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3

【台北】 515 Cafe&Book,有關中山堂的書


515 Cafe&Book 好陣子沒有來,書櫃增加很多櫃,名副其實的咖啡書店

下午兩點前人客不多,是很舒服的工作空間,進來的也是常客熟客,很多人喝一樣的飲料,跟店員點個頭坐下來,比在自己家裡還要自在。

我隨意翻開了一本講中山堂的書,只講民國後之事情,但我想這座建築的前世今生還有更多可提,就像一家咖啡館,我也忍不住想要知道為何要叫 515 呢?

答案是以前開在5弄15號。

【台北】故事從哪裡來?



經常逛書店的我,看到滿滿的書,會很興奮的把書拿起來翻這個翻那個,然後這邊看看幾頁,那邊翻翻幾頁,看看作者是誰,甚麼時候出版......。

人們喜歡聽故事,卻不知道自己就生活在故事裡!台灣這塊土地的歷史,本身就是一個大平台。

所以,我特地挑了日本時代灣生的書寫,或是相關人物的資訊。對我來說,這是十分陌生的異國故事,但,確實發生在台灣這塊土地上。

1945年,好像一條界線,在這塊土地開發的人離開了,來了另一批人,後來,台灣像是得了帕金斯症,遺忘了這五十年的記憶,只留下了各式各樣的歐式日式建築。目前,這些建築的歷史緣由,已經有很多前輩挖掘史料,但在這塊土地打拼的人,像是空氣一樣消失在世界上,藉由重新認識這些人,找回我們的自信,拼湊這塊土地完整的歷史。— 在青田七六

2018/06/12

【台北】夢到一O一



昨晚睡很久
夢到一零一從裙樓高度大約十樓高度倒榻
我在三興國小的教室內(教室還出租商業使用)
前公司聚會舉辦彩排(RD工程師居然出演音樂劇)
親眼目睹後很擔心壓到老家
很著急馬上想要跑回家
想說電信一定不通沒有帶手機
可是怎麼跑都跑不到家裡
最後借手機聯繫到爸爸
他說是往北邊倒榻所以沒有壓到我們家(我還跟他爭論明明我親眼看到是往南方向倒)
我姊的兒子很平安

想說來看看整個101從一樓倒下來的話,
會壓到哪裡?
還好,只會壓到豪宅,壓不到我們家

2018/06/11

【台北】與川本先生、《東京人》姊妹們一起台北Y字路散步



當天被找去一起散步,其實我完全搞不清楚狀況,只想說是不是要帶導覽,一見面就開始劈里啪啦的說明日本時代東門町的規劃,是1920年代的文化村,居住著總督府的官員們,因為戰爭疏開計畫,導致後來金山南路的形成,然後那邊是戲院,那邊是甚麼甚麼......

我看到負責翻譯的黃小姐實在太辛苦了,我講一句話她需要翻譯三句話,所以就停嘴,不然還有從清國末年的台北城到今日的信義路彎曲的達文西密碼可以講。

走到臨沂街這一側的東門市場路邊攤,川本先生問我戰後台灣人是否缺糧這個問題,我想了一下,的確戰後有短暫的時間缺糧,也應該是二二八事件的因素之一,不過,台北人應該沒有東京人辛苦,他們缺糧很久,我想這也是川本先生的童年記憶,在市場人來人往,總會想到小時候。

看了路邊大叔再賣淡水鰻,讓我想到了鱸鰻、竹雞仔的台語,食物形容流氓真是傳神,也都是市場內看的到的景象。回過頭來川本先生問說現在市場這邊還有流氓來收保護費嗎?

中場,帶大家進去野草居食屋晃晃,日本時代原是台北帝國大學理農學院的石井稔家族所有,後來居住者是他的同事陳玉麟教授。

紀州庵,大致上說明了一下這邊與戰後文學家的地緣關係,還有這個文學展的小小八卦,大家去書店,意外的逛了很久很久,小小的書店有甚麼值得好逛的呢?

我喜歡川本先生的《遇見老東京》,每一短篇散記都是十分龐大的資料庫所構建的,舉凡電影的情節、拍攝地,小說的故事細節與作家們的想法,加上了每段都會出現的昭和某某年的說明,之前才看一頁我就決定買下來,但是這麼龐大的資料庫,實在難以全部下嚥,雖然閱讀下來十分流暢,但是若要深入了解,每一個關鍵字都要去查詢了解,我想除了蠹魚頭難有人出其右啊!

趕快在紀州庵書店買了川本先生的書給他簽名!

後來想想,這些人一輩子的工作就是閱讀、書寫、編輯、出版,生活就是散步、散步、散步,也難怪在大中午熱天走了兩個小時都還不累啊!

在這個Y字路的房子,雖是日本時代的雨淋板,排水道已經蓋上在地下流動著,這樣街景的成形,帶有許多跨時空的魔幻氛圍,這就是台北的巷弄風情吧?

中午,台電的酸菜白肉鍋,原本戰爭時期是水力發電的辦公室,現在是核能發電辦公室,時空的交錯,政策的轉變不勝唏噓,但人們的印象永遠記得好吃的料理。

照片上左到右:水瓶子、東京人編輯田中紀子小姐、川本三郎先生、在台灣尋找Y字路作者栖來光小姐、譯者黃碧君,還有一位總編輯楠瀨啟之先生幫我們拍的。— 和栖來光、 Ellie Huang和太台本屋 tai-tai books。

【台北】從屈臣氏到紅樓夢


照片上:台北市區改築紀念寫真帖
照片下:google 街景

這排街屋位於武昌街與重慶南路口,地址是重慶南路一段44號到56號。實在不知道發生了甚麼事情:拉皮,加蓋,打牆,開窗,招牌,顏色整個大崩壞。

(花了不少時間拼圖,還是有誤差,為何這些修圖軟體都不能用鍵盤操作?)

配合《台北市區改築紀念寫真帖》對照,雖然表面看起來只有中間那間阿桂的店還在,但是這排是最有機會還原百年前的樣貌,不過在恢復立面之外,轉角的鐘樓、高聳的馬薩式斜屋頂,那才是經典!

右下角那一棟後現代主義,學習巴黎龐畢度中心外露的水管,加上中國小說紅樓夢混搭的東西合璧,兩相比對真是如同一場夢。


照片左是迪化街的屈臣氏,為何以前仿冒商標所建的立面,會比正牌企業還要漂亮?

《愛情重跑》



非常台式的日劇,但是拍的很有日本味。

像台劇的原因是來來回回一直不斷的重複出現的劇情,好像剝玫瑰花瓣:他愛我,他不愛我...無限循環;還有情敵可以惡意的把簡訊刪除從中作梗等等,真的像極了台劇。

像日劇的原因是找出真正的"心意",然後勇往直前有自信的去表達。

2018/06/10

【台北】中藥材與蟑螂腿,我也有這一天



大概在我中學時代,家裡經常瀰漫著中藥的味道,從小時候的衣櫃上放置的鐵盒子裡面養著吃中藥材的小蟲子,假日父親到山上去摘的夏枯草,還有針灸的器材等等。

父親那幾年學習中醫,書櫃還留有當時的講義。

可能到了同樣的年紀,看了中醫,去信賴的中藥店開了一些藥方給我,食道逆流這個長年的毛病居然改善了。

只是,從小到大打開中藥材那一剎挪都會很驚嚇,到底蟑螂會不會跑出來呢?而蟑螂是不是吃了中藥,所以生命力那麼旺盛呢?

其實照片中那是甘草,不是蟑螂腿

2018/06/09

【台北】昭和町會的展覽,看到顏滄波、石崎和彥的照片與其他...


照片
12
34

照片1:取自地質力學研究室,顏滄波教授夫婦
http://geomech.ncu.edu.tw/07_Memorial/DrYen.html

照片2:青田七六小書房,目前展示與灣生相關的文學作品與日治時期的文青生活

照片3:目前青田茶館展出的顏滄波與石崎和彥在念台北帝國大學期間一起出野外的照片

照片4:台北昭和町會記者會

今日台北昭和町會舉辦活動,邀請原家屋的主人、後代回來,在青田茶館有一些展覽品,讓我看到了以前老師的老師日常生活樣貌。

看到了顏滄波教授與同學石崎和彥的照片,就讀台北帝國大學的地質學古生物學講座,但之前本來是修習農化系有關蔗糖的研究,後來因為顏家有礦業才轉學古生物,這樣陰錯陽差,若繼續修習甘蔗農業研究,搞不好就會住在青田街七巷六號也說不定。

歷史總是令人讚嘆!

日本知名的醫生作家與歌手:一青妙、一青窈,就是顏家的後代,一青妙書寫了許多作品,紀錄了小時候在台灣的生活記憶,還有母親對於台灣菜的留戀。我必須要佩服日本人,對於那一個"曾經",可以記憶的如此清晰,多少補足了我們對於台灣這塊土地過去的想像。

對於日本時代的台北,或是台北帝國大學當時的樣貌,這些黑白照片好像還不足以說明,但是這些老先生老太太回到小時候的環境,眼睛亮起來,說也說不完的回憶,那眼神就好像到了小時候一般。

台北市的街區樣貌,為何會變成今日的模樣,我想大部分人是完全搞不清楚的,通常知道的就是從農田突然變成了蓋滿大樓的城市,飲水思源,曾經住在這個街區的內地人,與戰後的教授們,留下來的家屋,後續要如何再生呢?




論文作者出現眼前,原來是貌美俊帥的學者們

這幾年閱讀最多最仔細的,應該是博碩論文,有關日治時期、建築、台灣藝術史等論文,幾乎都被我爬過了。

昨日晚上,由台北昭和町會舉辦的研討會在殷海光故居舉行,題目是日本家屋聚落群的文史價值。

*邱雅雯,談台北市昭和町日式住宅建築與灣生的居住文化,她花了很多年的時間調查這些建築當年的景況,與昭和町會的灣生鉅細靡遺的還原當時的生活場景。

*蕭文杰,從溫州街談文資守護,聽到老師哽咽奮力的熱情,我眼淚幾乎流出來,實在太崇拜了。

*顏杏如,在台日人的故鄉意識與記憶場域,從日本當年擴張的官方言論:所到之處皆故鄉,實乃遠征精神之發現。來分析故鄉的認知,戰後有了很大的改變,並從記憶來分析這個族群的形成。聽完了只是覺得只要是歷史系的人,就是美。

天江喜久,引言,髮型好帥。

黃智慧,主持

幾年前因為想要搞懂眾多台灣畫家的作品,閱讀了立石鐵臣,認識了邱函妮老師,沒想到這一切是無底洞,當時的歷史背景與族群認同,加上官方藝術展、私人協會等等組織,這些畫家如何在作品中呈現台灣的樣貌,這點其實我們的研究還是不足的。

擴大來看,這些在台灣出生的灣生,戰後回到內地,在日本往前看的政策,認為在殖民地的歷史是負面的,不敢描述在台灣富裕的童年,也只有靠著同鄉會的聚會,一起唱著三民主義的國歌,才能一解鄉愁。

回到正題,因為讀了很多這些老師的作品,總覺得應該是論文中那個年代的人,今天出現,居然每個貌美俊帥,實在讓我太驚訝了。— 和蕭文杰。


很感謝欒樹下前面的看板,很適合導覽路過的時候解說!最近還有相關書展喔!


這是在暖時光的展覽

吃香蕉的心意



這篇不是討論目前台灣香蕉盛產的事情:多餘的香蕉是否可以做成果乾,或者控制上游的產量,這些就交給專業的去處理。

大家有個總有一個錯誤的印象:我們總是把好東西賣到日本去?這對香蕉來說,好像有一點不公平,其實香蕉進入我們的口中,還有一個催熟的過程,在日本的水果店,總會有一個自然催熟的空間,或許是環境溫度濕度控制的比較好,香蕉就比較好吃。

父親到水果行,總是買還未催熟的香蕉,很有實驗精神的使用電石,或者用蘋果、奇異果,各種水果包在一起催熟,嘗試吃到不同的滋味。

如果催熟可以更有在地特色的話,如同咖啡生豆經過不同的烘焙師,或者咖哩融入在地食材的烹調下,也會產生不同的氣味,能夠吃到好吃的香蕉,心意是最重要的,如何呈現心意的文化,也是我們應該多多學習的。

我經常吃到的香蕉,是無可取代的父親的心意。

【基隆】郵便局106年紀念日



上圖:
原址:三重県伊勢市豊川町
現址:明治村
明治42年(1909)完工

下圖:
原址:基隆石牌街
大正元年(1912.6.9)完工
民國51年(1962)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