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17

【北京】20150617:天堂時光旅行書店、北鑼鼓巷、南鑼鼓巷、老人塔與正陽書店

*天堂時光旅行書店,最接近天堂的書店,东城区北锣鼓巷45号



我在暴風雨來的前一刻進到了天堂時光,跨進門的那一時間,天上的雨宣洩下來,風雨交加,一陣風吹關了門,打破了門口的盆栽,主人一時不知怎辦,兩手一攤,就說:別管了就這樣吧!



前幾天因為吳敏介紹到樸道草堂去找書店老闆,認識了旅居日本的作家亦夫先生。然後又跟亦夫先生約了另一家書店咖啡館見面,這家書店其實是連鎖書店,大部分在西藏地區,也難怪稱為天堂時光書店,全世界最靠近天堂的地方,以此取名。

http://search.books.com.tw/exep/prod_search.php?cat=all&key=亦夫&f=author

書店主人田瑛小姐從事金融業工作十餘年,後來辭掉工作,經常一個人旅行,最想念的就是不丹這個國家,於是我跟她分享了一些在不丹的見聞,聊著聊著她居然從冰箱拿了一瓶啤酒,很隨興的喝了起來,亦夫先生說這不是妳上班時間嗎?居然喝起了酒!

我感染到了一個自由自在旅人的心情,她出去旅行,店就關起來,假日朋友會來幫忙開店,一出去有時也就忘了回來。

外頭下著大雨,有些窗戶關不緊,於是有些水灑了進來,我們小聊了一下,雨就停了,看著書架上的書,有的是客人交換而來,甚至書上還打上了微信號碼,可以跟下一位來買書的客人做朋友,想到會讀同一本書,應該會有所交流。我信手拿了一本書居然在這個很多人卻很安靜的地方,一下子就讀完了,效率極佳,跟田瑛道別的時候,雨已經停了,天空已經乾淨的一片藍。



買了一本三毛的書,走在胡同巷弄裡,跟台北的人行道一樣,只要下雨就會有地方積水,爺爺騎著三輪車載送孫子女放學,遊客又成群的出現,我假裝去了一趟西藏,拍著光影在水中的倒影,現在的西藏是否還是一樣的寂靜?

*北鑼鼓巷、南鑼鼓巷










炒酸奶

*回頭書店


之後再去看看,是不是永遠都是最後幾天呢?

*正陽書店,古蹟再生的萬松老人塔與磚塔胡同,北京市西城區西四南大街43號



我在地圖上標示著星號,要去魯迅、胡適曾經居住磚塔胡同,然後在標上正陽書店,發現都在附近而已,到了現場,沒想到是同一個地方,正陽書店就位於老人塔旁,一個很小的庭院,但是擺上了一些北京在地文史書籍,方便附近社區的人來借閱讀書。



在幾百年的古蹟旁讀書,特別有味道,若是手上拿的書,又剛好是附近的歷史,那真是再貼切也不過。

1923年8月2日,一個雨後初晴的天氣,魯迅帶著太太朱安搬到了磚塔胡同61號居住,很小的房子還保留了一個房間給母親居住。魯迅的書太多了,這邊放不下,很多就放置在木箱裡面,或著隨處放置在床上,還有十幾箱暫放在教育部。

魯迅當時雖然有教育部的薪水,可是政府薪水經常積欠不發,這段時間是最窮苦潦倒的日子,還經常要跟朋友預支。在磚塔胡同的一小個桌子寫作,同時忙著找新的居所、到處演講,即使在這裡只居住了九個月,還是完成了不少作品《在酒樓上》、《幸福的家庭》、《祝福》、《肥皂》等。

下雨後的傍晚,雖然有些涼爽,可是我坐在書店內看著書,讀到了這段,心頭還是有點煩悶。

2015/06/16

【北京】20150616:模範書局、內觀堂、壹勺子糖、三味書屋、PageOne

*模範書局,前門楊梅竹斜街31號



模範書局店址的前身是「生」報社、「彝寶齋南文具店」;西側毗鄰的是鉛字局。因此,把一家專賣老古籍的書局放在這裡再適合也不過了。

翻到了白先勇親自簽名的書,是他父親與他家的老照片,一下子時代清晰了起來。架上許多不敢翻閱的古籍,整理與陳列都具水準,但好像不是我能夠買的起的書。

*書的設計店,書本與世界的連線 ,北京市楊梅竹斜街23號



晃過北京楊梅斜街,嗅到一股清新氣息,老胡同周邊依舊有垃圾、塵土,還是有衣服晾在小巷中,但許多小店簡單的分布其中,低調的訴說一種態度,跟隔壁巷子有人穿著皇帝服裝咬根菸,店內除了宣傳廣播,還要加上皇帝喲喝著來拍照的聲音大異其趣。

越是這樣的店,我越想要打開門進去看看,後來米茶(照片中)帶我來認識來自台北的Tony (照片右),我輕翻著桌上與牆上的獨立出版品,他如數家珍的跟我講,我提到了《秋刀魚》,他說了《藍鯨》,原來這個圈子很小,同時,Encounters《邂逅》雜誌的總編輯林子心小姐也在場,我們聊到了下北澤書店,我很訝異台北一家在公寓大樓裡面,而且只有周末才開店的地方,我們都知道。心小姐的咖啡館即將在這條街上開幕,很期待這條街會有更多有心人進駐。

楊梅竹斜街在原本有一些老書店,這些書店原本在上海,後來跟隨著政府到此蓋了豪華的洋樓,如今有些華麗的立面仍然存在,後來國民政府遷台,這些書店出版社也就跟隨著遷移到台北的重慶南路,如今重慶南路這些老書店也沒落了,我面對著這條老街,到底哪裡是哪裡的分店,這一頁書街歷史就隨著民國時代消失而飛灰湮滅。

如今,附近這幾條胡同的大柵欄區已經全面被保存下來,許多特色咖啡館、民宿在胡同間,在此落角的 Tony 原本住在台北麗水街,這幾年在北京的打拼,我想也多少把他的設計理念傳達出去,街上許多店的老闆平時會來聊天,這樣的交流或許不是這間店的原意,可是觀念的傳達,架上的獨立出版品,原本在台灣時尚雜誌工作過,雖然現在是開一家店,我想從以前到現在的工作,都引領大家前進。

我買了一本獨立出版品回去,我也曾嚮往要做出一人出版的雜誌,而他們正在努力實踐這個夢。雖然我不知道 Tony 這樣的營收是否可以支撐未來多樣的營運模式,或許小小一家的概念店,不需要擔心太多未來。


這期 Encounters 因為主題是日常,所以做成日曆的樣子,也可以上他的粉絲頁,總編輯即將在北京開店了

https://www.facebook.com/encounters.magazine

*楊梅竹斜街



*內觀堂,客廳即書店,北京市西城区铁树斜街



在北京,除了古董書店之外,要去找分類很好,又已經清理乾淨的二手書,是很難的一件事情,這家書店讓我回到高中時代的光華商場,但這戶是人家家裡。



自己 DIY 的書架,書架上面還有特殊的老黑磚,桌上到處是老物件,有放電影的放映機,還有個時代的電話、時鐘,很多甚至都還可以使用,這樣任意的放置,感覺是這家人的收藏。其實並不是,是老闆從淘寶網上,或者是舊貨市場買來的,這樣的放置,具體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要賣?

老闆娘發揮家庭及工廠的精神,不但同時在顧店,手上還在打毛線,還能多工的跟客人聊天,鄰居大媽過來還能夠分配工作,實在太厲害。我有點想要考考老闆娘是否有『阿曼』這個國家的書,也順便翻到類似文庫本這種開本的『柬埔寨』給她看。她很誠實的說她連阿曼在哪裡都不知道,然後很熱心的幫我挑出這一系列的書籍讓我挑,結果我挑了『越南』、『伊朗』、『柬埔寨』、『拜占庭帝國』這四本回家,一本人民幣十圓,不算貴也不算便宜。

其實並沒有花太多時間去找書,若要仔細找,應該會找到好玩的書吧?我在想到底是整理分類好的二手書店,還是這種隨興亂放的書店會讓人有興致進去消費呢?


這種書輕薄短小,應該算是當年的維基百科吧?

PS. 感謝書的設計店老闆 tony 要我來挖寶。

*壹勺子糖,原北京繼電器廠,北京市西城区铁树斜街59号



現在改為咖啡館,很可惜二樓前面並不開放,不然從上面看形形色色的行人,應該很棒。這種立面體現那個年代的繁華,通常一樓內會有個天井種植果樹,這戶裏頭是葡萄藤,還長出葡萄來。

原來透過陸生桃子轉介認識了米茶,但米茶剛好是透過吳敏的微信朋友圈知道我在北京,所以我們約在模範書局碰面。然後在附近的這家咖啡館聊聊在做甚麼事情。



米茶在做個人品牌的行銷培訓教師,目標是一般成人,看了他的課表,對於台灣品牌的發展都非常的了解,尤其是誠品書店,他有買了我一些書,很感恩的揹過來給我簽名,實在太感動了。聊天的過程,發現米茶對台灣書店的一些小八卦還蠻知道的,我也藉機詢問了一下北京書店的發展現況。

離開時,詢問了該咖啡館這棟房子的歷史,一問三不知,應該請米茶來給該公司培訓一下才是。

*三味書屋,政經區內的老書人,北京市西城區復興門內大街與佟麟閣路口



從地鐵站出來,走在大馬路邊的綠廊公園,樹還不是長的頂高,但周邊已經是金融業總部的大樓林立,因為靠近中南海權力中心,從三味書屋看過去,盡是博物館、公部門總部,可謂是中國的中心。

到了三味書屋,一棟老房子唐突的矗立在大馬路旁邊,開業已經二十七年了,裏頭很多照片,很多名人在此舉辦分享會,可以看到風華一時,目前老闆也都七十幾歲了,很多大老闆想要來租這塊地方做生意,但是都被老闆拒絕了。

四四方方的書店外圍是茶店,有桌椅可供閱讀談天,往內層是高聳的書架,最裡面是大桌子陳列較新的書籍。

店裡通是歷史、政治、哲學等較生硬的理論書,甚至連金庸的歷史武俠小說都沒有,更談不上現在流行的生活風格與小清新等適合年輕世代的書了。

證實了我的論點,書店老闆都是怪人,而三味書屋是哪三味,歷史上也是眾說紛紜,老闆人生走過這樣的堅持歲月,不知與歷史的三味是否相符?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cb511801009fct.html

*PageOne,三里屯



一般人提到三里屯,第一印象就是外國人聚集的地方,因為多國的領事館都在這附近,除了高級的餐廳之外,外國年輕人也可以到這個周邊,有許多小區也開設了酒吧!

不過,這間是 Pageone 書店,一半英文書,一半才是中文書籍,最近台北一O一裡面的 Pageone 收起來了,這家三里屯的書店可是活得好好的,可能在此工作的外國人還是很多,只是,這些外國人回去的時候,這些書跑到哪裡去了呢?不太可能全部打包帶回去吧?

中國人那麼會做生意,為什麼沒有這樣的書店呢?

2015/06/15

【北京】20150615:宋庄,三哥在這裡,為了十六個身障孩童;蜜蜂書店;1Q84書店,消失的密室

*三哥在這裡,為了十六個身障孩童,宋庄

寄件者 中國‧北京

三哥本來是電影導演,居然在這裡開了家庭餐廳,我進去的時候,是自己拿餐盤,自己拿菜,自己添飯,阿姨在廚房忙進忙出,留著白色絡腮鬍,滿臉微笑的三哥招呼大家入座。



本來有個疑問到底要如何算餐費,原來一個人頭只要二十圓,拿了一瓶啤酒,想說酒錢要另外付,沒想到三哥與阿姨堅持不收。三哥到底是拍片賺了多少錢,要這樣的回饋鄉民啊!

蜜蜂書店的老張說三哥收養了十六的身障孩童,所以下海開了這家餐廳,表面上客人來用餐,有些經費捐獻給這些孩童。但我吃到了包子,裏頭帶有一些茴香植物,吃到的蔬菜,有著土地的滋味,夾了很多豆苗,都非常新鮮,雖然都是很簡單的料理,但是這樣一頓飯菜,就不只這個價格,更難得的是背後的故事。

我居然還問三哥,這個好吃的包子哪裡還有得買?他微笑不語,一胎化造成許多社會問題,身障孩童被棄養,誰能如同三哥這樣,放棄電影導演不幹,親自投入這樣的事情?

*蜜蜂書店,張業宏一方天地,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小堡村尚堡艺术区B-106



兩年前來北京,旁觀書社吳敏帶我來宋庄找出版社經營書店的老闆老張,那時的他精神顯得吃力,忙著出版的事情,藉由金城出版社所出版的獨立書店等書,是我在上海、北京逛書店最好的參考書。



這回又來蜜蜂書店,老張說他現在暫時不搞出版了,專心的把書店經營好,原來挑高兩層樓的書店,只開放一層樓,搞了一個小夾層,頗有圖書館的氣勢,我喜歡從夾層往下看中間的暢銷櫃,看人們自在翻閱自己喜歡的書籍,或拿著書躲到一個小角落安靜的閱讀,這一樓的書店已經有夠瞧的。

但這回拓展到了二樓,上樓的樓梯下方也是小書架,同樣也是挑高的樓,屋頂是個玻璃天井,電動窗簾拉開,天光轟然宣洩,有點像摩洛哥的國家清真寺的屋頂,可以打開讓信徒感染阿拉的氣息,二樓有個咖啡吧檯,夾層的上層展出一些字畫、家譜、匾額,也算是老張的秘密基地,他說他在此閱讀古籍,透過書法安靜下來,是他最好的出口,二樓可以舉辦各種大小活動、展覽,又不會影響一樓書店的經營,也提供一些桌椅飲品,讓大家在此閱讀。

我看了門口的活動,一個月舉難了快二十場的各類活動,各式深入主題,在宋庄這個藝術家駐紮的地方,從北京市中心開車過來要一個小時,每場大約都有20人的活動,實在難得。

翻閱蜜蜂出版品,裝禎細緻,從人文關懷到歷史理論都有,但畢竟這個世道紙本書還是不容易,目前老張在二樓的夾層上打算做為一個貴賓室,讓 VIP 可以翻找古籍與大部頭的圖書,我看到了台灣中央研究院的一些出版品,董作賓的甲骨文等書,即使是圖書館,這樣的書也不容易,台灣得天獨厚有這些出版品的資源,要找尋也不容易,也鮮少數位化公開給大眾使用,這是我們的競爭優勢,也少人去解讀。

看著老張自學的各式書法作品,可以想像假日時這裡人多喧鬧的畫面,但平日來此,享受他公開分享的一方天地,除了一樓與夾層之外,我稱為『地』的書店,一定要走上二樓,好像『天』一般的世界,老張的一方天地,整個氣場打通了,思想在這裡流竄。



除了書店、出版社,老張也是策展人。一樓中央有個小小的空間,只放的一顆死掉的樹,與一個人,光線打下來有兩個影子,到底是人救贖了這棵樹,還是樹救贖了這個人,觀看與被觀看,雖然簡單的裝置藝術,形成有趣的對比,讓人省思。只能說開書店的人,都是奇人吧?

*1Q84書店,消失的密室,北京平谷



跟吳敏到了宋庄的蜜蜂書店後,我任性的想去平谷的 1Q84書店,就因為是村上春樹的書名。

網路上查詢這家書店的資訊,到了現場變成了一家婚紗公司,問了銀行的行員,還有附近的商家,都不知道這邊有書店的存在,那麼我們在網路上的資訊一切都是虛幻的嗎?

吳敏在微博上留了言,不一會魚太郎就回應了,可以抽空跟我們見面聊聊,原來去年底書店收了起來,魚太郎很喜歡 1Q84 書中描述,1Q84年與1984年主要差異在於天空有一大一小的兩個月亮,並出現一些於1984年並未發生的歷史事件。

聊了不少台灣的事情,在一個不存在的時間蛹見面,竟是一家消失的書店為引子。

2015/06/14

【北京】20150614:潘家園舊貨市場、南鑼鼓巷、矛盾故居、樸道草堂書店

*潘家園



午後的潘家園,有一長長舊書攤位,沒有遮棚,只有很簡單的黑色透光的遮蔽,我大約下午兩點半來,每個攤主都被曬得昏昏沉沉,雖然很多人要淘寶最好凌晨四點半就來,但我覺得趁這時候攤主被曬得七暈八素的時候殺價最好,我當場看到一個台灣人帶著一個老外在這邊很堅定的殺價,果然攤主很不情願的樣子,後來攤主又被凹了一些複刻品,但我想這交易中間也沒有誰賠錢才是。

我特別注意找 1949年以前的書,果然有不少,但不少是複刻品,能夠做到這樣的老舊,也真不簡單。

*南鑼鼓巷







*南鑼鼓巷的某書店


這家不算是書店的書店,吸引眾人的目光,雖然裡面有一些書,以日本、台灣的作家為主,但是最賣的還是明信片與小清新。

我一個大叔跑進去,簡直唐突的不得了,一眼望不完的精美明信片,兩隻手掌數不完的少女,老闆教育店員說可以代訂書,但不能當場給,而且可用多個渠道去代訂,看哪個最便宜就定哪個,那客人不會自己訂嗎?

門口一台復古老腳踏車,很吸睛的門面,但是,為何老覺得服務員不夠專業?只是要應付客人,這也是我對服務業很一致的感覺,當然也遇到很多很專業的工作者,可是,不是店長就是老闆,只要一般服務員能夠有一些專業感,直接就給這家店打五顆星。

*樸道草堂,靜謐與光明,南鑼鼓巷帽兒胡同4號



隨意逛了一下南鑼鼓巷,直覺就是沒有甚麼特色,永無止境的飲料店鋪,沒甚麼老北京的印象,每家店用聲音、顏色、障礙來獲取大家的目光,一直讓我走到了這家書店門口,有那麼一些態度讓我覺得大不相同。

走進去書店,其實目前是開業六年來的第一次重修,雖然外頭遊客鑼鼓喧天,可是一進到裏頭從天井透光下來,主人周一方蓄著短絡腮鬍,寬鬆的長褲有點僧人的外貌。我在外頭的艷陽光踏入這個空間,一時之間口乾舌燥的說不出來,還沒有自我介紹,主人彷彿看著我急躁的心情,要我坐下來喝一口茶。

光憑著幾個字的書店名,短暫的幽暗門廊,一轉彎倏忽的光明,我還沒有看到書架上的書,就有精神指引著我,雖然外頭喧鬧,這裡也不若結界那樣的神奇,但是這口茶一下讓我精神氣爽,同桌還有其他客人,知名的作家,還有一個律師,這奇妙的組合,我們聊到了國家與民族,一種不帶情感冷眼旁觀的討論著,我難得可以完整說完自己的想法,寡言的主人讓我自覺我的話多。

我想這樸道有些禪意,也有些宗教的意義,去吳哥窟最喜歡的寺廟就是殘破的巴芳寺,佛教與印度教並存的特色,近千年的建築竟然是毀於近代的內戰。歷史總是諷刺的,而『樸道』的念音是否來自於印度的梵語?我心裡一直存著這問號。

不久後獨自跟主人周一方詢問,他說他不談出世入世,無論任何宗教,人生在世就是有枷鎖,以他手上的杯子為例,只要這杯子在他手上使用,就要物盡其用,並且愛物惜物,也樂於分享,但是這杯子不在了,也就不再戀此物。對於人,情人、親人、朋友,也是這樣的看待。這道理說的簡單,一般人也能理解,但是世間有幾個人能夠做到?

我似懂非懂這些道理,非中庸之道,也非宗教的神,做自己的神,也是無神,這已經是哲學的範疇吧?本想拿錄音筆起來錄音,但是錄下來了又如何?我執著在知識的追求,無法體會得驗證,那又如何?

主人帶我在這整修中的堂內介紹,未來的書架將要放著種種的人物傳記,三百多年的棗樹持續在天井中生存,一邊的天井灑下道道的光明,幽暗的門廊讓人有些空間的轉念,再在都要體現靜謐與光明的意象。

我再一瞥主人的身影,我的形容只能用《金剛經》來比喻,一種堅毅又柔弱的力道,一種無法不在乎的精神,第一次在一家書店沒有翻開一本書,卻好像讀完了一卷經文那樣的深刻。

至於書店的經營,是否要有甚麼樣的活動,如何帶動閱讀風氣,還有怎樣鑑古知金,這一切都不那麼重要!






燈光沒有變化的舞台劇

2015/06/12

【北京】20150612:暫安處蝸牛會藝室,宇宙中心旁的黑洞;三聯24小時書店、中國地質大學、七樓書店、庫布里克,夜晚置身2001太空漫遊

暫安處蝸牛會藝室,宇宙中心旁的黑洞,北京海淀區展春園西路五道口嘉園3號樓3單元D入口地下室


(以下還是會有普通話常用詞)

在北京的小區基本上都沒有甚麼美學概念,或許大樓蓋的頂好,但是除了是剛開的咖啡館、餐館,擁有設計師的風格之外,年代久的店,一般就會亂了套,東西亂堆放,修補的時候便宜行事,毫無美感。

當我還在懷疑進入了這個表面上新穎的建築,但一樓並無承租戶,一到地下室的入口,諾長的長廊,乾乾淨淨的宛入進入一個沒有時間感的黑洞。

到了地下室映入眼簾的是許多許多的舊物堆壘起來的,經營夥伴之一的鄧超說他到舊貨市場去找、去淘回來,價格非常便宜,物件又好耐重。我看著他撫觸到舊貨的那個神情,突然活了起來,這樣的年輕人對老東西可以有這樣的愛惜感,絕對不正常。

聊了一下才知道原來他們到了不遠的豫縣採訪生活,那邊只有老人,用著簡單的拼布手工製作,做出一個個精美的墊子,因為當地冬天很冷無法耕作,於是就有很多這一類的手作的作品,除了可以禦寒,也多少賣到外地添補家用。而這個採訪也是《蝸牛》獨立雜誌每年大約兩次重要的活動。

於是蝸牛會藝室門口的大布簾,還有一些椅墊、裝飾物,都跟這個鄉村發生了一些連結,我盯著好像曼陀羅的圓形墊子看,鄉下老人們的美學,比城市人好的太多了。

蝸牛會藝室的成員,大部分是美術相關科系畢業的,於是在周末假日排滿了各式各樣的活動,舉凡手工書的製作、成人繪畫、紀錄片討論,書架上的書可以借閱,只要有關文學、藝術、電影等,大家有興趣,就可以聚集過來參加活動,也僅收足夠的費用,支撐這邊的營運。

走了許多藝文空間,發現一個現象,年輕人都有一個理想,但是這些理想並不是不著邊際,基本上還是很在意是否可以生活下去,面對北京這樣的千變萬化,位於這個宇宙的中心旁邊,還能夠這樣的生存,帶給虛空的上班族一些生活上重大的意義,光這一點我就覺得十分的不容易。

本來還不知到宇宙的中心到底是甚麼意義?我猜想是周邊有眾多的大學,清大、北大、地質大學、礦業大學、石油大學,簡直是大學博覽地,用"思想"來形容這個宇宙的中心,我想是很恰當的。

沒想到,其實這是一種 Kuso,因為這邊附近的樓,一平方米的賣價突破的十萬人民幣,房價之高。另外,也有一棟百貨公司,叫做 U-Center,可以翻譯成 Universe 宇宙的意思。

另外,本來會藝室這個小區叫做暫安處,這裡是北大宿舍區,因為行政手續未完成,成為了一個沒有正式名稱,取名為暫安處的地方,但現在小區名稱已經改了,而鄧超覺得特別有詩意,很受觸動。我們活著這個世界上都是暫安且居著。會藝室是大家的願景:與藝術約會的地下室。

我看著在這空間畫畫的夥伴,兩個來此工作讀書的老外,一切都非常輕鬆自在的空間,雖然都是老東西組合起來,看起來成本非常便宜,但是能夠把老東西混搭起來又不唐突,使用起來坐起來恰如其分的舒服好看,是要有深厚的美學基礎。


鄧超指著最高那一個書架,高聳頂到了天花板,是台灣出版的《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二層是 shopping design設計採買誌,架上還有不少印刻雜誌,我想這些出版者一定很高興,在北京的一個小角落,有這樣以這些出版品為目標的工作者。但我覺得這群年輕人更值得佩服,他們用他們可以付出的方式來做這件事情。


我又重新翻了一遍《蝸牛》雜誌第六期,封面副標為花兒開遍蔚夢川,表面上中國人是富有了,但是鄉村呢?我們經常覺得鄉村的老人是個負債,如何拉近彼此的距離,在資本社會之外,還有人默默的關心這些事情。在這黑洞,我不但看到許多老東西,很多是鄉村老人的手工製作,也看到一些讓這社會前進的力量,雖然微小但是有用。

*三聯24小時書店,一個座位很少的K書中心,三聯韜奮24小時書店海淀分店北京海淀區清華同方科技大廈D座1層



公營企業要跟隨上民營企業,其實並不容易,除了每個成員的熱情最重要的是組織。

打掃的阿姨很認真的到處看哪裡髒,就呆站在門口盯著,一有灰塵就跑過去掃,我看地上是很乾淨了,但應該還有更多事情可以做,但,她就只負責這件事情吧?

分工合作不錯,但一家24小時的書店,不應該只是24小時開著,包含商品的陳列,方便閱讀的空間,甚至要能夠讓讀者有購買慾望的說明。旁邊咖啡館的經營項目與型態,洗手間與結帳台、詢問台等等,我只能說甚麼都有了,每一項目的人員也都依照自己負責的事務做好,但是,整個整合起來,只能說是湊合,完全沒有競爭力。

於是,年輕人自帶筆電、水壺,搶坐窗邊的位置可以插座,自己讀書作業起來了。唯一的強處,冷氣非常的涼爽。

*中國地質大學



在北京大學城周邊,看到石油大學、礦業大學、農業大學、林業大學、地質大學等等,以前這樣的一個大學都只是一個系所,甚至只是一個系所裡面的一個組,現在每個都是大學,真的有那麼專業嗎?



不過看到中國地質大學,整個肅然起敬,我沒有白念地質系,居然可以是一所大學,不知道會不會有一個課程叫做地質導覽學?

*七樓書店,隱藏在成府路17號學院路郵電局七樓



抵達時已經過了營業時間,天仍亮著,穿越過郵務處理的大卡車,搭上一座老電梯,到了一個彷彿不存在世界上的地方,原以為在大廈中的書店應該是像香港這擁擠的地方,但這七樓已經是頂樓,被包圍在大學城中,像個思想的指揮所。

*庫布里克,夜晚置身2001太空漫遊,香河園路1號萬國城北區當代Moma 2號樓



庫布里克名字原取自電影大師斯坦尼.庫布里克(Stanley Kubrick),最早一家香港店於2001年開業。北京這家庫布里克,位於萬國城MoMA 社區內,多棟高樓中央一大水池,夏天傍晚就很涼爽,社區內居民在此散步、跑步,運動後經常就走入書店逛逛,大人念童書給小朋友聽,除了年輕情侶在沙發上濃情蜜語之外,不少人真的專心的看著書。

不過,我真的懷疑除非社區減免租金,否則這樣的經營型態,除了老闆有錢佛來心也,不然以我觀察這樣奢華的書店,真的頗難維持。

北京的書店多半會把書封起來,我想大部分害怕小灰塵,雖然書店沒有限制客人是否可以拆閱,但我觀察大多數人就只是逛書店看書背的書名,有興趣的拿著書封與書封底的文字玩賞,然後很快的就放回書架。有的書店請客人戴手套才能翻閱,我想出一招,是否可以請客人先洗手才能翻書,或許可以解決這類的問題。

毗鄰電影院,當然是電影為主題,不少兒童繪本、港台書籍與雜誌,令我驚訝的是台灣的鄉間小路也有,我想這個社區應該居住了不少港台人士吧?



我特地選了書店內的咖啡座,從咖啡館那邊先結帳,喝了一半又跑去逛書架,服務員很勤快,就把我的茶水給收走了。我買了廈門出版的《書香兩岸》,那期主題是專訪藍博洲,他寫的《台北戀人》有長期對四六學生運動所做的採訪研究,這點台灣人可能只知道二二八,而不知道有四六事件,反而廈門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有興趣做這類的主題。



一個小妹妹在那邊挑選文具,選了貼紙、印章、卡片,還在那邊當場寫,活的好像我們小時候所做的事情,現在手機通訊太發達了,反而這些小文具,充滿了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