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主人並沒有要我幫他開店,是我自己要來這裡看書寫東西。
一進來發現衛斯理(或是白素)又闖禍了,浴室的水龍頭打開沒有關。
開了冷氣,選了幾本書,也選好了座位,準備度過一個美好的午後,有客人也好一個人獨處也好,這個屋內的環境很棒,一邊聽著音樂,看著兩隻貓慵懶地互動。
出到屋外,對面是國小,綠樹成蔭,但是看了一些標語,可以感覺到一些紛擾,人與人之間,除了標語,除了告示,還剩下些甚麼?— 在註書店 book in 。
禪定青田
兩年前的春天吧,在參加艋舺老街導覽中,初次遇見了水瓶子,人斯斯文文的,說話溫柔,緩慢卻有內容......感覺彼此蠻投緣的;見面後不久的某一天,電話的那一頭傳來水瓶子的聲音,他告訴我說青田七六這棟「和洋折衷」建築式樣的古宅即將開業並邀我參與解說,為喜愛日式房舍及台北歷史的巿民朋友們介紹這棟古蹟的建築與歷史;從此每個月總有幾天會在青田七六渡過。
青田七六這間老房子,建於日治昭和6年(1931),現列入巿定古蹟,它與其他一些古蹟不同;如果大龍峒保安宮,艋舺龍山寺,監察院,台北賓館是一道精緻的「懷石料理」,則青田七六可說是簡單而可口的「禪之定食」,它可以讓你在短短時光中,充份靜下來,定下心並重新思考再出發。
在建築上呈現「極簡」的美感,它不像一些西方文藝復興後期建築或巴洛克建築放射出幾何比例的華麗對稱感,而有著日式房子不規擇,不對稱的「和顏」。
整個房舍我最喜歡的部份是後面鄰接後院之木板長廊「緣側」及緣側盡頭的榻榻米房間「座敷」;緣側為所有房間與後院接壤的重要空間,地板全為上好的檜木打造,而且房子的起造人台北帝大足立仁教授的大手筆,本來一般寬約120公分的緣側,將之加寬至180公分的大尺寸,故稱它為「廣緣」。相對於台北夏日炎炎的高溫,它是一個可以保持通風並且非常涼爽的空間;在廣緣面向後院坐下來可以沉思,可以閱讀,也可以和家人好友閒聊,甚至觀賞著四季大自然的變化,想像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上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的境界。
廣緣走至盡頭穿過極簡橫隔子的木門,就是純日式榻榻米房間的「座敷」,它是最重要的生活起居空間。在大正年間(即民國初年),日本人常會在這邊接待客人;但進入昭和年代,由於受西方「重視隱私權」的影響,會客就移到最前面的「應接室」(西式客廳)了。
一間房子要蓋得堅固而且有功能性不難,但如果要一棟房子具有美感及人文內涵就不容易了;青田七六正是一棟少見的充滿「禪之美學」的房子;不只在建築外觀有相當的可看性,更是日治及民國兩個時代足立仁及馬廷英教授的故居,「名人故居」展現的魅力無限。每次來故居做導覽前,我總會提早個半小時到,端坐在房舍內的一角,靜靜地體會房子的美與精彩的故事,然後再分享給參訪的賓客。做為這裏的導覽志工,我不覺得是付出,相對地,我覺得學習到很多,是一種享受,更是自我的提昇。
感恩你!青田七六。
我住在大安森林公園瑞安街這頭,散步經過大安森林公園到青田街,剛好青田街七巷,是台北市老樹密度最高的一條巷子,兩年前偶然發現這棟老房子已經開放,於是抱持著好奇心想多了解這棟老房子的歷史。
參加過地球科學基金會的課程,對地球科學就有濃厚的興趣,恰巧馬廷英教授又是台大地質系的第一任系主任,有這個機緣走入這棟老房子,看到一排排的岩石牆,又遇到台大畢業的地質系校友所經營的青田七六,一方面是好奇,另一方面想說若能為這邊做些甚麼?由於在自然步道協會、社區大學、動物園都有擔任過導覽志工的經驗,於是自告奮勇加入了導覽工作。聽了多場亮軒老師的導覽,也讀過他寫的書,這裡發生恩怨情仇的故事,可以告訴來參加的朋友,沒想到這兩年的收穫比付出的多。
這兩年來,參與青田七六帶小朋友認識地球科學,也帶過植物生態的導覽,更多時候是一群陌生朋友來參加導覽,有次有位朋友指著隔壁的雀榕樹上出現了七種鳥,若時間拉長,可能可以聽到十幾種不同的鳥類的聲音。還經常看到一隻黑冠麻鷺展翅在庭院中曬太陽。在都市中我們仍有這個機緣觀察這些真是幸運,更應該珍惜這樣的空間。
每次導覽結束前,我總是指著那塊毛玻璃,寫著: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我好像一個橋樑,在此發生的故事告訴別人,而來參加導覽的朋友也會告訴我們在老房子內的兒時記憶,這就好像徐志摩的《偶然》:相逢在黑夜的海上,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