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6/22

【沖繩】20190622@02:ワイズカフェ、沖繩縣立美術館、波上宮



1. ワイズカフェ(Y’SCAFE),歐吉桑十一點十分開始在吧檯切菜、切洋蔥,我發現來的客人全部清一色男性




2. 沖繩縣立美術館,能勢修治,2007年完工,外型很像巴比倫空中花園,現代主義風格,外觀很像水泥,但其實是在地石灰岩,洞洞迴廊,光線十分迷人。




3. 千日,冰與紅豆餅,都是歐吉桑忙碌。



4. 波上宮,一旁有沙灘


2019/06/21

【沖繩】珈啡茶館 since 1974,インシャラー

珈啡茶館 since 1974,インシャラー,又是一家歐巴桑服務歐吉桑的老咖啡館,有不少沖繩藝術的書籍。
http://w1.nirai.ne.jp/sobe376


本來以為是洋服店,有一個大的磨豆機,再看到日本本土常見的老喫茶店的字體,馬上想要進去,可是,地毯的伊斯蘭圖騰讓我覺得有點奇特。


歐巴桑服務歐吉桑,氣氛很融洽


來杯漂浮冰咖啡吧!


帳單後面有阿拉伯文字,真的有阿拉嗎?


整體的配色有點原住民風格,也有內地歐式老喫茶店樣貌,真的十分混搭啊!


沖繩特有的漆器

【沖繩】首里城


住在那霸市單軌旁,貪圖可以做大眾運輸系統,沒想到大家到沖繩觀光,大多是租車居多,到了那霸才知道原來沖繩人跟台灣人一樣,很近的距離不會靠雙腳走路,也不會騎腳踏車,而是開車或是騎機車。這可能跟到處都是有點坡度有關係。

搭上了單軌,搖晃的有點厲害,我習慣到陌生的地方看著當地的地形與建築,單軌好像沿著河川、道路與山陵興建,有時候好像重別人家屋頂經過,有點坡度的單軌,到有點像是纜車,尖峰時間比文湖線還要壅擠。

到了首里站,要爬上首里城,感覺好像荒涼的沒有旅人要來這座城堡,腳下的城下町沒有棋盤式一般平民居住的都市紋理,而是利用地形規劃道路,每一個轉角我都要再確認是否走錯路,懷疑這就是世界文化遺產嗎?

聽說居住在首里城旁的人,覺得自己並不是居住在那霸市,而是首里城,有著好像是台北市大安區的人,是比天龍國還要天龍的區域。

城堡的石牆是石灰岩,切割的十分的整齊,顯然是用機器切割的,不知道哪一些是琉球王國時代的石頭。

突然,進入某個城門前,大批的觀光客從前方的停車場走過來,原來我每次都是從不是觀光客的方向踏入觀光區,進入首里城,就看到大批的觀光客在廣場,有穿著柔道服的老外,也有穿著中國傳統的中國婦女在城前練舞,還有專業的舞蹈老師與攝影師,好像要拍電影的樣子,但是看起來好像又是觀光團,首里城前,形成了一個世界文化的奇蹟,每一個國家的人,用自己的想像來詮釋琉球王國。



2019.10.31 發生火災,首里城大火從木結構的正殿開始延燒,有六棟建築被燒毀,首里城有五次的毀壞,而1923年原本要拆除的首里城,在伊東忠太等建築師的交涉下才被保留,這樣多舛的命運,或許也是我們思考找到真正琉球王國與其周邊文化交流的意義。

【沖繩】20190621@01:那霸的現代主義建築真是豐富,也製造出了眾多的後現代大樓



1. 早餐 お食事処みかど,服務人員全歐巴桑,豆腐定食好吃



2. 單軌電車有點晃,在建築中上下起伏,不少現代主義建築




3. 世界文化遺產:首里城
http://trip.writers.idv.tw/2019/06/blog-post_21.html



4. 金城町石疊道




5. 世界文化遺產:識名園




6. どん亭 牧志店,只有當地人來吃分量超大的餐廳。

[居然沒拍]

7. 第一牧志公設市場,二手古本書店 secondhand bookstore Urara



8. 【沖繩】珈啡茶館 since 1974,インシャラー
http://trip.writers.idv.tw/2019/06/since-1974.html



9. 到處亂晃




2019/06/18

《世界建築師完全圖鑑》x《古希臘》



前一陣子看過一篇朋友轉傳一個大學教授把中國留學生退學的文章,的確目前做學術研究的風氣很差,網路搜尋一下就複製貼上交作業。

所以規勸同學可以看這類圖鑑的書,要抄也要會抄。我為何喜歡看圖鑑類的書,因為很容易了解,無論是完全不懂得情況下也可以看得懂,等到有了一些基礎再翻閱又可以獲得更多。

但,圖鑑的書籍要做的有內容必須前前後後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關注一下有無矛盾,而且要海納百川再篩選,這是我覺得目前台灣圖鑑書最容易失敗的盲點。



我有一系列楓書坊的圖鑑系列,主要翻譯日本建築圖鑑,木馬文化在二十年前也翻譯了一系列建築相關的書,書名有用國家、城市甚至是帝國、地區等來區分這些地方的建築樣式。

我心目中理想的建築圖鑑,慢慢地被 google 3D 地圖實踐了,只是 google 做的還是基礎工作,要在 3D 模型上標註材質、樣式,演變的歷史,還需要更多人的努力,有建築師這個名詞,是從佛羅倫斯文藝復興透過公開競圖而形成的一個行業,日本也是在明治維新後學習西方,開始透過競圖培養優秀的工程師,我們的總統府當年就是這樣成形的。

而日本當年的建築師也都是從技師開始培育,唯有從頭到尾一條龍的產業,才有可能培養全才的這樣的概念,國家才能強盛,在國際化的概念下,這樣的思維還是正確的嗎?

對於各產業,我沒有標準答案,但是多培育台灣人才,我們一定要多給機會,希望台灣能有國際級的建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