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2

【台北】信義書局的美術書,有不少是不再版的



旅行的團友碰面,聊的主題有兩個,一個是小時家裡開設書局文具店,另一個是上班時代紓解壓力的方式。

書局那件事在上一篇已經短述,今天就不多囉說!

可能是我提到了陽光空氣花和水這家店,居然是團友的親戚開設的,後來因為股東意見多之後就收起來了,1990年代的台北,因為經濟發展,同時媒體的爆發,這些做廣告行銷的上班族工作壓力大到只能中午、晚上到新興的餐廳、咖啡館用餐紓解壓力。

當時我這個大學生根本只有聽說這些店,根本沒有多餘的錢可以去消費體驗,報紙彩色副刊每天五花八門的咖啡館,還有至今我找到的當年介紹咖啡館的書,只有留存店名的印象而已。

當時的餐廳咖啡館,開始走入了歐式裝潢風格,女主人的收藏品,把店裡佈置的好像回到家裡一般的舒適,此外還加上了個人品味,對於歐式料理、碗盤餐具令人耳目一新,服務也剛開始起步。

沒想到團友記憶力超好,她把這些店活靈活現的重現了,那是一個媒體工作者的黃金年代,雖然工作忙碌,但是看的到成果,而這些只存在台北不到十年光景的咖啡館,也成為那個時代的記憶。

2016/11/09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49-劉捷的大稻埕點畫2



水瓶子城市慢步第四十九集,繼續導讀劉捷的《大稻埕點畫》,從人口組成談起,「大稻埕是本島人、日本人、朝鮮人、中國人這些種族混成的大洪流,職業階級也各有不同,其雜然不整頓的樣子有如垃圾箱之觀」文中所謂朝鮮人指的是韓國人及滿州人,1930年代白天到晚上任何時刻都是喧嚷不休熱鬧滾滾,人口密度之稠密,據當時統計每百坪住二百名甚至三百名。處於交通要道的日新町圓環(現在的建成圓環),不難想像繁榮的景況,台北市政府預計拆掉圓環玻璃屋,可樂見重現在圓環中為了美軍大轟炸而建的防空蓄水池。再來,劉捷談到「鱸鰻」,城市的明暗二重面,文中描述「我無意特別誇稱大稻埕的黑暗面,引起人們的獵奇心,喚醒恐怖感,但有鱸鰻,乃大稻埕多角社會相所示的一個要素。情慾──變態──如為刺激現代人神經的東西,恐怖主義將發生高壓電流似的作用。不饜足於情慾、變態的人,斷然可以暴力做解決。」栩栩描述如同黑幫電影般的情節,點開YouTube聽水瓶子帶我們走在街道,想像大稻埕的黃金過往以及黑暗面貌。

編按:台灣文學網收錄的《大稻埕點畫》原文,請參考。
http://tln.nmtl.gov.tw/ch/M12/nmtl_w1_m12_s1_c_1.aspx?sid=147

(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2016/11/08

【台北】這個區域好像東京的下北澤啊! 器咖啡/珈琲


之前在舊店就很喜歡老闆的風格,搬到新的空間更喜歡,一進門看著窗外的綠色盆栽,好像置身京都,聽著音樂,門外的喧擾完全置身事外。

老闆從日本帶回來各式各樣的器物,包含衣服、雜誌,代表了一種風格,雖然表面極簡,但是極其不簡。剛剛一個外國人進來,一直說著好喜歡這個好喜歡那個,但她一個中文字都不會說,老闆母女卻聊了很久,京都風,是全世界的共同語言吧!

這附近這幾年開了至少十家咖啡館,面臨都市更新,這些老公寓住宅可能會逐漸消失,到底這些咖啡館是幫到了建商,還是幫到了老房子,好像不是那麼重要,應該想想我們究竟要怎樣的城市文化!


如何治好台灣人的精神分裂症頭

1. 國家地理雜誌拍攝的紀錄片:洪水來臨前 → 苗栗石虎

2. 用文化改變首都,找到新與舊並存的方法 → 新北投車站、三井倉庫

3. 附近的咖啡館很有人文精神 → 古蹟都變成咖啡館、餐廳

4. 生活機能方便的建商廣告 → 我家附近不要有油煙夜市

5. 家裡附近有書店真好 → 但是為何沒有打折,那我要到網路購買

6. 綠化的田園城市 → 我家開冷氣就好

我深深覺得,若討厭那件事情,就應該派你去做那件事情,只要頭腦翻轉一下,角色互換一下,想法就馬上改變。

但是想法改變,我們卻難得有記憶力,甚至是獨立思考的能力。太多的無奈感,是因為大家都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吧?那麼應該多舉辦一日市長、一日文化局長、一日店長、一日里長、一日環保局長、一日古蹟管理、一日夜市老闆......。

其實,這中間並非沒有解決方法的,時間、資源(人力、金錢)、空間,只要取得一個平衡點,但現在大家都用以前的方法在思考解決這座城市、島嶼的問題。我們有沒有辦法把時間緩慢下來,給各方更多的空間,而不是幾場公聽會下來,就決定執行方法。

無可厚非的,城市要升級,是要付出代價的,但是到底甚麼是資產?甚麼是負債?要花多少時間與金錢?苦主是誰?應該是溝通項目之一,這點只要公開,相信大家都會支持。

2016/11/06

【台北】遇文大地理系同學



其實今天導覽我有點不順,可能是昨天喉嚨用太多了,講得有點卡卡的,有部分原因是有中國旅客在場,有些習慣用語得做些改變方便大家聽得懂,的確來台灣自由行的旅客,是很積極的想要了解台灣文化,以及當年在台日本人與中國學者的生活。

不過,講述過程中,我一直在想那些細節要多講,哪一些不應該講,然後觀察大家的吸收程度,有時見好就收之類的,講完了覺得好累,想想我好像不應該這樣,多講自己的感覺與感想是比較好的。

今天來的客人都是第一次來,因為這群文化地理系的小朋友說要合照,突然我好像很紅的樣子,大家排隊要跟我合照,真是不好意思,也或者電視有播出,客人變多了一點。

很感恩大家的捧場!

PS. 關鍵字:足立仁、馬場菌、磯永吉、馬廷英、街友、觀察戰後的角度、板塊運動、台灣島之形成、日式建築文化簡介

2016/11/05

【台北】溫羅汀書街導覽,金車文教基金會主辦



書店導覽,今天是之前的路線不同,反過來走,從茉莉二手書店總店出發,溫羅汀的書店,儼然已經變成台北的另一條書店聚集區,我從二手書店的歷史開始,導入今天的主題。

主要重點

1. 台北市書街集散點:台大傅園旁原本是一些書店聚集地,重慶南路、牯嶺街、中華商場、光華商場、國際學舍周邊、中山雙連等。結果我漏講了蔣渭水的文化書店,蔣渭川的日光堂書店。
2. 書店的分類:二手書、主題性、有出版社的書店、複合式、簡體書店、古董書、漫畫出租店
3. 台北市的三大水圳
4. 紫藤廬與自由中國

今天三個小時,我發現我漏講了不少,小學為什麼喜歡上閱讀,中學為什麼常逛重慶南路。我只講了高中、大學,就等待下次有興趣參加的朋友,我再來說明囉!感謝金車文教基金會可以舉辦這樣的活動,感恩!

【台北】丟掉框架



今天幫忙幾個小學生導覽了一下野草居食屋,說明了這邊以前的樣貌,與周邊的歷史遺跡:水圳道、鐵路、電力,坐火車去拜拜等等。小學生每一個都十分的專注,實在難得,而且每一個小朋友都會發表自己的想法與意見。

大約二十分鐘結束了之後,回答完小學生的問題,再來就是大人提問,大人的問題都很具深度,但感覺大人生活在某些框架很久了,對於我的回答難免都會有點懷疑,這樣的懷疑很好,也讓我時時警惕導覽的內容是否真確?而我也不時的在想我的框架在哪裡?是否要經常重新移掉框架重頭思考。

結束後走到長慶廟,看到了一些公文,這些公文能夠公開也很好,大抵上是地主與廟方有一些紛爭,這幾年看到不少廟貼出很高興被指定為古蹟,也有貼出很不高興指定為古蹟,大家都站在自己的立場說話,被指定為古蹟的角力戰,甚至是古蹟遷移後要放在哪裡?各自有自己的盤算,真的放掉自己的立場很難,這點我想應該是很好的機會教育吧?

老師讓小朋友導覽老榕樹,我想是不是有分派作業,小朋友才如此專心,還是我講的很容易了解呢?希望是後者。

法國,小朋友有味覺體驗,請廚師到學校教小朋友所有食材的味覺,飲食文化傳統。

很高興台灣的小朋友能透過導覽,了解在地歷史文化。之前有老師出作業讓高中部的同學,導覽給國中部的學弟妹,也是一個好方法。但真正的要注意的,我想就是"框架",大人不要給太多限制,小朋友只要多聽,就應該都可以做得很好。

我在想是否可以請老師多多協助,找尋學校周邊的店家,可能是咖啡館、茶館、餐廳、藝廊、書店、古蹟等等地方,帶小朋友去嚐嚐食材,了解地方文化,雖然可能增加老師的負擔,但是讓小朋友認識周邊環境外,認識不同意見、不同想法的人,未來小朋已也會獨立思考時,就沒有框架的限制了。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48-劉捷的大稻埕點畫



水瓶子城市慢步第四十八集,導讀日治時期作家劉捷的文章《大稻埕點畫》,劉捷擔任過日日新報的記者,對大稻埕的觀察相當仔細並且有趣,文章中以女性的她,來代表大稻埕,而大稻埕也成了社會現況的縮影,「走大稻埕是每天都有的事。但將每天走過的大稻埕,再一次回頭凝視時,為其時刻變幻著的容貌,吃了一驚。因此,漫步大稻埕是既有意義,且有價值的。」和最熱鬧的台北城衡陽路不同,大稻埕聚集的商業行為,是南北貨中藥材茶葉,劉捷筆下的延平北路聚集十多家的唱片行,街道上流傳著西洋流行樂、哀怨的台灣音樂,我們熟知的詞曲作者鄧雨賢、李臨秋等,還有烏貓烏狗,則是大稻埕不可缺少的摩登風景,「『烏貓襐裙無襐褲,烏狗襐褲激拖土』,當然烏貓是旗袍免襐短褲,烏狗是又肥又大的西裝褲,這形容詞對何謂烏貓表現無遺。」請聽水瓶子來談1928年魔幻魅力的大稻埕,解析文章以及談過往與現在的對照!(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2016/11/04

【台北】老龔說書:宋氏王朝,第一回



沒想到第一回只談到了宋嘉澍這個人的一點點,而且這個人的生父還是姓韓,所以影響中國的宋慶齡、宋美齡,有可能是韓慶齡、韓美齡喔!

其實我比較喜歡聽老龔用台語來說這段,有這樣的愧口,在台灣也真的不多了。

十一月份的每周五晚上19:30在梁實秋故居開講,歡迎跟 大玩子 報名。

用後即丟的展場作秀文化



每到一個展場開展前一兩天,所有的木工師傅使用空氣釘槍的聲音,隔天漂漂亮亮的看板就出現在展覽場,過了十幾天展覽結束,這些漂亮的看板又被丟到資源回收場。

餐廳使用竹筷、紙餐盒,便利商店的塑膠袋紙袋,選舉、表演宣傳的旗幟,甚至是我們的柏油路、木棧道、人行道,好多好多我們四周放望所見,到底有那些是可長可久的。

總統府前這樣的牌樓,我想應該源自於寺廟廟節慶搞熱鬧的模式,既然至今我們都不知道為何要慶祝十月份的節日了,應該用更活潑的方式呈現,不然把錢省下來也可以。

既然台北要舉辦設計之都,既然台灣是我們要長久生活的土地,我們可否使用比較堅固耐用的材質,方便收納的設計,節慶後可以收起來,隔年還能使用。

或者舉辦公共藝術品,展品還可以放置到其他的廣場去,全台灣巡迴展出,也很有意義,用後即丟,把我們的文化認知都賠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