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雄,大明,直美的三角戀情,撒旦與上帝間的角力,自由到底為何?戰爭的意義?還有情感的出口在哪裡?這部片子其實已經不算是給小朋友看得電影,而是給1970年代出生看當時卡通長大的小孩,一個省思的機會。
珍珍與阿丁姊弟痛失父母,阿龍長大就沒有父母陪伴,養母過世頓失依靠,日本在二次戰後的省思,跟 1970年代時有些不同,一個肯回顧過往的國家,日、德,能夠在戰後很快恢復生機,這些省思很重要。
這部片,我覺得最廢的是南宮博士。
總覽:關於本站、水瓶子、外稿、演講、導覽、媒體、流水帳、年度計畫、綠逗冰|地圖|青田七六|野草|星球旅行|臉書專頁|首頁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龍瑛宗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龍瑛宗
2014/06/20
2014/06/19
【台北】一堂城市散步的歷史課
2014/06/18
【台北】豚魚瓶
2014/06/17
【台北】紀州庵文學森林
中午有個空檔,把車先停在旁邊的停車場,一小時20元在市區算很便宜,在裏頭晃了半小時,看著來參觀的人們,隔壁的經營單位還要負責這邊的導覽,妹妹(因為我忘了她名字)導覽完跟我打一下招呼,說因為志工老師不夠,所以隨時都要出來協助。
旁邊水泥房的小餐廳,中午人客滿,諾大的榻榻米大廣間,只有一個小朋友,跑來跑去,雖然我小時候沒在這樣的屋子奔跑過,但是讓我想到了在草原田間奔跑抓青蛙、蚱蜢的日子。
坐在這邊,也讓我想到了去京都的町屋,吃剉冰的經驗,這個空間未來怎樣運用,我想是除了北投之外,在屋內有較大空間的日式木造建築。若可以放上一排排的書架,當成書店或閱覽室,或許是不錯的選擇。(夢想)
後來去了紀州庵的書店,一坐下來看書就一個小時,然後結帳又是幾百塊。
到了銀行把最近的稿費存進去,櫃台小姐隨便一推銷,我就又辦了一張信用卡。
旁邊水泥房的小餐廳,中午人客滿,諾大的榻榻米大廣間,只有一個小朋友,跑來跑去,雖然我小時候沒在這樣的屋子奔跑過,但是讓我想到了在草原田間奔跑抓青蛙、蚱蜢的日子。
坐在這邊,也讓我想到了去京都的町屋,吃剉冰的經驗,這個空間未來怎樣運用,我想是除了北投之外,在屋內有較大空間的日式木造建築。若可以放上一排排的書架,當成書店或閱覽室,或許是不錯的選擇。(夢想)
後來去了紀州庵的書店,一坐下來看書就一個小時,然後結帳又是幾百塊。
到了銀行把最近的稿費存進去,櫃台小姐隨便一推銷,我就又辦了一張信用卡。
2014/06/16
【台北】20140616:梅姐的漢聲廣播電台
【台北】圓山文化遺址,從垃圾堆到河口貿易
大龍峒位於台北市的西北角,臨淡水河與基隆河的交匯處,開發晚於艋舺(萬華)而早於大稻埕,是以前凱達格蘭平埔族巴浪泵社(Pourapon)的舊居地。如今飛機降落的聲音不時傳來,這個以前是淡水河、基隆河交會的河口,有文化遺址、河口貿易、農墾、廟宇、書院等,是個文風鼎盛、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
*臨濟護國禪寺與圓山文化遺址
在圓山捷運站旁,一進入臨濟護國禪寺,就好像到了日本的神社,看了書上描述:護國禪寺屬於日本江戶時期風格,目前雖已看不出原來的配置,但保留下來的大雄寶殿,即日式佛寺的本堂,還有寺左側的山門,兩者皆為純日式木構建築。(台北古蹟偵探遊)
木造的寺廟主體,有別於台灣七彩的交趾陶,原木色素雅的木樑,黑瓦屋頂,石頭基座,每根石柱刻上捐贈人的姓名。下雨時屋簷一滴滴低落的水滴,那種靜甯的時光,也只有在這樣的寺廟體會。走上後山腰,經過纖瘦的地藏王菩薩身邊,山上是靈骨塔,或許除了來祭祖的人才會上來,但我很喜歡遠眺遠方的四獸山,看著朦朧的台北盆地,懷想這百年來台北的變遷。
建於1910年的禪寺,是日治時期總督玉園太郎邀請日僧來台佈教,該塊土地由板橋林家捐贈。禪寺的側門外,有一塊刻有「無往生心」的大砥石,日本時代,台北帝國大學宮原敦教授在圓山遺址發現的磨刀石,後來這塊磨刀石失蹤,這塊不知道是不是原來那一塊?今天的磨刀石上有刻字,也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
出了禪寺,沿著馬路往北走一小段,到了圓山遺址,五千年前,此地是一個鹹水與淡水交接的大湖泊,圓山地勢較高,原住民在此地生活,打漁的貝類食用完後,把貝殼堆丟在同一地,形成了圓山貝塚。圓山遺址不只是只有一層文化層,上層為圓山文化,下層則為粗繩紋陶文化,後來的考古學家研究細分了更多時期的文化層。
*大龍商圈與四十四坎
大龍夜市在保安宮、孔廟、大龍國小這個區塊附近的大龍街上,在保安宮旁還有舊稱為四十四坎街屋的哈密街,雖然目前看不到當年這些商店的繁華景象,可是轉到了大龍街,倒可以感受到整個大龍商圈的活力。
大龍夜市(大龍街271號門前攤)有攤香菇赤肉粥,旁邊的大叔說他幾乎每周都會特別來吃,他住在三重,以前是個在附近做工,現在退休了還是習慣吃碗粥,看他大口大口的吞下去,可以吃個二十年不膩,實在佩服。鹹粥賣完兩夫婦就收攤,有可能中午去就吃不到了。
在大龍街上還有不少好吃的小吃,但我總迷戀小吃攤背後的老房子,一塊一磚的蓋起來的洋樓街屋任其頹廢,在心中總會假想若是修復好,會是怎樣的景象,油漬在磚瓦上已經留下了褪不去的痕跡。
十八世紀中到十九世紀末,在台灣發生多起漳泉械鬥事件,最大規模還到達三千人互相打來打去。發生在1853年的頂下郊拼,泉州三邑人為主的頂郊,與泉州同安人為主的下郊發生械鬥,同安人落敗,逃到大龍峒投靠親友,傳聞連續下雨三個月,興建不了住家與防禦工事,於是移到大稻埕發展。
四十四坎傳說是當年保安宮落成後,剩下一些的建材,有錢的富戶合資廉價買下來,然後建造四十四間店舖而成,是保安宮通往河岸的必經之路。
*保安宮
中午到保安宮人潮並不多,可以靜靜地看這裡的非常細緻的木雕彩繪,若攜帶長鏡頭的照相機,可以拍下更清楚的照片。
保安宮位於大龍峒(以前稱為大琅泵),相傳1742年(清乾隆七年),同安先民把家鄉慈濟公保生大帝分靈過來,保生大帝生於979年(宋太平興國4年),博覽群籍長於醫道。目前這裡除了保生大帝,還有供奉神農大帝、孔夫子、關公、玄天上帝、天上聖母、註生娘娘、福德正神等,到這樣的大廟拜拜,無論是要保平安、求子、念書考試、做生意平順等等,都有相對應的神明保佑。
艋舺的龍山寺、清水巖與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台北三大廟門,與大稻埕地區佔地較小的廟宇不同,廟宇後有靠山,接近河邊,是觀察研究風水很好的地方。
保安宮開始有雛形是在清乾隆時期(約1742)就有保安宮的興建痕跡,如今的正殿前方有四根龍柱,若有興趣的可以觀察兩側的龍柱比較小隻,雕工也不若中央的兩支龍柱活潑生動,懷疑外側的龍柱是較早興建的龍柱,因嘉慶年間擴建的時候才把這兩隻龍柱外移,保安宮的完工大約到1830年才完成,依據這段歷史可以發現所有的廟宇建築時間通常都很長,慢慢興建,而擴建的過程,也盡量保存先前的遺跡。
1917年由地方仕紳陳培根等人捐資,為了讓廟宇的建築能夠完美,採用傳統的"對場"模式,就是由兩大師傅組成團隊,以正殿的中軸為界,互相對拼技藝,一邊是板橋的名匠陳應彬,另一側是大稻埕的郭塔,如今在前殿的壁面仍有重修的碑記。
潘麗水,1914-1995年,台南市人,從小就在父親潘春源的教導下,特色是肖像畫十分細膩。正殿旁的畫作,1973年由國寶級畫師潘麗水所作,主題有韓信跨下受辱、虎牢關三戰呂布等七幅。潘麗水融入了西洋繪畫的透視法原理,依據觀看者的視角,畫作中的歷史人物頭大身小,但在觀看的比例卻是正常的。
保安宮後進的圖書館,經常辦理社區活動,一旁解釋籤詩要抽號碼牌掛號才能進入,服務處上斗大的LED燈號碼,好像到了醫院看診。有時我會點兩根蠟燭祈求平安,看著到廟裡祈福的人,有的愁容滿面,或許尋求慰藉,或尋找答案。因求籤放的位置太高,有次幫一個歐巴桑拿了張詩籤,我看她的表情轉變愉快,我想這就是廟宇的功能之一。
二次戰後國民政府來台,因為大批的官兵沒有地方住宿,正殿的兩側屋簷下簡易的圍起了帆布,就成為臨時的住所,這段歷史或許隨著時光而讓大家從腦海消逝。看著地上的大磚紅磚有正向排列,也有斜向排列,磚塊的大小、排列說明了寺廟的種種禮儀,抬頭望著梁柱的木雕,很難想像這樣精益求精拼技術的場面,到底是怎樣的過往!
*文昌祠內的樹人書院
樹人書院是陳維英1853年所創,當年在保安宮內,1932年遷到現址。
在文昌祠內看到樹人書院的歷史碑文,說1932年遷到這裡,當年在日本人的統治下,書院為何會遷移到這個地方?當時在保安宮旁邊有大龍峒公學校(大龍國小),是不是因為這是日本人的學校,而當時時局比較穩定,所以要建立一個台灣人可以就學的場所就不得而知了。旁邊的孔廟在1925年由仕紳辜顯榮、陳天來等人開始規畫,一直蓋到1939年才有基本的規模。
我表列了一下這些建築的歷史:
1805年,保安宮稍有規模
1851年,陳維英中秀才
1853年,陳維英等人創建樹人書院(在保安宮內?或是旁邊?)
1859年,陳維英中舉人
???,陳維英任教明志書院、宜蘭仰山書院
1864年,陳維英擔任學海書院院長
1869年,陳維英過世
1895年,日本人來台
1896年,保安宮與龍山寺等14間寺廟加入日本曹洞宗,免於日人破壞,保安宮內從事教學工作,就是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大龍峒公學校)
1925年,開始規劃建孔廟
1928年,在文昌祠現祉開始蓋樹人書院
1932年,樹人書院完工
1939年,民間捐款的孔廟基本架構完成
文昌祠地址:迪化街二段364巷14號
我來這裡好幾次,雖然是座小廟,可是來此地拜拜的准考證可不少,鳳梨罐頭是桌上看到最多的貢品。
*老師府
陳遜言自福建泉州同安隨父來台經商有成,1807年在此地蓋大厝,傳言這裡風水很好,陳家子孫稱為賺錢祖,傳說陳遜言曾經去考秀才(或是舉人?),看到很多人用買官的方式,因此憤而從商。後來陳遜言的大兒子陳維藻考上舉人,陳維英中了秀才,當時有傳言是靠陳家捐了三千兩銀子才買到了秀才。大哥陳維藻赴北京考試,長途跋涉積勞成疾客死蘇州,後來陳維英更被老婆嘲諷,因此陳維英發奮念書,1859年中舉,朝廷頒贈石旗桿,目前全台灣也只剩下這座保留完整。
陳家的家族公號是『悅記』,整修完成的公媽廳,並沒有開放,看到不少匾額,書本形狀的窗戶,用石竹子裝飾,放眼望去雖然殘破,可是可以感受到當時書香世家的各式文句教誨。
大龍峒的保安宮有陳維英書寫的對聯,寧夏街的也有一個陳德星堂是陳家的宗祠。艋舺的學海書院、泰山的明志書院、宜蘭的仰山書院,到處都有陳維英的足跡。
走在老師府裡面,雖然有些慘破,看到許多阿公阿嬤在此生活,有的很年輕就嫁到這裡,當時前面還有小河可以停小船,如今前面是抽水站,旁邊是高速公路經過,我想風水應該大不如從前。進去老師府總會看到不同的世界。
當地文風鼎盛,在保安宮內不但有私塾學堂,在河岸邊的老師府更是當認很多書院院長的陳維英的家,圓山兒童育樂中心附近,陳維英自名為太古巢,在此吟詩遊憩直到過世,如今遺址已經消失。此地在松山機場的航道下,或許附近的居民已經習慣聽到飛機的聲音,對於一百五十年前的文風鼎盛這件事情,似乎沒有人關心。
*臨濟護國禪寺與圓山文化遺址
在圓山捷運站旁,一進入臨濟護國禪寺,就好像到了日本的神社,看了書上描述:護國禪寺屬於日本江戶時期風格,目前雖已看不出原來的配置,但保留下來的大雄寶殿,即日式佛寺的本堂,還有寺左側的山門,兩者皆為純日式木構建築。(台北古蹟偵探遊)
木造的寺廟主體,有別於台灣七彩的交趾陶,原木色素雅的木樑,黑瓦屋頂,石頭基座,每根石柱刻上捐贈人的姓名。下雨時屋簷一滴滴低落的水滴,那種靜甯的時光,也只有在這樣的寺廟體會。走上後山腰,經過纖瘦的地藏王菩薩身邊,山上是靈骨塔,或許除了來祭祖的人才會上來,但我很喜歡遠眺遠方的四獸山,看著朦朧的台北盆地,懷想這百年來台北的變遷。
建於1910年的禪寺,是日治時期總督玉園太郎邀請日僧來台佈教,該塊土地由板橋林家捐贈。禪寺的側門外,有一塊刻有「無往生心」的大砥石,日本時代,台北帝國大學宮原敦教授在圓山遺址發現的磨刀石,後來這塊磨刀石失蹤,這塊不知道是不是原來那一塊?今天的磨刀石上有刻字,也是很奇怪的一件事情。
出了禪寺,沿著馬路往北走一小段,到了圓山遺址,五千年前,此地是一個鹹水與淡水交接的大湖泊,圓山地勢較高,原住民在此地生活,打漁的貝類食用完後,把貝殼堆丟在同一地,形成了圓山貝塚。圓山遺址不只是只有一層文化層,上層為圓山文化,下層則為粗繩紋陶文化,後來的考古學家研究細分了更多時期的文化層。
*大龍商圈與四十四坎
大龍夜市在保安宮、孔廟、大龍國小這個區塊附近的大龍街上,在保安宮旁還有舊稱為四十四坎街屋的哈密街,雖然目前看不到當年這些商店的繁華景象,可是轉到了大龍街,倒可以感受到整個大龍商圈的活力。
大龍夜市(大龍街271號門前攤)有攤香菇赤肉粥,旁邊的大叔說他幾乎每周都會特別來吃,他住在三重,以前是個在附近做工,現在退休了還是習慣吃碗粥,看他大口大口的吞下去,可以吃個二十年不膩,實在佩服。鹹粥賣完兩夫婦就收攤,有可能中午去就吃不到了。
在大龍街上還有不少好吃的小吃,但我總迷戀小吃攤背後的老房子,一塊一磚的蓋起來的洋樓街屋任其頹廢,在心中總會假想若是修復好,會是怎樣的景象,油漬在磚瓦上已經留下了褪不去的痕跡。
十八世紀中到十九世紀末,在台灣發生多起漳泉械鬥事件,最大規模還到達三千人互相打來打去。發生在1853年的頂下郊拼,泉州三邑人為主的頂郊,與泉州同安人為主的下郊發生械鬥,同安人落敗,逃到大龍峒投靠親友,傳聞連續下雨三個月,興建不了住家與防禦工事,於是移到大稻埕發展。
四十四坎傳說是當年保安宮落成後,剩下一些的建材,有錢的富戶合資廉價買下來,然後建造四十四間店舖而成,是保安宮通往河岸的必經之路。
*保安宮
中午到保安宮人潮並不多,可以靜靜地看這裡的非常細緻的木雕彩繪,若攜帶長鏡頭的照相機,可以拍下更清楚的照片。
保安宮位於大龍峒(以前稱為大琅泵),相傳1742年(清乾隆七年),同安先民把家鄉慈濟公保生大帝分靈過來,保生大帝生於979年(宋太平興國4年),博覽群籍長於醫道。目前這裡除了保生大帝,還有供奉神農大帝、孔夫子、關公、玄天上帝、天上聖母、註生娘娘、福德正神等,到這樣的大廟拜拜,無論是要保平安、求子、念書考試、做生意平順等等,都有相對應的神明保佑。
艋舺的龍山寺、清水巖與大龍峒保安宮合稱為台北三大廟門,與大稻埕地區佔地較小的廟宇不同,廟宇後有靠山,接近河邊,是觀察研究風水很好的地方。
保安宮開始有雛形是在清乾隆時期(約1742)就有保安宮的興建痕跡,如今的正殿前方有四根龍柱,若有興趣的可以觀察兩側的龍柱比較小隻,雕工也不若中央的兩支龍柱活潑生動,懷疑外側的龍柱是較早興建的龍柱,因嘉慶年間擴建的時候才把這兩隻龍柱外移,保安宮的完工大約到1830年才完成,依據這段歷史可以發現所有的廟宇建築時間通常都很長,慢慢興建,而擴建的過程,也盡量保存先前的遺跡。
1917年由地方仕紳陳培根等人捐資,為了讓廟宇的建築能夠完美,採用傳統的"對場"模式,就是由兩大師傅組成團隊,以正殿的中軸為界,互相對拼技藝,一邊是板橋的名匠陳應彬,另一側是大稻埕的郭塔,如今在前殿的壁面仍有重修的碑記。
潘麗水,1914-1995年,台南市人,從小就在父親潘春源的教導下,特色是肖像畫十分細膩。正殿旁的畫作,1973年由國寶級畫師潘麗水所作,主題有韓信跨下受辱、虎牢關三戰呂布等七幅。潘麗水融入了西洋繪畫的透視法原理,依據觀看者的視角,畫作中的歷史人物頭大身小,但在觀看的比例卻是正常的。
保安宮後進的圖書館,經常辦理社區活動,一旁解釋籤詩要抽號碼牌掛號才能進入,服務處上斗大的LED燈號碼,好像到了醫院看診。有時我會點兩根蠟燭祈求平安,看著到廟裡祈福的人,有的愁容滿面,或許尋求慰藉,或尋找答案。因求籤放的位置太高,有次幫一個歐巴桑拿了張詩籤,我看她的表情轉變愉快,我想這就是廟宇的功能之一。
二次戰後國民政府來台,因為大批的官兵沒有地方住宿,正殿的兩側屋簷下簡易的圍起了帆布,就成為臨時的住所,這段歷史或許隨著時光而讓大家從腦海消逝。看著地上的大磚紅磚有正向排列,也有斜向排列,磚塊的大小、排列說明了寺廟的種種禮儀,抬頭望著梁柱的木雕,很難想像這樣精益求精拼技術的場面,到底是怎樣的過往!
*文昌祠內的樹人書院
樹人書院是陳維英1853年所創,當年在保安宮內,1932年遷到現址。
在文昌祠內看到樹人書院的歷史碑文,說1932年遷到這裡,當年在日本人的統治下,書院為何會遷移到這個地方?當時在保安宮旁邊有大龍峒公學校(大龍國小),是不是因為這是日本人的學校,而當時時局比較穩定,所以要建立一個台灣人可以就學的場所就不得而知了。旁邊的孔廟在1925年由仕紳辜顯榮、陳天來等人開始規畫,一直蓋到1939年才有基本的規模。
我表列了一下這些建築的歷史:
1805年,保安宮稍有規模
1851年,陳維英中秀才
1853年,陳維英等人創建樹人書院(在保安宮內?或是旁邊?)
1859年,陳維英中舉人
???,陳維英任教明志書院、宜蘭仰山書院
1864年,陳維英擔任學海書院院長
1869年,陳維英過世
1895年,日本人來台
1896年,保安宮與龍山寺等14間寺廟加入日本曹洞宗,免於日人破壞,保安宮內從事教學工作,就是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三附屬學校(大龍峒公學校)
1925年,開始規劃建孔廟
1928年,在文昌祠現祉開始蓋樹人書院
1932年,樹人書院完工
1939年,民間捐款的孔廟基本架構完成
文昌祠地址:迪化街二段364巷14號
我來這裡好幾次,雖然是座小廟,可是來此地拜拜的准考證可不少,鳳梨罐頭是桌上看到最多的貢品。
*老師府
陳遜言自福建泉州同安隨父來台經商有成,1807年在此地蓋大厝,傳言這裡風水很好,陳家子孫稱為賺錢祖,傳說陳遜言曾經去考秀才(或是舉人?),看到很多人用買官的方式,因此憤而從商。後來陳遜言的大兒子陳維藻考上舉人,陳維英中了秀才,當時有傳言是靠陳家捐了三千兩銀子才買到了秀才。大哥陳維藻赴北京考試,長途跋涉積勞成疾客死蘇州,後來陳維英更被老婆嘲諷,因此陳維英發奮念書,1859年中舉,朝廷頒贈石旗桿,目前全台灣也只剩下這座保留完整。
陳家的家族公號是『悅記』,整修完成的公媽廳,並沒有開放,看到不少匾額,書本形狀的窗戶,用石竹子裝飾,放眼望去雖然殘破,可是可以感受到當時書香世家的各式文句教誨。
大龍峒的保安宮有陳維英書寫的對聯,寧夏街的也有一個陳德星堂是陳家的宗祠。艋舺的學海書院、泰山的明志書院、宜蘭的仰山書院,到處都有陳維英的足跡。
走在老師府裡面,雖然有些慘破,看到許多阿公阿嬤在此生活,有的很年輕就嫁到這裡,當時前面還有小河可以停小船,如今前面是抽水站,旁邊是高速公路經過,我想風水應該大不如從前。進去老師府總會看到不同的世界。
當地文風鼎盛,在保安宮內不但有私塾學堂,在河岸邊的老師府更是當認很多書院院長的陳維英的家,圓山兒童育樂中心附近,陳維英自名為太古巢,在此吟詩遊憩直到過世,如今遺址已經消失。此地在松山機場的航道下,或許附近的居民已經習慣聽到飛機的聲音,對於一百五十年前的文風鼎盛這件事情,似乎沒有人關心。
2014/06/15
【台北】老同學在永康街
中午到永康家吃牛雜麵,大學同學說要來回味一下老滋味,據說二十年前這個攤子在永康公園內,三人點了很多,吃飽後想要拍照留念,一個手機沒電,一個平板沒拍照功能,一個手機鏡頭壞掉,於是沒有留下三個歐吉桑的紀錄。
這個同學大一新生訓練就自告奮勇當班代,大學時代就當起拉保險業務,生意頭腦很好,事業做很大,一結婚為了小孩就自己開了安親班,一連生了四個小孩,我想也夠本了,小孩長大安親班打算收起來,幾年前就開始整理自家的農地,變成了農夫。
現在已經小有成果,等到技術成熟,應該可以大量種植水耕草莓、番茄、香瓜等水果,各式各樣的農法與交配方式,如數家珍,我想想這位同學真的厲害,每走的一步路,都非常的投入,也都很有策略,也剛好跟自己的興趣相關。我說我去咖啡館就寫咖啡館的書,散步就寫散步的書,逛書店就寫書店的書,原來這位同學比我還要徹底,佩服!
PS. 找了老半天這位同學的照片,找不到,就留白吧!反正都是歐吉桑一枚。
這個同學大一新生訓練就自告奮勇當班代,大學時代就當起拉保險業務,生意頭腦很好,事業做很大,一結婚為了小孩就自己開了安親班,一連生了四個小孩,我想也夠本了,小孩長大安親班打算收起來,幾年前就開始整理自家的農地,變成了農夫。
現在已經小有成果,等到技術成熟,應該可以大量種植水耕草莓、番茄、香瓜等水果,各式各樣的農法與交配方式,如數家珍,我想想這位同學真的厲害,每走的一步路,都非常的投入,也都很有策略,也剛好跟自己的興趣相關。我說我去咖啡館就寫咖啡館的書,散步就寫散步的書,逛書店就寫書店的書,原來這位同學比我還要徹底,佩服!
PS. 找了老半天這位同學的照片,找不到,就留白吧!反正都是歐吉桑一枚。
2014/06/14
【台北】20140614:雅琪的警察廣播電臺
【台北】故居牌
長久以來,一直有個願望,從倫敦旅行回來特別強烈,能夠一步一步去達成這些願望,實在很開心。
倫敦、巴黎旅遊時,經常會在一棟房子門口看到一個小牌子,某某某幾年到幾年住在這裡,我是這樣找到印象派的許多大師,也這樣找到了狄更斯、吳爾芙住過的地方,回想這些畫家的作品,或是作家的小說,當下就感覺進入了那個世界。
從開始經營青田七六後,送了不少這樣的地址牌出去,這是第一個實現我的願望,相信不久後就可以貼在梁實秋故居的門口。話說青田七六應該掛牌『足立仁故居,1931-1944年』,『馬廷英故居,1945-1979年』
今日流水帳:
自由主義名人故居導覽,青田七六→紫藤廬→殷海光故居,十分感謝兩個故居的導覽人員,都非常有氣質(羨慕),解說十分清楚。
伊聖斯私書房→茉莉→舊香居→書寶→警廣→沛瑟洛買器材→上網購物看日劇
倫敦、巴黎旅遊時,經常會在一棟房子門口看到一個小牌子,某某某幾年到幾年住在這裡,我是這樣找到印象派的許多大師,也這樣找到了狄更斯、吳爾芙住過的地方,回想這些畫家的作品,或是作家的小說,當下就感覺進入了那個世界。
從開始經營青田七六後,送了不少這樣的地址牌出去,這是第一個實現我的願望,相信不久後就可以貼在梁實秋故居的門口。話說青田七六應該掛牌『足立仁故居,1931-1944年』,『馬廷英故居,1945-1979年』
今日流水帳:
自由主義名人故居導覽,青田七六→紫藤廬→殷海光故居,十分感謝兩個故居的導覽人員,都非常有氣質(羨慕),解說十分清楚。
伊聖斯私書房→茉莉→舊香居→書寶→警廣→沛瑟洛買器材→上網購物看日劇
2014/06/13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