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覽:關於本站、水瓶子、外稿、演講、導覽、媒體、流水帳、年度計畫、綠逗冰|地圖|青田七六|野草|星球旅行|臉書專頁|首頁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龍瑛宗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龍瑛宗
2021/02/03
【台北】存在與重現?加納屋與 CAFE!N,這幾棟都還在,有可能復原嗎?
存在與重現?加納屋與 CAFE!N
這幾棟都還在,有可能復原嗎?
來源:臺北市區改築紀念
http://tebook.ntl.edu.tw/adm/upload/ebook/44b93a34-8dad-47e4-a09e-be6e36522078/book.html
從1911年起興建了歐式的街道,這棟街屋原本是加納屋、文明堂書店,幾年前是 Smith&Hsu 現代茶館,現在則是CAFE!N 咖啡館,由世界咖啡冠軍所開設的連鎖咖啡館。
龍瑛宗於1982年所寫的《勁風與野草》:杜南遠與鶴丸五郎並肩行走於亭子腳。抬頭一看對面的文明堂書店,明亮的燈光下擺滿著書籍......。
我想著當年龍瑛宗書寫這篇短篇小說,描述著1940年代戰火中的臺灣,到底是要帝國主義的興起還是終結?這樣歐式的街道,到底給我們甚麼樣的記憶?
每每我走在衡陽路上,看著一些殘留的建築立面,仔細比對著老照片,大樓重現著這些往日情懷,到底是不是真實的復舊?這些腦中記憶的碎片,到底可否拼接的回來?
龍瑛宗當年,不就是在做這樣的事情嗎?
我找出2014年,老屋新生銀獎,主題特色:身為傳統茶館的當代延續,藉由結合亞洲與西方世界的茶文化,以嶄新且簡潔的方式創造具有當代人文的茶體驗,希望透過建築與設計、社交、休閒、工作、閱讀,以及飲茶這些要素中互相影響,構成化學反應。
如今再回這棟老房子,所有內部的痕跡消失殆盡,只留下立面,左右新蓋的建築,甚至回覆的立面還不太相同,我已經開始懷疑腦中的記憶是否真確了?
2019/11/20
【桃園】大溪老街的簡阿牛建成商行
2019/11/12
【台北】彎曲街巷:隆昌街
圖片是 1914 年台北市街圖
前幾天走進城南的崁頂行,我才發現我已經走了不少在日本時代都市改正前就存在街道巷弄,這個比台北老街還要老的巷弄,應該會有更多的故事才是。
隆昌街不是一條筆直的道路,這是還未有都市計畫的自然生出的道路,可能與地勢、水溝、沼澤等紋理相關。
如今,行走在這樣的小街,看到清代閩南式磚房"火庫起出簷"的形式,也看到日式雨淋板,更多是沒有電梯的公寓,還有無人居住的廢墟、牆邊長出的榕樹,不同時代的鐵窗、鐵門,或是已經拆了老房子的小停車場,隆昌街還有一個公園,公園的入口是一條小小的巷子,公園入口還有很大的門柱,可見以前是豪宅。
隆昌街有幾家小咖啡館,傍晚時機車在街內穿梭,是不會塞車的小路。小路上許多國術館的舊招牌,與家庭裁縫、繡學號的小看板,增添了許多的樂趣,無論是白天或晚上,冬天或夏天,這樣的小路,老人互道吃飽了沒,有種溫暖的人情感。
— 在八坪大。
*
Jin Liu:現在放在長沙公園是很有問題的,應該是在貴陽街靠環河南路才對。
Edward Chiang:文獻會原來想法是把這塊碑立在貴陽街上,被居民認為外觀太像墓碑因此作罷,改立在福德府後方長沙公園。
2019/10/11
【台北】老艋舺散步
20191001
在萬華區巷弄內散步,處處都是驚奇,這條蜿蜒的小巷道--隆昌街,原來是新起町內的老街道,也是很多機車與社區內人行的道路,隔開了西門町熱鬧的街區,自有一個小世界。
20191006
在艋舺小巷防火巷穿來穿去,居然遇到不少臉友,很享受假日人不多,店面沒有開業,看著時代的軌跡,歷史故事從腦中一閃而過一百多年。— 在心起町。
20191007
埋地紀念碑,經常有長輩在這邊出沒抓虛擬的寶,但是校園內有一個實體的石碑卻難得進去一窺究竟。— 在台北市西門國小。
20191011
建築有樹街頭散步
2019/06/15
《迪化街傳奇》x《街屋視野》
我很喜歡看不同時代對於同一個地區的詮釋方式,若在查照台灣日日新報的記者劉捷所寫的《大稻埕點畫》,不只是不同時期呈現不同的樣貌,到了現代,整個大稻埕長形的街屋,對於商業經營的詮釋與認知方式,都大不相同啊!
這是多元文化的一種必然現象,只是我們缺少了強而有力的詮釋!
《迪化街傳奇》以經濟商業角度切入,加上了大企業家族的發跡方法,分析在大稻埕經營成功的人,我覺得也只有記者能夠有這樣長期的採訪記錄與報導,現在的媒體記者好像都不願意做這樣的事情。
《街屋視野》以建築樣式的調查,輔以傳統家族興建的原由,並加上後續的經營者使用的改進論述街屋的演進,我相信調查起來非常辛苦,其實很難分類與歸類。
個人覺得分章節的方式,還有建築樣式的分類分法太過細緻,造成統計上樣本數統計的結果好像不具有太大意義。不過,至少能夠分析出迪化街幾段街區的發展歷史與當時建築的熱潮,我們好像很少用這個角度去分析台灣各地的老街,值得讚賞的研究方法。
現在要能夠要求媒體做專題採訪報導進一步分析,已經是奢望,或許老記者退休後可以來做這個苦工?我突發奇想若有老里長、仲介公司老員工、老廟祝願意來做在地紀錄,用不同角度切入,或許也是一個方法。
希望能夠有更多的在地出版品,累積我們文化的厚度。
2019/03/24
【新竹】的街屋與公共建築令人驚艷,若能夠慢慢恢復,真是文化與觀光的亮點
#一尾魚工作室 #流水帳 Yiwei Peng
新竹的街屋與公共建築令人驚艷,若能夠慢慢恢復,真是文化與觀光的亮點。
新竹的第一間百貨公司、圓環轉角的街屋圓弧的流線造型,受到美國萊特影響,造型上具有水平流線型的美感,被高中同學帶著在小巷間穿越,猶如一場時空跳躍的旅行,瞬間跨越了一個世紀。
1. 新竹火車站
2. 影像博物館
3. 東門市場,名片喜帖傳統撿字印刷店,居然以前是在台北赤峰街搬過來的,店主念雙連國小,是我學長。一樓有一些居酒屋日式料理,二三樓有些透過再生計畫,希望未來變得有趣一些。
土地公廟有山門,是菸樓通風口偽裝的,是新竹最早的土地公。
4. 814麗香冰店
5. 新竹美術館
6. 新竹州廳
7. 消防博物館
8. 新竹信用組合
9. 新竹第一條街
10. 以前新竹市民眾活動中心,裡面有中正堂,改成了奇妙的"五分埔"市場
11. 經過一家"春藥行"
12. NET、LANEW、BIRKENSTOCK 的老街屋都很美,最好都不要租給"屈臣氏"與"燦坤",只會亂上顏色。
13. 新竹第一家百貨公司,簡潔又特別的裝飾物。
14. 城隍廟、東寧宮,許多店家滿是排隊的人
15. 玫瑰色二手書店,看到了 劉叮噹 送來的花書,買了東京建築散步、安藤忠雄的建築彷徨。
16. 見域,買了新竹舊城散步地圖、貢丸湯,也認識了創辦人 吳君薇
感恩的一天
新竹的街屋與公共建築令人驚艷,若能夠慢慢恢復,真是文化與觀光的亮點。
新竹的第一間百貨公司、圓環轉角的街屋圓弧的流線造型,受到美國萊特影響,造型上具有水平流線型的美感,被高中同學帶著在小巷間穿越,猶如一場時空跳躍的旅行,瞬間跨越了一個世紀。
1. 新竹火車站
2. 影像博物館
3. 東門市場,名片喜帖傳統撿字印刷店,居然以前是在台北赤峰街搬過來的,店主念雙連國小,是我學長。一樓有一些居酒屋日式料理,二三樓有些透過再生計畫,希望未來變得有趣一些。
土地公廟有山門,是菸樓通風口偽裝的,是新竹最早的土地公。
4. 814麗香冰店
5. 新竹美術館
6. 新竹州廳
7. 消防博物館
8. 新竹信用組合
9. 新竹第一條街
10. 以前新竹市民眾活動中心,裡面有中正堂,改成了奇妙的"五分埔"市場
11. 經過一家"春藥行"
12. NET、LANEW、BIRKENSTOCK 的老街屋都很美,最好都不要租給"屈臣氏"與"燦坤",只會亂上顏色。
13. 新竹第一家百貨公司,簡潔又特別的裝飾物。
14. 城隍廟、東寧宮,許多店家滿是排隊的人
15. 玫瑰色二手書店,看到了 劉叮噹 送來的花書,買了東京建築散步、安藤忠雄的建築彷徨。
16. 見域,買了新竹舊城散步地圖、貢丸湯,也認識了創辦人 吳君薇
感恩的一天
2018/12/04
《老街誌》與里斯本的地磚
比起中規中矩寫了老街的歷史與由來,串連名勝古蹟的書,我只能說那樣的書是工具書,而我更喜歡這本書書寫的模式。
現代人對於閱讀很長的文字可能已經有恐懼感,要在一小段文字中帶入老街歷史的確很難,我想作者張倫已經有這樣的功力,雖然沒有辦法交代完來龍去脈,但是已經把重點交代清楚,配合照片、地圖的說明,引發了讀著想要一探究竟。
每一條老街都有"訪職人"的單元,台灣每一條老街應該是不同的歷史,但是我們的老街再造變成了雷同,看到了這個單元,至少每一個人都是大不相同的個體,很成功的描述了老街的表情。
若要說甚麼挑剔的話,我覺得書的開本太小了,許多照片顯得太小,或者是內容太多了,應該在減少一點。不過台灣的出版社與讀者就是要很多吧?
我期待有"老街誌"這樣的雜誌出現!
2016/12/10
為什麼台灣老街都長得一樣,現在除了塗鴉想不出新招的嗎?
#為什麼系列 #時事建言
新竹北坪老街
這是我多年來一直思考的問題,思考了很多的作法,但是每到一條老街,好像大家都想不出辦法後,只好用當年最流行的作法,維持老街還活在當年的假象。
一條老街,承載著一個鄉鎮人們的生活生計,甚至是串聯一些地方的必經之路,加上時光荏苒,水路、陸路、牛車、馬車、台車、火車等不同時代的交通工具,並且考量當地物產等等,怎麼想每一條老街都應該是獨一無二的才對。
若再加上泉州、漳州人來農墾,原住民、荷蘭人、日本人、戰後中國移民等關係,老街擁有的是豐富的底蘊。
最近淡水重建街的塗鴉,引發了大眾的討論,在我臉書的同溫層,多是驚訝失望居多。
或許是商業化的活化方式,或許大家對於歷史脈絡這件東西的認知不夠,也或許這些交錯的獨一無二無法被一般人了解與認識,有點懶得發想,居民意見太多,無法溝通協調,大家只能用現有的模式套用。
台灣人迷戀別人的成功經驗,卻乏自信,經常需要外國人的背書認證,拿現成的東西移植,是否應該放手給年輕人提案,小規模的實驗,用一棟或兩棟老屋在一定的時間內活化,然後再來檢討,不要一定馬上看到成果,只要有討論,有改善,有持續,並且有熱情,才是一條老街存在的價值。
新竹北坪老街
這是我多年來一直思考的問題,思考了很多的作法,但是每到一條老街,好像大家都想不出辦法後,只好用當年最流行的作法,維持老街還活在當年的假象。
一條老街,承載著一個鄉鎮人們的生活生計,甚至是串聯一些地方的必經之路,加上時光荏苒,水路、陸路、牛車、馬車、台車、火車等不同時代的交通工具,並且考量當地物產等等,怎麼想每一條老街都應該是獨一無二的才對。
若再加上泉州、漳州人來農墾,原住民、荷蘭人、日本人、戰後中國移民等關係,老街擁有的是豐富的底蘊。
最近淡水重建街的塗鴉,引發了大眾的討論,在我臉書的同溫層,多是驚訝失望居多。
或許是商業化的活化方式,或許大家對於歷史脈絡這件東西的認知不夠,也或許這些交錯的獨一無二無法被一般人了解與認識,有點懶得發想,居民意見太多,無法溝通協調,大家只能用現有的模式套用。
台灣人迷戀別人的成功經驗,卻乏自信,經常需要外國人的背書認證,拿現成的東西移植,是否應該放手給年輕人提案,小規模的實驗,用一棟或兩棟老屋在一定的時間內活化,然後再來檢討,不要一定馬上看到成果,只要有討論,有改善,有持續,並且有熱情,才是一條老街存在的價值。
2016/01/22
《Taipei Walker》老街 Walker 特別號No.60,2016.02
這期 Taipei Walker 是老街專輯,沒想到打開第一頁就是我的照片,還有資深記者很洗鍊的文字。
大稻埕的推薦店家地圖
https://www.google.com/maps/d/u/0/viewer?mid=z-yTNa2Vs90E.kwODQGOdWk_o
當雜誌社找我的時候,我還有點猶豫是否應該把機會讓給大稻埕在地人,但是想到都上過了食尚玩家,他的對手雜誌也應該上吧!
在 7-11 已經上架,過年的時候可以去全台的老街走走。
2016/01/05
【台北】大稻埕散步,從飯屋木芥子「こけし」- Bistro Kokeshi 出發
2016年到今天才有上工的感覺,今天帶某雜誌的編採、攝影去大稻埕踩街,看到熱鬧的工作景況,每個店家的老闆都意外的被我遇到了,而且還吃了日本人開設的咖哩飯。
或許大家對「文創」的定義大不相同,大家也都害怕被定義為「文創」業。但我看到的無論是老店、新店,大家都為了自己的理想與夢想在奮鬥著,或許每家店的目標不同,但都為了大稻埕這個地區而努力著,台灣目前在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很多現實面無法全面被照顧到,實在不應該再分彼此。
我話說得容易,但是實際在這邊打拼的店家真的非常不容易,大稻埕一直以來就是非常包容各地來打拼的人,很容易取到各地來的東西,加上南北貨等,各個產業各有自己的特色,如何從傳統轉換成為流行風格,這裡一直以來都有成功的案例,我會比較樂觀的去看待這些創業者,無論新舊,都有存在的價值。
今日被我打擾到的店家,希望今年生意興隆發大財。
2015/08/24
【台北】Smith&Hsu 現代茶館,No.102 墬入愛河的水果茶
****************
藍紫色的矢車菊。浪漫~
蜜桃。香甜稚嫩
檸檬香茅。香氣淡雅清新
酸中帶甜的果味。
墜入愛河了沒?
*****************
一大堆有香氣的罐子在你面前,你會每一瓶都打開來聞嗎?
我第一個看到了 No.102 號,打開之後覺得真是好聞,本來想很衝動的點下去,可是一想到喝下去後應該會沒甚麼感覺吧?還是點了一個很單純的博士茶,沒想到一 google 可是南非的國寶茶,而且香氣入喉後持久了幾個小時。
不知道為何到了這個年紀,咖啡選擇單品,連喝茶也只挑單一味道,太多口味無法細細品味吧?人與人交往,太複雜的心思,或是想太多的人,在我眼中也是很難相處,直來直往不用擔心太多最好。
三層樓的現代茶館在衡陽街,清末台北城的中心點,曾經是天后宮的中軸線上,到了日本時代搖身一變為最華麗的商店街,每一個商店的立面充滿現代感,折衷主義的樣式如今還保留著。以前有很多商店還會有塔樓來跟大家招手,可惜目前留存的不多。
smith&hsu 衡陽店獲得【2014老屋新生大獎銀獎】,老屋空間重新設計,加入了現代建材,與立面搭配轉換為現代茶館,也是再生的一種方式,可讓人好好的停留與朋友聊天。
我其實還蠻想多多知道這棟老房子以前的身世!
2015/07/06
【新北市】九崁二八,隨遇而安的生活,隨處皆美的藝術擺設
此時左邊是山河一角,右邊有閩南老厝,前面一根很舊的電線木桿,三層樓高,電燈、擴音喇叭、電線、隘子、變電箱都在這跟電線桿,鐵皮屋、黑瓦、磚房、水泥房,水塔、各式各樣,各種年代的建築物件,在我視角內都能看見。
燜熱的無後,颱風快來前的寧靜,我想這一角絕對是世界獨一無二的美景,隔壁阿嬤的談天聲,母親牽著小朋友放學路過的重建街,這絕對是自古以來生活的要道,如今多了些韓國人、日本人的聲音,揹著相機來取景,任誰也想不到,這樣稀鬆平常的城市角落,都會有值得依戀的故事。
聽到九哥在樓下跟鄰居的對話,自在的跟年輕人的互動,有點混亂的街景,在蟬鳴聲中顯得柔和了許多,整個人融入其中,專心的感受一點點的風吹草動,一回神過來,竟也汗流浹背。
一個盛夏的黃昏,聽到小學生學習英文的叫聲,這樣的小巷街道,應該是小朋友一起打躲避球、跳房子、殺刀的喧鬧聲,但這些是我的童年,如今已不復見,單純的日子已經逝去了嗎?但蟬聲依舊每年迴盪!— 在九崁28 - 淡水重建街28號
燜熱的無後,颱風快來前的寧靜,我想這一角絕對是世界獨一無二的美景,隔壁阿嬤的談天聲,母親牽著小朋友放學路過的重建街,這絕對是自古以來生活的要道,如今多了些韓國人、日本人的聲音,揹著相機來取景,任誰也想不到,這樣稀鬆平常的城市角落,都會有值得依戀的故事。
聽到九哥在樓下跟鄰居的對話,自在的跟年輕人的互動,有點混亂的街景,在蟬鳴聲中顯得柔和了許多,整個人融入其中,專心的感受一點點的風吹草動,一回神過來,竟也汗流浹背。
一個盛夏的黃昏,聽到小學生學習英文的叫聲,這樣的小巷街道,應該是小朋友一起打躲避球、跳房子、殺刀的喧鬧聲,但這些是我的童年,如今已不復見,單純的日子已經逝去了嗎?但蟬聲依舊每年迴盪!— 在九崁28 - 淡水重建街28號
2015/05/20
【宜蘭】一日遊,雨,綠木由心、頭城老街、角烙、旅二手
不知道為何特別喜歡雨中的宜蘭,水柔入綠的山嵐,還有白霧倚靠在山間,入目皆是美景。
*綠木由心
又來到了頭城的老房子,是前台鐵宿舍,坐在榻榻米聽店主人分享了幾個小小的故事,心頭浮現了溫馨的畫面。
1. 副站長阿公阿嬤曾經住在這裡,有一日孫子來訪,說這邊是阿公住,他跟阿嬤睡那邊,一棟九十幾年的房子仍然存在,而且知道以前的使用方式,這小小的紀錄,也就值得了。
2. 鄰居的小孩經常晚起趕不上火車,站長很好心,還會等他們上車才開車,雖然誤點,但是超有人情味的。
店主在此自行開發商品,除了與文昌宮相關的產品外,還有柚花醋、番茄乾等在地產品,文化的價值在哪裡?其實需要多一點時間去感受,願意進入這棟老房子停留的人,也都充滿了各種的回憶。
*頭城老街某店(因為我忘了店名)
頭城老街某家新開的店,有自家香草手工皂,擺滿了羅東回家生活的上旗出版社的書。
*林本源租館
找了好久終於找到
另,印象中頭城老街北邊的福德祠上面的石獅子有被偷走,如今看來好像是新做的。
*羅東的某一個角落,角烙日式庭園咖啡館
全台保留的日式木屋很多,也被用不同的方式在使用者,每每看到歷史的痕跡,對於房子的定義與使用,都有著不同的懷想。
大抵上隨著建築材料的使用,的確今日的木屋維持的費用較高,時代的演進,蹲式的馬桶底下是化糞池,被改成了坐式的抽水馬桶,不同時代換過的天花板、玻璃窗戶,鐵皮屋頂,居家所需要的櫥櫃變成了沙發椅,幸好,這邊保留了原有的柱子,讓人知道原來哪邊是走道,哪邊是房間。
我有時候會用『趣味』這兩個字來形容所見的狀態,從原住民各部落所遺留下來的建築方式,我們應該已經完全遺忘,而日式木屋留存中,記憶最深的應該只是榻榻米,面對失憶的人們一直追求新奇的事物,宜蘭人不像台北人那麼市儈,這些老房子在宜蘭自有一種存在的方法。
我不瞭解宜蘭人,但我覺得有一種謙卑的水牛精神,默默地做著自己,也很佩服。
*旅二手概念書店
來這裡好幾回了,第一次遇到年輕的老闆。
曾經在網路上跟老闆聊過,卻第一次見面,平常有在上班,總要利用假日或晚上去收書來顧店。他說目前擔心還是書的流動,無論開甚麼店,就是商品的流動才是滾動營運的基礎。雖然我來的次數不多,可是已經觀察到很多教授、老師的捧場與支持,平常溫溫潤潤穿著普普通通,窩在一個小椅子找書翻書的,可能都是大學教授,而年輕的大學生,可能是點一杯飲品再複習作業,或者是輕鬆的聊天。
每每想到大學的意義在哪裡?除了一門學科的基礎養成外?是否還要跟周邊的住民有更多的互動,而學生是否也要開始涉入這樣的事務?我認為紙本書的流動,或者是紙本書的內容,恰好是填補這樣的空隙的方法。為何?
紙本書的流通,基本上是靠人,跟電子書大大的不相同,無論是紙本書是否有溫度這件事情,書寫、購買、閱讀的過程,基本上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當然有些人閱讀不全然是為了學習,可能是打發時間,可是大體上也是一種學習,這樣學習的過程,不就是大學的存在的意義嗎?
無論是一般的大學,社區大學,我們從教師的研究,到了學生的教育,種種的培養,若能在拆解的過程,都可以在一家紙本書店中獲得更多的學習,也可以讓更多人來參與。
大學內的書店,若能有老師與學生一起參與,一定會很棒。也是住在附近的老闆,從小就在周遭長大,少有觀光客來訪,除了熱情,還是要能有支撐營運的方法,我想著每所大學外應該有一家可以討論的咖啡館、書店,很慶幸宜蘭大學就有一家書店。
買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整形日本》,感覺很划算!
*綠木由心
又來到了頭城的老房子,是前台鐵宿舍,坐在榻榻米聽店主人分享了幾個小小的故事,心頭浮現了溫馨的畫面。
1. 副站長阿公阿嬤曾經住在這裡,有一日孫子來訪,說這邊是阿公住,他跟阿嬤睡那邊,一棟九十幾年的房子仍然存在,而且知道以前的使用方式,這小小的紀錄,也就值得了。
2. 鄰居的小孩經常晚起趕不上火車,站長很好心,還會等他們上車才開車,雖然誤點,但是超有人情味的。
店主在此自行開發商品,除了與文昌宮相關的產品外,還有柚花醋、番茄乾等在地產品,文化的價值在哪裡?其實需要多一點時間去感受,願意進入這棟老房子停留的人,也都充滿了各種的回憶。
*頭城老街某店(因為我忘了店名)
頭城老街某家新開的店,有自家香草手工皂,擺滿了羅東回家生活的上旗出版社的書。
*林本源租館
找了好久終於找到
另,印象中頭城老街北邊的福德祠上面的石獅子有被偷走,如今看來好像是新做的。
*羅東的某一個角落,角烙日式庭園咖啡館
全台保留的日式木屋很多,也被用不同的方式在使用者,每每看到歷史的痕跡,對於房子的定義與使用,都有著不同的懷想。
大抵上隨著建築材料的使用,的確今日的木屋維持的費用較高,時代的演進,蹲式的馬桶底下是化糞池,被改成了坐式的抽水馬桶,不同時代換過的天花板、玻璃窗戶,鐵皮屋頂,居家所需要的櫥櫃變成了沙發椅,幸好,這邊保留了原有的柱子,讓人知道原來哪邊是走道,哪邊是房間。
我有時候會用『趣味』這兩個字來形容所見的狀態,從原住民各部落所遺留下來的建築方式,我們應該已經完全遺忘,而日式木屋留存中,記憶最深的應該只是榻榻米,面對失憶的人們一直追求新奇的事物,宜蘭人不像台北人那麼市儈,這些老房子在宜蘭自有一種存在的方法。
我不瞭解宜蘭人,但我覺得有一種謙卑的水牛精神,默默地做著自己,也很佩服。
*旅二手概念書店
來這裡好幾回了,第一次遇到年輕的老闆。
曾經在網路上跟老闆聊過,卻第一次見面,平常有在上班,總要利用假日或晚上去收書來顧店。他說目前擔心還是書的流動,無論開甚麼店,就是商品的流動才是滾動營運的基礎。雖然我來的次數不多,可是已經觀察到很多教授、老師的捧場與支持,平常溫溫潤潤穿著普普通通,窩在一個小椅子找書翻書的,可能都是大學教授,而年輕的大學生,可能是點一杯飲品再複習作業,或者是輕鬆的聊天。
每每想到大學的意義在哪裡?除了一門學科的基礎養成外?是否還要跟周邊的住民有更多的互動,而學生是否也要開始涉入這樣的事務?我認為紙本書的流動,或者是紙本書的內容,恰好是填補這樣的空隙的方法。為何?
紙本書的流通,基本上是靠人,跟電子書大大的不相同,無論是紙本書是否有溫度這件事情,書寫、購買、閱讀的過程,基本上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當然有些人閱讀不全然是為了學習,可能是打發時間,可是大體上也是一種學習,這樣學習的過程,不就是大學的存在的意義嗎?
無論是一般的大學,社區大學,我們從教師的研究,到了學生的教育,種種的培養,若能在拆解的過程,都可以在一家紙本書店中獲得更多的學習,也可以讓更多人來參與。
大學內的書店,若能有老師與學生一起參與,一定會很棒。也是住在附近的老闆,從小就在周遭長大,少有觀光客來訪,除了熱情,還是要能有支撐營運的方法,我想著每所大學外應該有一家可以討論的咖啡館、書店,很慶幸宜蘭大學就有一家書店。
買了《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整形日本》,感覺很划算!
2015/05/10
《府城文學地圖》、《書城旅人》
這幾天翻閱了這幾本書,首先要很佩服的策劃者,居然可以讓學生寫出那麼成熟的文字,文學作品與親自體會的對照,甚至是心得都讓人感覺不像是高中生的作品,以為是老台南人加上看過這些文學家作品消化的成果。
我拿了台南的佳里區所描述的吳新榮給我媽看,對他來說兒時的記憶模糊的無法連結,甚至是我描述外婆家曾經開過柑仔店、裁縫店、美容院,我媽的記憶跟我大不相同,這是身處台灣平行時空的奧妙。
另一本書《書城旅人》則是大學生暑假去探訪英國書鎮,還有在巴黎、倫敦探訪老書店的心得,文字洗鍊也書寫了自己的心情,看完了很像去逛了一圈書店,跟我幾年前記憶中的倫敦、巴黎書店沒有改變,在異地的書與書店有了完美的萍水相逢,在大學四年有璀璨的記憶,反倒是跟我的記憶相符的。雖然作者跟我差了二十幾歲。也就是說,倫敦巴黎的書店,應該也沒甚麼改變囉?
《書城旅人》年輕人的世代!(5/21更新)
突然發現作者的學號是B00開頭,而我是 B77,也就是我大學時代還在金石堂逛文具部買貼紙、書籤的那個年代,她還沒有出生。而我想想我大四的時候不知道再忙甚麼?溫羅汀的書店,除了唐山之外,甚麼獨立書店的理念與精神,一概都不知道。這樣對比之下,現代年輕人獲取資訊的來源比較迅速準確了,只要能夠確實執行,成功的機會比我們當年還大得多。
看完了這本書洗鍊的文字,實在難以想像是大四學生寫出來的遊記,今天又聽到了她分享去書鎮的簡報,講了很多書上難以表現出來的內容,我算是收穫頗豐。這本書的調性比較走散文似的遊記,雖然依照旅行的時間去紀錄,描述心境的轉變,與勇闖各個書鎮、書店遇到的人事物,看了書好像就去了一趟的感覺。
《書城旅人》序言中的理想很大,雖然有點摸不著邊,但文字非常犀利,希望亞臻畢業後仍能用同樣的熱情感染愛書人,我們能夠做的事情太多了,閱讀這件事情,要大家一起來做,而互相合作這件事情要行得通,還是要透過眾人溝通與退讓才能成功的。
我也想起了一個歷史系的學弟,當年在法蘭克福相約,他在比利時交換學生時常在歐陸旅行,我開著親戚的跑車,因為下錯交流道,來回多開了一百公里的路心裡非常懊惱。年少輕狂的兩人走過一間間小小的博物館,他則是一直跟我說他大學時代差點被休學,能夠交換學生也是運氣好之類,讀過歷史系的人,每每用很多放大鏡觀察自己,有時讓人感受自大驕傲,但有時把自己縮小,說著人生一瞬的風淡雲輕。
另兩本是高中生研讀文學家眼中的台南,另一本是用我們讀過的英國文學去逛英國的書店、書鎮,都是去紀錄我們記憶中的一種永恆,無論在哪個地方,我想大家都用這樣心態去面對旅行,面對每一天,生活應該就很充實了。
我拿了台南的佳里區所描述的吳新榮給我媽看,對他來說兒時的記憶模糊的無法連結,甚至是我描述外婆家曾經開過柑仔店、裁縫店、美容院,我媽的記憶跟我大不相同,這是身處台灣平行時空的奧妙。
另一本書《書城旅人》則是大學生暑假去探訪英國書鎮,還有在巴黎、倫敦探訪老書店的心得,文字洗鍊也書寫了自己的心情,看完了很像去逛了一圈書店,跟我幾年前記憶中的倫敦、巴黎書店沒有改變,在異地的書與書店有了完美的萍水相逢,在大學四年有璀璨的記憶,反倒是跟我的記憶相符的。雖然作者跟我差了二十幾歲。也就是說,倫敦巴黎的書店,應該也沒甚麼改變囉?
《書城旅人》年輕人的世代!(5/21更新)
突然發現作者的學號是B00開頭,而我是 B77,也就是我大學時代還在金石堂逛文具部買貼紙、書籤的那個年代,她還沒有出生。而我想想我大四的時候不知道再忙甚麼?溫羅汀的書店,除了唐山之外,甚麼獨立書店的理念與精神,一概都不知道。這樣對比之下,現代年輕人獲取資訊的來源比較迅速準確了,只要能夠確實執行,成功的機會比我們當年還大得多。
看完了這本書洗鍊的文字,實在難以想像是大四學生寫出來的遊記,今天又聽到了她分享去書鎮的簡報,講了很多書上難以表現出來的內容,我算是收穫頗豐。這本書的調性比較走散文似的遊記,雖然依照旅行的時間去紀錄,描述心境的轉變,與勇闖各個書鎮、書店遇到的人事物,看了書好像就去了一趟的感覺。
《書城旅人》序言中的理想很大,雖然有點摸不著邊,但文字非常犀利,希望亞臻畢業後仍能用同樣的熱情感染愛書人,我們能夠做的事情太多了,閱讀這件事情,要大家一起來做,而互相合作這件事情要行得通,還是要透過眾人溝通與退讓才能成功的。
我也想起了一個歷史系的學弟,當年在法蘭克福相約,他在比利時交換學生時常在歐陸旅行,我開著親戚的跑車,因為下錯交流道,來回多開了一百公里的路心裡非常懊惱。年少輕狂的兩人走過一間間小小的博物館,他則是一直跟我說他大學時代差點被休學,能夠交換學生也是運氣好之類,讀過歷史系的人,每每用很多放大鏡觀察自己,有時讓人感受自大驕傲,但有時把自己縮小,說著人生一瞬的風淡雲輕。
另兩本是高中生研讀文學家眼中的台南,另一本是用我們讀過的英國文學去逛英國的書店、書鎮,都是去紀錄我們記憶中的一種永恆,無論在哪個地方,我想大家都用這樣心態去面對旅行,面對每一天,生活應該就很充實了。
2015/05/06
【淡水】九崁二八,《食尚玩家》20150514 No.318
又來到淡水,還是喜歡走重建街,雖然沒有雲門那邊那麼有設計感,但是喜歡看台灣不同年代的建築物在庶民生活中被混搭的感覺。
看到了老舊的木頭電線桿,我一踏入九崁二八就聽到數位相機的快門聲,走上很陡的木梯,還沒有看清楚攝影師是誰,就被叫了"水瓶子",原來是食尚玩家在採訪經營者九哥。
坐在這條老街最突出的二樓陽台角落,左邊眺望著淡水河景,右邊夾雜閩南式磚房與新、老不同年代的公寓大廈。
我心裡想,老屋裡面應該發生過不少故事吧?
跟九哥點了一杯肯亞AA,清淡的花香味在舌根久久不散,陽台的洗石子裝飾,有表情的鐵窗花,我在重建街最好的位置跟九哥聊著這棟房子的身世。
走在二樓的地板有時會感到一陣搖動,大塊的紅磚地板,少見用在二樓的空間,這樣大器的繁華過往,讓我很好奇以前住的人是甚麼來頭?
附近的住民顯然已經老邁,在周邊緩慢的散步著,所謂淡水老街中正路上已經沒有繁華的立面牆,卻傳來一陣陣難聽攬客的音樂聲,淡水河在夕陽下依舊金光閃閃,重建街應該是找回淡水繁華的最後一條街吧?我想!— 與黃建忠在九崁28 - 淡水重建街28號
感謝食尚玩家的攝影師拍攝
短期內上了三次食尚玩家,我應該心滿意足了,感恩!這一次完全是個意外,因為到淡大去演講,提前先去重建街散步,想要去九哥那邊喝杯咖啡,遇到了記者與攝影在拍照,於是就上了雜誌。
看到了老舊的木頭電線桿,我一踏入九崁二八就聽到數位相機的快門聲,走上很陡的木梯,還沒有看清楚攝影師是誰,就被叫了"水瓶子",原來是食尚玩家在採訪經營者九哥。
坐在這條老街最突出的二樓陽台角落,左邊眺望著淡水河景,右邊夾雜閩南式磚房與新、老不同年代的公寓大廈。
我心裡想,老屋裡面應該發生過不少故事吧?
跟九哥點了一杯肯亞AA,清淡的花香味在舌根久久不散,陽台的洗石子裝飾,有表情的鐵窗花,我在重建街最好的位置跟九哥聊著這棟房子的身世。
走在二樓的地板有時會感到一陣搖動,大塊的紅磚地板,少見用在二樓的空間,這樣大器的繁華過往,讓我很好奇以前住的人是甚麼來頭?
附近的住民顯然已經老邁,在周邊緩慢的散步著,所謂淡水老街中正路上已經沒有繁華的立面牆,卻傳來一陣陣難聽攬客的音樂聲,淡水河在夕陽下依舊金光閃閃,重建街應該是找回淡水繁華的最後一條街吧?我想!— 與黃建忠在九崁28 - 淡水重建街28號
感謝食尚玩家的攝影師拍攝
短期內上了三次食尚玩家,我應該心滿意足了,感恩!這一次完全是個意外,因為到淡大去演講,提前先去重建街散步,想要去九哥那邊喝杯咖啡,遇到了記者與攝影在拍照,於是就上了雜誌。
2015/04/29
【淡水】重建街九崁二八的老人家快閃趴
一個人走在無人的重建街,想要走走戀愛巷,經過了香草街屋,準備要去九崁二八看看,前方來了一個蓄鬍大叔,原來是詩人 許赫,帶我進入了一個阿公、阿嬤的快閃趴。
許赫說這些鄰居老人家都很害羞,若提前約說要來下午茶聚會,一定每一個人都找藉口躲起來,於是重建街的店友就私下密謀,準備好了下午茶點心、綠豆湯等,就在街上抓老人家來聊天。
剛好我很高興的進來拍照,二樓的地板是很舊的水泥大紅磚地板,但是應該是用木頭做底,在這樣的老屋內有老人家大聲聊天,整個氣氛就是很高昂。
一個阿嬤說她從小七歲搬到這裡,目前八十歲,所以在重建街也住了七十幾年。問她為何沒有嫁到外地,她很不好意思的說她先生是入贅,從小她幫忙家裡賣冰,一個攤子手搖刨冰的機器,來來往往的人都叫她『刨冰鳳』(台語念音苦力鳳?),她描述那個景象歷歷在目,南來北往挑著農產品來買賣的小工,有時會點碗刨冰加紅豆、綠豆、糖水,生意很好,小朋友更是喜歡吃冰,每個人都很滿足。
阿嬤說那個攤子還在她們家三樓收著,這就請重建街街長去採訪做紀錄囉!
我短短不到十分鐘闖入了老街的聚會,一股溫馨上心頭,高低大小不規則的街道中,吐露平凡的生活日常味。
許赫說這些鄰居老人家都很害羞,若提前約說要來下午茶聚會,一定每一個人都找藉口躲起來,於是重建街的店友就私下密謀,準備好了下午茶點心、綠豆湯等,就在街上抓老人家來聊天。
剛好我很高興的進來拍照,二樓的地板是很舊的水泥大紅磚地板,但是應該是用木頭做底,在這樣的老屋內有老人家大聲聊天,整個氣氛就是很高昂。
一個阿嬤說她從小七歲搬到這裡,目前八十歲,所以在重建街也住了七十幾年。問她為何沒有嫁到外地,她很不好意思的說她先生是入贅,從小她幫忙家裡賣冰,一個攤子手搖刨冰的機器,來來往往的人都叫她『刨冰鳳』(台語念音苦力鳳?),她描述那個景象歷歷在目,南來北往挑著農產品來買賣的小工,有時會點碗刨冰加紅豆、綠豆、糖水,生意很好,小朋友更是喜歡吃冰,每個人都很滿足。
阿嬤說那個攤子還在她們家三樓收著,這就請重建街街長去採訪做紀錄囉!
我短短不到十分鐘闖入了老街的聚會,一股溫馨上心頭,高低大小不規則的街道中,吐露平凡的生活日常味。
2015/02/04
【新竹】【桃園】湖口老街的在來書坊、南崁1567小書店老闆的新書
2014/10/02
【淡水】香草街屋、心波力、重建街與青田七六的老屋經營分享
又走了一趟重建街,心情五味雜陳,看到重建街的住民們努力的營造這邊,有一些更多店進駐了,心波力書店、美好時光、香草街屋、4F小飯館等。從福佑宮扶階而上,仰頭是藍染,一個曾經沒落的老街,往來基隆的絲路古道,許多名人曾經住過的地方,希望重建街真的能重建老街風華。
第一次去重建街上的心波力,從街頭走到街尾,見不到新開的書店,原來我走錯方向,來來回回走來走去,我氣喘如牛,有點坡度的重建街,以前是連結淡水與北海岸的丘陵地住民往來的主要道路,往下走就是福佑宮並連結中正路(淡水老街),但中正路已經完全沒有老街的樣貌,反而是這條重建街,在不同年代的發展中留下了各式各樣的房舍。
雖然已經過了營業時間,燈光還迎接著我,牆上的童趣,讓我分不清楚是真實世界還是進入了繪本內,書架上有十家獨立書店的選書,標榜著十加一折,也就是你來此買書不但要用原價買,還要加上一成的服務費,也是給小書店一點的鼓勵,看來大家都要有自己的生存之道,非常便宜的飲料,好吃的咖哩飯,平日來沒有人潮,讓我懷疑是否可以長久營運下去?
我聽著老闆許赫很認真的介紹這十家書店,而來逛書店的人也認真地聽著,來一家書店同時可以讀到十家不同書店老闆的選書,其實還真的蠻划算的。我讀著不同書店的選書,印象最深刻的是一本維也納的建築立面的手繪本,是作者留學期間的作品,文字很少,但看著這些手繪立面,竟然讓我十分感動,台灣的老街很多,但卻沒有一個完整的老街保留著。我很後悔沒有買下那本書,下次再去心波力已經找不到這本書,也忘了是哪家出版社出版,也不記得到底是哪家書店老闆的選書,我想人與人或人與書的緣份也就是如此,已經讀過的心情已經在我心中常存,智慧無價,在這書店我看到了這樣的精神。
來這邊講青田七六這三年的經營經驗,算是很特別的一個分享,人人都是重建街長,期盼除了假日,會有更多的遊客來欣賞不同的淡水。
2012/03/05
【新竹】北埔老街遇奇人藝術家
北埔的歷史追朔到清代的道光年間,因為盜匪很多,所以淡水廳授權北埔的姜秀鑾與新竹城的富商周邦正可以用武力保衛自己,然後在此設立堡壘隘口,開墾田地。1834年正式成立了金廣福公館,作為收租辦公處所,『金』是指官方,『廣』是廣東,而『福』就是福建,可以知道當年閩南移民與客家人、原住民的歷史關係。
這邊的聚落巷道很多,但是走起來有點像迷宮,大的窗戶很少,有櫺窗與鎗眼,台灣各地許多老街老屋都有類似的建築型態,只要是防禦盜匪,在慈天宮旁更有一座『叮咚橋』,用大石板架設在彎曲的巷道內,人採在上面行走會發出叮叮咚咚的聲響,盜匪來犯可當成警報器提醒大眾。
*奇人石藏
我在巷道內亂走,看到有一戶人家的燈罩是用漁船常用的浮球改裝的,忍不住駐足拍照欣賞,後來跟這位大姊聊了如何製作這個裝置藝術,她說一個作品從構思到完成大約要花三天的時間,先畫出線條,然後再用電鋸鋸開,最後把會割傷人的利角磨平,才能上色,因為要防水,所以用的不是水彩是油漆。
聊了一會兒,大姊帶我們進去另一個地方有不少收藏品,小小的空間放了許多石頭,原來她跟老公是奇石的收藏家,每一顆石頭都可以講出代表的意義,或風、或雨,或者山、水、樹、日、月等等,在大自然撿到的石頭,不經過琢磨,就可以顯示出大自然的景觀,幾顆石頭擺在一起,或許成對,也或許四顆一組,代表更多的意義,有時用毛筆寫首詩,畫幅山水畫,搭配起來意境大不相同。我想這是個興趣,也需要很大的耐力去尋找,也更多機緣才能與這些石頭相遇吧!
*鄧南光
1907年出身於北埔的鄧南光,曾經留學日本後返回家鄉,拍攝不少流行仕女、街道風情,記錄了二次戰爭美軍轟炸台北城的殘破景象,更留下了各地敬神廟會節慶的人山人海影像。出身北埔的鄧南光,用影像表現他對人文、社會的關懷,並將台灣攝影美學推向新的里程碑。
北埔『柑園』,這個曾經是北埔人小時後印象中的鄧世源醫院,如今改為「鄧南光影像紀念館」,讓大家到北埔來的時候,宛如走入時光隧道,不但可以看到鄧南光迷戀徠卡相機的收藏,也可以知道攝影藝術的演進,在日本與台灣現代化的過程中,北埔早期從農村變成商業交易重鎮,鄧南光記錄下這樣珍貴的史實。還有女性在社會上各行各業的角度,他對人有了感情,才能真正的拍好人物攝影。
*吃
老街主要的人潮都集中廟前買小吃,當地的特色就是擂茶,我買了一支用擂茶作成的冰淇淋,顏色像抹茶,吃了一口馬上吃的到擂茶的味道,北埔附近產茶,有著名的東方美人茶。因為溪谷的九降風,更是製作柿餅重要的環境,在攤位前面試吃了好多柿餅,每一種口味都很好吃。北埔老街的小吃有不少客家風情,吃起來也很健康,都是天然的材料,當場製作的苦茶油、肉粽、擂茶、蜜餞、麻糬等。
*大湖村石柿、桐花、螢火蟲
距離北埔老街不遠的大湖村,是石柿的故鄉,海拔約300公尺的山坡,以前種植樟樹製造樟腦油,後來樟木砍伐光了改種茶葉,大湖村也曾經是產茶葉的重鎮,而現在已經改種石柿,並且製作柿餅。
大湖村有個的人工湖,也有種植櫻花、桐樹,因地處丘陵,經由步道爬山到稍高的地方,五月雪白的桐花樹開花時,猶如身處北方雪國,櫻花盛開時節一層層的粉紅色系染紅了大地,層巒疊翠的山影雲霧繚繞,若去參觀黃橙橙的柿餅晾乾的壯觀景象,會覺得大自然色彩真是豐富。晚上,螢火蟲也會出現,看著天上繁星與地面的螢光呼應,這一切都在山中,沒有汙染的環境下,才可以享受的到。
這邊的聚落巷道很多,但是走起來有點像迷宮,大的窗戶很少,有櫺窗與鎗眼,台灣各地許多老街老屋都有類似的建築型態,只要是防禦盜匪,在慈天宮旁更有一座『叮咚橋』,用大石板架設在彎曲的巷道內,人採在上面行走會發出叮叮咚咚的聲響,盜匪來犯可當成警報器提醒大眾。
*奇人石藏
我在巷道內亂走,看到有一戶人家的燈罩是用漁船常用的浮球改裝的,忍不住駐足拍照欣賞,後來跟這位大姊聊了如何製作這個裝置藝術,她說一個作品從構思到完成大約要花三天的時間,先畫出線條,然後再用電鋸鋸開,最後把會割傷人的利角磨平,才能上色,因為要防水,所以用的不是水彩是油漆。
聊了一會兒,大姊帶我們進去另一個地方有不少收藏品,小小的空間放了許多石頭,原來她跟老公是奇石的收藏家,每一顆石頭都可以講出代表的意義,或風、或雨,或者山、水、樹、日、月等等,在大自然撿到的石頭,不經過琢磨,就可以顯示出大自然的景觀,幾顆石頭擺在一起,或許成對,也或許四顆一組,代表更多的意義,有時用毛筆寫首詩,畫幅山水畫,搭配起來意境大不相同。我想這是個興趣,也需要很大的耐力去尋找,也更多機緣才能與這些石頭相遇吧!
*鄧南光
1907年出身於北埔的鄧南光,曾經留學日本後返回家鄉,拍攝不少流行仕女、街道風情,記錄了二次戰爭美軍轟炸台北城的殘破景象,更留下了各地敬神廟會節慶的人山人海影像。出身北埔的鄧南光,用影像表現他對人文、社會的關懷,並將台灣攝影美學推向新的里程碑。
北埔『柑園』,這個曾經是北埔人小時後印象中的鄧世源醫院,如今改為「鄧南光影像紀念館」,讓大家到北埔來的時候,宛如走入時光隧道,不但可以看到鄧南光迷戀徠卡相機的收藏,也可以知道攝影藝術的演進,在日本與台灣現代化的過程中,北埔早期從農村變成商業交易重鎮,鄧南光記錄下這樣珍貴的史實。還有女性在社會上各行各業的角度,他對人有了感情,才能真正的拍好人物攝影。
*吃
老街主要的人潮都集中廟前買小吃,當地的特色就是擂茶,我買了一支用擂茶作成的冰淇淋,顏色像抹茶,吃了一口馬上吃的到擂茶的味道,北埔附近產茶,有著名的東方美人茶。因為溪谷的九降風,更是製作柿餅重要的環境,在攤位前面試吃了好多柿餅,每一種口味都很好吃。北埔老街的小吃有不少客家風情,吃起來也很健康,都是天然的材料,當場製作的苦茶油、肉粽、擂茶、蜜餞、麻糬等。
*大湖村石柿、桐花、螢火蟲
距離北埔老街不遠的大湖村,是石柿的故鄉,海拔約300公尺的山坡,以前種植樟樹製造樟腦油,後來樟木砍伐光了改種茶葉,大湖村也曾經是產茶葉的重鎮,而現在已經改種石柿,並且製作柿餅。
大湖村有個的人工湖,也有種植櫻花、桐樹,因地處丘陵,經由步道爬山到稍高的地方,五月雪白的桐花樹開花時,猶如身處北方雪國,櫻花盛開時節一層層的粉紅色系染紅了大地,層巒疊翠的山影雲霧繚繞,若去參觀黃橙橙的柿餅晾乾的壯觀景象,會覺得大自然色彩真是豐富。晚上,螢火蟲也會出現,看著天上繁星與地面的螢光呼應,這一切都在山中,沒有汙染的環境下,才可以享受的到。
2011/11/13
【台北】貴德街看不見的遺跡2
很早就想把貴德街一個個點的歷史讀熟,然後去憑弔紀錄一番,但沒想到一直沒時間(偷懶),有機會接了一個案子,但是其實字數不需要很多,就整理了一番,每次重讀貴德街歷史,就會感覺那是臺灣史重要的一頁。
1860年淡水開港,大稻埕也屬於淡水港的一部分,當時蘇格蘭商人陶德(John Dodd)來台開設洋行,栽種、研發茶葉技術,1865年,他引入中國安溪的茶葉來台種植,在艋舺、大稻埕都有設立製茶烘培的工廠,開啟了大稻埕國際化歷史的一頁。
1886年,劉銘傳引入外資要開發大稻埕,李春生與板橋林維源合資蓋了一些洋樓店鋪出租給洋商,有建昌街、千秋街,這兩條街就是目前的貴德街。
今日走在貴德街的亭仔腳,完全感受不到港邊往來熱鬧的場景,撿茶葉的婦女在此邊工作邊聊天,工作一天下來就可以領薪水,比較有錢人的洋樓會把房子地基蓋得高高的,避免大雨淹水到家裡面,西寧北路以前是房子的後門,可以讓小舟進出貨物,前門從貴德街進出,很難想像今日只是小巷道的貴德街,曾經有人來人往繁華的過往。
*德記洋行(長安西路303號)
德記洋行,如今已經變成德記大樓,1845年英國人創立於廈門,屬英屬東印度公司,台灣開港之後,1867年德記洋行來台安平港、淡水、大稻埕設立分行,從事鴉片、樟腦、砂糖的進出口貿易。
1911年,德記洋行在台灣因日本帝國商人透過專賣制度而排擠外商,使這些洋行紛紛離開結束營業,1974年開始,德記洋行代理消費性飲品,也接手經營開喜烏龍茶,在台灣的德記洋行目前最大股東為統一企業。
*怡和洋行(貴德街36號)
怡和洋行,今日完全找不到遺跡,只能在貴德街34號前的怡和大廈前招牌憑弔。1813年東印度公司特許到期,一個船醫接手經營與中國茶葉、鴉片的買賣,本來總部設立在廣州,後來香港割讓英國,於是遷移到香港,在中國各港口設立分行,上海、漢口、青島、天津、長沙、重慶等處。
怡和洋行當年政商名流,並支持戰爭的軍火背後都有說不完的故事,胡雪巖、李鴻章、伊藤博文、張學良都有些關係。怡和集團在台灣有怡富證券、頂好超市、Pizza Hut、IKEA等知名企業。
*李春生紀念教堂(貴德街44號)
李春生有台灣的茶葉之父的封號,1838年生於廈門,在廈門英商怡記洋行工作,與陶德一起來台,擔任寶順洋行總辦,經營茶葉生意,教導茶農。寶順洋行結束營業,轉到和記洋行。
而後李春生自行創業投入煤油市場,成為北台灣石油的大代理商,除了茶葉、煤油外,他還有樟腦、米、糖、布等的貿易事業。除了經商,李春生還勤於寫作,時事評論、茶葉製作、哲學思想等等。
1895年日軍來台,台北城陷入混亂,他有提議迎接日軍進城維持秩序,在日治時期他也擔任台灣史料委員會的一些職務。1924年過世,享年86歲,李春生是台灣仕紳中少見的基督教徒,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奠基者。
*港町文化講座(貴德街51號)
1921年,林獻堂、蔣渭水人領導的組織「台灣文化協會」成立,並在港町(貴德街)設置講堂,稱為港町文化講座,每週六舉辦文化講座,藉由演講來提倡民族主義啟迪民智,散播新思潮的種子,並教育民主的素養。
除了辦理講座,台灣文化協會以《台灣民報》做為宣傳工具,在台灣各處設立讀報社,成立文化書局、文化劇團,也舉辦各種有關歷史、法律、衛生等短期或長期的講習會,進行文化演講會、文化劇運動。
*大稻埕千秋街店屋(莊協發商號)(貴德街51、53號)
建於1920年代末期的千秋街店屋,「莊協發」商號外觀初看貌不驚人,是一個兩層樓、兩連式的建築,簡約型態的磚造式街屋,也是一「三角窗厝」,但細看陽台、天井與竹節式落水管,墊高的騎樓都是當年臨港容易淹水的見證,窗門板則是可拆卸式,方便做生意拉開後方便擺放陳列的設計。
莊協發商號雜貨店,歇業20年後目前重修為柑仔店風貌,在文史學家莊永明老師規劃下變成「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
*李臨秋故居(西寧北路86巷4號)
李臨秋,知名作詞家,1909年生,父親為富商,後家道中落,1924年,進永樂町永樂座戲院擔任職員。他以閩南語為兩部中國上海電影填廣告歌曲的詞,頗受歡迎之後,再接再厲,創作《望春風》為代表作。《四季紅》、《月夜愁》、《雨夜花》、《補破網》等均膾炙人口。
*林柳新紀念偶劇博物館(西寧北路79-1號)
林柳新偶博館的前身是進春茶行,1918年,周卯創立於現址,出口茶葉到泰國、新加坡、越南、菲律賓與廈門等地,長子周士富在泰國設立德春茶行。而後1931年才改建成現在的樣貌。原建築群有住家、製茶工場、茶棧房等,可看出整體製茶產業遺跡,茶棧為洋風立面,目前保存狀況良好,製茶工廠尚保有原磚牆。
林柳新家族買下後,2005年將台原大稻埕偶戲博物館遷移到現址,並改名為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經常舉辦偶戲、展覽、導覽活動,並有豐富來自世界各地的偶戲館藏。
*陳天來故居(貴德街73號)
陳天來故居,建於1920年,目前為臺北市宅第古蹟。陳天來(1872-1939年),父親曾受聘於廈門英商怡記洋行,當年與李春生是好友,一起來台打拼,販售專供茶業烘焙用的木炭。
陳天來從小就幫忙店務,為了解茶商的需求,還到福建探尋製茶的過程和方法。1891年,陳天來創立錦記茶行,致力發展茶葉貿易到南洋市場而致富。曾任茶商公會會長,奔走「製茶稅」的廢止運動。陳天來致富後,開始多角經營:「蓬萊閣」(酒樓)、「第一劇場」、「永樂座」是他眾多投資經營的娛樂事業。
*辜家鹽館(歸綏街303巷9號)
1920年,辜宅完工,建築有中國閩南式與西方折衷主義交會的風格,辜宅建造時的機能,本來商業用途為主,有前後兩棟,外牆、結構皆以磚石、檜木為主要建材,另外再以洗石子家徽裝飾最為繁複。一樓做為鹽務辦公場所,二樓做為接待官員、賓客,三樓做為公媽廳。1963年鹽館拆除,後棟成為辜家主辦之榮星幼稚園場所,並使用至今,進入幼稚園還相當不容易,音樂班非常有名。
1860年淡水開港,大稻埕也屬於淡水港的一部分,當時蘇格蘭商人陶德(John Dodd)來台開設洋行,栽種、研發茶葉技術,1865年,他引入中國安溪的茶葉來台種植,在艋舺、大稻埕都有設立製茶烘培的工廠,開啟了大稻埕國際化歷史的一頁。
1886年,劉銘傳引入外資要開發大稻埕,李春生與板橋林維源合資蓋了一些洋樓店鋪出租給洋商,有建昌街、千秋街,這兩條街就是目前的貴德街。
今日走在貴德街的亭仔腳,完全感受不到港邊往來熱鬧的場景,撿茶葉的婦女在此邊工作邊聊天,工作一天下來就可以領薪水,比較有錢人的洋樓會把房子地基蓋得高高的,避免大雨淹水到家裡面,西寧北路以前是房子的後門,可以讓小舟進出貨物,前門從貴德街進出,很難想像今日只是小巷道的貴德街,曾經有人來人往繁華的過往。
*德記洋行(長安西路303號)
德記洋行,如今已經變成德記大樓,1845年英國人創立於廈門,屬英屬東印度公司,台灣開港之後,1867年德記洋行來台安平港、淡水、大稻埕設立分行,從事鴉片、樟腦、砂糖的進出口貿易。
1911年,德記洋行在台灣因日本帝國商人透過專賣制度而排擠外商,使這些洋行紛紛離開結束營業,1974年開始,德記洋行代理消費性飲品,也接手經營開喜烏龍茶,在台灣的德記洋行目前最大股東為統一企業。
*怡和洋行(貴德街36號)
怡和洋行,今日完全找不到遺跡,只能在貴德街34號前的怡和大廈前招牌憑弔。1813年東印度公司特許到期,一個船醫接手經營與中國茶葉、鴉片的買賣,本來總部設立在廣州,後來香港割讓英國,於是遷移到香港,在中國各港口設立分行,上海、漢口、青島、天津、長沙、重慶等處。
怡和洋行當年政商名流,並支持戰爭的軍火背後都有說不完的故事,胡雪巖、李鴻章、伊藤博文、張學良都有些關係。怡和集團在台灣有怡富證券、頂好超市、Pizza Hut、IKEA等知名企業。
*李春生紀念教堂(貴德街44號)
李春生有台灣的茶葉之父的封號,1838年生於廈門,在廈門英商怡記洋行工作,與陶德一起來台,擔任寶順洋行總辦,經營茶葉生意,教導茶農。寶順洋行結束營業,轉到和記洋行。
而後李春生自行創業投入煤油市場,成為北台灣石油的大代理商,除了茶葉、煤油外,他還有樟腦、米、糖、布等的貿易事業。除了經商,李春生還勤於寫作,時事評論、茶葉製作、哲學思想等等。
1895年日軍來台,台北城陷入混亂,他有提議迎接日軍進城維持秩序,在日治時期他也擔任台灣史料委員會的一些職務。1924年過世,享年86歲,李春生是台灣仕紳中少見的基督教徒,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奠基者。
*港町文化講座(貴德街51號)
1921年,林獻堂、蔣渭水人領導的組織「台灣文化協會」成立,並在港町(貴德街)設置講堂,稱為港町文化講座,每週六舉辦文化講座,藉由演講來提倡民族主義啟迪民智,散播新思潮的種子,並教育民主的素養。
除了辦理講座,台灣文化協會以《台灣民報》做為宣傳工具,在台灣各處設立讀報社,成立文化書局、文化劇團,也舉辦各種有關歷史、法律、衛生等短期或長期的講習會,進行文化演講會、文化劇運動。
*大稻埕千秋街店屋(莊協發商號)(貴德街51、53號)
建於1920年代末期的千秋街店屋,「莊協發」商號外觀初看貌不驚人,是一個兩層樓、兩連式的建築,簡約型態的磚造式街屋,也是一「三角窗厝」,但細看陽台、天井與竹節式落水管,墊高的騎樓都是當年臨港容易淹水的見證,窗門板則是可拆卸式,方便做生意拉開後方便擺放陳列的設計。
莊協發商號雜貨店,歇業20年後目前重修為柑仔店風貌,在文史學家莊永明老師規劃下變成「莊協發港町文史講亭」。
*李臨秋故居(西寧北路86巷4號)
李臨秋,知名作詞家,1909年生,父親為富商,後家道中落,1924年,進永樂町永樂座戲院擔任職員。他以閩南語為兩部中國上海電影填廣告歌曲的詞,頗受歡迎之後,再接再厲,創作《望春風》為代表作。《四季紅》、《月夜愁》、《雨夜花》、《補破網》等均膾炙人口。
*林柳新紀念偶劇博物館(西寧北路79-1號)
林柳新偶博館的前身是進春茶行,1918年,周卯創立於現址,出口茶葉到泰國、新加坡、越南、菲律賓與廈門等地,長子周士富在泰國設立德春茶行。而後1931年才改建成現在的樣貌。原建築群有住家、製茶工場、茶棧房等,可看出整體製茶產業遺跡,茶棧為洋風立面,目前保存狀況良好,製茶工廠尚保有原磚牆。
林柳新家族買下後,2005年將台原大稻埕偶戲博物館遷移到現址,並改名為林柳新紀念偶戲博物館,經常舉辦偶戲、展覽、導覽活動,並有豐富來自世界各地的偶戲館藏。
*陳天來故居(貴德街73號)
陳天來故居,建於1920年,目前為臺北市宅第古蹟。陳天來(1872-1939年),父親曾受聘於廈門英商怡記洋行,當年與李春生是好友,一起來台打拼,販售專供茶業烘焙用的木炭。
陳天來從小就幫忙店務,為了解茶商的需求,還到福建探尋製茶的過程和方法。1891年,陳天來創立錦記茶行,致力發展茶葉貿易到南洋市場而致富。曾任茶商公會會長,奔走「製茶稅」的廢止運動。陳天來致富後,開始多角經營:「蓬萊閣」(酒樓)、「第一劇場」、「永樂座」是他眾多投資經營的娛樂事業。
*辜家鹽館(歸綏街303巷9號)
1920年,辜宅完工,建築有中國閩南式與西方折衷主義交會的風格,辜宅建造時的機能,本來商業用途為主,有前後兩棟,外牆、結構皆以磚石、檜木為主要建材,另外再以洗石子家徽裝飾最為繁複。一樓做為鹽務辦公場所,二樓做為接待官員、賓客,三樓做為公媽廳。1963年鹽館拆除,後棟成為辜家主辦之榮星幼稚園場所,並使用至今,進入幼稚園還相當不容易,音樂班非常有名。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