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10

【庫特拉荷拉】好多小朋友在街頭玩耍@第六天

從昨日的特爾屈小鎮開始,發現街上的觀光客少了,但是小朋友多了。



1. 英吉夫(金蒂墟)的霧氣很重,一直到十點多才散去
2. 庫特拉荷拉人骨教堂
3. 哥德式聖芭芭拉教堂
4. 銀礦沒開放
5. 逛了一家二手書店,是這幾天的唯一,門口還有書店創辦人的肖像,這裡的書店不那麼觀光化.
5. 老城區到處都是小朋友在玩耍,捷克生小孩有四年三年育嬰假,所以到處都是媽媽帶小孩出來散步,但這裡的人口還是負成長。
6. 夜宿布拉格

2008/10/09

【特爾曲】寧靜的世界遺產小鎮@第五天

這個列在世界遺產的小鎮擁有兩座池塘,文藝復興式的立面意外地沒什麼觀光客.



1. 克倫洛夫霧氣晨拍
2. 豪華的 Hluboka 城堡精品很精緻
3. 特爾曲停車場的餐廳裝潢超現代,店員也掌很帥,套餐便宜
4. 特爾曲逛了三家書店還有藝術家的畫廊,也拍到金色的夕陽
5. 英吉夫(金蒂墟)夜拍
6. 夜宿

2008/10/08

【克倫洛夫】台灣人真多@第四天

來這裡的觀光客居然是台灣人的天下.



克倫洛夫晨拍→城堡導覽→拍商店櫥窗→EGON博物館→達利展→拍廢墟→找到三家書店→Vitus教堂→夕陽下的好景點→玫瑰旅館→德國豬腳餐(小S大爆笑)→夜拍

2008/10/07

【瑪麗安斯基】楓@第三天

來捷克的觀光客大部分是德國人.



卡羅維瓦利晨拍好多老人還有學生→瑪麗安斯基又是溫泉→楓葉落的公園一片片→音樂噴泉→逛街找到一個漂亮的東正教堂→遇到我在捷克的第一家書店→超市隨便買來吃→經過漂亮的森林與丘陵區→休息站→百威書店→百威廣場夕陽拍到金黃色的建築→黑麥百威啤酒真好喝→克倫洛夫白夫人餐館→夜拍→宿克倫洛夫

2008/10/06

【卡羅維瓦利】喝不完的治病溫泉水@第二天

六點多就醒來,然後出去散步,秋天,卡羅維瓦利的清晨很冷,手都動僵了!


這個溫泉長廊本來要蓋兩層,結果經費不足不蓋了,於是柱子都放在一樓,真多柱子

早餐很不錯,拿了紅胡蘿蔔與生菜,很甜,吃的很飽.喝了不少溫泉水,聽說可以治病.晚餐,在有名的普普飯店的咖啡館吃了點心當作晚餐,散步在河邊拍夜景,很愜意!

流水帳:蘇俄的東正教教堂→森林入口→溫泉到處喝溫泉水→午餐→坐纜車→上高塔→繼續喝溫泉水→普普飯店咖啡館→逛街→夜拍→回飯店整理照片(1000張)→宿卡羅維瓦利

看了一些在修復中的百年建築立面,十幾年前這裡還不是熱門觀光區,如今換然一新的模樣,還真不知道過往風華歷史?

2008/10/05

【台北】本願寺台灣別院@萬華406號廣場

走在西門町附近的中華路上,可以看到有一處公園,公園內還保有一些本願寺的遺跡,留下來的日式建築還混合歷年來修補的痕跡,可以看出這座寺廟外歷經了怎樣的年代!


1925年,本願寺旁的輪番所

這個輪番所在1924年被燒毀,次年又重新建,這個鄰近西門外的這塊土地從日本時代一開端 1899年起就成為淨土真宗規劃興建傳道的地方,後來慢慢把鐘樓、會堂、寺廟主體等蓋起來,一直到 1933 年才完成,當然這三十幾年的歷史很難查的明白。


1933 年完工的仿唐式建築

整個台北城在二次戰中嚴重的轟炸,日本戰敗後,這裡改為理教總公所,看上面這張老照片,可以知道整個寺廟周邊都成了大雜院,1975年一場大火把寺廟燒毀。後來中華商場拆掉,鐵路地下化,火車在附近的喧鬧也走入了歷史。

歷史的遺跡已經不在,只留下一片遺蹟讓人回憶,告示牌也模糊不清無法細讀,上面寫的萬華406號廣場、台北別院,沒有用任何艋舺或日本時代舊名,是誰在敘述誰的歷史?對於這片土地的歷史,我們要努力的還要更多!

2008/10/04

【台北】一開始就被很多人服務的捷克行

一早在睡夢中被機場接送司機的電話驚醒,他說他的車子在巷口被別人撞到。



我下樓看其實不太嚴重,可是好像撞上來的車子不太想和解,後來巡邏的警員來了,我想可能會拖很久吧!後來接送公司再派一台車來。我順利的到了機場,很少很少跟團的我被和藹可親又風趣的領隊服務,現在在機場貴賓室,又有很多人服務。

我想應該是個好兆頭,會有場愉快的旅行。

2008/10/03

【台北】圓環散步學

上星期六颱風前夕,圓環文化工作室辦了一個散步導覽,洪致文老師透過一些老照片,帶大家走過他兒時的回憶,不是有名的景點,卻看到深刻的感情。


圓環旁的老郵局與艋舺的郵局是雙胞胎,應該去艋舺找找看


背後的玻璃帷幕圓環還是荒廢,旁邊準備要拆的老公寓,難得露了臉,我想應該是颱風把它的衣服吹走了,圓弧狀的公寓以前是旅社,頂樓的建築還是傳統的磚瓦式建築讓人覺淂好奇。

建於 1940年之後的建築表面大部分都是用黃色的磚片,據說那時這個顏色讓美軍的轟炸人員會分辨不出是房子還是黃土!而免於轟炸。而那時日本的本島因為美軍用燃燒彈轟炸,讓全是木材建築的房子東京全部燒毀,所以在台北城實施了『疏開』的政策,會把一些房子拆除,留下比較大的巷道,避免因為轟炸燃燒木製房子延燒開來。我們在圓環附近的巷弄間走著,洪老師跟我們解釋哪邊是被疏開,哪邊是老鐵道走的路,而城市的道路軸線原本的規劃,後來又怎樣的演變!

洪老師除了帶我們到日新國小看看老校舍,也走過原本是鐵道的蓬萊國小,這樣成雙成對的國小隔著一個街道,是日本時代男女分校又要節省資源的作法,鄰近的太平、永樂國小也是這樣的規劃。可惜蓬萊國小的建築已經全部翻新了,只剩下日新國小。目前我們面臨少子化小班制的學制,前幾年校舍改建把老建築都拆了非常可惜,若當時讓兩個學校合一,透過新建築設計連結兩校的老建築,這樣的作法既能保留學生童年的記憶,又可以多出不少教室,並保留學生活動的空間,不知道有沒有人研究過?

我們從小到大留下的記憶除了對『人』的感覺外,我想就是對建築的情感了,城市不斷地在變換它的容顏,而我們又留給下一代怎樣的回憶。

相關網站:
《第十八次導覽報名》圓環老街記憶
洪致文⊙鐵道時光‧氣象時間
米果【私‧生活意見】謎樣的老屋

2008/10/01

【新竹】內灣老街

上星期跟攝影班的同學一起去新竹玩耍,去了薰衣草森林公園、內灣老街、火車站,坐了一段冷氣很強的火車,還去了草葉集書店吃飯。


2008.9.21 內灣老街的內灣戲院前遊客如織

內灣老街當地居民以客家族群為主,是最近幾年開發的,景點有內灣車站、內灣戲院、內灣吊橋等。內灣支線是1947年為了發展竹東的地方工業,運輸水泥、玻璃、木材、茶葉、尖石山區的礦產等所興建的,後來配合煤礦的開發,再延長成為目前的內灣線,可以想見當年因為商業貿易的人潮,近幾年道路的發達,以及礦產的萎縮,人潮已不見。後來,在觀光熱潮下重新規劃,人潮重新回到老街,但很多店只有假日才開,我去的那時人真是爆多的可怕,完全沒有懷舊感。

老街上房屋多以紅磚柱作成地基,然後用木材作屋身,是很傳統的日式建築,經過長時間的混搭,可以想見這條街是什麼樣的建築都有吧!內灣老街我去了兩次,但是每次的印象都不是很好,只想找個不是假日的時間去細細地品味那段過往雲煙。

希望秋末遠方山上的楓紅,配上吊橋下的溪水流過,加上日式建築,應該會有不同景況吧?

[外拍活動] 2008/9/21 內灣+ 薰衣草森林

2008/09/29

【台北】豆腐魚走在社會參與的路上@跳舞咖啡館

剛開始認識豆腐魚,是在蔡瑞月舞蹈社在玫瑰古蹟開幕的活動裡,本來以為她應該只是舞蹈社的員工,沒想到她只是擔任義務的幫忙,同時期她又在成大台文所念碩士。



會想要作這次的短訪是因為我這一年多來去中寮、美濃農村,或是在台北辦的各類活動,甚至是我買的書,一打開就有豆腐魚的名字,這實在太嚇人了,為什麼有人的文字產量那麼大,而且並不是像我們這種用照片、短文紀錄旅行、活動之類的,而是要論述這些活動在這個時代代表的意義,用比較客觀的態度去思考分析。

1980年出生在台中的豆腐魚,在中女中高一下學期因緣際會下認識了台灣本土文化書局店長紀敏雄博士,又參加台大自然保育社的活動,興起了想要在學校成立台灣文學研究的社團「台灣文化研究社」,那時是1996年的8月,回想我高二時在做什麼?壓根不會想要投身或是號召這樣的研究。

當時校園氣氛仍視「本土、台灣」為洪水猛獸,彰中台文社指導老師呂興忠鼓勵豆腐魚要考上好學校、證明「愛台灣的小孩也會讀書」,高三她全心投入準備聯考,考上了台大政治系,想要投入傳聞中的學運社團,學姐卻告訴她「這已不是那個抗爭的年代」,她一度失望、只想專注在自己的個人生活,也談了不到一個月的戀愛,呂興忠老師的一通電話,「妳要不要再把以前的伙伴找回來、一起回來帶賴和全國高中生台灣文學營?」,讓她又回到社會關懷那條路上。

在政治系上,很多老師多半保守、不太談台灣社會的現實問題,系主任卸任後,多半能到國民黨任職,這樣的學術風氣,讓豆腐魚心灰意冷,原本對法律有興趣的她,選修了不少法律系的課。

豆腐魚政治系沒有唸畢業,後來因為「地方文化館」的專案,到了美濃在鍾理和文學紀念館工作,那段時間什麼樣的工作都做了,觀光客只來上個廁所的觀光文化,不但要打掃廁所,也協助基金會辦理紀念館地目變更的工作,她才知道當年因為戒嚴時代的規定、不能成立民間紀念館,二十多年來這個紀念作家鍾理和的館舍,只能屈就以「農舍」的名目存在。1996年後,即使我們自認為已經跨入民主時代,總統都已經民選,可是在公務體系的官僚體制下,紀念館的成立與經營,還是那樣的艱困,對於台灣作家的紀念與認識,還是那樣的不了解。

我昨日上午剛好去參與了官方所舉辦的蔣渭水在大稻埕附件的行跡導覽,跟豆腐魚談到蔣渭水,她分析當時社會運動的左右分裂,對蔣渭水的生平娓娓道來,那時民眾黨內部也有分裂的許多聲音,後來日本因為戰爭而把民眾黨掃除。我高中的時候,蔣渭水的生平記事,還是從黨外刊物得知,但是到了現在,我們對蔣渭水這個人還是那樣的模糊。

豆腐魚在成大台文所的論文是『開展公共領域‧擊向糖業帝國主義——論台灣知識份子的糖業書寫(1920-1930年代) 』,其實日本時代,台灣的知識份子已經在報刊發表論述、文學作品,甚至協助農民運動,對抗日本殖民台灣不公的糖業政策,無論是楊逵或是賴和等用文學寫作,讓我們還原與了解那個年代的農民組織與生活方式。

為什麼會在各類的社會運動見到豆腐魚的文字,甚至是不計一切的努力付出,這個是我一直無法了解的,是熱情嗎?還是對社會的關懷?從2000年政黨輪替後,核四運動,美濃水庫等等當時的社會運動一直到現在還是爭議不斷,我們無法有效的推行與落實民主制度,尊重這塊土地上所有的人,甚至是去年的新莊樂生運動。在我眼中的豆腐魚,她就是要實際投身讓大家了解這些事情的真諦,我們需要一個有正義公理的社會。

老天似乎給在台灣這塊土地的人民開了一個大玩笑,將有著不同、甚至是對立的二戰歷史記憶的本省人(日本國民)、外省人(中國國民)放在同一座島上,也讓「什麼是『我們的』歷史?」這個原本簡單的問題變得困難。當年原住民與日本人的霧社事件開端,當年台灣人與日本殖民時期的關係,一直到國民黨退守來台,對抗共產黨的這一連串的歷史至今,我們一直沒有正視這段歷史,現在對中國的各種政策雖然開放多年了,很多人就是不願意相信各種歷史的存在。

現在,當我問她當前政治的環境,心情是怎樣的?豆腐魚相信,唯有張開雙手,擁抱所有人,真切的關懷,即使有時會遇到無力、沮喪的情況,一步一腳印的去做,未來在台灣各種族群也都能彼此的尊重與平等的看待。非台籍(外籍)配偶來台已久,這是現在進行式,我們又用了怎樣的態度去看待她們?

未來的路,怎樣走?豆腐魚說她要從事公共領域與女性的研究,無論是投入蔡瑞月基金會,或是《女人屐痕Ⅱ》稿約,引導了豆腐魚去認識台灣女性現身公共領域的不易,這部份是她博士班想要深入研究的。

我在她眼中看到了對社會的關懷,還有一份赤子真心,雖然小我十歲,感覺看事情的角度很成熟,願她這樣的人生有很大的收穫。

相關網站:
豆腐魚聽自言自語
《玫瑰古蹟》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原鄉人》鍾理和傳記
女人屐痕II:台灣女性文化地標
Goole 搜尋:周馥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