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表:
1886年,磯永吉出生與日本廣島
1911年,東北帝大農科大學(札幌)畢業,後改制為北海道帝國大學
1912年,來臺擔任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場技手、技師。
1915年,臺中廳農事試驗場擔任米質改良農務技師。
1921年,總督府中央研究所農業部種藝科長兼殖產局農務課技師。
1927年,臺北高等農林學校講師。
1928年,「臺湾稲の育種学的研究」獲北海道帝國大學博士學位。台北帝國大學成立。
1930年,臺北帝大理農學部成立「農學、熱帶農學科」第三講座(作物學),磯永吉先生擔任講座教授兼農場場長。
1942年,轉任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所所長兼臺北帝國大學教授。
1945年,戰爭結束後獲國民政府留任臺灣大學農藝系教授與省農林廳顧問
1954年,完成代表作「Rice and Crops in its Rotation in Subtropical Zones」(亞熱帶地區的水稻與作物的輪作),堪稱為亞熱帶農作聖經
1957年,退休返日,前往山口縣定居擔任農業顧問
1961年,日本學士院賞
1972年,過世於岡山縣,享年85歲
*參考資料:
台灣山岳
磯小屋米報
蓬萊走廊農事特刊
謝兆樞,蓬萊米第一個品種,中村種的身世之謎
謝兆樞,靦腆的育種家─蓬萊米之母末永仁
歐素瑛,台灣書房,《傳承與創新》戰後初期台灣大學的再出發(1945-1950)
國史館策畫,公共電視出版,《磯永吉》奠基台灣稻米育種研究的學者
*圖說:
*主題:
走進位於台灣大學內的磯永吉小屋(舊高等農林學校作業室),1925年建成時,是台北高等農林學校的實驗農場,一進門抬頭看到骨董鐘,鐘擺仍在擺盪,這個擁有攝影暗房、作業室、農具室、湯沸室、貯藏室、閣樓儲物空間等的木造建築,抬頭看到天花板的電力線,還有眾多研究老設備。我會幻想著有很多認真研究人員,剛剛從農場回來,在此紀錄觀察辛勤工作的樣貌。
培育水稻種子的事情非常的瑣碎,舉凡測量種子的大小形狀,控制溫度、濕度的冰箱,顯微鏡觀察描繪,機械式的計算機可以做加、減、乘、除的四則運算,照相後一旁還有暗房,這就是磯永吉小屋的景況,當年應該算是擁有高科技的實驗室。
*從北海道念書,懷抱理想到台灣的磯永吉
磯永吉在札幌念書的時候,老師帶領著他們幾乎走遍了北海道,北海道的開發是明治維新之後才開始的,當年年輕人只要有能力就努力念書到國外留學,一心想要振興日本走入世界,這些留美回國的學生變成了老師,在北海道規劃了這些美式的大農場、大水田,因而許多小村落都設計成歐美的農村型態(例:美瑛),以任務為導向形成一個個村落。
北海道本來只有中部與南部的一部分可以農作,但後來經過老師與農民努力的改良品種,逐漸的,所有北海道地區除了冬天下雪之外,都可以有農穫。在札幌念完大學的磯永吉每次聽到老師自信滿滿的描述,說北海道就是在大家的努力之下,從冰天雪地轉變為一片綠地,農民還可以有豐厚的收入,內心就充滿了美國西部的拓荒精神,非常巨大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當年的札幌農學校創校之時,邀請了威廉·史密斯·克拉克擔任校長,但礙於政府規定外國人不能擔任校長,克拉克掛名副校長,但實質為校長職務。參加過美國南北戰爭的克拉克,1876年就任後,雖然只待了幾個月,但離開時給第一屆的學生講話的名言「Boys, be ambitious!」(少年要胸懷大志),至今仍是北海道大學的校訓。
或許這樣的精神,一直留在磯永吉的內心,在從北海道札幌的東北帝國大學農科大學畢業後,很多學生就來台灣服務。抱持著讓南島台灣可以長滿金黃色的稻穗,每一粒稻穗都有飽滿的米粒。1912年磯永吉來台,可是沒想到實驗農場的水稻得病長不起來,不然就是經常被鳥類、昆蟲吃掉。從1899年起,日本帶來的品種沒有一樣可以量產。
*竹子湖原種田事務所
1921年,研究日本米種來台改良已經二十幾年,來台的日本的米種一直無法大量生產。台北廳農務主任的平澤龜一郎發現大屯山山麓火山堰塞湖盆地的竹子湖,地勢非常的平坦,氣溫又低,水質很好,三面環山可避免育種稻與其他稻種雜交,是很好培育米種的地方。
在竹子湖試種了很多日本米種,效果不錯,更利用了竹子湖的環境優勢,在東湖下方的「梔仔寮埔」(今陽明書屋一帶),將稻種浸泡在硫磺溫泉中,高溫殺菌同時催芽,發芽後再挑回原種田秧床播種。栽種時要拔除雜草、雜交種,嚴格篩選純稻種,抵抗力自然強。
但是當時在竹仔湖種植的日本米種,一拿到山下較炎熱的氣候,生產能力就很差。
*末永仁,讓日本米種大放異彩
原本在嘉義實驗的末永仁,被磯永吉提拔到台中農事試驗場,末永仁不斷的實驗,將原本第一期培育秧苗需要的60天縮短為30天,第二期縮短為17天,因為台灣的氣候較熱,這樣的實驗提升稻米的生產力,1923年末永仁提出的「幼苗插植法」,讓農民大量應用。
日本米種大放異彩,1926年(大正15年)4月24日,磯永吉提了台灣米的三個名字:蓬萊米、新高米、新台米,由總督伊澤多喜男在台北鐵道飯店召開米榖大會中正式公布命名為「蓬萊米」,這一場商業活動,也就是正式宣布日本米種可以量產的宣示,也把之前不再研究日本米種不成文的禁令解除了。
在磯永吉的持續的鼓勵與支持下,末永仁後來擔任了台中州的農事試驗場主任,他利用日本種的「龜治」、「神力」兩個米種雜交,1929年選出了「台中65號」,很奇特的是這兩個米種對日照都很敏感,但雜交出來的台中65號日照遲鈍,因此而拉長生長的時間,讓稻子成熟,能夠這樣長久的實驗,不是一種巧合,甚至是一種藝術,或者稱為一種突變,可能是台灣種「第三者」混入了這個環境,導致台中65號對日照遲鈍,更適合台灣的生長環境。
「台中65號」日照遲鈍的特性,第一期稻作的氣候由冷轉熱,第二期由冷轉熱,都可以順利的結穗,這樣的成果是原日本米種無法達成的,因為執行效果良好,不到十年,種植的面積就超越了在來米,至今眾多的米種,都採用「台中65號」培育出很多的後代。
後來蓬萊米被廣義的泛指在台灣改良的品種。
*戰後,留用學者在台灣的日子
1945年,在台灣研究三十幾年的磯永吉,因日本戰敗,面臨了是否要被美軍遣返的命運。當時的美國人主張所有的日本學者都要回去,但是從中國來台灣的學者對台灣的水稻並沒有很深的研究,而且來接收的省主席陳儀有留日的背景,當時接收台北帝大的馬廷英教授也力主希望能夠留下日本學者的研究。
這些日本學者在不得不留下的情況,磯永吉寫下了:「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文字紀錄。而且很多書信往返都顯示,當年台灣在美國主導交接的時期,經常收到書信就要趕到各地的農政單位報告,一個59歲的研究者,投其畢身的精神開發台灣農業,那樣複雜的心情,想起北海道拓荒的老師,又看到台灣的水稻發展,也只能默默遵從長官的命令。
大約兩年後,日本的學者陸續的返日,但磯永吉仍然被留在台灣,這時期他也曾帶領學生參訪美國,要學生好好的思考美式的開發方式較好,還是台灣的種稻方式好,這樣作育英才的精神,好像對待每一株實驗的品種稻一般。
*磯永吉,台灣蓬萊米之父
幸好,磯永吉的台籍學生非常爭氣,戰後紛紛進入了政府的農業體系工作,也很快了擔任了重要職務,使得這位老師能夠好好的留在台灣擔任農業顧問,這時的磯永吉把力氣專注在他畢生的研究紀錄上。
1954年,磯永吉完成代表作「Rice and Crops in its Rotation in Subtropical Zones」(亞熱帶地區的水稻與作物的輪作),堪稱為亞熱帶農作的聖經。
1957年中風,政府終於答應讓他回鄉。省議會通過,致贈每年1200公斤的台灣米給磯永吉,感謝他對台灣農業的貢獻,也因此有了台灣蓬萊米之父的稱號。
為何磯永吉不選擇回到故鄉廣島,或許被美軍丟下的原子彈所摧毀;為何也不選擇大學時期的北海道,或許天氣寒冷;他選擇了山口,偏偏選中了這個地方,而解開了台灣蓬萊米品種之謎。
*中村種來源之謎,在山口得到了答案
這個蓬萊米的前身米種「中村」,到底是從日本的哪個地方來的,當時沒有人知道。1938年末永仁在《台灣米作談》這本書中提及了中村種的來源,寫了一句話:「中村種,今天你到日本內地去看,完全沒有這個品種,也沒有它的後代。」為什麼叫做中村種呢?有一種說法是當年標籤掉了,有一個辦事員叫做中村,只好就命名為中村種。
《竹子湖蓬萊米原種田》的翻譯者魏敏智先生十分好奇,曾經到九州大學去考證,並在網站上搜尋,找到了1899年引進台灣的米種有一種是「中村17」。而磯永吉在1968年《蓬萊米談話》這本書裡,寫出了台灣蓬萊米的來源是「都系的中村」,明確了指出了中村的來源。
1853年,山口縣的內海五郎左衛門,在京都取得這個品種,後來改良出穀良都→防長米、小都、長州浪漫等→山法師等,防長指的就是山口地區,有些拿來釀酒,因此有些品種就稱為長州浪漫。防長米聲名大噪後大家就忘了穀良都,當然這個陌生的名字「中村」更沒人知曉他的來源了。
磯永吉在山口的實驗水稻田,撫觸著都系水稻的後代,經過了一甲子的歲月,台灣蓬萊米不斷的改良品種,或許兩種米的身形已經大不相同,可是這樣的機緣巧合,在大自然的巧妙安排下,解開了台灣蓬萊米源頭之謎。
山口跟台灣的風貌大不相同,水稻插秧後,一片片的水稻田倒映著藍天白雲,有些木造農舍有紅色的石州瓦,這點倒是跟台灣的農舍非常的相似。磯永吉當時的身體已經無法騎腳踏車了,但他回憶起在台北的昭和町(今青田街)的住家,與帝國大學的農場,總是專心的騎著腳踏車一步一步的踩踏著,一個大光頭老師,經常專心於研究,旁人看他非常的嚴肅,其實他的內心端想籌劃著水稻的實驗計畫。
每當收成的時候金黃色的稻穗在大風下好像一波又一波的海浪,就會忘卻了長年實驗的辛苦,稻穗是我們的主食,也可以製成酒,料理中也有很多變化。人類生命傳承重要的農作物,一輩子嚴謹的投入這樣工作的磯永吉,在岡山縣過世時85歲,雖然留下一點遺憾沒有活到88歲的米壽,但留下的精神,值得我們景仰。
*打開這個時光膠囊的關鍵人物
2003年,當時就讀台大農藝系研究所的劉建甫,在學校的一棟老實驗室內發現磯永吉的手稿與眾多農業研究的文物器具,當時心情非常震撼。
後來這些圖書歸檔給台大總圖書館,並成立了磯永吉文庫,這些眾多的文史資料,近年來,謝兆樞老師,義務到圖書館整理這批手稿檔案並撰寫詮釋資料,讓這批見證臺灣農業科技發展過程的珍貴史料能夠讓大家知道。
此外,磯永吉小屋,在指定古蹟的過程,還有農藝系透過募款修復,眾多的文物陸續的整理展示說明,每一項文物都可以感受到前人在培育稻種與農作物的種種努力。
訪談劉建甫後,我離開磯小屋前,他看著前面的水稻,說培育稻種真的需要用心與運氣,眾多的機緣巧合,讓末永仁與磯永吉這兩位研究者在此留下了足跡,不但改變了台灣農業,也改變了整個亞熱帶水稻的種植方法。除了水稻育種的傳承,我們更應該了解研究學者的精神。
總覽:關於本站、水瓶子、外稿、演講、導覽、媒體、流水帳、年度計畫、綠逗冰|地圖|青田七六|野草|星球旅行|臉書專頁|首頁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龍瑛宗
水瓶子的書: 臺北老屋三生事|台北慢步|台北閱讀空間
以色列|阿曼|敘利亞|黎巴嫩|伊朗|高加索:亞美尼亞|印度|不丹|斯洛伐克|摩洛哥|北海道|祕魯|智利
北京|上海|東京|京都|奈良|神戶|吳哥|伊斯坦堡|巴黎|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倫敦:國家畫廊|維也納|布拉格|柏林|德勒斯登|法蘭克福|馬德里|巴塞隆納|里斯本|紐約|波士頓
台北: 大稻埕、 大同區、 大安區、平溪線、金瓜石、九份|台南|台東|金門|馬祖:食
台北咖啡館| 老咖啡館| 名曲喫茶| 日本咖啡館| 台北散步| 鐵道|庭園|坑道|老街|古厝|懷舊|墓|書|書店|品牌|街頭藝人|旅人|公共藝術|宗教|明信片|秀|電影:伍迪艾倫|連續劇|觀光工廠|博物館|畫|威尼斯畫派|達文西、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卡拉瓦喬、魯本斯、米勒、馬奈、莫內、高更、梵谷、慕夏、夏卡爾、畢卡索、郭雪湖、陳澄波、龍瑛宗
2016/06/15
2016/06/14
【台北】靈魂的場所,李清志老師@閱樂書店
2016/06/12
《重版出來》,請培養本土作家與編輯
起先,看不太懂這部片子的重心,一部漫畫是以追求再版為目標,後來每集描述的是以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為重點,社長從小到大的心路歷程,漫畫家養成過程,編輯與漫畫家的關係等等。朋友們的臉書對這部連續劇共鳴很深。或許,臉書上從事出版工作的人相對比較多吧!
我是對工作角色十分尊重的人,雖然從大學時代做過一些編輯工作,但大多是在排版部分,編輯的工作包山包海,甚至是與作者的互動、設定議題、達成的目標之類的。這幾年來出了幾本書,我很慶幸都遇上了很好的編輯,這工作真的要非常有熱情,而編輯的工作量大,流動率也很高,遑論要跟作者培養長期的默契了。
在台灣的出版社,似乎都在消耗已經成名的作家,只要出版社簽到有暢銷書的作家,似乎就保證能夠再版,讓出版社賺錢。而這些作家可能也要靠自己的方式賣書,目前出版社能夠編列預算在行銷、插畫、裝禎上,也是有限。
在誠品一進門的第一櫃,超過一半以上全部都是翻譯書,這樣的生態,台灣的新生作者,根本沒有被培養的機會,能夠出版也只是靠著自己的熱情,出了一本兩本書,除非有其他的工作,只靠寫作收入根本無法支撐生活,長期下來的惡性循環,這些作家可能是有教職,口才能演講,主持電視節目,不然就是名人,才能持續的出版新書。
重版出來第九集,對線上的漫畫家下了一個定義,一定要有『連載』,才是漫畫家的生命。而台灣可以用這樣定義嗎?不知道目前有幾個寫專欄的作家,真正的是靠寫作維生呢!
提到培養作家這件事情,台灣各地都有一些經費在地方文化上,有推出駐地作家專案,但很悲哀的,能夠成為駐地作家的,都已經是知名作家,而不是新生的作者,希望文化部或地方政府,能夠以培育作者為主,能看到多一點本土作家的作品,翻轉翻譯書過多的這一點,而且並不在小說、散文這一類型,有關自然科學、漫畫、插畫、建築等類都需要培養。
日本在動漫界還是強項,韓國在影劇出版,台灣的音樂界整個跑到中國去了,那麼出版是不是台灣的強項呢?翻譯書也已經輸給中國的團隊了,我們還有未來嗎?
文化部前幾年補助了獨立書店,但我相信只要把『內容』顧好,書的銷售自然提升,這點的補助在出版社的編輯,還有作家身上,絕對是值得的投資。
《魔獸》崛起
電玩上熟悉的角色搬上大銀幕,而且每個角色的個性很清楚,感覺是既魔戒、哈利波特後,可以再創史詩式續集電影的票房。
對於混血兒在很多社會受到了歧視,獸人與人類的混血女主角伽羅娜非常難堪的成長過程,或許她可以自怨自艾過一生,但也是一個轉機,因為語言專長,也深入了解各族群生存的難處,因為理解後,可以利用各種矛盾在亂世中求生存,甚至成為一方之霸。伽羅娜從獸人奴隸變成人類的奴隸,受到人類的信任後殺死國王變成獸人的戰士,那樣心理的轉折,在短短的一場戰役中快速的轉變,男與女、人與獸、主與奴、拳頭與魔法種種的對比,拿到目前世界各國家、各民族的紛爭,都可以套的上。
可能電腦動畫隨著時代進步,從阿凡達開始創造出來的 3D效果,已經無法滿足看電影的人。但是在 3D 甚至4D的電影中,因為聲光效果太多,很難一次把所有角色交代清楚,而且這些角色對於沒有玩過電玩,或是事先做功課的人,第一次接觸可能無法負荷。但,魔獸崛起運用了3D的效果,清楚的交代了主角的特色,適當的時間,故事的鋪陳融入在劇情中,這是一般3D電影第一集很難拿捏的節奏,我認為這部分這部電影表現很好。
電玩遊戲讓一般人可以體會到成王的快感,看3D電影也快要有這樣的感受,從大學開始玩這種角色扮演的遊戲,我喜歡信長之野望的射箭手,所以英文名字取成Archer,在一堆超人電影猶如希臘諸神各有自己的個性,魔獸這部片在角色設定上非常的成功,非常期待續集。
《眾神之王》濕婆神,DKDM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evon_Ke_Dev...Mahadev
《眾神之王》是印度神話劇DEVON KE DEVMAHADEV,英文簡稱DKDM ,中文譯名《眾神之王》,全劇共820集,每集約20分鐘。以濕婆的愛情為主要視角,取材諸多神話故事中濕婆的主要事蹟進行的神話劇。
《眾神之王》是印度神話劇DEVON KE DEVMAHADEV,英文簡稱DKDM ,中文譯名《眾神之王》,全劇共820集,每集約20分鐘。以濕婆的愛情為主要視角,取材諸多神話故事中濕婆的主要事蹟進行的神話劇。
2016/06/11
《當家姊姊》(日語:とと姉ちゃん)
生活手帖(暮しの手帖)雜誌創辦人的故事,從小在靜岡生活,後來因為父親過世去投靠外婆到了東京深川,歷經了東京被轟炸的日子,當家姊姊大橋鎮子永遠用正面的心態面對問題,很直接的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樣的態度,或許是目前我們缺乏的。
我對於某一集提到了『細微的用心』,非常有感覺,在我們的服務業上四處可以觀察到,去餐廳吃飯時,經常看到師傅用心在擺盤或料理上,但是外場人員端上來搖到了,或是客人的方向不對,刀叉筷子放的時機錯誤,甚至是刀叉下一道菜還要使用,很快速的就收走了,也不能說服務人員沒有心,其實『只是』沒有用心,但這個『只是』對形象來說就差異很大了。
上回去東京特別去了深川,吃了工人常吃的深川飯,當家姊姊也曾經在這裡的便當店打工,想要製作牙膏創業,也一心想要扭轉女性工作者的薪水低下的問題。應徵打字員,到最後創立了女性生活雜誌,一輩子都在解決問題,這樣的人生,一直挑戰脫離舒適圈,正是我們十分缺乏的。
【台北】朋友聚餐五十之十二,李松勇的離島展
【台北】器 咖啡/珈琲
走在大安路上,靠近四維路這個區域,除了學校內外充滿了朝氣之外,還有許多肉品店、超市,就是一般社區型的區域,看到這家咖啡館樸質的裝潢,卻充滿了日本風格,在門口躊躇良久,一個紙箱裝著日本雜誌便宜賣,拉開門看見竟然只有小小三個桌子的空間。
原來,老闆喜歡到京都旅行,每次去就帶回很多自己喜愛的器物,一隻大型狗娜娜每一走動就吸引客人的注意,書架上滿是日本旅行相關的書籍,充滿著生活就是咖啡館,咖啡館就是生活的感覺,翻閱了好幾本雜誌,都很喜愛這樣的生活風格。
光只是看這些器物,就好像置身京都,這不是老房子,也不是老店,能夠透露出這樣的風格,老闆應該是不簡單的人物。
那應該是太陽光可以斜射入屋的午後時光吧!閒散之情滿溢在空氣中,在台北能有這樣的咖啡館已經不多了,過街就是學校操場,享受了陽光,營造出這樣的空間,我已經不知道來咖啡館是來喝咖啡,還是貪圖這種氛圍,買了一些器物回去,希望能夠延續這樣的氣氛!
幾個國中生跑進來,看了菜單後不久,默默的走了出去,是氣氛不好嗎?還是我這個坐在角落的怪大叔的錯?— 在器 咖啡/珈琲。
【綠逗冰】聽水瓶子城市慢步006-建成圓環蓄水池vs美軍大轟炸
水瓶子城市慢步第六集,帶我們來到「建成圓環」,現代化玻璃帷幕建築裡,保留著古蹟–防空蓄水池(如下方二圖),1943年美軍大轟炸時建造的避難設施。而建成圓環附近的繁榮竟是百年之久呢!還記得上一集節目介紹劉銘傳造鐵路,其中一個車站就在大稻埕附近,當時挑夫們從新店運貨到淡水,此區域便是中繼住宿歇腳之處。你知道,建成圓環附近的巷弄,還保留著木頭電線桿嗎?來附近走走,可以探訪日星鑄字行,以及舊時台北市政府古蹟活化的當代藝術館。聽節目之後,來安排一趟台北巷弄之旅吧!(撰稿:孫薇雅)
綠色逗陣的綠逗冰專欄,歡迎定期收聽:
http://www.beanstalk893.com.tw/article_list.php?class_item_id=28
2016/06/08
【台北】千年一瞬,吳哥窟
這是當年很流行高橋流的簡報製作方式,我也使用了這樣的方法,去吳哥窟三次,第一次是十年前,隨著時間,這份簡報一直增加,後來卻沒有用這樣的風格,字體也不統一,真的是要重新再整理一下。
1. 印度史詩後來國王改信佛教
2. 吳哥王朝的幾個階段
3. 周達觀描述的吳哥窟
4. 1970年代至今的柬埔寨
5. 參加義診的反思
大抵上這些主題真的有點大,每一項我都只談到一點點,以後還是要再濃縮,然後強調某一項主題即可,感謝許多朋友來捧場。
每一件事情冥冥之中又跟佛教的因果有相關,或許人生就脫離不了這樣的輪迴。— 在雅痞Art Reading Cafe (雅痞書店) 。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