莉、胡思、古今書廊、雅客、華欣等二手書店,有時候找到一本需要的書,比用網路搜尋找到的書,還要快樂,這些地方都是挖寶的好地方,有了這樣的基礎,台北也有了另一個神保町。

我流連在溫羅汀巷弄內的書店,不需要時光隧道,只要打開書本,我就好像回到大學時代那個年輕的我,蹲在地上看一個下午的書,那個既孤獨又美好的日子,若是有機會讓我在回到從前,問我會不會一樣如此的度過,或許我還會嫌時間不夠用呢!

2013/06/07

【台北】眾聲喧嘩 MONOCAFÉ

點了瓜地馬拉,多樣複雜的風味,我的舌頭不夠敏銳,總是說不清楚味蕾的感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煩惱,也都有自己的節奏,有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有人怕跟不上周邊人的節奏,有些人講太多,但有些人一直沉默,有些人在社會中缺乏了自己的個性,而這家店,有著一種孤獨的個性,就好像單純的耶加雪菲,即使旁邊是喧嘩的大馬路。



於是,我們都向這隻貓一樣,不斷地望著窗外找尋些甚麼?進來很多常客,也都是年輕人,我用電腦掩飾我的年紀,不斷地朝著鍵盤打字,窗外有抽菸的大叔,復興南路絡繹不停的汽車,對面還有一些修車廠,位於台大後門,有股說不出的熱鬧,但在咖啡館內聽著電子搖滾樂,內心又有點孤獨感。

這邊的客人,多是修長削瘦的年輕人,我會幻想進來的人都是一個個模特兒,好像走秀般的在這咖啡館走動。

店裡有不少攝影理論的書,牆上的黑白照片,淺色系的木頭桌椅,憂鬱中帶點輕鬆的自在,經常看到一個個年輕人打開電腦工作,或是打開厚重的教科書,我想到則是少年維特的煩惱。

【台北】白堊紀咖啡廳(已歇業)


吃得好脹之380套餐,其實我喜歡的是舒適的空間,每次都做在一張大桌子上好像在家一樣放肆,所有的東西都攤在桌上,不過,這應該不是很好的示範。

【台北】GetMore Lab



一進門的手沖咖啡用具吸引了我,在吧檯的老闆,還有在吧檯內的工作人員,簡直是跟整個空間合體,還有外漏的紅磚,流行的3C產品搭配老縫紉機,那種新舊融合的企圖隨處可見。

我點了一杯巴布亞新幾內亞,等著朋友來跟我說故事。— 在 getmore lab 。

2013/06/06

【台北】AMAO Coffee,三萬杯咖啡

今天喝了一杯瓜地馬拉,層次超多樣,我說不出是怎樣的風味。隔壁那桌客人的討論,是台北市市民平常的討論話題,騎腳踏車、運動、敷臉、保養,平常的工作與生活的種種,我想應該是我這個人太奇怪吧!太平常的事情,對我沒有甚麼感覺。


從老闆堅定的表情,還有從他討論咖啡的氣味中,可以知道他有某種堅持,經常在門外抽著菸,總是很恭敬的歡迎客人來品咖啡香。

咖啡館老闆也是咖啡館內外的一個風景。

而我經常很矛盾的,體驗書寫完一家咖啡館,就很少回頭,總是在找還沒有造訪過的咖啡館,我會推開一家咖啡館的理由,我自己也不之知道,或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尋

2013/06/04

【台北】COFFEE 88



今天來的兩家咖啡館都有養狗,歐葉,會跳上跳下,還會開門,我一直深怕牠被門夾到,或是跳太高下不來,一整個很像貓的行為,卻很有狗的熱情。

路過的人都知道這隻狗的名字,都會跟他打招呼。跳的超高,很多人幫牠拍照留影。

今天點了耶加,有點過淺。

架上陳列了各式的手沖工具,台灣的創意商品設計,真的很方便,沖咖啡變成一種享受。— 在 COFFEE 88 咖啡捌拾捌。

2013/06/01

【台北】龍泉里軼事



今天這場應該算是師大大水池之回憶錄,來的人大多是附近居民,話夾子一開,所有人都落入回憶的漩渦,瑠公圳的支流霧裡薛圳,不過霧裡薛圳的開發早於瑠公圳,所以稱支流也怪怪的。

龍泉里裡面有一個讓大家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有條水圳道流過去,還有些小轉彎,但是那個水池不知道何時(可查),被填平了,就是現在的育成中心,我這代的人應該是完全沒有這類的記憶,再過幾年,大家對"水圳"可能就完全遺忘。

這就是歷史的悲哀?— 在龍泉里里長辦公室

2013/05/28

【台北】鳳朝三味的人生酸甜苦

多次來這裡,看著復刻版的日式奶油燈,非常多樣式,背景卻是很潮的現代設計裝潢,但不衝突。閉目養神,聽著磨咖啡豆的聲音、打冰沙的聲音、洗盤子的聲音,還有義式咖啡機打奶泡的聲音,加上店裡放的爵士音樂,客人聊天的聲音,不少年輕學生坐在吧檯在此念書。這或許是一般台北人的咖啡時光,晚上八點半。



我每星期二會來這家咖啡館,除了有好喝的單品咖啡之外,其實是因為小水瓶每周二、五晚上要上數學課,貪圖可以在附近等候,剛好可以輕鬆的看本書,或者打開電腦寫篇網誌。

住木柵那麼久的時光,這裡從來不缺餐廳、火鍋、麵食、麵包店、小吃店,也不缺速食、外送店,生活機能比台北市中心好,價格又便宜了許多。但是,總覺得這裡缺乏可以久坐的咖啡館。興隆路四段這一路過來,有診所、藥房、髮廊、餐館,來這邊念書的高中、大學生不少,也經常看到附近的居民來外帶飲料回家。

社區型的咖啡館很多樣性,無論老少,還有七十歲的老伯在划手機,聊天的熟女們,念書的大學生,熱戀中的男女,還有像我一個人看著電腦傻笑的人。三位大叔喝著咖啡聊天,後面有一個媽媽帶女兒來寫作業,大桌子那邊有兩個帶筆電來工作的年輕人。吧檯有兩個國中、高中生在念書寫作業。

尤其,又是在看這本潮人物。讀了洪致文老師的山手線,簡單的事物,只要一直重複做到熟練,就是不簡單。我覺得這家咖啡館在木柵這個地方,應該算潮的吧!

有天點了手沖有機黃金曼巴,那種味道,簡單,口中的味覺,這一切都不是那麼簡單。配著音樂,讓我進入一種夢幻不切實際的感覺。今天點了耶加雪菲,這邊的菜單寫著耶加雪夫,老派的咖啡人一定會嫌太酸,一杯從熱到冷的咖啡,有著不同的味道,那種變化是人生中不可不品的一種滋味,現代人因為接觸太多科技產品,交朋友容易了,但丟棄朋友也跟翻臉書一樣容易,就像喝淺焙的咖啡一般的三種風味:酸、甜、苦。

我喜歡一個人到咖啡館喝咖啡,靜靜地想著事情,好像自己是孤獨的。打開電腦,看著別人的臉書,即使按了幾個讚,就好像跟朋友有了些連結,看著專心唸書寫作業的同學,這個世界,本來就不孤獨。

2013/05/26

【台北】入夜 shots mrkt 咖啡館,任性的台北人

來這裡很多次,老闆用金屬濾網手沖,剛好問了一些使用心得。打電話給住在附近總是忙碌的製片工作者,又不在家,跟他約了好幾次都無法很悠閒的坐在咖啡館聊。看著書架上的柯裕棻的小說,還有電影、攝影相關書籍、雜誌,我想這家店的老闆,應該也是個製片工作者吧!放的音樂也很獨特,問了老闆說大概歸類在後現代搖滾的電子音樂。


我迷上了拍人的側身、人影,還有即將入夜的咖啡館

這裡的裝飾開業這兩年有點改變,但仍不改初衷,愛迪生燈泡、木頭桌椅、清水模地板、藝術電影酷卡、店中央用傳統底票裝飾、明亮的落地窗,牆上有一些黑白攝影作品,對比強烈,一種後現代加上極簡的混合體,攝影作品有些灰色的頹廢趕,有些想要吶喊的衝動,但整間咖啡館乾乾淨淨地有點像黑白電影片場內的場景,大同電扇旋轉著,有種復古但有不古的新潮味。門口還有破報有關地下社會的青年紀事,一種追求自由的象徵。

老闆好像很堅持每一個產品都要有故事,每一種莊園咖啡豆、每次採收背後都會有不同的故事,喝著咖啡的同時看這一張簡單的說明,會有身歷其境的感覺。恰如這家店的主題,很重視攝影構圖,一個很電影、也很攝影的咖啡館。

我喜歡坐在落地窗邊,看著外面的人來人往,任性的小孩子用力的拍打著禿頭的父親(或是阿公),還有小朋友死命地要掛在父親的脖子上,車子來來往往從來沒有歇息過。下午有外勞推著老阿嬤經過,老阿嬤推著輪椅任性的要自己走,又有另一個老阿嬤自己駐著拐杖,無論是老的小的,這裡的人都很任性的感覺。

老闆任性的維持這樣的風格,我好像在電影院內被觀賞的玻璃櫥窗內的楚門,在鎢絲燈下看著電腦的世界。而我也任性的要在咖啡館內寫著我的咖啡館的人生。

shots mrkt.
http://shotsmrkt.com/
店址:台北市松信路 213 號
電話:02-27602833

2013/05/23

【台北】周德偉先生的毅力,讀《落筆驚風雨》

之前,在帶領一些導覽活動的串場時,我曾說過周德偉先生是『做一半』先生,講的大家為我捏了幾把冷汗,其實,這也只是幫助大家記憶,希望周德偉先生別在意。在讀一些周德偉先生的自傳《落筆驚風雨》,那些做一半的事情有其時代背景,從另一面看來,周德偉先生真的非常有毅力的把做一半的事情持續的做完,遺憾的是自傳寫了一半,剩下的一半大家可以去觀察紫藤廬或許可以得到答案。

1916:考入湖南第一聯合中學,1919年四年級肄業
1920:北京大學預科,1924沒有讀完就離開
1924-1933:流浪了九年(自傳),其實是加入汪精衛政權
1933:公費赴英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海耶克)
1935:柏林大學哲學研究院,1937年中日戰爭,公費停止。

周德偉先生從小就不喜歡與童伴鄰居玩樂,總是待在家裡,後來家人給他去唸私塾,從小就受到儒家思想。上中學大學的時候,不是父親身體不好就是兄長病逝,所以沒有完成學業,後來發現各個政權都爭權不為民生,也只有經濟能救中國的政治,於是取得公費留學,但因為戰爭因素又中斷學習。所以『做一半』還能那麼有毅力,還真的不容易。

1950年來台,曾在台大、政大兼課,並擔任財政部關務署署長。所以在他的住處(現為紫藤廬)邀請學術界人士討論聚會,有系統地介紹海耶克的思想,並鼓勵殷海光翻譯《到奴役之路》,也自己翻譯八十萬字的《自由憲章》,讓這個地方成為自由主義學者討論的場所。

1961年,颱風吹損了屋頂,是老紫藤的樹蔓生的結果,於是房屋被改成西洋古典風格的洋房,有上海風味,也有個壁爐冬天可生火取暖。今天老紫藤的根遍佈房屋底下,從房屋各處角落的地板縫冒出,我想像著若廁所冒出紫藤花,那會是怎樣美麗的奇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