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02

黃銅濾杯與溫暖的陽光

No.06

這個農曆年過得十分的溫暖,中午體感溫度居然高達27度,明天可能還會更熱,窗外的陽光照射在生鏽的鐵窗,聽到隔壁小朋友呼喊著媽媽的生活日常,這個假期有了點味道。

選擇了銅的濾杯,在溫度變化很大的日夜,她總是那樣的溫暖!

世界上沒有完美的情人,只有適合的情人,我是這樣認為,在適當的時間碰到適合的人,那麼濾杯與咖啡豆的挑選,就要配合當下的環境了。

「人無法超越自然,而是取法自然;直線是人為的,曲線則屬上帝。」-高第 Antoni Gaudi

我撫觸著濾杯與手沖壺,想到了這句話,那麼這些曲線之美,是從哪裡來的呢?永遠的問號!

2019/02/01

【台北】瘋狂買包,終於買到適合大隻佬的包



大概八年前,我把臉書的生日關閉,所以大家全部忘了我的生日,但是所有的網路店家都不會忘記我的生日,很好心的給我很多折扣,所以每年這個時節,我就瘋狂的在網路上採購,今年買了三個包,三年再買手剁掉。

請支持台灣設計的產品,緩急變化帆布包

PS. 生日已過,不用道賀

【台北】青田七六的茶道練習



#參加活動 No.03

平常跪坐在榻榻米半小時腳都不太會酸,沒想到練習茶道的亭主,步履僵硬,全身動作好像從冰箱走出來,無法協調,每次看茶道老師稀鬆平常,沒有假動作,也沒有NG,才知道原來至少都是十年以上的功力才有可能如此順暢。

紅爐一點雪,今日的練習跟其他同學比較,果然是非常強烈的對比,茶道之所以為茶道,可能一輩子都難以參透吧!

以下是二月份聚樂部時間表
https://qingtian76.tw/cht/news_detail.php?serial=132— 在青田七六。

2019/01/31

【台北】終於來朝聖了!Boven Cafe


終於來朝聖了!Boven Cafe #咖啡館紀行 No.05

以前都到地下室翻看一個下午的雜誌,最近這幾周地下室有老雜拍賣會,看了封面都想把整家店搬回家,但是頭腦一清醒後,還是速速離開地下室,到一樓的咖啡館。

選了窗邊的位置,書架上許多日文雜誌,還有輕薄短小的 Health Graphic Magazine 簡稱 HGM,我想也只有日本人會做出這樣以照片為主的健康雜誌了,一看到封面就想要翻閱,而且,一下就翻閱完畢了,不過,以便祕來講,雖然我翻完了,可是只想要去沖繩玩啊!可能是我沒有用心看。

來咖啡館的人多半是一個人帶著筆電來工作,有人也會像我一樣隨手翻閱著牆上的雜誌,全部是圖像式的雜誌,簡單的文字,這是我十分佩服日文雜誌的功力(與人力),看來我的書寫模式,是不是應該也要多朝這個方向呢?

是不是要去地下室買一些二手老雜回家呢?

PS. 服務人員長相還蠻甜美的

【台北】Coffee Naps 蓁澄咖啡手作坊,巧遇同學與民意代表



#咖啡館紀行 No.04

去青田七六上班途中,會騎 uBike 經過這家巷子裡的咖啡館,外觀是全部塗成黑色的歐式建築樣式,屋內的牆面採用文化磚,燈飾也非常漂亮,整體是偏暗紅的格調。

一整個下午待在咖啡館,一點都不會累。

前一陣子看了咖啡館的粉絲頁,以為已經要歇業,原來是我誤會了。是附近一家老咖啡館歇業,老闆心有所感寫了感傷的文字,害我誤會是他們家要關門。

附近是住宅區,經常看到親子組合,還有家教老師利用這樣的空間,大概漂亮的檯燈燈光下,學生比較容易專心吧?加上咖哩飯很有特色,經常就跨越了兩餐的時間,吃飽飽的回家。

題外話,在巷子裡面的小店,遇過高中同學,也遇到了投身選舉的民意代表,第一次選就選上了,這家咖啡館真的風水不錯啊!— 在 Coffee Naps 蓁澄咖啡手作坊。

【台北】橋下的空間該如何使用?



台北市有許多公共空間,每次經過都覺得很可惜,這樣介於道路中央,又無法綠化,應該要做甚麼用途呢?

陳水扁當了短短四年的市長,這個改變還影響著我們,在市民大道高架橋的底下,設置了巨大的公共藝術品,後來似乎公共藝術品就在法規規定下,放置在大樓的門口了。

東京這個地鐵超多的城市,這樣的高架道路或鐵道下,設置了不少商店,或者居民的公共空間,那麼台北,可以怎樣使用呢?

【台北】安東街旁的台鐵宿舍區



經過台鐵宿舍區,應該快要拆除了

左上,是 think cafe, 應該沒有要拆除

2019/01/30

【台北】田園城市、浮光書店偶遇


田園城市 #書店偶遇 No.03

社長的辦公室從幾年前還是辦公室,變成一半是二手珍藏書與唱片,到今天整個開放出來變成小型展覽室,然後社員的辦公區也縮小變成咖啡座,田園城市從出版社、書店,變成一個藝文展覽空間,總能找到一個前瞻的生存之道。

一直很佩服這種傳統用腦手工業的轉型,也曾經在許多市集遇到社長親自出來擺攤,這樣的展覽空間在日本已經走了幾年,效果也都不錯,經常在咖啡館、書店遇到藝術家很主動的來跟我介紹他的作品,雖然語言不太通,但都可以感受到創作者的熱情。

就我目前的感覺,台北也已經有不少這樣的藝文空間了,有的從傳統的藝廊轉型,有的從咖啡館轉型,有的從古董書畫,轉型本來就不是容易的事情,田園城市從出版社、設計公司轉型,在既有的基礎下,表面看似成本較低,但其實觀察有不少新的嘗試,這都是需要投資的。

好像是尿尿的姿勢— 和陳炳槮。


浮光書店 #書店偶遇 No.02

其實很少在書店內拍照,這種凸肚駝背散髮大叔的假文青破壞了整個畫面。

很喜歡浮光書店的洗石子地板,日本時代的大屋頂,紅磚牆一排排一模一樣的房舍,但是屋外的裝飾細節還是不馬虎,希望以後周邊的店家,可以把美的東西多多露出來給大家看。

獨立書店的選書,有著主人強烈的風格,要吸引真的愛書人來訪,到底是不是主要因素呢?不過能夠活下去,怎樣的形式,都是要嘗試的。